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Google台灣的搜尋故事—是「微電影」不是「微廣告」

最近,頻頻聽到「微電影」這三個字,聽到時,真的隨時較當初聽到Viral Video這名詞更頭痛。 就算你不是行內廣告人,你可能也會感覺得到「微電影」之泛濫,但真正令我頭痛的,卻並非「微電影」是否泛濫。 廣告客戶滿以為將長版本廣告視頻放上不用付媒體費的YouTube或YouKu等一類的社交視頻平台,然後指望動輒會有數十萬點擊瀏覽的成果,才是令我頭痛的病源。 就正如好廣告不會拯救到爛產品一樣,YouTube也絕非靈丹妙藥,任它再風靡全球,也不代表能夠把你的視頻自動散播開去,因為YouTube這類平台,有別於你可以逼人看廣告的電視台,看或不看,話事人是觀眾。 你知道在YouTube的世界,競爭究竟有多劇烈嗎? 每分鐘,就有足足72小時的視頻被上傳。 每個月,有接近30億小時的視頻曾經被觀看。 2011年,視頻瀏覽次數整體合共有一萬億。 今年5月21日,YouTube剛好踏入七周年,這支視頻,給我們回顧了好些有趣的數字和故事。 的而且確,目前,要在YouTube上突圍而出,競爭愈來愈劇烈。我沒有一條必勝方程式,但我覺得,品牌要做網絡視頻,先要考慮以下五個基本要點: 幽默經常被視為YouTube的必殺技,但並非每個產品都適合幽默,誠意有時比做小丑讓人討好。 自出娘胎,我們都喜歡聽故事,看看品牌有否可以打動人的故事,真實為先,賣產品為次。 就算真的要硬銷產品功能,看看可否以戲劇化的手法,呈現產品的優點,感性好,幽默也好,不瘟不火就最不好。 「我會把這條視頻分享出去嗎?」網絡視頻是否成功,重點通常在於有否一個讓觀眾看後想立即傳開去的引爆點。退後兩步,站在觀眾的立場,撫心自問是必要的。 不一定要靠官方帳號發放視頻,豁出去,找來一些YouTube達人,由他們來幫你播種,效果往往更好。 最近看了來自台灣Google的三條視頻,大概也合乎了我以上提及的五個基本要點,製作也充滿誠意,大家不妨揣摩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值得參考之處? 有台灣的朋友告訴我,「吳承儒:高鐵上的小科學家」那一支視頻,在網絡上掀起了相當廣泛的討論,當中雖然有正面也有負面的,但正因為具備了一定的話題性,其「可分享性」程度也就更高了。 伸延閱讀:YouTube Statistics: A Year Later – More Jawdropping Growth

2011年社交網界大事件

今年社交網絡較往年更為熱鬧,一年既終,我特別嚴選了十大事件,看看當中有那些也和你息息相關? (一)社交網絡示威風雲 就連時代雜誌也將示威者選為年度風雲人物,可見2011年的而且確是一個示威之年,而其中社交網絡亦扮演著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率先啟動事故始於年初,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被透過社交網絡組織及策動的群眾要求下台,開羅政府先禁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後封鎖互聯網及手機短訊,最後演變成海外人士同心協力,千方百計將當地被封訊息繼續散播(譬如有人提供話音轉成文字短訊的技術),裡應外合。#egypt除了成為了推特2011年的標籤排行榜首位外(即最多人以此話題作標籤發言),引來的骨牌效應,是令今年接踵而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示威活動的策劃及參與者,更懂得借助社交網絡的力量,由英國及溫哥華暴動以至佔領華爾街,角色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 (二)日本東北大地震 今年三月期間,這場接近9級的大地震及接連發生的核幅射事故,震撼全世界,同時間,亦突顯了在這非常時期,當傳統移動通信網絡癱瘓時,大家能如何透過社交網站,更有效地協助大眾了解事態發展、提供人道支援、協助尋人、發放支持慰問訊息等。同時,透過在社交網站發佈圖文,日本當地民眾亦扮演了提供第一手資訊、在社區中互助等角色。當然,造謠及惡意破壞者也會趁此非常時期出來搗蛋,將未經證實的訊息盲目轉發,某程度亦反映在社交網絡應用上,民智仍有待改善。 (圖片來源) (三)英國皇儲大婚微直播 可能是首個大規模地透過不同社交網站進行直播的國民慶典,在現場的,在世界另一個角落的,都在婚禮舉行期間,一起以文字、圖片及視像,同步參與證這場世紀婚禮派對。有趣的是,當中參與人士佔了六成來自美國,婚禮前的24小時,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一起討論皇室大婚這話題,婚禮期間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除了證明了英國皇室在這場公關秀中,成功將國家出口,有助將來吸納外國觀光旅客,另方面,透過無遠忽屆當中又以年輕人為主的社交網絡,成功地將皇室的形象年輕化。 (圖片來源) (四)推特搶先傳出拉登死訊 國家大事件不向傳媒放風,有關拉登的死訊,卻是先由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在推特上放風,聊聊數十字,即令各大傳媒網站輾轉相傳並向白宮爭相確認,在電視發表廣播前,奧巴馬亦特意在推特事先張揚即將有大事宣佈,此事件破了推特發貼的次數紀錄,最高峰期間的一個小時內,合共發貼1千2百40萬條。 (圖片來源) (五)微博造謠闢謠 郭美美與中國紅十字會事件、溫州動車事故後的不實報導、日本核事故被渲染、諾基亞公司倒閉等等,無論是大事小事民事國事商事,由於微博已成為了全國3億用戶每日的訊息脈搏,因此亦成了想成名想惡搞等人的窩藏地。為此,新浪微博雖然下半年推出了微博闢謠服務,但造謠作假之風仍沒可能杜絕,隨便相信謠言事小,就連所謂的名人也隨便將謠言廣傳,才是微博社區內的真正歪風。 (圖片來源) (六)騰訊微博英文版 可能你會覺得事不關己,你更有權質疑,面對言論自由開放的外國社交網絡,要符合中國國情才能生存的微博,針對外國人的英文版究竟存在意義何在?姑勿論如何,這是微博意圖吸引海外社交網絡用戶的中介點,對有興趣和中國人進行文化交流或做生意的,這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新渠道。不相信?問問老早於多個月前,已經在新浪開了個官方微博帳戶的湯告魯斯,你就知道他多有先見之明,畢竟,中國網民4.9億這數字,說一點也不吸引真有點說不過去。 (圖片來源) (七)臉書推出時間軸 先於9月向開發人員推出試版,然後在12月中,趕及在聖誕節前正式推出。臉書將版面進行大規模變臉,以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來增加用家的粘貼度,迎戰來勢洶洶的對手Google+,試版時已獲得相當的好評。目前臉書坐擁全球超過8億用戶,成為網絡瀏覽量高於Google的平台,一拖再拖的IPO預計會押後至在2012春天,時間軸能否讓投資者認同臉書的吸金潛力,將有機會影響上市價位。 (圖片來源) (八)Google+進軍社交圈 臉書宣佈推出時間軸的接近時間,經歷了三個多月只接受被邀請者的試用後,Google+也於本年9月公開接受用戶登記使用。雖然被批評為小眾的玩意,但首16天已吸納了過1,000萬用戶,首100天則邁入4,000萬大關,Google+已肯定成為社交網絡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社群。Google+的殺著,肯定會與搜尋引擎的結果排名有微秒關係,有否被你社交網絡中的朋友”+”過的網頁,有可能會直接影響搜尋結果,搜尋引擎社交化,或甚至是社交網絡的搜尋引擎,都可能是2012兵家必爭之地。 (圖片來源) (九)向喬布斯致敬潮 相信沒有多少個企業領袖的離世,會在民眾間掀起如此廣泛迴響。2011年10月5日,當喬布斯的官方死訊正式宣佈,社交網絡立即爆發出一輪向喬布斯致敬潮,推特上對相關話題的發貼速度最高達每秒1萬條,以#iSad或#ThankYouSteve等致敬標籤發貼也數以十萬計,一時間,喬布斯的名言如廣告語”Think Different”或演講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成了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詞句,自逝世消息公佈後的24小時,最少已有超過280萬條在各大社交網絡出現過的致敬訊息(數據來自澳洲社交媒體監察機構SR7),其中當然不乏社會名人,最廣為備受轉載之一,首推喬布斯宿敵兼老朋友蓋茲在推特那句「Working with Jobs was an insanely great honor」的留言(註:喬布斯生前常以insanely great來形容自己的產品)。 (圖片來源) (十)社交網站IPO潮 社交網絡全球大熱,掀起了新一輪的科網熱潮,社交概念企業磨拳擦掌,由專業人士必用的LinkedIn以至團購網站Groupon,紛紛上市集資,就連中國的A貨臉書人人網及交友網站世紀佳緣也成功越洋到美國上市。社交網絡概念成為股壇新貴,靠在臉書上做社交網絡遊戲起家的Zynga亦趕上2011年的尾班車,於上星期上市,但上市首日即跌5%,出師不利,同時亦向這社交網絡泡沫潮敲響警號。 (圖片來源) (原文刊登於2011年12月2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QR Code軟著陸,NFC已殺到。

(圖片來源) 任誰都知到,香港是一個手機滲透率極高的城市(7月份OFTA公佈的最新數據,全港手機滲透率達200.6%),保守估計,香港人口中,智能手機用家最少佔三分之一。 香港消費者往往追求最新、最快 、最好的智能手機。可是,香港卻是個在硬件上講究,應用上落後的城市。幸而拜智能手機以及無限上網數據服務日趨普及所賜,手機除了打出打入發短訊或打遊戲機外,在應用層面上,港人近年已有明顯進步。 就以在日本風行十多年,在香港一直是小眾玩意的QR Code(Quick Response)為例,最近終於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開枝散葉,由一些針對年輕人的時尚品牌,以至是一些保險機構的戶外廣告牌,另加上大大小小的本地報章雜誌廣告或專欄內容,這個正方形框框的QR Code,好像已逐漸滲透入我們的生活中。 (圖片來源) 遲了足足十年,姍姍來遲香港的QR Code,應用層面廣泛。你大可視之為一個普通條碼,這條碼只要透過手機鏡頭(或其他條碼掃瞄機),配合讀碼軟件,便能透過手機的數據傳輸,讀取不同的資訊。在一般商業應用的層面而言,用智能手機嗶一下QR Code,就能把你帶到相關的產品網站,或者是直接從手機收到該產品的折扣優惠券,免卻輸入網址或上網搜尋等的繁複程序。 較有創意的做法,亦可以QR Code作為讀取抽獎或過關密碼的鑰匙。除了平面或戶外廣告,最常見到QR Code的地方,還可包括產品包裝、便利店或超市貨架、旅遊景點指示牌、博物館內的展品解說等等。 正當QR Code才在香港安全著陸,但部份電子資訊業的業內人已經認為,這技術其實已開到荼靡,最新的寵兒,是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一項你連讀取條碼的軟件也不用啟動的技術。只要拿著附有NFC晶片的智能手機,在有關地點的NFC標籤幾公分距離附近嗶一下,雙方就能互讀資料,智能手機的一方,除了可獲取類似QRCode模式般的商業資訊,更可透過事先授權的信用卡,進行支付交易。 (圖片來源) 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基本上,NFC的應用,與我們香港人常用的八達通極之相似,只不過,如今你的智能手機,將會變成一個電子錢包,再進一步,更可以應用在其餘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拍卡器,譬如智慧型住宅或商廈的電子鑰匙、交通工具或活動場館的通行證等。 過去,NFC的應用還只是一個概念,但今年下半年開始,不少智能手機的生產商,都即將陸續推出NFC智能手機,其中包括大眾消費者市場的龍頭諾基亞,最近便在香港推出過一個採用了NFC應用技術的戶外廣告,消費者只要在廣告牌上嗶一下,便能夠馬上進行抽獎。微軟即將與諾基亞合作推出的Mango手機,據知亦會加入NFC晶片。 在美國,已經和citibank及Master Card聯手推出Google Wallet這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的Android平台,相信其生產商亦會在不不久的將來,於大部份的Android手機中加入NFC晶片(即將與Samsung合作推出的Galaxy Nexus,便為其中一例)。至於備受內地炒家追捧的iPhone,則預計會在下一代的手機內,引入NFC這元素。 最近,國際電訊業調研機構Juniper Research便指出,NFC應用技術已準備就緒,並將帶動行動支付市場起飛。今年,全球的行動支付市場金額大概為2400億美元,到2015年,將可望大幅增長達6700億美元。 (圖片來源) 至於香港市場,有了八達通涉嫌侵犯私隱的前科,預料NFC應用,尤其在行動支付市場上,可能會有一定阻力。但由於香港智能手機的普及,加上NFC應用上的方便,相信部份商家仍會願意嘗試,尤其是在產品推廣上活動上。 但有了硬件與技術的支援,其實也有賴其他產業或商家的支持。在台灣,諾基亞已經與台灣大車隊合作,推出NFC叫車服務,在全台灣過萬個服務點設NFC標籤,讓諾基亞手機用家只要嗶一下,就能召喚該車隊的計程車。 人家連的士台也已經玩NFC,不知道香港那一家商業機構,會率先打破我們這個硬件先進、應用落後的悶局? (原文刊登於2011年9月27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伸延閱讀: Nokia 701/700/500 三機上市 Anna 升級起跑 行動付款技術解析:NFC篇 

復刻「回到未來」夢幻號球鞋

那些年,我們都在旺角波鞋街門口看球鞋,但只看不買。 正所謂「男孩愛球鞋」,畢竟唸書的時代不是每一個人都家境富裕,可以負擔得起為孩子買一雙他們心中夢幻號球鞋。 大品牌當然都深明此理,為了一圓當年小男孩的夢,每隔十多二十年,總有好幾款經典球鞋復刻再現,價價一般由數百至僅僅過千,是負擔得起的小奢華,讓當年望門只可望門輕歎的小男孩,今天終可彌補那個少年時代的小遺憾。 過去這些年來,三葉草adidas就一直令我等當年的窮小子,圓了不知多少個美夢。復刻的經典球鞋,不斷輪迴再世,好像永遠出不完。 另一邊廂,Nike當然也不甘示弱,兼且更懂得借經典搞品牌營銷之道,最近的復刻經典,更絕對是夢幻中的經典,因為,這是一雙從來沒有在現實世界中出現過的球鞋。 1989年推出的電影「回到未來II」,劇中男主角邁克爾.J.福克斯,為了拯救他未來的兒子,乘時光機去到2015年的未來世界。其中經典一幕,就是Michael J. Fox穿上了一雙不用繫鞋帶,只需按一個電子感應鍵,便會自動調節鬆緊的Nike球鞋,這雙球鞋還有閃燈,並用上了像太空衣的物料製作,酷得非比尋常。 想當年,相信不少男孩都在電影院裡看得雙目發光, 並一廂情願地,希冀Nike真的會推出這一雙球鞋。事隔二十二年,這一雙夢幻號球鞋的真身終於出現,但它卻有非常任務在身。 事實上,這位當年在「回到未來」電影系列中硼硼跳跳的傻小子Michael J. Fox,1991年被診斷患上帕金森氏症,由於病情日益嚴重,直至1998年將病情公開後,他開始半退出演藝圈,同時,卻成立了一項資助帕金森氏症治療研究的慈善基金,並且身體力行,到處進行遊說,喚起各界關注。 Nike其實於去年早漏出風聲,已將當年電影內這雙球鞋的設計專利註冊,到了最近,更正式宣佈生產了1,500雙限量版「回到未來II」球鞋,取名為2011 Nike Air Mag,並放了在網站eBay上拍賣發售。所有收入,都會撥入Michael J. Fox的慈善基金,而Google創辦人之一的Sergey Brin,更會按所籌得善款數字,如數捐出同等金額。 據說投標價平均由3,500至10,000美元不等,也有說英國音樂人Tinie Tempah 出價37,500美元入手了一雙。暫時未見有最新善款數字的公佈,但相信Nike此舉已屬雙贏,既可以做慈善,亦有助宣傳品牌。 看過網上有關此球鞋的短片,造型沒錯是完全復刻了電影中的道具的,但電子感應自動索帶的未來科技尚沒有出現,LED閃燈亦只屬聊勝於無的「高科技」裝飾。雖則如此,看見此夢幻號球鞋的誕生,確實已令我輩的大男孩非常興奮,不知山寨版會否在淘寶出現? (原文刊登於Esquire中文網–時尚先生網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臉書變臉 圖象化你的人生

「facebook 又改版了。」 在辦公室內,或在facebook的留言「牆」上,八十前至九十後的朋友們,都紛紛像初生嬰孩般呱呱叫嚷,怨聲此起彼落,有甚者更發誓要和facebook分手。 但過了兩三天,已暫時撤離或喊着要離開的,一切生活依舊,週日晚上,他們繼續忙碌地把自己的週末大事回顧,圖文並茂地上傳到facebook去,朋友間在網上隔空傳情,互相給個「讚」,不亦樂乎。 這可能就是現今的網絡生態。就是大部份的網絡平台,其實都是長期處於一個beta(測試版)階段,常變是理所當然。雖然不少用家都會對「改版」產生不安,甚至短時間鼓噪起來,但只要誰有真本事,誰就能繼續留住用家。反而,假使用家對你的「改版」毫無反應,你其實便更要擔心了。 上週四,雖然沒機會親身到美國三藩市,我卻與一小撮香港網絡營銷界的朋友,被邀請到facebook香港的辦公室,一起透過網絡觀看剛於美國當地舉行的facebook年度開發者大會f8(可讀作fate),因為這一天,facebook又有大事宣佈,但其實這也是大家早習以為常的「新聞」,是的,他們又要「改版」。赴會前,已在網絡上讀到瘋傳的消息,這次的「改版」,是個大變臉。 先來個下馬威,可能一來為了對數個月前的北美用戶流失潮闢謠,二來又要向虎視眈眈的對手Google+展示實力,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在會上先宣佈,該社交網絡目前在全球坐擁逾8億用戶,單單是過去兩個多月期間,用戶數量已增加了五千萬(據觀察,增長最迅速的大部份人口是來自印度及印尼,他們是美國以外的facebook大戶),另一個驕人數字,是自創立以來,facebook首次出現5億用戶同步上線的紀錄。 有趣的是,Google+這與facebook短兵相接的社交網絡,亦湊巧於剛於這f8大會開幕前兩天,宣佈全面對外開放(之前為測試版,只讓受邀請用家試用),據資深網絡作者Paul Allen統計,短短兩天內,Google+用戶增加了最少30%,保守估計,目前用戶應該有四千萬以上。 說回facebook今次的「改版」,對於一般用家,尤其是香港的用家而言(因為當中新增的音樂及影片分享功能我們都無福消受),當然便莫過如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時間軸」(Timeline)。 一言以敝之,這是一個將你的人生圖象化的新介面,今後,你曾經在facebook上分享過的文字圖片喜怒哀樂,都會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順著年月日,依次地顯示出來,基本上,這就像你的人生剪貼薄,畫面亦有點像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等一類新聞雜誌近年最常做的圖象化大事年表一樣。但這一次,這一則新聞故事的主角,就是你。 雖然暫未正式對外開放,但我已急不及待,在我的個人facebook頁面上安裝了「時間軸」,第一個感覺,這個介面十分「炫」,有點像我的個人網誌,由於我是在2007年才開始玩facebook的,所以我的個人簡史就在那一年開始,但由於我在事前已填上過我在那一年加入過那一家公司、在那一家大學念過書等個人簡歷,「時間軸」在這些年份上也有記號,好讓我可上載些舊照片,輕易地為我這部份暫時留白了的人生,填上想告訴朋友的內容。 除了在個人主頁版面的「時間軸」,最大的改變,還有放了在右上角的最新狀態更新(Ticker),今後在主要頁面上的好友狀態更新,頻率最會進一步減少,取而代之,就是這個會不斷同步刷新好友最新狀態的視窗。 事實上,在f8大會前,這新增功能其實早已推出,但初步反應卻劣評如潮,有網友投訴被更新次數過密、在facebook上活動頻繁的朋友們「洗版」,不勝煩憂。以facebook一貫從善如流的作風,此功能在不久將來,很可能又會「改版」。 最後一個值得留意的新功能,就是facebook即將與軟件開發商合作,讓今後他們在整合其在facebook分享的按鍵時,除了一向我們見到的Like(讚),更可設定其他的動詞,令該分享活動更為直接了當,更繪聲繪影。 譬如,電影網站可用“Watched”、音樂或廣播電台可用 “Listened”、新聞或圖書網站則可採用“Read”,太太看中了一隻鑽戒?當然就要用”Want”向老公暗示了,如此類推。不少人曾一度形容這個Like按鍵,是近年網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圖騰,今回facebook意圖再次將歷史改寫,但我卻在想,在這個網絡資訊分享過盛的年代,究竟我們是否可以承受得到更多? 總括來說,我對這次的facebook「改版」是十分樂觀的,最低限度,這次所進行的大改動,還是以針對用戶體驗來出發,同時亦照顧了第三者開發商,讓他們可以在社交網絡所進行的推廣及服務提供上,拓展至另一領域。如此舉動,都是為了增加用家的黏貼度,在facebook上線的時間更長。 當然,我知道,對於部份廣告商來說,我想他們還是不會滿意的,因為在其他入門網站可以進行的廣告模式,如跳彈出來嚇你一跳的大型橫額,相信facebook還是不會推出的。 (原文刊登於2011年9月27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Google+香港首個小圈子分享活動

正當今晚在熱切期待iPhone5的出現時,我與一眾網界友好,在10月4日公眾假期的前一晚夜,居然自發攪了一個Google+分享聚會。 與老友Jansen其實說了要搞這聚會很多遍,但某天在Google+上經我再三哀求,他終於首肯,加上大佬亞當敲鐘去馬,就連Google香港也俾面,借出場地。 場地面積有限,吹雞也在Google+進行,所以這個成為了一趟名符其實的小圈子活動。 席間各人都是在beta階段已開始試用Google+的,所以先分享了大家的體驗,其中有讚有彈,但無可否認,大家都覺得Google+令facebook這個競爭對手疲於奔命地去「改進」他的介面及功能,對於用家來說,是件好事。 各人也分享了不少對Twitter、Facebook和Google+的看法,基本上,Google+的可單方面關注,其關注者與被關注者(按Google+的語言,應該是圈人者與被圈者)之間的不對等地位,令Google+的屬性較貼近Twitter。 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大可參考一下亞當的這個Presentation。 大家也討論了一下Google+的實名制究竟有多認真或是否可行,除了美國好些知名人士外,暫時已見到台灣方面的部份博客朋友已被認証,但香港方面,以他們一貫對本地用家的冷淡態度,個人不甚樂觀。 最後我們集中討論了Hangout這Google+的殺手功能,視像會議不是什麼新東西,但作為一個暫時仍然是免費的產品,大家都認同這大有取締正規商業產品的可能。 亞當更補充,當配合Google+的API,Hangout在商業應用層面上,實在前途無可限量。 最後,Jansen分享了好些以Hangout視像會議進行的好些活動,譬如有跨地域的興趣社群分享會、興趣小組現場音樂會、即場人物素描義賣活動等。 香港方面,科技潮童何韻詩其實也舉行過一次粉絲Hangout,粉絲當然開心到暈,真希望她也可以搞一趟Hangout音樂會,最好更要是在Google舉行啦。 Google+其實已經對外開放,人人可用,有興趣的話,亦不妨過來圈我,順便交流一下。 但一如玩其他社交網絡一樣,大家一定要以禮相待,+1多人不怪呢。

網絡世界,在乎你創塑。

我得承認,我這份人比較眼淺,明明看的是廣告,明明看的是人家在做產品示範,看在我眼裡,因為內容真摰感人,兩支短片,每支一分三十秒,看罷,眼裡居然有點淚光。 說的是Google Chrome 最新的系列宣傳片,主題是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即是說,網絡是一個充滿著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你想這個世界怎麼樣,是好是壞,工具就在你面前(當然大部份都由Google提供),你不需要是一個名人,你也不需要是一個電腦天才,一切只在乎你想如何去塑造。 第一支短片中,我聽到一個「給女兒的情書」的父親故事,由女兒出生開始,Daniel開始設立了一個專為她女兒Sophie而設的gmail電郵帳戶,每一天,他都把初為人父的心情點滴,以文字、圖片和短片紀錄下來,然後將這些他想說給女兒的話,寄到這個電郵,好讓有天當她成長後,能夠細閱這些郵件,父親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此片沒有什麼華麗拍攝,更有點像家庭作業,但音樂文案都配合得天衣無縫,感人窩心,因為真實。 另一支短片,講述了It gets better活動的發起人Dan Savage,訴說他如何透過互聯網,發起了一場關注同性戀年輕人於校園被欺凌的社會運動,這不僅是一項良心呼籲,It gets better project 網站和YouTube頻道,更聚集了無數來自不同階層,由草根到超級名人,都紛紛向這些年輕人致送關懷訊息,以免感到孤獨無助的他/她們,進一步被社會邊緣化。 其實這系列故事還有兩支名人短片,第一位出場的是Lady Gaga,講及她如何透過互聯網,召集所有粉絲,一起參與她的新MV演出,片中她稱大家為Little Monsters,而她自己就是Mother Monster。相對上面兩支感人短片,這一支來得較為商業化,但效果尚算不俗了,Gaga粉絲看後亦肯定會毛管戙。 另一位互聯網用戶,是一位在YouTube上名為kidrauhl的音樂小天才,他的網上音樂表演由當初只有小貓三四隻欣賞,到後來瘋狂熱爆,繼而被名音樂監製Usher賞識,之後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他是誰?我還用說嗎? The web is what you make of it 不是什麼石破天驚的概念,印象中,兩年多前也看過Yahoo! “It’s You”的全球形象廣告,其實有點類似,但相對起來,因為以故事取勝,Google Chrome 這系列的廣告便顯得更為言之有物,更並非空洞地粉飾品牌形象,雖則平實,更見高章。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體感Gmail玩大了,有人要來玩認真。

4月1日愚人節早上,Google給大家開了一個玩笑,說會推出一個名為Gmail Motion的新產品,還未聽過這故事的話,可以看看這一篇或以下短片。   4月1日愚人節下午,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 (ICT)馬上作出回應,力証Google所言非虛,只要配上Microsoft Kinect 的體感感應鏡頭,就一切皆有可能。 以下這個,不是愚人節笑話,絕對不是說笑。  

孿生小寶寶的Geek Talk

這對孿生的小寶寶,你一言,我一語,話題由剛推出的Google+1如何照抄Facebook的“Like”,說到babysox.com賣的BB襪有多款選擇。 全部對話的DiDiDaDa,由高智能的Google Translate Baby Talks即時解讀,並由BB字幕組提供,剛吃飽飯的話,忌看。        

體感Gmail,力挑Xbox 360。

見體感遊戲今年繼續大行其道,Wii的後繼機有MOVE,微軟亦成功創製出無控制器360度體感Kinect,科技界的龍頭份子Google也來湊熱鬧,順勢推出體感Gmail,是為Gmail Motion。 只要一個Web Cam,你就可以連Keyboard也不用,對著鏡頭,以降龍十八掌式的動作,向Gmail的體感識別引擎作出不同指令,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將整個電郵打好。工作之餘,更可當做運動。 Google 開發人員,為你詳盡解釋Gmail Motion這嶄新科技。 除了電郵之外,Google更同時積極研發以下體感功能,讓你的上網體驗更美好。 Google體感文件(文件中的流程圖,可能要有關單位各自負責了) Google體感繪圖(這可能只有年輕用家才可以用了) Google體感檔案上載(上載速度視個人體力而定) Google體感簡報(那句One more thing你想起誰?) Google體感試算表(算術還是我們亞洲人的強項) (以上內容純屬2011年4月1日愚人節期間限定虛構,切勿模仿,即使在家長指引下,任何意外結果Google將一概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