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 | 房慧真

壹周刊剛剛面世的時候,打開每期雜誌,第一件事,我就是會翻頁過去,讀那一期的人訪。

有很多記者,以及被訪者,好像總覺得,做人訪,可以很隨意,即興就可以,正所謂「煮到埋嚟就食」。

但我覺得,要令被訪者處於最輕鬆的狀態,以及讀者最想看到的一面呈現出來,雙方都要下點功夫。

壹周刊的人訪好看之處,就是你總會可以透過被訪者的人生,從中找到點兒共鳴,甚至是啟發。

最近我剛好上網上完Malcolm Gladwell的MasterClass課堂,當中有好個章節,也是分享了他做人訪的心得。

課堂之間,Malcolm Gladwell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就是說:「我希望被我訪問之後,被訪的朋友一定不會感到後悔,或甚至被出賣。」

無可否認,後來因為競爭劇烈,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壹周刊好、蘋果日報也好,相信都刊登過不少令被訪者後悔的訪問,這當然又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我不打算詳談。

話說當壹周刊的網上版出現後,我間中都會瀏覽台灣版的人訪,雖然當初沒刻意留意到她的名字,但房慧真小姐所做的人訪,我一定看過很多篇。

最近,又由於台灣的《報導者》,我又再次讀到房慧真小姐的評論文章,以及她最擅長的人訪文章。

房慧真小姐筆下的人訪,有畫面、有近鏡、有遠景、有微距、有聲音、有燈光、有空氣、有溫度、間中,甚至有背景音樂。

閱讀的時候,我覺得,即使我作為第三者,我卻就像是乖乖地坐在她和被訪者身旁背後的小助手,認真地用腦袋做筆記。

感謝朋友F借我這本書,這個早上,我靜靜地呷一口咖啡,讀著人家的訪談對談。

這一刻,我又變回了那個乖乖地坐在房慧真小姐身旁背後的小助手,細心地消化著她和被訪者的雋語連篇的訪談,好好在心裡做筆記,好好地上了人生一課。


Also published on Medium.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