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Dairy

以生命影響生命–賺人熱淚的泰國廣告

一般情況下,朋友們平時在facebook見到的我,都總是嘻嘻哈哈,報喜不報憂的。 工作好,個人生活也好,當然,我也會遇上不如意時,但我很幸運,從小到大,每次遇上任何挫折,到最後,都總會有貴人扶持,幫我一把。 「下次遇上同樣需要幫助的,你也扶他/她一把,那就是我最好的回報了。」 有位長輩對我說過的這一番話,我一直都十分在意,而且,多年來,一直也放在心裡。 那一天,看到這輯來自泰國的影片廣告,又令我想起了她這一番話。 「施恩莫望報」是一種美德,也是讓我們這個社會,每一個個人都能發揮一點點正能量的小動力。 有些種子播下了,將來直接獲得收成的,未必是你自己,也未必是你的下一代,但如果每一個人都樂意不求回報地播種,這個社會裡,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大家總能夠有機會享受到這些成果。 在這個幾乎行每一步都要計算ROI的社會,可能你會覺得我太幼稚,但最少,我是衷心地這樣認為的。

This Is Water 這就是水

中學年代,因為參加學校銀樂隊,而銀樂隊又是每年畢業典禮例牌必備的佈景版,所以,即使畢業還是很遙遠,可幾乎每年的畢業典禮,我都成為了座上客。 但很遺憾,有關主禮嘉賓對莘莘學子們的勉勵式致辭,我往往是零印象,除了講者朗讀貓字時毫無感情外,內容,更是空洞派獎門人。 到了我入了大學,參家過的畢業典禮,又是不遑多讓,留意身邊的同學們,除了被迫安排坐了在頭排的優異生外,打著呵欠等收工的,佔了大多數。 多得YouTube,很多外國學校畢業典禮的精彩致辭,近年都成為了網絡瘋傳的內容,Steve Jobs 的那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不用多說,就連一些稍不知名的畢業典禮致辭,也隨時遠遠超越司徒夾帶或Cooking Hay Hay一干網絡紅人的短片。 原因無他,因為這些畢業致辭,發人深省之餘,又的確令不少對前路感到茫然的學生,又或者出來社會大學工作後,同樣對生活感到失去方向的朋友們,找到少許明燈,更甚者,是為少許心靈慰藉。 月亮真的是外國的比較圓,人家的致辭者,可能認為這番對學生所說的話,將會影響深遠,更大有可能,成為一代經典。於是,當中不少都會在文稿中下盡苦功,多番雕琢,達至千錘百鍊,金句中有金句,Soundbite中有Soundbite。 說起Soundbite,最近就看到This Is Water這一支在網絡瘋傳的短片,採用了的,就是文學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向Kenyon College 2005年畢業生致詞的講話錄音。 David Foster Wallace擅長撰寫散文新詩,文筆陰暗偏執,常帶有黑色幽默,他大半生都受憂鬱症纏擾,2008年在家中自縊身亡。 “This Is Water”這篇演講文稿,曾經被編輯成作者詩集的一部份,當中,其內容對人生的苦悶無奈的精闢洞察,言語間卻其實又帶著正面的自省意味,因此,一直頗受大學生及剛出來社會工作的年輕朋友歡迎。 當中,有很多金句都值得再三咀嚼,初讀時,我更有種被五雷轟頂的感覺。 “If you worship money and things — if they are where you tap real meaning in life — then you will never have enough. Never feel you have …

This Is Water 這就是水 Read More »

林二汶【對媽有話兒】

笑中有淚這形容,聽起來好像有點行貨。 但這一晚夜,在壽臣劇院的某個陰暗角落,的而且確,我笑得實在很大聲,暗地裡,我又真的流下過幾滴眼淚。 有關於和媽媽相處的那事兒,這晚夜,林二汶和我們分享的,不單止是屬於她個人的,故事中的人物,是她,也是你和我。 二汶一人分飾多角,由媽媽疼愛的孩子、有著眾人影子的老媽子、以至是,那位離鄉背井,放下自己的孩子,來幫忙撫養人家孩子的異幫女子。 人家說,在媽媽的心目中,我們永遠都是沒長大過的孩子。 十月懷胎,眠乾睡濕的日子還不夠,為我們操心,是她的終生職業。 所以,難怪又有人說,唯有當母親離開後,我等男生,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媽媽離開了,已經是第八個年頭,我敢不肯定,我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男人。 但我只知道,老媽子從前所教過我的,由洗澡、擦牙、綁鞋帶、拿筷子,生活上最基本的二三事,當然,還有搭巴士要讓座給老人家和大肚婆朝早見人要講早晨這事兒。 我的一舉一動,待人接物,其實,都甚有母親的影子。 感謝這晚二汶何秉一把靚聲一台鋼琴的精彩演出,勾起了我對媽媽往事的種種思憶,讓我笑得實在太開心,淚水也流得很痛快。 願,大家母親節快樂。 P.S.林二汶在她的粉絲頁說,江湖規矩,看首場的,不能爆響口說rundown,所以,我這篇網誌,只能分享我看後感受的小小心事了。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簡約帶禪的COTE & CIEL電腦背囊

圖片轉載自這裡 從小到大,我都是背囊黨。 是的,因為個子小,卻偏偏喜歡大背囊,所以,經常被人笑我像忍者龜。 但我一於少理,孭著背囊,我才感到自在,把所有個人求生細軟收納在一個背囊出門,我才感到有安全感。  圖片轉載自這裡 去年,因為做Air New Zealand廣告活動,有幸遇上了個子比我更小的林一峰,見面握手,大家都孭著一個大背囊,但說要鬥大,我卻輸了。 見林先生孭著的那個背囊,帆布製造,設計簡約有格,但型狀卻有點不對稱,問他是何方神聖,林先生用好像發音很純正的法文(其實我根本半句法文都不懂),吐出一個名字—–COTE & CIEL。 據說,這原來是他在歐遊時的獵物,「少人用、特別、物料靚」,聽林先生大讚,我這個背囊迷,當然也心動了。 但不想那麼不環保,貪新即忘舊,事隔多月,見我的VAUDE背囊也開始破落,是時候另覓新歡,想也不用想,就鎖定了COTE & CIEL。 話說回來,更早前,其實也留意過COTE & CIEL這品牌,但當時只知他們有出品專為MacBook而設的電腦套,在灣仔腦場也有出售,但背囊這系列,還是因為林先生背著一個,我才知道。 雖然勉強稱得上是電腦配件,但把這個來自法國,兼且充滿時裝設計味的背囊放在灣仔腦場出售,我總是覺得有點格格不入。 我平日最喜歡做mystery shopper,於是詐作無知地向腦場的女店員查詢有關COTE & CIEL的種種,最後,一律答非所問,有點可惜。 其實,我早已自己做足功課,COTE & CIEL這個法國品牌,名字的意思是「海岸和天空」 ,產品強調時裝性及功能性,物料也標榜環保。 COTE & CIEL的每件產品,都採用上回收塑膠瓶製成的CetCCycle環保物料「100%再生聚脂纖維」製作,此外,質料軟硬兼施,使用生態漂染技術ECOYA的純綿帆布及潛水布,令整個生產過程的排污及排碳量,減至最低。 圖片轉載自這裡 COTE & CIEL的品牌創作總監DAMIR DOMA,是位來自巴黎的80後時裝設計師,個人品牌向來以禪味稱著,難怪,他親自操刀下的COTE & CIEL,也隱隱滲透著一點禪意。 先上網站做點功課,最後,我選擇入手的,是為Isar Rucksack Twin Touch Soft,顏色方面,我愛死了這個灰黑配,旁邊再配搭一條”sharp醒”黃色索帶的設計。 當然,實用也十分重要,我的選擇條件,是一定要放得下我的13″ MacBook Pro或13″ MacBook Air(其實此背囊最個可容納15″MacBook Pro),其次是袋身不能太重,這個款式,大致上能取到各方面的平衡。 背囊內膽間隔不多,但見實用,細節位做得很仔細。外邊那個不對稱的牛角包形狀,是為設計神髓,你可以隨意把一件未摺好的外套,又或者是其他不打算多想的雜物放進去,內窿空間還應付得卓卓有餘,只要把右邊的索帶一拉,又再回復原狀。 用了差不多兩個月,平時我用得很粗魯,拉鍊依然非常滑順,袋形依然堅挺。 試過下雨湊巧沒帶雨傘背著它,沒想過這帆布物料的防水功能,居然比一般尼龍物料,出奇地更好。 我唯一擔心的,是炎熱的夏天來到時,我孭著這個背囊行ifc行Landmark還好,但行旺角的話,會不會有點熱?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再見理想《音樂舞台:此時此地香港──1993》

一別廿年,這夜再聚,當然感概良多。 說的,是曾經參與過的《音樂舞台:此時此地香港──1993》,當年負責統籌的,是一個名為大專音樂聯盟的學生組織。 廿年後,這一晚夜,一班幕後搞手,以及當時有支持過我們的黃志淙先生,一起再聚。 時光倒流,1993年,我已經出來社會工作近兩年,還是廣告界的菜鳥,當然,也正在過著每天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下班,週末又不知道需要不需要加班的非人生活。 原本答應過會好好支持這個活動的,但出來社會做事後,一切都變得十分身不由己,於是,我唯有選擇被動地參與。 我也負責少許的編曲工作,也寫了一些歌,看看會不會被籌委會從云云來自不同大專院校的作品裡選中,最後,我有兩首被揀了出來,其中一首「遊戲」,交了給當時的新人李樂詩主唱,更有幸成為了派台歌之一。 當時商台正在鼓吹本地原創,於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在大氣電波發表作品,就在903。 第一次聽到,正好是在林海峰的節目中(已忘記是那一個節目了),聽到平時說話尖酸刻薄的林海峰,在讀出了我和填詞人鍾志榮兩個名字的時候,居然順便讚了幾句,那一刻,我真的開心得毛管戙,至今依然難忘。 那個時候的我,廣告本來並非理想職業,所以,我對我的音樂理想,一直有點難以釋懷。 本來已經放棄,但好歹算是有歌出了街,我的自信又回來了。後來,我也簽了一家音樂出版經理人公司,繼續在工餘僅有的少許時間,努力寫歌。 但始終未能全情投入,作品後來賣出的比率,開始逐漸走下坡,接近零。最後,在全職工作與理想職業間取捨下,我決定先把目前的廣告工作投入做好,再作打算。於是,廣告這一行,一做,就超過了廿年。 說回大專音樂聯盟,它的醞釀期,我想,大概是在我讀大學的最後一年,是為1990預1991年之間。 89年六四學運對我的衝擊,尤有餘悸,我除了跟隨過黑鳥樂隊的郭達年先生,到處參與他的《民眾擁有力量》音樂演出外,我的大學通識畢業論文,也選了相關的題目,標題大概是為「後六四香港流行歌曲之衝擊」。忽然間,我覺得,原來面對大事代,本來只有靡靡之音的香港流行樂壇,其實還可以出現了好些能反映時代的作品。 那個時候,我這個人有點憤世疾俗,很討厭大路情歌,參加中大歌唱比賽,我有兩首入圍作品,內容都與六四事件及回歸前港人的焦慮有關,其中一首叫「張三的歌」的作品,曲詞編唱一手包辦,最後,我贏了最佳歌詞獎。 因緣際會,大概也在那一個時空下,我在宿舍認識了一位外表可能比病人更弱不禁風的醫學院陳同學,在流行音樂這方面的世界觀,他和我有很類似的看法。 當時,陳同學有個想法,就是想聯合所有大專生的創作力量,搞一場能反映當時香港人心情的音樂舞台劇。 那是某一個週五晚上,兩位偽文青,促膝夜談,談得興起,徹夜未眠。 大學畢業兩年後,大專音樂聯盟成式成立之餘,在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下,仍然成功地搞了兩場音樂會。 我暗地裡很佩服這一班同學的犧牲與付出,同時亦擔心,這活動能否薪火相傳。最後,不幸言中,此時此地,可一,不可再。 現在回頭看,其實凡事都是這樣的,當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物、合適的地點碰在一起,才可水到渠成。 但到底那個所謂合適的時間人物地點,你和我有沒有那份遇上的福氣,卻永遠只有天知道。 凡人如你和我,有時要認命有時也要信運氣,但萬變不離,除了要努力地將自己的夢想附諸行動,不要空談外,當自己覺得機會來了,就一定要放膽去試,贏好輸好,試過才會無悔。 現在回頭看,我也沒有後悔過當年放棄做音樂的決定,因為,起碼,我已經試過,但到底要堅持到那一刻,天知道。 更重要的是,當我認真發力,誓要做好廣告這份工後,1996年,我有幸地拿了那一年的香港金帆大獎,我當時的人工僅夠供樓伙食,我連那個索價$8,000的重磅獎座也未賣得起,但總算對自己的決定,有個交代。

「男人的浪漫」之四:白波鞋

      從前有首歌,有句歌詞唱住「最難忘你嗰套白衫白褲」,每次聽到,我都會覺得這不知是攞景抑或贈慶的,又或者是,這句歌詞其實有骨。 大佬呀,除了讀中學的男生或做醫護人員的阿Sir外,我真的無見過多少位風度翩翩的男士,會以這副白馬王子裝束行走江湖的。 但凡一個成年男人,白衫白褲,其實是極之不方便的,你知道嗎,我們平時又大汗又喜歡行旺角波鞋街,很容易弄髒哦,除非你打算天天拿你的衣服去乾洗吧。 可是呢,男人又實在是相當自相矛盾的動物,一方面會笑人家白衫白褲太Kai,另方面,明明穿在腳上是更易弄髒的,不少男士,卻偏偏又會對白波鞋情有獨鍾,有時更近乎執著。 過去十多年,我已作過無數次抽樣調查,先後問過無數60後至90後的男性朋友,當中,十居其九都告訴我,他們家裡擁有過最少一對白波鞋,部份朋友,更喜歡重覆買同一款白波鞋,時間可以橫跨半個世紀,直到永遠,多浪漫哦。 穿著白波鞋的奧義,是一定要將波鞋保持得白白淨淨,其中,更可能包括鞋底。 為了保持白波鞋的完美雪白,即使平時最不修篇幅的男士,都突然會有股歇斯底里般的潔癖,每次穿著過後,當然都會把鞋抹得乾乾淨淨,不會假手於人。 此外,他們間中更會出動到沙膠(強力擦紙膠),來清潔鞋底的膠邊,比中學時做功課更整齊。 有段日子,我更曾經試過,家中常備一支白色的大龍染皮水,用來修補鞋面上那些輕微的傷痕。 男人對白波鞋這癖好,相信應該是由白飯魚開始的,白飯魚之後,白波鞋首選,就視乎鞋主所屬年代。 不要和我爭論,60、70後的大男孩,白波鞋之選,一定是三葉的Stan Smith,無得傾。 Stan Smith這款網球鞋,主要分有人頭版和Logo版,如果穿後者版本的,一般會被前者藐視。 什麼是人頭版?之唔係就係好似龍發製藥咁,有老闆個大頭嘜印著。但同樣是大頭嘜,人家放了在波鞋的鞋舌上,卻又是有型得多。 之不過,其實,除了自己穿鞋時會看見這個大頭嘜,一般情況下,人家是不會見到的。 經典的三葉Stan Smith,60、70年代的時候,本來是法國製造,多高貴多浪漫,到後來,當然都是來自強國。 見全白Stan Smith長賣長有,到了90年代,三葉更索性連本來白底黑間的另一經典款式SuperStar,照版煮碗,推出了純白顏色,同樣大受好評。 除了三葉,我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熱切追捧的,當然少不了飆馬啦,究竟,飆馬有那款經典白波鞋? 印象最深刻的,都應該是Wimbledon這一款,雖然較為冷門,但我親眼見過發哥著過,作為當年的潮流指標,我身邊也有幾個有錢仔同學跟風入貨。 除了三葉及飆馬兩兄弟,其實還有其他小眾選擇,K-Swiss這一款,相信你都可能見過劉華著過。 此外,Band仔之選,又點少得Converse的帆布鞋呢?但這款白波鞋,要持續美白的話,難度就可能是最高了。 講起帆布鞋,其實還有Pro-Keds這款高級白飯魚,同樣地,若果不慎於下雨天著了出街,九成水洗都唔清。 最後,數到80、90後的白波鞋首選,其實皇者已是呼之欲出的,勝出的,當然就是低筒AIR FORCE 1。 第一款AIR FORCE 1於1982年面世,但真正哄動起來,我想還要到2007年,適逢AIR FORCE 1 25周年的時候。 Nike一口氣推出了大量不同顏色的復刻版AIR FORCE 1,而其中,又以全白的那一款最受歡迎,幾乎每十個大男孩,就至少有4-5個有一對看門口。 我聽聞,為了保留最完美的純白,有部份的AIR FORCE 1迷會索性永夠保存一對作珍藏,另一對,或其後買的更多對,才是用來著的,實在比女士儲手袋的更誇張哦。 一口氣說了一大堆白波鞋波鞋經,不知道有沒有漏網之魚呢?以上這幾款,你有沒有儲齊?

「男人的浪漫」之三:一起DUB帶的日子

  (圖片轉載自這裡) 我那個年代的中學生麻甩仔,絕大部份,都經歷過自製卡式帶新曲+精選的青蔥歲月。 無論是用作個人珍藏、討好異性朋友,或者是展示自己個人音樂收藏之豐富或品味之高也好,躲在家裡DUB帶,幾乎成了我等小毒男的指定課餘活動。 DUB帶途徑有很多種方法,最高檔的,當然是黑膠唱片過卡式帶,其次,就有當年曾經紅極一時的Double Cassette,可以帶過帶的錄音機。 我中二升中三的那一年暑假,不知為何學校頒了一份什麼音樂服務獎獎學金給我,於是我就全數拿去買了台中古Technics唱盤和Akai錄音機,再加上我的中學音樂老師把他的「山水」舊擴音機送了給我,然後我配一對鴨寮街喇叭,我的DUB帶天堂,就這樣大功告成。 我先不談DUB帶技術上的學問,單單說由選曲、排序、以至抄歌名等,這些步驟,其實可以十分講究,當中已可以看得出DUB帶者的個人修養、周密心思,以至是品味堅持。 用什麼牌子,什麼級數(普通磁帶、鉻帶、鐵帶)的卡式帶來招呼朋友,某程度,反映了對對方的重視,相互間的友情。 如何善用60分鐘或90分鐘的卡式帶,用盡每一分鐘,並有計劃地,好好分配Side A與Side B兩面,各自不同的選曲方向。 現代年輕人流行的交換珍藏音樂方法,由最初的「燒隻畀你啦」(啋!講到好似燒衣紙咁),到近年「畀隻手指(USB)抄畀你喇」,又或者「掉落dropbox自己抄啦」。 我平日最憎人恃老賣老,但每次講到DUB帶,我又真的忍不住講句:「嗨,家陣啲後生,邊會明?」。 作為一名學生哥,加上那是個唱片還是要用錢買的年代,我當年固然沒可能坐擁無數音樂珍藏,除了去朋友的家DUB帶,或者是互相交換黑膠碟翻錄外,最流行的方法,就是到旺角信和地庫的唱片店,託那些小唱片店的店主幫我錄,逐首歌買。 那是一個很有趣的音樂旅程,想當年,全港大部份樂迷都在一起盜版,但我們這些喜歡在家裡自製盜版的音樂愛好者,卻同時又是唱片公司的好客仔,因為我們即使節衣縮食,也會拿真金白銀買唱片。 所以,那個年代的唱片公司,據聞每年隨時出18個月糧,那個年代的香港樂壇,卻沒有被這個民間私人盜版集團弄跨。 其實,我是不太留戀黑膠唱片或CD的,我反而更懷念,是那個一起DUB帶的日子。 2000千嬉年那一年,有部叫High Fidelity的電影,香港片商譯了一個像新藝城電影的中文名,叫什麼「失戀排行榜」。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 Rob Gordon (由John Cusack飾演),和我那個年代的毒男一樣,有鋪DUB帶癮,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間二手唱片舖,坐擁無數黑膠唱片,天天人在碟海。 因為失戀無限次,每次都會將失戀故事DUB帶,串成個人精選,繼續沉淪。 如果你讀完我這篇文,有興趣的話,不妨找這部電影來看看,看完後,你未必會明白,為什麼HMV從前做得住現在卻不行,但你最少可以領略一下,DUB帶的浪漫。 因為這好歹也是Nick Hornby原著故事,所以電影內不乏十分到肉的抵死對白。 “A good compilation tape, like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and takes ages longer than it might seem. You’ve got to kick off with a …

「男人的浪漫」之三:一起DUB帶的日子 Read More »

「男人的浪漫」之二:我們都是嘰嘰奴

所謂「男人的浪漫」,依我認為,總會帶著少許面對生活壓抑中的無力感,唏噓之餘,堂堂男子卻總懂得如何苦中作樂,努力尋找生命真諦。 戰鬥員,俗稱嘰嘰(Geek Geek),日本經典特撮卡咩拉打(幪面超人)內的量產型蛋散角色。 嘰嘰一般不會單獨行動,每次出場,總是一班嘰嘰同仇敵愾,嘰嘰怪叫聲,此起彼落,以壯聲威,即使打不贏你,最少,也可以煩死你。 但誰不知,嘰嘰只是狐假虎威,他們的職場人生,兩個字:「坎坷」。 每一集,他們都會被迫先出來做爛頭卒,向老弱婦孺蝦蝦霸霸,享受不足一分鐘的霸氣,接下來,拉打出場,他們的工作,就係「郁親手就聽打」。 被一腳伸落山坑、一拳打到爆炸,人家連絕招風雷電也不用出,一成功力,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身首異處。 更可憐的,是那位明明是傷殘人士的怪金剛卡咩拉打四號,「半臂」都可以隨時讓兩三隻嘰嘰收皮。 究其原因,是根據不成文規定,拉打打嘰嘰,嘰嘰不單不可還手,更要經常放水,就好角度,以血肉之軀,迎接拉打的連環腿及鐵拳鎚。 嘰嘰的工作,基本是給拉打熱身,好讓打大佬的高潮位,可以拖拖拉拉到中段播廣告後的下半部。 嘰嘰的一生,有OT,無補水;有難,一定要幫大佬擋;升職?卻永遠無望。 每個有血有肉的男子漢,少年時看到嘰嘰的慘澹生涯時,少不免會感懷身世,望著日落的一刻,概嘆人生的無奈。 驀地裡,我們在想,但願有天出來社會做事,我們要與一起做嘰嘰的哥們兒,同舟共濟,你擋腳,我擋拳,你無力擋,我幫你擋,甘苦與共。 我們一班嘰嘰兄弟,更希望不用做嘰嘰做足一世,有朝一日,必定上位,當上大佬之位時,一定會好好善待其他兄弟。 之不過,原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嘰嘰上了位,也只不過是上了另一層的嘰嘰奴隸,上面總還有一位,繼續當你係契弟,要你繼續畀人任打、任砌。 帶著傷痕累累的身軀,我們一眾繼續嘰嘰奴遙望西下中的斜陽,西下西下,暗地裡感到;斜陽裡氣魄更壯,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 嗨,一眾嘰嘰好兄弟,我們有今生,無來世,卡咩拉打,你即管放馬來砌,避你的話正契弟,Geeeeeeeeeeeeeeeeeeeeeeek!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男人的浪漫 | 儲高達多過砌高達

小時候,見到百貨公司門口廣告寫著類似「高達七折優惠」幾個大字,試過興奮得拖著媽媽的手,嚷著要她進去買我以為是大減價中的高達模型,當然,這純粹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不要以為這是爛gag一則,事實上,我聽個不止一個朋友,七十後八十後九十後都有,也告訴過我他有以上類似經歷,全部真人真事。 的而且確,男人大丈夫,當聽到全憑那勇氣、全憑那正氣的「高達」這兩個字,實在是像急急如律令地中了魔咒般,不能自拔。 中學階段,時間多的是的我,暑期最佳節目,除了打波游水,當然就是砌高達。 受到Hobby Japan及環球模型的啟發,當年我第一次砌的,雖然只是最低階最便宜的1/144高達,但我卻為了它廢寢忘餐,改手改頸改腳,又打磨又噴油又舊化,一盒不用三十塊錢的模型,前後足足砌了一個多月,箇中享受,無價。 暑假中,無數個「漫長漫長路間,我伴我閒談」的夜晚,陪伴著我獨自一人的,除了walkman中播放著的「三人行」,就是那個被我悉心地製作中的1/144高達,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會到成年人所謂的浪漫。 原來男人的浪漫,不一定要有美同行,獨個兒,也可以。當然,一定要有高達。 年紀稍長,課外活動愈來愈多(當然功課也是,但對我的影響不大),我也愈來愈少時間砌高達,但每儲到少許錢,見到新推出的高達模型,總還是忍不住手,買一盒回家。 漸漸地,我發覺自已儲高達多過砌高達。家中某個舖滿蜘蛛網的牆角,層層疊疊了不知多少盒高達模型,它們,最後都變成了來來曱甴屋。 但久不久,我還是會把這些老朋友翻出來,打開盒看看,抹一抹塵。然後,再讓他們封印,繼續留在那個荒廢角落。 (你可以想像,當年我在看Toy Story 2的時候,我是多麼地感到自責哦。為何好端端的玩具,不是用來玩,卻是用來儲的?) 然後有一天,老媽子在大掃除的時候,一口氣把我這些珍藏(天呀,當中還包括我全套的日本版七龍珠),不知是送了給收買佬還是真的丟了去垃圾房,一舖清袋。 「放了在那裡這麼多年都沒碰過,我以為是沒用的了。」老媽子說得淡淡然。 這就是我老媽子的邏輯,雖然,她不是沒有她道理的,塵世間的身外物,其實,就真的只是身外物。 我哭哭啼啼了大半天,後來,突然想通了,從此,我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我,成為了一個真的漢子。 現在,我已經沒有再儲高達,雖然,我家裡還有一盒1/144 RX-78-2的RG版,但我卻發下過毒誓,一天未砌完這一盒,今生今世,我都不會出手買第二盒的。 當然,間中我還是喜歡到模型店流連,看看最新出品的不知第幾多十代的高達模型的。 儲高達,已成了我將記憶暫存在雲端硬盤裡的嗜好。 塵世間的高達模型,就留給那些模型店,或其他還有精力與時間砌高達的年輕朋友吧。 後記: 我在facebook分享了這篇文,朋友們立即反應熱烈,以下是部份節錄。 朋友T:「我朋友的志願,就是等女兒長大後,教她砌高達的樂趣,他講的時候,不似講笑。」 朋友A:「阿媽無幫我大掃除,不過我第一次搬屋時因新居無位放,將大量模型同超合金掉了。。。後悔莫及。近年唯一買咗盒G戰機模型,未砌。」 朋友S:「童年最美好回憶,就是某次爸爸到日本公幹,回家時打開旅行包,內裡居然有很多很多盒高達模型;人生中最大傷痕,就是去外國讀書時,媽媽一口氣把我的數十盒珍藏高達送了給人,」 朋友M:「我細佬小時候就發現有一個從未面世的高達型號叫”節省高達”。」 以我認為,但凡任何浪漫事件,都無法避免地經歷過渴望、擁有、失去,思念這四個階段。 有趣的是,以上回應,都一一包含其中,看來我這篇文,的確勾起了不少男士的浪漫回憶。 這,就是男人的浪漫吧。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理想工作?

不經不覺,我入行做廣告,已有廿年。 回想當初入行,我幾乎隔天也在想:什麼時候我才可以離開廣告公司這個鬼地方,好讓我能全情投入我最熱愛的音樂這懷抱哦。 入行做廣告,純屬意外,最接近現實的理由,是我所崇拜的兩位樂壇神人—-黃霑和林振強,都曾經是廣告圈猛人。 但出來工作幾年後,我做了很多香港人也會做的事—-供樓。之後,廣告逐漸成為我的「正職」,我對工作也愈來愈專注,對音樂這理想也愈來愈少回頭去望。 今時今日,如果你問我,廣告是否我的理想工作呢?我可以很堅定地對你說「是」。 喜歡做廣告嗎?很喜歡哦。要投訴的,永遠都只是一些芝麻綠豆的人事問題,而這些問題,有人的地方,你永遠也跑不掉。 有時我想,大家是否將所謂的理想工作過於浪漫化,看過「禮儀師」這電影,除了對其中講述生與死、寬與恕的參透,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就是那位本來一心想成為音樂演奏家(其實他資質平庸)的主角,最後如何面對現實,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工作的道路。 放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這實在是千真萬確,重點是,拿得起一定可以放得低,之後,你才會有足夠力氣去追求與發掘另一段的理想吧。 我實在很喜歡鈴木一郎這支為NTT演出的廣告(如果你不知道他是誰,你當他是日本棒球界的Michael Jordan就好了),廣告的主題,就是以鈴木一郎的小學生作文「我的夢想」為題。 廣告很勵志,很正面,看完後,立即想回到我中學年代的壘球場,揮揮棒,擲擲球。 然後我想,中學時與我一起的隊友現時在做什麼呢?當然一個也沒有繼續從事與壘球有關的工作啦。我們當年一起拿冠軍盃球隊的隊長,去過加拿大打聯賽,我曾經真以為他會成為職業球員哦,但現在,他已經成為五個孩子的爸爸,做點家庭小生意,生活過得十分愜意。 那麼,像我們這群做著脫離了兒時夢想的工作的中年人,人生有很大的遺憾嗎?哎喲,對不起,真的不見太有哦,最低限度,起碼我就是這樣想的。 因為,工作就是工作,什麼才是我最喜歡的工作?全力以赴,幹到點成績出來,滿足感就會隨之而來了,那就是我喜歡的工作了。 我沒資格叫各位年輕人們放棄理想,但很多時候,有些理想實在可能都是自己虛構出來的,到底要堅持到那個境地,還是要看你的造化了。 還有,真的千萬不要以為像我這些在同一行做了廿年的人,一定是老早決志鐵定這就是我們的理想工作哦,理想,是後來培養出來的。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