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WHK

人生有個Geek友真正好…..極!

去年第一次在Social Media Week當主持,反應不俗,今年自告奮勇,翻叮。 一如所料,大家都說,不如再找些本地Blogger聚首一堂,分享一下吧。 可是呢,我深感大家都覺得Blogger就是Social Media的代名詞,反而令我更想來點突破。 有留意社交媒體的朋友都知道,其實過去一年來,社交媒體圈子愈來愈熱鬧,分享平台愈來愈多元化,各有各精彩,社交媒體達人,已不止於Blogger。 還只談Blogger的話有點落伍,於是我便有了一口氣過,找來品牌、傳統及電子媒體、網絡短片及博客界等等的社交媒體達人,和我們一起分享社交媒體的應用心得。 我把這個活動命名為Geek Chic Gadgets,正因為我覺得但凡玩電子產品的,上網「蒲」社交媒體找「朋友」幫手或分享心得,絕對是指定動作,因此以用這個界作話題,一定不用愁。 在此,先要多謝香港海港城的營銷及公關團隊(Karen、Vicky、Carrie、Ocean、Cindy等等),除了為我提供及安排場地外,更在背後發功,在策劃及宣傳上,全力支持我這次的活動。 活動當日,我先用「大家身邊總有位Geek友」來打開話匣子,然後請來了第一位的嘉賓,來自Sony Mobile的總經理Michelle。 Sony Mobile(前稱Sony Ericsson)是香港最早進駐facebook紛絲頁的品牌,目前坐擁接近七萬五紛絲,是全港手機品牌中最高。 說起搞facebook紛絲頁,很多品牌開始時都顯得投鼠忌器,我問Michelle,當年facebook在香港方興未艾,怎樣說服老闆放手讓她搞? 「唔駛錢(不用給錢)!」 Michelle果然快人快語,細說當初起動Sony Mobile 紛絲頁時,全部自己親力親為,由落筆寫post、回應紛絲、以至第一時間把參加完公司產品發佈會或將活動的內容放上facebook,都是一手一腳,自行包辦。 目前,她整個營銷、公關、及客服團隊,都極之投入經營品牌的粉絲頁。更重要的是,無論線上線下的活動,Sony Mobile 的紛絲頁都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整合位置,絕對是本港社交媒體營銷的典範。 緊接Michelle,是我特別從台灣請來的Vista(在此又要特別鳴謝香港海港城幫我找到機票和酒店的贊助),他除了是台灣社交媒體的活躍份子,正職其實是數位時代的執行編輯。 Vista在數位時代的文章,我經常也有拜讀,與他結緣,卻是由三年前HP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博客活動而起。 席間,我問Vista為何台灣的社交媒體會發展得如此蓬勃,據他分析,除了facebook的確盛行外(台灣坐擁超過一千二百多萬用戶),台灣社會普遍對社交媒體的接受程度亦相當高,很多小商家都會抓緊機會,作出更多嘗試,平民化後的結果,就是更了解,更容易接受就是了。 所以,除了大企業外,你也會見到不少中小企,或甚至是政府部門,都會積極嘗試,使用社交媒體作溝通及宣傳之用。 此外,台灣方面的博客們,一般也較為團結,同一興趣的朋友,經常會有聚會,進行交流。這一方面,香港博客就顯得較為自我。 Vista認為,來年台灣除了在智能手機的應用上會更上一層樓外,平板電腦的普及化更會加劇。 畢竟,台灣有不少靠製造筆記薄電腦起家的廠商(生產量曾經是全球第一呢),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在平板電腦這個風潮上,將肩負起帶動的作用。 第三位嘉賓Jansen,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更是我的老友兼同事。他甫一開咪,便二話不說,與我們來個對博客生活愛與恨的真情對話。 話說Jansen平日經常被品牌公關邀請出席活動和飯局,應接不暇之餘,更有時經常被誤以為是不務正業,無需上班,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逃離工作現場,參加在辦公時間舉行的活動。 實質上,博客撰文多數都是為了興趣,當被人家看作參加博客活動是工作的一部份,兼且被視為全職博客般看待時,往往會產生反效果,令博客生厭。 此外,作為持續對話的一部份,品牌找博客試用產品,切忌急於影響對方撰文的內容,不疾不徐,不壓不迫,多溝通多跟進,雖然頗考功夫,卻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位嘉賓石先生,同樣是有雙重身份的朋友,他除了是香港著名科技博客外,他的正職,其實是著名科技網站engadget中文版的高級編輯。 石先生先與大家分享了網站與傳統媒體報導手法的大不同,前者務求要最新最快,同一篇報導,在短時間內,隨時會有多個更新版本。 因為,除了補充追加新資料外,也常有更正內容出現,譬如最近數碼通於短時間內更改其數據計劃服務,他們便要在同一篇報導內,作出更新內容。 另一個觀察,石先生認為內地朋友對科技資訊極之渴求,同時亦更樂於溝通和互相「過料」。 正因如此,他個人及engadget也開了個微博帳戶,自此亦很快便認識一批內地的科技博客界朋友,有些更曾經見面。 最後一位嘉賓,便是近期在YouTube極人氣的司徒夾帶師傅待(原名學鳴)。 想當年,他和一班同學仔在YouTube尚未出現的年代,便已經成立了UMovie這個網絡短片製作的組織,一眨眼已有十年。 學鳴本身對影片製作,心中明顯有一團火,席間,我們由網絡短片,談論到近年在內地及外國都陸續興起的微電影,但當說到靠拍片為生,學鳴便顯得有點壯志未酬。 當然,任誰從事創作的,即使不吃人間煙火,都總希望會有機會能夠靠點兒收入,來支持自己的嗜好。 但根據學鳴所講,即使他目前製作的影片隨時動輒過十萬點擊,可是若要透過香港最大的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分享點兒廣告費,機會暫時還是零。 更甚者,他們花了多年心血設立的影片頻道,更一度被YouTube封殺,一切也要重新開始過,連上訴的機會也沒有。 目前UMovie其實也有從事一些廣告製作,作為主要收入,其餘時間,他們便會繼續拍攝短片,嬉笑怒罵,娛人娛己。 有機會的話,大家不妨支持一下,到UMovie的短片網,按多幾個Like吧。 後記:每次辦完活動,做主持的好,做講者的好,事後總覺得可以做得好一點,很想有Take 2。 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真心希望,我可以帶動更多與現場觀眾的互動,令他們對我請來的嘉賓發問更多。 我是一個喜歡多說話多做事的人,因為我相信,多一點分享多一點討論,我對事情的看法,就會多了更多層次。 希望下一次,我會做得更好。明年Social Media Week見。

共協共創,社交媒體周再下一城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我在繁忙的工作時間表中努力再擠出多一點時間來,遊走城中不同場地的研討會、分享會、工作坊以至黃昏時間的Happy Hour,為的,就是第二屆香港社交媒體周Social Media Week Hong Kong。 今年我有幸繼續被邀成為籌委會成員之一,除了出席開幕致詞,也主持了其中一場研討會。 眨眼間,這個活動已經完滿結束,香港作為全球12個主辦城市之一,一個星期內,合共舉辦了三十八場活動,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出席。人人投入分享互動,氣氛好不熱鬧,當中華洋雜處,其活力與魅力之處,我覺得那就是香港精神所在。 今年社交媒體周的大會主題是「共協共創」(本人非官方翻譯,原文Empowering Change Through Collaboration),相比起去年第一屆的參與人數及投入程度,與大會主題也極之貼切。 因為,包括負責香港區的城市合辦機構Cohn & Wolfe/impactasia、場地贊助,以及我們一班籌委會成員和講者,全部都是義工。 大家都為了推動香港社交媒體的持續發展,公開地分享個人的專業經驗與智識,更難得的是,除了公關及廣告界中人,今年更多了好些科技創新行業的中小企、草根社交媒體紅人,以及一些非牟利團體的盛情參與。 由於多了合作單位,技術上的支援也有所進步,大會除了製作了一個網絡平台,可即時監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就今屆活動發表的相關話題外。 同時,另一個亮點,就是透過網絡的現場視頻直播,由於不少研討會都在日間進行,研討會亦安排得密密麻麻,此舉實在方便了不少上班族,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 社交媒體周期間的研討會,除了包含了好些商業應用的專業分享外,也有舉辦了一些別開生面的社交媒體工具應用講座和工作坊。 譬如,會有專家教你如何用透過手機,拍攝更具個人風格的照片,然後在社交媒體平台發放;也有博客與大家分享撰文心得,以及如何提高在社交媒體平台的知名度等等,透過這些分享活動,提高大家對應用社交媒體工具的認識。 輕鬆之餘,亦有一些題目較為嚴肅的活動。正因為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好些有關內容發表及應用上的法律,以至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商業活動時的私隱問題,暫時仍有不少灰色地帶。 此外,Facebook作為全港最高人流的社交平台,進行產品營銷,當中又有什麼可行與不可行。其中一場於生產力促進局舉行的研討會,便針對這些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回想去年第一次舉辦社交媒體周時,除了邀請講者外,尋找場地亦是另一難題。 來到今屆,總算在這方面有點突破,除了如城大或生產力促進局等地較正規的演講廳外,好些位於中環一帶的餐廳譬如PURE Bar或甚至是某些酒吧及私人會所,都加入了場地贊助行列,更難得的,就連向來低調的香港蘋果旗艦店,居然也參與了其中一場活動。 可能,大家終於明白,舉辦這類活動除了可間接作宣傳外,更能夠吸引一班在社交媒體界活躍人士的人流,此舉對這些地點在增加於社交媒體上的曝光率或知名度,一定會有所幫助。 舉一個例,大會其中一個協辦機構,同時亦是場地贊助的單位之一,就是香港海港城。社交媒體周期間,他們便分別以旅遊、餐飲、時尚、及科技產品為主題,先後在其商場內舉辦了四場大型的研討會。 活動進行期間,除了參與的一班社交媒體達人會活躍地「簽到」(透過手機於不同的社交網絡發佈所在位置的資訊),更會熱切地將嘉賓對話以文字或照片,同步發佈到不同的社交網絡中,線上線下,同步引爆話題。這些具互動性的對話,也會於香港海港城的facebook、Twitter及微博等等社交媒體平台的帳戶,一起推波助瀾。 一時間,角色原非媒體的品牌,居然扮演了媒體的角色,成為了一個製作並發表內容的平台,這種營銷手法,我相信,在這個社交網絡盛行的年代,將會是一股新趨勢。 社交媒體周期間,亦有兩個團隊趁機擇好時辰登場,成為亮點。首先,本地方面,香港科技大學正式宣佈成立社交媒體實驗室(Social Media Lab),來自贊助商投入的首批資金,高達三百萬港元,正所謂學以致用,此贊助還包括了可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了Turner(透納廣播)、PCCW(電訊盈科)及OpenRice(開飯喇)等等。 此外,奧美國際廣告集團也高調地宣佈成立Social@Ogilvy,這創新的獨立團隊,合共有五百五十名社交媒體專業人員,他們分佈在全球不同的奧美辦公室,為客戶提供跨地域及本地化的社交媒體顧問服務,焦點之一,當然就是亞太地區的大中華市場。 現今社交媒體雖然盛行,但在商業應用的層面上,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企業願意投入的資金及人力資源,與主流媒體相比,仍屬九牛一毛。 但不用等facebook上市集資50億美元的黃金夢成,上述兩個進取的例子,已默默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潛在的淘金機會,就在社交媒體。 (原文刊登於2012年2月2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