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Facebook上離開了,不是被Unfriend,而是徹徹底底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更新也停止了,我,還是第一次經歷這刺痛的感覺。
最近,第一次體會到在個人Facebook的朋友圈上有朋友離世,他在週末離開,禮拜一我才透過Facebook知道,本來,我和他只是泛泛之交,意想不到地,翌日早上,傷感突如其來,到最後,我還是按捺不住,去了他個人Facebook的Newsfeed上憑弔。
事實上,我與這位中學同學,認識但不熟悉,自己亦長期沒出席過中學母校的校友活動,只是在六、七年前,級社的同學們開始紛紛在Facebook上活躍起來,並且建立了級社的校友群組,這位同學,相信亦是因此而禮貌地將我邀請進他Facebook的朋友圈。
在依稀的印象裡,我這位同學平日沉默寡言,卻經常面帶笑容,為人也十分和善,中學時代,是屬於品學兼優的那一類,上了高中,當然是入讀理科,相比起來,當年我卻是一名讀書不成又頑皮的文科班笨小孩,當其時,暗地裡總羨慕他這一類的同學,總覺得,他們好像份外會獲得老師們的疼愛和眷顧。
說回那個早上,當我去了他的Facebook上瀏覽,才赫然發現,過去幾個月來,原來這位朋友一直都有在Facebook上分享他多年前的癌症翻發,正在進行化療的近況。
他最後一次的更新,在今年一月,有幾位同學見他往後音訊全無,於是,在過去幾個月來,陸陸續續向他留言慰問。
至於這個後知後覺的我,到事後才赫然發現他患癌的消息,雖然與他不是深交,畢竟我讀中學的日子,好歹也和他在同一個時空中渡過,而我,卻連簡單的慰問也錯過了,心裡難免有點慚愧與難過。
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平日,Facebook主要會把一些最受歡迎的個人更新,發放到你個人的Newsfeed上,像我這位平日本身在Facebook其實不太活躍的朋友,除非你與他非常要好,會刻意追蹤他的近況,否則,他便隨時會在你的Facebook朋友圈中,近乎隱形。
表面上,Facebook每天給你發放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彩內容,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彷彿地,這個世界好像變得很大,但事實上,同時間,因為Facebook的運算方法愈來愈「聰明」,愈來愈懂得投你所好,或甚至是跟大氣候跟紅頂白,到頭來,每個Facebook用戶的世界,卻是變得愈來愈狹窄。
這邏輯很簡單,試問一個偏食小孩的父母,平日只會把小孩最愛吃最常吃的東西,密密送到他/她的嘴巴裡,你猜,這名小孩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接收平日形形色色的網絡資訊還可,如果,這個被動的偏食生態,逐漸成為了你和朋友們之間的互動潛规則,你自己想像一下,當中又有會有多少朋友因此而被忽略了?
如果你的社交都在Facebook的話,不知不覺間,其實我們都會變成社交網絡上的偏食小孩。
表面上,Facebook背後的運算邏輯,好像愈來愈了解你,除了為你派發的朋友更新,就連為你投放的廣告, 表面上,也變得愈來愈知你心意,精準無誤。
「這個最近好多人講哦?」朋友說。
「好多人?在哪裡?」我問。
「就在Facebook哦。」朋友如是回應。
類似的對白,我幾乎隔天就聽到,如果Facebook上所呈現的,就是我們這類社交網絡活躍份子的世界觀,那,就實在是太可悲了。
雖然,很多朋友認為我是社交網絡的活躍份子,但事實上,我其實更珍惜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平日,即使是人太多又嘈吵的社交活動,那些很難和朋友談得上半句話的場合,事實上,我也很怕出席。
今次,這一位同學突然離世的事件,又再提醒了我,平日真的要地好好把握和朋友見面的機會,所以,翌日那個晚上,我本來明明在工作上忙得死去活來,有位大學老友臨時臨急叫我出來去看香港藝術節的最後一場的音樂會,我只是稍為猶疑不決了半分鐘,馬上我就決定要去了,即使當晚音樂會後,回到家裡,我還要繼續工作至深宵,但把握了與老友難得相聚的時光,我也沒有因而後悔。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的而且確,Facebook的出現,讓你我他和她都發現了更多平時未必會留意得到的事物和美好風光,從前不出門能知的天下事,今天就是靠Facebook。
而事實上,我認識不少上了年紀的朋友,亦因為在Facebook的高活躍度,而維持著相當的社交活躍性,維繫了老早各奔前程、平日聚少離多的老友及家人的關係。
可是,請恕我苦口婆心,我還是希望大家會多留意,Facebook背後的運算機制,其實只會令平日多言及多與大家互動的朋友浮面,比現實世界更嚴重的是,沉默寡言的一眾朋友,基本上,就會在我們之間,近乎隱形。
請不要讓在Facebook上的隱形朋友在你的生命中無聲無息地消失,及時見見他們。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