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吐槽 | 這就是#AgencyLife?

較早前,有位叫Mike的南非廣告人,發表了一篇名為#AgencyLife – The Big Agency Lie的文章,在我個人的臉書上,看到不少行家都有分享,因為針拮到了肉,於是大家都痛到呱呱嘈。 話說Mike是某大廣告公司老闆,兩年前,他所創辦的公司,被全球最大型廣告集團WPP注資,由一家獨立小店,嫁入了廣告界豪門。Mike從來沒有在國際大廣告公司打過工,一入豪門,便開始遇上不少他難以苟同的職場現象,而每每當遇上任何不快事件,他總會被告誡說:「算吧,這就是#AgencyLife」,默默承受不是他的脾性,不吐不快,於是Mike便發表了這篇具爭議性的文章。 根據Mike文中吐槽,國際大廣告公司實在有不少弊病,而其中,又以下四點最引起我身邊行家的共鳴。於是,我就嘗試歸納一下其中要點,但請恕我未有直接翻譯,此外,亦想先旨聲明,我並不打算為大或小的廣告公司護航,我更認為,文中所述吐槽的二三事,其實是整個廣告行業的普遍現象,與公司大小無關。 1.大廣告公司的工時攞命地長:不少廣告客戶(或廣告公司老闆)都認為,他/她在下班前吩咐要做好或改好的事情,翌日早上已經搞定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大家都做到通宵達旦,翌日當然三點不露,而很多時,這就是長工時惡性循環的源頭之一,然而,大家卻默默地認命去接受了,因為這就是#AgencyLife。 (實情是, 廣告創作人有種天性叫「唔見棺材唔流眼淚」,所以一日未到人命攸關的死線前夕,依然要打下機吹下水順便再來個long lunch,這方面,無論廣告公司大或小,同樣普遍)。 2.大廣告公司特別怕客戶:就像大型連鎖店的商業模式,本地支部有很多客戶都是國際總部下旨一定要接的,所以不得不唯命是從,即使是蝕本生意,甚至要貼錢買難受,你也不敢(或根本不可能)炒客戶魷魚,因為這就是#AgencyLife。 (的而且確, 大公司要擔起的燈油火臘較多,炒客的顧慮難免多一點,而小公司亦有可能往往很怕得罪了一個客,因而被封殺,大公司好或小公司好,總有惡客喺左近)。 3.大廣告公司只會把精力放在打獎廣告:所謂打獎廣告,行內人稱之為「飛機稿」,與概念車或時裝秀中出現的前衛作品一樣,未必有真實的商業需要,純粹是為求滿足一下創作人追求創意獎項的虛榮感而存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大部份的廣告工作,都並非如外間以為的多姿多采,於是「飛機稿」便成了唯一的創意出口,而廣告獎項亦成為了廣告人升職加薪的指標,大家樂此不疲,因為這就是#AgencyLife。 (小公司拿不拿獎,壓力只來自老闆,一般小公司人手極度短缺,試問哪有閒情去做「飛機稿」?相對而言,小公司確實可以選擇不玩這遊戲)。 4.大廣告公司經常要參加免費比稿(Pitch):即是說,有位廣告客戶想找好幾家廣告公司出來提交建議書,並且要求幫手在其CEO面前做台大龍鳳,於是,為求獲得垂青,廣告公司高層使盡渾身解數,好橋傾情奉上任睇任彈,車馬費都不用付,如果世上真的要吃免費午餐,找大廣告公司就可以,因為這就是#AgencyLife。 (小公司可以更自主地決定是否需要比稿,並非因為「唔憂做」,而是小公司其實比大公司更要學懂取捨,想趕住去輸,也未必有時間及資源也)。 是這樣的,7個月前,我剛剛成立了自己的蚊型廣告公司,我在多間國際大廣告公司打滾超過20年,而過去10年的遭遇,尤其與Mike文中吐槽的二三事大同小異,證明了,這個世界真的是平的。 但無論是大公司好,小公司也好,大家其實都要面對行業中大同小異的挑戰,任何一個行業都一樣,硬要把問題放大,反而只會把自己關在這窘境之內,於事無補。 吐槽過後,明天還是要繼續。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