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iOS平台上最優秀的Google Reader訂閱app—-Newsify

在iOS有那一個RSS Reader最好用呢?在Facebook向朋友請教,朋友A推薦我用Newsify。 先前都用些免費軟件閱讀RSS上的訂閱,但主打還是用Flipboard,也有用Pocket負責收藏,最近亦多用了Evernote來作資料整理。 由於工作及教學上所需,我對知識及資訊的吞吐量愈來愈大,我發覺若要滿足到我從訂閱、分類、篩選、閱讀、收藏這五個步驟的要求,除了我要培養出一套個人的整理術外,我更需要物色一些好工具。 用了Newsify此app的免費版一個上午,已立即決定升級使用付費版(媽呀,才HK$8,已可iPhone和iPad版兩用),除了因為界面精美外,實用性更是一流。 Newsify的一大優點,是在於它與Google Reader的整合性極高,無論你是透過Google Reader或者是Newsify新增訂閱,兩者都會同時同步,有條不紊。 此外,Newsify內建的搜尋引擎,效率也相當高,要在訂閱中以關鍵字找新聞,輕而易舉。 更重要的一點,是為Newsify的離線閱讀功能,這一點,類似平台如Flipboard等,暫時是最大盲點。 由於我經常要到廣州出差,所以間中會有大半天處於離線狀態,但只要在早上出門前用Newsify同步更新一次,大部份當天的新聞已可儲存,路上便可以繼續輕鬆地閱讀和整理了。 此外,一如巿面上所有主流的新聞訂閱app,看到有趣的新聞,想在社交網絡分享,Newsify也同樣方便。 你大可先標籤某段新聞為重點、或者是將新聞的連結收藏到Evernote,想把文章分享到社交網絡?一籃子的如Facebook、Twitter、Google+、Tumblr或甚至是Buffer等等的超連結,幾乎也可以一鍵搞定。 執筆之時,Newsify正進行限時免費,還未擁有的iOS用家,快快到這裡「單撈」(下載)下來吧。 當然,即使是付費的話,這也是一個物超所值的App哦,支持一下也應該。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Path—你的隨身私人日記

你還需要多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嗎? 平台太多,時間太少,老老實實,又中又英,我一早已覺得有點社交過盛的消化不良感覺。 但工作需要,有新東西的話,我還是即管會試試看的。 目前已同時在iOS及Android平台出現的Path,推出的時間和Instagram差不多,但兩者的普及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直至Path 2.0版本於去年年底出現,才開始獲得較多的注意。 Path的基本概念,就是你的私人日記薄,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到那裡上班,沿途見到什麼,和那誰一起,都可以一日透過圖片、文字、短片、GPS軌跡等等,一一記錄下來。 (Path其實也有一個音樂分享鍵,但不要太開心,以為這是類似Spotify的功能,因為你除了可以聽到由少數人已上載了的歌曲單的音樂片段外,你只可以用文字告訴大家,你正在聽什麼歌,可是呢,就連直接到我的iTunes找播放清單都不懂,這個設計是敗北。) 但不要把Path視作另一款的多媒體社交分享平台,Path的概念,與愈多人一起分享愈好的主流平台相反,她強調這是一個私人日記薄,雖然你的朋友可以過來看你的Path,但有別於facebook,他們不可以隨便把東西貼上你的Path裡。 更重要一點,Path真的希望你這本日記,只容許少數真正認識你的朋友瀏覽,所以,Path剛推出時,只限定每人只可以有50個朋友,Path 2.0推出了後,才增加至150個名額。 與陌生人搭訕?絕非Path用家那杯茶。 那麼,Path的魅力在那裡? 個人認為,Path的亮點,是那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設計,簡潔、易上手,UI(User Interface)亦美艷到不能。 還有,可能是新鮮感作崇,Path的照片濾鏡,好像有比人用我用的Instagram的那些漂亮。 拿上手開始玩後,便很容易會愛不釋手,指尖在屏幕上游上游落,很多按鍵想按一下。 到底我是否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刻都記錄下自己去過那裡、見過什麼或是在想什麼,這點我就不太肯定。 當然,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又或者初為人父母,這又可能會另作別論。 但目前這一刻,因為開始了玩Path,相信我一定會減少玩Foursquare。 一來我向來對能否夠成為那裡的地主其實興趣不大,二來畢竟Foursquare是把個人的行蹤公告天下,我在那裡留低過腳毛這等閒事,還是在Path讓自己友知道就算了。 P.S. 到目前為止,Path還可以在內地使用,即使上不到facebook或twitter,一如Instagram,到了內地,你還可以透過Path發貼。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iPad2在美國開售僅24小時,已經售出了超過30萬部,當中佔了70%是iPad的首次買家,相對於iPhone4初開售時23%為iPhone首次買家這數字,今回這第二代產品,在吸納新客戶方面,速度更快。 連同預先網上訂購的數目,據預計,一個月內售出1百萬部應該毫無難度(據Fortune雜誌報導,此數字可能已於開售後第一個週末達到),首三季售出1千5百萬部更是大有可能。 除了自家專門店Apple Store外,今回Apple更聯同兩大網絡供應商AT&T及Verizon幫手推貨,此外,新加入的還有Walmart,可見Apple今回銳意打入大眾化的市場。 事實上,以最低入場費的訂價而言,iPad 的確較同類型競爭對手如Samsung、R.I.M.或HP更佔優勢,雖然在可見的未來,機價更便宜的山寨平版電腦會繼續湧現,競爭對手在繼續壓價及改善產品,但以目前的Apps供應數目而言,iOS以外的其他競爭對手,暫時仍是望塵莫及,這個年頭,銷售電子產品,已經不能僅僅硬銷硬件。 此外,不得不留意的是,Apple電腦自80年代已是不少美國大學或甚至是高中的寵兒,先從教育滲透,鞏固用戶使用習慣,向來是Apple擅長的營銷技倆,iPad第一浪,除了一眾追科技一族外,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吸納了大批商業,或甚至是政府機構的老闆級人馬用戶;iPad第二浪,除了在大機構中更廣泛使用外,相信在大學內的滲透率亦會加快提高。 金融時報的商學院教育版,最近便有多篇文章探討,以iPad為主的平版電腦,將如何取代傳統筆電,逐漸成為MBA學生上課必備的工具,更有文章提及,除了電子版的個案文稿和筆記可節省大量紙張外,以可閱讀6個月或更長時間為期的電子教科書,環保之餘,更可減省學生的課本支出,以及減輕背著重甸甸的課本的肩膀負擔。 今回任你再恨他大言不慚也可,我仍不得不相信喬老闆在發佈iPad2時的預言,在平版電腦這市場上,2011年依然會是iPad領先的一年。當然,作為消費者,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其他選擇的。 伸延閱讀: Retailers run out of iPad 2 within hours iPad 2 sellout: The analysts weigh in Piper Jaffray: iPad 2 totally sold out, 70% to new buyers 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hall aid of choiceTablet devices: iPad takes over as the lecture …

iPad2開售24小時,賣出超過30萬部。 Read More »

iPad再襲擊 傳統媒體要給力

上星期的3月2號是一眾蘋果迷的大日子,除了教主喬布斯戲劇性登場外,各界期待已久的iPad2,順理成章成為當日焦點。 iPad第一代在9個月內便創下了1500萬台的銷售紀錄,於平板電腦市場坐擁逾90%的佔有率,因此喬教主揚言,2011年將會是屬於iPad2的一年。 與此同時,科技調研公司Gartner Inc.亦於iPad2發表後,亦馬上調低2011及2012年的個人電腦銷量預測,認為隨着iPad2的出現,以及多家競爭對手加入平板電腦的市場,將進一步分薄個人電腦的市場。 平板閱讀默默起革命 於筆者而言,我更為在意的,反而是隨平板電腦的流行,將如何影響整個媒體及廣告業的發展。據Fortune雜誌的報道,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二的Fortune 100大企業,已紛紛投入製作iPad app,或者是利用iPad作為企業營銷及傳訊等活動的工具。 此外,目前於蘋果App store可供下載的35萬Apps內,便已經有6.5萬個專為iPad而設的AppS,佔總數的18.6%,發展速度迅速。 近期與好些廣告客戶的高層開會,亦發覺當中不乏iPad用家,這些老闆級人馬,昔日任你和他大談網絡世界如何精彩發展神速,他們可能都不太着意,但如今由於手中的這個新玩意,卻開始躍躍欲試。 可以肯定的,就是未來的網站設計,必須要顧及到用戶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登入時的體驗,任你在電腦瀏覽器中再聲色藝俱全,你的網站來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之上,隨時也可能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武功盡廢。 以我們公司為例,近期為客戶設計的網站,也愈來愈重視誇平台的可兼容性,昔日曾一度流行的花巧動畫設計,在兼容至上的大前提下,亦要開始作出取捨。 因為iPad一下子成為「老闆玩具」,對於傳媒出版業而言,尤其是像《信報》這類專門針對高質素、消費能力亦較高讀者群的媒體,如何透過這新渠道緊貼現有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亦要利用這新興媒體,吸納更年輕的讀者群,將會同時成為不久將來的考驗與機遇。 過去一年,外國已有不少媒體出版,紛紛在iPad上進行不同商業模式的試驗,當中最高資態之一,可數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News Corp斥資3000萬美元,並聘請了達100名記者編採的而製作的The Daily;這份iPad限定的數碼化報章,於上月才正式推出,採取收費模式,每個星期酌量收費0.99美元,按年訂閱則為39.99美元。 在這個網絡上充斥無數免費新聞資訊的年代,The Daily這個收費訂閱的如意算盤能否被打響,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但iOS系統背後的一個殺着,就是iPhone或iPad用戶早已進行信用卡登記,全球高達2億賬戶,隨時可成為你的潛在買家,門檻較諸其他網絡商業交易平台為低,絕對不容忽視。 商業模式改變傳媒 筆者估計,傳統媒體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再生,採取完全免費+廣告收入、部分免費+廣告收入,或者是全部收費+廣告收入等商業模式,將會是今年的大勢所趨;其中致勝的條件,除了在內容的獨特性上,要積極地與目前網絡的免費資訊爭一日之長外,在用戶體驗上,能否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觸控、互動、多媒體等用戶介面體驗,再配合網絡的即時更新同步,以及其社交媒體化的特性(方便讀者能隨時將部分內容於facebook等一類的社交頻道分享)等等,都將成為能否讓傳統媒體成功地移植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的成功因素之一。 此外,媒體出版者亦不能忽略廣告模式上的創意空間,當中能為廣告客戶帶來多少的正面影響這因素。最新一期的AdAge中,便有調研指出,分別在某雜誌的iPad及平面版本上刊登同一個廣告,由於前者的聲畫及互動俱備,前者平均可較後者能提高的廣告記憶度(recall),居然可多達21%,閱讀廣告後會否直接登入品牌網站,前後者的成功率亦可相差一倍。 最後,由於新一代的iPad2配備了前置鏡頭,相信亦將大大方便用家採用QR Code條碼掃瞄,實行平面與數碼媒體相結合;其餘好像「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執行手法,若果能配合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的宣傳推廣,肯定更會是如虎添翼。未來的媒體出版,相信會有另一番新景象。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