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浪漫」之三:一起DUB帶的日子

  (圖片轉載自這裡) 我那個年代的中學生麻甩仔,絕大部份,都經歷過自製卡式帶新曲+精選的青蔥歲月。 無論是用作個人珍藏、討好異性朋友,或者是展示自己個人音樂收藏之豐富或品味之高也好,躲在家裡DUB帶,幾乎成了我等小毒男的指定課餘活動。 DUB帶途徑有很多種方法,最高檔的,當然是黑膠唱片過卡式帶,其次,就有當年曾經紅極一時的Double Cassette,可以帶過帶的錄音機。 我中二升中三的那一年暑假,不知為何學校頒了一份什麼音樂服務獎獎學金給我,於是我就全數拿去買了台中古Technics唱盤和Akai錄音機,再加上我的中學音樂老師把他的「山水」舊擴音機送了給我,然後我配一對鴨寮街喇叭,我的DUB帶天堂,就這樣大功告成。 我先不談DUB帶技術上的學問,單單說由選曲、排序、以至抄歌名等,這些步驟,其實可以十分講究,當中已可以看得出DUB帶者的個人修養、周密心思,以至是品味堅持。 用什麼牌子,什麼級數(普通磁帶、鉻帶、鐵帶)的卡式帶來招呼朋友,某程度,反映了對對方的重視,相互間的友情。 如何善用60分鐘或90分鐘的卡式帶,用盡每一分鐘,並有計劃地,好好分配Side A與Side B兩面,各自不同的選曲方向。 現代年輕人流行的交換珍藏音樂方法,由最初的「燒隻畀你啦」(啋!講到好似燒衣紙咁),到近年「畀隻手指(USB)抄畀你喇」,又或者「掉落dropbox自己抄啦」。 我平日最憎人恃老賣老,但每次講到DUB帶,我又真的忍不住講句:「嗨,家陣啲後生,邊會明?」。 作為一名學生哥,加上那是個唱片還是要用錢買的年代,我當年固然沒可能坐擁無數音樂珍藏,除了去朋友的家DUB帶,或者是互相交換黑膠碟翻錄外,最流行的方法,就是到旺角信和地庫的唱片店,託那些小唱片店的店主幫我錄,逐首歌買。 那是一個很有趣的音樂旅程,想當年,全港大部份樂迷都在一起盜版,但我們這些喜歡在家裡自製盜版的音樂愛好者,卻同時又是唱片公司的好客仔,因為我們即使節衣縮食,也會拿真金白銀買唱片。 所以,那個年代的唱片公司,據聞每年隨時出18個月糧,那個年代的香港樂壇,卻沒有被這個民間私人盜版集團弄跨。 其實,我是不太留戀黑膠唱片或CD的,我反而更懷念,是那個一起DUB帶的日子。 2000千嬉年那一年,有部叫High Fidelity的電影,香港片商譯了一個像新藝城電影的中文名,叫什麼「失戀排行榜」。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 Rob Gordon (由John Cusack飾演),和我那個年代的毒男一樣,有鋪DUB帶癮,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間二手唱片舖,坐擁無數黑膠唱片,天天人在碟海。 因為失戀無限次,每次都會將失戀故事DUB帶,串成個人精選,繼續沉淪。 如果你讀完我這篇文,有興趣的話,不妨找這部電影來看看,看完後,你未必會明白,為什麼HMV從前做得住現在卻不行,但你最少可以領略一下,DUB帶的浪漫。 因為這好歹也是Nick Hornby原著故事,所以電影內不乏十分到肉的抵死對白。 “A good compilation tape, like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and takes ages longer than it might seem. You’ve got to kick off with a …

「男人的浪漫」之三:一起DUB帶的日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