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解讀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

先得承認,facebook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我本來一點也不看好。 大概是4-5年前吧,公司來了一個剛從英國過來的年輕同事,這位老外慫恿我要在facebook開個帳戶,玩了兩個月,我還是沒什麼朋友,於是便覺得不太是味兒,我便一口咬定,facebook的命運,九成會和香港當年賣葡撻一樣,頂多流行一陣子。 到了今天,我已經成為了一個facebook的重度使用者,每一天,我最少登入5次以上,每天平均也會發放3-4條「動態消息」,這還未包括我向人家的狀態更新發表意見在內。 試過連續沒有更新兩天,便有朋友傳來短訊問候。就連我的太太也說:「想知道我的老公此刻正在那裡,上facebook就知道。」 由於從事網絡廣告的工作,facebook marketing更成為了我大部份客戶的「必需」成份,除了經營紛絲頁,我每天也在絞盡腦汁為客戶研究如何在facebook做形形色色的推廣活動。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對我而言,這句話真的千真萬確。 透過facebook,我除了與無數失散多年的舊朋友重逢外,我更認識了不少業界的朋友,其中有些來自海外。 像送這本書給我的台灣朋友,也是這本書有份撰寫推薦序的作者之一的蔡明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透過facebook認識的網友,他本人是一位研究網絡User Experience的世外高人,認識了他後,透過facebook見到他經常發表的專業分享,我經常有點回到學校上課的感覺。 說回The facebook effect這本書,雖然我很喜歡The Social Network這部電影,但一直希望,能夠從當事人Mark Zuckerberg的一方,聽到他那個版本的同一個故事。 作者David Kirkpatrick是Fortune雜誌的資深編輯兼科技趨勢專家,自2006年,他已開始接觸Mark Zuckerberg本人,之後亦撰寫了不少有關facebook的報導。 本書敘述了facebook這家新興企業的成長過程,當中面對過的挑戰、挫敗、爭坳,或甚至是同儕間的猜忌和背叛。 同時,也剖析了為何facebook遲遲不願出讓或上市的箇中掙扎和因由;想知李嘉誠在什麼時候曾兩度注資facebook?此書也有講及。 作為網絡廣告中人,閱讀此書時,真的難掩興奮心情,畢竟,網絡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源於她的多變,源於她永遠沒有絕對的大贏家。 由昨天的Yahoo!、 Google到現在的facebook,令我等業內中人都追得筋疲力盡,時刻要有歸零重新學習的心理準備,但為此,我們卻仍然亢奮不絕。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是The facebook effect的中文版,由李芳齡翻譯,除了在故事中角色的中文譯名我間中會看得有點一頭霧水外,此書內容翻譯的行文十分流暢易讀。 即使你並非網絡中人,但當中有關這班雖然年輕,卻對改變世界近乎偏執的創業者的奮鬥故事,也不難讀得津津有味,說不定,更可能會燃起你對追求夢想的激情。

「你,是可以被取代的」老占如是說

因為當時在雅虎香港打工,工作關係,開始在Yahoo!BLOG建立了自己的網誌。 做廣告的人,十居其九都一定八八卦卦,平時看很多東西做很多research,大部份行家都喜歡收收埋埋,見到人家的好橋的話,還是留給自己作「參考」之用。 但我反而覺得,如果連普羅市民以至廣告客戶都見更得多聽更得多,接受能力就會整體地提高,你說我戇居也好naive也好,我這個人就是這樣。 因為寫那個網誌,我當時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對資訊的分享,看法也和我很相似,其中有位專寫高科技新媒體資訊的高人Jansen,現在成了我的同事,另外,有一位廣告界的行家老占,也成了我惺惺相惜的網友。 古人以文會友,到了這個年代,多得網誌的出現,我們又可以領略以文會友這體驗,覺得科技是冷冰冰的人,可能本人也是沒有熱血的,所以什麼也幫不了他/她,說到底,科技亦只是一件他們不懂得擅用的東西而已。 老占雖然和我一樣,最近受不了Yahoo!BLOG的垃圾留言轟炸,另起爐灶,但由於他的網誌太受歡迎,Yahoo!HK不想他走,於是索性找了他在這全港人氣最高的網站開專欄,你說他厲害不厲害? 第一篇稿「你是可以被取代的」是一貫老占的風格,字字到肉,以人家捱過苦受過氣的寶貴工作經驗,和你無私分享,各位打工仔老闆仔,不參考一下,那是你的損失。 大家不妨到這裡拜讀老占大作。

100% PURE New Zealand 現貨實景

做廣告,為求突出產品優點,很多時少不免會誇大其詞,又或者加一點鹽加一點醋。 所以,如果劉嘉玲告訴你她廣告上那張相沒有後期加工而你又會相信的話,那肯定是你自己太天真而已。 很多年前,看見新西蘭旅遊局的100% PURE New Zealand廣告系列,見每張美得令人目的口呆的湖光山色照片,當時我一口咬定,這肯定是Photoshop後期的加工再加工的。 直至到今年年初,多得新西蘭航空的機票贊助,我和太太展開了我們的新西蘭蜜月之旅,所到之處,親眼見盡的大自然美景,我才赫然發現,100% PURE New Zealand此言非虛,今回真正是「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了。 話說我和太太展開了新西蘭南島之旅後,每逢見到有停車位置的小路,都會八卦地去看過究竟,當中十居其九,都會發覺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想不到的優美景緻就會近在眼前。 我也幾乎忘記了這是什麼地方,大概就是從基督城(Christchurch)往Kaikoura的沿途吧,下車後,我倆隨浪聲去看過究竟,就見到面前這像明信片的綠油油山景,往下看,又見有一艘沖浪快艇隨激流飆過。 懶得背著單鏡機通山走了,只拿著我的DC,咔啪咔啪隨便拍了一輪照,然後便繼續上路。 見一小旅館,便順道在那裡嘆一杯咖啡吧,那裡位處山谷,一邊嘆一杯拿鐵,一邊眺望遠處,見薄霧籠罩的山丘,景緻又有另一種味道。 在個多小時內停留了的這兩個地點,不會出現在旅遊書,更不要指望跟團的領隊會帶你去。 可是呢,在有大概方向卻無絕對計劃路徑的旅途中,不斷地發現再發現,可能,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人生,也何嘗不是一個無止境的發現之旅。

偷聽男人心

我從來沒有興趣牽涉入港男或港女這話題的無休止爭辯,但最近看了這個特輯,認為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但希望各位女士在大罵批評之前,就當他們多愚蠢多幼稚,也不妨聽一聽他們的心底話,知己知彼。 男士們也不要覺得終於有機會發言而沾沾自喜,請大家學習一下切忌「一概而論」,下列意見,純屬參考。

遲鈍有益,從容才會不迫。

很多年前,拜讀了渡邊淳一【鈍感力】此書,作者以個人周遭的生活例證,列舉了多個有關遲鈍有益身心的故事。 初時,以為這只是作者自吹自擂之作吧,世上怎可能有對世事愈遲鈍愈對身心有益這回事? 但近期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加上家中湊巧又有親人離世,讓我頓然體會到,世事的確無常。 事情發生了,第一件反應應該是怎麼樣?就是要能先強忍情緒,從容面對,因為,明天還是要繼續。 「反應慢人家半拍,不怕吃虧嗎?」 誰怕誰?頂多我會搶購不到食鹽和日本奶粉、換不到商場送出的防輻射包、買不成兩小時限定可等價交換捐款的星巴克咖啡而已。 面對近期周遭的反智噪音,發覺我原來老早已習染了這「遲鈍」生活態度,居然多了少許免疫力,百毒不侵。 遲鈍,果真有益身心。

信、望、愛。

我沒有小朋友,所以沒資格批評為寶寶去搶購日本奶粉的父母,但今天讀了李怡先生在蘋果日報發表的「信任很簡單,不信任就複雜」這篇文章,覺得實在很值得和大家分享,讓大家可冷靜下來,仔細深思。 「一家以網售為主的代銷日本奶粉和嬰兒用品的香港公司,在本月 15日,通知日本生產商,原已訂購的 3,000箱日本奶粉和尿布,可暫停寄運,先供應日本其他有需要的地方。但香港公司仍會先匯出所有貨款,讓錢存進日本各生產商戶口,出貨期則任由生產商無限期押後……香港有不同的人,有搶購奶粉的,有趁機抬價的,有對日本地震反應冷漠的,也有從經銷日本奶粉而對日本人產生關顧之情的。」(閱讀李怡先生全文,請按這裡。) 文中提及的天翼堂嬰兒用品公司,是家具有良知的小企業,在香港這個大家也患上了執輸恐懼症的社會,確實難得,就趁它在瀕臨絕種之前,請大家多多支持。(閱讀天翼堂老闆寫給顧客的這篇「地震後的路」全文,請按這裡。)  

碧海、藍天、黑沙,180度—Piha Beach

中午吃過飯後再逛一逛,與大笨象說聲再見,離開了奧克蘭國家動物園後,我便和太太開車繼續我們的新西蘭北島遊。 行程繼續沒有精心策劃,與當地人閒聊間,聽聞不遠之處大概一個小時車程的Piha Beach風景優美,於是啟動車內的GPS,便在沿途找一找。 未幾,轉幾個彎路,陣陣沙灘味道撲鼻,迎頭海風撲面而來,Piha Beach黝黑的細沙,經已近在眼前。 發現沙灘附近草地盡是拖男帶女,一家大小開車過來的當地遊人,好些一老一少更在沙灘的橋樑上垂釣,當然還有不少抵不住陽光誘惑的青春少艾,紛紛跳進海裡暢泳。 遊人的喧嘩聲,嬉戲中的笑聲,居然不及此起彼落的波濤拍岸及海鷗呼喚,這一刻,對於我等都市人看來最奢侈的生活,人家只是每個週末的例行事兒。 我一邊與在橋上垂釣的一雙父女搭訕,那一刻,我的心,忽然感到如置身深海內般的恬靜,周圍的喧嘩聲,頃刻盡是幻覺。 暫時嫌背起單鏡機的累贅,拿起隨身的Canon G12 DC,隨便舉機亂拍,景美實在太美,傻瓜機拍出來的效果,居然也有少許意外收獲。 旅行的意義,不是就要不刻意地尋找意外收獲嗎?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iPad2在美國開售僅24小時,已經售出了超過30萬部,當中佔了70%是iPad的首次買家,相對於iPhone4初開售時23%為iPhone首次買家這數字,今回這第二代產品,在吸納新客戶方面,速度更快。 連同預先網上訂購的數目,據預計,一個月內售出1百萬部應該毫無難度(據Fortune雜誌報導,此數字可能已於開售後第一個週末達到),首三季售出1千5百萬部更是大有可能。 除了自家專門店Apple Store外,今回Apple更聯同兩大網絡供應商AT&T及Verizon幫手推貨,此外,新加入的還有Walmart,可見Apple今回銳意打入大眾化的市場。 事實上,以最低入場費的訂價而言,iPad 的確較同類型競爭對手如Samsung、R.I.M.或HP更佔優勢,雖然在可見的未來,機價更便宜的山寨平版電腦會繼續湧現,競爭對手在繼續壓價及改善產品,但以目前的Apps供應數目而言,iOS以外的其他競爭對手,暫時仍是望塵莫及,這個年頭,銷售電子產品,已經不能僅僅硬銷硬件。 此外,不得不留意的是,Apple電腦自80年代已是不少美國大學或甚至是高中的寵兒,先從教育滲透,鞏固用戶使用習慣,向來是Apple擅長的營銷技倆,iPad第一浪,除了一眾追科技一族外,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吸納了大批商業,或甚至是政府機構的老闆級人馬用戶;iPad第二浪,除了在大機構中更廣泛使用外,相信在大學內的滲透率亦會加快提高。 金融時報的商學院教育版,最近便有多篇文章探討,以iPad為主的平版電腦,將如何取代傳統筆電,逐漸成為MBA學生上課必備的工具,更有文章提及,除了電子版的個案文稿和筆記可節省大量紙張外,以可閱讀6個月或更長時間為期的電子教科書,環保之餘,更可減省學生的課本支出,以及減輕背著重甸甸的課本的肩膀負擔。 今回任你再恨他大言不慚也可,我仍不得不相信喬老闆在發佈iPad2時的預言,在平版電腦這市場上,2011年依然會是iPad領先的一年。當然,作為消費者,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其他選擇的。 伸延閱讀: Retailers run out of iPad 2 within hours iPad 2 sellout: The analysts weigh in Piper Jaffray: iPad 2 totally sold out, 70% to new buyers 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hall aid of choice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Read More »

iPad2為何平得有道理?

iPad2終於來了,在香港,近日大家除了議論紛紛應否用財爺退稅的港幣$6,000來入貨外,更多人討論的是,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將如何進入戰國市代。 在3月2號的發佈會上,蘋果教主揚言,2011年將會是iPad2年,同時也可能是Copycat湧現的一年。 是抄襲貓也好,是白貓黑貓也好,據諮詢公司PRTM統計,截至2010年前,市場上本來大概只有30款平板電腦(當中相信不包括國內的山寨機),及至最近,才剛剛踏入2011年的第三個月,市場上已有來自64個品牌出品的102 款平板電腦,已經或即將推出市場。 但據從事投資調研的公司Bernstein Research內,專門研究蘋果這企業的首)分析師Toni Sacconaghi表示,蘋果公司在生產平板電腦的成本控制上,佔有獨特的優勢,雖然蘋果向來以高定位的品牌自居,以同一規格的產品,訂價一般亦較競爭對手為高,可是在平板電腦的市場而言,iPad卻罕有地在訂價上充滿競爭力。 蘋果能夠以更合理的價格取勝,據Toni Sacconaghi分析,箇中原因有三: 在觸控面板和顯示屏的製作成本上,蘋果動用了公司大量現金儲備,作為預先及大批採購部件之用。 自家設計A4處理器,此垂直整合的科技開發,將為企業節省平均每台iPad2的10美元成本。 起碼有33%的 iPad,是直接透過蘋果的網上商店或蘋果旗下的店舖出售,大大節省與第三者銷售通路合作時所需付出的佣金。 到底2011年是否會如蘋果教主所言,將會是屬於iPad2的一年,暫時仍屬未知之素,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將有更多不同品牌不同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陸續登場,到時肯定花多眼亂,同時,新一輪的減價戰,或大品牌低規格的平板電腦,預料亦會於下半年推出。 iPad想繼續維持90%的市場佔有率?看來要問問Samsung、Motorola、BlackBerry、HP或Dell等各大品牌,其次,當然還有幕後黑手Google吧。 伸延閱讀: As Second iPad Looms, So Does Talk of Tablet Price War Three Reasons Why iPad Is the Cheapest Tablet

Android來勢洶洶?

近年的手機市場,可說已進入了作業系統之爭的白熱化年代,型號已略成次要,作業系統是否夠多用戶,支援系統的app(應用軟件)之市場是否夠蓬勃,都會直接影響到個別手機型號,能否在市場中站得住腳。 在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多年來都是R.I.M(Research In Motion)BlackBerry黑莓手機獨步天下,近年多了iPhone染指,地位已略為動搖,最近多了急起直追的Android平台,挾多個品牌來共同打造,來自四方八面的攻勢,已於短時間內成功搶灘。 最近,市場調研公司Nielsen發表了有關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最新數字,顯示出Android系統已成為美國霸主,市場佔有率達29%,主要由HTC、Motorola及Samsung等三大品牌瓜分。此外,Apple的iOS與BlackBerry各佔27%,微軟的Windows Mobile加上最近推出的Windows Phone 7平台,共佔10%。 值得留意的是,Android系統在年輕一族18-24歲的群組分佈中,佔有率達6%,是眾平台中最高。 相信,這是由於Android在多個品牌的上中下線產品強攻下,是唯一能照顧到低價位智能手機用家的系統,難怪最近針對年輕人而設的facebook手機,也是採用了Android系統。 大家不要看扁這專攻年輕人的低價位市場,因為他們都是市場的未來,一旦習慣了同一系統,將來升級的話,繼續沿用同一系統的機會其實甚高,以長戰線產品而成功一統江湖的,便有在亞洲手機市場依然是一哥地位的Nokia Symbian系統。 面對國內迅速崛起的山寨Android手機市場,相信各大品牌及平台都不能忽視,假使有朝農村能包圍城市,Android系統這股勢力,將可能蔓延亞洲,不容忽視。 當然,我更希望見到的,就是市場上會有更多出色的品牌,能夠百花齊放,受惠的,就會是我等的消費者。 伸延閱讀: The Android is Going to Explode in China Nielsen: Android Pulls Ahead Of RIM And iOS For U.S. Smartphone Share Who is Winning the U.S. Smartphone B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