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美

忘記和記 奧美有你

「從前的世界(廣告圈),是不是真的比現在好很多?」 不經不覺,我終於去到那個會被人問這類問題的年紀了。 當面對目前的不如意,人往往總會回頭看,並且會將回憶完美化,這是人之常情。 但我還是會迴避自己有這類的想法,當下的生活,是苦是甜,我們只要努力尋找快樂的源頭,快樂就自自然然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我是1992年加入那個時候還在太古城柏嘉商業大廈的奧美中國香港支部的,這是我的第一份廣告公司的工作。 想當年,我寫了兩封求職信到奧美,這是我唯一求職的4As廣告公司,除此之外,因為自知毫無經驗,我也寫了接近一百封的求職信,到那些會在報紙登請人廣告的獨立廣告公司。 後來,我一共獲得了三次的面試機會,其中兩次,都是奧美。 因為連實習的工作經驗都沒有,我讀的專科又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音樂,最後,那些獨立廣告公司都沒請我,而且,在云云近百封的求職信中,我只獲得過一次面試機會。 但冥冥中注定,我當時寫給奧美的兩封求職信,都被兩位不會單憑履歷表而決定要否給新人面試機會的管理層打開了,最後,我又幸運地被取錄了。 期間,我又經歷過筆試,第二和第三次面試的機會,恕不盡錄。 如果你問我,當年所謂的廣告黃金年代,最令我懷緬的是什麼? 那就是一些像我這樣誤打誤撞,履歷表一點都不光鮮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加入到像奧美這類稱得上是執業界牛耳的大公司。 「做了廣告這一行業27年,那現在的你,做得比從前快樂嗎?」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因為人長大了,現在的我,確實比從前更懂得尋找快樂,不快樂的回憶,我亦會努力淡忘。 我曾經兩次進入奧美這個大家庭,一次在太古城柏嘉、一次在中環中心,兩次的感受都非常不一樣,但無論是苦是甜,都是成就了今天的我的經歷,所以都同樣珍貴。 奧美香港辦公室快要離開中環中心,搬到新的家園,感謝這晚把我召喚回來娘家,一起參與這個告別式的舊同事。 離開了這麼久,還會被人記起,其實就已經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奧美實在是一家有趣的廣告公司,曾經入過這扇門的,離開後,就好像都變成了這家公司的畢業生。 祝願奧美搬到新的辦公室後,在新環境中,又會開創另一番新景象。

跟David Ogilvy學寫Memo

我很幸運,廿多年前入行做廣告,加入了一家很有人情味的廣告公司,一做四年,那家公司,叫奧美(Ogilvy & Mather)。 我當時加入的,是駐港中國部,所以,平日接觸到的,除了來自英美加拿大澳洲東南亞操流利英語的國際廣告公司洋人老闆外,還有一批當時分別來自台灣及香港,能操流利普通話的首批登錄中國大陸的廣告公司華人高層。 洋人老闆往往是謙謙君子學識淵博、華人老闆總是默默耕耘做多說少、東南亞老闆亦中亦西如魚得水,作為一名廣告新丁,每天身處於兩文三語的工作環境,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奧美實在是一家很有人情味的公司,我當年只是文案小兵一名,卻獲得老闆的眷顧,循循善誘,還經常帶我出去開會、見客,到大陸出差,參加集訓。 那個年代,電郵還未流行,辦公室與辦公室之間,亦主要用Fax溝通。 老闆如果對我有什麼交帶,通常會在我的抬頭,留下親筆手寫的字條,我甚至試過,有路過香港的台灣老闆,在辦公室與我緣慳一面,也會留下字條,說聲問候。 不知為何,那個年代的奧美高層,無論是什麼工作崗位的,都寫得一手漂亮的字,文筆亦相當流暢,即使是老闆每次出的Memo,都有一定的可讀性。 寫Memo是一門學問,而奧美這家廣告少林寺,亦秉承了創辦人David Ogilvy的傳統。 任何當得上高層的,寫Memo的功夫,必定一流。除了言簡意駭,間中幽你一默,文字間更往往是充滿人性,毫不官腔。 上Google或者Pinterest搜尋Ogilvy Memo,你就會找到大堆出自David Ogilvy寫給員工的Memo,基本上,數量足以輯錄成書,而且,幾乎篇篇精彩,文字之間,你可以略略嗅到這位廣告界傳奇人物的脾性、人生觀,以及他的營商哲學。 我最記得的,就是每年到了過農曆年前,出雙糧的時候,老闆又會親自把一封信交到我手上。 信中內容,除了一年大事回顧另加少少鼓勵之外,還有老闆親手填上的花紅數字和親筆簽名。 雖然信件並非逐一親筆手寫,但每一個文字,都有溫度。 我不知道今時今日的奧美,還有沒有這個優良傳統。 但我自從當上老闆後,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但我不是為了人家,其實是為了自己。因為一年既終,驀然回首,寫一段文字,好讓自己的思緒沉澱一下,感覺,其實很治癒。 我會建議各位,已經當上管理層的,都可以嘗試一下。還未當上的,也要開始練一練字,日子有功。

廣告金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原作者是誰?

我不認識蘇先生本人,但信報稱他為創作「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及「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的廣告人,於是引起我的好奇,向多位廣告界曾經叱叱風雲的前輩打聽,除了沒有一個人認識這位蘇先生,大家更對這兩個經典廣告是否出自他手筆,予以強烈的否定,除非,這個世界真的有平行時空。 其實,蘇先生已經不止一次讓記者覺得這兩個廣告是出自他的手筆,記者朋友不熟悉廣告歷史,我不能怪責他們,所以,請容許我拋一下書包,「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為DeBeers “A Diamond is Forever”廣告標語的中文翻譯,原創於1947,文案作者為廣告公司N. W. Ayer & Son的Frances Gerety (1916 – 1999),這中文翻譯,很多前輩說是出自80年代香港JWT廣告公司某知名文案手筆,我未能找到當時人確認,但明查暗訪下,卻沒有一位同期的廣告人聽過蘇先生的名字,除非我這些前輩真的通通孤陋寡聞,否則,這經典「翻譯」廣告標語出自蘇先生此說,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要知道,廣告人轉工甚密,行頭甚窄,如果真的是廣告名人,沒可能不認識大家。 「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則更可以肯定並非出自蘇先生手筆,因為這是當年香港奧美廣告的作品,來自某電視廣告歌曲,填詞是行內人稱發哥的Fred Chung撰寫,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亦應該有相關紀錄。 我的前老闆在他的個人Facebook上唏噓慨嘆:「到我呢尐老鬼死埋,仲無人會呻㖭。Then it becomes the truth, and there are records on the web。」 讀到他這番話,我更加是心有戚戚然,盼各位傳媒及廣告界行家,能夠為這兩個廣告的原作人平反,不要讓這誤導性的報導,繼續以訛傳訛。 我很少用這三個字,但拜託各位「請-廣-傳」。 追加更正(某前廣告公司老大報料):「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撰稿 : Rebecca Szeto; 廣告公司 :Ted Bates 信報原文:婚戒與畫筆 盛載蘇五雲兩份愛

奧美舊生會

屈指一算,我入行做廣告,已是18年前的事。 到了今天,我依然自覺極之幸運,我第一家進入的,便是奧美廣告。 更幸運的,是我甫一入行,便開始做大中華部門,比一般同期的廣告人,更早接觸國內市場。 站在創意而言,那個年代,很多人都認為做中國市場是倒退,但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文案而言,卻是一起步便要學習面對更多創意以外的挑戰的地方,如此經驗,實在不可多得。 做廣告,轉工是平常事,我在奧美待了差不多四年,在那個年代來說,算是長了。 但有趣的是,奧美好像是一家廣告學堂,想當年,我的老闆都像我的老師或校長,前輩都是師兄師姐,製作部及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同事們嘛,又像學校辦公室內的訓導主任或學生事務主任。 難怪我們這些畢業生離開了母校,各散東西後,同學們又會持之以恆,久不久便聚首一堂。 我先後做過五家4As廣告公司,奧美是唯一一家,我離開後多年,還一直有如此親切感的公司。 我進奧美的當年,辦公室在太古城的柏加商業大廈,後來大廈拆了,起了一家酒店。 昨天晚上,我仿如時光倒流,回到從前。因為這次的奧美舊生活動,正好在位於當年奧美原址的這家酒店中舉行,可見同事們的心思。 感謝那些仍在奧美工作的好同事,還會記得我們,更義務地籌辦了這晚的奧美舊生會活動,然後逐一找我們回來。 美好時光雖然不可能倒流,但間中懷一懷舊,實在是令人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