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Mr.的《現實遊戲》有多現實?

我先得坦白承認,在這張專輯《現實遊戲》之前,基本上,我從來沒有認真地聽過Mr.的音樂。 我更想老實告訴大家,作為日本樂隊Mr.Children的忠粉,我除了覺得Mr.就連改名已經犯了原罪,其實我也曾經因為歌路太接近,我一度很討厭五月天,總覺得,這兩隊港台樂隊,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抄襲Mr.Children之嫌。 但重點是,罷聽之前,我根本未有認真地聽過這兩隊樂隊的歌。 的而且確,兩隊樂隊都有很多其他不同樂隊的影子,我不打算為他們護航,但我想說的是,在音樂歷史上,由海頓、莫札特以至貝多芬,早期作品都有相互作品的影子,音樂創作,如果你夠幸運又可以捱下去的話,應該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而風格,需要時間醞釀。 直接點說,Mr.這張新專輯《現實遊戲》,第一次聽,我還是覺得,當中依然有很多不同樂隊的影子,尤其樂隊樂器編排的聲音上,我好像隱約聽到U2的The Edge,又或者Green Day的Jason White 埋藏在裡面。 但認真細聽,我不得不承認,Mr.是一隊在技術上相當紮實和成熟的流行樂隊(鼓手技術尤其突出),風格亦已經逐漸形成。 我這樣說出來,一定會被人罵,但我認為,你可以繼續懷緬80、90年代的香港樂隊,但以樂隊技術而言,Mr.的而且確已超越不少前輩。 我是先在Spotify聽這張新專輯的,新歌其實只有6首,其餘都是現場演出的錄音。開頭兩首的歌〈現實遊戲〉和〈雙面人〉,很有先聲奪人的氣勢,編曲上也跳出了Mr.昔日的框框,不是五件頭的Band仔聲音。後來上網找點資料看看,才知道這兩首歌是前Swing的Jerald監製及參與了編曲的作品,難怪Mr.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1.〈現實遊戲〉 電子合成器密集式的琶音前奏,電結他如利劍般闖入,Verse重複時低音結他加入,有相當突出的襯底旋律,Transitional Bridge「世界太快,變節太快,到處破戒,各有各派,怎麼猜」的1/16機關槍節奏是個神來之筆,鋪排切入令Chorus來得澎湃,中段音樂過門部分鼓擊節拍Double Time過後再次接入Chorus,整首歌的曲式下了很多心機,層次感逐步推進相當豐富,聽得出編曲者在樂器編排上所花的心思,低音結他的旋律,尤其出色,港Band少見。 「豺狼在叫號,聽得到,夜雨風高;棋盤上制度,要得到,就要乞討;誰投入笑著做,忘掉那自傲,全為了後路。」看見這段歌詞,有沒有少許政治意味?那就視乎你怎樣詮釋吧,當然,這也可以是樂隊成員的現實寫照,但距離對社會現狀的控訴,暫時還是有點騷不著癢處。 2.〈雙面人〉 今次不用結他,用了一段切分音節奏的鋼琴作前奏,先來一段憂怨的結他Solo,整首歌曲,除了站在最前線的主音及節奏結他手有一貫的發揮,Funk Rock的節奏,Mr.較罕有地Chok著唱著打著彈著,樂隊鼓手及低音結他手雙劍合璧,有更突出的表現,副歌首句有五子Mr.一起合唱的Chorus,樂隊的整體性更強,很期待有機會聽到這歌的現場演出。 3.〈愛你〉 擺明居馬的大路Rock Ballad一首,有少許在美國公路開車時在收音機聽到的FM Rock的感覺,Chorus在重複的結他riff伴著下,將把大家的心情推上一個蔚藍色的晴朗天空,樂曲很有正能量,我會選擇來作為跑步的熱身歌。 4.〈一句〉 這是一首歌頌友情、親情、愛情的歌曲,叫大家要多點開口表達關懷,不要心照就算。樂曲先以很平和moody的前奏緩緩展開,歌曲逐步推進,很典型又容易討好的中板Pop Rock,Chorus位的那句「一句」,旋律相當到位,聽過一次,一定會懂得跟著唱。 5.〈邊城〉 樂曲的前奏及Verse都帶點憂怨氣氛,電結他更帶點藍調的憂鬱,伴著電子合成器的聲效,更形成了一股揮之不去的唏噓無奈氣團,Chorus「誰挑起對立如輻射」這句的旋律,「如輻」兩個字間的那個perfect fifth interval旋律上得很靚,歌手真假音轉換亦顯出功架,事後我上YouTube找他們的現場演繹,同樣貨真價實,主音唱得細膩出色。 6.〈熱血〉 上網翻查資料,才知道這其實不是新歌,是2013年為Nike一個競跑活動而寫的歌曲,難怪是一首由節奏到和音到Guitar Riff都充滿運動能量的歌曲,的確熱血勵志,但個性欠奉。 後記:我約略在Spotify重聽了Mr.的舊作,發覺《現實遊戲》這專輯在音樂技術上有明顯進步,但現實是,有別於對一般歌手,有不少樂迷,對樂隊的社會性,通常會有一定程度的期望,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玩Pop Rock,當一隊流行樂隊,已經會被部分樂迷自動判了死罪。 但老老實實,有些時候,憤怒、控訴、謾罵,其實也可以是為了迎合市場,用以作出另一種模式的包裝,當然,在現今香港這個政治氣候,你更需要被逼選擇和公開你的立場。 始終不是一隊獨立樂隊,始終是簽約於國際唱片公司旗下,Mr.的位置,始終有點尷尬,再者,如果是純玩流行樂,樂隊在香港這市場,始終並非大部分樂迷的選擇,也許,這就是流行樂隊在香港樂壇處於的現實。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Capital Cities主腦: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 圖片來自這裡。 兩生花孖公仔的女子合唱組合,一般壽命有限,因為可可愛愛跳跳蹦蹦的日子,光陰似箭,眨下眼就厭。 反而,兩男子的合唱組合,雖然也間中合久必分,但一般壽命較長,人大了便成熟了,再重組也不覺太尷尬。 兩男子合唱組合中,旺角代表有坐上了紅Van的Shine、台灣代表有動力火車、中國大陸代表有羽泉、J-POP方面又有Chemistry,此外,西方代表有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WHAM!,但我較喜愛的,是當年那一高一矮,其中一位成員相貌似足李龍基的Daryl Hall & John Oates。 可能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又或者是要分散投資,合唱組合近年流行大堆頭,人多好辦事,兩男子兩女子一類的合唱組合,目前買少見少。 我沒有小米盒,卻有個Apple TV,某一天,我無意中在iTunes Music Festival高清音樂會台(免費的,你還要找非法下載嗎?),看了一隊新晉兩男子組合的演出。 一高一矮,高的那位雖然沒戴眼鏡,但相信仍可以擔當少林足球內的汽車維修員那角色,身材較小的那位,你會較為面善,對啊,他那把似曾相識的大鬍子,你可能會在香港寶生園養蜂場出品的蜜糖包裝紙上見過。 所以,單憑外表,他倆應該未必有資格登上任何如MR等之型男雜誌的封面。 這一隊兩男子合唱組合,名為Capital Cities,就連名字也不太刁鑽,很平庸。 Capital Cities首張專輯”In A Tidal Wave Of Mystery” 。圖片來自這裡。 兩位核心成員,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二人均來自加州洛杉磯,2011年透過分類廣告式社交網站Craigslist結緣,大家事前都是靠做廣告音樂維生,雙方遇上後一拍即合,立即組隊,製作了”Safe and Sound”一曲,並馬上出版EP,在iTunes上出售。 一如大部份新一代的音樂人,Capital Cities都是先在網絡上紅起來。”Safe and Sound”火速在互聯網上備受廣傳,除了成為了US Alternative Songs chart的冠軍歌外,亦因為被德國Vodafone一支電視廣告採用,令Capital Cities馬上成為了一個在歐洲年輕樂迷間廣傳的新名字。此外, 亦因為歌曲中洋溢正能量氣氛,此曲亦被用作為美國Diabetes Hands Foundation的宣傳片主題曲。 “Safe and Sound”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流行曲,曲首的電子drum roll fill-in,重複的跳八度上落低音電子旋律、還有analogue的synth pad,前奏已馬上將此曲定性,風格令我想起如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電子舞曲樂風。 但歌曲間奏,卻出現十分霸氣的小號獨奏,聲音令我聯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爵士樂界的Herb Alpert,一開聲就語出驚人。 電子舞曲背景音樂,配兩把「佬」氣十足的歌聲,再加一把用了很多effect的霸氣小號,這個組合,實在醒神兼新奇。 再加上,”Safe and Sound”的中板節奏亦很適合緩跑的韻律,每次在跑步時聽到Spotify傳來了這首歌,旋律實在太catchy,每次都令我感到雀躍非常,腎上腺素急升,前進,前進,再前進。原來,音樂真的比能量飲品有效。 …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Read More »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若果硬是要將【觸執毛】Chochukmo音樂歸類的話,你可能會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就連【觸執毛】這個樂隊的名稱,其實也是充滿顛覆性,三尖八角,硬是要迫你讀上五六七八次,天!還是不記得哦。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音樂評述員,我還是有責任向大家解釋一下的。 【觸執毛】是一隊五件頭標準組合的搖滾樂隊,外間大部份評論,一般都會稱之為Indie rock。但我覺得,Indie這個名詞實在太籠統,說完等如沒說。 基本上,任誰也聽得出,【觸執毛】此樂隊之成員,理應受過多種不同類型的樂種洗禮,當中可能有post-rock、funk、jazz fusion、soul、hip-hop、avant-garde rock等等,品味極之多元化,較諸一般時下本地流行樂隊的工業化倒模,工工整整的聲音,明顯地,多增了一份獨立精神。 亦因為這樣,【觸執毛】的音樂製作,感覺上,較強調即興感的現場演繹氣氛,沒有太多的修飾,棱角也因此而特別多。可是,如果你喜歡樂隊聲音,聽起來,卻會令你更有股原始的衝動與快感。 好吧好吧,若果你真的硬要我把【觸執毛】分類,我大概應該會把【觸執毛】的作品歸類為「數學搖滾」(Mathrock)吧。 請容許我先解釋一下。所謂「數學搖滾」,就是那一類驟聽起來,節奏有點紛亂複雜,結他與鼓擊的對話令人難以參透、複合節奏變幻莫測、即興意味很濃的搖滾樂音。 相對於大部份有板有眼的主流搖滾,這類音樂則較為難以捉摸,甚至難以單憑聽過一兩次,就可以琅琅上口。可是,正好就是這不規則的結構,更加能夠令人百聽不厭。每次反覆細聽,都好像有新的發現。 事實上,「數學搖滾」最初於80年代萌芽於美國,到90年代及千禧年開始大放異彩,較具代表性的樂隊包括了The Blood Brothers、Plot to Blow Up the Eiffel Tower和An Albatross ,他們大都樂隊備受funk及metal的影響,不少都屬於噪音系,未必容易消化。 近十年八載,「數學搖滾」此風也大舉吹到日本,但更強調精良的技術和多變的音樂結構,遊走於另類與主流之間,發展更多樣化,衍生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樂隊。 香港樂迷較熟悉的,可能便要數主打純音樂的Toe、te’及Lite,至於Zazen Boys及我最喜愛的Asian Kung-Fu Generation,雖然稍微靠近主流搖滾,我也認為,他們同樣受到「數學搖滾」的薰陶。 最初透過YouTube聽到這批日本樂隊的時候,我一直也暗地裡在想,為什麽香港的樂隊來來去去也像是譚詠麟或頂多是陳奕迅的伴奏?為什麽一直也沒有這類技術型的獨立聲音?我一等再等,終於,等到【觸執毛】的出現。 【觸執毛】於2005年正式成軍,樂隊成員經歷過多番離離合合,直至2009年推出首張專輯”The King Lost His Pink”時,樂隊擺陣才終於成型。近年,他們更開始活躍於更多表演活動,也先後與林一峰、何韻詩、盧凱彤、王菀之等遊走於獨立與主流間的音樂人合作,開始獲得更多更廣泛的樂迷注意與認同。 至於我,還是聽到他們為何韻詩寫的一首「酒精和菸」,我才正式被他們「撻著」的。我更是後知後覺地如夢初醒,赫然發現,原來他們是一隊土炮香港樂隊。 是的,【觸執毛】的確是一隊很國際化的樂隊,雖然,他們唱的,清一色是英文,但他們不是那些富二代扮鬼仔的ABC,據說,他們部份更是根正苗紅的屋村仔,草根得很。 想認識【觸執毛】,不要指望無綫勁歌金曲 ,最好的途徑,當然還是上互聯網,譬如,到他們的YouTube Channel,看看他們的MV,看看他們的現場演出錄像。 我份外欣賞【觸執毛】樂隊成員各人的musiciainship,每一個chord progression,每一個結他riff、每一個密集式的結他strum節奏,甚至是,每一個無聲的停頓,我也可以聽得出,這五位年輕人的高超技術與熱誠投入,樂隊的合拍程度甚高,節拍轉換靈活多變,默契又實在是緊湊得像古典音樂的室樂五重奏。 “A Tragedy Your Majesty”這第二張大碟10月時推出了,聽了幾個星期,每次開機聽,當中很多首歌,我還是覺得,就像是在第一次聽。是啊,有點很邪,每次聽完,就像是被在MIB內那支消除記憶棒照過一樣。 主音歌手Jan Curious高亢的噪音,明明是高八度接近女聲的假音人,卻是充滿著剛陽的高能量爆炸力。 低音結他Waiting Soul 和鼓手Kitty Trouble這個節奏組合,複雜多變,基本上也巧妙地在每一首歌曲中,發揮了定性定調作用,成隊band,靠哂佢哋。 至於兩位結他手,一位主音,一位節奏,但也間中互相替換角色, Mike Orange和Les Hunter兩位仁兄同樣火爆,隨時讓你招架不住的同時,又與主音歌手吶喊的旋律緊緊相扣,對白妙語連珠,絕非各自各精彩。 …

【觸執毛】獨立樂風|曲中有曲 Read More »

方塊音樂詩人 Moby的音樂習作【Innocents】

Moby第十一張專輯【Innocents】,唱片封面及內文圖片,一概由他個人包辦。 由Punk Rock及地下音樂開始,後來開始當DJ玩混音,浮浮沉沉,一直都抗拒商業主流,最後,一個不留神,因為1999年一張徹底地成為商業主流的大碟【PLAY】,意想不到地,一下子間, Moby這名字成為了世界各地流行榜的寵兒。 話說當年大碟【PLAY】推出後,銷售成績平平,於是,Moby便與唱片公司的宣傳人員四出叩門兜售,有大食大,由廣告公司製片、電影製作公司、製作紀錄片的電視節目監製、最後完全乏人問津的歌,就索性免費送給慈善機構作宣傳影片主題曲。 Moby的想法,可說是十分單純其實也十分計算,反正唱片銷量已打定輸數,與其等奇蹟出現,不如索性把歌曲的播放版權賣出去或甚至是送出去,讓歌曲暴光率最大化,有錢賺固然好,無錢賺也不打緊,最重要就是給多些人聽過他的作品。 結果,幾乎是同一時期的八、九個月間,Moby的作品,先後成為了各大電視廣告、電視節目、紀錄片、新聞宣傳片、獨立實驗短片、電影宣傳片等等,無數畫面的背景音樂,打開電視,步入電影院,總有一首你會聽過。 相信和大部份人一樣,我也是因為電視廣告,初次接觸包括”Porcelein”和”Find My Baby”等Moby的作品,後來,我也再BBC電視台的節目Promo,以及多齣電影配樂中,聽到Moby的作品。 最後,18首輯錄在【PLAY】的歌曲,忽然間成為了大家茶餘飯後,耳熟能詳的作品,樂迷紛紛「追」回來聽,最後,此大碟錄下了過全球千萬銷售紀錄的佳績,但事實上,據稱,單單是播放版稅,單件逐首歌逐首歌賣出去的播放版權利得,積少成多,尚未計算唱片銷量,Moby已經是賺得盆滿缽滿。 雖然一下子紅了,Moby繼續有貨賣,接下來的專輯【18】,真的又是有足本18首歌,夫子自道的主打歌”We Are All Made Of Stars”流行榜上成績斐然,足見他作為一位創作人旺盛的生產力。及後的專輯【Hotel】和【Last Night】,氣勢開始回落,對上兩張專輯【Wait For Me】和【Destroyed】,樂迷的反應及外間的評價也是一般。 Moby的音樂製作,向來是喜歡一手包辦,作品中,除了電子合成的「電氣化」聲效,他也喜歡滲入大量如Gospel、Soul、Blues,甚至乎是Country色彩的素材,作為點綴作品的素材,Moby往往更喜歡索性將人聲詠唱的單句片語進行數位取樣(Sampling),然後左拼右拼,反覆地以不同形態組合,出現在歌曲之中。 Moby做歌的方法,有點像名方塊詩人,工工整整的音樂片段,經常以八個小節為一個單位,隨時可自由以不同層次的音樂結構,進行重複前後左右的搭配,變化多端。 可能正因為這樣,若果要剪裁Moby的作品成不同長短篇幅,甚為方便,他的作品經常備受影片監製或配樂剪接師的青睞,其實不無因由。 為了宣傳新大碟,Moby扮鬼扮馬,跳落泳池玩自拍。 出道廿多年,今年來到第十一張專輯【Innocents】,向來都是以紐約客自居的Moby,由東岸跨到另一邊廂,來到美國西岸的洛杉磯,進行專輯製作,此外,本來習慣自己一腳踢的他,更破天荒協同著名英國監製Mark ‘Spike’ Stent(曾替Lady Gaga、Coldplay、U2、Madonna、Bjork擔綱製作的音樂猛人),此等動作,是否希望能來一點突破? 事實上,我覺得卻剛好相反。【Innocents】是一張把當年【Play】專輯內部份作品中,彌漫著低調沉溺中板節奏的「Moby風」聲音,事隔差不多十四年,再來一次重新演繹。 就連和弦的進行,也居然有不少似曾相識的片段,不要計較有否驚喜,可是,如果昔日的Moby是你那杯茶,此新作卻反而會較上幾張專輯,令人來得更有親切感。 我先一口氣在跑步期間將整張專輯聽了一片,然後再回帶逐一細聽,憑記憶,印象最先聲奪人的,是巧妙地運用了靈氣逼人的女聲演繹的幾首作品。第7軌的”Don’t Love Me”,有點Portihead的味道,藍調、騷靈的歌詠由Inyang Bassey霸氣演繹,此女歌手曾於上回【Destroyed】專輯中出現。第9軌的”Saints”,進場的氣勢,令人想起Grace Jones的”Slave to the Rhythm”,Inyang Bassey的無歌詞純音演繹,被數位取樣後,成為了樂器的一部份,穿插於歌曲之中,令原本冷冰冰的電氣化樂音,增添了不少人氣。 第2軌的”A Case For Shame”,則由來自加拿大的黑人女歌手Cold Specks主唱,她騷味十足的嗓音,令歌曲磁性滿溢。透過數位取樣的混音處理,Cold Specks再於第10軌的”Tell Me”中登場,全曲低調沉溺,令人想起Massive Attack的陰暗風。 打破了Moby鍾情於客席女主音的宿命,這張專輯也引入了男聲客席,獨立民謠歌手Damien Jurado,全曲以假音人身份演繹的第3軌”Almost Home”,歌曲略帶鄉謠色彩,副歌部份令人感到如沐春風,跑步到尾聲路途上聽到此曲的話,想必別有一番韻味。 另類搖滾歌手Mark Lanegan參與第11軌”The Lonely Night”,低吟的嗓音,彷彿在描繪了一個寂寞夜晚,在漫長的美國公路上獨自駕行的畫面,上網找一找,果然給我在 Vimeo找到一支在美國西岸公路沿途拍攝的Time-lapse影片。 …

方塊音樂詩人 Moby的音樂習作【Innocents】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