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歌自己派台,這是一個屬於Outliers的時代。
從老友袁智聰的面書得悉,HK01的「扭耳仔」突然死亡,他慨嘆,又一個寫音樂的地盤消失了。 翌日晚上,我湊巧在ClubHouse亂入,聽到了一班前「扭耳仔」員工的分享,聽得出,他們是如何熱愛這份可以推動音樂的工作。 只可惜,在香港,靠做音樂創作維生太難,靠做推廣音樂維生,更是難上加難。 大家都都有點唏噓,深感這麼多年來,大唱片公司大傳媒大台等的娛樂圈文化,都一直在扼殺了每一代的新晉音樂人的心血,也白費了許多想透過文字或媒體推動音樂的朋友們的努力。 唱片公司好、經理人公司也好,由從前很有資源到現在沒甚資源,卻以為可以繼續做其幕後玩家,仍然把精力花在操控頒獎典禮及流行榜的遊戲上。 很多時候,大家卻忘記了音樂的本質,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有代表那一個時代的聲音,小眾不小眾、動聽不動聽,為何總要被受人操控的頒獎典禮或流行榜決定? 實際一點說,到底歌手獲獎、歌曲上榜,真的是這麼重要嗎?當中有否直接幫到音樂人的音樂事業? 基本上,以上的老掉牙問題,無論是大台細台,實在有很多人還是循同一條生產線的模式,製作和推廣音樂,到頭來,轉來轉去,都只是原地踏步。 唱片公司或媒體老闆們的死症,就是很多還在努力地食老本,期望沿用同一條方程式,捧紅下一棵搖錢樹。 本地音樂市場跌進谷底,於是又有人就大聲疾呼,呼籲樂迷要支持本地音樂,但我覺得,本地音樂只是一個偽命題,有好音樂有新聲音,樂迷就自然會支持,那會理音樂本地不本地? 這個世代的樂迷,是屬於全世界的,他/她們上Spotify上Apple Music上KKBox上Tidal上YouTube,天大地大,音樂市場的競爭,老早已是全世界。 可惜的是,串流音樂的版稅太低,養活不到音樂人。 但這個時代,網絡及社交平台的商機無限,進入門檻甚低;製作音樂,成本亦不一定要像從前般高昂,有實力的話,發表歌曲,要成名,不需要再靠攏任何大機構;成名後,就可以自行找商業合作,不一定要有中介人。 雖然,我還是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我亦心知肚明,香港的生活成本太高,所以,我實在不忍心,隨便和大家說:「請努力加油」。 我只希望,如果大家真心喜歡音樂,請你繼續按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喜歡和音樂,以及和音樂相關的工作。 但你千萬不要參考其他人的所謂成功例子,前車並不可鑑,前車隨時只會堵塞道路。 樂壇只屬於樂迷,不是屬於唱片公司、流行榜、和音樂頒獎典禮,或甚至是任何傳媒機構。 這是一個屬於Outliers的時代,只要你有能力,始終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自己的樂壇,要自己創造。 最後,我亦期待,「扭耳仔」會以另一個形式,繼續在網絡世界,和大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