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Dorsey

用6秒說故事 短片社交網絡Vine

  因為Instagram的社交照片分享模式成功,繼而有不少以社交短片分享模式跟風的手機app出現。 香港人可能略為熟悉的,首推Viddy(多得Edison啦),其餘還有Klip、Gif Camera,以及無聲無色地登場,來自Google/YouTube的Video Capture。 但論備受注目,相信還遠不及於兩個月前推出,由Twitter主腦人Jack Dorsey背後力撐的Vine。 江湖傳聞,有說Twitter爭輸了給facebook,買不成Instagram,於是一直在另覓明日之星,見數秒短片及Animated GIF這社交分享潮流方興未艾,剛好於去年年底遇上還未面世的Vine,於是索性收歸旗下。 Vine的玩法,單手搞定。啟動鏡頭,指尖按著熒幕,拍攝就自動開始,你可以用大姆指按著連續拍攝,也可以一小段一小段去拍。總之,當拍攝短片到達6秒上限,就會自動停止。 6秒短片拍好,就可以直接上載到Vine,同時,你也可以於Twitter及facebook上分享你的Vine。 有點像Instagram或Twitter,若果你希望較容易被人發現,你可以在上載的同時,以#號註上關鍵字Hashtag,又或者透過整合在Vine的Foursquare打卡,顯示短片拍攝位置所在。 但又與Instagram不同,Vine不可以匯入檔案,所有Vine片,都是要直接用該app拍攝。Vine亦沒有像Viddy般,可加入的濾鏡效果。 暫時,Vine只提供iPhone iOS版,Android或其他的手機平台欠奉。 由於我身邊的Geek友大多為Android友,所以友儕間的Vine玩家,數目甚少,正在開始玩的,又以在Twitter活躍的英文Geek友為主。 Vine好玩嗎?雖然介面單薄了一點,但我還是覺得不錯,唯一不太方便的,就是當出外旅遊,手機又沒有data roaming時,想玩Vine就比較麻煩。 拍攝Vine片,我還認為是以逐一秒或半秒的手法拍攝較有趣,有機會有時間的話,加上手機腳架,也不妨試試拍攝Stop Motion。 除了一般數碼達人,跟據我透過Twitter新增的帳號,我發現已逐漸有不少名人、品牌,以及出版企業開始試用Vine,這些帳號,可能是由Twitter官號直接過戶關係,所以,都已經有一個Verified帳號。 目前,由於我個人Vine帳號的Followers還是寥寥可數,相信還要經營一段時間,待多一些朋友一起玩,經常互Like一下對方的Vine後,才會好玩。 各位網友,你開始Vine沒有?開始了的話,不妨大家互動一下哦,我的帳號是@rudileung。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科技界名人聯手推廣電腦程式教育

有看過那一套八十年代的校園青春片Revenge Of The Nerds嗎? 那個年代,可能沒有多少人想過,這些在學校平日沉默寡言,經常被取笑的四眼電子龜,長大後,居然會學識一身好武藝,懂得寫一些本來應該只有外星人才看得明的電腦程式,剛好迎上科網熱潮,沖浪而去,不少成為新一代的商業領袖、富貴神人。 活到像我這等接近半百年歲,聽過不少朋友都説過:「年少多好,如果人生可以回帶,我希望年輕時會學曉過一兩件樂器。」 (當然,對於八、九十後而言,此命題可能不成立,因為他們大多數都有被父母迫過去學樂器。) 而我呢?如果人生可以回帶,我多麼希望,年輕時能學懂過如何編寫一點電腦程式哦。 為什麼呢?現今世代,電腦、手機、互聯網,還有其他數之不盡如八達通或銀行提款機等等背後不可或缺的數位程式,每一日,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而除了硬件,不斷推陳出新的軟件,正如我寫這篇文時正使用的Evernote好、朋友們不斷地向我推送索命的Candy Crush也好,都是無數電腦程式員的努力成果。 這個年代,即使你自問有橋,你還是得靠這些懂得編寫電腦開發程式的朋友,去把你的想法,付諸實行出來。 事實上,來到科網世代,單純有所謂的「橋」,是真的不夠用的,看過Social Network這電影嗎?電影中飾演Mark Zuckberg的主角被指責偷橋時,有句說話我印象最深刻。 ”You know, you really don’t need a forensics team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this. If you guys were the inventors of Facebook, you’d have invented Facebook”。 最近我在facebook分享了一支短片,事後有位媽咪級同事問我:你覺得我是否應該也讓我的小孩學習一下寫程式? “I think everyone should learn how to program a computer, because …

科技界名人聯手推廣電腦程式教育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