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2013-1207-1207-TEDxJoey_0548

小時候,住在油塘灣的徙置區,除了外婆、媽媽和一個阿姨,我的家裡,還有五個姐姐,作為家中的老么,我的成長歷程,你可以想像,當然都是女權主導。

(差點忘記了,就連伴我成長的小唐狗,都是一頭狗乸。)

所以,自小我早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面對家裡姐姐們的七嘴八舌,我懂得選擇性聆聽,更重要的是,習慣久了,除了爸爸以外,平時,我當然是家裡說話最少的成員了。

我從来都不喜歡主動爭取發言,因為,心裡總覺得:「就先聽聽她們怎麼說吧」。

直至到,在爸爸的喪禮前。

「今次就由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家中的大家姐,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今次又是你來負責致悼念辭吧」,幾個月後,媽媽的喪禮前,大家姐再次將這重任交了給我。

如果你是近年因工作認識我的話,你可能會很難想象,本來,我其實是一個說話不多的宅男。

可是,搵食艱難,我所幹的又是少說話多做事的話,人家會當你隱形的廣告業,到頭來,很多事情都是為勢所迫。

為要好好磨練,於是,近十年,我除了回到大學教書,我也開始馬不停蹄,四出演講,甚至,當大會司儀。

有些初相識的同事或朋友,見我站在台上口若懸河,總以為我很「吹得」。

但大家有所不知,每一次,其實我都很緊張,更重要的是,在提案會議上,被客戶即場秒殺了建議我又能立即提出個人見解然後立即翻案的能力,其實大部份與口才無關,都是事前做好的功課。

事實上,平時,我是很怕那些口才太好,講話處處佔上風的人的。

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向客戶提建議,千萬不要「吹完先算」,要實話實說,做不來的,不要硬撐。

就連我的下屬也和我說過,她有點詫異,面對客戶,為何我會如此老實,直接告訴他們某些東西我們做不來。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最近,經常在網絡上見到Benjamin Franklin這名句。

有幸去年參加了TEDxKowloon的年會,成為台上演講的其中一位嘉賓。

當日,我嘗試用「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這題目,和大家分享一下Social Media中的社區,其實是怎樣煉成的。

事後有朋友說我講得不錯,但有苦自己知,當日,雖然我已經準備妥當,講稿也老早寫好唸熟,但站了在陌生的台上,加上幻燈片的播放有點混亂,我覺得自己的表現,有點失準。除了超時外,總結前亦有點混亂。

「你剛才好像好緊張哦」,聽了太多客氣的說話,但知我者莫若我老婆,甫一下台,只有她這樣和我說。

表現失準的另一個原因,是我面對當日部份的演講嘉賓,他/她們未必位位比我口齒更伶俐,但他們演說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和他們直接所做過的工作成果有關。

而我所講的,只是一個小概念,其實未有足夠的實踐。

可能,我講了一個還算動聽的故事,但有關的概念,除了個人平日盡力而為之外,距離付諸實行,或甚至成為一個影響到更多人的運動,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聽到部份講者訴說他們已作出的行動,或者是創造出的成果,我甚至有點慚愧。

“Well done is better than well said”。

這句說話,我會繼續用來提醒自己。

除了想分享我當日在TEDxKowloon分享的視頻,我也順便將我當日事先準備好的講稿,分享一下給大家。

準備講稿,不代表是我會站在台上照稿讀,而是我通常會在製作PowerPoint前,先整理一下自己所要演說的主題。

所以,你會發覺,我以下這段文字和我的演講內容,有不少出入。但大致上,主題都是一致的。

希望今後大家不再會以為,我是真的站在台上就可以口若懸河的,事實上,每一次在事前,我所作出的準備工夫,是相當認真的。

【當街坊遇上社交媒體】

今天,我想和大家講一個有關蘇婆婆的故事。

這一張照片,是蘇婆婆人生中最後一次出門,在昂平360觀光時,我在她背後拍下的。

蘇婆婆來自馬來西亞,七十年代,曾經來過香港一次,維港的景色,一直令她印象很深刻,她一直都和家人說,有生之年,一定要再多來香港一趟。

這一年,她再次踏足香港,維港夜景依然漂亮,只是,感覺上,天星小輪過海那一段旅程,一眨眼就坐完。

你以為人生去到晚年就可以放慢腳步,但原來,人生本來就是來去匆匆,這一趟香港之旅亦然。

來了香港一個星期,匆匆忙忙,蘇婆婆吃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回到馬來西亞,幾個月之後,她就腦中風,走得好快,好突然,享年八十歲。

蘇婆婆有五個子女,屬於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送她最後一程的,除了滿堂的兒孫、親朋戚友,居然,還有她一班的「街坊」。

「街坊」這個名詞,對於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來說,極其陌生,每朝早,大家平時有和住在隔壁的陳生講早晨嗎?在街口賣菠蘿包給你的那一位珍姐,個女原來今年入大學,你又知道嗎?

在蘇婆婆喪禮上出現的「街坊」,除了左鄰和右里之外,還有一班婆婆從前經常幫襯的街市檔主。

當中,有劏雞無數的雞佬強、賣菜的高佬泉同埋泉嫂、一定不可以少了他的,當然仲有大粒墨,哦,看清楚,怪不得幾十年都沒老過,原來這個其實是大粒墨的大兒子,近年都是他負責看檔的。

還有很多很多骨格精奇的「街坊」,全部都來送婆婆最後一程。聽說,當日哭得最大聲的,是叉燒丙。

蘇婆婆其實是我太太的外婆,根據我太太的描述,婆婆生前和藹可親,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平時去街市買餸,一定不會討價還價,找多了兩毫子都會還回給人家,所以,這一班「街坊」都會對婆婆份外好,除了過年一定會留兩只靚雞給她之外,後來婆婆行動不便,他們就分文不取,送貨上門。

可能因為「街坊」這個概念,距離我們愈來愈遙遠,所以,第一次聽到蘇婆婆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是覺得非常像是在看翡翠台當年的民間傳奇的。

這個年頭,我們經常會聽到大家在討論社區這觀念的重要性,社區代表著一種認同、關懷、存在,因為,隨著都市化愈來愈嚴重,那些所謂的地產版權的肆虐,一步一步將我地上幾代人所建立的社區,逐漸消失於無形。

但其實,我們都要負上部分責任的,因為,我們所謂的社區,是由「街坊」組成的。

你問一下自己,作為一個「街坊」,你有幾關懷你那一個社區?不要說早上見到人家要打個招呼這小事,平時,我們又有多關懷,甚至乎支持我們的社區?

來到互聯網年代,社區這名詞,其實又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定義。

在網絡世界,或者是大家經常講的社交媒體的世界,其實亦存在了無數的社區。

社區是什麽?我認為它代表著認同、關懷、默契。

並非一定要去做義工才可以算是關懷社區的,Social Media造就了社區以另一個形式的重生,而這一種社區更加是跨地域的。

從前,像我這類宅男,由於我們的你的一些喜好、信念,是屬於非主流,可能好寂寞。

如今,只要透過facebook又或者其他社交平台,你就可以自行建設,或者參與不同的社區。

但重點是,任何一個可以持續的社區,都離不開「街坊」的存在,而這些「街坊」,都一定要具備了「認同、關懷、慷慨」三個元素。

雖然,這個年頭,那些在社交平台出現的社區,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已經變質的。除了純粹為了做生意搞政治而跳出來扮街坊的社區外,更有不少的存在,是為了破壞、挑釁和造謠。

說回我自己,我每日的工作,都是和社交媒體有關,十個廣告客戶中,有九個都會懂得和我說:「我們要好好地在facebook建立community,所謂的社區。」

我的工作,大概就是作為一個街坊委員會會長的身份一樣,平日要同班街坊打吓招呼,間中又要調停下糾紛。

但是最諷刺的就是,我們平時是和社區內的朋友近乎零交流的,他們最關心的,是究竟我那個post有多少人share多少人like,社區的粉絲有沒有增長。

這個還稱得上是社區嗎?假如有一天,大吉利是,不幸地某一天,經營這個所謂社區的品牌關門大吉,大家會不會像蘇婆婆的那一班「街坊」一樣,送她最後一程?

「街坊」這個概念,除了我們可以歸咎於地產霸權之外,其實我們也有責任。

平時去麥記,食飽飽你是否就是起身走人?我見過不少一家人吃麥旋風的,吃完之後那張枱就真的像打完風一樣地混亂,可憐下一手想坐那張枱的,或者是負責幫你執手尾的。

平時搭的士,找個齊頭數,或者畀少少貼士,你願意嗎?

情願不去日日賞日日賺,你會不會願意買貴少許,也會幫襯街坊小店?

所謂的「街坊」概念,狹義的層面上,不是單單在乎對我們平日每天都會碰到的朋友設想,而是,即使是擦身而過的,或甚至是沒機會遇上的,我們也應該撫心自問,我們平日,有沒有盡一個街坊的責任,多為整個社區設想?

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街坊,面對社區,都能夠緊緊記住「認同、關懷、慷慨」這三件事,其實香港政府不用搞什麼社區標語創作比賽,地產霸權亦雖然是一場我們沒可能打得贏的一場硬仗,但我相信,只要有街坊就有社區。

你,願意成為大家的街坊嘛?我是各位的街坊,我是路迪涼。

3 thoughts on “Well Said永遠不及Well Done”

  1. Hello Rudi 街坊你好!

    很慶幸你選了這個題材,也同樣有這個”小概念”,因為我們也有類似的洞察,並希望可以帶來一些改變,掀起一場運動。
    我們正在做的,就是一個屬於香港自己的鄰居社交網絡。
    我們感到現在鄰里之間日漸冷漠,連早晨都未必會講。但我們問過身邊的朋友,其實大部份人都仍然渴望一個更緊密的鄰舍,只是大家都不知如何開始,不敢踏出第一步。
    而眾所周知,因為科技的原故,現代人開始習慣用手機、短訊跟比較陌生的人溝通會感到自在一點,反而有時面對面比較困難。與其摒棄科技,不如好好利用科技去改善問題。
    所以,我們為香港人建立了一個叫Myflat.hk的鄰居社交網絡,並單純的希望它可以幫助鄰居之間透過科技破冰,最終可以真實地認識,成為街坊而非陌生人,可以守望相助,資源共享。
    假如你對我們這個想法也感興趣,我們非常希望可以聽聽你對我們的意見,讓我們可以真的帶來一點改變,在社會上製造一點聲音,讓人再次回味重前那種人情味。
    謝謝你!

    Antony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