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從Instagram蝗蟲到獨家村社交網絡

等了又再等,Instagram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Android版了,可是呢,推出以來,坊間卻一直惹來不少自問正印Instagram用家呱呱叫。 任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Apple Snob特別多。 眼見Instagram本來只屬iOS我等名門,地位超然。今天你居然中門大開,讓那些Android蝗蟲來分一杯羹? 即是說,我們這些上等人要與那些什麼三叔呀、索妮呀、H天師呀、無得撈娜等等一眾庶民平起平坐,當然有失蘋迷身份,試問叫人怎啞忍? 難怪Apple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會如此激動,一怒之下,除了索性把個人的Instagram帳戶「自宮」,更在Twitter批評Instagram此舉,絕對是Jumped The Shark(當然不是說他們跳鯊魚啦,意思是罵他們倒行逆施萬劫不復)。 本來,一個小眾玩意,首批玩家難免會自我感覺良好。 但某一天,當小眾玩意多了一些閒雜人等,原來這班所謂early adopter的先驅者,就會頓然感到特殊身份盡失,意興闌珊,於是一走了之。 科技或潮流二三事,往往就是如此,歷史只會不斷重演。 作為Instagram愛好者,其實我喜見更多人開始加入,社群迅速成長,Follow我的帳戶,Like我的照片的朋友也多了不少,說到底,社群還是人多好辦事,執筆之時,Instagram全球用戶已超過4千萬。 我請教了Android駐港非官方領事讚神Jansen,問他老哥如何看Instagram推出Android版本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他居然認為:「Instagram會立即失去他原有的優越光環,此舉可能有點不智。」(說時一本正經) 但不同意歸不同意,Jansen依然玩得不亦樂乎。 事實上,大部份的科技產品都有類似的生命週期,正如收購了Instagram的facebook一樣,當初也不是只屬哈佛大學學生們的專利嗎? 到了後來,當用戶人口成長變成了公司願景的發展硬道理,不僅是其他二三四五六七流大學的學生,其他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都一律成為facebook要討好的對象之人,據悉,2012年內,facebook全球人口,大有機會直逼10億。 最近,有朋友陸續淡出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圈,當然,他們可能都是Social Media Snob一族,不肖與一般庶民連輿並席。 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小眾社交網絡,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如那個容許你最多只有150個朋友,據稱擁有比Instagram更漂亮的照片濾鏡的Path。 雖然,部份用家還會是間接把他們的最新動態,透過Path更新往facebook,但個人而言,卻已很少再踏足facebook。 至於我,最近也開始和太太在玩Pair,app如其名,這個社交網絡,只可容納我和她,兩個人是也。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略有修改)    

Path—你的隨身私人日記

你還需要多一個社交媒體平台嗎? 平台太多,時間太少,老老實實,又中又英,我一早已覺得有點社交過盛的消化不良感覺。 但工作需要,有新東西的話,我還是即管會試試看的。 目前已同時在iOS及Android平台出現的Path,推出的時間和Instagram差不多,但兩者的普及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直至Path 2.0版本於去年年底出現,才開始獲得較多的注意。 Path的基本概念,就是你的私人日記薄,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到那裡上班,沿途見到什麼,和那誰一起,都可以一日透過圖片、文字、短片、GPS軌跡等等,一一記錄下來。 (Path其實也有一個音樂分享鍵,但不要太開心,以為這是類似Spotify的功能,因為你除了可以聽到由少數人已上載了的歌曲單的音樂片段外,你只可以用文字告訴大家,你正在聽什麼歌,可是呢,就連直接到我的iTunes找播放清單都不懂,這個設計是敗北。) 但不要把Path視作另一款的多媒體社交分享平台,Path的概念,與愈多人一起分享愈好的主流平台相反,她強調這是一個私人日記薄,雖然你的朋友可以過來看你的Path,但有別於facebook,他們不可以隨便把東西貼上你的Path裡。 更重要一點,Path真的希望你這本日記,只容許少數真正認識你的朋友瀏覽,所以,Path剛推出時,只限定每人只可以有50個朋友,Path 2.0推出了後,才增加至150個名額。 與陌生人搭訕?絕非Path用家那杯茶。 那麼,Path的魅力在那裡? 個人認為,Path的亮點,是那圖像化的時間軸Timeline設計,簡潔、易上手,UI(User Interface)亦美艷到不能。 還有,可能是新鮮感作崇,Path的照片濾鏡,好像有比人用我用的Instagram的那些漂亮。 拿上手開始玩後,便很容易會愛不釋手,指尖在屏幕上游上游落,很多按鍵想按一下。 到底我是否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何時何刻都記錄下自己去過那裡、見過什麼或是在想什麼,這點我就不太肯定。 當然,如果是在旅行途中,又或者初為人父母,這又可能會另作別論。 但目前這一刻,因為開始了玩Path,相信我一定會減少玩Foursquare。 一來我向來對能否夠成為那裡的地主其實興趣不大,二來畢竟Foursquare是把個人的行蹤公告天下,我在那裡留低過腳毛這等閒事,還是在Path讓自己友知道就算了。 P.S. 到目前為止,Path還可以在內地使用,即使上不到facebook或twitter,一如Instagram,到了內地,你還可以透過Path發貼。

QR Code軟著陸,NFC已殺到。

(圖片來源) 任誰都知到,香港是一個手機滲透率極高的城市(7月份OFTA公佈的最新數據,全港手機滲透率達200.6%),保守估計,香港人口中,智能手機用家最少佔三分之一。 香港消費者往往追求最新、最快 、最好的智能手機。可是,香港卻是個在硬件上講究,應用上落後的城市。幸而拜智能手機以及無限上網數據服務日趨普及所賜,手機除了打出打入發短訊或打遊戲機外,在應用層面上,港人近年已有明顯進步。 就以在日本風行十多年,在香港一直是小眾玩意的QR Code(Quick Response)為例,最近終於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開枝散葉,由一些針對年輕人的時尚品牌,以至是一些保險機構的戶外廣告牌,另加上大大小小的本地報章雜誌廣告或專欄內容,這個正方形框框的QR Code,好像已逐漸滲透入我們的生活中。 (圖片來源) 遲了足足十年,姍姍來遲香港的QR Code,應用層面廣泛。你大可視之為一個普通條碼,這條碼只要透過手機鏡頭(或其他條碼掃瞄機),配合讀碼軟件,便能透過手機的數據傳輸,讀取不同的資訊。在一般商業應用的層面而言,用智能手機嗶一下QR Code,就能把你帶到相關的產品網站,或者是直接從手機收到該產品的折扣優惠券,免卻輸入網址或上網搜尋等的繁複程序。 較有創意的做法,亦可以QR Code作為讀取抽獎或過關密碼的鑰匙。除了平面或戶外廣告,最常見到QR Code的地方,還可包括產品包裝、便利店或超市貨架、旅遊景點指示牌、博物館內的展品解說等等。 正當QR Code才在香港安全著陸,但部份電子資訊業的業內人已經認為,這技術其實已開到荼靡,最新的寵兒,是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一項你連讀取條碼的軟件也不用啟動的技術。只要拿著附有NFC晶片的智能手機,在有關地點的NFC標籤幾公分距離附近嗶一下,雙方就能互讀資料,智能手機的一方,除了可獲取類似QRCode模式般的商業資訊,更可透過事先授權的信用卡,進行支付交易。 (圖片來源) 聽起來很熟悉,對不?基本上,NFC的應用,與我們香港人常用的八達通極之相似,只不過,如今你的智能手機,將會變成一個電子錢包,再進一步,更可以應用在其餘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子拍卡器,譬如智慧型住宅或商廈的電子鑰匙、交通工具或活動場館的通行證等。 過去,NFC的應用還只是一個概念,但今年下半年開始,不少智能手機的生產商,都即將陸續推出NFC智能手機,其中包括大眾消費者市場的龍頭諾基亞,最近便在香港推出過一個採用了NFC應用技術的戶外廣告,消費者只要在廣告牌上嗶一下,便能夠馬上進行抽獎。微軟即將與諾基亞合作推出的Mango手機,據知亦會加入NFC晶片。 在美國,已經和citibank及Master Card聯手推出Google Wallet這智能手機電子貨幣的Android平台,相信其生產商亦會在不不久的將來,於大部份的Android手機中加入NFC晶片(即將與Samsung合作推出的Galaxy Nexus,便為其中一例)。至於備受內地炒家追捧的iPhone,則預計會在下一代的手機內,引入NFC這元素。 最近,國際電訊業調研機構Juniper Research便指出,NFC應用技術已準備就緒,並將帶動行動支付市場起飛。今年,全球的行動支付市場金額大概為2400億美元,到2015年,將可望大幅增長達6700億美元。 (圖片來源) 至於香港市場,有了八達通涉嫌侵犯私隱的前科,預料NFC應用,尤其在行動支付市場上,可能會有一定阻力。但由於香港智能手機的普及,加上NFC應用上的方便,相信部份商家仍會願意嘗試,尤其是在產品推廣上活動上。 但有了硬件與技術的支援,其實也有賴其他產業或商家的支持。在台灣,諾基亞已經與台灣大車隊合作,推出NFC叫車服務,在全台灣過萬個服務點設NFC標籤,讓諾基亞手機用家只要嗶一下,就能召喚該車隊的計程車。 人家連的士台也已經玩NFC,不知道香港那一家商業機構,會率先打破我們這個硬件先進、應用落後的悶局? (原文刊登於2011年9月27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伸延閱讀: Nokia 701/700/500 三機上市 Anna 升級起跑 行動付款技術解析:NFC篇 

凹凸「崩邊」— Quietly incredible

「這部是雙核機嗎?」 「哦,不是呢,HTC的第一部雙核機應該是Sensation,可能要到下一季才在香港推出吧。」 以上是我在過去兩個星期來,手上拿著HTC這部Incredible S時,與身邊朋友們的典型對白。 實話實說,對於現時大部份的Android用家而言,Incredible S就正是處於一個如此的尷尬位置。 就我的觀察,身邊的Android用家,一般都較少是強迫性升級型的消費者,看,我有好些朋友,還是用著Nexus One的,對於他們來說,除非硬件有很大突破,一般情況下,要說服他們換機升級,要有更大誘因。 但話說回頭,如果作為你第一部擁有的Android手機,這部價位定在4千左右的Incredible S,卻又是一個極之「穩陣」的選擇,我試用了兩個星期,暫時對他的評語,正好和HTC的廣告語一樣,的確是quietly brilliant。 論造型,這部Incredible S不會給你一個驚艷的感覺,拿到實機前,我已在數碼通的陳列室看過,第一印象:「哎喲,點解會咁醜?」那部dummy機,實在是醜得嚇人。 但當我拿到實機在手,立即對它機背的凹凸「崩邊」流線型設計愛不釋手,機身那個霧面的塑膠物料,除了為了防跣手及減輕機身重量(135.5克)等極之實際的用途外,其實這部機的手感、觀感也相當不俗,4吋的Super LCD屏幕色彩也很炫,那部dummy機,真的累事。 先前,我也試玩過金屬外殼,屏幕也較大的HTC HD7(即HTC Desire HD的Windows Phone 7版),相比之下,Incredible S的風格則較為內斂,少了一點霸氣,拿上手,更覺輕巧。 「會決定轉過來用Android嗎?」身邊的Android「控」都很關心,有點像想說服我返教會的弟兄般,真的一個都不能少。 只試用了兩個星期,暫時仍很難說,但論硬件,第一感覺真的十分滿意,待我再多試兩個星期,再和大家分享。 註:本網誌為品牌贈機試用,唯筆者沒有從中收取任何形式之額外報酬。

Android來勢洶洶?

近年的手機市場,可說已進入了作業系統之爭的白熱化年代,型號已略成次要,作業系統是否夠多用戶,支援系統的app(應用軟件)之市場是否夠蓬勃,都會直接影響到個別手機型號,能否在市場中站得住腳。 在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多年來都是R.I.M(Research In Motion)BlackBerry黑莓手機獨步天下,近年多了iPhone染指,地位已略為動搖,最近多了急起直追的Android平台,挾多個品牌來共同打造,來自四方八面的攻勢,已於短時間內成功搶灘。 最近,市場調研公司Nielsen發表了有關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最新數字,顯示出Android系統已成為美國霸主,市場佔有率達29%,主要由HTC、Motorola及Samsung等三大品牌瓜分。此外,Apple的iOS與BlackBerry各佔27%,微軟的Windows Mobile加上最近推出的Windows Phone 7平台,共佔10%。 值得留意的是,Android系統在年輕一族18-24歲的群組分佈中,佔有率達6%,是眾平台中最高。 相信,這是由於Android在多個品牌的上中下線產品強攻下,是唯一能照顧到低價位智能手機用家的系統,難怪最近針對年輕人而設的facebook手機,也是採用了Android系統。 大家不要看扁這專攻年輕人的低價位市場,因為他們都是市場的未來,一旦習慣了同一系統,將來升級的話,繼續沿用同一系統的機會其實甚高,以長戰線產品而成功一統江湖的,便有在亞洲手機市場依然是一哥地位的Nokia Symbian系統。 面對國內迅速崛起的山寨Android手機市場,相信各大品牌及平台都不能忽視,假使有朝農村能包圍城市,Android系統這股勢力,將可能蔓延亞洲,不容忽視。 當然,我更希望見到的,就是市場上會有更多出色的品牌,能夠百花齊放,受惠的,就會是我等的消費者。 伸延閱讀: The Android is Going to Explode in China Nielsen: Android Pulls Ahead Of RIM And iOS For U.S. Smartphone Share Who is Winning the U.S. Smartphone Battle?

抽水廣告之唔抽你水對唔住自己

廣東話教室:「抽水」者,在人家的事件中借題發揮從中取利,或者是趁機引人注意製造話題。 較早前(至目前為止仍未解決)的iPhone 4「天線門」事件,可能見群情洶湧,於是很多人亦人罵我又罵,iPhone的死對頭借故趁火打劫順勢抽水當然亦無可厚非,都怪你Steve Jobs當日強行自辯時硬要拖其他同行落水,先撩者賤,你不仁我當然不義。 率先搶閘抽水的,是為近期靠Android成功反彈的Motorola,廣告標題取材自1985年Phil Collins的著名唱片名稱”No Jacket Required”。 這招「抽上抽」我覺得有點兒眼低手低,本身這件事已經是抽人家的水,就連廣告標題也要多抽一重,哎唷,但你即使要抽也抽些近期一點的好不?除非你Motorola打算只賣手機給我這類老餅,不然的話,我猜這一代的80後90後年青人,十居其九是不會get到你這個爛gag的。 緊接而來「抽水」的,還有Samsung,這個廣告,表面上平舖直敘,大大個字”Hello”然後用少許graphic上的處理,將兩個L字變成顯示接收強弱的條碼,告訴你我們的手機接收無問題。 表面上,這招指桑罵槐,雖牽強但尚可吧(接收強弱其實也與用什麼台有關吧,這是否其實在諷刺AT&T還是Apple?),不見得有什麼新意,再加上,玩signal bar做graphic的稿,印象中見過太多次了(Cingular連TVC都拍過了)。 但如果你是Apple Geek如我,見到這個稿的話,便會覺得”Hello”此字用得別有用心,作為Apple粉絲,心裡總會有一條刺,為什麼呢?因為”Hello”雖然並非Apple專有,可卻是Apple廣告中常見的標語,最經典的,莫過如當年的第一個Macintosh廣告,就是簡簡單單和你Say “Hello”,之後在不少Apple的廣告中,”Hello”已成為Apple 新產品的品牌式標語,其中,當然包括了iPhone。 向來討厭任何抽水廣告,這兩個廣告也不例外,我認為如果Motorola和Samsung認為自己是足可與Apple平起平坐的大品牌(除非他們覺得不是),做這類廣告只會顯得自己小家,有膽量的話就來個正面「隻揪」,你看老Steve不是直接拖你們落水嗎?那會如此投鼠忌器? 我覺得,這兩個廣告除了可以讓非iPhone用戶能有點沾沾自喜外,其實他們的效用不大,看過了,大家都是笑完就算,要買iPhone 4的,始終會不顧一切繼續排隊。就正如下面這條短片中,嚷著要買iPhone 4的那位朋友一樣,任你用盡最理智的方法去說服我,”I don’t care”。

將聽歌體驗與Google雲端連接

如果你已被iPod薰陶多年,一般你的聽歌習慣都會被iTunes綁架,當Apple推出其他產品如iPhone、iPad、i乜、i物時,這個綑綁式套餐將會把你繼續鎖緊,想轉都幾煩。 但來到手機聽歌的陣營,是不是只有Mac字派才是皇道呢?這個又未必,事實上,以硬件而言,Nokia和Sony Ericsson向來都有不俗的口碑,音響質素不亞於iPhone(但和iPod還有距離)。 對於消費者來說,硬件以外的要求,當然是來自播放軟件的介面是否靚仔、方便、好用。 Android手機平台向來講求與Google網上服務的雲端整合,說到聽音樂,Sony Ericsson推出的首部Android手機X10,亦明顯在這方面放了不少功夫。 X10的音樂播放介面,在內容管理上設計得頗為大路,未有個人化的音響設定亦令我有點兒失望,但看真一點,卻發覺原來歌曲播放的介面內有乾坤,歌曲播放之時,一按「網絡搜尋」此按鈕,可即自動上Google搜尋有關演出者的網上資料。 當然,一按再上YouTube亦不可或缺,搜尋來相關演出者的YouTube片段清單,你便可以在聽歌之餘,看看演出者的短片或MV。 在電腦聽歌的時候,相信不少人早習慣了邊開著播放器邊上網,今回X10的這個音樂介面,亦充分發揮了Android在整合Google 雲端服務這方面的強項,介面的設計十分Intuitive,要給她一個”LIKE”。 當然,因為這是Android平台關係,無論上Google Search或YouTube,連接的速度也是相當流暢的,下面有片為証。

拿X10來當PMP用會否太奢侈?

「要這麼大的屏幕要來幹嘛?」 我不會怪你這樣問,換iPhone之前,我拿著我那部史前的諾記手機,也是這樣問我身旁用著iPhone的那位年輕人的。 無所謂的,如果電話對於你來說只是用來打出打入,你真的不需要換一部像這樣大屏幕的電話的。 但如果你會像我這樣,就連等車那十多分鐘也不想浪費,要用來上網看新聞看雜誌,同時又要中途update Facebook/Twitter/微博一大堆,再回過頭來再要追日劇的話,你的確需要考慮一下添置一部像這部X10般有大屏幕兼高性能的手機。 雖然實質上不是細了很多,但每次用完這部X10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我那部iPhone,突然感覺便像拿著一部iPhone Mini(但不要誤會,我還是很愛我的那部iPhone的,只是用途不同而已)。 X10有個名為 Mediascape 的介面,一次過包含了音樂、影片和照片三大內容的選擇,這個icon飛來飛去的動態介面,甚有「蘋果」味,搜尋內容亦非常流暢。 我下載了一條720p HD的電影預告片試播,16:9的畫像看起來電影感不俗,影片中飛鳥俯衝插水淺起的水花,以及於深海躍動的魚群,動態清脆俐落,整個體驗,有片為証。 iTunes出了9年我用足9年,我無感情分是騙你的。所以難怪我對其他整理多媒體內容軟件都看不上眼,但這個MediaGo呢,我覺得可以勉強過關啦,介面其實和iTunes有點相似,基本上,只要選擇iTunes原有的檔案夾,你便可以匯入所有內容,但我已累積了超過300G的歌,所以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匯入了部份檔案作試機之用便算。 和手機同步的話,可以選擇以檔案或播放清單的形式,匯入手機之內,速度尚可接受,但我覺得在媒體內容同步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空間,又或者,iTunes用家可以考慮另一3rd party軟件doubleTwist。但整體而言,作為一台多媒體播放手機,這內容同步軟件已算是不俗,當然,我還是偏心iTunes的。 用了兩個星期,我主要拿這部X10來睇片和影相,我開始覺得,把它當作PMP(Portable Media Player)來用,會否太奢侈?

究竟這是一部DC還是手機?

借了這部Sony Ericsson的X10回家玩了個多星期,結果,大部份時間我都是拿它來拍照,或者是將照片upload上Facebook及新浪微博,真覺得,自己有點對不起這部「手機」。 但沒辦法,可能有Sony作後盾,這部X10的拍照功能和UI(User Interface)實在非常吸引,當然,8百萬像素又是另一賣點。 講多無謂,自己睇相,衰鬼丫,真係見得下人。

Android大芒王,SE黑白雙煞X10。

因為寫過很多篇關於Nexus One的Blog,亦有在信報寫個相關文章,唱好有關Android Phone如何前途無可限量云云,很多朋友都以為我是Android 平台的擁躉,又或者是,我的客戶中,必定有生產Android平台 的手機品牌。 但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我為人孤寒,不會頻頻換機,但另一方面,我個人向來對新款手機都有濃厚興趣,兼且作為做廣告及營銷的行內人,Android平台,更是不容忽視。 目前為止,我還是以在辦公室內借同事的Android機 來試玩為主,因為我在一家網絡廣告公司上班,當中有不少負責技術開發的同事,他們當中,又十居其九都是Google紛絲,順理成章,很多都會因為Android是Google的產品,Android手機甫推出,他們不少人已紛紛從其他如WM及Symbian等平台轉會(但iPhone用家除外)。 不要少看這個表面上較為狹窄的市場,試問你身邊有否屬於這類「電腦奇俠」的朋友,你又有否在每次購買新電子科技產品時,向他們問問意見?他們購買決定的影響力,實在不容忽視。更何況,在電子科技領域內的兩大宗教派系,是為Apple與Google,我頗肯定後者的光環效應,絕對有能力引發其信徒,一起狂熱追捧Android。 雖然事實上,第一輪的Android用家,極有可能會是以熱愛電子科技的宅男宅女為主,到了第二輪,即今年下半年打後,我相信便會迅速兵分兩路,分別是中低價的大眾化市場,以及較高端的智慧型手機市場,Android平台的手機,會因為有大量不同品牌紛紛開始推出,因而大規模搶灘,小眾不再,入屋在即。 於今年年初的CES大會上已初露鋒芒的SE X10,在網上討論區亦備受談論了多個月,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其1GHz速度Snapdragon處理器、480×854像素的4吋特大屏幕、還有SE手機向來最引以自豪的高質素鏡頭,今次給你來個810萬像。 一直只聞樓梯響,等了又再等,直到最近才終於在港推出,造價五千以上,以價格定位而言,走的明顯是高端路線,但如果可以配合在Nexus One造勢的附近時間面世,其上市活動相信會更有氣勢。 老友Jansen第一時間借了一台黑色版X10試機,我二話不說便借來把弄一番,身邊有朋友說此「芒」太大,但我年紀不少,可能開始有點兒老花,第一眼驟看此色彩鮮艷奪目的4吋LED大「芒」時,反而覺得剛好。 於是,我也馬上借來了一台白色版的X10試機,拿上手,純白半光澤的機殼很有「無印」feel,高級!再拿起黑色版來比較一下,又發覺其啞黑磨沙的機背卻有一股較sophisticated的味道,各有千秋,確實,針,從來沒有兩頭都利。 立即開機測試其介面觸感,老實說,用慣了iPhone的話,你未必會習慣,但Sony Ericsson的強項之一,就是在customized的介面設計上,起碼能首先在觀感上吸引用家。 我對此機未有運行最新的Android 2.1,亦不以為然,請教過公司內的「電腦奇俠」,他們便異口同聲說穩定性壓倒一切,廠方customized一個介面需時,以Android 1.6作為開發平台情有可原,而且相信作業系統更新亦是遲早問題,不用急。 初接觸此機,覺得其輕觸流暢度甚佳,暫時向同事借過來試用的幾部Android手機中,可能只有Nexus One可以媲美。 接下來幾天,這部X10會與我如影隨形,待我試真後才向大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