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公路真心英雄Bruce Springsteen

Bruce Springsteen今年71歲,最近,我除了在Netflix看過他在2016年,現場演出的獨腳戲《Springsteen on Broadway》,還有就是留意到他近年陸續新作推出,螢幕上,他的身形一貫健碩如牛,聲音亮如洪鐘,「波士(The Boss)」這個綽號,依然匹配。 老實說,當年我對他在1984年推出的大熱作品《Born in the U.S.A.》,那時少不更事的我,最初以為那只不過大美國主義者的校歌,到後來,我買了一套五張黑膠片Box Set的Bruce Springsteen & The E Street Band Live/1975–85,我才重新發現「波士」歌曲中的魅力。 Bruce Springsteen的現場演出,聽到他像震遍整個場館的歌聲,總能夠給你一股很振奮人心、很在地草根的美式搖滾氛圍。 他歌曲的旋律並不艱深,他的歌詞,敘事手法亦十分平實。歌曲中描繪的人物,往往就是普羅大眾,尤其是那些在每天在苦幹,追尋美國夢的藍領階層,此外,還有不少在大城市中被遺忘的小人物。 他的歌曲,間中也會有對社會的控訴,但更多的時候,他是會透過歌曲給大家打打氣,難怪有不少美國樂迷,都會視他為搖滾音樂的人民英雄。 《Letter to You》是他的第20張個人專輯,今次再次聯同他的長期拍檔,The E Street Band這音樂班底,一起在他家中的私人錄音室,花了四天的時間灌錄,歌曲的編曲甚至是部分的創作,都是半即興下完成,因此,整張專輯都富饒現場氣氛的活力和空氣感。 有別於迷戀永遠28歲長青不老的香港歌神,Bruce Springsteen卻展現出屬於他那個年齡與資歷應有的感性,由向已故舊樂隊的隊友致意啟發,專輯中,他亦同時探討生與死、年老、人生懊悔等等生命課題。 但不要誤會,整張專輯,風格上卻未有流露太多的傷感,反而是充滿能量,有樂也有怒,部分歌曲,會讓你感到仿如置身音樂場館,想舉手隨著節奏一起吶喊。在這個迷失的時代,「波士」試圖透過搖滾力量,為大家帶來一點實實在在的心靈安慰。 《Janey Needs a Shooter》、《Song For Orphans》和《If I Was the Priest》,無論是旋律和編曲,當中的口琴聲、hammond organ聲、slide guitar、以致是「波士」嗓音的演譯風格,都充滿著一股70年代搖滾的懷舊氣氛,亦有濃濃Bob Dylan薰陶下的情懷,當然,「波士」的能量感卻是十級加持,副歌部分更是分外振奮人心。 「波士」組成E Street Band前,其實還有另一隊樂隊Castiles,但去年,除了他以外,最後的一位成員也離開了,於是,他真真正正成為樂隊的《Last Man Standing》,同時間,《Ghosts》又是對另一位離去的樂隊成員的懷念, 《I’ll See You in My Dreams》基本上就是將懷念摯友的心情,化解成一道心靈雞湯。 專輯主題曲《Letter …

搖滾公路真心英雄Bruce Springsteen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