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ndalorian新紮配樂師 Ludwig Göransson

星戰迷,出名難服侍。尤其是,當星戰系列的前傳後傳外傳長賣長有時,要從當年原班人馬接棒繼承的製作人,壓力自然更大。 雖然我也是星戰迷,但平心而論,70年代OG的星戰系列,製作其實相當粗劣,始終技術上有太多限制。印象中,始終音樂最長青,唯有John Williams的電影配樂,今天重聽,依然半點都不失禮。 橫跨40年,John Williams先後為9集星戰電影系列配樂,近年已正式收山,並揚言已完成星戰的歷史任務,拒絕再玩。 至於其他星戰外傳,都已經假手於其他作曲人,Michael Giacchino為《Rogue One》配樂,John Powell更為《Solo》一片,撰寫Han Solo的個人主題動機旋律(此乃John Williams的慣例),似乎,兩位作曲人都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作品處處充滿John Williams的影子。 雖然並非電影級數的大製作,但作為Disney+這串流影音服務的主打作品,星戰外傳《The Mandalorian》(曼達洛人)卻成為了不少星戰迷近期的至愛,而為這個電視系列做配樂的瑞典裔作曲人Ludwig Göransson,亦可能成為了John Williams之後,第一個備受星戰迷接受的作曲人。 Disney+還未在香港推出,但為了先睹為快,我老早已千方百計,第一時間看了《The Mandalorian》的第一季。執筆之時,第二季接近尾聲,我正在等最後一集本季大結局。 雖然是古典音樂訓練出身,但本人卻是一名重金屬搖滾及hip-hop音樂的愛好者,Ludwig Göransson的成名作,是Rocky後傳的電影系列《The Creed》,及後他亦憑《Black Panther》的配樂獲獎,實力備受肯定。 此外,話說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指定作曲人Hans Zimmer,因為同期要為另一電影《Dune》配樂,於是大導的新作《Tenet》,配樂的責任就落在Ludwig Göransson手上。 看電影時,聽得出他與大導演的合作實在不易為,一如電影中的橋段,作品中有大量高難度的技術性實驗,虛耗的力度很大,迴響卻可能一般。 直至為《The Mandalorian》配樂,Ludwig Göransson才得到最大的發揮。看完此劇的第一季後,我在Apple Music找回這電視片集的配樂來聽,赫然發現,原來作曲人為每一集(合共8集)的內容,都分別創作了大量的音樂素材,合共推出了8張迷你專輯,足證他是如何地投入。 事實上,無論故事的背景和人物設計,《The Mandalorian》都有點像Clint Eastwood的西部牛仔電影,一名浪人,帶著一名小孩,來到不同的不毛之地的荒蕪小鎮,遇上不同的冒險故事,音樂上的孤寂感,像哨子聲的旋律和西班牙結他,都難免會令人聯想起大師Ennio Morricone的作品。 當然,Ludwig Göransson亦嘗試參考了部分John Williams的星戰音樂語言,繼承了兩位大師作品的路向,再加上自己的個人風格,既有新古典意味的配器,亦有原始部落的敲擊,再配合了實驗性的電子音效設計,以及搖滾音樂節奏,成就了這新一代的星戰音樂風格。 樂器方面,作品中常用幾支不同音調的Bass Recorder,只有兩個音符的低音鋼琴音樂動機,便成為了主角每次登場時的主調,此外,亦有兩件70年代搖滾樂隊常用的電子樂器,Mellotron和Fender Rhodes,以及大量充滿exotic色彩的結他彈奏。此外,典型John Williams以銅管樂器威武進行曲作主調的管弦樂,亦令作品繼續與經典的星戰音樂對話。 據說,Ludwig Göransson創作此劇的配樂時,盡量以自己在家中的錄音室的一人樂隊包辦,來到製作第二季,因為社交隔離,難以邀請管弦樂團錄音,於是,這二季的配樂,個人演出的比重多了。而且,為了兩手準備,同一樂曲,就分別有獨腳戲和管弦樂兩組版本的編曲,這可能就是新一代作曲人優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