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

瀟灑跑一回 | Jaybird X3 運動型藍牙耳機

有段日子,跑步,好像就是為了可靜靜地、一個人聽歌。 但,連著線的耳機很惱人,間中俯身綁鞋帶,站起來一刻,就試過好幾次,幾乎把耳機線扯斷。 又或者,對面的女孩看過來,耳機線被她搖曳生姿的手掌,無意地,一扯,又斷。 試過有一次,耳機線沒有被扯走,但手機卻被扯了落地,心痛得要死。 於是,之後我跟我自己講,以後跑步,一定要用無線耳機。 可惜,幾年前的無線耳機,大部分都令我很失望。 用了差不多三年的Jabra,本來應該是我用過最好的牌子,但我用得很粗,近排此機出現老人癡呆,斷線頻頻。 事實上,藍牙死火斷線、音色強差人意、續航力差勁(跑兩三次已經沒電),又笨重又戴得不舒服等等,都成為了我早期用過的無線耳筒的伏位,而這些伏位,幾乎任何品牌,總有兩個或以上會中齊。 Jaybird這個運動藍牙耳機品牌,已經出現了好一段日子,雖然不是什麼大品牌,近年卻經常在外國網站的運動藍牙耳機推介榜中,頭五位,必佔一席,並列Beats、Bose、Sennheiser和Sony等大品牌之間,口碑不俗。 尤其是,由於Jaybird創辦人Judd Armstrong本身也是一名運動員關係(他個人是澳洲大學生水運會銅牌得主),他明白到,熱愛運動人士對無線耳機的殷切需求,因此,比起各大主流品牌,包括Apple,更早開發藍牙無線耳機的技術。 去年,Jaybird被Logitech,泊了個大碼頭後,第一款新推出的主打產品,就是我面前的這一款X3,多謝Logitech的Marketing朋友送了一套給我試玩。 X3零售價大概是HK$1100左右,定價之親民,有點出乎意料。 隨機更附送的三對COMPLY耳綿,這類耳綿零售價,平均都要HK$50左右,證明Jaybird十分落本;此外,亦附送了大中小尺碼的三對矽膠耳塞,以及用來固定耳朵的耳翼。 先說我較重視的續航力,官方數字說,X3每次充電需2.5小時,並可平均使用8小時。 充滿電後,我戴著Jaybird在戶外練跑,我的日常作息,就是每個星期六、日,都會在戶外平均跑步一個小時左右,然後接著的星期一,我又戴著X3來上班下班,平均每次個多小時,待用的時候我會關機,電力大概夠讓我我支持到星期二下班,連續三個週末我的時間表都差不多,雖然沒有逐分逐秒算,但大概7小時以上都沒問題。 再說說音質,一般人對運動藍牙耳機的要求不高,總之是bass夠重夠力就可以。以一對造價一千多少許的耳機來說,基本上,我對X3的音質,是有點喜出望外的。 雖然體態輕盈,但X3卻能夠發出有勁有力,節奏推拳拳到肉的聲響,如果你是喜歡在健身室做運動時聽歌,那些充滿節奏感的歌曲,相信的確能幫助你發揮出更強的爆炸力。 X3自設了一個MySound app,預設了很多不同音樂種類的音響模式,也有按不同運動項目需要的音響模式,又或者,你可以自行微調耳機的高中低頻。 初時我以為有點無謂,但用過後才發現,好些預設的音響模式,聲響適合不同的使用狀態,尤其是可細分為不同運動類型的,我覺得都非常實用,事關,如果你是跑街和跑treadmill,做瑜珈還是重量練習,音樂類型及音響質素的要求,已經大有不同,當調節到不同的音響模式,效果大相徑庭。 一般而言,跑步時我都是聽一些節奏強勁,音律變化不大的歌曲,X3能夠發出紮實、推進感很強,但又不會鬆郁矇的重低音。 我目前正使用一雙COMPLY耳綿,雖然隔音力很好,但如果你在戶外聆聽的話,尤其是在戶外跑步,很難會留意到身邊的聲音,始終有點危險,我就不太建議。再者,使用COMPLY耳綿的時候,X3的音色顯得有點兒侷促,穿透力不足。 X3的防汗物料相當輕盈,17.9g,不是市面上最輕的,但感覺還好,長時間佩戴,不容易累。聆聽時,你可以選擇把耳機掛在前面或者頸項上,繞過耳背或者垂直佩戴,大家可按個人需要,自由選擇,此外,你也可透過MySound app,自由調換耳機的左與右。 隨機附送的矽膠掛耳,有助固定耳機牢牢掛在耳朵上,即使動作再大,尤其是如果你使用的是COMPLY耳綿,很難會鬆脫下來。 但要留意,如果你是大汗人物,而且經常使用的話,COMPLY耳綿一般壽命,不會長過一個月。 X3的操控按鍵只有三個,除了高低音量,中間的按鈕負責連線及海關,藍牙連線,一般只需5秒左右。 要留意,X3可以同時藍牙連接多個一件器材,一時忘記關上,遇上來電或訊息時,便會有點混亂。 此外,尤其是,如果你使用的都是iOS,Siri更會失驚無神,隨時上身,問東問西。 但總括而言,以這個造價和質素,本來,我覺得X3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你佩戴這個耳機,是為了做運動的話。 只是,X3的叉電設計,卻需要使用一個專屬制式的叉電座,而並非坊間最流行的Mini-USB或者Lightning插頭,對於這個設計上的商業決定,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但如果這個「小缺陷」對你影響不大,我還是覺得,X3可能是坊間性價比最高,最適合運動愛好者的無線藍牙耳機選擇。

《三首歌後,我的耳朵就被寵壞了 | Sony旗艦級藍牙無線耳機 MDR-1000X》

藍牙無線耳機有什最麼好處?基本上,我大概可以下刪最少三千字,請恕我不再多談了。然而,早期推出的藍牙無線耳機,最大的敗北之處,是續航力一般偏低,很不可靠,幸好各大品牌近一兩年推出的產品,明白到解決消費者「無電焦慮」這需要,在優化續航力上,明顯下了更多苦功。 這一刻,我一邊在寫這篇評測,一邊正佩戴著我問Sony借來的這台MDR-1000X無線耳機聽歌,這一個星期以來,平均每天兩三小時,斷斷續續計,已經有接近18小時,暫時還未發出令人掃興的缺電警號。 另一個讓新一代藍牙無線耳機更值得樂迷考慮的原因,就是各大品牌各有千秋的主動降噪技術。 能夠隨時隨地,於頃刻間獨處於隔音密室般的寧靜感覺,那種音樂體驗實在太奇妙,舉凡任何音樂愛好者,試過的話,很難不為之著迷。 MDR-1000X是Sony旗下降噪耳機的旗艦型號,造價超過三千,市場上接近價位功能的主要競爭對手,很難令人不聯想到Bose QuietComfort 35,剛好公司同事有一台,我在辦公室問他借了來試玩一下,發覺主動降噪耳機的神奇魔力,魅力實在沒法擋。 雖然未有機會同時把兩款耳機作長時間的AB比較,驟耳聽來,我發覺QuietComfort 35除了較MDR-1000X略略輕身,其「靜音」功能,亦似乎稍勝一籌,簡直有點像神奇魔術,效果令人驚訝。 請容許我先為未必熟悉「主動降噪技術」為何物的朋友補充一下,簡單而言,具備主動降噪系統的耳機,能夠發出與外界噪音頻率相約的反響聲波,從而達到如魔法般的消音效果。 純粹以降噪功能力而言,QuietComfort 35好像技勝一籌,但說到音質,MDR-1000X質素又如何? 明顯地,Sony在這方面下了更多的苦功。 Sony耳機,向來以音樂感見稱。但音樂感這回事,在器材的世界裡,有時可以很主觀,因為,每種類型的音樂,每種不同人士的音樂品味、音響取向等等,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老實說,如果放在有不同牌子的試音室,隨便拿起來試聽,Sony的耳機,一般都未必及得上人家的,因為這品牌的音樂本質,向來缺乏那種馬上教你感到驚艷的味道。 Sony耳機的音樂感,決不會像一個濃妝艷抹的女子,但卻總會讓你樂得花多點時間咀嚼,這正好是我多年來都鍾情於這品牌耳機的原因。 認真拿回家試用這台MDR-1000X後才知道,此耳機配備了一個Personal NC Optimiser,我姑且就把它翻譯成「客製化降噪優化系統」吧,這大概是與一般我們常見的家庭影院擴音機自動校準類似的系統,當你按住耳機的NC鍵兩秒,耳機便會發出幾下電子聲波,探測佩戴者的耳朵的形狀,以及與耳機的距離,從而調校出最優化閣下耳朵的降噪效果。 進入寧靜狀態的一刻,感覺真的是很神奇。於是,我才發覺,啟動這個Personal NC Optimiser後,MDR-1000X的降噪效果其實不比QuietComfort 35遜色。 配備40mmHD驅動單元晶鍍鋁高分子振膜技術,支持高析度音樂播放,Apple Lossless及FLAC這類高清音樂檔,當然考不起Sony-1000X,我還是那一句,是一貫Sony飽滿的音樂感,樂器、人聲表情豐富。 但要試真她的能耐,一定要試Hi-Res音樂檔,因為MDR-1000X支援LDAC,比一般的藍牙無線傳送速度快三倍,最高傳輸速率達到990 kbps,播放一般可以上網輕易買到的96kHz/24bit解析度的Hi-Res音樂檔(一般CD也只不過是44.1kHz/16bit),藍牙4.1無線傳輸傳送Hi-Res音樂檔,這方面Bose QuietComfort 35就做不到了。 播放器材方面,iPhone不能播放Hi-Res音樂檔,幸好我有一台支援LDAC的Sony ZX100 Walkman,我手頭上擁有的96kHz/24bit Hi-Res音樂檔不多,只有十數張,較新的有宇多田光的《Fantôme》,其餘,每次試機都一定要拿出來招呼新器材的,還有Diana Krall的《Wallflower》。 當溫柔甜美的女聲,溫暖地傳進你的耳朵,加上就像在你身旁一拍接一拍在晃動中的鼓擊,那種樂器在空氣中的水乳交融,實在是一種難以言喻地感動的聽覺享受。難怪很多朋友都說,當你領略過Hi-Res音樂的完美音樂「質感」後,你的耳朵就會被寵壞。 MDR-1000X的音樂聲響不喧染不浮誇,平衡感、溫暖感都很好,所以,聽得久了也不會累,這就是我認為有音樂感的耳機的最大分別。 但相信未必有這麼多朋友會像我那麼「神心」,會把CD轉換成Apple Lossless音檔,又或者會上網買Hi-Res音樂檔回來,然後過檔到其他隨身聽或手機上。這個年頭,相信大部份朋友的聆聽習慣,不外乎Spotify、Apple Music或KKBox等一類的音樂串流服務(當然,還有較少眾,可達到CD質素的Tidal)。 而這類音樂檔案,最高質素的,一般可達320kbps的MP3(Spotify),256Kbps的AAC(Apple Music)。Sony很貼心,為了照顧大部分主流用家的需要,配備了一項名為HX (DSEE HX) 的數碼音質提升技術,目的是針對類似MP3或ACC一類的壓縮數碼音樂檔案,修復這類制式的檔案,在壓縮期間流失了的最高最低兩端音域的音頻。 除了慣常的320kbps,我亦刻意找回一些我從前用CD翻過來的192Kbps AAC檔,相對用普通耳機聆聽,發覺音質的確有明顯改善,Dynamic Range有所提升下,細心聽聽整套Drum Set,Bass Drum和Hi-Hat一高一低兩端的立體感,無可否認真的奇妙地增強了,相比之下,的確比我用開的《h.ear on》系列 MDR-100AAP有所提升,重點是,雖然被「強行催谷」,音色尚算自然飽滿,平衡感亦佳,平日出入聆聽,已經是上乘享受了。 MDR-1000X的外型設計,亦延續了《h.ear on》系列耳機的耳罩式設計,但今回耳機兩邊都包上合成皮革的物料,特色之處,是除了減少了一般耳機的「膠」感,感覺稍為高級外,最有心思的,是此耳機將部分操控按鍵,隱藏在右邊的耳罩旁邊,用手指輕輕Tap一Tap,或者用手指向上下掃動,就可以控制音量、跳歌或停止播放,唯獨是這些不同手勢的「秘技」,可能雖然少許時間熟習。 機身上唯一可見的三個按鍵,設於左邊耳罩的下方,另一貼心特色,是你可以選擇兩款包括人聲,或周圍環境聲的靜音模式轉換,讓你不用脫除耳機,也可以繼續和身邊的朋友交談,又或者,繼續留意身邊所需要聽到的訊息。 又或者,如果在戶外或路上使用,透過耳機兩邊的拾音器,依然可以留意到身邊的聲音,那就較為安全了。 …

《三首歌後,我的耳朵就被寵壞了 | Sony旗艦級藍牙無線耳機 MDR-1000X》 Read More »

佢低調,但係暗藏高傲 | KEF x Porsche Design Gravity One

有些產品,放著看已經很好,能夠發揮實用功能,當然更好。 說的,是我面前的這台藍牙喇叭Gravity One,當英式優雅貴氣的KEF,遇上德式科技美學的Porsche Design,單單放著看,就已經覺得是一件很耐看的家居陳設。 雖然是現代家居潮物,但說起藍牙喇叭,卻總令我想起初中時代,我第一部擁有的三洋手提卡式收音機,我就是喜歡拿著他,行到那裡聽到那裡。 是的,自從家裡出現了藍牙喇叭這東西後,我平時在家裡聽歌、聽Podcast的習慣,也逐漸改變了。 一如大部分香港人,雖然,我家的面積不大,但我又總是喜歡拿著我的藍牙喇叭,在家裡行到那裡聽到那裡,就像少年時代的我,拿著那部手提卡式收音機一樣,那些年,隨身聽,要拿著聽,不是戴著耳筒聽的。 不同之處,是這個年頭的藍牙喇叭,音響質素,已肯定超越當年曾經一度流行的迷你音響組合,就像我擁有的其中一款藍牙喇叭,KEF的MUO,一隻和你單挑,已經能夠發出紮實、動感飽滿的音色。 Gravity One是KEF去年年底推出了另一款藍牙喇叭,是該品牌與Porsche Design聯名推出的一系列「設計系」產品之一,論音響規格,基本上與較早前推出的MUO相同,同樣配備了 KEF 專利的 Uni-Q 同軸共點單元,透過中音高音單體的同軸音源發聲,不用中音高音兩邊走,能夠提供零死角的全方位聆聽體驗。此外,Gravity One同樣提供aptX 藍牙解碼,透過藍牙傳送,能夠發放出接近CD質素的高清音響。 Gravity One比起MUO訂價高出大概700元港幣,除了是Porche Design這賣點,還是要說說它的設計。 MUO的音響單元面向前方微傾往上,而Gravity One卻是90度垂直往上向,得出來的效果,就是聲音的擴散力更佳,空氣質感更強,比對兩者,同樣是平方的時候,Gravity One的聆聽體驗略勝一籌。 但最後,我卻決定把Gravity One留了在公司,但我主要不是為了用來聽歌。 Gravity One的雙翼設計,一體式的鋁金屬打造外殼,加上Porsche Design標誌性鈦金灰色的外殼,造型成熟低調,格調卻暗藏高傲(說起來有點像「佢低調,但係受萬人景仰」嘅食神),造型品味,一如Herman Miller的工業設計品,除了美感,更具其實用性,當我用手提電腦開會,當要播放影片,需要音響效果的時候,Gravity One就份外適合放在會議室內使用,比起當年要駁來駁去的電腦喇叭仔,音質好千倍,瀟灑多一萬倍。 更重要的,是Gravity One把所有的、播放音量調節、靜音等功能的按鍵都一一置頂,若果你使用你的手機作音樂音源的話,你同時可以接受來電,通話的時候,Gravity One就可以成為你的handfree speaker,現在,我在辦公室做conference call,發覺相比起從前直接使用手機,或者是有線的speaker phone,更方便,音量更易控制,話音亦更佳。 從此,在家裡四圍走聽歌,我會用KEF MUO,在公司Gravity One四處走開會,我會用KEF Gravity One,雖然,少了用來聽歌,總好像有點兒浪費。

《h.ear》式低調好聲音

趁天氣還有點點涼,近排出門聽歌,還是經常以on-ear耳機為主。 嫌一般的on-ear耳機太笨重?最近,Sony為大家帶來一個輕便的選擇,說的是Sony《h.ear》這品牌系列的新款耳機,《h.ear》目前有兩款on-ear(有線及無線),以及兩款in-ear型號的耳機,看見它整個系列色彩鮮艷的lineup,設計簡約時尚,有別於其他Hi-Fi友味較濃的Sony耳機,加上相對「平易近人」的售價,定位明顯是鎖定年輕人的便攜音樂市場。 從Sony收到了《h.ear》系列的MDR-100AAP,是一雙炭黑色的on-ear有線耳機,開箱後發覺內裡有個硬盒,包裝很有Hi-End耳機的感覺,耳機拿上手卻很輕盈,雖然是膠製品,但很喜歡這啞色的炭黑,高級得來很低調,以價論貨,大概港幣千五蚊左右的價格,單憑觀感,性價比已相對地提高。 我用來測試的音樂播放工具,除了我的老爺iPod Classic(依然好好聲呢),分別還有Sony的Hi-res Walkman NWZX100,以及Xperia Z5 Premium手機。 音樂檔方面,除了平日在手機常聽的Spotify,採用上最高規格的320 kbit/s制式,其餘一律是Apple Lossless。 我主要聆聽的音樂種類,除了日本流行樂如Mr. Children、MISIA及小田和正,還有我的最愛John Mayer等類似的英美搖滾,爵士樂和古典音樂也少不了。 由於《h.ear》系列標榜是Hi-res Audio ready,所以我也先找來了Diana Krall《Wallflower》的高清檔,在NWZX100上進行煲機。 在MDR-100AAP上播放著的《Carlifornia Dreamn’》,Diana Krall充滿哀愁的歌聲充滿穿透力,聚焦在正中央,鋼琴靜悄悄地擁抱著背後的弦樂組,座落在音樂廳內,堂音渾圓甜美,整隊爵士樂團進入鏡頭,未有太搶鏡,但節奏仍然鏗鏘有勁。 除了「好聲」,選擇一雙耳機時,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我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舒適」,太重、太侷、太硬的on-ear耳機,就算音質多發燒,我也無福消受。 戴在頭上,這雙《h.ear》on-ear耳機帶來的,是相當舒適的聆聽體驗,我在辦公室連續聽了個多小時,耳朵還未有感到疲累,兩邊耳罩內的海綿,把耳朵包得貼貼服服之餘,隔音效果也相當優秀。 《h.ear》on-ear的阻抗為24 Ω at 1 kHz、靈敏度103 dB/mW、頻率響應5–60000 Hz,用手機推高清的Apple Lossless檔,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內裡的40毫米高清驅動器單元,配合鈦塗層圓拱形振膜,大大抑制了不必要的振動,令音質相當剔透清晰。 近年,「防纏繞導線」彷彿成了不少主攻主流便攜耳機市場耳機的指定動作,《h.ear》on-ear也不例外,鋸齒形設計的導線,除了避免你的耳機和導線扭纏不清,更兼具智能手機線控及咪高峰功能,一個按鍵,便可設定為轉換樂曲或控制聲量的功能,更方便作免提通話之用,雖然這樣說,但戴著這個耳機講電話,總又是有點怪怪似的。 如果你平日出街聽歌,主要都是用手機聽類似Spotify的320 kbit/s串流音樂檔,我的耳朵告訴我,聽某些類型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爵士樂,這耳機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為了考驗耳機對處理普通音檔的能耐,我在Spotify聽日本爵士鋼琴好手HIROMI的新作《SPARK》,她的彈奏有點神經質,間中投入到接近敲打琴鍵的瘋狂狀態,由高潮激昂之處,至低位細膩旋律造句,與另外兩位樂隊成員的對答,爵士低音和爵士鼓的定位皆清晰無論,動態感很強。 轉戰Coldplay的最新專輯《A Head Full of Dreams》 ,樂隊的聲響雖然仍然相當華麗,電結他和電子合成音效包圍著主音歌手Chris Martin的聲音,音質就似乎壓縮得太厲害,很多細節位都變得有點矇糊,當然這不能怪罪於耳機哦。轉聽我自己用CD轉檔的Apple Lossless檔再聽一次,耳機就生猛起來了。後來我也試聽了Suede《Night Thoughts》,也有類似的情形出現,高音部分尤其未見突出,中頻人聲與樂器之間也有點混濁。 就這樣吧,我會形容《h.ear》on-ear是一雙文質彬彬的耳機,不浮誇,帶點低調,音色老老實實,高音高亢之處,伸延性略嫌收斂,未夠清脆,但中低音實淨醇厚如美酒,節奏不含糊,有punch有勁而不會太aggressive,平衡感是我杯茶,音樂現場的空氣感也很遼闊。 秋天快來了,趁天氣還有點涼,出門聽歌,這雙《h.ear》on-ear耳機,還有一陣子可以當我的音樂伴侶。

空氣中注滿好音樂的家 | UE Boom2

在千五蚊左右(HK$1500)這個價位來說,UE Boom2肯定是市場上最好聲的藍牙喇叭。 本來不想太武斷的,但第一代的UE Boom,我已經覺得滿意,來到第二代,宣稱音響播放功率增強了25%,但是否真的好聲了25%?真的不可以單憑數字看哦,之不過,當整個的體驗加起來,UE Boom2給我帶來的聆聽享受,的而且確,比起上一代,是上到另一個層次。 究竟一部單件頭喇叭,聆聽體驗可以有多好? 首先,如果你像我一樣,幾乎已經把家中大部份CD Rip成電腦音樂檔,又或者平日主要都是用Spotify或Apple Music這類串流音樂平台,作為隨身及家中的音樂點唱機,不用再添加什麼裝置,直接由手機、平板電腦或者是電腦串流播放,這個時代,藍牙喇叭實在就是你最佳的音樂伴侶。 周末在家裡,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我的UE Boom2喇叭隨便周圍放,在聽看書時好、在廚房煮飯時好、在浴室洗澡時也好(這一代的UE Boom,防水性能達到IPX 7水平,放在一米深的水內,好停留達半個小時),一個單元,就可以足夠令整個空間注滿音樂。 把它帶到戶外,行山好、沙灘好,UE Boom2的防撞防刮花塑膠物料,亦會讓你無後顧之憂,真真正正可以十分「粗用」。 除了追加了防水功能及播放功率增強了25%,新一代UE Boom2新增了一個Mobile App,可作遙控、調較音色、甚至是更新單元Fireware。 機身亦內置了一個Accelerometer,只要輕拍單元頂部一下,即可Pause或者Unpause播放中的音樂,連續快拍兩下,就可以Skip到下一首歌。 當初,我覺得這個功能有點無聊,但我試過在廚房煮飯時,又手濕又邋遢,這個功能立即大派用場。 一如大部份藍牙喇叭,你可以一口氣買兩組單元,然後串連成立體聲喇叭。 可是,我反而覺得這反而失去了藍牙喇叭的意義,行到邊隨便放到邊,我覺得才是用藍牙喇叭享受音樂的體驗,正襟危坐,可以留給正規的音響組合。 試過不同的擺放喇叭方法,覺得UE Boom2發揮得最好的時候,是豎立式放在木書架上時,找一格接近聆聽時耳朵水平的書架,把其中兩三本書拿走,放上喇叭,你會詫異,為何一隻喇叭單元,音色可以如此優秀,視覺上、聽覺上,都是一種享受。 但你當然不能期望UE Boom2可播放出音場宏大澎湃的古典樂章,但用它播放流行曲,低音充滿彈跳力,大音量時,仔細位雖然未至於鉅細無遺,但中高音仍然清脆爽快,人聲聚焦明確,不會含糊其辭。 有朋友來我家探訪時,我更喜歡用這隻Boom2來招呼他們,吃飯的時候,隨便找個地方放,放在離飯桌較遠的位置也可,在空氣中剛剛好聽到點背景音樂,聲音就有種融入了環境的感覺。 但要小心,空氣中注滿好音樂的家,朋友來到,可能會賴著不走。

KEF MUO | 口袋裡的Hi-Fi

近年,愈來愈多高級音響品牌染指藍牙喇叭市場,而且,論音響質素,更是與昔日的電腦喇叭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你拿昔日的迷你音響組合來比較,這類新一代的有源喇叭,質素已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KEF是揚聲器(喇叭)界的英國老品牌,主要走高檔路線,但近年開始分拆支線,搶攻消費者市場,先試市場水溫的無線喇叭X300A Wireless,走書架式喇叭路線,主打電腦聽歌一族,將電腦輕易變成Hi-Fi。 緊接而來又有較輕便的EGG,除了mini USB,也可透過藍牙傳送,針對的,除了電腦聽歌一族,更吸引了家庭影院的用家。 終於來到便攜式的藍牙喇叭出馬,音響界的朋友們,相信都聽過MUON這身價接近100萬港元的超級喇叭,亦可能對設計師Ross Lovegrove這名字略有所聞,今次這隻MUO便可謂MUON的超超超迷你版,定價亦不超過三千港元,當然就是為普羅家庭用家而設。 雖然是家用版的藍牙喇叭,KEF也落足功夫,大有高級工業設計味道,放得”Design By Ross Lovegrove”這句話在產品上,當然不能失禮。 初拿上手,0.8kg的重量,已令我感到份量十足,主要是以鋁合金製作的外殼,能有效地減低共振,音色較為紮實,絕非一般塑膠藍牙喇叭可媲美,但如此「份量」,加上亦沒有防水功能,我認為較適合在家中使用。 合共有三個單元,左右護法的一對50mm單元,採用了KEF一脈相承的Uni-Q同軸點音源技術,小小身軀,已能夠發出開揚兼具層次感的聲響,中間配合一隻Auxiliary Bass Radiator,能發出雄渾的低頻。 輸入方面,採用了aptx@codec藍牙4.0技術,配合NFC的話,連接不費吹灰之力,能夠於十米內隔空傳輸低失真的聲響。 我採用iPad作控制台,先透過家中的iTunes音樂庫,傳送以CD直接拷貝的Apple Lossless音樂檔,期間亦使用過Spotify,傳送較常用的320kbps,兩者的音樂感和空間感當然有一定的差距,但鑑於一般家用音樂聽眾,相信也是以聆聽較方便的320kbps MP3音樂檔為主,因此兩者我也作了一個交替比較。 有別於我測試過其他的藍牙喇叭,KEF MUO的音質明顯來得較接近Hi-Fi的味道,性格來得較為溫文爾雅,音樂感很強。 我先用了Apple Lossless音樂檔的《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來給KEF MUO暖身,大提琴悠揚的旋律充滿表情,襯底的管弦樂具史詩式韻味,很有空氣感,堂音甜美,但不浮誇,始終這是KEF的特色吧,含蓄而具詩意。 也想體會一下這具KEF MUO能否容納得下兩台鋼琴,《Mozart: Sonata for 2 Pianos》兩台鋼琴有很多有趣的對話,動態感很強,是一套很合適的測試曲目,我測試的是Anna & Ines Walachowski這對雙妹嘜的版本,鋼琴最低音部分的琴鍵節奏,伸延至高音的清脆旋律,立體感很強。 之後我也用了《MISIA 星空のライヴ-Best Acoustic Ballade》作為流行音樂的測試,MISIA歌聲的穿透力很強,樂隊的現場感亦甚佳,富有空氣感。 Adele新鮮滾熱辣的單曲《Hello》,幫襯了Apple Music的Mastered For iTunes,雖然是256 kbps的版本,但因為是AAC檔,高低音的伸延性也不俗,KEF MUO發揮了優秀的音色。 最後招呼這個KEF MUO單元的,是一連串的流行歌曲,主要都是在Spotify上進行,320kbps的MP3音樂檔,其空間感當然也不能媲美Apple Lossless,也稍為遜色於Apple Music的Mastered For iTunes,但KEF MUO也發揮出一貫氣定神閒的氣派,低音未有特別出色的表現,這方面似乎不及UE的BOOM,但「力水」剛好,從容不迫。 結論: …

KEF MUO | 口袋裡的Hi-Fi Read More »

音樂飛碟 上山下海 | UE Roll

我極有理由相信,這個年代的Walkman或iPod,老早已經被智能手機代替了,同時間,藍牙喇叭亦成為了不少朋友的隨身音樂玩意。 不知道你在家裡的音樂系統是如何設定,以我為例,由於我的音樂清單的主播放器,主打是Spotify,間中也會用我的 iTunes音樂庫,由於兩者都很容易跨平台串流至Apple TV或其他藍牙裝置,所以,即使在家裡,我都是習慣「行到邊聽到邊」。 可是,有些時候,我會嫌接駁Apple TV,再上家中的揚聲器系統有點麻煩,始終,一個可以方便「走位」的藍牙喇叭單元就最合適我。 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第一代的UE Boom,即使是單聲道,但音質卻相當出眾,音場廣闊有層次,它放在木台或木製的茶几上,已經可以發出令人驚訝的澎湃聲響,稱它為新一代的「小露寶」,實在貼切不過。 曾經有段日子,我就連行山郊遊都會帶著UE Boom傍身,出外長途旅行也如是,直到較早前不小心把我的那一台在旅行途中遺失了,一直念念不忘。 當我正打算入手UE Boom2,剛好遇上及時雨,公關公司給我送來了一隻體積更小、更方便攜帶的UE Roll。 單單是包裝,UE Roll已經很矚目,原來,設計單位找來了摺紙大師,為這體積小小的揚聲器作包裝設計,整個包裝,都用上了啞光油面的卡紙摺製而成,好像很環保的說,打開裡面,白底黑線斜紋的graphic,驟眼看有點眼花。 UE Roll的造型,有點像隻UFO,平放在餐檯,又有點像隻碟墊,所以,在家吃晚飯的時候,我要千叮萬囑我的太太,不要隨便亂放。 與UE Boom一樣,UE Roll同樣採用了相類似的防水防污合成橡膠塑料,機身像穿著一件潛水衣,揚聲器的表面,則被一層網紋纖維物料包裹著,同樣防水防污。 UE Boom標誌性的設計,那兩個控制音量的「+」和「-」符號,在UE Roll上變成大大地浮誇的標誌,20-30呎以外都保證看得到。 大家最關注的聲音質素,基於物理性的限制,個人認為與UE Boom有一定距離,即使放膽爆機,聲量也未算可達被鄰居投訴的程度(當然要睇你住在那裡),幸而,大音量聲響,還未見拆聲。 但我還是欣賞它保留了一貫UE Boom系的溫暖音色,人聲很有凝聚力,播放一般流行曲,雖然是單聲道,但也沒什麼好投訴了。 這隻「飛碟」的另一設計特點,是勾在背後的一條掛繩,因為防水能力甚佳,你真的可以掛在花灑,一邊洗白白,一邊聽歌,無花無假,當然,你也可以帶著它去暢泳,至於我,最常用的地點,是家中的廚房。 重量只有330g,直徑135mm,我認為UE Roll比起Boom系的喇叭,更加合適出外使用,我在網上見到有朋友索性把它繫在斜孭背囊的背囊帶,UE Roll剛好放在心口正中,有點像Iron Man。 又到了行山季節,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邊行山邊播放著悠揚的樂韻,實在另有一番情趣,我怕被人笑我扮Iron Man太小學雞,還是把這隻UE Roll掛在背囊的繫帶,行山跟在我的背後,保證有好歌聽。

KEF旗艦店|Dolby Atmos初體驗

自小在旺角長大,念中學的年代,尤其是在暑假,週末如果沒事忙,與三五同學仔蒲旺角音響店,好比現在的後生仔去卡拉OK,但我們卻不費分文。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有幾家相熟的音響店的叔叔,都不介意我們這班靚仔來齋聽歌無幫襯,說到底,可能就等同賣白粉一樣,慢慢地毒你,睇死你遲早會連本帶利歸還。 於是,那天我問:現在還有這類任試任玩又不會給你壓力的音響Showroom嗎? 忽發奇想,不如看看有沒有音響Showroom,願意借個場地,給我毒一下我的一班老友,回味一下當年的美好時光,這,就是男人的浪漫。 我很幸運,經知名數位廣告公司Fimmick的老闆K介紹,我認識了KEF的H小姐和E先生,我冒昧向他們借場,居然一口答應。 KEF是我讀中學年代的夢想號喇叭品牌之一,我獨愛她的斯文淡定,人聲傳真,而火爆起來,卻又可以力拔山兮。 這一晚夜,6位住家男人,各自帶著個人珍藏的CD及Blu-ray影碟,各人一杯紅酒在手,試聽這對KEF Blade 2超級喇叭,同場加映Dolby Atmos劇院系統。 排隊試聽期間,各人雀躍之場面,有點像小學雞一人拿著一個大銀(CD及Blu-ray),在機舖排隊打機。 最難忘的,是體驗這套Dolby Atmos系統時,作了AB版比較,發覺我們聽開原本已經不俗的5.1或7.1劇院效果,和Dolby Atmos頂天立地效果相比之下,相形見絀。 除了要再三多謝KEF營銷部的H小姐和E先生,成全小弟美意,並且精心安排豐富美食招待大家,此外,還要衷心感謝KEF Showroom的鍾哥,特別為我們加班至差不多晚上9點,並且即場負責指揮器材。 如果大家都有興趣體驗一下這套Dolby Atmos系統,不妨到這裡預約試機。 KEF Flagship Store地址: 2/F, Cubus, 1 Hoi Ping Road, Causeway Bay

閉上眼,我就像回到中學時代的大會堂音樂廳|KEF The Reference 5

音樂,就是如此玄妙的一件東西,她可以跨越時空,把你帶到很遙遠的地方,同時間,又可以將那很遙遠的地方,帶到你面前。 無可否認,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雖然在油塘灣徙置區長大,父母目不識丁,但他們卻千辛萬苦,把我送到一家優秀的學校上課,在那裡,我又有機會遇上我的啟蒙音樂老師。 已經忘記了那一年我是小五小六,某個午飯時間,我在為於頂樓的音樂室裡,初次接觸到老師正在播放的澎湃無比的交響樂章(他最愛播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火鳥」來炸機),從此,我就開始沉醉於浩瀚無邊的古典音樂世界。 中學時代,家裡仍負擔不起Hi-Fi(其實根本沒有地方放),除了經常躲在老師的音樂室享受音樂之外,下課後我更愛流連於旺角的音響店,或者是某家在地庫專賣古典音樂的唱片店,與賣唱片的那位事頭婆談天說地。 那是一個美好的八十年代,音響店唱片店的叔叔嬸嬸明知我混吉,閒著的時候,就當吹吹水吧,都會招呼我一下的。 還有還有,間中,我也會在窩打老道的圖書館,也會舉辦一場古典音樂欣賞會,我想當年應該是有些音響器材公司贊助,依稀的印象中,當時面前總會有一對和當時的我差不多高的座地大喇叭,高中音三個單元,所發出的聲響,包圍在整個空間內,完美得像身處於大會堂音樂廳,為我們帶來《醉人音樂》的,是陳浩才先生。 古典音樂,不一定只是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玩意。 期間,我更開始對某幾個牌子的大喇叭,印象分外深刻,其中包括B&W、KEF和Celestion,記得當年旺角音響店叔叔說,這些都是英國喇叭,特色就是一個字—真,所以BBC電台,都指定使用KEF喇叭,作為鑑聽之用。 其實我一生人都未曾擁有過一對接近身高的大喇叭,但我經常有去大會堂和文化中心聽音樂會,印象中,我依稀記得這幾個牌子的大喇叭,音色真的和我坐在音樂廳內聽過的管絃樂團現場演出,相當接近。 如果味覺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對於我來說,聲音也是另一種印象深刻的記憶。 上個月底,某個下午,我一個人帶著數張CD,獨自去到KEF位於銅鑼灣的陳列室,就是想回味一下我這中學年代的回憶。 音響室内盡是頂級的音響器材,屹立在我面前,就是一對KEF座地大喇叭—The Reference 5。 KEF的朋友向我娓娓道來,有關這品牌及The Reference系列喇叭的歷史,譬如,話說每一對KEF喇叭,都是由同一位工程師,由頭至尾負責組裝的嚴謹過程的心血結晶;創新專利的Uni-Q同軸共點單元,是如何將中高音合而為一,讓人聲更純美;無論聲響多爆棚,音箱頂上那個二元硬幣,仍然是絲毫不動的完美穩定結構。 最後,最令我最難以置信的,是原來這跨越接近半個世紀的英國品牌,老早已經被某本地集團收購,KEF的老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香港音響發燒友。 我把我當年最愛聽的幾套古典交響樂曲的版本,交給這套音響器材播放,同時,也帶了好些我在80年代愛聽的爵士樂和日本流行樂,順帶回味一下。 打頭陣作暖身的,是大貫妙子和山下達郎,隨後我也播放了John Coltrane的經典名作。果然名不虛傳,中音的人聲、色士風聲,立體感很強,聲音沉澱在空氣中,音質很通透,完全沒有一般喇叭的所謂箱聲。 正場上演,我挑選了蘇提及卡拉揚分別領軍下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及柏林愛樂樂團,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威爾第的安魂曲、穆索尔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等等。 雖然我未有幸聽過這兩位大師的現場演出,但這些作品,我都曾經分別試過身為音樂廳聽眾,以及樂團演出者的角色參與,所以,我對樂曲的好些細節,算是略懂一二,我的”Reference”,就是我曾經在現場經歷過這些樂曲的一雙耳朵。 當日,我面前的這一對The Reference 5,完全沒有令我失望,音樂廳每件樂器間的距離感,由極細膩以至極爆棚的動態,就連大後方的一件小小的敲擊樂器,音樂表情,七情上面,細節表露無遺。 這個下午,我像坐著時光機,回到從前我坐在香港大會堂及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座位上的一刻,那是我記憶中的完美時光,這一刻,透過聲音,我來了一次時光旅行,音樂,就是如此玄妙的一件東西。

KEF M500,真正的Head-Fi。

有位自稱抽獎遊戲小王子的朋友告訴過我,那些平日在某某品牌facebook page舉辦的有獎遊戲活動,其實中獎易過借火,唔試下就真係走寶。 較早前,見英國音響老字號品牌KEF的香港facebook page,聯同時尚雜誌Bazaar,舉辦了一個徵文比賽。 於是,我也膽粗粗寫了幾十隻字參加,最後,居然有幸地成為勝出者之一,獲得了一台KEF M500。 中學年代,沒能力擁有昂貴的Hi-Fi,我卻差不多隔天在下課後,流連於旺角的音響店舖。 那個時候,開始沉迷古典音樂的我,獨愛音色斯文淡定的英國音響,KEF、TANNOY、B&W、Mission等,都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喇叭品牌。 家中擁有好幾款大耳牛On-ear耳筒,AKG、Bose、Sony、Ultimate Ears等,當然各具特色,但還是覺得,以聲論聲,這類大耳牛耳機,一般音質還是比入耳式優勝。 說回這款新入手的KEF M500,其實是該品牌推出的第一台耳機。 初拿上手,覺得它的銀色鋁合金素材,雖然做工細緻,但有點高科技的冰冷,感覺像部MacBook Pro,佩戴起來,巖巖巉巉,我懷疑會否不舒服。 當然我沒有笨得戴著它去跑步,我只是安坐家中,靜心聆聽。 由於其框架的靈活折疊旋轉設計,戴在頭上,居然十分貼服,我也很快適應,比我先前擁有過的大耳牛On-ear耳筒,佩戴上的舒適度,更高。 事實上,那雙大小適中的仿皮耳墊,柔軟度不俗,亦不會如大部分大耳牛On-ear耳筒般焗耳,之不過,隔音效果,我認為一般。 M500耳機製作落足用料,採用40mm大口徑單元高分析力單元,支援20Hz~20kHz頻率響應,阻抗亦有32±15%ohm,可是,單純用一般智能電話或甚至是iPod Classic推動的話,相信未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先用iPhone後用MacBook Pro招呼M500,整體音響質素相當平均,播送古典樂章。 每次試機必用的Arturo Delmoni版Songs My Mother Taught Me,小提琴弦聲細膩,鋼琴作品有甜潤的堂音,斯文淡定,聽後令人意猶未盡,餘音裊裊。 繼續試聽主流搖滾音樂,效果不過不失,有點侷促,未見強勁澎湃。 連接家中的Onkyo 5.1擴音機再試, 播送了U2的360° at the Rose Bowl藍光碟,現場感之澎湃,音場之遼闊,終見真章,由此可見,此耳筒其實頗為大食。 對音響有所要求的朋友,KEF M500是真正的Head-Fi,但她卻絕對不是霎眼嬌,花多一點耐性,你才會慢慢地體會到她優秀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