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

先得承認,facebook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我本來一點也不看好。 大概是4-5年前吧,公司來了一個剛從英國過來的年輕同事,這位老外慫恿我要在facebook開個帳戶,玩了兩個月,我還是沒什麼朋友,於是便覺得不太是味兒,我便一口咬定,facebook的命運,九成會和香港當年賣葡撻一樣,頂多流行一陣子。 到了今天,我已經成為了一個facebook的重度使用者,每一天,我最少登入5次以上,每天平均也會發放3-4條「動態消息」,這還未包括我向人家的狀態更新發表意見在內。 試過連續沒有更新兩天,便有朋友傳來短訊問候。就連我的太太也說:「想知道我的老公此刻正在那裡,上facebook就知道。」 由於從事網絡廣告的工作,facebook marketing更成為了我大部份客戶的「必需」成份,除了經營紛絲頁,我每天也在絞盡腦汁為客戶研究如何在facebook做形形色色的推廣活動。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對我而言,這句話真的千真萬確。 透過facebook,我除了與無數失散多年的舊朋友重逢外,我更認識了不少業界的朋友,其中有些來自海外。 像送這本書給我的台灣朋友,也是這本書有份撰寫推薦序的作者之一的蔡明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透過facebook認識的網友,他本人是一位研究網絡User Experience的世外高人,認識了他後,透過facebook見到他經常發表的專業分享,我經常有點回到學校上課的感覺。 說回The facebook effect這本書,雖然我很喜歡The Social Network這部電影,但一直希望,能夠從當事人Mark Zuckerberg的一方,聽到他那個版本的同一個故事。 作者David Kirkpatrick是Fortune雜誌的資深編輯兼科技趨勢專家,自2006年,他已開始接觸Mark Zuckerberg本人,之後亦撰寫了不少有關facebook的報導。 本書敘述了facebook這家新興企業的成長過程,當中面對過的挑戰、挫敗、爭坳,或甚至是同儕間的猜忌和背叛。 同時,也剖析了為何facebook遲遲不願出讓或上市的箇中掙扎和因由;想知李嘉誠在什麼時候曾兩度注資facebook?此書也有講及。 作為網絡廣告中人,閱讀此書時,真的難掩興奮心情,畢竟,網絡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源於她的多變,源於她永遠沒有絕對的大贏家。 由昨天的Yahoo!、 Google到現在的facebook,令我等業內中人都追得筋疲力盡,時刻要有歸零重新學習的心理準備,但為此,我們卻仍然亢奮不絕。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是The facebook effect的中文版,由李芳齡翻譯,除了在故事中角色的中文譯名我間中會看得有點一頭霧水外,此書內容翻譯的行文十分流暢易讀。 即使你並非網絡中人,但當中有關這班雖然年輕,卻對改變世界近乎偏執的創業者的奮鬥故事,也不難讀得津津有味,說不定,更可能會燃起你對追求夢想的激情。

無定向喪心病狂「打卡」術

從前,在這個社會,主要是從事某幾類行業的朋友,才需要在上班下班,或者在抵達不同的工作地點時,到時到候「打卡」或「簽到」。 譬如,你在工廠或地盤上班啦、你做屋苑看更啦、又或者,你是紀律部隊中要巡更的阿Sir或Madam。 但今時今日,世界變了,那些手執一部iPhone或Android手機的男男女女,無論去到那裡,除了要放下一兩條腳毛外,潮流更時興自發性地「打卡」或「簽到」。 港產片中,通常以巡警在那個時間在那個站崗街口「簽到」而被歹徒有機可乘,又或者警察追蹤疑匪的八達通使用地點時間來緝兇這類橋段,不久的將來,不,是現在,相信要改為某某在什麼時候在那個地點在街旁或foursquare或facebook「簽到」了。 世事難料,為免你因為用手機「簽到」留下的腳毛有一天成為呈堂證供,我建議你開始用下列由小弟歸納出的「無定向喪心病狂簽到術」三大要訣,混淆所有人的視聽。 (一)無定向時間:半夜食宵夜路過也好、週末刻意搭巴士經過也好,甚至是托世伯伯母晨運時幫手也好,照樣在公司可「打卡」的範圍內,照打可也,時間愈無規律對你愈有利,切忌星期一至星期五朝九晚五,準時上班下班。 (二)無定向地點:不要以為手機的GPS真的那麼神通廣大,有不少時候,你可以「簽到」的範圍,其實遠到你不相信,我就試過在西營盤「簽到」彼岸的海港城。明明在上環大排檔食煲仔飯,卻「簽到」在蘭季坊高級私人俱樂部飲紅酒,絕對無難度。此外,你更可新增無定向的「打卡」地點,譬如像男廁第三格,後樓梯2.5樓等等。 (三)無定向朋友:表面上與你一起「簽到」的朋友,人物關係愈亂愈好,譬如如果你背着新歡和舊愛去聽音樂會,就反而更要在facebook曝光,在紅館「打卡」後,隨便在手機看看附近還有什麼朋友,相熟的也好,不相熟也好,一律照tag可也,於是,你就可以製造與大班朋友一起的現場證據。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相信仍會是今年的大熱,但facebook或街旁之類的公司,在為你帶來這類免費服務之餘,亦當然希望把你所分享的地點資訊,量化成廣告收入。為了讓大家都有飯開,締造雙贏局面,我誠意向大家推薦上述的三大要訣,留多幾條腳毛tag多幾個朋友,利人更利己。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本略經修改)  

iPad再襲擊 傳統媒體要給力

上星期的3月2號是一眾蘋果迷的大日子,除了教主喬布斯戲劇性登場外,各界期待已久的iPad2,順理成章成為當日焦點。 iPad第一代在9個月內便創下了1500萬台的銷售紀錄,於平板電腦市場坐擁逾90%的佔有率,因此喬教主揚言,2011年將會是屬於iPad2的一年。 與此同時,科技調研公司Gartner Inc.亦於iPad2發表後,亦馬上調低2011及2012年的個人電腦銷量預測,認為隨着iPad2的出現,以及多家競爭對手加入平板電腦的市場,將進一步分薄個人電腦的市場。 平板閱讀默默起革命 於筆者而言,我更為在意的,反而是隨平板電腦的流行,將如何影響整個媒體及廣告業的發展。據Fortune雜誌的報道,目前最少有三分之二的Fortune 100大企業,已紛紛投入製作iPad app,或者是利用iPad作為企業營銷及傳訊等活動的工具。 此外,目前於蘋果App store可供下載的35萬Apps內,便已經有6.5萬個專為iPad而設的AppS,佔總數的18.6%,發展速度迅速。 近期與好些廣告客戶的高層開會,亦發覺當中不乏iPad用家,這些老闆級人馬,昔日任你和他大談網絡世界如何精彩發展神速,他們可能都不太着意,但如今由於手中的這個新玩意,卻開始躍躍欲試。 可以肯定的,就是未來的網站設計,必須要顧及到用戶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登入時的體驗,任你在電腦瀏覽器中再聲色藝俱全,你的網站來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之上,隨時也可能會英雄無用武之地,武功盡廢。 以我們公司為例,近期為客戶設計的網站,也愈來愈重視誇平台的可兼容性,昔日曾一度流行的花巧動畫設計,在兼容至上的大前提下,亦要開始作出取捨。 因為iPad一下子成為「老闆玩具」,對於傳媒出版業而言,尤其是像《信報》這類專門針對高質素、消費能力亦較高讀者群的媒體,如何透過這新渠道緊貼現有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亦要利用這新興媒體,吸納更年輕的讀者群,將會同時成為不久將來的考驗與機遇。 過去一年,外國已有不少媒體出版,紛紛在iPad上進行不同商業模式的試驗,當中最高資態之一,可數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旗下News Corp斥資3000萬美元,並聘請了達100名記者編採的而製作的The Daily;這份iPad限定的數碼化報章,於上月才正式推出,採取收費模式,每個星期酌量收費0.99美元,按年訂閱則為39.99美元。 在這個網絡上充斥無數免費新聞資訊的年代,The Daily這個收費訂閱的如意算盤能否被打響,暫時仍是未知之數,但iOS系統背後的一個殺着,就是iPhone或iPad用戶早已進行信用卡登記,全球高達2億賬戶,隨時可成為你的潛在買家,門檻較諸其他網絡商業交易平台為低,絕對不容忽視。 商業模式改變傳媒 筆者估計,傳統媒體透過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再生,採取完全免費+廣告收入、部分免費+廣告收入,或者是全部收費+廣告收入等商業模式,將會是今年的大勢所趨;其中致勝的條件,除了在內容的獨特性上,要積極地與目前網絡的免費資訊爭一日之長外,在用戶體驗上,能否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觸控、互動、多媒體等用戶介面體驗,再配合網絡的即時更新同步,以及其社交媒體化的特性(方便讀者能隨時將部分內容於facebook等一類的社交頻道分享)等等,都將成為能否讓傳統媒體成功地移植到iPad或其他平板電腦的成功因素之一。 此外,媒體出版者亦不能忽略廣告模式上的創意空間,當中能為廣告客戶帶來多少的正面影響這因素。最新一期的AdAge中,便有調研指出,分別在某雜誌的iPad及平面版本上刊登同一個廣告,由於前者的聲畫及互動俱備,前者平均可較後者能提高的廣告記憶度(recall),居然可多達21%,閱讀廣告後會否直接登入品牌網站,前後者的成功率亦可相差一倍。 最後,由於新一代的iPad2配備了前置鏡頭,相信亦將大大方便用家採用QR Code條碼掃瞄,實行平面與數碼媒體相結合;其餘好像「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的執行手法,若果能配合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s)的宣傳推廣,肯定更會是如虎添翼。未來的媒體出版,相信會有另一番新景象。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從東涌到柴灣站地鐵路程中,忘我地讀着剛出爐的e-Zone,驀然地,發覺旁邊有一個在偷看我書的八公。」 「身心皆疲累,但仍要堅持做Gym去。」 「零時十分,瑟縮街角牆外暗燈,在等那個遲大到的衰神。」 「老婆走佬,在吉野家孤身走我路,一人一鍋打邊爐。」 先多得MSN,然後又有了Facebook、Twitter與Foursquare,最近再新增來自內地成員新浪微博和街旁,不知由那個時候開始,我們都喜歡忽爾化身成王家衛的電影、林夕黃偉文的歌詞,或者是村上春樹小說中等等的角色,透過寥寥數十字,將我們某時某刻於某地的心情故事,公告天下,不求有誰共鳴,但求有格有型。 我們會因私隱被剝奪被販賣而怒火中燒,但另一方面,社交網絡卻給了我一個平台,可以將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一些所見、一些所聞,幻化成游走於半潛意識的狀態文字或甚至是圖片,無意中將我們所謂的私隱,以另一個形式赤裸裸地、無條件地發放出去。 「我就是不想讓人家知道我這麼多事情,更何況,誰會有興趣知道我在做什麼?」 聽過很多這樣說的朋友,即使明明在Facebook add了我們一班朋友,卻永遠不會更新他們的狀態,就連profile picture也沒有一張。但有一天,當她/他成為人母/父,卻會開始「喪」發自己小朋友的照片甚至是影片,你自己怕被人「點相」,卻反過來好像以為每一張小朋友的臉都是一樣,私隱不私隱,可暫時拋諸腦後。因為,對於每個父母來說,子女總是他們最會毫不害羞地去炫耀的心血結晶。 到頭來,我們發現,原來人類始終是群體動物,在心底裡,我們都渴望被注意或被認同。在埋藏於某個潛意識的角落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想擁有過15 Minutes of Fame,而這個小小的慾望,因為社交網絡,任你是名人還是草根,現在都有機會實現。 「寫完e-Zone稿,心情大大好,拿拿臨約班friend一齊去醫肚。」 我一口氣用手機在Facebook、Twitter與新浪微博發了同一條貼,公告天下如是說。 (原文刊於e-Zone,本人為該文作者)

分手總要在facebook

相信你都可能在YouTube上看過,一對新婚男女,在証婚人一句禮成後,便立即用手機互相在各自的facebook帳戶中,更改個人profile狀態,由單身變已婚。 合家歡大團圓當然開心,但你有無有想過,如果反過來,你與伴侶分手後,除了你要由和誰正在蜜運,更新為孤家寡人,此外,你可能還有一堆蘇州屎要清理。 譬如,你與舊愛放了在facebook照片簿內的大量纏綿照片,還要是tag了頭的那類。 你明明本來是小市民一名,但這個年代,多得facebook,你無厘頭地變了公眾人物,分手,再很難是一件私事。 可但凡有人愁之餘可能卻有人歡喜,你回復單身,你本來在排隊的後備甲乙丙丁便可以有機可乘,向你大獻殷勤。 為了方便大家,居然有人做了這個Breakup Notifier的app出來,在facebook裝了後,各位後備甲乙丙丁請聽著,當你心儀的那位(你可以選擇多過一位,分散投資也)在facebook更新了狀態,回復單身後,你就將會第一時間收到通知。 我不知這個app是否過度歡迎,負荷不了,我多次嘗試,都未能成功登入。

facebook Places 三不簽

我不知道大家平時對在facebook上的個人私隱設定有多認真處理,但根據不少網絡專家的建議,除了大家應時刻把facebook內個人私隱披露多寡,作好細心設定外,現在多了Places這個新的簽到功能,大家在興奮地Check In的同時,更要小心地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你應否在家簽到?雖然我們香港有別於外國,大部人都是住在大廈單位,即使簽到了也未至於會把個人住址公開,但向所有人公佈你的住宅位置,並且有規律地把你的生活習慣公告天下,卻亦未必是件好事,若果你不幸地被匪徒看中,便可能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你應否在公司簽到?除非老闆要求,要你將facebook Places當作上班打卡用,亦可能會招惹類似上述的不必要麻煩,你亦應自行判斷,將公司的辦公地點公告天下,是否恰當。 你應否在出外旅行時簽到?如果你的家裡沒有人,而你亦有做齊上述兩項事情,除了你在外國逍遙快活時,可能會招致在辦公室內辛勞的同事們不滿或妒忌外,你亦等同告訴入屋爆竊的匪徒:「各位賊大佬,你們應在什麼時候開工和收工。」 但凡facebook推出任何新服務,我建議大家都應該把私隱設定重新檢視一下,facebook Places推出後,更加應該在設定上,好好決定應否把你的簽到地點,限定只給你的朋友看到,又或者是,你是否願意讓朋友在地點標籤上tag你,如此等等,你都應該好好作出考慮。 除此之外,你亦不要過於享受在facebook擁有海量數字「朋友」這虛榮,要不時檢查一下,「朋友」中有那些是真正認識的「朋友」,還是一些無意中新增了的殭屍帳戶,發現可疑的話,便是時候「清理」一下。 伸延閱讀:5個Facebook Places的小貼士

facebook瘋 facebook Phone

什麼時候你會知道一個品牌人見人愛?就是當求其印個Logo上去,那管你是還是件T-shirt還是對拖鞋,都會有人去買來想珍藏的時候。 我老早已經集齊了facebook 拖鞋、facebookT-shirt、facebook記事簿和facebook原子筆,所以,真希望可以擁有下面其中一部快將推出的facebook手機。 雖然由HTC代工,但這兩部是如假包換的facebook牌手機,分別叫ChaCha和Salsa(改名的那位九成是最近在學拉丁舞),CPU速度只有600Mhz,卻運行Android 2.4 Gingerbread,相信是走低價Android機,即是二千多港元左右的價位路線。 兩部新手機都有個facebook「緊急掣」,即是說,人有三急突然想上facebook的時候,一個按鍵你就可以立即搞定,多快捷,多方便。 當然,這個facebook「緊急掣」在不同版面的時候,就可以切換不同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這個Android介面相信會有很大程和facebook的一些功能的整合,譬如聯絡人與facebook friends的profile picture、SMS與facebook chat的內容,好友狀態更新提示等等。 繼facebook後,不知道會不會輪到Twitter或者是Groupon出機呢? 此機名為ChaCha,觸控屏幕較小,只有2.6″ ,但優點是設有QWERTY 鍵盤,造型有點像部笨笨地的計數機,反而我覺得幾可愛。 這部名為Salsa的型號,觸控屏幕有3.4″  ,造型太像一般的HTC機 ,設計「行貨」了一點。

姍姍來遲 facebook Places

今早同事們赫然發現,iPhone facebook app上的Places按鍵,終於在香港啟動了!除了Check-in,你更可以在地標tag你在facebook的朋友。 同事們都十分興奮,中午午飯時間,紛紛在公司「打卡」,一下子間,差不多全公司的同事都中了毒,可見facebook真的魅力非凡。 有同事大喊,好了好了,以後不用foursquare、街旁四圍走,一次搞定。 但其實,Places和其他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平台的介面很不一樣。首先,你不能儲徽章,亦不能隨便看看附近地點的路人甲留言。 其次,從營銷角度而言,foursquare及街旁的用家,能透過平台發掘周遭的「熱點」,看看附近「熱點」多不多人簽到,多不多人留言。此外,徽章亦有助營銷活動更能具象化,有助推廣。 但當然,以上所說的功能,以facebook目前的財力實力,相信可以輕而易舉照搬過來。加上目前香港坐擁超過300萬用戶,面向全球6億2千萬用戶,facebook若要贏LBS這仗,易如反掌。 可是,facebook在亞洲市場,還有一個大到不得了的死點—–中國。 試問香港有那個商戶不想接觸國內的消費者?所以,在華文市場,即使在香港,街旁「暫時」仍然有一個特殊的空間。 除非有天,中國突然同facebook講:「歡迎光臨。」

皇帝不急太監急,Twitter的盈利模式何時抵岸?

(上圖輯自2月11-13日週末版亞洲華爾街日報) 當facebook近期成為眾多超級大戶投資者的目標之餘,不少高科技產品投資者已同時把目標朝向Twitter。 江湖一直傳聞,Google及facebook均表示極大興趣,除此之外,亦有不少天使基金公司,對Twitter這頭140字的小黑馬,持樂觀態度。如果你有每天看Bloomberg News,你幾乎隔日就會聽到相關的投資消息。 但任你再樂觀,2010年Twitter的年收入,大概只有4千5百萬,尚未扣除成本呢。 坊間估值,大家紛紛開價,目前認為Twitter大概值80億。但Twitter創辦人卻認為,此估價實在太低,他們有自信,認為Twitter將於不久的將來,成為一間市值逾1000億的公司。(我愈來愈覺得自己在說益力多乳酸菌的數目) 沒有官方正式發表的數字,去年有Techcrunch的專家便估計過,Twitter每月大概有1億9千萬名活躍用戶,平均每天有6千5百萬條新貼。但另一邊廂,Twitter亦曾對外透露,單是2010年,他們已吸引了1億個新帳戶,據華爾街日報報導,Twitter目前應該坐擁逾2億用戶。 單有海量用戶還未足以盈利,去年Twitter開始實驗以下三種的廣告模式:1)Promoted Trends 2)Promoted Tweet 3)Promoted Account,此外,Twitter亦從Fox及Google請來了兩名高層猛將,企圖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磨權擦掌。 對於這類新興的社交媒體,大家既興奮,又緊張。因為始終商業模式將會是一項挑戰,而這種新經濟體,大家又很難以傳統經濟理論作評估。 facebook一日未上市,你一日還未可知道他的盈利狀況如何。據facebook的官方答案,過去兩年來在廣告方面的增長,目前公司已能維持正現金流(Positive Cash Flow),至於Twitter,由於盈利模式尚在摸索中,相信目前尚在投資期的階段。 Twitter在不少用戶的生活中所扮演的地位愈來愈重要之同時,很多朋友已開始焦慮Twitter能否持續經營,因此普遍對Twitter的廣告或商業化持正面接受態度,但以目前Twitter的「商業化」進度,可真又感到少許皇帝不急太監急呢。

海港城社交媒體發展之旅

相信沒有多少個營銷團體,膽敢以「社交媒體發展之旅」此題目來設英雄宴。 在香港,可能只有一個海港城。 很多朋友問過我了,但我還是要重申個人利益。海港城不是我的客戶,我只湊巧有一個客戶是他們的租戶,但我卻經常以多個不同的身份,和他們有點兒交流,算是成了朋友。 作為一個本地老品牌,我覺得,海港城在市場營銷上,不僅進取,手法也十分創新,所以一直以來,我也十分欣賞。 大概一年多前,Facebook品牌紛絲頁在香港尚在起步階段,當我的大部份客戶還是打聽行情,問多做少的時候,海港城便已經在Facebook插旗,與紛絲打成一片。 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如大部份Facebook的品牌紛絲頁般,一味只放促銷及產品訊息,反而是透過密集式的對話與交流,再穿插不同的單位合作及名人現身,積極拉攏紛絲,目前,海港城的Facebook紛絲頁,已累積了5萬8千人,為眾多商場之冠。 累積了在Facebook的社交媒體營銷經驗,今年年初,海港城亦到新浪微博插旗,以更進取的步伐,向國內市場搶灘。憑他們與國內媒體及中港台名人的人脈關係,短短幾個月內,海港城的新浪微博帳號 @香港海港城,已坐擁13萬名粉絲,是中港台企業帳號中最人頭湧湧的單位。 有見近月來iPhone 4成了城中寵兒,海港城亦再下一城,於上個月乘勢推出了iPhone app 海港城Guide,透過手機發放資訊和大派優惠。這個iPhone app剛剛滿月,暫時派出的第一張成績表,是為已有來自20個國家的朋友下載。 知我與海港城稔熟,於是經常有朋友向我打探人家軍情。 其實,當中沒有什麼秘密,以下是三個我經常被朋友問的問題和答案,我相信海港城的朋友亦不會介意我和大家分享。 (一)「海港城的社交媒體團隊有多少人?」 全部人,事實上,他們的整個營銷團隊,都是全民皆Facebook和微博的,就連他們的營銷大隊長@Lady嘉嘉 也有落場,寫得也很落力(其實接近沉迷) ,這一點,與大部份廣告客戶希望將整個社交媒體運作外判很不一樣,出來效果的分別,閣下自行判斷。 (二)「海港城有用社交媒體廣告公司幫他們嗎?」 當然有,但其合作的形式(香港市場由CMRS負責/國內市場則為Brandtology),主要在策略上給意見,其次就是進行網絡口碑監察,制定更精準的策略。日常的執行,責任主要仍落在整個營銷團隊身上。 (三)「如何能像海港城般,大部份活動都能獲得海量轉發?」 其實沒有一條成功方程式,只可以從反覆實驗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訣竅。反應欠佳時亦不要太在意,反而要從中汲取經驗,不斷嘗試,不斷改善,就有機會愈做愈好。在網絡做營銷,一般廣告客戶會很在意數字,純為追數而追數,海港城其實很少會如此刻意,事前勇於嘗試,事後認真評估,更形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