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

「餐餐有餸加」漫畫真人版

讀了 「餐餐有餸加」這漫畫,在我的網誌寫了篇推介,讓我認識了作者阿拔,亦間接與漫畫中阿拔的父母—–宋師傅宋師母成為了網友。 我亦不知何來的福氣,成為了他們今回這班師兄弟們 「回老巢」到淺水灣影灣園(前淺水灣酒店)重聚的席上嘉賓之一,宋師傅宋師母第一眼見到我便認得出我是路迪涼,說起來還有點感動。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話說半個世紀前的淺水灣酒店,裡面有家傳統工藝的上海師傅裁縫店,那裡孕育了幾代穿著紅褲子出身的裁縫師傅。可惜淺水灣酒店於82年結業,當年在這裡學師的一班師兄弟,事後便唯有各奔前程,各散四方。 事間多年,當天這班感情要好的師兄弟們,部份已成為古稀老人,更有不少已移居海外。 其中宋師傅的兒子,正是本文所述的「餐餐有餸加」漫畫真作者阿拔,他除了在書中以其童年往事作背景,回憶過當年在這家淺水灣裁縫店內的點滴有趣逸事外,阿拔今回更「心雄」起來,趁著淺水灣「影灣園商場」今年即將展開全面的保育優化計劃,並打算將部份昔日如張愛玲筆下傾城之戀般的舊香港面貌重現之際,他便膽粗粗地寫了封信,自行向影灣園的老闆獻計,除了願意提供大批屬於當年這家淺水灣裁縫店的家族古董珍藏外,阿拔更希望能夠為其老父及一眾叔伯,安排在淺水灣來一趟故地重遊。 想不到影灣園的管理層居然一口答應,於是便促成了這個下午,在淺水灣影灣園露台餐廳(Verandah Restaurant)的這個幾代同堂重聚的「大日子」。往後的故事,近來已有不少的媒體報導,我也不用多說了。 席間見他們一班師兄弟妹重聚,話雖然說得不多,但眼神交流及歡笑聲卻不絕於耳,這就是所謂的心照不宣,亦令我感受到上一輩香港人的人間有情,這是我們這代香港人所缺乏的。 不知宋師母當年有否用這把木尺來教訓阿拔? 想當年,可能你屋企都出現過這台手動的勝家衣車吧。 剪刀好比一位裁縫師傅的配劍,宋師傅說這是他最重要亦是最懷緬的舊物。 題外話,今次終於有機會見到漫畫中的真人,宋師母那和藹可親得來卻有點喜劇細胞的性格,給我的感覺是最接近原著的。 有趣的是,話說早已在多倫多過著半退休的移民生活的宋師傅宋師母,近年除了寫網誌外,更愛上了Facebook,這次的重聚「大日子」,宋師傅宋師母也是透過Facebook和電郵,與早各散東西的師兄弟妹們聯絡。 你猜宋師母和我道別時的一句是什麼?「在Facebook見。」 哈哈,這除了說明宋師母甚IN外,我更暗地裡想:誰說互聯網世界一定是冷冰冰的?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餐餐有餸加」

我比較後知後覺,還是看了8月號的「誠品好讀」的香港漫畫專題,才發現了「餐餐有餸加」這本好書的。 拿著那期「誠品好讀」,到阿麥書房打聽,陰聲細氣的店長說:一早賣清光了,等第二版吧。 過了幾星期,再訪阿麥書房,見到「餐餐有餸加」,立即獻上銀兩,回家途中,已忍不住手在地鐵翻閱,開心到丫。 雖然我和作者阿拔年齡相差超過十年,我卻驚訝我可以和他的成長經歷如此有所共鳴。 這,有兩個可能,一就是我當年的腦旬遲遲未生埋,二就是作者阿拔當年人細鬼大,五歲等如我十五歲。 認真點說吧,這本書,可說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即使是出生於不同年代,其實,只要你是一個或半個香港人,你都不難有所共鳴。因為,最低限度,即使你沒有親歷其境,故事中的好些角色,都一定有一個半個,在你左近。 看完此書(其實應該稱之為comic essay.),那夜,我想起了很多人和事,想起當年住在屋村和九龍城唐樓成長的矇糊記憶、想起張學友的「月半彎」、想起當年的SARS,最後,想起了去年離開我們七兄弟姊妹的媽媽,當然還有平日為人心急,於是連上天堂也要趕著比媽媽搶先一步的老爹。 哎喲,我都想學阿拔寫番本書,來緬懷一下哦。 作者阿拔的blog,內有原作者獨家連載的making of,睇完此書未夠喉的話,一定要到那邊坐坐。 http://hk.myblog.yahoo.com/jw!eBWW3a6aGxBnOFzhOF8L2vri178M/profile 網誌日期:200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