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品牌最大公因數

最近頻頻有學生問我什麼是Co-brand,那算不算是Cross-over的朋友?怎樣才為之成功? 我不想在這裡向大家拋書包,我只想用最草根的方法,向大家解釋一下,就當這是生活小百科吧。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DNA,兩個不同的品牌結合,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作用,像忌廉溝鮮奶,可樂加萬樂珠,能夠「撞」出一些特殊的品牌效應出來。 當然,兩個品牌交叉感染,都希望一加一不止於二,你稱這形式做Co-brand也好,Cross-over也好,其實都是異曲同功。 但拜託不要隨便用個X字,譬如黎明最近的Leon X U,看起來就有點不雅了。 重點是,一如優生學中強調遠親相交,兩個品牌愈是風馬牛不相及,所能繁殖出的化學作用,爆炸力便愈強。 譬如張敬軒與香港管弦樂團兩個品牌合作,便同時把流行曲與歌手高格調化、古典樂大眾化。 這條方程式由當年的關正傑,以至較近年的張學友或李克勤等也歷久不衰,兩個品牌單位也各取所需,雙贏。 但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遠親相交卻經常會出現怪胎,譬如將曾特首與MC Jin這兩個品牌硬生生地配對,便立即洋相大出,貽笑街坊,起錨變嬉錨。 也有些情況,會妹仔大過主人婆,譬如每次任何品牌與Hello Kitty Cross-over,這頭沒咀巴的貓卻永遠會搶盡主人家的鏡,那管你是輩份極高的麥當勞叔叔。 但反正每次都大賣,主人家們通常都不會太介意。 但也有些品牌聯盟,是主人家想借助對方的品牌基因,令自身產品產生Halo effect(光環效應)。消費者電子產品方面就有較多案例,要數最成功的一宗品牌婚事,便莫過於Sony與Ericsson了。 此外,譬如Panasonic及Sony的數碼相機,會分別採用專業的萊卡及蔡司鏡,突顯專業形象;大眾化的消費者電子品牌LG,又會找Prada合作推出時尚高檔的手機。 最近,兩大手機品牌htc及Nokia,都分別找了一個音響耳筒品牌BEATS及Monster(其實都是同一家公司)合作,大打音樂潮牌這張牌。 兩個品牌合作,如何找出最大公因數,難度極高。 箇中究竟是誰靠誰,誰滔對方的光,形式千變萬化,手法五化百門。但萬變不離其宗,假使配搭得宜,愈是遠親相交,遺傳基因愈是優秀。

Steve Jobs的i-戰衣

除了icon這個字,我似乎已不找到一個更貼切的詞彙,來形容剛剛離我們而去的Steve Jobs。 作為一位icon,他的一舉一動當然備受眾人關注,而但凡人都是先看外表的,所以衣著亦往往成為焦點所在。 眾所周知,近期亦備受談論的,就是Steve Jobs自從於1997年回歸那一家由他一手創立,後來又把他踢了出局的Apple Computer時,他開始逐漸樹立起的一套衣著「風格」。 Steve Jobs生前是惡名昭彰的偏執狂,更是簡約主義的忠實信徒,從他的衣著品味,大家亦可見一斑。 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Turtleneck)毛衣、一條Levi’s經典501牛仔褲、一對灰色的New Balance 991球鞋,就成為了Steve Jobs每次站在演講台上,宣佈那些令全世界為之歡喜若狂的蘋果產品時,最iconic的形象。 大家都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式一樣的衣著組合,就如蝙蝠俠放在蝙蝠洞裡的戰衣,Steve Jobs應該擁有無數套。 牛仔褲及球鞋的品牌早已揭盅,都是美國貨(但牛仔褲卻不肯定是否美國製造了,那款球鞋卻肯定是),唯獨是那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一直帶點兒神秘感。 最近的一個解說,是來自已經出版的Steve Jobs個人回憶錄(由Walter Isaacson執筆)。話說80年代,Steve Jobs曾一度拜訪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席間他對Sony企業內的員工制服,產生了濃厚興趣,而事實上,當時的服裝設計師為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為了加強員工歸屬感,Steve Jobs認為Apple員工也應該有自己一套制服,於是他找來了三宅一生擔綱設計。之不過,此構思後來遭到Apple員工強烈反對(這個當然,那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哦),最後胎死腹中。 雖然如此,Steve Jobs繼續與三宅一生保持密切聯繫,後來更要求大師為他設計屬於其個人風格的「制服」,最後,Steve Jobs選了一件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作為他的戰衣,三宅一生亦為他一口氣製作了一百件。 三宅一生當年為Steve Jobs量身訂造的一百件毛衣,未必永遠合穿吧,難怪過去多年來,Steve Jobs要找其他代替品。 但到頭來,他還是選了一個美國牌子,這個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品牌叫St. Croix,據該公司的發言人稱,Steve Jobs平均每年會向他們公司購買兩打同款同色的黑色長袖高翻領毛衣。 最近,St. Croix這個品牌亦因Steve Jobs的離世而人氣高漲,只短短幾天,這款外表平平無奇,賣175美元的毛衣,已經售罄,銷量升幅為100%。 但奉勸大家,這既然是Steve Jobs的個人標誌,除非閣下為了製造搞笑效果,否則還是不要照樣模仿了。 更何況,這並非一個合適的搞笑時候,小心惹來Steve Jobs粉絲咒罵。(放心,我一定會帶頭) 伸延閱讀: Steve Jobs on Why He Wore Turtlenecks Steve Jobs’s style: New turtleneck details revealed Brand Behind …

Steve Jobs的i-戰衣 Read More »

不簡單的微單—Sony NEX5N

借了兩個星期,已捨不得還給人家。 說的是Sony最近推出的這台NEX5N。事隔一年左右,不算姍姍來遲了,NEX5N其實是NEX 5的後繼機,外觀上的改動近乎零,但功能上卻作了不少的升級。 上一代的NEX 5最為用家咎病的操控問題,來到NEX5N,便企圖以輕觸式的 3 吋 LCD 顯示屏彌補不足,但事實上,一如較早前的Panasonic GF2和Olympus PEN3一樣,觸控式操控似乎已成為了微單的指定動作。 觸控式選擇對焦點並非人人喜歡,認識不少的單反用家中,嗤之以鼻者更大有人在,但作為習慣了用Camera+這類攝影app在iPhone進行對焦的我來說,反而用得輕鬆。 NEX5N的強項,是採用了一片尺寸接近單反相機的1,610 萬像 Exmor APS HD CMOS, ISO由100 至25,600。 對於我這類非專業用家來說,當然這些都只是數字遊戲,狂谷ISO,我更覺得有點兒屈機成份。 親身體驗後,發覺AF 對焦速度理想,在光線微弱的情況下拍攝,ISO3200絕對可用,影像細緻度表現亦理想。以成像質數而言,已肯定超越了我那台用了差不多四年的Sony A350入門單反。 一般旅行外遊,除了較常使用的Canon G12,我也會帶備這台A350,一向不喜歡頻頻換機的我,試用過這台NEX5N後,卻覺得自己是時候認真考慮減輕背相機的負擔了。 由於都是用來旅行拍攝為主,所以想活動較輕鬆自如,更不希望欣賞風景變成忙著拍攝風景,一般情況下,我背包裡帶部G12小DC,其實已經可以滿足到我的主要需要。 但當我把G12放在NEX 5N旁邊,發覺後者居然更輕便,換上餅鏡的話,願意經常放在背包裡的機會便更高。 兩支Kit鏡比較,我偏向較喜歡那支餅鏡,起碼不會像拿Zoom鏡時般頭重尾輕,但只要不把它當作DC般拿,習慣了持機的手勢後,拍攝其實也不難得心應手。 由於時間關係,加上還是想試清楚相機的拍攝質素,加上我對15款的創意濾鏡效果興趣不大,以下是我隨便主要用光圈先決試拍的照片,全部沒有用閃光燈,更沒有任何後期修圖。  入夜後,路過中環的大排檔,淡淡發黃的鎢絲燈泡影照下,四周入鏡的細緻位仍清晰可見。  沿大排檔走進後巷,即使四周光線微弱,出來的效果依然不俗,鎖櫃的鐵皮面質感可見。 在中環ifc mall參加活動,站在面前兩三排的記者後面,什麼也看不到,唯有Zoom盡然後舉手就拍,哈,居然也給我影得頗清楚。 在光線較弱的戶內位置拍攝小狗,把光圈開到最大就拍,毛色十分自然。  拍攝當日陰天,亦不容易叫小狗定下來,有點兒難度,同樣將光圈推到最大,成功捕捉。 總結:因為NEX7即將推出,所以有朋友仍對NEX5N有點保留,認為此乃過度期產品,這點我反而不太認同,事關兩者定位相差太遠(NEX7整機價$1,199美元),NEX7將會是Sony用來打其他品牌DSLR的中價半專業機的武器。NEX5N對象則仍然主要是消費者市場的微單用家,如果你仍未擁有微單,這將可能會和我一樣,正面對Sony NEX5N、Olympus的PEN3、Panasonic G3等三款機型間的選擇。

北村景子的最新SONY α NEX-C3廣告

剛推出的Sony NEX-C3新廣告,都係沿用NEX-3同一主題(Focus Your Love)、同一女主角(北村景子)、同一歌曲主唱(JUJU),但日本相機廣告好看在於product as hero得來都會教你看得舒服,有很多產品示範的位卻來得很自然。 當每個牌子的單鏡入門機廣告都以女性為主打,角色描寫都一模一樣地是有型有個性的獨行女生,北村景子這系列的廣告反而展現出另一種味道,是一種獨立得來卻溫柔的女性美,是alone而不是lonely。 NEX-C3號稱是全球最輕便的可換鏡頭相機,但我其實不介意稍重少許(少許好了),Sony麻煩快點出NEX-C5。

少味精,聽真有感情—Sony旗艦級鑑聽耳筒MDR-Z1000

某次看小田和正的音樂節目,發覺他在錄音室內,與一眾樂手都是戴著同一款Sony的鑑聽耳筒,後來再留意其他的日本音樂節目,但凡入錄音室,也會見到大家也清一色地用這一款耳筒。 明查暗訪下,我才知道,原來這款鑑聽耳筒型號是為CD900ST,幾乎是日本大部份錄音室的指定鑑聽耳筒。 此品為日本限定發售,想買的話,你只可以買水貨,或者是到日本的Amazon訂貨,折合港幣$1,500左右。 CD900ST少味精,音質老實,所以一直廣為音樂人愛「戴」,我曾經試聽,稍嫌戴得不太舒服,加上這是專為錄音室使用設計,用隨身聽如iPod或iPhone等等來推的話,力水未必夠。 最近,側聞Sony香港代理入手了一款號稱旗艦級的鑑聽耳筒MDR-Z1000,上網查一查價錢,嚇了一跳,比起上述的標準錄音室耳筒CD900ST,天啊,價錢是一倍有多,承惠$ 3,998,值得嗎? 但看得實在心癢,於是問Sony的公關借機一試,這個週末前終於到手,由於是供傳媒試用的sample,日子有功,已經「開聲」,不用warm up,多好。 拿上手,感覺很輕身(270g),佩戴起來亦頗輕鬆,真皮的耳墊非常柔軟,將我一雙大耳朵包得貼貼實實。 隔音效果呢?哦,音樂一開始了,除歌曲以外,萬籟皆寂。 先提供少許官方數據: 型式:封閉式 推動單元:50mm圓頂形 阻抗:24Ω/1kHz 靈敏度:108dB/mW 頻率響應:5-80,000Hz 平時我主要用電腦和iPod聽歌,所以先用電腦來試聽,我在唱片櫃找了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協奏曲來考一考她,三個樂章近38分鐘,聽完耳朵也不太累,於是直落第二鋼協,聽罷,我的總結如下。 不愧為Sony的旗艦級型號,亦保持了一貫Sony鑑聽耳筒的特質,音色自然而不浮誇,少味精,用電腦推,力水還可以。 我所試聽的貝多芬鋼協版本,是我最欣賞的阿巴度(Abbado)指揮柏林愛樂的現場演出錄音,鋼琴獨奏是波里尼(Pollini),樂團的每件樂器間充滿空間感,用心細聽,樂句與樂句之間,你會感受到樂手細微的呼吸,我聽到的,更是豐富的音樂表情。 第一樂章的華采樂段,鋼琴的音色音量都有著強烈動態對比,高音樂句的每顆音符都優美清亮而不刺耳,低音亦顯紮實。 鋼琴與樂團的前後距離感極之玲瓏,齊奏的樂段音樂的包圍感很強,悅耳的聲音從四方八面透進耳朵,這,就是聽音樂的真正樂趣。 轉過頭來,我換了iPod來試聽好幾首流行曲,全部WAV檔,哈,感覺居然一般,沒有了剛才聽古典樂章時的驚艷。 很可能,這是我長期習慣吃味精的結果吧,聽流行曲時,音色再細膩,低音震動力不夠澎湃,鼓擊不夠punchy,總又是聽得不太盡情。 不服氣,拿耳筒出廳,換上可接駁大插頭的延長線,駁上擴音機,拿了幾張音樂會Blu-ray碟來再煲。 果然,用iPod推這耳筒,不是不能,但發揮真的有所局限,接上擴音機後,用三、四成力水去推,已有明顯不同的效果。 音樂感很強,渲染少,動態表現紮實,由U2演唱會的強勁搖滾,以至是久石讓音樂會的千人大合唱,澎湃力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愧為鑑聽級數。 所以,我的總結是,MDR-Z1000夠輕身,適合長時間佩戴,音質亦充滿音樂感,動態包圍感亦很強,是一對有Hi-Fi味的鑑聽耳筒。 可是,如果你打算以此作隨身聽耳筒,我覺得會有點浪費,當然,你仍要堅持敗家的話,悉隨專便。

我愛大耳牛

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又到了可以將我的入耳式耳塞收入櫃筒,讓我的大耳牛耳筒出場的時候。 耳筒又會和天氣有關?這個當然,大熱天時,不要說是大耳牛,就連一般中型的頭戴式耳筒,我戴起上來也一定會馬想變成蒙古皇帝打仔——大汗踏細汗,不是說笑。 其實,平日聽歌,我很少用來用去都是同一對耳筒的,因為基本上,一般質素較好的耳筒,每一對其實都有自己的性情,獨特的音色。 但講到要好好享受音樂,大耳牛始終高出入耳式幾皮,這是物理性的關係,無得鬥。 這對來自Sony新副品牌PIIQ的MDR-PQ1,我已試聽了近一個月,煲了三十六個小時以上。 論造型,其街頭塗鴉文化的設計,明顯是針對愛聽流行曲的年輕人,於是乎,我亦刻意先用了好些搖滾及電子舞曲元素較強的日系韓系流行曲來為她開光,音樂檔案全部以320kbps的解析度從CD轉檔。 用一般封閉式大耳牛耳筒,我最怕是過份浮誇的所謂低音震撼,從而令耳筒的音質有點「燥」底,聽得人心都煩。 於是我刻意用有點「燥」底的BOA的兩首新歌Hurricane Venus和Game測試,MDR-PQ1播放出的電子低音旋律,有質感,味精亦不會過濃。電擊低音鼓的節奏紮實中仍遊刃有餘,彈跳力強勁。 整體而言,樂器與人聲音色取得不俗的平衡位,唯獨高音部份不夠突出,但就音樂感而言,這類節拍強勁的歌曲與MDR-PQ1又實在匹配。 之後我亦試了些以acoustic 樂器為主的歌曲,椎名林檎與斎藤ネコ合作的「平成風俗」就最適合不過,碟中運用了大量Big Band爵士樂的編曲元素,面對如此豪華的音樂大場面,MDR-PQ1未有怯場。 聽打頭陣的Gamble一曲,椎名林檎的「燥」底歌喉忽然溫柔起來,融化於澎湃的管弦樂中:幾首編曲較簡單的歌曲,低音大提琴的牛筋味不俗,爵士鼓的Cymbals 和Hi-hat有金屬光澤,光亮得來不刺耳。 唯一美中不足,是其中音部份略顯侷促,高音部份,可以更清更銳的話就更好。 值得留意,MDR-PQ1兩邊音鼓的設計是略略向後傾斜,除了為了獲得更佳的貼耳享受外,相信目的是在耳筒內營造更強的音牆效果。 此耳筒阻抗達70 Ω,我先後用了我的音響組合、電腦、iPod和iPhone進行反覆鑑聽,前者不用說,後兩者一般更大概只需用六成音量已能輕鬆推動,所以,可見MDR-PQ1應該是特別為照顧隨身聽音響器材而設的。 我的結論是,MDR-PQ1這耳筒雖然在設計及用色上略帶浮誇,但音質上卻沒有過份渲染,以音質而言,我更覺得她其實是相當溫文,與Sony的DJ系列耳筒不同,有著Sony一貫錄音室鑑聽耳筒的忠實特質,是為「日式溫柔」。 最後,也有要彈一下的地方,就是如此巨型的大耳牛耳筒,明明是預了讓你帶出街用的,為什麼會連跟機袋也沒有一個?況且,此耳筒完全不能摺疊,要隨身帶著使用就真的有點不方便哦。

由電飯煲到耳筒PIIQ—Sony品牌煉金術

你們猜,Sony第一件出產的產品是什麼? 不是原子粒收音機,更不是電視機,而是上面這台於1946年5月7日誕生的「電動煮飯器」,今時今日,我們簡稱「電飯煲」是也。(圖片及資料來源) Sony創辦人之一井深大(Ibuka Masaru),將一具傳統的木製飯桶改裝,在底部連接上鋁電極,接駁電流後,便成為這個現代「電飯煲」的初號機。 如果換了是今天,Sony可能會將此命名為RiceStation吧。 時至今日,Sony旗下的電子消費產品不計其數,更有趣的是,Sony很喜歡以副品牌(Sub-brand)的營銷策略,在不同的領域中開拓經營。 近年已成為業務中流砥柱的PlayStation不用說、手機SE、手提電腦VAIO、電視影音BRAVIA、數碼攝影Cyber-shot等等,都已經發展成獨當一面的品牌。 可是,我最懷念的,還是首推當年PDA界的經典,後來卻無疾而終的CLIÉ (讀作 “KLEE-AY” )。 多得近年的手機聽歌熱,隨身聽文化回歸,於是多個品牌的耳筒和入耳式耳機,都相繼入場爭一杯羹。 說起耳筒,雖然Walkman的氣勢已不可同日而語,但Sony在音響界仍有一定的地位,上圖這台肥水不流別人田的CD900ST(日本獨賣,不出口),更加是日本所有專業錄音室內的指定標準,是品牌的真正旗艦級產品,地位超然。 以我的愚見認為,Sony可能見大玩街頭塗鴉文化設計的耳筒品牌Skullcandy,虛有其型但音質平庸也能大賣,有點眼紅吧,於是最近便推出了這個全新的副品牌PIIQ (讀音Peek),希望能在這市場中搶灘。 設計上,PIIQ系列的耳筒用色大膽,出齊螢光黃綠紅,明顯也是想是走街頭塗鴉文化路線,同時亦背靠Sony的大名,在音質上給大家多點信心。 暫時PIIQ系列在香港推出了四款耳筒,主打的款式,相信是兩款頭戴式耳筒,MDR-PQ1和MDR-PQ2。 我手頭上正在試用的,是PIIQ系列頂級型號的MDR-PQ1 。拿上手的第一印象,我覺得在網上及平面廣告中的圖片(包括我拍的這兩張),實在有點虧待了這耳筒。 產品真身的物料,做工相當精美細緻,我更特別喜歡耳筒調節鬆緊部份,用上了魔術貼的設計,十分方便體貼。 這耳筒才剛剛來我家報到,熱身需時,待我煲足兩至三個星期後,我會再向大家作詳細報導,下會再續。

Sony alpha NEX-5植入音樂錄像的催淚廣告

過去兩三個月,我一直在心大心細,考慮著應不應該買Sony NEX-5,最近看完這個廣告,我又真的心動了多一點,我想,這就是所謂廣告的效應吧。 一般邏輯你會認為電子產品是理性消費,廣告中對產品解釋得愈清楚愈好,但其實不然,有些時候,人的理智往往會被情感打敗,廣告,其實又不用解釋得太多。 http://www.sony.jp/ichigan-e/message/ 除了香港的那一輯廣告外,我最先看到的,是由淺野忠信和北川景子主演的「Focus Your Love」篇,見都這個Love字,驟看我本來還以為又是那些老老套套的愛情故事,但其實不然,整輯廣告兩位主角零交流,只是各自交待他們分別使用的NEX-5和NEX-3的體驗旅程,淺野忠信以一個遠足旅人的裝束探索大自然,北川景子則回到小時候成長的故鄉懷緬一番。 「Focus Your Love」說的原來不是愛情,是世間美好的至愛事物,情感不做作,產品不硬銷,很到位。廣告主題曲是JUJU重唱My Little Lover的名曲”Hello, Again~昔からある場所~”,原曲是這樣的。 My Little Lover的原唱較為輕快,交到JUJU手上時,情感演繹與編曲讓此曲好像變成了另一首歌,在廣告內出現的時候只覺動聽,但後來看了此曲的PV(Promotion Video),配合了感人畫面,一個不留神,天,這居然變成了催淚彈,潛移默化中,Sony NEX-5這產品及Sony α 的前半生—Minolta的古董機亦有被植入於故事情節中,不知不覺間,這產品的討好形象已進入了你的潛意識,說起來有點像《潛行凶間》 INCEPTION內的情節呢。 說回這PV,故事其實相當簡單,說的是一位古稀老人,重回昔日年輕時代與戀人相識的故地,手中拿著發黃的舊照片和相機,然後就是與這愛侶一起成長、結婚、生子等一幕幕美好的回憶,到最後,愛侶終老離去,只留下這位老伯和這些照片留下來的美好回憶,仿佛在老伯的記憶中,愛侶最美麗的一面,永傳。 我不想說些像「看完不哭是冷血」這類難聽的說話,但我在微博和Facebook分享完這廣告後,大部份人的回應都是(淚)呢。 國內朋友可以看這版本。

率先試玩PlayStation體感手掣MOVE!

歷經疲憊的日本經濟,加上內部業務的大規模重組,在剛過去的星期四(7月29日),Sony卻公佈了其第一財季(4-6月)的業績報告,終於曙光初現,成功地轉虧為盈,純利達2.94億美元。 Sony並非發明了一部新的印鈔票機,而是除了大幅削減成本外,更主要受惠於其液晶體電視,以及其遊戲機/軟件的強勁銷售所帶動。 作為旗艦產品,PlayStation 3 Slim更因為以進取的價格推售,在過去一季的銷售數字,亦較諸去年同期,達到雙倍增長,售出了超過240萬台。 反觀曾經以Wii橫掃全球的Nintendo,由於缺乏新產品及遊戲軟件的帶動來刺激銷售,今季卻出現虧損,達2.87億美元。 我不是忽然扮起財經專家來,其實我向來都喜歡留意好些公司的財務表現,因為這往往是該公司產品銷售的寒暑表,直接告訴我們,這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信心指數。 事有湊巧,在報紙讀到Sony業務反彈的同一天,晚上我卻有幸被邀,以博客身份參加了率先試玩PlayStation 尚未推出新產品MOVE體感手掣的活動。 有了Wii的珠玉在前,體感操控遊戲已不是什麼嶄新事物,更何況,XBOX 360的Kinect的「零手掣」體感操控,在form factor而言,已先在口水戰上贏了一仗,MOVE要突破的話,一定有難度。 我本身家中已有PS3,但日常主要還是將此主機當作家中的Media Center用途為主,偶爾才會玩一下家裡用來「看門口」的兩款遊戲—GT5 Prologue和Tiger Woods PGA Tour,一直有考慮過買Wii,但覺得如果買一台只以打機為用途的主機,好像有點浪費吧,我為人孤寒(吝嗇),所以還是在人家的家裡玩就算吧。 如今PS推出這款新手掣,其實對我這類一直想嘗試體感遊戲的「輕」玩家而言,確實是相當吸引的。 9月15日才會作公開發售,但當晚我在香港Playstation的辦公室,便有機會率先試玩了即將與MOVE這體感手掣一起推出的多款遊戲。 「比Wii好嗎?」知道我去了試玩的十個朋友中,九個也這樣問。 老實說,除了「功夫滑仔」這款以香港橫街雜巷取景,以全身動作駕駛加功夫閃避的新遊戲在思維上較具突破,如果你硬要將MOVE和Wii比較,可能真的欠奉。 「功夫滑仔」的宣傳片,連Rap也是用廣東話Rap的,地道過地道綠茶。 但PS3此仗打的,卻不是單憑在硬件上的硬拼,在遊戲軟件而言,由於畫面和音響上已佔上風,新手掣便有助提升產品體驗,對於我這類已有PS3入屋的玩家而言,誘因頗大。 我不是體感遊戲的老手,沒資格說什麼了。但看過不少評測報告,都認為MOVE的強項是準繩度及其體感變化的層次感,這都是前者有所不及的。 我最喜歡那款遊戲?除了「功夫滑仔」,我玩得機不離手的,便是「Time Crisis」這款射擊遊戲,由於瞄準器的反應快而準,投入感倍增,射擊對手時亦十分痛快,呵呵,真的是減壓佳品。 暫時官方發表的MOVE套裝定價,基本組合的Starter Pack(內含MOVE手掣、PlayStation Eye攝影機及體驗版遊戲合輯碟一隻)售價是$499,但其餘的幾款套裝,一般包含基本組合另加一至兩套遊戲,售價亦只是$699,我覺得更為化算。 不說不知,今回MOVE的全球開售,香港居然將與美國同步,並比日本更早推出,就連那款主打遊戲「功夫滑仔」也是以香港為背景(連對白也有廣東話),看來PlayStation方面真的十分重視香港市場呢。 PlayStation MOVE的官方宣傳片,很期待用MOVE玩Tiger Woods PGA Tour呢。

口袋裡的高清攝錄機—Sony Bloggie MHS-PM5

Sony替最近推出的MHS-PM5改了個外號叫Bloggie,當然擺明是為吸引Blogger而設吧。 針對Blogger而設,定位會不會太窄?哈,這個年頭,任誰都可以是Blogger,試問有何窄之有?更重要是,無論是外型設計和定價($1800左右),Bloggie都明顯是主打年青的貪玩一族,這件大朋友的小玩具,我反而覺得是就大眾化路線的。據知Kodak較早前推出的Zi8口袋高清攝錄機,在美國賣得成行成市,相信定位亦與這部Bloggie差不多。 我趁復活節假借了這部Bloggie回家試用,可惜天公一直都不做美,拍片的時候天色都是一片灰濛濛,拍出來的影片質素可能有點影響。 因為是走大眾化路線的機種,此機操作上比一般手機更容易上手,基本上,你不用看說明書,也應該可以在毫無難度下開始使用所有機能。 此外,機身亦相當輕便,機面面積比一部iPhone小,所以放在褲袋或恤衫袋也可感輕鬆自如。 此機號稱可以拍到1920 x 1080 30p的高清片,但在最高規格下,並不支持變焦,於是我嘗試了用720p進行拍攝,剪片則用iMovie進行,過片後再上YouTube,發覺有少許雜訊,加上未設有放手震,持機拍攝時要略有技巧。 Bloggie最大的賣點是其另附的360鏡頭,拍好片後可透過軟件拉橫成全景畫面,感覺頗有趣,但缺點是只提供PC軟件,過片後的格式亦只有WMV,所以當我再放在iMovie剪接時,畫質便又打了一個折扣。 作為一部可隨便袋在褲袋或衫袋裡的高清攝錄機,此機的賣點是其便攜性及簡易的操作功能,造型亦尚算不俗,但如果你是一名認真的拍友,對錄像質素有一定要求,此機便未必能滿足得到你的需要,說到底,$1800左右的價錢,你亦很難苛求什麼,Bloggie作為一件電子玩物,尚算不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