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不能每天去旅行,最少也可以每天看旅遊節目。

除了常看的財經台Bloomberg及CNBC之外,Discovery Channel的Travel & Living幾乎是我們家的default channel。 旅遊能豐富我們的人生,時間許可又有能力負擔的話,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喜歡出外旅遊,品味一下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 只可惜,我們的工作總都是盲著地忙,不能夠隨時成行,所以,每逢下班或週末時,我最愛看看這類講旅遊、美食和生活的節目,那感覺就像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那些終日吵吵鬧鬧的婆媽連續劇,就留給嫌人生不夠煩的朋友吧。 除了香港人較熟悉的那幾位星級主持如Ian Wright和Jammie Oliver等的旅遊及美食節目外,其實Travel & Living還有很多我喜歡的節目。 譬如,我連續追了好幾季的Miami Ink,便是一個以一家在邁亞密的紋身店為背景的真人秀,以「每一個人的紋身背後都可能有個動人故事」為題,每次都為大家娓娓道一些富人情味的故事。 除了箇中情節讓人大開眼戒外,這節目又的確讓我對紋身這事情刮目相看。後來,此節目大受歡迎,更居然能衍生出了同系列的分支如LA Ink和London Ink,都可說是另類的品牌伸延(Brand Extension)了。 說回TLC,大概是兩個月前左右吧,Discovery Channel 的Travel & Living(探索頻道旅遊生活)換上了一個新品牌,就是這三個簡單的英文字母TLC,紅底托白,非常醒目,一如CNN那類品牌一樣,就是要讓人更易記得。 而TLC的鎮台之寶Ian Wright,亦以他的一貫作風,鬼鬼馬馬地拍攝了好幾支宣傳短片,為大家介紹了TLC這新品牌。 據知這個品牌所針對的,是以亞太區逾20個國家的一億三千三百萬戶觀眾為主,事實上,像這類以旅遊、飲食和生活為主的頻道,在亞洲各地都甚有市場。 而正當北美市場會較多以真人秀主打時,我卻發覺在亞洲地區,我們卻特別鍾愛旅遊和飲食節目,而這類本來主要是「進口」為主的節目,近年更有本地化的趨勢。當中不得不提的,便非「瘋台灣」莫屬。 什麼?你還未看過Janet的「瘋台灣」Fun Taiwan? 哎喲,那你就真的錯過了近年可能是最好看的亞洲旅遊節目。這個以介紹台灣的一些地道(真的很地道)的風土人情的節目,近年紅爆了台灣,雖然是一個英語的節目,除了年輕一族,就連好些較成熟的觀眾的心也被俘虜了。當然,都是拜這位據說台語講得比國語還要捧的節目主持Janet Hsieh(謝怡芬)所賜。 這位於美國德州出生的台裔甜姐兒,來頭一點也不少,除了從MIT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畢業外,她更能操多國語言,英文、國語、台語、西班牙文和法文都沒問題。此外,她更精通跆拳道和小提琴,果真是文武相傳哦。 Janet 那曬得一身小麥色的健康膚色,加上她開朗活潑的性格和親切笑容,難怪她在中港台三地都甚有觀眾緣,老中青都愛上她。 我在Facebook發了上面這張圖片,除了男性朋友大呼「我的女神」外,就連女性朋友們都走來罵我,為什麼居然不帶她們參加這個活動。 是的,那個晚上我出席了TLC一年一度的大型派對,更有機會與Fun Taiwan的Janet Hsieh、Great Weekends的Samantha Brown,以及 The Surreal Gourmet的Bob Blumer三位我甚喜歡的主持人見面。 我運氣真好得沒話好說了,在兩三個月前我才有幸見過Ian Wright,今晚又有機會遇上這三位,作為一名TLC小紛絲,實在無憾。 會後我和太太異口同聲地說,不知道Cooks Asia的Bobby Chinn甚麼時候會來香港呢,這位總愛和人家鬥嘴,擁有三寸不難之舌的流氓俠廚,平時遇上好些當地人,都總給頑皮的他戲弄得哭笑不得。 但我想,假使Bobby遇上我這位同樣牙尖嘴利的太太的話,他可能便沒這麼好運氣了(哈哈)。

週末不在家,我就在旅途上—-Samantha Brown的Great Weekends系列又來了!

Samantha Brown(珊曼莎‧布朗)的確是一個可人兒,她具備一個旅遊節目主持人應有的最重要之一個條件,就是既有自己的個性,卻又可融入當地文化,隨時化身街坊。 想不到,我和她的初次見面,是我和太太前往其公關活動的場地,正在等候電梯時。在我完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我那位隨時也可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太太,照例亦與這位同電梯的金髮美女搭訕起來。 我起初顧著看我們是否去了應到的那一層,當我轉過頭來,我才赫然發現,正在和我太太談論她身穿的那件外套是在那裡入手的,原來就是Samantha本人。 她一邊還想繼續和我太太的girls’ talk,一邊卻被工作人員催促她是時候快快進場了。「待會再談!」Samantha轉過頭來向我們說聲暫別,才見面幾分鐘,語氣便已像位認識多年的老同學。 只要是留在家中的話,Discovery頻道的Travel & Living(現已改名為TLC)總是我們週末時「長開」的頻道,Samantha Brown的Passport系列亦是我和太太最喜愛的節目之一,過去幾年來,她已經先後帶過我們到過歐洲、拉丁美州和中國等地,以她如朋友般的親切笑容,向我們介紹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Samantha本人的氣質就像是Meg Ryan的那類,除了在拍攝期間隨時隨地的盡情投入外(據悉她除了會做資料搜集外,一般不會寫稿,所有對白都是即興),她眉目間散發出的率真笑容及爽朗性格,毫不造作,真的教人很難會不喜歡她。 以一貫說話生動活潑的本色,為她新一輪的旅遊節目Great Weekends 2 稍作介紹後,就是這樣,坐在我面前的,正是Samantha Brown本人,雖然還有其他嘉賓在場,但真的做夢也沒想,我能夠有機會和這位著名主持人共晉午膳。 無需暖身,Samantha已可馬上打開話匣子,不愧為已有十年經驗的旅遊節目主持。我們問她經常周遊列國,會不會經常買來紀念品一大籮? 二話未說完,她就忙著問我們在那裡可以買到這「祝君早安」毛巾,她說這是她唯一的珍藏,是她上回在新加坡拍攝期間工作人員送給她的,她今回正打算在香港大量入貨。 說回已經開始在每個星期四晚9時播出的Great Weekends 2節目,今回,Samantha繼續上山下海,在美國及加拿大各大州的大城小鄉,尋找多個不一樣的週末假期好去處,其中包括茂宜島(Maui)、曼非斯(Memphis)、聖塔芭芭拉 (Santa Barbara)及煙山(Smoky Mountains)等地,為我們發掘這些地方鮮為被人留意的另一面。 我們問Samantha下一站是那個地方,她居然猶豫了片刻,然後說「應該」先要回美國紐約的家稍作安頓,然後很快又要展開下一輪的未知旅程,看來這位一年中最少有230天在旅程當中的「旅客」,真的早已四海為家了。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有點覺得,所有東西都像是事先有預謀的。 話說我在10月10日星期日下午,一邊嘆下午茶,一邊拜讀了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在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版的特約專欄,轉過頭來,我便於翌日收到公關公司的邀請,請我和我的太太於10月15日星期五晚到澳門金沙酒店一遊,參加Playboy Club Macau(澳門花花公子俱樂部)的Bunny Hunt Pool Party(“兔女郎大募集”泳池派對)。 星期六,回到家裡仍意猶未盡,正打算寫這篇遊記的同時,居然又在翌日10月17日星期日晚,湊巧打開CNBC頻道準備收看其節目Titans時,這一集又居然輪到Hugh Hefner的個人特輯。 還有,我由第一季追到第四季,連他們的Blog及微博也不放過的美劇Mad Men,剛播完的第10集,內裡情節,又赫然與Playboy Club有關。 就是這樣,這個多禮拜來,我一直懷疑,一如電影Inception內的情節般,我是否被Hugh Hefner將他的Playboy logo植入了我的潛意識,揮之不去。 所以,不要怪我一連寫了三篇Hugh Hefner的故事,那其實是我的潛意識驅使我寫的。 說回星期日晚看CNBC的Titans時,聽節目主持人說,曾有Newsweek的專欄作家形容,Playboy Club 就活像是成人版的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for adults”,Hugh Hefner嘛,他正好就是Walt Disney的相反詞。 如此啜核形容,簡直就像是把Playboy譽為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 的而且確,Playboy Club是一個專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1960年,Hugh Hefner在美國芝加哥開設了他第一家的Playboy Club,去年剛好就是她的50週年。 在全盛時期,Playboy Club在全球曾一度有超過30家分店,上圖這枚只屬尊貴會員擁有的Playboy Club Key,更成為無數男士夢寐以求的囊中物。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男人專享的天地,事實上,Playboy Club的常客,亦不乏娛樂圈中男女名人,Wood Allen、Bette Midler、Bill Cosby、Ray Charles、Bob Hope、Liza Minnelli及Cher等,不論男女,都曾於Playboy Club中夜夜笙歌。 一如迪士尼樂園中要有米奇老鼠,Playboy Club中不可或缺的,當然就是善解人意,擅於交際的兔女郎。 正在籌備得如火如荼,即將於2010年11月開幕的Playboy Club Macau,於上個週末,便在澳門金沙酒店舉行了「兔女郎大募集」。 為了隆重其事,有關方面,更特別從美國Playboy Club Las Vegas …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Read More »

在二萬八千呎長空,品嚐米芝蓮星級中餐盛宴?.

出外旅行,我的心一般都在期待或回味著外國的當地美食,對「飛機餐」我本來沒甚要求,但近年卻給國泰及港龍寵壞,當中又以其中餐為甚。 近年航空服務業競爭得白熱化,除了在價格上的下遊搶客外,也有在服務和產品上的提昇來「留客」。國泰及港龍的其一殺手鐧,是為與香港地道的金牌食府合作炮製的「飛機餐」。 我向來深居簡出,那些像鏞記呀利苑呀這類的米芝蓮星級食府,平日除了傳媒飯局或老闆請客外,絕對少去。 可是,相信和很多朋友一樣,我從前從沒有想過,現在居然在搭飛機的時候,也有機會品嚐得到這類名人飯堂的佳餚。 這一天,我受邀出席了港龍航空與利苑合作推出的空中餐膳試菜會,天時暑熱,我對面前琳瑯滿目的山珍海味,即使見各食評名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我卻感到有點無福消受,可是,未幾,我卻被面前那個小巧的冬瓜盅燉湯深深吸引。 試想像,在二萬八千呎長空中,能夠有人為你奉上一個冬瓜盅,是多麼感動的一回事,尤其是,當你去完外地公幹,開始懷念著香港的地道餸菜的時候。 兩餸一湯後,再來點甜品又如何?原隻椰子殼的椰子汁杏仁露,立即奉上。 由於經常搭乘港龍穿梭中港台的旅客者眾,據知,為求讓客人能保持新鮮感,這些由利苑精心打造的多款主菜佳餚,更會定期轉換。 能夠如此多花心思,看來港龍有意透過這空中餐飲服務,向旅客推廣香港作為美食天堂的形象。 不知道繼米芝蓮星級食府後,港龍會否夥拍翠華太興之類的平民食肆,推出一些更地道的香港美食? 「唔該整碗餐蛋一丁加熱奶茶!」

此港龍不同彼飛龍

站在標誌設計的角度而言,港龍不及飛龍。 但若站在品牌的角度來看,港龍就高出飛龍幾皮。因為,建立品牌不能憑空虛構大空,只有口號標誌沒實際行動更沒口碑,一切也是徒然。 說回港龍。我92年入行做廣告,當年我選擇了同期大部份大學畢業生還是不太看得起亦不太願意做的中國大陸市場入行,肥田太擠,所以我喜歡找瘦田來耕,一做,便差不多四年。 當時,我幾乎每個月都要遊走北京、上海或廣州平均一至兩次,雖然說的只是廿年前左右,但那個年代大上大陸工作,絕對不能和今天相提並論,旅途刻苦得多呢。 我自問絕非嬌生慣養,所以每次老闆要我臨危受命,叫我上大陸西跑東奔時,我都一定會義不容遲,說去馬上就去,但唯一一件事情,我還會是有所要求的。 「飛大陸,我一定要搭港龍。」 不是說笑,有次出發前,我發覺做admin的那位同事可能為了省那一千幾百錢,沒有幫我訂港龍機,我幾乎和她反面,罵她冷血無情,完全不顧及我家有高堂,尚未娶妻,大好青年一名。 請原諒我這樣說,想當年,搭港龍機上大陸,我才會覺得有安全感,更何況,我要犧牲我的私人時間遠行去工作而不是去遊玩,這是我唯一的小小要求,公司無理如此待薄員工。 就是如此這般,多年來,每次上大陸工作,我都是搭港龍機,搭不到的話,我九成扯火。 這個星期二,適逢港龍二十五周年銀禧紀念,我「無端端」被朋友請了去參加他們剛剛和JW Mariott精心泡製的新菜色的試菜會,算是和港龍結緣差不多廿年以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但話說回來,搭了這麼多次港龍機,一直也沒多注意他們的餐飲水平(我只留意他們的空姐一般都較年輕),加上近年我也很少去大陸公幹,我只覺得國泰的飛機餐水準肯定過得去,卻不知道原來港龍的餐飲,早已委託由JW Mariott統籌,屬五星級大廚級數。 事發當日,除了旅遊記者,主要都是食評家和專欄作家,我居然被安排了坐主家席,坐在我左邊是陶傑,對面是鄧達智,右邊是JW Mariott總廚Hector,身邊還有港龍CEO James 同周融,感覺上,真的有少許覺得自己是路人甲。 當曰我試足前菜加主菜共九道,想否認自己有食神的話,實在有點兒那個。主菜的羊架及牛柳,肉質鮮嫩口感一流,但我總懷疑,上到飛機翻熱後還會否是那回事,所以,我較為欣賞的,是相信上了機也不會差太遠的冷盤及前菜,那碟芒果牛油果大蝦,嚼下去爽口無比,鮮味跳脫,此刻想起還是回味無窮。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邀請我出席如此盛會的港龍Ivan,我不是食神蔡瀾更不是才子陶傑你居然也夠膽請我來,希望沒有累你給老闆照肺就好。

帶著ST550去旅行(二)—我很醜,但我好味到你口水流。

抵達吉隆坡,在機場租了車,入到城已經差不多三點,第一時間,當然就是去了醫肚。 早聞若然要在KL搵好o野食,就一定要到街邊檔搵,熟路的女友(她是馬來西亞人)和她的老友話,既然係第一餐,不如就食「豪」一點。 但原來所謂「豪」,都係每人30蚊港紙唔駛的路邊蕉葉咖哩放題任食餐。 聽人家說馬來西亞的節奏比香港慢得多,但講到食,效率卻相當高,我們才坐下,侍應已拿拿臨幫我們舖好一人一塊的蕉葉,我還在諗吃什麼時,前菜已在我面前出現。 先來點瓜菜,這邊的芽菜明顯比我們在香港食慣的粗大,青瓜相當爽口,咖哩薯仔有點像我們平常吃的韓式冷盤前菜,但這款較辣。 我知我知,這三桶咖哩汁的賣相真的嘛嘛,但查實係極好味,佢地分別係魚、牛及羊汁味,我個人就最喜歡魚汁味。 你睇你睇,成「篤」倒落堆飯度,嘩,真係好肉酸,但撞鬼佢丫,點解又咁鬼好味。 我的主菜(當然還有不能盡錄的其他菜色),就是上面的兩款—炸洋蔥魷魚和炸雞,這兩款美食表面上相當熱氣但查實係極之極之熱氣,但當中醃製的香料,味道相當複雜兼充滿層次,食了幾乎成碟我除了還未停到口,我還在想在想,究竟裡面用了什麼香料醃製的呢? 我還是很懶地只啟動了我這部Samsung ST550的Smart Auto Mode,任相機幫我選用設定場景,除了店舖的兩張照片,上面的幾張食物相,都是微距場景拍攝的。我發覺這部機好像對綠色特別情有獨鍾,四周環境的綠油油效果都亦為突出,還好,照片拍出來的色溫平衡感良好。

帶著ST550去旅行(一)—初到貴境吉隆坡

剛踏出飛機,步入吉隆坡機場,便隨手拿出我的這部新DC仔在機場內四圍亂拍,也不太理會什麼人手設定了,一於全程場景Mode,Point & Shoot就算,如果還要我左度右度,就無資格做傻瓜機DC仔了。 步向搭乘接駁輕鐵的月台的走廊,先舉起相機,看看這27MM廣角鏡拍攝可以有多wide,啟動的是風景Mode,感覺上較肉眼看到的景象遼闊。 太懶了,索性用會自動替我揀場景的Smart Auto Mode 智能場鏡識別功能(嘩,點解中文翻譯咁鬼長o架),拍攝輕鐵月台,哈,他居然自動揀了人像Mode,奇! 還在等車,舉起手就拍,女友早一晚近乎沒睡,晨早又搭了第一班機,依然睡眼惺忪,Smart Auto Mode又自動幫我揀了人像Mode,今次又真係幾Smart。 上車了,舉起手又拍,指向扶手,自動轉為微距Mode。 隔著玻璃,一邊享受著從車廂外滲入來的熙暖陽光,一邊沿路亂拍下了這幾張,全程自動揀了風景Mode。 基本上,這部Samsung ST550的Smart Auto Mode都幾Smart,是真正極適合懶人如我的傻瓜機。拍攝的畫面雖不算特別銳利,但色彩很自然,無愧背著Schneider鏡頭的金漆招牌,另外,此機對焦亦相當順暢兼快手,作為一部Point & Shoot DC仔,算是交到功課了。

北京印象

十多年前初出茅廬,我一份在廣告公司的工作便是到奧美中國O&M China當小文案,試用期未滿,老闆就已經委以重任(其實是不理我死活),任由我單人匹馬,和一個經驗只略為比我多一些的小AE(客戶經理)到北京出差去。我到國內出差的第一次,就是這樣獻了給北京。 我早年的廣告生涯,經常要到國內出差,路過北京無數次,眼見中國愈來愈繁榮昌盛,建築物愈架愈高愈現代化,感覺上,變化再大,北京給我的印象,還是總有一份說不出所以然的古樸情懷。 走在北京的林蔭大道,我總會幻想著與穿著長衫的魯迅擦身而過,看見在路旁百無了賴地邊看報紙邊打瞌睡的,我又會幻想著大白天也像已喝得半醉的孔乙己。 我這樣說並無貶意,這大概就是我們那一代受港英教育下的香港人,小時候上學被灌輸的一些北京印象而已,多得在培正中小學教我國文和中國文學的老師們,我從小或多或少會對北京這座古城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敬畏感,說起北京大學又會馬上肅然起敬。 不知道香港年輕一代上國文課的時候,還會不會受到類似的薰陶呢?

小孩不笨

巴里島的陽光海灘並非年中無休,這天,就整日都下著連綿不盡的牛毛雨。 天色雖然灰白一片,但當進入Tabanan區,深入某某名不勁傳的小村莊,沿路看見青山滿目,綠田遍野,又是另一番氣象。 女友受友人所託,要替她找一款印尼特有的青蛙狀陶器擺設,導遊說Tabanan區應該有不少家庭式經營的陶器工場,於是,他拿著圖片沿途問當地人,輾轉便來到這小村莊內的這家。 屋內小孩聽到陌生人聲音,都興奮得都跑了出來,我們亦頓成好比在動物園被遊客參觀的動物。 當 我舉起相機,他們更見雀躍,可是,見我在小熒幕上檢查著剛拍好的數碼照片時,他們卻立即緊張起來,似乎懷疑我的相機有點異樣,當我把拍好的照片給他們看 看,他們瞪著眼瞧了相機熒幕半晌,年紀最小的那兩三個,赫然大笑起來,笑得很燦爛,這刻,我聽到很久也沒聽過,天真瀾漫得可以的小孩笑聲,直到我們上車離 開,還聽到背後此起彼落的笑聲。 可能在香港見過太多像上殘酷一叮的老人精小孩,面前這些破衣垢面的,反而來得可愛千百萬倍。

Nike 曲線宣傳迎奧運?

早陣子在這裡問大家,知不知道那個是今年北京奧運的官方運動品牌,趁今日是北京奧運的第一天,就趁現在開估吧,答案就是adidas。(但昨天看完奧運開幕,感覺上我覺得李寧牌才是主人家) 所謂的官方指定品牌,即是說,除他們以外,其他品牌絕對不能使用奧運相關的照片圖案或標語,想借啲意提下奧運或咩咩國際體壇盛事都不能。 如果你是奧運大會指定抽油煙機,你會覺得是鬼旦喇,但如果你係果啲與宿敵唔係你死就我亡的品牌,爭起上來就真係唔講得少,一定要趕到絕。 但呢個世界有所謂過場梯與張良計,你趕絕我,我可以打游擊。 早陣子到過北京798藝術區,途中赫然看見一棟Nike運動歷史博物館,屹立於云云藝術館之間。 任何一個運動或波鞋發燒友,見盡歷代波鞋的鞋海及發展史,都一定開心到暈,如果你先在門口登記,借部iPod TOUCH作為館內參觀的聲音導覽,臨走前,Nike會醒送你一本圖文並茂嘅運動用品簡史,俾你番屋企向朋友曬命,呢啲之唔係就係完美嘅Brand Experience。 更重是要,Nike極之大方,博物館內,照片任拍。 趁北京奧運期間開這個運動歷史博物館,Nike在暗地裡打甚麼算盤,大家心知肚明。 Nike的最後殺著,是他們贊助的幾位中國運動員,如果他們都能奪金,是不是官方品牌,都真係話之你。 係呀,Nike於奧運期間的主題網站,就索性叫:Nikegold.com.cn。 你出三間,我有關刀,叉叉叉,誰勝誰負,還看運動場上一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