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毒物

Jawbone UP第二代—小腕帶,大數據。

Wearable fitness gadgets是近年流行的一個新名詞,有好幾個品牌,都先後推出過可配戴在身上,又或者是裝置在運動鞋上的小儀器。 讓你在做運動之餘,替你做數據統計,與一個網上或手機app帳戶同步,你的運動成績就可一目了然兼儲存在案。 用來在社交網絡威威好,為自己訂下目標而努力也好,某程度而言,這類Wearable fitness gadgets東東都給了你多一點動力,或者是,多了一個原因去好好努力做運動。 由於科技與運動也要講求時尚,所以,較流行的Wearable fitness gadgets,都是以腕帶為主流,較多人認識的,包括有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我正在試用中的Jawbone UP。 有女士嫌Fuelband太男性化,又有人嫌Fitbit Flex造型太硬膠, Jawbone UP算是較為中庸,八款顏色,選擇較多,加上造型較潮,自然較受歡迎。 由於我是Nike+用家,所以一直在等Nike Fuelband的行貨出現,可惜一等再等,見Jawbone UP的第二代出現,決定不等,轉會。 Nike Fuelband與Jawbone UP最大不同,是前者主要記載運動數據,後者則更全面,除了運動之外,也可記錄你的睡眠質素。 此外,你更可以為你的用餐打卡,計算所吸收的卡路里,有出,自然也要有入。 啟動Jawbone UP的過程十分簡單,只要先下載它的iOS或Android app,然後把它像耳筒插般的插頭,接上你的智能手機,一兩分鐘內就可搞定。 它的充電過程,要靠另一條耳筒插對USB的接駁線,無論是充電或數據同步過程,這兩方面,都令我感到有點不可思議地低科技。 配戴上手,Jawbone UP的塑質防水合成物料亦算蠻舒服的,戴在左手,跟身一陣子,已經不太覺得它的存在。 (雖然防水,但奉勸不要戴著它來洗澡和游泳哦。) 反而,試過戴在右手,用滑鼠的時候就感到有點不自在。此外,穿恤衫的日子,也是有點不方便的,其餘的時間,很好。 雖然只是試玩了兩個禮拜,但可能是心理作用,試過好幾次,行山跑步時忘記了戴著Jawbone UP,事後我會覺得白費了我的汗水。 發覺某天因為工作太忙,整天也困了在電腦面前,自己的活動量減低了,也會感到有點坐立不安,要出去做點運動。 壓力,除了是自己給自己的,現在也多了Jawbone UP。 從前用的是Nike+ iOS app,但Jawbone和Nike無計傾(沒聯繫),所以被迫轉會用RunKeeper,一段日子無見,發覺介面原來已進步不少,絕對不亞於Nike+。   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Jawbone UP的睡眠監察。初時戴著它睡覺,感覺有點奇怪,也給老婆投訴過,但習慣了後,已很自在。 基本上,Jawbone UP會將你的整個睡眠過程進行分析,譬如,你躺在床上有多少個小時、用了多少分鐘才入眠、輕睡/熟睡的時間分別有多少、期間醒過多少次每次有多久,分析十分仔細。 可是,Jawbone UP還是有點兒笨的,臨睡前,你一定要先按一下,告訴它轉換入睡狀態,當你醒過來時,你又要告訴它你現在回到日常狀態。 至於那個進食前打卡的功能,一則我覺得準確度有限,二來有點嫌麻煩兼無謂,我暫時還未有認真地去玩過。 當中,你除了可以拍張照,然後用文字在UP的mobile app上搜尋相關食物資料的卡路里外,如果你進食的食物有卡路里標籤,其實你也可以用它的bar code reader,獲得有關資訊,然後進行統計。 雖然未必每款食品都有相關資訊,但我試過scan我每天吃的桂格燕麥片,居然給我找到,維他豆漿,都無難度。下次去麥當勞,可能會再試。 我的Jawbone UP初體驗試用報告,暫時寫到這裡,希望試多幾個星期後,再分享我的使用心得。 …

Jawbone UP第二代—小腕帶,大數據。 Read More »

Samsung Galaxy S4:銀河造型依舊,規格升呢搭夠?

朋友知道我是Mac友,就一口咬定三叔是我的死對頭,我對三叔又一定有偏見云云。 其實,我可以肯定告訴你,偏見就一定沒有,但偏心這方面,確實是合情合理的。 三叔的銀河系S4,肯定是近期最多朋友談論的一款手機,除了廣告宣傳舖天蓋地,近期不少銀行信用卡奶粉補習社的抽獎宣傳活動,S4也幾乎成為了其他品牌作為招徠的指定獎品,深入民心,大人細路都想爭埋一份。 個多月前,向公關公司報名排隊借機試玩,兩個星期後,S4終於出現。 期間,我每次拿出來炫耀一下,都幾乎一定會被身邊的朋友同事,雀躍地問我這個那個懸浮操控功能,是否真的那麼神奇,不用我多說,大家似乎已經對當中的新功能瞭如指掌。 看來,除了說明了廣告的洗腦活動成功,坊間對這台S4的關注度,的確也非常之高。 我雖然只是一名逢場作興的Android用家,但由於專業關係,我向來不會像一般果粉,見到綠色機械人即「藐」。 最近讀Fortune的一篇專題報導,有說Mark Zuckerberg已下令一眾主管程式員銷售經理,一律要把日常使用的主機換成Android,包括他自己(連電腦都戒用),可見,在移動平台的世界,將來Android必定是主打。 The second coming of Facebook 話題扯遠了,到底這台Samsung Galaxy S4,究竟憑什麼能耐,可以成為近期的Android機皇? 鬥規格,在一般的情況下,三叔的旗艦機每次都會是強橫得嚇人的,這次也不例外。 但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於是很多現役S3用家,都會馬上扯到應否upgrade這話題上。 一如大部份的三叔手機,雖然款式眾多甚有排場,但外型設計的獨特性欠奉,全部都像量產型的吉姆,一般消費者又真的很難分得出甲乙丙丁之分別。 拿朋友的那一台S3比較一下,兩者外型的區別,驟眼看,真的少之又少。 向前看,熒幕是略略大了少許,S4的機身也修長了,機身頂部多了一個感應器,Home鍵也變成跟Note 2一樣的四角長方弧形。 往後看,鏡頭也明顯大了,閃光燈放了在鏡頭的底部,減低了拍照時被手指擋住的機會吧。機身下面也加設了一個揚聲器,試過直接用來聽歌,當然是雞仔聲,不能苛求太多。 整體上,S4比起S3,手機四個邊角的弧度略為減低了,變得更為方方正正,更為硬朗更像平板電腦,熒幕的觀感更寬廣,但機身厚度差異不大,而且更是輕身了少許。 亮點雖然落在愈出愈薄愈靚仔的Gorilla Glass熒幕,但初拿上手時,機背的那一份膠感,我還是有點不敢恭維。 當打開背蓋時,那個感覺脆弱的機殼,真的令我有點誠惶誠恐,怕會把它弄破。 有失必有得,難怪S4的機身,比S3更輕盈。尺碼大iPhone5一吋,卻只略重了18g。 最近的三台Android機皇Galaxy S4、HTC One和Sony Xperia Z,鬥靚仔,S4一定拿季軍,說句安慰人家的話,我唯有講,三叔是實力派。 以上純粹是由一名平民用家的角度出發,更專業的比較, CNET寫了以下這一篇,值得大家參考。 Comparing the Samsung Galaxy S4 and the Galaxy S3 雖然這台S4並非在下主機,但我也嘗試換上我的Sim Card,起勁地用了兩整天。 我是一個社交網絡的重度使用者,再加上三個電郵帳戶,以及週末行山時的連環拍照,基本上,S4和我的iPhone5一樣,續航力一般(但我能怪它們嗎?),捱不過大半天。 S4預載的是 Android 4.2.2系統,可能我平日不打機,所以未能真正領略到其Qualcomm 1.9GHz 4核CPU效能有多強橫,由於我測試的那一台並非3G版,因此,所謂的4+4核到底有多厲害,我亦沒有機會正式體驗,反正人家RingHK有篇寫得很詳盡的評測,我這偽Geek男無謂弄斧班門了。 是 4+4 還是 8 …

Samsung Galaxy S4:銀河造型依舊,規格升呢搭夠? Read More »

我與Spotify的48小時

我的老友都知道,從小到大,我是那類一天沒聽歌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的人。 我的iTunes library內大概有320G的歌, 還有大量未有時間逐一rip進去的數千張CD,我想,這可能是我退休那一天的工作。 面對無止境地增長又堆積如山的音樂檔,我開始愈來愈感到不安,怕有一天,我的硬盤會突然罷工,然後宣佈死亡。其實幾年前也發生過一次,結果,我所有的歌曲檔案全部報銷,只剩下我那台iPod Classic內的160G。 自此,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別的雲端解決方案。後來,家裡安裝了一台NAS,但我只視那作為備檔之用,試過用NAS行iTunes,抄錄播放速度其實未如理想。 於是,我也開始考慮如iTunes Match等一類的其餘方案,也試用過Moov、KKBox和Soliton,但其中各有利弊,前者只可以備案能夠在iTunes store找到的歌,後者則為串流音樂服務,音質和選曲也極之大路。其實,一般流行曲的檔案我不太擔心,最麻煩的,還是我那些古典和爵士音樂的檔案。 一直有留意外國流行的Spotify,部份原因是我在美國的外甥是Spotify的重度使用者,經常看見他們在facebook分享的聽歌狀態,看見其選曲的範圍極之廣,有趣。 上星期,Spotify終於登陸香港,第一時間下載了來試玩48小時,我全程將音質調到最高的320kpbs,並一律以串流播放。我使用的手機是iPhone5,網絡是1010,我也長期啟動了LTE。 320kpbs串流播放的音質尚可接受,但網絡間中會死火,搜尋歌曲的速度亦非常一般,我用慣了iTunes,覺得Spotify這個搜尋歌曲的介面,亦有點兒混亂。 但選曲之豐富,卻是令我非常詫異的,在Spotify,我試聽了大量我從前在大學音樂資料館聽過的古典和爵士音樂,有些冷門得我難以置信。 譬如,我嘗試搜尋小提琴大師Itzhak Perlman演繹的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同時,我又居然找來大師在不同大小唱片Label的舊錄音。 我搜尋英年早逝的爵士小號手Clifford Brown,他在Emarcy旗下的歷史性經典錄音(我個人只擁有5張日本版),在Spotify上除了出現了數十張外,我更見到好幾張從未見過的致敬大碟。 中文流行曲相信難度不高,陳奕迅華星年代的所有大碟,齊。但嘗試搜尋一些日本歌譬如小田和正,就完全未見蹤影。亞洲曲目方面,相信與KKBox或Soliton等一類的大路選擇差不多吧。 平時用手機聽Spotify,回到家裡,我又試過用手機串流Air Play,透過我的Logitech Air Speaker及Apple TV播歌,託Apple鴻福,極之方便,音質也是320kpbs的可接受質素。 試聽了48小時,我對Spotify的初步印象其實是不錯的,我會視之為一個On Demand的Radio平台或Jukebox,但說到要付每個月$48的服務費,我還是有點猶疑的。 首先,如果是新歌,我會情願幫襯iTunes $8一首,因為那是我個人擁有的,Spotify則有點是像租碟服務,你不會擁有那些歌曲,但你卻可以在租借期內任聽。 當然,這又是與個人聽歌習慣有關,如果你是喜歡有一個龐大的音樂library任你揀任你試,Spotify是屬於你的,如果你較喜歡擁有和建立屬於個人的音樂資料館,你便要以另一種心態使用Spotify了。 暫時Spotify只提供每個月$48的服務費計劃,年費套餐欠奉,如果買一年有折扣,我想我會考慮一下的,但暫時,我只會使用Spotify Desktop版的免費服務。 想知道更多有關Spotify服務的事,Unwire.hk有篇寫得非常詳盡的文章,值得一讀,恕我不再重複,拾人牙慧了。 9 件用 Spotify 必要知道的事

用6秒說故事 短片社交網絡Vine

  因為Instagram的社交照片分享模式成功,繼而有不少以社交短片分享模式跟風的手機app出現。 香港人可能略為熟悉的,首推Viddy(多得Edison啦),其餘還有Klip、Gif Camera,以及無聲無色地登場,來自Google/YouTube的Video Capture。 但論備受注目,相信還遠不及於兩個月前推出,由Twitter主腦人Jack Dorsey背後力撐的Vine。 江湖傳聞,有說Twitter爭輸了給facebook,買不成Instagram,於是一直在另覓明日之星,見數秒短片及Animated GIF這社交分享潮流方興未艾,剛好於去年年底遇上還未面世的Vine,於是索性收歸旗下。 Vine的玩法,單手搞定。啟動鏡頭,指尖按著熒幕,拍攝就自動開始,你可以用大姆指按著連續拍攝,也可以一小段一小段去拍。總之,當拍攝短片到達6秒上限,就會自動停止。 6秒短片拍好,就可以直接上載到Vine,同時,你也可以於Twitter及facebook上分享你的Vine。 有點像Instagram或Twitter,若果你希望較容易被人發現,你可以在上載的同時,以#號註上關鍵字Hashtag,又或者透過整合在Vine的Foursquare打卡,顯示短片拍攝位置所在。 但又與Instagram不同,Vine不可以匯入檔案,所有Vine片,都是要直接用該app拍攝。Vine亦沒有像Viddy般,可加入的濾鏡效果。 暫時,Vine只提供iPhone iOS版,Android或其他的手機平台欠奉。 由於我身邊的Geek友大多為Android友,所以友儕間的Vine玩家,數目甚少,正在開始玩的,又以在Twitter活躍的英文Geek友為主。 Vine好玩嗎?雖然介面單薄了一點,但我還是覺得不錯,唯一不太方便的,就是當出外旅遊,手機又沒有data roaming時,想玩Vine就比較麻煩。 拍攝Vine片,我還認為是以逐一秒或半秒的手法拍攝較有趣,有機會有時間的話,加上手機腳架,也不妨試試拍攝Stop Motion。 除了一般數碼達人,跟據我透過Twitter新增的帳號,我發現已逐漸有不少名人、品牌,以及出版企業開始試用Vine,這些帳號,可能是由Twitter官號直接過戶關係,所以,都已經有一個Verified帳號。 目前,由於我個人Vine帳號的Followers還是寥寥可數,相信還要經營一段時間,待多一些朋友一起玩,經常互Like一下對方的Vine後,才會好玩。 各位網友,你開始Vine沒有?開始了的話,不妨大家互動一下哦,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UE900開箱文+開聲文

有段日子,大概是兩三年前吧,舊公司有不少爸打都入手了UE TripleFi 10 ,兼且個個都說:「諗清楚哦,一聽之下,就無回頭路了。」 我問爸打借過來試聽,發覺的UE TripleFi 10的三電樞單元動鐵耳機,的確比我當時在用UE700的雙單元,質素高出幾皮。 可是呢,除了價格外,另外一個的考慮因素,就是我連續聽了個多小時後,發覺TripleFi 10戴起來,其實不及UE700般輕巧舒適,由於是日常攜帶使用,音質與舒適取捨之下,於是乎我便放棄了入手這念頭。 但自從UE900推出後,我一直都在心思思,皆因除了其升級了的四電樞設計規格外,設計上也改良了不少,配戴起來,造型變得更貼近UE專為專業樂手設計的Custom Pro系列耳機。 與UE9000同出一轍的豪華硬盒裝,矜貴。 今年年初,終於忍不住開口問UE總代理Logitech借來了一台UE900試聽。因為UE900已推出了一陣子,Logitech的市場部大員說明「任試唔嬲」無需要趕。既然不用急的話,我就老實不客氣,索性慢慢地「煲」了差不多兩個月。 相信這是曾經給記者試用的單元,感覺尚未burn-in,所以我先用Burn In App,平均每天兩個小時,前後兩個星期左右,合共20多個小時,讓耳機進入狀態。 此外,我當然也用了不少「好東西」來招呼這對UE900,分別為自己常聽的三大類:古典、爵士及流行搖滾音樂。 打開硬盒,內裡配套也一絲不苟,講究。 古典方面,全部都是用CD過iTunes的Apple Lossless或WAV制式,其餘則為CD過iTunes的320kbps ,或者是從iTunes Store買回來的AAC 256kbps。 預算此耳機平日都主要是用作便攜用途,所以播放工具,都是以輕便為大前提,什麼耳機擴音機都沒有用,我只是交替地使用了iPod Classic和iPhone5作為播放鑑聽。 音響發燒友們,開口埋口會和你說什麼「解析力」,說的就是音響結像的清晰度和細緻度,樂器結構愈複雜的音樂,對播放單元「解析力」的要求就愈高。 兩組接線俱為編織線設計,紮實。 我先找來了些我已反覆聽過無數次的古典樂章,作為試金石。其中包括了大規模配器,貝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之刑場進行曲,由於音樂內容的樂器配搭非常豐富兼複雜,音樂動態的對比幅度亦相當大,對信息重現的表現力,要求極高,正所謂,一試便知靈。 UE900的四電樞設計,果然名不虛傳。由深不見底的沉重大鼓,以至鋒芒畢露的小號,音樂細節及層次表現甚佳,人頭落地的一刻,一鎚敲定,音符直撼心靈。「解析力」也沒有過份地將音像銳化,感覺上:「平實中,見真實。」 近耳機單元部份採用記憶性透明塑膠物料包裹,體貼。 之後,我再以鋼琴家內田光子的莫札特奏鳴曲經典現場錄音,來考驗一下UE900的能耐。 不要少看區區的一台鋼琴,先細心欣賞,聆聽演奏家如何與鋼琴合二為一,樂句間演奏家細微的呼吸聲、琴鍵敲打在琴弦上的空氣感,美妙的音符,如何溶化於演奏廳的堂音之間。 然後也留意到樂章與樂章,不,甚至是樂句與樂句間稍頓的一刻,那些在現場發出輕微雜聲的觀眾們,正好就在我耳根背後距離遠處,這是為臨場感。 入耳式的UE900,表現不遜於耳罩式的UE9000,此測試順利過關,滿意感十足。 後掛式配戴,接線近耳機部份可按閣下耳型調節弧度,舒適。 再來,要出動爵士樂了。從櫃底找來了Herbie Hancock的River (The Joni Letters)這格林美年度最佳专辑,咀嚼一下UE900有否牛筋味。 便攜式線控,前後選曲及音量調節,方便。 試聽的兩首主打,是由Corinne Bailey Rae主唱的”River”,以及Joni Mitchell主唱”The Tea Leaf Prophecy” ,兩首本來都是Joni Mitchell的經典作品,製作班底則清一色為爵士樂壇的一級高手,Cool Jazz味滿溢。 UE900的音色十分溫暖飽和,中音遼亮,人聲推得略前,嘴型吐字清晰,閉目細聽,主唱如在眼前。低音牛筋深可見底,仍有嚼勁,跳躍強勁尚具線條,未有過份渲染,好聽。 耳機單元外殼呈透明湖水藍,配合藍色接線,搶眼。 最後一關,就來點流行搖滾吧,聽聽在iTunes store買來的FUN. …

UE900開箱文+開聲文 Read More »

iOS平台上最優秀的Google Reader訂閱app—-Newsify

在iOS有那一個RSS Reader最好用呢?在Facebook向朋友請教,朋友A推薦我用Newsify。 先前都用些免費軟件閱讀RSS上的訂閱,但主打還是用Flipboard,也有用Pocket負責收藏,最近亦多用了Evernote來作資料整理。 由於工作及教學上所需,我對知識及資訊的吞吐量愈來愈大,我發覺若要滿足到我從訂閱、分類、篩選、閱讀、收藏這五個步驟的要求,除了我要培養出一套個人的整理術外,我更需要物色一些好工具。 用了Newsify此app的免費版一個上午,已立即決定升級使用付費版(媽呀,才HK$8,已可iPhone和iPad版兩用),除了因為界面精美外,實用性更是一流。 Newsify的一大優點,是在於它與Google Reader的整合性極高,無論你是透過Google Reader或者是Newsify新增訂閱,兩者都會同時同步,有條不紊。 此外,Newsify內建的搜尋引擎,效率也相當高,要在訂閱中以關鍵字找新聞,輕而易舉。 更重要的一點,是為Newsify的離線閱讀功能,這一點,類似平台如Flipboard等,暫時是最大盲點。 由於我經常要到廣州出差,所以間中會有大半天處於離線狀態,但只要在早上出門前用Newsify同步更新一次,大部份當天的新聞已可儲存,路上便可以繼續輕鬆地閱讀和整理了。 此外,一如巿面上所有主流的新聞訂閱app,看到有趣的新聞,想在社交網絡分享,Newsify也同樣方便。 你大可先標籤某段新聞為重點、或者是將新聞的連結收藏到Evernote,想把文章分享到社交網絡?一籃子的如Facebook、Twitter、Google+、Tumblr或甚至是Buffer等等的超連結,幾乎也可以一鍵搞定。 執筆之時,Newsify正進行限時免費,還未擁有的iOS用家,快快到這裡「單撈」(下載)下來吧。 當然,即使是付費的話,這也是一個物超所值的App哦,支持一下也應該。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杜蕾斯SOS Condoms套套快遞服務

在某個講座場合中,我有幸遇上@快書包的徐智明—這位在內地首創書籍快遞服務的創業家。 @快書包的服務很簡單,到他們的網站或微博(現在微信也可以)訂貨,只要你身處各大指定中國城市的市中心範圍,星期一至五,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無論你在家裡、餐廳、辦公室、或甚至是公園(可能公廁都可以),@快書包 都會在一個小時內將貨品送到,使命必達。 @快書包由最初的暢銷書和雜誌,到後來連零食、洋酒與雜貨也賣。情人節?當然有賣花啦,當我說笑問徐智明有沒有賣過廁紙或者避孕套,嘩哈哈,他居然說有,但廁紙毛利太低,所以只有試過賣避孕套,只可惜生意欠佳,最後失敗收場。 這個當然,情到濃時,乾柴烈火,要對方苦等一個小時?感覺可是一萬年般漫長哦。 我不肯定Durex杜蕾斯在打算提供這個避孕套快遞服務前,有沒有認真考慮過什麼叫如箭在弦,這個服務最後又會否同樣失敗收場,話說回頭,看完這個有關SOS Condoms服務的廣告後,我又真的是在神推鬼擁下,下載了這個app,然後又上了他們的網站一看。 使用這個服務,只需三個步驟,一)告訴SOS Condoms你的位置;二)選購所需套套型號;三)選擇快遞員。 快遞員都有得揀?正是。 整件事最頂癮的,就是這部份,Durex杜蕾斯想得十分週到,為免尷尬,快遞員會分別橋裝成Pizza速遞員、問路的遊客,以及交通警員,然後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將套套交到你手上。 暫時這個服務尚未在亞洲提供,但你可以上他們的網站投票,要求盡快將你的城市納入服務範圍。執筆之時,最多人投票要求的,一如所料,正正就是浪漫之都巴黎。 SOS Condoms服務尚未來到你的城市前,我奉勸各位有需要人士,還是要預先入貨或隨身攜帶,人有三急之時,還是要自己幫自己。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把Photo都變成Poster—Phoster

喜歡玩手機攝影的我,最近常玩Phoster這個iOS的app。 前天見Phoster的新版本1.5.0剛推出,想想也是時候向大家介紹一下。 有玩Instagram又有讀過相關外國博客報導的朋友,都可能會聽過,很多Instagram大好友都喜歡暱稱其照片為Poster。 這個名詞,對於某些每次發相都像出Poster的品牌或傳媒帳戶來說,尤其貼切。 顧名思義,Phoster就是Photo-Poster的混合體,把一張iPhone拍下來的照片,匯入此App,就有信手可拈來的數十款設計精美的海報Template任你挑。 全部排版都取材自好些經典海報(包括電影海報),選中了喜歡的風格,就可以更改預設的內文,換上屬於自己的個人化標題。 除標題字款和大小外,需要的話,再可略為修飾一下照片的光暗及對比,讓標題更突出。 最後,就可以選擇海報的印刷風格或紙質(當然都是虛擬的),再匯出,海報就製作完成(打印出來也很方便哦)。 初玩時,發覺Phoster有個缺點,就是它只提供直倒(垂直)的海報選擇,幸而,這個剛推出的最新版本,除了追加了多款新的排版風格外,更新增了方型和橫倒格式。 有了方型的海報,以後,直接匯出往Instagram就更方便了。 Phoster在App Store才賣$15港幣,就可以同時擁有iPhone和iPad兩個版本,絕對物超所值。 以下有幾張拙作,全部兩三分鐘內完成,最後那一張,由我的老婆製作,作為我們一家三口參加SPCA的慈善步行,向朋友籌款之用。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藍芽耳機, 跑友之選。

不喜歡拿著手機打電話那貼面感覺,所以平日大多會用有咪高風的handfree耳機,個人隨身攜帶的,是為Logitech UE600vi。 較早前旅行,遺失了這心愛耳機,唯有物色其他代用品,一直打算找個可方便跑步時配戴的,於是,先鎖定藍芽型號。 上網做功課,發覺原來選擇不多,然後又見有不少篇Plantronics Backbeat Go的開箱文,相信是個熱門之選。 事有湊巧,有朋友送來了一份聖誕禮物,打開,嘩哈哈,居然就是此品。 興奮地拆禮物,卻居然弄得一頭煙,那個令人老鼠拉龜的包裝,迫我獸性大發,變成破壞王,以暴力將它拆過稀巴爛,對不起,我平日溫文爾雅圖文並茂的開箱文,今回寫不成了。 講多無謂,開聲最實際。 藍芽連接iPhone非常容易,按著開關掣數秒就已經啟動妥當。連接後,手機屏幕顯示大概的電量水平,設計算是貼心(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以上的裝置也有類似顯示)。 戴著落街跑步,整個單元勝在夠輕(只有13g),加上是無線,跑起步來,戴得比平日使用的耳機輕鬆。 但塑膠耳塞的隔音效果頗差,帶了半個小時後,耳朵亦開始有點累,但勝在戴得頗穩妥,跑足一小時都未有脫落。 音質嘛,其實我沒有任何期望,所以亦不算大失所望,如果你用來聽歌的話,此單元的音質,低音薄弱,只可與隨手機附送的一般耳機媲美,音質不能太苛求。 官方數字說,充滿電後,這Plantronics Backbeat Go可連續通話 4.5 小時,我平日打電話講話沒這麼長氣,但上班下班聽歌一兩個小時,再打幾個電話,勉強可以用上兩天。 所以,奉勸各位跑友,起跑前,最好先叉足電哦。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比Jony Ive的親生仔更像他親生仔的K760

「靚仔程度,比Jonathan Ive的親生仔更像他的親生仔。」 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直話直說,初次拿起這台Logitech K760無線太陽能鍵盤,我有的,就是這個印象。 坊間有不少仿蘋果的週邊產品,但十居其九,都是得其型而失其細節神髓的,滿以為一味白白銀銀就代表是蘋果風,其實是最低層次的東施效顰。 其實,所謂的「蘋」   式設計:去蕪存菁的一體化造型、人性化的用戶介面,才是精髓所在。 使用了這專為蘋果產品而設的鍵盤接近兩個月,日常主要作為我的工作主機—-Mac Book Air在辦公桌接駁大Monitor時之用;也帶過去公幹及旅行,當沒有電腦隨身時,作為iPad的伸延鍵盤之用。 當然,你也可接駁iPhone,但係唔好玩啦,想起這樣對著小屏幕打字,就頭痛了。 選擇此鍵盤,純粹是因為口碑。除了iPhone不離身,全屋有齊iMac、Mac Mini、Mac Book Air、iPad的超級果粉好友雙姆指直豎力讚,認為這是比蘋果自家製產品更優秀的配件,果粉們一定要有一件云云。 更重要的是,有用過無線鍵盤,你可能會嘗過在危急關頭剛好沒電之唔係仲要晌半夜之苦,為此,我曾經氣憤得放棄使用無線鍵盤,還原基本步,用線控。 但每當看見舖滿在辦公桌的電綫,煩死人,於是,我又不得不回歸買電池當交租的無線鍵盤日子。 這台Logitech K760無線鍵盤,採用太陽能電池,基本室內光線已可充電,不用拿出沙灘曬太陽吸電。 操作也一如蘋果產品般友善,開啟主機藍芽,不消數秒,已經連接妥當,什麼Driver或軟件都不用安裝。 拍打鍵盤,反應十分靈敏,指間觸感極佳,愉悅兼醒目的產品體驗感覺,與蘋果產品接近。 在辦公室用了一陣子,暫時沒投訴,正打算入手多一台,用作家居之用,不知道Logitech的市場部大員見到此網誌,會否給我來個折扣訂貨?;)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