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F-1000XM3 真無線超降噪藍牙耳機

兩年前,Sony推出的第一代藍牙Earbuds WF-1000X,藍牙連線極不穩定,續航力也弱,於是乎,傷了很多Sony粉絲的心。

但另一邊廂,Sony在藍牙降噪頭戴式Headphone方面,推出到第三代的WH-1000XM3,卻贏了漂亮一仗,成為同類型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與先吃了這潮流頭啖湯的Bose分庭抗禮。

每次搭飛機,我見到已入會Sony這款WH-1000XM3的朋友,似乎愈來愈多,梗有一位喺左近。

再回頭看藍牙Earbuds市場,兩年間,市場變化頗大,雖然,根據我個人在香港路面情況目測所見,Apple的Airpods依然是一枝獨秀,果粉比目皆是。

至於其餘一眾傳統音響及耳機品牌,包括B&O、Cambridge Audio、Sennheiser、Bose和Beats等等,已陸續加入藍牙Earbuds戰場,而且大多以高階音質作招徠。

主攻運動路線的Jabra和Jaybird,藍牙Earbuds以防汗、防跌(鯊魚鰭耳翼)等設計取勝,針對做gym或戶外運動,雖然音質平平,加上CP值高,當然又有一批忠實的捧場客。

至於Sony,在藍牙Earbuds市場中,卻未有受惠於WH-1000XM3的成功,一直都沒見一款接力產品出現,大家等了又再等,終於等到兩年後的今天。

可能基於科技上尚未成熟,Sony索性繞過了M2,一口氣由第一代跳到第三代,WF-1000XM3看來是Sony決意洗心革面之作。

推出不久,科技網站普遍給予正評,很多產品評測,矛頭都直指Apple Airpods。

Sony的產品策略,相信是想挾藍牙降噪HeadphoneWH-1000XM3成功的威勢,強調藍牙Earbuds WF-1000XM3內藏與前者有類似規格,體積卻更小更省電的QN1e整合降噪解碼晶片,令降噪及省電的效能,大幅提高。

先看看以下一些Sony官方提供的主要規格

新一代降噪藍牙晶片

  • 配備新一代藍牙5.0晶片,音樂同步傳送至左與右兩聲道,音色大幅改善。
  • 雙噪音感應器技術,雙重麥克風,可從四周捕捉更多環境雜音,降噪能力大增。
  • 高清降噪處理器QN1e,高效消音,消耗功率亦更低,省電之餘,更支援24bit 192kHz的Hi-Res音頻檔。
  • 配備6毫米圓頂型(CCAW 音圈)驅動單元,內建放大器及DAC
  • 支援SBC及AAC 藍牙編碼。

舒適貼耳,全新設計

  • 三點固定結構的降噪耳塞,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舒適貼耳。
  • 提供4對混合矽膠,以及3對三重舒適耳膠的耳塞選擇。

續航延長,高達6小時

  • 持續啟動主動降噪,連續聆聽時間高達6小時。
  • 便攜式充電盒更可額外充電3次,聆聽時間可長達32小時。
  • USB-C導線可作快速充電,連接10分鐘即可延長90分鐘連續播放。 

貼心設計

  • 充電盒配備內部磁力設計,將耳機放進,啪嗒一聲即可妥善放好。
  • 同時,充電盒亦可與NFC手機配對連線。

全新設計外型,改進盡在細節裡。

充電盒明顯比上一代造功較為精緻,印上Sony logo的玫瑰金色揭蓋,立即予人一種高級的感覺。

充電盒整體外殼則為防滑磨砂啞黑,手感甚佳(但極易黐指模),拿上手,已有一份高級的感覺。

耳機左右兩邊的Sony logo旁邊,各有一個小孔,是用作四周捕捉環境雜音的麥克風,令降噪功能更有效,當你需要聽取四周環境聲音時,效果更清晰。

右邊耳機單元,有紅點記認,是微不足道但卻細心的設計,只是被很多廠家卻忽略了。

細看之下,發覺耳機下側多了一個軟膠突位,戴上後才發現,佩戴時有助穩定單元在耳朵的位置,減低脫落的機會(這亦正正是上一代WF-1000X的問題之一)。

初時佩戴隨原機的矽膠耳塞,還略嫌有點鬆,換上另一對尺碼較合適我個人的三重舒適耳膠,感覺就舒服得多,佩戴亦更穩妥。

藍牙5.0,連接效率更高

打開Sony的專屬Headphones Connect app,不消數秒,已經成功辨認到耳機並且連接,功能設定大致上和其他Sony藍牙耳機接近。

但這一代的Sony 藍牙Earbuds,依然不支援同時連接超過一部主機,想連接另一部手機,又或者是電腦或iPad,就要事先登出已連接的主機,待另一部主機辨認一次後,下一次再連接時,才可直接登入。

但「轉機」的過程亦算簡單,啟動連接「目地的」(另一部主機) 的藍牙,左右食指同時按在耳機兩旁的輕觸面,不消兩三秒,就可連接成功。

無按鍵,輕觸式操控。

這耳機設計上的最大分別,是去除了上個版本的按鍵,轉為兩邊的輕觸式操控介面,有點像WH-1000XM3的迷你版。

左右兩邊可分別自行設定為音樂播放(跳播、暫停)、啟動降噪或語音助手(Google Assitant或Siri)三種不同指令,長按即可啟動耳機的環境收音,方便在聆聽期間與其他人交談。

輕觸式操控當然比按鍵方便,但依然會偶爾失手,需要少許時間習慣。召喚Siri出來,直接透過耳機問她問題,絕對無難度。

我平時也有用這耳機打電話,通話及個人的話音都相當清晰,輕按一下,就可接聽電話,但要留意,如果是聽音樂途中接電話,音量會比你想像中大,需要稍作調節。

另外一項新增貼心功能,就是可以在Headphones Connect app選擇設定,當除下一邊耳機的時候,音樂就會暫時停止播放。

藍牙5.0無縫傳送,免窒聲免斷線。

在中環旺區邊聽歌邊行走,窒聲的情況只偶然出現過一兩次,很多時都是在過馬路,較多人在附近走動的時候,每次亦只是一秒左右,尚可接受。

在環境嘈雜的地鐵車廂內聆聽,啟動降噪功能,附近交談中人聲都過濾得七七八八,當然,效果與頭戴式的降噪Headphone還有一段距離,但明顯已比上一代進步,靜音效果算是令人滿意的。

當然,如果在飛機上使用的話,降噪效果便更難與頭戴式相提並論,但作為日常佩戴使用,為求方便攜帶和不想「焗」耳,對於我來說,這小小的耳機,已經可以取代體積較大的降噪頭戴式耳機,夠用。

音樂感與立體感,令人驚訝是來自一對小耳機。

既然WF-1000XM3可支援24 bit解碼,於是,為這對耳機開聲,我先採用的是Tidal音樂串流服務,我選擇了音質規格最高的Tidal Masters錄音,清一色是96 kHz/24 bit的高清音樂檔。

首先,我在Headphones Connect app關掉所有的音效,品嚐一下原汁原味。

播放英倫爵士神童Jacob Collier的新作《DJESSE Vol.2》,一如JC其他上張作品,這張專輯也大玩多個不同聲部的人聲清唱,WF-1000XM3呈現出令人驚訝的寬廣音場,多聲部人聲的層次感很剔透,我只是略嫌高音部分有點太尖。

再來一些節奏較強勁的歌曲,嘗試播放Madonna的新專輯《Madame X》,Drum Beat和重低音衝著耳朵來,能量感很強,人聲的成像亦充滿立體感,但歌曲較熱鬧的部分,高音位略嫌有點機械化,音質有點過於剛硬。

最後再試古典,直接挑戰爆棚作品Mahler Symphony No.5的第一樂章,版本是Simon Rattle與柏林愛樂的錄音,樂團的包圍感澎湃,音樂廳的現場空氣感也出了來,小號前奏明亮而威武,中段銅管合奏高潮,令我感到詫異的是,用這對小小的耳機來聆聽古典樂章,音樂的空間感,居然是這麼強。

DSEE HX「升呢」,Spotify音質變高清

試聽完Tidal,再聽親民一點的Spotify的320 kpbs音樂檔,同時,我亦啟動了內建於Headphones Connect app的DSEE HX音質「升呢」設定,聽聽是否真的可以把壓縮檔的音質提升。

試聽的是宇多田光的專輯《Fantôme》,一貫的Sony聲,人聲樂器的平衡、音樂感都處理得很好,當音量調節至八成,音樂感尚未失控,但層次感明顯不及播放Tidal Masters時般清晰乾淨,有少許混濁,但我覺得音質仍可接受。

之後亦試聽了好幾首較新的廣東歌錄音,發覺謝安琪的《其實寂寞》是當中最好聲,人聲溫暖之餘,樂器的音樂感和空氣感,亦讓這對WF-1000XM3發揮得更好,說到底,Spotify的音樂檔壓縮質素很參差,很難一概而論。

純個人喜好,聽歌的時候,我還是會避免啟動Equalizer,當然,味精這回事,雖然不是我杯茶,但我卻仍不排除有些朋友會喜歡的。

再轉戰Netflix播片,未有如部分藍牙耳機般出現的訊號latency情況,聲畫音響對白,同步對嘴沒問題。

以為啟動了Equalizer的Speech,對白效果會更好,但我還是覺得,可免則免,看影片時,若真的嫌不夠強勁,可以考慮使用預設Equalizer中的Excited或Bass Boost,這會給你更暢快俐落的澎湃感覺,但音質的細緻度,犧牲是無可避免的。

落去啦朋友號,磁力內籠充電盒

我經常覺得,藍牙耳機的充電盒,是產品使用體驗中最重要的一環之一。

WF-1000XM3的這款充電盒,內籠使用了磁力設計,將耳機單元輕輕放進去,啪嗒一聲,已經可以放置得穩穩妥妥,同時,耳機亦會自動開始充電。

加上這個金屬揭蓋四平八穩的設計,你不用擔心放在背囊的時候,充電盒會因無意打開而中止充電。

這個充電盒雖然不算特別輕巧,但出門使用,放在袋裡,卻是令人用得放心。

總結:Sony藍牙Earbuds挽回用家信心之作

的而且確,WF-1000XM3是令用家對Sony出品的藍牙Earbuds挽回信心之作,技術和設計上等方面都取得相當的平衡。

值得留意的,是全新的藍牙訊號傳輸技術,有別於第一代會先把訊號先傳到左耳,然後再轉駁到右耳,WF-1000XM3的訊號傳輸,是左耳右耳獨立處理,令連接的體驗更佳,音質降噪亦得以提升。

說起降噪功能,無論是軟件或硬件,WF-1000XM3都進行過大幅度的優化,就我個人的使用體驗而言,其寧靜感已可達到頭戴式Headphone的七成功力。

以其體積的方便性而言,我個人覺得是今後搭長途飛機時,一個值得考慮的方便選擇,但我想再三強調,要過濾機艙內的低頻噪音,頭戴式Headphone還是首選。

世間上當然沒有完美的耳機,Sony亦沒打算討好全世界,似乎未打算以運動愛好者為主攻對象,於是,WF-1000XM3未能兼顧到任何放水防汗的設計。

此外,為了堅持以藍牙連接的穩定為優先,WF-1000XM3亦只支援AAC/SBC編碼,規格上未有支持音響質素較佳的aptX,甚至是Sony自家研發的LDAC編碼。

作為市面上唯一一款具主動降噪功能,同時又是真無線的藍牙Earbuds(其餘品牌都還是帶線左右傳輸,或者是沒有主動降噪功能),WF-1000XM3可說是一枝獨秀,為了洗心革面,延遲一年推出,這個第三代版本的改進,亦充份反映出Sony的產品魔法,相信能贏回不少用家的信心。


Also published on Medium.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