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毒物

我的老朋友Canon G12

不要見我經常有新玩具試,說到買東西,我這個人,向來慢人家最少十拍。 所以,今次都可謂破例了,這部Canon G12上市還不到三天,我已經去了豐澤入手。 為什麼呢?我第一台擁有的G系是五年前的G7,後來我給了剛開始學影相的姊姊用,雖然我也有其他單鏡及DC相機備用,但我對這黑色小霸王,仍一直念念不忘。 及後的G9到G11,她們向我多番拋眉弄眼,我亦多次幾乎把持不住,想吃其回頭草。但我一等再等,到今回甫見G12推出,一見便即試,一試便即買。 本來也在我考慮之列的,還有Nikon P7000,但拿過上手後,感覺一般,可能我是有點先入為主吧,G系無論在手感和操作上,還是較合我那杯茶。 為什麼不買4/3機呢?首先,當傻瓜機全自動還可以,但以手動操作時,以介面而論,暫時接近這個價格的4/3機中,我還未見都一部特別方便好用的。 看,這部Canon G12的手動設置,追加了雙轉盤,曝光補償、ISO 感光度等大部份設在機身頂部,置於前方、方便由食指操控的光圈先決轉盤,用慣單鏡機的朋友,一用就上手,一用就會愛上。 其次,若果以一部「質素可靠而大小適中的家庭戶外活動便攜機」為大前題,這實在是一部我和我太太都適用的相機吧。 尤其是,當出外旅行,經常要託路人幫忙拍攝時,你就會發覺這類傻瓜得來又不太傻的傻瓜機,便真的大派用場了。 以下是過去個多星期,我拿著G12隨便亂拍的生活照,暫時的感覺非常良好,對焦速度快,CCD成像敏銳度很高,戶外快拍能呈現十分忠實的色彩,室內及低光攝影我還要好好學習掌握,暫時未能充分體會HS System的能耐,但此機的大光圈和濾鏡效果,已足夠有排我玩了。

Huawei IDEOS是Google Nexus One的Mini-me?

實不相瞞,向來我對Huawei(華為)這品牌之神秘背景,可能遠超於其產品。作為世界五大通訊設備企業之一,加上CEO任非正的軍人背景,以及此企業的「部隊式」管理文化,難以令不少三姑六婆如我者,對「華為是否與解放軍有關」這八卦傳聞談得喋喋不休。 美國政壇中,更有陰謀論者,以此有關Huawei(華為)的謠傳大造文章,極力阻撓該企業於美國正參與移動網絡營運商Sprint的項目競標。 暫時我懶理這宗中美政治的小風波,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Huawei(華為)這流動電子產品品牌,一如其企業向來的低調作風,已默默地在電子消費產品的市場中起革命。 我身邊的不少朋友們,像那些IT奇俠電子神童宅男宅女們,恤衫袋公事包都總隨身有一隻Huawei(華為)生產的Pocket 3G Wi-Fi Router,看得我心癢。 大半年前,江湖更一直時有傳聞,繼HTC之後,Google已找來了Huawei(華為),作為Nexus Two的代工生產商。 事實上,目前,大部份Android手機生產商的市場策略,是不與iPhone硬拼,推出定價接近但略平宜於iPhone的高端手機的同時,亦進取地向入門級smartphone市場大舉進軍,放棄所謂的中階市場,以下肥上窄的三文治式策略,上下夾攻,擴大Android平台的佔有率。 Huawei(華為)最近終於推出了旗下的第一台Android手機IDEOS,雖然沒有公開揭盅此是否乃Nexus Two,但觀乎其設計及機背含蓄的with Google標籤,兩家人的關係已不言而喻。(智能手機專家加里另有專文作出詳細比較) 究竟這台運行最新Android 2.2作業系統的迷你版Nexus One有什麼能耐?為何cnet UK又會給它四星評分?(五星為滿分) IDEOS的基本規格: Android 2.2系統 2.8-吋電容式熒幕(320×240-pixel) 3.2百萬像素鏡頭 802.11n Wi-Fi 7.2Mbps HSPA數據傳送 Bluetooth GPS mini-USB 我問代理借了一台IDEOS來試玩,初拿上手,放在掌心,感覺上,是小巧得來卻有點「墜」手(約100g重),機身偏厚但有手感。 除了有幾款可換殼的顏色機背外,設計上是極之簡約而絕無花巧的,我想,這大概是貫徹了Huawei(華為)的作風吧。 雖然不支援 Multi-Touch及Flash,但換來的是較為順暢的觸控體驗,基本上,上網的速度也十分流暢,下載YouTube片速度相當不俗,Android 2.2特有的動態牆紙,亦可支援。 機內未設有內置記憶體,拍攝照片的話,需要另外配置microSD卡,但其實其鏡頭拍攝水平亦相當一般,所以亦沒所謂吧。 可是,深想一層,目前一台IDEOS才造價$1,880,基本功能已應有盡有,性價比甚高,你還可苛求什麼?加上Wi-Fi Sharing功能,難怪我身邊有朋友早已將此機當作後備手機,又或者是Pocket modem般使用。

我愛大耳牛

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又到了可以將我的入耳式耳塞收入櫃筒,讓我的大耳牛耳筒出場的時候。 耳筒又會和天氣有關?這個當然,大熱天時,不要說是大耳牛,就連一般中型的頭戴式耳筒,我戴起上來也一定會馬想變成蒙古皇帝打仔——大汗踏細汗,不是說笑。 其實,平日聽歌,我很少用來用去都是同一對耳筒的,因為基本上,一般質素較好的耳筒,每一對其實都有自己的性情,獨特的音色。 但講到要好好享受音樂,大耳牛始終高出入耳式幾皮,這是物理性的關係,無得鬥。 這對來自Sony新副品牌PIIQ的MDR-PQ1,我已試聽了近一個月,煲了三十六個小時以上。 論造型,其街頭塗鴉文化的設計,明顯是針對愛聽流行曲的年輕人,於是乎,我亦刻意先用了好些搖滾及電子舞曲元素較強的日系韓系流行曲來為她開光,音樂檔案全部以320kbps的解析度從CD轉檔。 用一般封閉式大耳牛耳筒,我最怕是過份浮誇的所謂低音震撼,從而令耳筒的音質有點「燥」底,聽得人心都煩。 於是我刻意用有點「燥」底的BOA的兩首新歌Hurricane Venus和Game測試,MDR-PQ1播放出的電子低音旋律,有質感,味精亦不會過濃。電擊低音鼓的節奏紮實中仍遊刃有餘,彈跳力強勁。 整體而言,樂器與人聲音色取得不俗的平衡位,唯獨高音部份不夠突出,但就音樂感而言,這類節拍強勁的歌曲與MDR-PQ1又實在匹配。 之後我亦試了些以acoustic 樂器為主的歌曲,椎名林檎與斎藤ネコ合作的「平成風俗」就最適合不過,碟中運用了大量Big Band爵士樂的編曲元素,面對如此豪華的音樂大場面,MDR-PQ1未有怯場。 聽打頭陣的Gamble一曲,椎名林檎的「燥」底歌喉忽然溫柔起來,融化於澎湃的管弦樂中:幾首編曲較簡單的歌曲,低音大提琴的牛筋味不俗,爵士鼓的Cymbals 和Hi-hat有金屬光澤,光亮得來不刺耳。 唯一美中不足,是其中音部份略顯侷促,高音部份,可以更清更銳的話就更好。 值得留意,MDR-PQ1兩邊音鼓的設計是略略向後傾斜,除了為了獲得更佳的貼耳享受外,相信目的是在耳筒內營造更強的音牆效果。 此耳筒阻抗達70 Ω,我先後用了我的音響組合、電腦、iPod和iPhone進行反覆鑑聽,前者不用說,後兩者一般更大概只需用六成音量已能輕鬆推動,所以,可見MDR-PQ1應該是特別為照顧隨身聽音響器材而設的。 我的結論是,MDR-PQ1這耳筒雖然在設計及用色上略帶浮誇,但音質上卻沒有過份渲染,以音質而言,我更覺得她其實是相當溫文,與Sony的DJ系列耳筒不同,有著Sony一貫錄音室鑑聽耳筒的忠實特質,是為「日式溫柔」。 最後,也有要彈一下的地方,就是如此巨型的大耳牛耳筒,明明是預了讓你帶出街用的,為什麼會連跟機袋也沒有一個?況且,此耳筒完全不能摺疊,要隨身帶著使用就真的有點不方便哦。

由電飯煲到耳筒PIIQ—Sony品牌煉金術

你們猜,Sony第一件出產的產品是什麼? 不是原子粒收音機,更不是電視機,而是上面這台於1946年5月7日誕生的「電動煮飯器」,今時今日,我們簡稱「電飯煲」是也。(圖片及資料來源) Sony創辦人之一井深大(Ibuka Masaru),將一具傳統的木製飯桶改裝,在底部連接上鋁電極,接駁電流後,便成為這個現代「電飯煲」的初號機。 如果換了是今天,Sony可能會將此命名為RiceStation吧。 時至今日,Sony旗下的電子消費產品不計其數,更有趣的是,Sony很喜歡以副品牌(Sub-brand)的營銷策略,在不同的領域中開拓經營。 近年已成為業務中流砥柱的PlayStation不用說、手機SE、手提電腦VAIO、電視影音BRAVIA、數碼攝影Cyber-shot等等,都已經發展成獨當一面的品牌。 可是,我最懷念的,還是首推當年PDA界的經典,後來卻無疾而終的CLIÉ (讀作 “KLEE-AY” )。 多得近年的手機聽歌熱,隨身聽文化回歸,於是多個品牌的耳筒和入耳式耳機,都相繼入場爭一杯羹。 說起耳筒,雖然Walkman的氣勢已不可同日而語,但Sony在音響界仍有一定的地位,上圖這台肥水不流別人田的CD900ST(日本獨賣,不出口),更加是日本所有專業錄音室內的指定標準,是品牌的真正旗艦級產品,地位超然。 以我的愚見認為,Sony可能見大玩街頭塗鴉文化設計的耳筒品牌Skullcandy,虛有其型但音質平庸也能大賣,有點眼紅吧,於是最近便推出了這個全新的副品牌PIIQ (讀音Peek),希望能在這市場中搶灘。 設計上,PIIQ系列的耳筒用色大膽,出齊螢光黃綠紅,明顯也是想是走街頭塗鴉文化路線,同時亦背靠Sony的大名,在音質上給大家多點信心。 暫時PIIQ系列在香港推出了四款耳筒,主打的款式,相信是兩款頭戴式耳筒,MDR-PQ1和MDR-PQ2。 我手頭上正在試用的,是PIIQ系列頂級型號的MDR-PQ1 。拿上手的第一印象,我覺得在網上及平面廣告中的圖片(包括我拍的這兩張),實在有點虧待了這耳筒。 產品真身的物料,做工相當精美細緻,我更特別喜歡耳筒調節鬆緊部份,用上了魔術貼的設計,十分方便體貼。 這耳筒才剛剛來我家報到,熱身需時,待我煲足兩至三個星期後,我會再向大家作詳細報導,下會再續。

溫文儒雅的「輕量感」入耳式耳機–UE700

因為以iTunes作為我的音樂管理庫,所以平日我的便攜音樂播放器,順理成章便是以iPod Classic或iPhone為主。 說到耳筒,除了天氣較熱的日子,一般我會盡量用頭戴式耳筒,但當天氣太熱,我便會使用入耳式耳機。 由於是每天「粗用」,兼且聆聽環境一般都在上下班的路途上,所以我不會選擇太貴的耳機,原則是「夠用」就好,目前使用的,是一對一千港元左右的AKG K-370。 我有位在Logitech工作的朋友,知我終日音樂不離耳,又喜歡在做運動時聽音樂,於是便給我送來了這對UE 700型號的入耳式耳機,讓我試試。 UE 700並非高階型號,造價大概港幣千二左右,較諸市面上最流行的UE TripleFi 10(在我的辦公室內,起碼有超過5位同事擁有),平宜了一千多,所以相信是屬於UE「非客製化」耳機中的中級型號吧。 隨機附送四對不同尺碼的矽膠耳塞,以及兩對記憶綿耳塞,記憶綿壓縮後能自動膨脹,佩戴時便能達到更貼耳、抗噪更佳的效果。 再看看她的基本規格: Frequency response: 20Hz–20 kHz Impedance: 40 Ohms, 1 kHz Sensitivity: 113 dB SPL/mW at 1kHz Weight: 0.41 ounces (11.6 grams) Noise isolation: 26 dB 我是一個相信音樂的直覺多於數字的人,但作為一對雙動鐵單元的耳機,能夠做到僅僅11.6 克的重量,的確又是令人驚訝。 拿上手的第一個感覺,我就是被它小巧的「輕量感」嚇了一跳,當我戴著她來做運動和跑步時,其體積及重量所帶來的輕鬆優點,更加是顯而易見。基本上,我覺得UE 700是一對即使長時間佩戴,也不容易感到疲累的耳機。 雖然是中階耳機,但其雙動鐵單元,的確讓此小巧耳機發揮著相當的解析能力,我將整套Brahms交響曲rip成WAV檔,放進iPod內讓她煲了超過20小時。 當我細味講求層次的管弦樂章,初步印象就是其音樂感相當強,每個聲部的動態對比清晰,沒多沒少,毫不浮誇,讓我想起當年我用B&W書架式喇叭,配搭Musical Fidelity Class A擴音機聽歌的日子。 「噢,太陽出來了,Brahms的樂章變得很溫暖。」 還好,此耳機亦不算「大咬」,我用iPod Classic來推,五六成音量,大小場面的音樂都應付得綽綽有餘。 尤其是,當聽大型管弦樂章時,齊奏段落的銅管樂組,音色輝煌而不火爆,更是一般入耳式耳機未必做得到的質素。 之後我再拿了好些流行曲來繼續煲機,John Mayer、玉置浩二、小田和正等等都配搭得宜,音質非常踏實,甚有書架式喇叭的「淡定」Hi-Fi味。 我的結論是,我會把此耳機定格為「溫文儒雅」型,如果你喜歡鼓音澎湃,低音粗獷的電音效果,你可能會嫌UE 700太「斯文」。 但如果你的心頭好,是編曲較為Acoustic,又或者是古典音樂為主的樂種,UE 700可能反而正合你口味,而且,你更會覺得,愈聽愈有韻味。

率先試玩PlayStation體感手掣MOVE!

歷經疲憊的日本經濟,加上內部業務的大規模重組,在剛過去的星期四(7月29日),Sony卻公佈了其第一財季(4-6月)的業績報告,終於曙光初現,成功地轉虧為盈,純利達2.94億美元。 Sony並非發明了一部新的印鈔票機,而是除了大幅削減成本外,更主要受惠於其液晶體電視,以及其遊戲機/軟件的強勁銷售所帶動。 作為旗艦產品,PlayStation 3 Slim更因為以進取的價格推售,在過去一季的銷售數字,亦較諸去年同期,達到雙倍增長,售出了超過240萬台。 反觀曾經以Wii橫掃全球的Nintendo,由於缺乏新產品及遊戲軟件的帶動來刺激銷售,今季卻出現虧損,達2.87億美元。 我不是忽然扮起財經專家來,其實我向來都喜歡留意好些公司的財務表現,因為這往往是該公司產品銷售的寒暑表,直接告訴我們,這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信心指數。 事有湊巧,在報紙讀到Sony業務反彈的同一天,晚上我卻有幸被邀,以博客身份參加了率先試玩PlayStation 尚未推出新產品MOVE體感手掣的活動。 有了Wii的珠玉在前,體感操控遊戲已不是什麼嶄新事物,更何況,XBOX 360的Kinect的「零手掣」體感操控,在form factor而言,已先在口水戰上贏了一仗,MOVE要突破的話,一定有難度。 我本身家中已有PS3,但日常主要還是將此主機當作家中的Media Center用途為主,偶爾才會玩一下家裡用來「看門口」的兩款遊戲—GT5 Prologue和Tiger Woods PGA Tour,一直有考慮過買Wii,但覺得如果買一台只以打機為用途的主機,好像有點浪費吧,我為人孤寒(吝嗇),所以還是在人家的家裡玩就算吧。 如今PS推出這款新手掣,其實對我這類一直想嘗試體感遊戲的「輕」玩家而言,確實是相當吸引的。 9月15日才會作公開發售,但當晚我在香港Playstation的辦公室,便有機會率先試玩了即將與MOVE這體感手掣一起推出的多款遊戲。 「比Wii好嗎?」知道我去了試玩的十個朋友中,九個也這樣問。 老實說,除了「功夫滑仔」這款以香港橫街雜巷取景,以全身動作駕駛加功夫閃避的新遊戲在思維上較具突破,如果你硬要將MOVE和Wii比較,可能真的欠奉。 「功夫滑仔」的宣傳片,連Rap也是用廣東話Rap的,地道過地道綠茶。 但PS3此仗打的,卻不是單憑在硬件上的硬拼,在遊戲軟件而言,由於畫面和音響上已佔上風,新手掣便有助提升產品體驗,對於我這類已有PS3入屋的玩家而言,誘因頗大。 我不是體感遊戲的老手,沒資格說什麼了。但看過不少評測報告,都認為MOVE的強項是準繩度及其體感變化的層次感,這都是前者有所不及的。 我最喜歡那款遊戲?除了「功夫滑仔」,我玩得機不離手的,便是「Time Crisis」這款射擊遊戲,由於瞄準器的反應快而準,投入感倍增,射擊對手時亦十分痛快,呵呵,真的是減壓佳品。 暫時官方發表的MOVE套裝定價,基本組合的Starter Pack(內含MOVE手掣、PlayStation Eye攝影機及體驗版遊戲合輯碟一隻)售價是$499,但其餘的幾款套裝,一般包含基本組合另加一至兩套遊戲,售價亦只是$699,我覺得更為化算。 不說不知,今回MOVE的全球開售,香港居然將與美國同步,並比日本更早推出,就連那款主打遊戲「功夫滑仔」也是以香港為背景(連對白也有廣東話),看來PlayStation方面真的十分重視香港市場呢。 PlayStation MOVE的官方宣傳片,很期待用MOVE玩Tiger Woods PGA Tour呢。

輕裝離島拍攝遊

喜歡行山和拍照,卻一直嫌一般DSLR機身過於累贅,所以我用的DSLR,也只是機身較輕的入門機Sony Alpha A350。 趁上星期的七一假期,我到了梅窩一遊,今次帶著的是正在試用中的Olympus E-PL1,感覺上便比平日輕鬆得多了,就連一向嫌背著相機去遠足麻煩的太太,沿途也嚷著要負責拿相機。 使用這部機時,我不喜歡攪太多自設模式,因為我試了兩三次便嫌麻煩放棄了,如果要玩快門或光圈先決,操作而言,E-PL1與一般DSLR的方便性絕對不能相提並論。 預設的攝影模式才是她的強項,於是,只要使用預設的自動模式,我全程便能更專心地欣賞風景和攝影構圖了。 第一次試用4/3機,我實在驚訝其成像質素之高,色彩亦十分自然紮實,唯一美中不足,是在光線昏暗部份,仍欠缺細膩。 但整體而言,一般業餘過業餘的拍友如我,由於極容易便能輕鬆地享受不同手法的拍攝樂趣,滿足感很大呢。

用Olympus E-PL1 4/3無鏡DC仔扮移軸

「早買早享受啦」同事A經常如是說。 哎喲,但我為人真的很儉樸(孤寒到呢),雖然由EP-1推出時已開始做我的產品資料搜集,一直對Micro 4/3這類「無鏡DC」(無反光鏡可換鏡頭式DC)興趣甚濃,但我拖得一日得一日,一眨眼間,Olympus已經合共推出了三款4/3機,第三代的E-PL1,可能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台,加上看見拍得美侖美奐的一系列平面廣告,我,終於開始有少少心動。 左託右借,終於向Olympus借來了這部E-PL1來試機,是據聞曾一度賣斷市的白色。 可能因為是白色的關係吧,初拿上手,覺得有點像是「女仔」機,我拿在手,照照鏡,更頓然有點「乸乸地」。 哈,但放了在我的MacBook Pro機頂時,看起來就帥氣得多了。 初步操作感覺,這是接近最理想的傻瓜機的機型,輕巧適中,操作容易,內置了大量濾鏡效果,連後期執相也可省卻,是真正給懶人如我使用的相機。 在YouTube,見過不少朋友拿這部機的移軸濾鏡效果來製作Time Lapse短片,效果頗為有趣,於是,在某個下雨的午後,我便在家中露台用EP-L1的移軸濾鏡效果,由下午到黃昏,拍了300多張照片,然後一併放了入iMovie,無特別剪接無後期,加了音樂,便輕易做好了以下短片,很有滿足感呢。 突然想起,我當年第一部擁有的單鏡機,就是在中學的時候二手買回來的Olympus OM10,情意結關係,可能那個才是我最懷念的顏色配搭吧,如果真的要入手這部E-PL1,銀色可能才是我的首選吧。

將聽歌體驗與Google雲端連接

如果你已被iPod薰陶多年,一般你的聽歌習慣都會被iTunes綁架,當Apple推出其他產品如iPhone、iPad、i乜、i物時,這個綑綁式套餐將會把你繼續鎖緊,想轉都幾煩。 但來到手機聽歌的陣營,是不是只有Mac字派才是皇道呢?這個又未必,事實上,以硬件而言,Nokia和Sony Ericsson向來都有不俗的口碑,音響質素不亞於iPhone(但和iPod還有距離)。 對於消費者來說,硬件以外的要求,當然是來自播放軟件的介面是否靚仔、方便、好用。 Android手機平台向來講求與Google網上服務的雲端整合,說到聽音樂,Sony Ericsson推出的首部Android手機X10,亦明顯在這方面放了不少功夫。 X10的音樂播放介面,在內容管理上設計得頗為大路,未有個人化的音響設定亦令我有點兒失望,但看真一點,卻發覺原來歌曲播放的介面內有乾坤,歌曲播放之時,一按「網絡搜尋」此按鈕,可即自動上Google搜尋有關演出者的網上資料。 當然,一按再上YouTube亦不可或缺,搜尋來相關演出者的YouTube片段清單,你便可以在聽歌之餘,看看演出者的短片或MV。 在電腦聽歌的時候,相信不少人早習慣了邊開著播放器邊上網,今回X10的這個音樂介面,亦充分發揮了Android在整合Google 雲端服務這方面的強項,介面的設計十分Intuitive,要給她一個”LIKE”。 當然,因為這是Android平台關係,無論上Google Search或YouTube,連接的速度也是相當流暢的,下面有片為証。

拿X10來當PMP用會否太奢侈?

「要這麼大的屏幕要來幹嘛?」 我不會怪你這樣問,換iPhone之前,我拿著我那部史前的諾記手機,也是這樣問我身旁用著iPhone的那位年輕人的。 無所謂的,如果電話對於你來說只是用來打出打入,你真的不需要換一部像這樣大屏幕的電話的。 但如果你會像我這樣,就連等車那十多分鐘也不想浪費,要用來上網看新聞看雜誌,同時又要中途update Facebook/Twitter/微博一大堆,再回過頭來再要追日劇的話,你的確需要考慮一下添置一部像這部X10般有大屏幕兼高性能的手機。 雖然實質上不是細了很多,但每次用完這部X10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我那部iPhone,突然感覺便像拿著一部iPhone Mini(但不要誤會,我還是很愛我的那部iPhone的,只是用途不同而已)。 X10有個名為 Mediascape 的介面,一次過包含了音樂、影片和照片三大內容的選擇,這個icon飛來飛去的動態介面,甚有「蘋果」味,搜尋內容亦非常流暢。 我下載了一條720p HD的電影預告片試播,16:9的畫像看起來電影感不俗,影片中飛鳥俯衝插水淺起的水花,以及於深海躍動的魚群,動態清脆俐落,整個體驗,有片為証。 iTunes出了9年我用足9年,我無感情分是騙你的。所以難怪我對其他整理多媒體內容軟件都看不上眼,但這個MediaGo呢,我覺得可以勉強過關啦,介面其實和iTunes有點相似,基本上,只要選擇iTunes原有的檔案夾,你便可以匯入所有內容,但我已累積了超過300G的歌,所以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匯入了部份檔案作試機之用便算。 和手機同步的話,可以選擇以檔案或播放清單的形式,匯入手機之內,速度尚可接受,但我覺得在媒體內容同步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空間,又或者,iTunes用家可以考慮另一3rd party軟件doubleTwist。但整體而言,作為一台多媒體播放手機,這內容同步軟件已算是不俗,當然,我還是偏心iTunes的。 用了兩個星期,我主要拿這部X10來睇片和影相,我開始覺得,把它當作PMP(Portable Media Player)來用,會否太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