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JOBS不同彼JOBS
沒什麽期望,但還是第一時間去看了。 如果這是一部拍給果粉看的Steve Jobs傳記式電影,惹來不滿,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Steve Jobs被神化到的地步,果粉們自問對他生命逸事的認識,無人能及,任誰去拍一齣如此的電影,都沒可能討好所有人。 作為一名果粉,好歹也讀過大部份有關Steve Jobs的傳記和訪問,看JOBS這電影時,也難怪,我總是覺得有點不是味兒,搔不著癢處。 年輕時代,Steve Jobs的狂傲偏執;創業時代,Steve Jobs的目中無人;回歸蘋果時代,Steve Jobs的大器晚成,三個主要階段,電影中都有逐一描述。 可是,畢竟這部電影是拍給普羅大眾看的,要兼顧大家對矽谷歷史及駭客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難免要作出遷就取捨,於是,內容就難免變得浮面,果粉或Geek客去看,就如咖啡控被迫喝Decafeine咖啡一樣,只是牛飲褐色水一杯而已,虛有其表,卻欠神髓。 說到Ashton Kutcher,論造型,他的確是比當年的Noah Wyle更為神似了,他眼神中的霸氣亦與Jobs十分接近。 但Ashton Kutcher最敗筆之處,是他刻意模仿的古怪步履,感覺上就如Saturday Night Life或Mad TV(自己上YouTube找來看吧)內的調侃式模仿,多於Steve Jobs上身,神似不足,搞笑有餘。 Steve Jobs的金句,由Ashton Kutcher娓娓道來,總是覺得有點兒生硬乏力。 雖然以拍攝技巧和製作成本論,都未必及得上這一齣電影JOBS,但作為果粉,我還是覺得,當年HBO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可觀性其實更高,起碼在故事演說上,更加引人入勝,或者是更有娛樂性。 說到娛樂性,當然大家看此電影時,亦不能看得太認真,始終這只是一齣娛樂片,不能認真地視之為一齣認真的人物傳記片看待,最低限度,劇中現實世界中的主角之一,Apple Computer的創辦人之一的Steve Wozniak,就對電影中部份劇情相對事實間的歪曲,感到有點不滿,而且出手撰文回應,有興趣者可閱讀全文。 網絡間有人認為Steve Wozniak出口術,是為了日後另一齣有關Steve Jobs的傳記式電影鋪路,但無論是真是假,這齣電影JOBS暫時未能受到大部份資深果粉的認可,的確是事實。 相對起David Fincher的Social Network,JOBS的劇力及對人性描寫這兩方面,顯然被比了下去。 當然,Mark Zuckerberg亦並非Steve Jobs,描寫兩人的逸事,難度差天共地,如此比較,可能有欠公允。 但離開戲院的一刻,我真的未有感到絲毫感動,電影最後一幕,講述廣告Think Different的旁白錄音,與我第一次看到該廣告時的震撼,同樣相差甚遠。 正如Steve Jobs所言,”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這齣電影最欠缺的,可能就是這股野心,平庸是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