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主場新聞】出現,總難免常被大家拿來與Huffington Post比較。
但既然這個年頭,大家(包括新聞從業員)都是蒲facebook蒲高登蒲Twitter蒲YouTube收料的,像【主場新聞】這類以分析社交網絡話題走勢,從而快速地作出相關報導,以及將素人(博客)新聞搜羅轉載的新聞網站,其實也是大勢所趨。
由今屆立法局選舉,以至後來學民思潮發起的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活動,【主場新聞】都擔綱著比傳統新聞傳媒更重要的角色。
前天在Social 2.3 Conference中,聽到【主場新聞】搞手之一的尹思哲的分享,我更覺得,像【主場新聞】這類以大數據(Big Data)為編採方針的新聞網站,即使不成為主流,也將會影響主流媒體的生態系統。
尹思哲再三強調發掘讓讀者有所共鳴的題材的重要性,而【主場新聞】發掘的觀點,某程度而言,反映了不少人所認同的主流意向,而這些觀點,主要來自網絡世界。
發掘大家有所共鳴的題材,其實不是什麼rocket science,每天到討論區或facebook看看,就不難略知一二。
只可惜,這個年頭,大家還是較有興趣發表自己的意見,多於聆聽別人的聲音。
小時候,我們的家長如是;出來社會工作,老闆如是;再看看現今的政治氣候,各國的政府當權者也如是。
當然,也少不了我的老本行,廣告人廣告客戶也如是。
大家總是忘記,但凡任何溝通,relevancy的重要性。
你要告訴我什麼干卿底事,我只在乎有否共鳴,是不?
但新聞是否只挑選有共鳴的呢?
我只能說社會需要有不同類型的報章
我沒有答案,只想說,每天的時間太少,資訊選擇太多,我只會挑自己較有共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