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l Dairy

全力以赴、勿忘初衷。

「上天給了我們一雙耳朵,一隻用來聽人家的話,一隻用來聽自己的。」 已忘記了在那裡聽到的,但我卻一直將這番話銘記在心。 「我們做廣告的,就有點像傳教的,但你明明去給客戶傳教,怎可以反過來被他們的宗教先同化了?!$@^**」某位前輩常狠狠叮囑我說。 或者,我們有時都會因為太軟弱,又或者,我們只是想更學懂包容人家的想法,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都好,不管你是從事那一個行業,做那一類型的工作崗位,就是一定要「全力以赴、勿忘初衷」。 當然,我們總可以繼續找來更多借口,然後,在說服人家的途中,卻先被說服了。 任誰都知道說易行難,我也知道你一定會這麼回應,但連經常提醒自己這一點也懶去做,這樣做人的話,你真的是白活了。 「全力以赴、勿忘初衷」這兩句話,其實出自一位廣告界的前輩孫大偉先生。最近,這位前輩離開了,但這番話,卻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時刻銘記。 「當你全力以赴時,很容易不小心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因此不能忘記初衷。廣告這一行絕對是挫折不斷的,越挫折要恢復得越快,這是一個磨練。做廣告的重點是你要能從對方的角度去看世界,你要告訴自己你是在成就這件事,要從更大的角度去包容。全力以赴、勿忘初衷。」孫大偉(1951-2010) (圖片及文字摘自新文創線上誌)

Out of Sight

據說此動畫短片,除了熱爆台灣,也在日本引起關注。 雖說此動畫中富幻想力的童真韻味,甚有宮崎駿爺爺的影子,但其水彩繪畫配合手繪的筆觸,很是動人,音樂也配合得實在出色,是有靈魂的作品。 對呀,但凡創作都需要有靈魂,先有了靈魂,才能打動別人。 奉勸各位朋友,千萬不要那麼缺德,將結果告知未看的朋友。 也千萬不要看人家的評論(除了我這個以外),看罷整支短片,我保證你的內心會牽起絲絲暖意,或換來一陣會心微笑。 「世界並不完美,但當你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好,人生,也可以活得很完美。」 YouTube高清版 國內朋友可看YouKu版。

各位主辦單位,多謝你不再致送紀念品來多謝我。

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會被邀出席不同的講座作演說,又或者是擔任些業界獎項的評審。 可能這些活動都是義務性質,所以,主辦單位都一定會有一個致送嘉賓紀念品的環節,算是表達點點謝意吧。 但其實,我是真的很討厭接收這些紀念品的,愈大件,我愈憎。 恕我可能有點偏見,因為,我覺得十居其九的所謂致謝紀念品,都是讓主辦單位可以不用腦便對嘉賓好歹有個交代(通常都是公司小秘代勞),兼且來張握手照或大合照時的道具而已,是一項怎樣看也不甚有誠意兼極不環保的舉動,既然如此,哎喲,來聲多謝,心照就算。 可能我不是開診所更不是區議員,所以真的不需要這類感謝狀或紀念品,用來粉飾我的辦公室吧。更何況,我從來亦真的無收過一件稍為可以「見得下人」的紀念品,想要放也不放不下。 我曾公開向某主辦單位要求,以後可以省回送我的紀念品,又或者,拿那一百幾十送給樂施會或公益金,或更好的是,幫我請那位在街口執紙皮箱的婆婆飲茶,連行政手續也省回。 後來,那個主辦單位雖然從善如流,但後來還是要把捐款收條表了在相框,我想,到頭來,大家都還是要有件道具來拍照。 今早我正在清除辦公室內的這類紀念品垃圾,我開始暗地裡決定,要將其中幾個主辦單位列入黑名單,以後逢請必不到。 其餘的主辦單位大哥大姐,我先要搶閘說聲多謝,多謝你不再致送紀念品來多謝我。 真心代表地球多謝你。

運動與愛情—home for two專訪

自問沒資格在那些什麼名人家居一類的專題中見報,所以當Modern Home雜誌的記者說要和我做專訪,又不是問我有關於工作上的話題時,初時我也覺得有點兒突兀。 但後來聽記者道明來意,說想我分享一下我對「運動與愛情」的看法,感覺上,角度頗為新鮮,雖然還是覺得自己沒什麼資格發表意見,最後還是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答應了人家。 雜誌方面找了插畫家KY,來為我這篇訪問畫了插畫,一幅圖畫勝過我的千言萬語,真的到位。

我和我雙腿的20分鐘

這是我的舊日記一則,從前不太明白寫日記的樂趣,那次Moleskine送了我一本,嘗試亂寫了兩三個禮拜,一寫就上癮了。 後來,我這「大作」更居然給Moleskine拿了去作巡迴展覽之用,讓中港台的朋友都見到我的「真跡」,真的獻醜了。 事隔多個月,今天再翻開來,發現用紙筆想到什麼便寫下來,沒有什麼修飾的感覺,跟在電腦上打字,原來真的很不一樣。 將這段文字重寫一次,原來我還是會忍不住手,作了少許的修改。 與其說我喜歡走路,不如說我享受雙腿踏在地面上走路時的那份實實在在的存在感。 每天早上,我最享受這步行20分鐘的獨處時刻,聽著從iPod傳來的好音樂,觀察著路上比我更早已展開一天工作的辛勞一族,這能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應付接下來一天的工作。 早上遇上我的話,請不要和我打招呼,我不喜歡這20分鐘的獨處會被打斷哦。

奧美舊生會

屈指一算,我入行做廣告,已是18年前的事。 到了今天,我依然自覺極之幸運,我第一家進入的,便是奧美廣告。 更幸運的,是我甫一入行,便開始做大中華部門,比一般同期的廣告人,更早接觸國內市場。 站在創意而言,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認為做中國市場是倒退,但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文案而言,卻是一起步便要學習面對更多創意以外的挑戰的地方,如此經驗,實在不可多得。 做廣告,轉工是平常事,我在奧美待了差不多四年,在那個年代來說,算是長了。 但有趣的是,奧美好像是一家廣告學堂,想當年,我的老闆都像我的老師或校長,前輩都是師兄師姐,製作部及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同事們嘛,又像學校辦公室內的訓導主任或學生事務主任。 難怪我們這些畢業生離開了母校,各散東西後,同學們又會持之以恆,久不久便聚首一堂。 我先後做過五家4As廣告公司,奧美是唯一一家,我離開後多年,還一直有如此親切感的公司。 我進奧美的當年,辦公室在太古城的柏加商業大廈,後來大廈拆了,起了一家酒店。 昨天晚上,我仿如時光倒流,回到從前。因為這次的奧美舊生活動,正好在位於當年奧美原址的這家酒店中舉行,可見同事們的心思。 感謝那些仍在奧美工作的好同事,還會記得我們,更義務地籌辦了這晚的奧美舊生會活動,然後逐一找我們回來。 美好時光雖然不可能倒流,但間中懷一懷舊,實在是令人樂透。

知之為知之

我經常被邀出席大型講座的主講嘉賓,事前事後每每被朋友以專家身份相稱,雖然我相信大部份都只是客套話,但我心知肚明,直至講座前幾天,我對我當日的主講內容,其實只是略懂而已。 實不相瞞,每次演講前,其實我都是要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資料搜集,然後將內容修再修正,滲入了個人的看法當然是有的,但最重要還是,當中的材料,其實都是集思廣益,靠人家多個不同的觀點加上案例,東湊西併而成。 專家我絕對不敢當,但如何將一些自己尚未經歷的事情說得栩栩如生,反而才是我事前的準備功夫的修成正果,多得互聯網的協助,更感謝網絡世界好些高手們的無私分享,讓我這類資訊饑民的視野,如今可以無遠弗屆。 Guy Kawasaki是筆者最欣賞的其中一位高手,他在2000年出版的大作「策略革命家」(Rules For Revolutionaries)一書中就曾經指出,於這個資訊開放的年代,大家都要掌握得到「密吃如小鳥,拉屎如大象」(Eat like a bird, and poop like an elephant)這能力,吸收資訊宜要密且快,融會貫通後,更要有本事「大大舊」地消化出來,納為己用。 我自問肯定是這個資訊開放時代的既得利益者之一,透過電腦也好,智能手機也好,接通互聯網,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如Google Reader或iTunes上的Podcast等,每天早上我就可輕鬆地在網海吞噬無數知識,將有用的內容整理好,日後就可以成為我工作上的應用材料。看,我們這代人,多幸福。 上個月,我便有幸被全港最具規模的國際保險集團邀請,為他們的周年大會作客席演說,我將題目定為「個人品牌學」。我肯定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雖然是短短四十分鐘的分享,事前我卻花了近十倍的時間,來作網絡資料搜集,表面上很花功夫,但我卻對這剛學習即分享的過程,樂在其中。 你有興趣和我再次分享這場講座嗎?今晚7點左右(3月4日),我將會和HKU Space舉辦一場「個人品牌學」的分享講座,有興趣的話,可電郵hkim@hkuspace.hku.hk或致電2867-8326查詢。 雖然,先旨聲明,對於這題目,我只是略懂。

做男人,都要學好梳理自己。

我真的懶理人家說我姿整,雖然未至於上美容中心做Facial,但定期到護膚品櫃台入貨,日常早晚做足基本的護膚三步曲(潔面、爽膚、保濕),我還算是頗能持之以恆的。 有些男士總覺得這是女人才做的事,所以會選擇不做,又或者交由另一半替他選購護膚品,或甚者索性用另一半的就算,哎喲,但我覺得,幾十歲一個大男人,連這些關乎個人基本衛生的工作也要扮瀟灑不去做,你以為你真的是金城武,蓬頭垢面還可「帥」面迎人嗎? 可我還是有一個死穴的,就是我最怕和護膚品櫃台的女士們打交道,我亦很討厭給人建議應該用那種護膚品,用三支護膚東東是我的極限,請不要叫我再加這個和那個。 所以,我自從用了Clinique的3-steps男士護膚品,近廿年來,一直也沒有轉用過其他牌子或其他產品,每次到這些護膚品櫃台買東西,我都早鎖定我所需要的產品,整個過程,不用5分鐘就完成。 今回我算是破例吧,Lab Series的公關公司要找Blogger試用產品,最終找上了我,看來我的一把年紀,今回反成為了我的advantage,因為人家今回主打的產品,是anti-aging的face cream。 我先問公關大姐那產品是否3-steps系列,知道只有3支給我試用,再加上聽聞Lab Series是Estee Lauder旗下的產品,與我用了多年的Clinique是系出同門,我才一口答應。 拿產品試用前,我要先到Lab Series的櫃台進行皮膚測試,都是你老早會想到的程序吧,櫃台的女職員會告訴你「先生,你皮膚缺水喎。」這些你可能已聽過無數次的類似對白,然後再用儀器再加數字証明給你看。 先在我的手臂上試用,使用產品的事前事後,我的皮膚水份指數由43飆升至72,老實說,我對此半信半疑,還是快快把產品拿回家用,自己試試更實際吧。 試用了兩星期,暫時感覺良好,我份外喜歡那支有少許磨砂的Multi-Action Face Wash,比起我一直用的潔面鹼液,用後的感覺較為清爽亦不會太乾燥。 但近兩個星期來香港的天氣像冰火五重天,氣溫居然可以徘徊在24度與9度之間,看來我需要多用兩、三個星期,才可好好分享今回我這產品試用。

我打三份工

有朋友經常罵我為何不把我在e-Zone及信報所寫的文放上來,為免繼續被咀咒,我今後會陸續將我的一些舊文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分享,獻醜獻醜。 我打三份工。 第一份是我的正職,我是某大網絡廣告公司的傳訊策劃總監,我靠這份糧供樓仔養狗仔。 第二份是我的兼職,我為某大學好幾個本地及海外兼讀學位課程當講師,專教授品牌營銷。 第三份工,我要每朝早七點前起床,邊吃早餐邊上網,東找找西找找,整理好些資料及抓到靈感後,便開始在文字處理器上寫字,每天大概花半小時。文章寫好,九成不是用來投稿,而是投進網海。這份工不像上述那兩份般要交稅,這份工,有人叫BLOGGER我更喜歡叫博客,我雖然不一定每天也有新文上架,但我幾乎每天也像早禱般持之以恆,上上網抓靈感,和打另一份兼職分別不大。 我也不知道如何替自己的網誌歸類,大概我可稱之為一個廣告人眼中的世界吧,因為幹我們這行的人,除了愛看不同的廣告及營銷案例,平日也寓資訊於娛樂,因為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廣告人平時表面上不務正業的八八卦卦生活隨想,其實他朝都有機會成為工作上相關的靈感所在,信不信由你。 「你大概很無聊吧?」我有位在讀MBA時認識的同學,相信她是那類從小無論在學業、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也在她如意算盤內安排妥當的尖子吧,對於她來說,見我居然有如此多的「雅興」花在寫網誌上,不知道是否替我不值,所以這樣問我。 我的BLOG齡不算長也不算短,我的第一篇網誌在Yahoo!BLOG發表,當日是2005年11月1日,一寫四年。在邁向2010年前的最後兩個星期,我做了一個相信我這位同學會覺得更無聊的決定:為了讓網誌經營得更完善,我買了個域名,開了個網頁寄存的戶口,我做博客的這份工,從此不僅沒糧出,更要每個月交租。 「為什麼要花時間打這份沒糧出的工呢?」我間中會被人這樣問,但我的太太很好,她從來沒有這樣過問我,她只會間中問我這篇和那篇有她或我家小狗的網誌,有沒有為我的網誌增添了瀏覽量。她不懂得讀中文,所以又間中會找同事把我的新網誌讀給她聽,覺得有意思的,她又會轉介給她懂得中文的朋友看。我的這個域名,也是她到GoDaddy.com買給我的。 最近看了Julie & Julia這電影,戲中講及一個苦悶的上班族,如何透過網誌展開了人生和事業的另一頁,是一個真人真事的勵志故事。我慶幸自己不是一個苦悶的上班族,但的而且確,因為成立了個人網誌,我的生活逐漸起了點點微妙的變化。 譬如,我會間中因這個博客身份而見報或上電視接受訪問、久不久在街上會有陌生朋友過來與我的小狗或我打招呼,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網誌,我認識了好些我從沒有想過會認識、生活背景與我迥異的新朋友,包括本欄的三位作者和e-Zone老編。 如果你未成為博客,我會鼓勵你一起來打這份工,但不要想太多計算太多,寫自己熱愛的事物,記載自己想記憶的,你已可以很快樂,這份回報,金錢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