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不要讓你的耳朵懶惰

你知不知道,耳朵也會變得懶惰? 我身邊有很多喜歡聽歌的朋友,都會抱住種「有聲就可以」的心態去的聽歌,所以,有時聽到我向他們發表的「偉論」,總是不以為然。 因為,我總是認為,聽歌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欣賞過程,而過程中,有很多值得你仔細咀嚼的細節,要用一定水平的音響器材及軟件播放,才可以聽得出來。 更何況,若果你任由耳朵變得懶惰,你的耳朵對於分辨很好與好、好與普通的聽力,會自然地消失。 我不是音響發燒友,但因為從小就開始學音樂,經常進出大會堂音樂廳。 什麼是好聲音?我的耳朵大概有個概念,所以,對於播放音樂的軟硬件,我一直都有最基本的要求。 像Spotify或Apple Music這類串流音樂平台,帶來了無限方便,亦令我夢想擁有一個大型音樂圖書館的這願望成真,其實,我是很喜歡的。 但問題是,當我靜下來,想以欣賞和享受音樂的心情來聽歌時,串流音樂平台在音響質素上,與我理想中的聲音,始終有一段距離。 平日,在家或者在我的辦公室聽歌,我用的都是KEF LS50W喇叭,不是什麼名貴音響器材。 雖然我老早已經主打電腦聽歌,但在家的時候,我還是會盡量用無損音樂檔播放。 因為,播放Spotify或Apple Music,很容易就感到聲音的混濁感,樂器亦始終欠缺質感與層次。 平日出外,即使智能手機老早都可以聽歌,但好幾年前,我還是一直會帶著我的iPod Classic。 我的iPod 裡面,收藏了好些我直接從CD rip出來的ALAC無損音樂檔,讓我在上班的途中,或者在辦公室裡享受音樂。 但大概是四年前左右,有位好朋友見我如此Old School,於是便送了照片中的這台Sony ZX100 Walkman給我,讓我可以享受到Hi-Res音樂檔的樂趣,相比起ALAC的CD質素,更上一層樓。 於是,今時今日,我還是會經常帶著這台Sony Walkman出外,掛在耳朵的,是這對有線的舊款耳機UE900。 有朋友看到,問:「這是什麼年代啊?你不嫌麻煩嗎?」 我告訴他/她,聽歌的過程,「麻煩」往往就是一種樂趣哦。

用聲音,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

不要以為平日在講座見到的我,表面上好像口若懸河,但實質上,每次站台,事前我都是緊張兮兮,而且,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會在事前寫好講稿,做足功課。 所以,即使我平日經常發表文章,抒發己見,但若果要我開咪做Show,其實甚有難度。 最近,口才欠佳的我,終於也鼓起勇氣,開了個Podcast,除了是受到身邊的業界朋友阿石和Ivan So的啟發,更重要的,是最近Spotify買下了Anchor,這個主力做Podcast Hosting及Distribution的平台。 以我剛剛開張的廣告風涼話Podcast為例,一經上載,等待內容批核成功之後,Anchor就會幫我一口氣,幫我在各大主要的Podcast平台,包括Spotify、iTunes、Google等等發表內容。 Podcast雖然不是什麼嶄新事物,但Spotify看好Podcast的商業前景,當然必有因由。 而事實上,過去四、五年,Podcast已經成為不少新聞主播、作家、學者、娛樂名人等等的兵家必爭之地,雖然,在香港,Podcast這氣候,還是來得姍姍來遲。 作為一個多年聆聽Podcast的用家,我這習慣老早已經取代傳統的電台廣播,原因無他,在Podcast的世界,我可以尋找到更多有養份的聲音內容,往往比傳統電台廣播為多,加上我尋找音樂推介的媒介,老早已被Spotify取代,對於我來說,傳統電台廣播與TVB一樣,已經不再存在於我的時間表上。 說回我初次發表的Podcast內容,其實是我的偷懶之作。 話說上個月,因為製作MarketingPulse的宣傳片,我與Juno進行了一個接近兩個小時有關Marketing、Branding和創作的訪談。 事後我發覺,我與Juno的訪談中,有不少珍貴的內容,都是值得和大家分享,於是,在徵求過Juno團隊的同意後,我決定把這些內容剪輯成四集的Podcast,隨便為我的個人Podcast開張。 因為訪談期間,部分對話都是輕鬆進行,所以有部份的音響質素會稍稍強差人意,但因為內容實在珍貴,我還是決定把這些內容盡量保留下來,希望大家會不介意。 我還是Podcast新丁一名,所以製作還在摸索階段,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包涵,亦歡迎就大家將來想聽到的內容,給我一點意見。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pp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Google Podcasts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Spotify 廣告風涼話Podcast on Anchor

賣歌者言|林一峰與他的《音樂蜂》

從前,作為一名樂迷,支持自己喜愛的歌手或樂隊的話,有兩個主要方法:買唱片和買演出門票。 現在,世界變了,唱片銷量低迷,全球屢創新低,即使你做齊以上的支持活動,也無補於事,因為你只屬於少數。 而且,你可能已略有所聞,因為入不敷支,最後因難以維生而被逼轉行的歌手樂隊,這類故事,幾乎無日無之都在發生,尤其是,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極高,在銅鑼灣吃一碗雲吞麵隨時承惠$45的城市中。 不要以為音樂人是藝術家,就可以不吃人間煙火,音樂無價,但製作一首歌曲,背後付出的人力物力的成本,無論是買樂器、製作器材、租用錄音室、僱用樂手等等,一律真金白銀,所費不菲,音樂成本,絕非無價。 難以再靠售賣唱片賴以為生,唯有另闢蹊徑,於是較有生意頭腦的唱片公司或音樂人,開始為歌手樂隊拓展更多收入途徑,出售周邊商品、拍廣告、代言、出席商業活動、甚至是創建自家品牌,靠知名度開拓音樂以外如時裝食肆潮流精品等等,總之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及的商機。 在音樂界,更具生意頭腦的,諸如will.i.am,索性幫品牌當潮流顧問,賺得盆滿缽滿。 音樂人絕非存心不務正業,只是商業模式變了。因為,推出專輯,反而成了宣傳工具,不用賠本,已算幸運。音樂明明是核心,卻被逼變成附屬商品。 但這個世界上,仲有些人偏偏不願妥協,始終認為,音樂有價。 2015年2月,林一峰與友人成立《音樂蜂》(MusicBee.cc),是為音樂版的Kickstarter.com,匯聚全世界可能碩果僅存,仍然願意付費購買音樂的樂迷,讓他們直接集資,支持所喜歡的音樂人推出專輯,一同享受音樂成果。 作為《音樂蜂》計劃的創業作,當然由林一峰起動,於不足兩星期的時間內,第一個企劃已經達標,籌夠了超過20萬的樂迷資助,執筆之時,已經超過28萬,成績令人鼓舞,證明付費音樂未死,願意掏荷包的朋友,仍大有人在。 「現在,聽眾接不接受付費音樂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大家明白做音樂其實是昂貴的這個事實。」 正所謂居安思危,有關於《音樂蜂》這計劃,目前剛開始,好像反應不俗,於是我問林一峰,這一盤音樂生意,到底怎樣才能夠支撐下去? 「有關心《音樂蜂》的媒體朋友,擔心我們只憑每個案子募資成功後15%作營運費很難維持,那倒是真的。」 「只是,這是一個三贏的平台:音樂人有足夠資源開始 project,而且我們不成功不收費;聽眾有權選擇什麼值得面世的自由,並且得到計畫不成功就原銀奉還的保障;一切事成後,音樂蜂也可以靠一點點佣金作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經過我們團隊兩年深思熟慮的考量和經營之後,還不能維持的話,輸的不是我們,而是香港的文化。」 「說真的,我跟《音樂蜂》的夥伴們 Frenzi Music與Why Interactive以香港作為《音樂蜂》的基地,開頭二話不說就來《音樂蜂》註冊,初期大部份實際付出金錢支持的用家,超過半數是來自台灣的朋友,但過了一個月後,香港的支持者已迎頭趕上,超過整體數字的一半,證明香港也有不少熱愛音樂,願意為音樂付出的樂迷。」 但說到底,《音樂蜂》最終想達到的理想,又是什麼? 「我們的理想,當然是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年輕人可以成功踏出音樂的第一步,但現在想想,最理想的理想會是:香港人一起成就自己的音樂,更會以自己的音樂為榮。」 幾乎每個行業的「上一代」,都總愛投訴一代不如一代,於是我問林一峰,作為樂壇的大哥哥,又怎樣看香港新一代的音樂人?與兩岸三地的音樂人相比,我們的優點和缺點又是什麼? 「在我看來,我還是屬於新一代啦,哈哈,但我們得承認,大部分中國人對音樂的認知,只是旋律跟歌詞,對於所謂的’Sound’未有概念。」 「很多其他香港新一代的音樂人,大多傳承著上兩個十年的K歌文化,或是受台灣音樂人影響居多,這點對於香港在兩岸三地的突圍不是一件好事。」 「但我們還是將焦點放在優點上吧。多年經驗所得,粵語歌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有地位的,而且只有香港人能做到最好,這就是香港音樂人的優勢了。」 「香港是一個很公平的木人巷,只要你肯努力,就有機制幫助你成功,在知識產權法上,香港也是兩岸三地之中最先進的。」 部份讀者都可能留意到,我絕對是音樂串流服務如Spotify及數位音樂服務如iTunes等的擁躉,我見林一峰經常有專輯上榜,我還以為他在這方面的收入,應該相當不俗,但事實上,當我問林一峰數位音樂對音樂人的宣傳有否幫助時,我卻得到一個令人沮喪的答案。 「音樂串流服務對已經有龐大錄音版權的大公司是有幫助的,畢竟會為大公司帶來多一個項目的收益。」 「然而,如果你是小公司或是獨立音樂人,只有兩個選擇:一,將東西不計成本無限上線,為不確定的現場演出機會鋪路;二,轉行對於以娛樂為本位的歌手,串流音樂平台也是有幫助的,因為他們的收入並不是來自音樂,是音樂帶給他們的東西,但對於以音樂為本位的歌手,靠串流音樂平台就很難生存。」 「以我為例,我的《一支煙的時間》,在Spotify被聽一次,在一年後會有0.004港元的收入,如果一首歌的製作成本是四到五萬港元,大概一千萬支煙的時間我就有機會回本了。」 看來,即使我每個月為Spotify的訂閱費付出了$48,間中也有在iTunes Store買歌,自以為感覺良好之餘,事實上,要在這些數位平台上令更多音樂人修成正果,自食其力,似乎仍然言之尚早。 作為一名樂迷,我只想,在本地音樂的這片土壤,音樂人能夠堂堂正正地,靠音樂維生,因為,音樂有價。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5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坂本龍一 【THREE】碟評

由高中開始學聽音樂,坂本龍一的作品,我幾乎是每一張也是不會錯過的。 這張以「三」為題的近作(封面圖案卻像是個『川』字,也不排除可能有這含意),說的其實是三重奏,坂本教授再度夥拍曾經合作過Morelenbaum 2 / Sakamoto: Casa(如果你聽累了Lisa Ono,我鄭重向你推介此專輯)的巴西大提琴家Jaques Morelenbaum,再加上小提琴家Judy Kang,組成了這個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組合。 專輯所演繹的,清一色都是坂本龍一的經典舊作,俗語稱炒冷飯。但炒冷飯又何妨?心水清的樂迷,老早知道坂本教授已有前科。 的而且確,過去二、三十年來,他總是喜歡久不久就翻一翻櫃桶底,把好些陳年舊作拿出來作重新演繹,您可以批評他過度沉溺好自戀也好,可是,死忠樂迷如我者總是比他更樂此不疲地,像中了魔咒般,繼續照單全收。 事實上,坂本筆下旋律大部份都甚為簡約淺白、卻甚委婉動人,除了有點洗腦效果,更總有一股令人百聽不厭的魅力,每次聽,都像是第一次聽。 就以經典電影「戰場上的快樂聖誕」主題曲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為例吧,由12/8拍子的前奏,進入2/2拍子的主題,整首作品,幾乎就只是一句旋律的重複變奏與伸延。反復再聽,你又卻會像被捲入旋渦般,被這首優美的音樂,一次又一次,重新帶入如夢般的意境。 除了多年前的純鋼琴版,這專輯內的三重奏版本,暫時已成為了我目前的最愛。坂本教授在拍子及速度的處理上,採取了一種較為隨意及緩慢的節奏來演繹。現場演出感較強,三人靠默契、隨即興、憑感覺來把關,大部份時間,都由鋼琴來牽動,大提琴與小提琴的造句、呼吸也與之相呼應,如天上行雲,反映在流水中的光影上。 專輯首軌Happy End,是坂本早期個人專輯及樂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 時代的名曲,他後來也多次以純鋼琴演繹,節奏向來輕快,但今回這個版本,速度卻是慢了差不多一倍。 坂本好像要將一份美食料理,從小碟分散在另一隻大盤子上,抽絲剝繭,要你慢慢地逐點逐點去咀嚼品嚐。 Tango一曲最初在Smoochy專輯出現時,是為電氣化的Bossa Nova版,後來,又出現過與大貫妙子合作的鋼琴配女聲版,當然也少不了後繼的多個純鋼琴版吧。 至於與這個最新版本類似的三重奏演出,其實已早出現在數年前坂本於歐洲演出的現場錄音內,之不過,在編曲上,前者較為隨意,今趟在樂器間的編排分工及旋律對唱上,則來得較為緊湊。每次聽此曲旋律,我感覺上都好像有新發現,藕斷絲連間,發現了小如一條毛髮般的差別,也會令我雀躍得可以。 在這個炎夏的星期六早上,天花的風扇在轉動,呷一口清茶,聆聽坂本這些動人的樂章,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番意境,又是再多一次的「第一次」。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3年7月號)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我與Spotify的48小時

我的老友都知道,從小到大,我是那類一天沒聽歌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的人。 我的iTunes library內大概有320G的歌, 還有大量未有時間逐一rip進去的數千張CD,我想,這可能是我退休那一天的工作。 面對無止境地增長又堆積如山的音樂檔,我開始愈來愈感到不安,怕有一天,我的硬盤會突然罷工,然後宣佈死亡。其實幾年前也發生過一次,結果,我所有的歌曲檔案全部報銷,只剩下我那台iPod Classic內的160G。 自此,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別的雲端解決方案。後來,家裡安裝了一台NAS,但我只視那作為備檔之用,試過用NAS行iTunes,抄錄播放速度其實未如理想。 於是,我也開始考慮如iTunes Match等一類的其餘方案,也試用過Moov、KKBox和Soliton,但其中各有利弊,前者只可以備案能夠在iTunes store找到的歌,後者則為串流音樂服務,音質和選曲也極之大路。其實,一般流行曲的檔案我不太擔心,最麻煩的,還是我那些古典和爵士音樂的檔案。 一直有留意外國流行的Spotify,部份原因是我在美國的外甥是Spotify的重度使用者,經常看見他們在facebook分享的聽歌狀態,看見其選曲的範圍極之廣,有趣。 上星期,Spotify終於登陸香港,第一時間下載了來試玩48小時,我全程將音質調到最高的320kpbs,並一律以串流播放。我使用的手機是iPhone5,網絡是1010,我也長期啟動了LTE。 320kpbs串流播放的音質尚可接受,但網絡間中會死火,搜尋歌曲的速度亦非常一般,我用慣了iTunes,覺得Spotify這個搜尋歌曲的介面,亦有點兒混亂。 但選曲之豐富,卻是令我非常詫異的,在Spotify,我試聽了大量我從前在大學音樂資料館聽過的古典和爵士音樂,有些冷門得我難以置信。 譬如,我嘗試搜尋小提琴大師Itzhak Perlman演繹的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同時,我又居然找來大師在不同大小唱片Label的舊錄音。 我搜尋英年早逝的爵士小號手Clifford Brown,他在Emarcy旗下的歷史性經典錄音(我個人只擁有5張日本版),在Spotify上除了出現了數十張外,我更見到好幾張從未見過的致敬大碟。 中文流行曲相信難度不高,陳奕迅華星年代的所有大碟,齊。但嘗試搜尋一些日本歌譬如小田和正,就完全未見蹤影。亞洲曲目方面,相信與KKBox或Soliton等一類的大路選擇差不多吧。 平時用手機聽Spotify,回到家裡,我又試過用手機串流Air Play,透過我的Logitech Air Speaker及Apple TV播歌,託Apple鴻福,極之方便,音質也是320kpbs的可接受質素。 試聽了48小時,我對Spotify的初步印象其實是不錯的,我會視之為一個On Demand的Radio平台或Jukebox,但說到要付每個月$48的服務費,我還是有點猶疑的。 首先,如果是新歌,我會情願幫襯iTunes $8一首,因為那是我個人擁有的,Spotify則有點是像租碟服務,你不會擁有那些歌曲,但你卻可以在租借期內任聽。 當然,這又是與個人聽歌習慣有關,如果你是喜歡有一個龐大的音樂library任你揀任你試,Spotify是屬於你的,如果你較喜歡擁有和建立屬於個人的音樂資料館,你便要以另一種心態使用Spotify了。 暫時Spotify只提供每個月$48的服務費計劃,年費套餐欠奉,如果買一年有折扣,我想我會考慮一下的,但暫時,我只會使用Spotify Desktop版的免費服務。 想知道更多有關Spotify服務的事,Unwire.hk有篇寫得非常詳盡的文章,值得一讀,恕我不再重複,拾人牙慧了。 9 件用 Spotify 必要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