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2012年十大社交網絡事件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2012年接近尾聲,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YouTube都分別發表了於該社交網絡內的2012年大事回顧,熱鬧情況,與Google的全年熱門搜尋榜不相伯仲。 事實上,在社交媒體上以病毒式傳播爆發的事件,某程度而言,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當下不少社會運動、公眾輿論、文化品味等數之不盡的事情。 以下是我個人選出的2012年社交網絡十大事件,看看有否一件會與你息息相關? (一)江南Style 不想再提還是不得不提,就是這位其貌不揚,舞姿古怪,卻成為了互聯網音樂史上最呼風喚雨的韓國藝人。 正當那些與時代脫節的唱片公司,還不斷在YouTube上狙擊非官方的上載MV和音樂,PSY的這首Gangnam Style卻無數次被複製及惡搞,任改任抄,反而造就了此曲大紅。 其接近7億的YouTube點擊數字,逾493萬的按讚次數,已納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這一曲成名的故事,再次証明了,在網絡世界,任何小人物都有機會竄紅。話說回來,作為上市公司主席的兒子,PSY的富二代背景,其實本來殊不簡單。 (二)微博反腐 告密或舉報者不去官門,直接在社交網絡上,以匿名或甚至是以實名帳戶揭發貪腐官員的惡行,近期這個內地現象,絕對非比尋常。 因為在巡視延安大車禍時被拍下一張笑臉,繼而被人肉搜尋,發現他擁有的11隻瑞士名表的陝西表叔,只是冰山一角。此現象最近令不少內地官員聞微博色變,但在隨時可被政府取締的媒體建制下,微博能否繼續替天行道,還是成疑,畢竟,貪腐官員都已經成為驚弓之鳥,微博反腐,可能前路坎坷。 (三)奧巴馬連任 四年前,乘著社交網絡的崛起,奧巴馬的競選團隊透過這新媒體游擊戰,間接令他擊敗對手,成為史上首位被譽為最懂善用網絡造勢的美國總統,堪稱President 2.0。 涉取了上回教訓,今回共和黨候選人朗尼之團隊明顯有備而來,紛紛與奧巴馬在社交網絡上開戰,好不精彩。 論網絡人氣及戰術,奧巴馬及其團隊始終略勝一籌,技術性擊倒對手的一刻,奧巴馬總統與夫人米歇爾喜極相擁的一張標題”Four More Years”的圖片,旋即在網絡上被瘋傳,僅僅數小時,在推特上已被轉發超過81萬次,30萬人按讚,成為推特史上之最,人氣非僥倖。 (四)學民思潮 「你可以響應他們、否定他們、頌揚他們或抹黑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就是忽視他們。」 套用當年蘋果電腦這經典廣告文案來形容他們,相信是最貼切不過,黃之鋒與他一班90後同學,手無寸鐵,憑藉社交網絡的力量,召集起無數支持或甚至是反對他們的民眾,集會好遊行好,動員能力與聲勢之浩大,都遠勝於不少有財團背景支持的政客們,說明了這個社交網絡的年代,草根再不可以是被忽視的一股力量。 (五)紅牛太空笨豬跳 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s)早已成為紅牛(Red Bull)這能量飲料的代名詞,但說到贊助這類運動,今回絕對稱得上是全球最驚人的創舉,43歲來自奧地利的極限運動員Felix Baumgartner參與紅牛平流層計劃(Red Bull Stratos),搭乘特製的氦氣球升空,然後從39公里的高度進行自由落體飛行。 這個歷時4分22秒突破音速的瘋狂笨豬跳,全程透過YouTube串流直擊播放,觀看人流最高一刻接近8百萬,Felix著地那一刻的圖片,在臉書被瘋狂轉發2萬9千次,逾21萬人按讚,留言也有過萬。當日在推特上,有過半話題都是與此活動有關,除了各大媒體官號,不少名人藝人也參與討論,2012年10月14日這一天,Felix Baumgartner肯定是全球社交媒體最紅第一人。 (六)倫敦奧運 今年8月的倫敦奧運會,堪稱為首屆社交網絡奧運會SociOlympics,當觀眾在透過傳統媒體欣賞奧運盛況之時,數以億計的對話也同時在臉書、推特及微博等社交網絡同步密集式爆發,期間也間接釀成了一場官方與非官方奧運贊助廣告商的牙骹戰,即使在場內贏盡眼球。 來到社交網絡上,官方贊助單位沒有絕對優勢,能夠掌握得到全球運動迷頃刻情緒的,即可於數秒間爆發網絡話題,非官方贊助運動品牌Nike正是最佳例子,論社交網絡人氣,非金牌莫屬。 (七)微信崛起:從手機短訊起家,及後加入了多方的社交元素及功能,微信在2012年於中國大陸終於進入了引爆點,氣勢一時無兩,大有超越微博之勢。今年12月14日﹐騰訊主席馬化騰便透露﹐微信登記用戶即將邁向3億。更有趣的是,微信於今年4月從音譯WeiXin易名為WeChat,並推出18個語言版本,大有積極面向世界之意。 雖然,微信可能是首個由中國出發,意圖攻打國際市場的社交網絡,可是,鑒於中國政府對媒體的嚴密監控,始終令部份人士對微信的私隱有所保留,微信是否可信?最近成為海外熱門話題,能否邁向國際,還看今朝。 (八)臉書上市:成立僅僅八年,坐擁全球超過10億用戶的社交網絡龍頭”臉書”,於今年5月於納斯達克上市,絕對是社交媒體界的大事一宗。由開始時每股發行價38美元,直至上市當日一度飆升至45美元,及後出師不利,先遇上納斯達克交易所技術故障,後有被傳於上市前刻意隱瞞該公司營收增長乏力訊息的指控。 今年9月,股價一度插水至17.55美元,及後受第三季財報利好因素影響,一直被市場人士詬病的移動廣告業務,增長超出市場預期,”臉書”股價稍為回勇,升幅達19%至23.23美元。 執筆前的周五交易日,”臉書”收市價為26.81美元。相比起另一互聯網界龍頭谷歌(Google),”臉書”在廣告業務上的可持續競爭力始終仍有一段距離,2013年的兵家必爭之地將繼續是移動廣告業務,”臉書”仍需努力。 (九)圖片分享成主流:2012年是不少新進社交網絡邁進引爆點的一年,以圖片分享作主打的Pinterest,正是其中佼佼者。 它的成功,除了說明多圖少字的分享將成為未來社交網絡的一大趨勢外,讓內容更方便於不同移動設備上瀏覽的用戶體驗,更直接影響了當下不少網站設計的品味,這種方塊式並主要是由上而下拖曳的瀏覽方式,將取代昔日以動畫式主圖吸引眼球的設計,成為2013年的主流。 (十)手機快拍登封面:以智能手機快拍圖片,即時透過Instagram上載作直擊報導,已成為了不少外國主流傳媒分秒必爭的報導手法。 今年10月,超級颶風「桑迪」席捲美國東岸,釀成嚴重破壞,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攝影主編 Kira Pollack,破天荒將其Instagram官方帳號開通予5名業餘手機快拍達人,讓他們將即場拍攝到的颶風「桑迪」圖片,上載上網,其中之一,更成為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圖,新聞攝影的歷史,重新被它改寫。 (原文刊登於2012年12月18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微信微營銷時代

內地上不到facebook及Twitter,人人網、開心網等等受歡迎程度也今非昔比,所以近期談及社交網絡,仍離不開一支獨秀的微博。 最近,新浪微博換了新版面,也新增了好些功能,試用過後,發覺其意圖要成為facebook與Twitter混合體這動機,愈來愈明顯。 但微博的困局,亦一如facebook與Twitter,用戶人數縱使再增長,盈收方面,始終仍未找到一個用戶和廣告客戶皆大歡喜的商業模式。 微博營銷雖然火紅,但能否持續下去,還是一個大問號。 微博營銷一波未平,最近內地又有新話題登場,是為微信營銷。 微信是什麼?它是一個透過智能手機提供即時短訊服務的應用程序,香港人較熟悉的Whatsapp或Line,就有類似功能。 可是,微信除了文字短訊分享的功能外,野心其實更大。語音短訊,一種類似對講機的功能,就是令微信火速竄紅的原因之一。 當然,語音短訊並非微信首創,但微信厲害之處,除了有騰訊QQ撐腰的海量用戶群外,更有技術上支援的強大後盾。 難怪微信推出才短短一年多,僅僅433天,用戶便突破一億,據說,在香港下載數字也達到一百萬。 微信最近剛剛推出了4.3版本,又熊吞了好些新功能。基本上,你可以說得出的智能手機社交網絡應用程序,只要是外國大熱的,類似人家已有的好些功能,它都老實不客氣,照拷貝可也。 由一對一及群組的文字及語音短訊、透過手機數據傳送的語音及視像通訊、多媒體內容分享、狀態更新、群組內以至陌生人社交圈等等,看來,微信的野心,明顯就是要為SoLoMo(Social-Local-Mobile)營銷舖路。 品牌透過設立官方微信帳戶,邀請消費者加入,就能夠對粉絲進行點對點溝通,到達率可達百分百,作為客戶服務的平台,相當方便。 可是,始終微信的社交化屬性,與微博或甚至是facebook及Twitter大不同。 主流的社交網絡如微博等,是非對等的單帳號多向關係,而微信與用戶間,則為對等的雙向關係,微信對話的廣播性,只限於已加入該帳戶的用戶,而用戶與品牌間若有對話的話,都是止於點對點的私底下情況中進行,口碑傳播有所局限。 品牌進行微信營銷,首先,要替官方微信帳戶進行粉絲大規模徵集,粉絲未有儲夠一定人數,事倍功半。 (近期見內地不少品牌如星巴克或Nike等,都陸續在宣傳海報上印上官方微信帳戶的QR Code,邀請微信用戶,加入品牌帳戶於好友清單內,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再者,由於粉絲接收資訊的到達率是百分百,微信營銷所發訊息,不適宜太頻繁,如果都是非客製化純宣傳的垃圾資訊,即使是隔天一條,都容易對用戶製造成干擾,不勝煩擾的話,隨時會與品牌帳戶絕交。 所以,既然用戶都是選擇性地接受品牌透過微信所發出的訊息,品牌必先從用戶的角度設想,寧缺勿濫。時間性、相關性,都要比起在做微博營銷時所發的內容,更為精準。 基於以上幾點,加上智能手機的屬性,筆者認為,微信的最大潛力,在於客製化及或定點地域化的客戶服務,而並非以廣播式宣傳的營銷手法。 除了定時或定地點向粉絲提供優惠及實用資訊外,品牌更可以透過微信,作為手機會員卡及優惠券的發放平台,免卻了自行製作及管理品牌手機應用程序的煩惱。 雖然下載數字已達一百萬,微信在香港使用的滲透率仍有待考驗。但作為一個透過移動平台進行營銷的試點,我仍然是會鼓勵各品牌話事人儘管一試的,起碼可以考驗一下,貴公司品牌在手機平台能否與消費者互動的實力。 說到底,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需要時間累積,所以,愈早開始和消費者打關係愈好。 (原文刊登於2012年9月11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