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C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直至明日世界再可舐手指前

拿了新客戶,很多廣告公司總以為,一定要為品牌大搞新意思,才算叫做有個交代。 英國著名獨立創意廣告公司Mother London接手KFC這個客戶後,卻不斷努力替品牌找回他的初衷。 2020年年初,疫情尚未於全球爆發前,Mother London便把KFC於1957年推出的經典品牌標語Finger Lickin’ Good’,原封不動,循環再用,來一次重新演繹。 言簡意賅,簡單到好像什麼都沒有做過,卻馬上成為一時佳話,此為之高手過招。 但話還未說完,疫情瞬間已肆虐全球,在這個分分鐘要提醒大家洗手洗手洗手的時代,Finger Lickin’ Good’此話一出,馬上成為公共衞生的禁忌,KFC唯有暫時叫停。 到了2021年,世界各地的疫情陰霾尚未散去,Finger Lickin’ Good’這句品牌標語的回歸,仍遙遙無期。 於是,較早前,Mother London便在Twitter發貼,以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招徠,向公眾發問,究竟在這個時候,KFC應該向那些品牌借來標語暫用? 坊間回應熱烈,各大品牌亦來一起湊湊熱鬧,除了英國的KFC,其他國家的KFC也加入改標語行列。 單憑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一個創意 hashtag,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了一個近期的一個熱門meme,實在不得不佩服創意人的頭腦,以及KFC這客戶的膽量。  不用等愚人節出手,KFC來個品牌標語大兜亂此舉,愚人娛己,在疫情期間,除了令大家不會遺忘了Finger Lickin’ Good’的這個品牌承諾,更以笑聲救地球,繼續令KFC成為消費者閒話家常的話題。 廣告第二波,網絡的meme最近已經演變為戶外Digital Billboard或移動廣告燈箱。 你可以用 #UntilWeCanFingerLickAgain 這個hashtag,追蹤到無數的meme,其中以下幾個我覺得是最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大家亦可以視之為經典廣告標語重溫。

惡搞經典廣告標語的KFC廣告

二次大戰後,社會百廢待興,各類鼓吹消費主義的商業活動逐漸抬頭,廣告正正就是那個時代衍生的新興行業。50年代的美國,在紐約Madison Avenue地區一帶,匯聚了多家廣告公司,成為業界的搖籃,那個時代的廣告人,都自稱為Mad Men,同名美劇,正正就是講述這時代的廣告人。 初期的廣告製作,大多是標題取勝,文案主導,廣告創作人寫好一句精警廣告標語,再找畫師或美術部負責輔助的插圖或照片。 「It’s finger lickin’ good」是KFC(當年還是用全名Kentucky Fried Chicken) 於1956年開始使用的廣告標語,意思大概就是「好吃到要舐手指」,台灣譯作「吮指回味樂無窮」。這廣告標語,堪稱是全球最經典廣告金句之一,在美國,至今仍家傳戶曉。 最近COVID-19疫症全球肆虐,為鼓勵大家時刻保持個人衛生,食炸雞好吃到一定要舐手指這「指定動作」,KFC含蓄而又嚴厲地,作出了不鼓勵聲明。 KFC製作了一個戶外廣告牌,見一桶炸雞旁只見一句廣告標語,「finger lickin’ 」部分被蓋上「格仔」(馬賽克),原先的「It’s finger lickin’ good」只見到「It’s XXXX good」,可是,由於太經典,大家的腦海裡,這廣告金句依然會自動出現,令大家發出會心微笑。 巧妙的文案,配搭簡單的視覺,這類較傳統的廣告表現手法,經典卻歷久彌新。

為何這年頭那麼少客戶肯投資拍TVC?

有很多和我同期的廣告行家都慨嘆,這年頭,愈來愈少客戶願意投資拍片做TVC(電視廣告),從前一百幾十萬港元拍一支TVC的「入門價」預算,幾乎已經絕跡江湖。 但我覺得,這年頭,TVC這模式,角色已變得極之含糊,首先,製作影片廣告,所用作投放的媒體,已不可能只困在我們家中的公仔箱,戶外媒體的選擇,公仔箱出現的模式層出不窮。至於網絡世界,形式之多變,更加是數之不盡,天天新款,你還以為網絡媒體很便宜?你實在太天真。 為何媒體的選擇明明是多了,客戶願意花在拍攝影片廣告的預算卻是少了? 我覺得,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則,媒體預算因媒體的選擇碎片化,投放資源需求大增,間接令廣告客戶把預算向媒體支出那邊靠,從而減少廣告製作預算。 二則,網絡世界是很難捉摸的,製作質量未必是收視保證,不少拍攝預算極低、製作粗糙的網絡影片,卻隨時都可以獲得一百幾十萬的點擊,你花一百幾十萬港紙拍完一條廣告,表現卻遠不及人家,試問叫客戶情何以堪? 先旨聲明,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觀察,是一個廣告界現象,但並不代表我認同這是一個應合理化的廣告規則。 參與過任何廣告製作的朋友都知道,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多一支燈,少一支燈,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 廣告製作製作雖然是商業行為,但廣告製作亦存在她的藝術性,因此,廣告製作的標價,有如「海鮮」,很難有固定單價,亦很難量化,來到影片廣告的製作,牽涉的人與事更是千絲萬柳,永遠有很多未知之數。 有聲又有畫,一支製作出色的影片廣告,總有著她的獨特魅力,品牌形象打入消費者腦海這條數,單憑那一百幾十萬的點擊數字,難以量度。 最近,我從我認識的名廣告導演James Leung的臉書貼文,看到這一支KFC的影片廣告。 以近年香港快餐業的廣告的標準來看,何止是大製作這麼簡單? 半點都沒誇張,看過廣告後,我的而且確被這新口味令我食指大動,及後近乎朝思暮想。 過了兩天,湊巧全公司的同事亦嚷著要去吃炸雞,於是,來到KFC,我二話不說就點了個鹹蛋黃金脆雞套餐。 我除了很欣賞這廣告創意,更欣賞導演James Leung的製作功架,行有行規,我不好意思直接問他這支廣告拍了多少錢,但我肯定所費不菲。 希望我不是一廂情願,但我願意相信這個客戶真的是個還相信創意的好客戶,荷包是最誠實的,我也以行動支持。 我在排隊點餐的時候,剛巧又看到這影片廣告,才幾十塊的套餐,埋單時,我覺得份外抵吃。

有關Vuvuzela(呼呼些拿)的10個問題

近排大熱但其實又不太關我事的世界盃,除了一眾球星外,最備受注目的,未必是大會指定的那個adidas世界波,反而可能是那個非大會指定的非官方球迷啦啦隊打氣道具—–Vuvuzela(呼呼些拿)。 可能知我是喇叭手,最近不斷有人問我有關Vuvuzela(呼呼些拿)的問題,其實我真的不是什麼也知道的,但姑且做了少許資料搜集。 1.究竟什麼是「呼呼些拿」? 類似號角,發聲原理也一樣的樂器一種,經常出現在南非體育比賽的活動中,用作製造噪音,助響聲勢之用。從前多為金屬製,後來為了普及或為安全理由,改良版一般為以顏色鮮艷的塑膠製,標準為65cm長,亦可長達一米。今年世界盃適逢其會,因而大放異采。 2.「呼呼些拿」此字何解? 無從稽考,但有人說是南非Zulu族語「製造聲音」的意思,又有人認為是「打氣」或「沐浴於音樂/聲浪中」的意思。 3.「呼呼些拿」從何而來? 有不少人認為最原本是來自非洲的部族,是Kudu horn的改良版。但自從「呼呼些拿」竄紅後,南非拿撒勒浸信會(The Nazareth Baptist Church) 的創辦人謝姆貝(Isaiah Shembe)便順勢起錨,指控南非世界盃抄襲,宣稱「呼呼些拿」是其教會於100年前所發明,作為召喚信眾祈禱時使用。 4.怎樣吹響「呼呼些拿」? 先作狀扮一下舒琪,端出上下兩唇,然後吹氣,震動雙唇,能夠發出類似放屁的聲音,就代表你會吹得響「呼呼些拿」。下面有短片教大家吹響「呼呼些拿」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5.Kenny G那支色士風的吹奏原理是否和「呼呼些拿」差不多? 差得遠,「呼呼些拿」吹奏原理和喇叭或其他同族的銅管樂器一樣,都是靠震動雙唇發聲,色士風則靠吹奏者用咀唇夾著簧片(一塊類似竹片的東西)和號咀間的震動發聲。不過有網友堅持Kenny G吹色士風是和吹「呼呼些拿」是差不多的,所以製作了以下短片,大概可當笑話一則吧。 6.究竟「呼呼些拿」有沒有Key? 有人認為,一般常見的「呼呼些拿」,是介乎B Flat和C key之間的,到這裡你可以聽一下。但當然,音準是因人而異的。透過適當運氣和拉緊咀唇,「呼呼些拿」的音高其實也可以改變,不一定烏來烏去都是同一個音。 7.吹「呼呼些拿」會不會吹爆肺? 我不知道你的肺有多廢,所以不懂答你,但一般而言,吹奏任何任何任何任何任何任何樂器,都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一定不會用肺運氣的,你應該用橫隔膜,吸氣是肚脹,吹氣時收腹的運氣方法吹奏,留意一下你的胸部有否活動,一般而言是一定不會的,有的話,就代表你是在用肺呼吸了。 8.除了吹爆肺,吹「呼呼些拿」還有什麼存在危險? 都說了只要吹奏方法得宜,一般情況下你都不會因為吹「呼呼些拿」而構成健康問題。但你附近的朋友問題就大了,「呼呼些拿」吹響起來,隨時可發出達127分貝的聲響,較諸打鼓和吹哨子的122分貝更高,如果近距離接近耳朵,足以令對方永久性失聰,不能說笑,所以,切忌對著人家的耳朵吹哦。 9.吹「呼呼些拿」還會導致其他身體不適嗎? 會,一定會。就是當你吹的那支「呼呼些拿」,之前被其他人吹過,那人所帶的過濾性病菌,便很有機會透過留下的口水,與你交叉感染,正所謂病從口入,你的那支「呼呼些拿」是否衛生乾淨,也需要注意。 10.那裡可以買到「呼呼些拿」,多少錢? 你可以選擇去南非買,那邊應該隨時連路攤檔都會買到吧,如果不方便去南非的話,聽聞最近在KFC買餐後我以另加$15換到,至於質素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 想知更多的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BBC News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