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Glenn Gould,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他的音樂才華彰顯出加拿大這片土地賦予他的自由奔放不拘小節的性情。
然而,他同時也是一位對藝術極為執著的完美主義者,他深信只有透過錄音室的紀錄,才能完美地呈現他的演奏。
Gould擁有眾多支持者,同時也有許多批評者。然而,有趣的是,不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大多數人都將焦點放在他奇特的行為上,而非他的音樂本身。
歷史性時刻
1955年,當時他只是一位23歲的年輕音樂家,身穿整潔的西裝,修長的身材使他顯得格外優雅。
他擁有一頭濃密微捲但有些凌亂的頭髮,臉上帶著一股知性氣息,寬廣的額頭上眉毛修長且微微上揚,深邃的目光充滿著光芒,彷彿能洞察音樂中的奧秘。
他進入錄音室,心中充滿期待。
坐在鋼琴前,他的手指輕觸琴鍵,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旅程。
他將以即興的創新節奏、卓越的對位清晰度和對音樂感的敏銳表現,賦予每一段變奏全新的生命。
在這裡,錄音室就是他的聖地,他在那裡見證了他對Bach的《Goldberg Variations》的獨特詮釋。
當他彈奏到最後一個音符時,時間仿佛停頓了,肅穆的寂靜彌漫在空氣中。
這次錄音,捕捉到了一段將啟發未來多個世代的音樂傳奇。
是天才也是瘋子?
在藝術世界中,有時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和藝術領域,卻最終只成為自娛自樂的孤芳自賞者,或者被人批評為藝術的叛徒。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需刻意追求,只要真實地展現自己的內心,就能成功地塑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我們稱這些人為天才,除了使用「天才」這個詞彙之外,似乎找不到更適當的詞語來解釋他們的成就。
儘管「天才」的行為常常被視為與眾不同,但在另一些人眼中,那卻是一種令人心悅誠服的標誌。
在鋼琴家Glenn Gould的音樂生涯中,他重新評估了傳統的演奏方式,並將其視為一種限制。
他堅信,只有透過錄音室的紀錄,才能真正完美地傳達他對音樂的理解和詮釋。這種獨特的觀點和方法,令他在音樂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Gould的音樂風格和演奏方式,顛覆了不少人對古典音樂的傳統觀念。
他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並注重每個音符的清晰度和對位的準確性,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他的演奏亦充滿了獨特的節奏感和技巧,並且展現出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和敏銳的感受力。
然而,Gould的創新並非僅限於演奏技巧上,他亦通過錄音室的使用,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他將錄音室視為一個創作工具,利用錄音技術進行多軌錄音和後期製作,以實現他對音樂的完美呈現。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並為後來的音樂家和製作人開闢了新的道路。
儘管Gould的創新方法在當時引起了爭議和批評,但他的音樂成就,卻是不容忽視。
他以著名的Bach《Goldberg Variations》錄音而聞名,該錄音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錄音之一。
他的演奏風格和獨特的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音樂家和聽眾,並將他確立為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古典樂界的怪人
事實上,Glenn Gould可能是最罕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一位能夠廣泛吸引大量非古典音樂聽眾的鋼琴家。
表面上,作為一位古典音樂演奏家,Glenn Gould的行為確實充滿反叛的特質,有點像搖滾樂手。難怪在60-70年代期間,他的粉絲中不乏許多搖滾和爵士樂迷。
然而,無論是那些認為他在台上刻意標新立異的批評者,還是那些盲目欣賞他我行我素、反叛姿態的支持者,他們對他的評價主要都圍繞在他的特立獨行上。
有時候,對於他的行為舉止,人們甚至會夸大其詮釋,強行塑造出一個讓他們的反對者難以接受,或者讓他們的支持者心悅誠服的怪人形象。
例如,他演奏時使用的鋼琴凳,比一般人使用的要低十公分,所以,到處演出時,他總會帶著自己常用的一張折疊椅。
他演奏時的坐姿和表情也非常奇特。他的手肘經常低垂在鍵盤下方,手指保持平直,有時還會扭動身體,甚至邊彈奏邊輕聲哼唱旋律(有點像爵士鋼琴家Keith Jarrett)。
最令人困惑的是,他曾經在演出時戴上厚厚的手套,並以奇特的表情和動作演奏,這讓人們幾乎認為他是一個瘋子。
然而,Glenn Gould一直否認自己刻意追求離經叛道或裝瘋賣傻。
對於這些在演奏台上引人注目的行為,他解釋說這只是他個人的習慣,無法改變。
Glenn Gould解釋說,他使用的鋼琴凳比一般人使用的低很多,這只是因為他從小就習慣了父親為他量身定制的折疊椅,這種椅子的高度確實比一般凳子低,這也只是另一種久經習慣的舊習慣,一時難以改變。
他在演奏之前戴上厚厚的手套,也只是為了更快地暖身,並非刻意裝酷。
可惜,聽眾們對他的言行舉止更感興趣,而忽略了仔細聆聽他的音樂演奏,這讓Glenn Gould感到非常煩惱。
不辭而別的最後公開演出
1964年4月10日,當Glenn Gould的演奏事業如日方中時,他在加州洛杉機舉行了一場演奏會,表演曲目包括了Bach、Beethoven和Hindemith的作品。
沒有任何事先張揚,這場演奏會居然成為了他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
事實上,自從1955年,Glenn Gould因出版了Bach的《Goldberg Variations》錄音而一舉成名之後,他迅速活躍於世界音樂舞台。
1957年,他首次在歐洲巡迴演奏,受到各地樂迷的追捧和歡迎,甚至成為冷戰期間第一位在前蘇聯舉行演奏會的北美樂手。
直到他告別舞台,拒絕一切現場演出之前,Glenn Gould依然是國際音樂界炙手可熱的鋼琴演奏家。
對於他突然的告別,有很多不同的猜測,其中有人認為他無法承受輿論的壓力,因此選擇逃避演出。
儘管Glenn Gould從未正式解釋過對於這些批評的回應,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當時他對現場音樂演出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觀點,這使他決定以另一種形式繼續與聽眾互動。
告別演奏廳,埋首錄音室
相信大部分人都渴望現場音樂演出,認為這才是最接近真實音樂的體驗,聽眾如是,演奏者也如是。
對於聽眾來說,他們往往認為只有在現場欣賞音樂演出,才能真正與演奏者互動交流,透過現場的空氣接觸,音樂才能實現真正的溝通。
另一方面,對於演奏者而言,透過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才能激發他們的音樂靈感,使他們充分展現個人的音樂潛力。
然而,Glenn Gould卻幾乎完全否定了這觀念。
在他心中,只有唱片錄音才能擁有真正純粹的完美音樂。
他認為唱片錄音和現場演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作為聽眾,我們只能透過耳朵來客觀地欣賞和評價音樂演出。
作為演奏者,一旦登上舞台,即使你技藝高超,也可能因為各種外在因素而無法達到完美的演出。
此外,Glenn Gould對於演藝界中的明星化現象感到厭倦。儘管他本人成為了各國媒體打造的偶像和巨星,但他對此並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明星化的虛榮通常是藝術家的敵人。一旦淪為世俗的焦點,藝術家就有可能為了迎合市場或自視過高而走入死胡同。同樣地,聽眾也可能對藝術家抱有過多不必要的幻想或偏見。
Glenn Gould一生追求音樂上的純粹完美,他逐漸相信只有在錄音室內,才能捕捉到那瞬間的完美、那片刻的完美。
相反,當他站在舞台上演出時,他隨時都會受到現場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演出不如理想。即使他多麼不想繼續演奏,他也會勉強自己堅持到最後一個音符。
因此,Glenn Gould心中的完美音樂並不是一次現場演出的成果,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剪輯和組合的錄音室成品。
他幾乎成為古典音樂史上唯一一位相信透過錄音技術處理和剪輯才能創造出完美音樂的鋼琴演奏家。
自從1984年那場無聲的告別音樂會以來,他幾乎完全專注於錄音室的演奏工作,並致力於學術研究,藉此繼續追求他心目中的完美音樂演奏。
他十指下的Bach,被賦予了新生命
Glenn Gould以演奏Bach的曲目而聞名,他亦成了少數對Bach有深入研究和認識的鋼琴演奏家。
可是,他卻並非一名學院派的理性演奏主義者,在他雙手之下,Bach的音樂被注入另一種生機。
他一向厭惡傳統保守樂派,認為他們對Bach作品的演繹,一直也扮演著監護人的角色。
他雙手下的Bach,每個琶音都要抽絲剝繭,清清楚楚地彈奏出來,每段對位旋律,總呈現出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圍與異彩,彷彿是出塵的詮釋。
他的觸鍵手法,鋼琴的音色,總是比古鍵琴更能表現出巴洛克時代的韻味。
同時,他亦試圖以現代的鋼琴、現代的彈奏方法、現代的感受,來完美詮釋Bach的音樂。
由於對爵士音樂的興趣極濃,在節奏的表現上,即使是演奏Bach的作品,他也表現出較一般人更銳利的手法,這種手法,雖未至於懾人心魄,但卻是流露著一種新鮮的意境與異稟。
部分人猛烈抨擊他的演奏不像Bach的面貌,但事實上,他的演奏並非如人家想像中的隨興之所至,而是經過多番研究和理解,然後才演繹出來。
他一向反對過於賣弄、戲劇性的炫技與激情,他認為那只不過是將音樂作為鋼琴家情感宣洩的工具,與他理想中的純粹音樂表現差之千里。
除了擴闊了世人對Bach的視野外,要欣賞Glenn Gould的藝術生命,他演繹下的Haydn Sonatas、Mozart Concertos、Beethoven Sonatas、Brahms Ballades、Stravinsky’s Petrushka等等,都是古典音樂界的錄音經典。
此外,他對20世紀的Avant-garde作品亦情有獨鍾,Schoenberg、Berg、Webern和Hindemith等作曲家的名作,也是他藝術成就的巔峰傑作。
初聽他的演奏時,你可能會感到那並非是平日「聽慣」的風格,但耐心聆聽之後,你可能會發覺他對曲目的詮釋,其實是比一般鋼琴家更加調諧、更加融和,而每個細節的表現,是更為清晰和均稱。
二次演繹Bach經典
在Glenn Gould的錄音室生涯中,從沒有錄過一套相同的曲目,只有一次例外。
他彈奏的Bach《Goldberg Variations》,第一次錄音於1955年發行,讓他一舉成名,這套錄音,亦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錄音之一。
1955年的錄音版本,常被樂評描述為更顯技巧性和速度較快,播放時間約為38分鐘。
至於1981年的錄音,平均速度較慢,被認為是更具沉思性的詮釋,加上部分章節的重複演奏,播放時間總長為51分鐘。
事實上,Glenn Gould之於樂曲速度的選擇,向來令人出其不意,這次的錄音也不例外,主要速度有比第一個版本放慢、但亦有些有加快。
整體而言,相較於1955年Glenn Gould年輕時的激情與急進的風格,來到1981年,他已經是判若兩人,這次錄音亦展示了他對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鋼琴的音色,亦顯得更加輕柔,飄忽不定如行雲流水,1955年與1981年之間,仿如隔世的兩次演繹,令人產生一種驚艷的感覺。
錄音完成後一年,剛剛度過了他的50歲生辰後10天,Glenn Gould便於祖國加拿大的故鄉住所內,中風逝世。
少年時曾經揚言, 過了50歲,他便不會再作任何音樂演奏(包括錄音),一錘定音,莫非藝術家的生命,真的是會隨個人的藝術生命終結,而同步結束?
1991年,Glenn Gould逝世10週年,他昔日所屬的唱片公司CBS(後來被Sony收購),把他生前的所有錄音,透過重新錄音處理,推出了一系列的Glenn Gould錄音全集。
2015年,Sony Classical再次推出全新混音的Glenn Gould全集,搜羅了更多從未發表的錄音,合共69張專輯,全部都可以在串流平台Apple Music上聽到。
雖然這可能只是唱片公司的生意手法,但相信Glenn Gould如果泉下有知,亦會喜見他的錄音,能夠以更完美數碼音響效果,重新保留下來。
作為一名一生追求完美的藝術工作者,一名認為唱片錄音才是詮釋完美音樂的演奏家,這套全新印製的錄音,相信能令他所追求的理想,更上一層樓。
而對於樂迷來說,這也是一次重新認識這位大師藝術風貌的好機會,我們聽到的,不僅僅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演奏家,更是一位對藝術執著的完美主義者。
追加內容-當AI遇上Glenn Gould
多年來,世人對Glenn Gould的獨特演奏曲風,熱情未減。
近幾年,AI成為不同界別的熱門話題,4年前,便有人透過AI學習Glenn Gould當年的演奏,嘗試作了這個有趣的實驗。
有關於Glenn Gould的獨特演奏曲風,AI尚在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