文雀出沒注意,唔覺唔覺塞錢入你袋?

平時一般電訊公司,賣廣告賣來賣去都係果三幅披,都離不開話自己點平至平特別平果隻,但TalkTalk這家英國電訊公司,最近便推出了PutPocketing這個廣告Campaign,大賣自己話:唔覺唔覺,我就會塞錢入你袋;唔會好似其他電訊公司今咁,唔覺唔覺,連果一個幾毫都要「滾」你。 TalkTalk真係講得出做得到,找來了一些前專業扒手,在倫敦街頭,四圍靜雞雞咁塞錢入人地個袋。 文雀扒水你聽得多,「科」水你見過未?TalkTalk拍了這條短片,作為Viral,手法之高明,與他們顧用的文雀不相伯仲。 唔好同我討論香港d客九成唔受又乜又物,我只係想大家欣賞一下,就是人家如何將一個講到爛的What to say,用一個如此新穎大膽的手法說出來(How to say)。 多得YouTube,呢類短片先可以發揚光大,因為電影台播的話,唔單止貴,更會惹來大量無謂人的投訴。

同一款裙,12款穿法。

American Apparel 最近推出了名為”Le Sac Dress” 的連身裙系列,人地平時例牌當然係有網上產品目錄,但除了做得頗靚的網頁及模特兒示範外,更有趣的,是他們在YouTube內播放的12款不同穿法的真人示範。 我當然唔係對呢款裙有興趣啦大姐,但我覺得用Video補網頁的不足,此法相當高名,抵讚。

在Marketing Interactive刊登的HP北京博客之旅報導

我久不久會被邀在Marketing Interactive這份亞太區的業界刊物撰文,這是一篇有關我的HP北京博客之旅報導,順便亦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Rudi Leung On His HP Blogger Experience Influential blogger Rudi Leung, who’s day job is as communication planning director for Agenda Hong Kong, shares his HP blogger experience in Beijing recently and laments local marketers for focusing too much on tactical rather than brand building initiatives. Not so long ago, I wrote an …

在Marketing Interactive刊登的HP北京博客之旅報導 Read More »

由香港隊晉級國家隊的老友

今次北京之旅,最開心的,除了參加了這個博客論壇外,更開心的,是有機會和一位認識多年的老友聚舊。 我讀大學的年代(即係八、九十年代囉老友,老餅之唔係我),我邊上課邊幫大量報紙雜誌寫樂評及兼職記者,有些沒稿費,有些稿費不俗。但作為學生哥,有免費CD有免費音樂會飛又有得同樂壇名人吹水做訪問,已是無憾。 我當年最引以為榮的,便是曾經效力馮禮慈主理的TOP音樂雜誌寫稿,後來更當上這本書的特約編輯。那是一本隸屬於HACHETTE旗下(即係出CAR & DRIVER及ELLE的那間出版社),SIZE和號外一樣的大書,內容由古典、爵士至中西流行也囊括其中,只談音樂,其餘免談。當年除了兩大HI-FI雜誌的大佬級主筆的稿會被貼在唱片店作購物指南外,TOP便是另外一本有如此江湖地位的音樂雜誌。 話說我在TOP寫過的某篇特稿,我發覺插圖居然由利志達操刀,當時我是利先生主筆的「黑俠」讀者,興奮得不得了,所以到下次交稿的時候(各位,那個年代FAX機唔係屋企都有,更加未有EMAIL),我便借故打探,負責美指的那位哥哥仔是誰,和他打個招呼後,發覺唔傾由是何,一傾就雞啄唔斷。 圖中這位就是他,我也已經忘記了當年他在HACHETTE打工的時候,一個人要負責多少本書,但事隔多年(十幾年),前年的七一黃金周,我在銅鑼灣上和他再次遇上,才赫然發現他早已回歸祖國,現今貴為VOGUE中國版的資深藝術總監。 嘩,感覺上,我覺得他簡直像是由當日小小的港隊,晉級成為打國家隊,犀利。 「都係打工嗟!不過這邊市場大,無論視野和BUDGET,始終香港很難雙題並論。」莊利既謙虛亦興奮地說。 和他談起北京的生活,他更是講得眉飛色舞,「下個月我便會聽阿巴度的CONCERT,到時他會奏馬勒交響曲!」(喂,老友,下次有如此的大人物訪京演出,唔該預埋我)。 莊利,我在此祝願你繼續在國家隊內為港爭光,下次再搵WINGSHA 影相時,記住幫我問佢點解影親相都咁鍾意OUTFO。 (按:當年TOP的排版風格,所有英文字,一律全大草)

北京博客論壇—「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二)

我慶幸當晚我臨危上陣,被點選了去作打頭陣的首位講者,因為快快完事後,接下來我便可以好好享受其他嘉賓講者的演說。 我額頭的一把汗尚未抹乾,第二位講者已經登場。孫老師是國內資深IT人,這晚,他為我們分析企業和環保千絲萬縷的關係,亦列舉了當晚活動贊助惠普HP的一些環保項目。孫老師一派學者形象,演說的內容技術性較濃,但仍深入淺出。 孫永杰http://blog.sina.com.cn/sunyongjie 第三位講者是來自台灣的Vista Cheng,我先要為他澄清,Vista本人之名已改了多年,但絕對與Microsoft無關,據說他本人亦沒有打算將名字Upgrade為7。本以為Vista作為數位時代的執行編輯,演說內容會科技前科技後,但誰知在他以「愛上我的綠生活」為題的演說中,居然主要是大談日常家居和社區內的環保例子,內容極之生活化。Vista同時亦和我們分享了台南水災的災情,大家看後心情都有點慼慼然。 Vista http://blog.vista.tw 第四位登場的,是一位外型酷酷的上海姑娘Miss Faye,她以「當時尚遇上環保」為題,分享了時尚中人如何在設計中滲入環保概念,為地球盡了一點點力之餘,環保亦可以成為時尚,有創意,也有生意。 Miss Faye http://missfaye.blogbus.com 第五位便輪到在香港網誌界非常活躍的Jansen,他的演講題目是「環保博客網絡」,所講的主要是除商業機構以外,環保組織其實也可透過網民去策動活動,引爆熱點。他更舉了地球一小時這活動為例,說明了適當地與網民搞通,由他們來推波助瀾,威力可以有多澎湃。 Jansen http://tech.azuremedia.net/ 最後壓軸登場的,便是胖兔子粥粥,他來自蘇州,但現今人在北京,目前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兼漫畫家和設計師。粥粥一開始便以和大會標題唱反調的標語「帽子憑啥不能綠?」引來一陣爆笑,之後他列舉了多個他個人及世界各地的真實個案,以調侃的語調,為這個晚上的活動畫上了一個輕鬆的句號。眾望所歸,粥粥亦成了這晚得票最高的演講嘉賓。 粥粥http://blog.sina.com.cn/ptzzz 總的來說,這次的北京之旅,雖然來去匆匆,但的確印象難忘,我除了有機會感受到國內氣氛熾熱的博客文化外,我更很高興能觀摩得到國內博客的演說手法,確實有太多地方讓我學習。 下次若然再有機會,出發前我要好好地認真練習一下我的刨冬瓜(普通話),刨呀刨呀。

北京印象

十多年前初出茅廬,我一份在廣告公司的工作便是到奧美中國O&M China當小文案,試用期未滿,老闆就已經委以重任(其實是不理我死活),任由我單人匹馬,和一個經驗只略為比我多一些的小AE(客戶經理)到北京出差去。我到國內出差的第一次,就是這樣獻了給北京。 我早年的廣告生涯,經常要到國內出差,路過北京無數次,眼見中國愈來愈繁榮昌盛,建築物愈架愈高愈現代化,感覺上,變化再大,北京給我的印象,還是總有一份說不出所以然的古樸情懷。 走在北京的林蔭大道,我總會幻想著與穿著長衫的魯迅擦身而過,看見在路旁百無了賴地邊看報紙邊打瞌睡的,我又會幻想著大白天也像已喝得半醉的孔乙己。 我這樣說並無貶意,這大概就是我們那一代受港英教育下的香港人,小時候上學被灌輸的一些北京印象而已,多得在培正中小學教我國文和中國文學的老師們,我從小或多或少會對北京這座古城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敬畏感,說起北京大學又會馬上肅然起敬。 不知道香港年輕一代上國文課的時候,還會不會受到類似的薰陶呢?

北京博客論壇—「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一)

我最後一次因工作跑大陸,數數手指原來已經是二千年的事了,那個時候我還在Bates 達彼思上班(我至今為止還是覺得這是云云國際4As中改得最好的中文名),又做煙又做酒但同時又做保健品等等的大小客戶,雖然做得有點人格分裂兼死去活來,但現在回頭看,又覺得這總比做香港這個彈丸市場見識更加良多。 十年人事幾番新,沒想過多年後再來中國做Presentation,今次居然我會是以博客身份進行演講。雖然出發前一星期,我一有機會就打開電視看鳳凰視,讓耳朵熟習一下久違了的「刨冬瓜」(普通話),但一踏足北京,和司機大佬打個招呼我便立即現形,弊傢伙,我的舌頭打了結,耳朵也頓成弱聽。 學陳奕迅話齋「人總需要勇敢生存」,無辦法,我點都要硬著頭皮上,因為當天稍後的黃昏,講座便要馬上開始。 抵達下榻的木棉花酒店,亦是當晚的講座場地,稍作安頓,我便立即到會場和負責接待的公關公司打招呼,誰知笑面迎人的的公關經理原來笑裡藏刀,「今天晚上就拜由您來打頭陣哦,拜託拜託」,他一邊搭著我那正已緊張得冒汗的肩膀說,我也唯有以我結結巴巴的普通話,唯唯諾諾地回應。 時間話咁快就到,我終於硬著頭皮展開了這晚論壇的序幕。幸好因為場地面積有限,大會只接受了頭60名登記的博客參加,我才不至於在更多的國內同胞面前出醜。 先說回這晚的活動,主辦的機構,是多年來都積極支持環保的電腦及電子產品生產商惠普,但他們並非那類叫你買多D他們便捐多D錢出來植樹的企業,而是身體力行,講果套做果套,落實在生產及回收的過程中,全力支持環保。 這晚大會以「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為主題,請來了中港台三地共六位的博客來自由發揮各抒己見,每人限時15分鐘,演講後亦特設博客觀眾發問,最後便由現場觀眾選出最受歡迎的講者。 當晚正式開場前,先由新浪網的編輯Julien和大家來一回熱身活動,每位在場的博客除了要自我介紹外,更要記得先前兩位博客的名字及其網誌主題,看來有部份博客之間早久仰對方大名,這個熱身環節居然成了互相相認「原來係你」的活動。 我的演講主題是「一個廣告人的劣根性和綠根性」,主要分享了我從事廣告行十多年來的一些個人體會,從前我在廣告公司,每天都製造著大量用完即棄的Layout、Storyboard和Artwork,我更痛恨自從有了PowerPoint做Document,大家更喜歡將一版一張Slide的PowerPoint,大大紙印出來,一式數份給尊貴的客戶惠存。 一覺醒來,發覺原來廣告除了製造大量不必要的消費,即是間接製造浪費外,我們每天在辦公室,也無可避免地製造著大量垃圾。對此我感到有點無奈,我先去了做客戶,後又跑了去做網絡廣告,第一家打工的公司是Yahoo!,那是一家鼓勵無紙張辦公室環境的公司,人人一台筆電,幾乎人在機在。 自此,往後我一直都是做網絡廣告,表面上,我確實是少見了往日那些堆積如山的浪費,但可是,眼不見沒浪費不代表沒有,即使做網絡廣告,也可能會做成其他譬如過度耗電、製造電子廢物等等的浪費。 於是我發現,不管是做傳統廣告也好,網絡廣告也好,在職場之內,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守好自己的崗位,壓抑劣根性,發掘綠根性,浪費,唔該可免則免。 你可能認為我這番話說起來會有點夫子自道,但講真的,我說起來真的非常由衷,信不信,就由你吧。「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要實行起來,其實不一定要大鑼大鼓,有時,即使是一個再渺小的選擇,其實影響也可以很大。 明天星期一開工,又是另一個開始。

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

「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你猜這是一個甚麼活動的主題?相信連中學生也會猜得到,這當然是和環保相關。 我在這裡及在我的專欄都說過很多遍,向客戶也說到快要吐血,如果要搞Blogger Event,千萬最後不要湊夠人數就算,最好先定個主題,來點方向,然後不妨讓Blogger有多點主導性的互動,這樣的話,無論是參加者或主辦者,投入感都會自然更強,效果便固然事半功倍。 最近,我有幸獲得惠普中國Hewlett Packard China的邀請,即將在這個星期五前往北京,參加這個名為「惠眼識博」的博客活動,屆時,我將會聯同六位分別來自中國、台灣和香港的博客,一起以「除了帽子什麽都可以綠」為題,輪流上台表達個人意見,形式不限,搞笑更佳。 你可能會和我爭論,香港人事事都要講求效率,凡事要直接了當,拐一個圈來為品牌擦亮光環,豈不費時失事?更何況,大家都在盲著地忙,你要叫博客來了還要人家參與做東做西,何不快快來坐下來,喝杯茶吃個包,聽我們客戶講完話再馬上來個大抽獎就大團圓了事? 我不打算在這裡和大家爭論,但接受到邀請後,我開始認真起來,不斷上網找有關惠普綠色電腦的資料來看看,不是為了做準備演說的功課,反而我因為這而對這品牌增加了興趣,說不定,當下次我看到有甚麼相關的有趣資訊後,我便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吧。 待我去完北京,再向大家報導。

強隊需要霹靂旋風腿

我那個年代嘅靚仔,相信就算如我呢類唔踢波嘅孱弱書生,都依然會對足球小將著迷,最近看見adidas嘅新廣告,見到「強隊需要霹靂旋風腿」呢句認真得來帶點凄美地幼稚嘅廣告語,立即我勾起了當年看足球小將時嘅美好回憶。 電視廣告中嘅施丹,有點像當年一手發掘出戴志偉嘅勞比度叔叔,當然,果位真係當正足球係老死嘅美斯,亦施展出逢人過人嘅優美腳法,風采與泰來不相佰仲,射球果刻雖然無使出衝力射球,但腳法巧妙敏捷之處亦甚有戴志偉嘅影子。 你唔好以為我飲醉酒呀,我真係好認真寫呢篇Blog o架,足球小將當年真係著adidas o架。

小科技大環保—打電話開街燈 Dial4Light

剛從今期TIME Magazine讀到這篇有趣的文章,話說德國某小鎮,有熱心市民認為入夜後街燈長開其實有點兒浪費能源,於是便主動接洽政府及相關部門,想出了用這個On Demand啟動街燈的方法,即是說,當你行到那裡,街燈才開到那裡。 街燈用手機啟動,先打Dial4Light再打附近街道的區碼,街燈便會自動開啟,到大概你走完那條路的時間後,這街燈便會自動關閉。 你當然會話一定會有人投訴云云,無錯,真係有唔少維園阿伯媽叉,但難得人家的市長力排眾議,繼續堅持,因為計劃推出後,該市的碳排放量每年可減少12頓,而事實上,每晚每支街燈會被開啟的次數亦不過三次,真係慳唔少電。 真正做大事的人,就是要這樣,覺得對的事情,就要堅持。 Dial4Light這家公司亦開始將業務推廣至其他國家,其中包括瑞典、挪威和法國,大家早知創意+環保真係有得做,幾時先到香港? TIME Magazine原文: 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9071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