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中的生命力:王羽佳用琴鍵說出蕭士塔高維奇的故事。
王羽佳的專輯發行速度,快得像她指尖下的音符,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不久前,她才以梅湘《圖倫加利拉交響曲》的錄音震撼樂壇——那場演繹猶如一場狂風暴雨,將萬花筒般的音色與複雜節奏轉化為原始能量,帶人直衝雷暴中心。 上一張專輯的震撼尚未平息,這位鋼琴女王又攜新作華麗登場:在指揮家尼爾森斯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協奏下,錄製了蕭士塔高維奇《第一、第二鋼琴協奏曲》,是 Universal Classics 為作曲家逝世50週年紀念計畫的重頭戲之一。專輯更收錄了蕭氏《前奏曲與賦格》選曲,誠意滿滿。 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有別於蕭士塔高維奇兩首大提琴協奏曲的陰鬱壓抑,反而顯得輕盈,甚至帶著幾分戲謔與俏皮。也許是因為作曲家早年為默片配樂,那些旋律中閃現著黑白膠片的跳動光影。 王羽佳的演奏,一向以「手術刀般的精準」與「詩意的流動性」見稱。當代亞洲年輕演奏家多以無懈可擊的技巧著稱,但她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每一個音符都能迸發鮮活的生命力。她的演奏,像一場化學反應:嚴謹的樂譜符號,在她指尖化作有溫度的呼吸,讓人不自覺地沉醉其中。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鋼琴與小號的荒誕雙人舞 這部融合古典協奏曲形式與現代尖銳聲響的作品中,王羽佳完美捕捉了蕭士塔高維奇的「雙面性」。 第一樂章開篇,她以近乎冷冽的清晰度刻劃鋼琴與小號的對話,那些 sforzando 音符如一連串惡作劇般的驚嘆號。 而在慢板樂章,她迅速切換至低語般的觸鍵,將俄式憂鬱揉進每一個延音踏板中。 終樂章更令人拍案叫絕——在暴風驟雨般的音群中,她仍能維持舞蹈般的律動與黑色幽默感,彷彿在告訴聽眾:這不是一場悲劇,而是一齣笑中帶淚的荒誕劇。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從童真到暴烈的成長敘事 相較於第一號的實驗性,這部為兒子創作的作品表面看似「傳統」,實則暗藏鋒芒。 王羽佳在第一樂章中以溫柔質地彈出那些宛如音樂盒般的單旋律,透著純粹的童趣;但這種天真隨樂曲推進逐漸瓦解。 第二樂章,她以克制的 rubato 營造「搖籃曲即將斷弦」的緊繃感;第三樂章則徹底釋放能量,雷霆般的八度音階不再只是炫技,而是「成長」的痛楚與狂喜的具象化演繹。 安哥曲目:《前奏曲與賦格》的微型宇宙 作為專輯的「安可」,王羽佳選擇的兩首《前奏曲與賦格》恰成對比。 A 小調作品中,她以修道院般的禁慾音色呈現巴哈式的對位。 而降 D 大調則化身華麗的俄羅斯舞曲,左手的持續低音如 Vodka 般濃烈。 這或許正是她藝術魅力的縮影——既能嚴守古典框架,又能隨時引爆其中的戲劇張力。 結語:在矛盾中綻放的藝術生命力 在這張專輯裡,王羽佳再次證明,她不只是技術的征服者,更是將音符變成故事的煉金師。 當多數演奏家還在掙扎如何平衡蕭士塔高維奇的「諷刺」與「抒情」時,她早已跳脫二元對立:矛盾並不可怕,因為只有在矛盾中,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每一個音符都是一個選擇,每一段旋律都是一段旅程。 音樂如此,人生亦然。
矛盾中的生命力:王羽佳用琴鍵說出蕭士塔高維奇的故事。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