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毒物

透過Canon G12眼睛,用光圈先決取景。

「這部機夠用嗎?」朋友問。 入手Canon G12後,如非必要,平日其實已愈來愈少帶我的單鏡機出街,尤其是行山的時候。 基本上,我只是喜歡拍照,又不是什麼攝影發燒友,夠不夠用,很視乎自己的喜好。 更何況,這台Canon G12,對於我來說,真的夠用,用來應用平日的基本生活照,綽綽有餘。 這件小磚頭,確實有點兒笨重,論便攜性,比起S95,輸幾條街,但拍攝質素其實又沒有贏人家幾條街。 可是呢,我還是鍾情於G12,為的就是拿在手中時的那份手感,加上手動操控的轉盤按鈕,極有單鏡味,少了一份傻瓜的感覺,所以,不要再問我G12好還是S95好,其實真的很視乎你的個人需要。 以下是我在2011年1月1日,一個天朗氣清的中午,在家附近放小狗時隨便拍的生活照,拍得真的很隨意,就連背光我也照拍。 全部照片我都採用手動的光圈先決拍攝,G12內新增「HS SYSTEM」對光線的敏感度,實在令我有點驚訝。 至於這是否是你的那杯茶,請看圖自行判斷。但不得不說,盡量不要把G12當作傻瓜機用,多嘗試它的手動功能,你會有很多意外驚喜。 這個下午,即使是一部小相機,也為我帶來很多攝影樂趣。

流暢炫目的方塊誘惑—Windows Phone 7

先申報個人利益,微軟是我打工的那間廣告公司的客戶(我要再三強調,我只是打工的)。 但本網誌卻與我的工作無關,純粹基於我對不同平台手機的個人興趣,除了Symbian、iOS、Android我也會談,今次終於來到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而已。 話說回來,坊間一直等微軟出手,創製新的智能手機作業系統,但Windows Mobile卻閉關足足三、四年,期間只作過些微改動,但歲月不留人,眨眼間,手機市場經已變天。 其實,Windows Mobile有一班忠實擁躉,由O2年代賣得成行成市,到今時今日卻已成小眾玩意(但其實,今年較早時間,微軟又曾經推出過一部只有兩個月壽命的實驗之作Kin)。 來得如此姍姍來遲,即使是微軟總裁Steve Ballmer,在今年10月的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發佈會上也曾坦然承認:「在手機市場中,我們已錯過了一個週期。」 看看下面圖表,你便會明白Steve Ballmer所言非虛。 Gartner公佈的最新全球手機平台市場佔有率及其預測,能否扭轉局勢改變未來,WP7的推出,就是非常關鍵。 要急起直追,首先就是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無可否認,不管是那個平台,即使是遠至內地的山寨品牌手機,近年的手機作業系統,總逃離不了iOS的影子。 為了收復失地,首先,在介面的設計上,WP7就明顯想打破這個僵局。 幾個月前,我們公司的技術開發人員,已從微軟借來樣本機試用,當時,大家對WP7這個新作業系統,都認為感覺有如脫胎換骨,大膽講句:「微軟今回真的壯士斷臂。」 因為,你大可忘記昔日的Windows Mobile,今回的WP7,根本就是拆了整棟樓重新再起過,整個作業系統,完全是兩回事。 目前People Hub尚未支援其他Social Networks的帳戶,希望下一回的更新,會有Twitter和新浪微博吧。 我問客戶借了一台HTC的HD7試了一個星期,拿到手機第一件事,我先用Microsoft Exchange將Outlook同步,向來,我所有的朋友及工作Contacts,都靠Outlook整理,所以,三扒兩撥,整個Contact List、Calendar和電郵等等,已順利移植, 雲端認真方便。 加入Windows Live Messenger及Facebook兩個帳戶後,People Hub內的聯絡人帳戶更會自動整合,Contact List 內的朋友如果也在你Windows Live Messenger或Facebook上的話,當他/她打電話給你,你便會見到有關他/她的其他基本資料,包括其Profile Picture。 手機上已安裝的所有軟件或功能,都隱藏在右上角箭咀可打開的一條菜單。 我沒有用過Zune,但據知這WP7作業系統,架構是建基於這隨身娛樂中心。 它的正方格及長方塊介面,完全拼棄了一般桌面上佈滿小icon的模式,主頁面力求簡潔,主頁面有可自設的啟動首頁方塊,常用如打電話、發短訊、看電郵和朋友們最新的社交網絡狀態(包括Facebook、MSN的更新),都預設放了在最前方。 當然,你可以重新自行設定,但看來,這個只可滑上滑落,每格功能方塊又大大隻的介面,是半強制性地想你不會把太多功能置於首頁。 用過WP7預設的Microsoft Office,其他所謂「可支援」Office的第三方軟件,你會覺得頓然失色。 論多點功能觸控,WP7確實流暢得教我沒什麼好投訴。 更重要的是,WP7預設了Microsoft Office,因此,在手機上同步Outlook打電郵、修改和閱覽PowerPoint和Excel,我敢說,暫時沒有在任何平台的手機上,能有更佳的用戶體驗。 (這個是理所當然,如果WP7連自家的Office整合也做得不好,就真的要罰留堂了)。 其次,Xbox game的整合亦相信是WP7強項之一,我本身是PS用家,部份功能如Xbox Live帳戶便無福消受,但我也姑且下載大熱的Need For Speed來試玩,在HTC的這台HD7大屏幕玩起來,畫面十分炫,觸控感亦極之強,PSP又多了一個對手了。 當然,若我告訴你WP7是無懈可擊,就一定是騙你。 作為一部這個年頭的智能手機,WP7作業系統仍有好些不足之處,雖然我向來都是喜歡用英文介面,但推出之時未有中文介面,我還是覺得有點說不過去。 此外,未能支援copy …

流暢炫目的方塊誘惑—Windows Phone 7 Read More »

韓Phone、七Phone、Windows Phone

因為Microsoft是公司的客戶,數個月前,我們的Technical Team同事早已有一部HTC的Windows Phone 7(以下簡稱WP7)在手進行測試,當時的初步感覺,對於其多點觸控的順暢程度,好得實在令我有點喜出望外。 身邊的口痕友同事K便說,好了好了,Microsoft今次從善如流,終於肯放棄將整個Windows作業系統放入一部手機之內,實在愚子可教,必有前途。 第一批在香港推出的WP7,便包括 了HTC 和LG,前者的測試樣版機算是試過,但還未借到真機在手,未能作出評論,所以,好奇之下,這一天,我參加了由韓Phone LG主持的Blogger試玩活動。 來自LG的首部WP7 手機,型號是 Optimus 7 E900,以下是官方提供的功能簡介,基本上規格來得十分正路。 處理器:Qualcomm QSD8650 1GHz 記憶體:內建 512MB ROM /512MB RAM/16GB 鏡頭:500 萬像素 CMOS 自動變焦/支援720p 影片拍攝 熒幕: 3.8 吋 WVGA  (480 x 800)/1600萬色TFT多點觸控屏幕/觸控震動 機身: 125 x 59.8 x 11.5mm 機重: 157g ( 連電池 ) 電池:1500mAh( 360 分鐘通話時間/300 小時備用時間) 論造型,這部Optimus 7 E900屬穩打穩紮之作,大屏幕金屬感的簡約設計,機身底部呈弧型流線,WP7的三個基本按鍵,則以立體雕刻的輕觸設計,手感還可以,但略較iPhone墜手。 目前,每個品牌推出的WP7手機,除了於官網MarketPlace內的軟件外(目前大概有4,000個),基本上都會另設自家開發可下載的軟件。 當日試機,我便特別留意了以下兩款,由LG自行開發的實用軟件。 Scan …

韓Phone、七Phone、Windows Phone Read More »

少味精,聽真有感情—Sony旗艦級鑑聽耳筒MDR-Z1000

某次看小田和正的音樂節目,發覺他在錄音室內,與一眾樂手都是戴著同一款Sony的鑑聽耳筒,後來再留意其他的日本音樂節目,但凡入錄音室,也會見到大家也清一色地用這一款耳筒。 明查暗訪下,我才知道,原來這款鑑聽耳筒型號是為CD900ST,幾乎是日本大部份錄音室的指定鑑聽耳筒。 此品為日本限定發售,想買的話,你只可以買水貨,或者是到日本的Amazon訂貨,折合港幣$1,500左右。 CD900ST少味精,音質老實,所以一直廣為音樂人愛「戴」,我曾經試聽,稍嫌戴得不太舒服,加上這是專為錄音室使用設計,用隨身聽如iPod或iPhone等等來推的話,力水未必夠。 最近,側聞Sony香港代理入手了一款號稱旗艦級的鑑聽耳筒MDR-Z1000,上網查一查價錢,嚇了一跳,比起上述的標準錄音室耳筒CD900ST,天啊,價錢是一倍有多,承惠$ 3,998,值得嗎? 但看得實在心癢,於是問Sony的公關借機一試,這個週末前終於到手,由於是供傳媒試用的sample,日子有功,已經「開聲」,不用warm up,多好。 拿上手,感覺很輕身(270g),佩戴起來亦頗輕鬆,真皮的耳墊非常柔軟,將我一雙大耳朵包得貼貼實實。 隔音效果呢?哦,音樂一開始了,除歌曲以外,萬籟皆寂。 先提供少許官方數據: 型式:封閉式 推動單元:50mm圓頂形 阻抗:24Ω/1kHz 靈敏度:108dB/mW 頻率響應:5-80,000Hz 平時我主要用電腦和iPod聽歌,所以先用電腦來試聽,我在唱片櫃找了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來考一考她,三個樂章近38分鐘,聽完耳朵也不太累,於是直落第二鋼協,聽罷,我的總結如下。 不愧為Sony的旗艦級型號,亦保持了一貫Sony鑑聽耳筒的特質,音色自然而不浮誇,少味精,用電腦推,力水還可以。 我所試聽的貝多芬鋼協版本,是我最欣賞的阿巴度(Abbado)指揮柏林愛樂的現場演出錄音,鋼琴獨奏是波里尼(Pollini),樂團的每件樂器間充滿空間感,用心細聽,樂句與樂句之間,你會感受到樂手細微的呼吸,我聽到的,更是豐富的音樂表情。 第一樂章的華采樂段,鋼琴的音色音量都有著強烈動態對比,高音樂句的每顆音符都優美清亮而不刺耳,低音亦顯紮實。 鋼琴與樂團的前後距離感極之玲瓏,齊奏的樂段音樂的包圍感很強,悅耳的聲音從四方八面透進耳朵,這,就是聽音樂的真正樂趣。 轉過頭來,我換了iPod來試聽好幾首流行曲,全部WAV檔,哈,感覺居然一般,沒有了剛才聽古典樂章時的驚艷。 很可能,這是我長期習慣吃味精的結果吧,聽流行曲時,音色再細膩,低音震動力不夠澎湃,鼓擊不夠punchy,總又是聽得不太盡情。 不服氣,拿耳筒出廳,換上可接駁大插頭的延長線,駁上擴音機,拿了幾張音樂會Blu-ray碟來再煲。 果然,用iPod推這耳筒,不是不能,但發揮真的有所局限,接上擴音機後,用三、四成力水去推,已有明顯不同的效果。 音樂感很強,渲染少,動態表現紮實,由U2演唱會的強勁搖滾,以至是久石讓音樂會的千人大合唱,澎湃力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鑑聽級數。 所以,我的總結是,MDR-Z1000夠輕身,適合長時間佩戴,音質亦充滿音樂感,動態包圍感亦很強,是一對有Hi-Fi味的鑑聽耳筒。 可是,如果你打算以此作隨身聽耳筒,我覺得會有點浪費,當然,你仍要堅持敗家的話,悉隨專便。

APS-C微單新世紀—Samsung NX100試用報告(三)/馬來西亞邦咯岛之黃昏

上星期到了馬來西亞一遊,當然隨身也是帶著我正在試機的Samsung NX100。 發覺了此機即使對弱光也非常敏感後,旅途中我也儘量把握機會,但凡有優美光影的情景,也不會放棄捕捉的機會。 以下照片,地點均為馬來西亞的渡假勝地Pulau Pangkor(邦咯岛),全部在手持無腳架的情況下拍攝,亦沒有經過後期加工。 f/3.5 1/40秒 ISO 100 等了很久,大概於午後3時半左右才check-in,準備好人字拖出門,卻無意見到露台門罅偷偷透進房間的光影。 f/5 1/160秒 ISO 100 吃罷晚飯,回到酒店大概是六點半左右便看到此情此景,立即拿出相機按下快門。 f/4.5 1/125秒 ISO 100 穿過泳池,看見面前孤單的涼亭,背著光,樹影的輪廓反而充滿味道。 f/5 1/200秒 ISO 100 漫步到沙灘,已見地面一片金黃,黃昏來得很快,把握機會,再按下快門。 f/5.6 1/200秒 ISO 100 回頭再看,天色已沉,樹影已被夜色吞噬,海面的鱗光,卻份外醉人。 f/4 1/8秒 ISO 800 夜幕已垂,但透過微弱的黃昏餘輝,天空呈一片海藍,遠處看到一絲紅霞。

APS-C微單新世紀—Samsung NX100試用報告(二)/灣仔夜攝

試用了這部Samsung NX100差不多兩個星期了,還在適應如何使用她的手動功能。 老實說,雖然i-Function鍵操作介面尚算容易,但此機的感光和對焦特性,卻並非如我想像般容易適應,如果用自動測光的話,在室內拍攝,白平衡更時有失準。 我的太太嘗試把NX100當作傻瓜機用,結果弄得十分無癮,但經過我再三嘗試,已開始可以和這部NX100做朋友了,雖然目前還在摸索階段中,但已開始拿獵到少許成就感。 用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發覺這部NX100的感光元件很強,在陰暗的環境中,即使光線再微弱,只要有少許光,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在無閃燈無腳架的情況下,都能展現出令人驚喜的效果。 第一個星期拿到這部機時,我便剛好於週末晚與友人相約在灣仔的The Pawn聚舊,去過的話,都會知道此店的燈光是如何「有情調」,就是連餐牌也幾乎看不到的那種程度。 不說太多,就由照片說話。 f/3.5 1/13秒 ISO 800 先在街上隨便拍,幽暗的街角,電車剛好略過,防震還可以,我見到灣仔入夜後的浪漫氣氛。 f/3.5 1/15秒 ISO 800 店外的光源略為充足少許,舉頭又拍,發黃街燈的折射光影,收了在鏡頭中。 f/3.5 1/8秒 ISO 800 坐下來,見牆上相架構圖不俗,看見頭上淡黃光源,仰頭就拍,光影打在牆上,很懷舊。 f/3.5 1/8秒 ISO 800 偷拍面前的朋友,光源靠桌上的小黃燈 ,對焦有點矇矓,反而感覺愈夜愈美麗。 f/3.5 1/8秒 ISO 800 再向暗中行,見漆黑中外面的街燈透入店來,光線還太弱,管它的,舉手就拍。

APS-C微單新世紀—Samsung NX100試用報告(一)

較早前到北京出差,只帶了我剛買入手不久的Canon G12同行。 說真的,平日出門若果又要帶電腦又要帶相機的話,如非必要,老早決定不會帶單鏡機上路了。 不是不享受單鏡機可帶來的攝影樂趣,但讓肩膀太受罪的話,身體至上,還是可免則免。 北京之旅,有同行團友A,向我眩耀他手中的Samsung NX10,拿了上手把玩一下,意外地感到頗為輕便,手感亦不俗。 試拍了幾張照片,對焦速度尚可接受,拍微距景深效果不俗,作為第一台採用APS-C的微型單鏡機機種,果然名不虛傳,一下子間,我便被毒了。 剛從北京回來,不知道是事有湊巧,還是冥冥中的安排,居然收到Samsung公關的電郵,問我有沒有興趣試機,那一部?「Samsung NX100」。 哈哈,我剛剛才被人用NX10毒了,真的有這麼巧嗎?又是被植入了潛意識?又是Inception? 同一日下午黃昏時份,這台NX100便已出現在我公司的辦公桌上,Samsung的公關果真辦事神速。 微單這市場,目前已成為了Micro 4/3與APS-C兩大陣營對打的天下。 印象中,Samsung 的NX10應該是首部APS-C畫幅的微單,但後來Sony的NEX推出,似乎一下子在APS-C的微單市場搶盡風頭,這回的Samsung NX100,雖然是有點來得姍姍來遲,但觀乎其「落足料」的規格及頗進取的造價,看來此機是要來收復失地之作。 初拿上手,感覺上居然比我的Canon G12略為輕便,官方數字是282 克(淨機身/不含電池),弧形流線的機身設計,有別於一般四四方方的小相機。 3 吋AMOLED熒幕可說是此機的一大強項,即使在戶外的強光下,畫面仍可保持亮麗,可視角亦相當廣。 隨機附上一支20-50mm焦kit鏡(換算倍率後是30-75mm),略嫌廣角有點不足,但作為一支天涯鏡,影景影人,夠用。 更重要的是,此鏡獨有Samsung自家開發的i-Function鍵,一個按鍵(可用左手姆指啟動),配合機身上的兩個轉盤(可用右手姆指和食指同時按動),便能切換光圈、ISO、白平衡及曝光補償等頁面進行調較,相信此舉是讓習慣傳統單鏡機的用家,更容易過渡。 一般微單常被單反老手投訴的,就是其手動切換的方便性,這i-Function鍵的設計,看來將會是Samsung系微單相機的殺手鐧。 (待續)

iPod Nano搖身變iWatch

數個月前,當最新一款的iPod Nano推出時,我們已可從網上不時見到,一些將這正正方方的iPod變成腕錶的周邊產品出現。 但當中,絕大部份都還是像玩具般兒戲的居多,其中,也有不少相信是蘋果紛絲自家實驗製作。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上述原圖,取自這裡) 直到最近,看到MINIMAL這來自美國芝加哥的設計公司出手,我才真的感到眼前一亮。 MINIMAL是一家專為不同大品牌代工產品設計的公司,其中包括Nike、Logitech和Herman Miller等,其最新力作,便是近月剛剛開賣的Microsoft Xbox 360 Kinect。 替人家作嫁衣裳了多年,MINIMAL終於技癢,忍不住手推出了兩款自家品牌設計,都是為新款iPod Nano打造的周邊產品,讓這小小四方形的音樂隨身聽,搖身變成設計精緻的腕錶。 我們先聽聽MINIMAL的話事人Scott Wilson,為大家講解一下他這次的設計靈感是如何得來。 (上面兩圖為TikTok,iPod Nano和錶帶,一拍即合,相當方便。) (上面兩圖為LunaTik,外加了一個固定iPod的綱框,有點Porche Design的味道。) 一如其公司名稱,兩款產品的設計風格都極為簡約,極具Herman Miller那類設計產品般的風範,銀鋼面純黑膠帶,簡潔而有力,我覺得極之適合男士配帶。 上圖兩款設計,分別為TikTok(美元$34.95)及LunaTik(美元$69.95),將於2010年底前及2011年年初公開發售,期待中。

舒舒服服用Laptop

「你有將Laptop電腦放在膝上使用的習慣嗎?」 當然有,在家裡的時候,坐在沙發或床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捧著Laptop,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會這樣做。 我平時一般會加多一個cushion,好讓那燙熱的MacBook Pro不會熱到我的大褪,雖然勉強可以隔到熱,但cushion還是太軟了,用起來很難平衡,其實亦不太舒服。 「手提電腦置膝上,男人殺精恐不育。」(頭條日報) 最近,在報紙讀了這則嚇人的新聞。 原來,據紐約州立大學泌尿科醫生申金(Yefim Sheynkin)的研究指出,將Laptop放在膝上,電腦所產生的熱力,有可能會損害男性精子的質素,即使你加了一塊墊,殺精風險依然有,隨時更會引起男性不育危機。 看來,大家真的不得不小心哦。 但話說回來,Laptop之所以稱為Laptop,就是勝在它能方便地坐都那裡用到那裡,即使是連辦公桌也沒有的時候。 但大家也要注意將Laptop放在膝上時使用的姿勢,避免不必要的勞損,即使女士們沒有以上的「殺精疑雲」,也奉勸不要長時間放在膝上使用。 當使用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拿一個cushion就算,一個專為膝上使用Laptop而設計的電腦墊,會讓你有更為舒適的使用體驗。 我家裡用的電腦托墊,是Logitech 的Lapdesk N700。價錢有點貴,特價的時候買,也差不多要$600,但如果你買了回家後,就會覺物有所值。 老實說,初時拿上手,我更覺得它有點笨重,但放了在膝上,使用下來,你就能感受到,它實在能讓你的Laptop更固定地置於膝上,讓使用時更舒適。 更重要的是,這電腦托墊有四層式的隔熱設計,透氣的網布纖維軟墊,放在膝上十分舒服。 配合底部這個靜音設計的散熱風扇(靠USB電力啟動),可確保你的Laptop和你的雙膝間,時刻保持通爽涼快,此外,亦有助避免電腦產生過熱的功能。 至於兩旁的那對高清喇叭,音質還可以吧,但電腦喇叭始終不是我那杯茶,若果要用電腦聽歌的話,我還是情願用耳筒。 不過,如果你真的是要捧著Laptop來看電影或聽歌,這對喇叭起碼會比你電腦內置的音質高出幾皮吧。 不知這是否為外國人設計,這個Lapdesk N700的size,真的有點像加大碼,我把我的13″MacBook Pro放了上去,也顯得十分小巧。 Netbook更不用說了,所以,依我認為,在這台Lapdesk N700放上一部17″MacBook Pro,相信都應該絕無問題。 但請恕我囉唆了,即使用得再舒服也好,使用電腦的時間也不適宜過長,每半個小時,就最好停下來休息一下哦。

科技,因人而熠—-Nokia N8

已忘記了再那裡讀過的一篇訪問,受訪者是某獲獎攝影師。 攝影師說,他總是不明白,為何每次做訪問或與人家閒談,記者或朋友們總只愛問他這張那張作品,究竟是用什麼相機什麼鏡頭拍攝的,反而,大家很少會關心他的作品背後的創作動機或心路歷程。 有些時候,他真想反問,如果他是畢家索,你會問他用的是什麼畫筆顏料嗎?莫非器材真的比內用重要嗎? “It’s not technology, it’s what you do with it” 話說Nokia N8最近的一輯新廣告,便拋出了這個哲學性的問題,叫大家反思一下,當大家都在追求最新的科技產物的時候,有沒有想清楚,你能否好好地善用你手中的這件科技產物,還是人云亦云,一味去跟? 科技其實次要,你能否把它的潛能發揮,才最重要。 但事實上,Nokia這番話似乎有點像在說反話,如果你有在各大討論區,或者是電子消費雜誌如e-Zone等等,拜讀過有關N8的評測或報導,你都一定會知道,這台Nokia的新機,在硬件上的確予人有點豁出去,「落足料」去到盡的感覺。 套用Nokia咸豐年前的一句經典廣告語「科技以人為本」,Nokia雖然科技繼續以人為本,但手機市場今非昔比,面對激烈競爭,他唯有出盡法寶,在硬件上,務求每個重點都能超越同儕對手。 不是嗎?1200 萬像素蔡司認証鏡頭、28mm廣角、f/2.8大光圈、配合Xenon閃光燈、720p高清拍片、HDMI輸出、追加內建影片編輯功能、支援多點觸控的Symbian^3 系統,要我一口氣講完,真的不可能。 但有時我想,哎喲,為什麼這個世界會變成這樣的呢,為何好像連Nokia自己也沒有太強調這部N8的電話功能的呢?我們究竟是買電話還是買數碼相機呢?作為一部手機,這實在是一部有一定份量的手機哦,何必一味強調所謂的多媒體功能? Nokia N8有著該公司產品一貫的造工水平,3.5 吋(360 x 640)AMOLED 電容式觸控屏幕,配上不可拆殼的一體化金屬機身,手感不俗,十分「實淨」,予人極佳的安全感。 初拿上手,唯一有點不慣的,是覺得它有點頭重尾輕的感覺。 說到電池續航力,N8配備的1,200mAH 電,可供 12 小連續通話,或者是 390小時備用,一般智能電話未必能有如此能耐。 我有位在工作上認識的朋友,她平日會袋著三部手機,BlackBerry用來check 公司email、iPhone用來玩微博,最後,她還有一部Nokia的E72,要來打電話接電話。 我問為什麼呢,她說,沒有這部Nokia E72,她會十分沒安全感的,因為對於她來說,這才是一部可靠的電話。 “It’s not technology, it’s what you do with it” 我想,有些時候,我們現代人真的太容易被潮流,以及被所謂新科技蒙蔽了,我們實質需要的是什麼呢?我們究竟是在使用科技,還是被科技支配了我們的生活呢? 選購你的下一部手機前,我還是建議大家先考慮清楚自己的實質需要,到底是手機的話音功能、續航力、耐用性、多媒體的功能及伸展性、軟件支援的普及性,或者是純粹外型呢? 這幾方面,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了。 註:「科技,因人而熠。」是國內“It’s not technology, it’s what you …

科技,因人而熠—-Nokia N8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