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track

Hans Zimmer的音樂圖畫

因為喜歡看電影,愛屋及烏,欣賞電影之餘,也愛欣賞配樂。 因為喜歡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愛屋及烏,欣賞Christopher Nolan電影之餘,也愛欣賞Hans Zimmer的配樂。 電影配樂已經不單單是伴菜這麼簡單,是電影畫面的一部分,對,有些電影配樂,真的有聲有真相,有些電影場面,單憑配樂,便可以營造出比肉眼看到的更震撼、更澎湃、更美不勝收的影像。 Hans Zimmer的電影配樂,尤其是替Christopher Nolan編寫的電影配樂,尤為出色,尤其是構成電影色調氣氛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YouTube看過兩位大師的多個訪問,一如大部份傑出大導演與配樂大師的「拍檔」關係,除了合作無間,二人更有種莫逆之交的感覺,而且,導演在電影配樂上的參與度,也極之高。 而據當事人講,Hans Zimmer在接到每個案子之前,試過不止一次,Christopher Nolan更會故弄玄虛,不給劇本、更遑論電影片段,只會給作曲家說一個概念,連故事的細節都不會事先張揚。 在創作Interstellar旋律的時候,作曲家連這原來是一齣有關太空故事的電影也不知道,導演只解釋了一種微妙的父女情感關係,還有一些超越時空的生與死給作曲家知道,大致上,作曲家只在思考一些概念的情況下,便要開始進行創作。 到作品開始成形,Christopher Nolan才把更多有關這電影的元素,像「擠牙膏」般逐點給Hans Zimmer知道,然後,作曲家會根據這些「新材料」,繼續炮製整齣電影的配樂。 有別於另外一位我極欣賞的電影配樂大師John Williams,Hans Zimmer的作品,在音樂的旋律性上,絕對遠不及前者,尤其是,當拿來放在音樂廳欣賞的時候,他創作的電影配樂,論娛樂性,更未必及得上和電影一起欣賞的時候強。 事實上,除了少部分替迪士尼創作的音樂,他的作品中,很少有什麼令人耳熟能詳、過耳不忘的大旋律,音樂更注重配合畫面的氣氛營造,有些時候更像是音響設計(Sound Design),是真正地為電影服務。 Christopher Nolan作品特色之處,就是每一齣電影,都有一種風格獨特的色調,當然,電影配樂也不例外。Hans Zimmer為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做音樂,也和導演心有靈犀,音樂的和弦及配器,都像沾上了油彩顏料的畫筆,揮筆與著墨之間,要濃烈的時候,就可以有多濃烈、要飛舞的時候就可以有多飛舞,幻化出來的色彩層次,就像是螢幕前畫面的一部分。 Christopher Nolan近作《Dunkirk》 ,電影分海陸空三個不同的時間軸進行,畫面上,也刻意地調節成不同場面的色調(有網友笑說整齣電影都像VSCO Cam的color filter樣本),音樂上,Hans Zimmer也為不同的色調,譜上不同的音樂顏料,時而藍綠暗誨、時而橙黃悶熱。 除了像氣團般的音樂色調,Hans Zimmer最常用的好幾種音樂技巧,其中一些,幾乎已成為了作曲家的作品簽名般的特色,其中兩種,也應用在了在《Dunkirk》的配樂之內。 第一、電影的骨架是三個時間軸,音樂/音響元素上,也和時間有關。 首先,你會不時在電影中聽像鐘錶般的滴答滴答響聲,有些時候,時間令人像在熱鍋上的螞蟻般被煎熬,度日如年;有些時候,時間卻像在鬼門關前、咄咄迫人,死亡一線近在眉睫。根據一篇訪問中透露,電影中的鐘錶聲,其實是聲音取樣自Christopher Nolan送給Hans Zimmer的一隻古董砣錶,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是貨真價實的陀飛輪聲音。 Hans Zimmer似乎向來對鐘錶滴答滴答入樂情有獨鍾,由《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Dark Knight》、《Interstellar》,以至最近的《Dunkirk》,除了鍾情的低音銅管外(錄音時,他一般會僱用比起正規管弦樂團雙倍人數的銅管樂手),這「滴答滴答」的鐘錶聲,老早已經成為了作曲家的常用樂器之一。 想像一下,電影中時間概念,本身已經是一個有趣的命題,一齣一百多分鐘的電影,隨時已記載了故事主人翁的整個人生,但我們在觀看的時候,電影世界中部分情節或場面,卻是與現實世界中的時間軸同步進行。 Hans Zimmer巧妙地應用了「滴答滴答」的鐘錶聲,讓觀眾投入電影世界中的時間內。時間,基本上是一個相對概念,同一分鐘,有人會覺得很漫長,也有人會覺得被時間追趕著。 第二、另一種不得不提,經常重複在Hans Zimmer電影配樂中出現的音樂魔法,是為Shepard Tone。 這其實是一種令聽覺生成錯覺的音響技巧,當旋律不停在多個不同音域的八度音重疊出現(音階向上或向下皆可),我們的聽覺就會被騙,聽到聲音像是在無止境地往上爬或往下墮,有點像個無底或無頂的漩渦。 而Hans Zimmer就是巧妙地使用了這種技巧,單憑聲音,便可以營造出令觀眾窒息的氣氛。 …

Hans Zimmer的音樂圖畫 Read More »

坂本龍一《async》透過音符探索生死迷思

中學時代,因為瘋狂地迷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如魔法般的電子音樂,三位主腦成員,高橋幸宏(主音及鼓)、細野晴臣(低音結他)、坂本龍一(琴鍵),各自的獨立作品,我也沒有放過,雖然,坊間要找他們的個人專輯,其實很難。 由於坂本龍一是最有型最帥的一位,加上他在東京藝術大學研究院畢業的學術背景,有「教授」的這有型稱號,我這份人比較膚淺,於是,YMO三子之中,我對他的作品,份外情有獨鍾,我上理髮店,也是拿著他的照片,叫髮型師照剪可也。 那是80年代,市面上能夠找到的坂本龍一唱片,實在是寥寥可數,再加上,作為一名窮學生,我當然負擔不起日本版水貨,於是,我唯有向在台灣讀書的朋友,以及在智源書局工作的朋友求助。 那個年代,台灣的海盜版卡式帶,除了主流音樂,就連坂本龍一的作品,也可以在光華商場(相當於我們香港的信和商場)買到,海盜也真有品味。 此外,智源書局是當年香港貨色最齊全的日本書店,客人間中也會訂唱片,在那裡上班的朋友,認識不少日本朋友,要找稀有日本音樂,總有窿路。 於是,我便曾經千方百計地,由1978年開始坂本龍一的第一張個人專輯《THOUSAND KNIVES》開始,很有恆心地逐一集齊,包括《B-2 UNIT》、《音樂圖鑑》、《Left Handed Dream》《未來派野郎》《未來派野郎》、《NEO GEO》等專輯,其中有部分是坊間找到的唱片,更多是自製的卡式帶,我還有一盒《Media Bahn Live》現場演出的VHS帶,這批專輯的名字,我不用Google也數得出來。 1983年,坂本龍一在大島渚執導,David Bowie擔綱主角的經典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中,除了粉墨登場,也包辦了片中配樂,原版的電影配樂,黑膠唱片當年在香港很容易找到,但以純鋼琴演奏片中配樂的《CODA》,行貨卻沒有出現,契而不捨的我,托朋友的日本友人,給我翻錄了一盒卡式帶,回想當天,收到的時候真的感到如獲至寶,幾乎想哭。 而坂本龍一這位我崇拜至極的音樂人,在荷里活漸露頭角後,開始製作更多的電影配樂,《The Last Emperor》(1988年)、《The Sheltering Sky》(1991年)、《High Heels》(1991年)及《The Wuthering Heights》(1992年)等等,主題旋律都是大氣之作,開始展現大師風範。 事實上,坂本所寫的旋律極之簡約,音符的節約程度,近乎吝嗇,雖然間中使用不協調的無調性手法,但音樂結構,和弦著墨好像多一個小節也嫌多,謹慎非常。正正因為吝嗇,反而令他的音樂,有種神奇的治癒力量。 事有湊巧,坂本1998年為三共製藥的廣告主題曲《Energy flow》,單曲大賣了超過一百萬,有人笑說,其音樂治癒力,隨時遠勝廣告中所推銷的藥品。 大學時代主修電子音樂及民族音樂,坂本龍一處處流露他備受無調性音樂、微模音樂等較具實驗性的現代聲音影響,他曲風中顯現出的空靈氣質,亦是超凡脫俗,媲美現代音樂大師武滿徹,同時,他的音樂哲學,亦深受John Cage的Avant Garde樂派影響。 我第一張擁有的坂本龍一的CD,是1989年的《Beauty》,這是一張糅合了日本及非洲民族音樂、電子音樂、Fusion Jazz、Rock、古典等多元化音樂元素,我覺得這是他成名後的最高峰傑作,《Amore》是我聽一萬次都不會厭的作品。 回帶看坂本龍一大概於2005年左右,替New Balance代言的一輯電視廣告,影片內,見全身黑西裝腳踢NB扶住一台單車,出入紐約的舊式工廠大廈,那個時候,坂本教授,雖然已是中佬一名,但他那頭杜拉格斯式分界的白髮,應該仍可以迷倒萬千美少女,我除了把那首主題曲《Ngo》長期放在iTunes內翻聽,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他是型爆輪的NB代言人,志明春嬌內的余文樂也望塵莫及。 一眨眼間,今年已經65歲的坂本教授,2014年因咽喉癌引退,稍作小休,謝絕公開演出後,很快已重出江湖,參與幕後工作,除了於2015年參與了奧斯卡大片《The Revenant》,以及《我的長崎母親》的電影配樂。 今年更推出個人全新專輯《async》(對上一張專輯《Out Of Noise》已經是8年前),與大家探索生與死的意義,一息尚存,永不言休。 我在YouTube看了他被NHK訪問的片段(有英文翻譯配音),發覺臉龐瘦削的他,的確滄老了不少,一頭銀髮,白得無可再白。 但談起他的新作品,他在新專輯內發掘的新聲音、以及幾件稀有的樂器珍藏,他又雀躍得像個帶點稚氣的年輕人,一時間,你會忘記了,坂本其實已經是一名65歲的古稀老人。 專輯由節奏極緩慢,BPM 70左右的《andata》展開,開首由鋼琴彈奏出簡樸淡然的旋律,後半部由教堂風琴換入取替鋼琴,配合背景的電子聲效及經處理的環境聲,有點莊嚴的宗教意味,教人心境平和。 《solari》用電子鍵琴,在中音域以八個小節的重複和弦進行,循環不息,期間滲透出像光影般的高音區的副旋律,結構充滿簡約的冥想意味。 《ZURE》的電子合成聲音,令人聯想起YMO時代的電子實驗作品,整首作品只重複了兩個和弦進行,中間加插不同的電子噪音和聲效。 坂本的鋼琴作品,向來備受法國新古典作曲家Erik Satie的影響,《ubi》又是另一個例子,哀傷的鋼琴旋律,重複如警號的鈴聲,襯托著電子樂器營造出的環境聲,有點像齣悲劇電影的場面。 簡約重複的鋼琴和弦,配合電子環境聲效,層層疊疊的人聲朗讀,成為了《fullmoon》渾然天成的聲音,也娓娓道出了此專輯的主題。“Because we don’t know …

坂本龍一《async》透過音符探索生死迷思 Read More »

令人置身夢中夢的美劇《West World》配樂

雖然小時候看過不少西部牛仔電視片集及電影,但始終,我對這白人世界的英雄本色毫無感覺,當中還包括,那個以西部牛仔威武形象打廣告的萬寶路。 我明白,我的老外朋友們(當中又以大美國主義的白人為主),總是對西部牛仔有多少情意結,但對於我這個龍的傳人來說,神槍手還是不及雙截棍威武。 坦白說,我本人對《West World》這齣70年代的電影,本身亦毫無印象,若果不是最近HBO重拍了這個小說家Michael Crichton的故事,若果主角不是Anthony Hopkins,基本上,我連收看半集的意欲都沒有,更遑論追劇。 但真的要得多Anthony Hopkins,因為他,誘使我看了《West World》的第一集,結果,我連續追了餘下的九集,除了故事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看的時候,更像腦袋被連環轟炸,幾乎每一集都有一兩個令我「嘩」一聲的劇位。此外,劇集內有多個對白甚少的場面,配樂都相當出色,而且亦發揮了劇情中必須的作用。片頭的主題曲更不用說了,欣賞這齣劇,如果你略為認識多一點當中的音樂,相信你會有更高的欣賞層次。 放心,我不打算劇透,但我也大底可以談談此劇的故事設定。話說在一個未來但又可能很接近現在的時空,有一個以南北戰爭期間,美國Wild Wild West作背景的主題樂園,裡面除了一花一草一木,就連所有的人物及動物,都是機械人化身的人工智能,只要花得起錢,你就可以在《West World》內,扮演你心目中槍法如神的西部牛仔,又或者是殺人不眨眼的汪洋大盜,機械人們都可以任你魚肉,不能反抗。 眾所周知,像HBO、AMC或近期如日中天的Netlfix等製作的劇集,老早已經是電影水平,就連配樂也是荷里活級數。《West World》的音樂總監為Ramin Djawadi,這位德籍伊朗裔作曲家,曾經在大師Hans Zimmer的工作室打工,但很快已經自立門戶,而且老早已經憑《Game of Thrones》、《Prison Break》及《Person of Interest》等大熱電視劇集的主題曲及配樂創闖出名堂,電影配樂方面的表現也不弱,氣勢澎湃緊湊、帶點點重金屬搖滾味道的《Iron Man》和《Pacific Rim》主題曲,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很難想像,這居然都是出自同一位音樂人的作品。 說回《West World》此劇配樂,於劇集只有短短1分41秒的片頭《Main Title Theme – Westworld》,已經略略透露了少許端倪。畫面中,先出現了一台由人造人彈奏的鋼琴,演奏出節奏跌宕有致的12/8節拍的主題旋律,影片後半部,人造人的雙手離開琴鍵,音樂卻沒有停下來,鋼琴繼續演奏,鏡頭拉開,見畫面中間有一台Player Piano (自動演奏鋼琴)。此曲開首節奏聽似簡單,鋼琴與弦樂的對話,背後有暗湧無數,甚具大師風範,氣勢不亞於《Game of Thrones》主題曲。 Player Piano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末的歐洲,及後亦流行於美國西部的富有家庭及沙龍(Saloon),所以,你經常會在好些西部牛仔電影中,在那些槍林彈雨的酒吧/妓寨中,間中會見到座落在一角的Player Piano,在自動彈奏著一些Ragtime音樂。順理成章,《West World》此劇的主要設定場景中(基本上是每一集),亦經常有龍蛇混雜的沙龍場面設定,而其中,Player Piano亦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因為是機械式的自動彈奏,反而造就了Player Piano的一種獨特音色,看此劇時,如果你的耳朵夠靈敏的話,除了作曲家Ramin Djawadi撰寫的插曲第二主旋律《Sweetwater》(我覺得這是每次火車出現,把遊客載入主題樂園時的主題音樂),以及Scott Joplin的Pineapple Rag這類真正的Ragtime音樂,你會發覺劇中這台Player Piano,還會彈奏一些距離西部世界很遙遠,大家可能似曾相識的現代流行旋律。 很詭異嗎?所言甚是,當中,包括了改編自Soundgarden的《Black Hole Sun》、The Cure的《A Forest》、Radiohead的《No Surprises》和《Fake Plastic Trees》、The Animals的《House of …

令人置身夢中夢的美劇《West World》配樂 Read More »

《文藝要在晚餐後》

(1) 有否晚上聽歌的偏好或習慣及原因? 人生中有幾段日子都經歷過一個人生活,那個時候,晚上邊工作邊看書邊聽歌,然後入睡前找合適的音樂伴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組織了自己的家庭,我還是享受睡前聽歌邊看書邊聽歌的這習慣,當然,因為另一半的音樂品味未必盡與自己的相同,聽歌亦始終是很個人的一回事,於是,我還是會選擇用耳機聽歌,現在有了無綫耳機,就方便得多了。 (2) 哪些專輯/歌曲/歌手的歌,夜晚聽的話你個人會特別享受或有感覺 要視乎我的Spotify Playlist上近來聽的是什麼歌,我也不會刻意做入夜後的Playlist,反而,伴眠的音樂我會有特別一點的選擇,當然,懶惰一點的時候,Spotify Playlist有很多選擇,當中選曲也很有水準,他們的伴眠音樂Playlist會有Brian Eno哦。 (3) 推薦適合夜聽的一些專輯/歌曲/歌手給讀者。 一、我會推介坂本龍一的《Playing The Piano》,這是一張由他用鋼琴重新把個人經典作品演繹的專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我最喜歡就是《Amore》。事實上,坂本的作品大多旋律優美而簡約,同一個旋律段落會反覆演奏仍不失可聽性,有種治愈心靈的效果。 二、同樣是坂本龍一的作品,我會介紹大家聽《Casa》這張2002的專輯,這是一張向巴西音樂之父Antonio Carlos Jobim致敬的作品,找來了巴西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諧同他的妻子,女主音Paula,組成了Quarteto Jobim-Morelenbaum這個合奏團隊,Jobim的兒子Paulo也有以結他客串登場。整張專輯都在Jobim於里約熱內盧的家內收錄,充滿一派如詩似畫的愜意巴西風情,也充分反映出Jobim備受Satie和Ravel等法國作曲家影響的韻味,我認為這是最上乘、高級的晚餐後甜品。 三、事隔差不多11年,坂本龍一再次聯手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另外再加上小提琴好手Judy Kang,以三重奏的曲式演繹了多首個人的舊作。《Three》治愈味道同樣甚濃,除了是坂本龍一的一次音樂回顧,13首作品,選曲很有代表性,也有好些滄海遺珠,除了個人曾經演繹的作品,也有為其他樂手量身定做的舊作,《Happy End》是1981年坂本龍一與前電音組合YMO(Yellow Magic Orchetra)合作的經典名曲,對比當年的純電子作品,如今的這個鋼琴三重奏版本,實在是迥異其趣。 原文刊登於MR月刊2016年10月號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 | 仿80年代電音配樂》

有別於電影主題曲,一齣電視劇的主題曲,其實又有另一種特定的功能與魅力。因為是連續多個星期的追看,集與集之間,又最少通常有一個星期(當然你看的是Netflix的話又另作別論),每集開首都要重溫一次,就像要大家擔定凳仔,乖乖地坐下來等開場。 所謂的特定功能性,就是一般的電視劇的片頭曲,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分鐘,卻是一次幫助觀眾重新入戲及暖身的過程。 除了我小時候最愛看的《Batman》、《Star Trek》、《Six Million Dollar Man》等等,到了80年代,又有《Knight Rider 》、《Miami Vice》、《A-Team》等等,踏入90年代,開始有讓我追得廢寢忘餐的《Twin Peak》、《X-Files》、《Friends》和《The Simpsons》。 踏入大美劇年代,優秀的電視劇片頭曲更是不勝枚舉,《Sex & The City》、《Mad Men》、《Breaking Bad》、《30 Rock》,至於紅到發紫的《House Of Cards》和《Games Of Thrones》,當然不用我多說吧。每首音樂甫一開始,就好像會帶著觀眾馬上入戲,聽到音樂旋律響起,猶如見到劇中人物登場。 有別於香港電視台的師奶劇,大部分美劇的片頭曲都是量身定制,很少是某某歌手專輯內的主打歌,而當中,又以純音樂的居多。 印象中,日劇也有類似的例子,自己上YouTube搜尋服部隆之及千住明這兩個名字,他們都是以撰寫純音樂日劇主題曲的大作曲家,你可能會感到詫異,他們的作品,雖然編曲不特別新穎夠潮,反而更有點復古氣氛,可是,當配上木村拓哉或竹野內豐等偶像派演員的片頭,卻依然不會感到突兀,反而,更間接令人感到該劇的認真製作。 話題扯遠了,其實我要說的,不是什麼電視劇主題曲巡禮,而是最近一齣教看得我入神,一發不可收拾的美劇《Stranger Things》的配樂。這是一齣以80年代為背景的科幻奇情劇,是Netflix的自家製劇集,首季8集,已經一口氣上架。 很多影評人已經作過深入報導,認為此劇是製作人對Steven Spielberg和John Carpenter兩位電影製作人,以及驚慄小說大師Stephen King等一次過的濃縮致敬。不打算劇透了,但我認為此劇除了橋段引人入勝、遍地彩蛋(外國已有不少影評網站逐一指出劇中細節出處)、久違了的Winona Ryder,此外,我覺得該劇的主題曲及配樂,還有片內插曲的選曲也甚有經典大劇之風。 先說主題曲,這可能是自《X-Files》以來,最洗腦的科幻劇片頭曲,擔綱製作的,是來自美國德州的S U R V I V E(這個名字一定要是全大楷然後每個字母之間都有SPACE),一隊名不經傳的電音組合的兩位成員Kyle Dixon & Michael Stein。話說《Stranger Things》的製作兄弟孖人組合Duffer brothers在賣橋給Netflix的時候,已經採用了S U R V I V E作為試片的主題音樂,及後賣橋成功,Duffer brothers便馬上直接聯絡了S U R V …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 | 仿80年代電音配樂》 Read More »

《爵士樂界的東邪西毒 | Miles Davis & Chet Baker》

20世紀的爵士音樂界,曾經也出現過東邪西毒,他倆的音樂武功,各走偏鋒,你很難用世俗人的角度,去判斷他們的音樂技巧,是否真的如何地登峰造極,但可以肯定,無論音樂與造型,甚至是他們如流星掠過般的人生,都同樣地可以追魂奪魄,抓住萬千聽眾/觀眾的神經。 回想當年我還在上大學當全職樂評兼職學生的時代,我使勁寫了很多篇關於Miles Davis和Chet Baker的長篇評論文章,而且一直還覺得永遠寫不完,我更加是三生有幸,八十年代末,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曾經在香港舉行的Mild Seven Live Under The Sky爵士音樂節中,我跑了去當後台小工,在近距離見過Miles Davis真身。 無獨有偶,有關Miles Davis和Chet Baker生平的兩齣傳記式電影,《Miles Ahead》和《Born to Be Blue》,最近都相繼在美國上畫,香港的戲院,相信都未必會上了,在我苦等著Blu-ray或者是iTunes Store出現之前,執筆之時,我正開始在炮製了兩個Spotify Playlist,作為自己重溫這兩位爵士樂東邪西毒的懶人包,順便作為電影前的熱身前奏。 先介紹一下Miles Davis(1926-91)。 Miles Davis之於爵士樂,基本上就如David Bowie之於搖滾樂,他的影響力,是跨世代、跨類別的。由早期的Swing、Bebop、Cool Jazz、Third Stream、Modal Jazz、Post-bop、Jazz Fusion、Jazz Funk、Jazz Rock、Hip-Hop等等,他都不單止涉獵過,他更加是箇中領域的先行者、領導人,新音樂方向的話語權,永遠好像都屬於他的。 作為經常性的樂隊領隊,被他提攜過或因為與他合作過而成名的樂手,不單止不勝枚舉,而且是星光熠熠,隨便拿堆名字出來,John Coltrane、Wayne Shorter、Kenny Garrett、Horace Silver、Bill Evans、 Herbie Hancock、Joe Zawinul、Chick Corea、Keith Jarrett、John McLaughli、John Scofield、Mike Stern、Ron Carter、Dave Holland、Marcus Miller、Tony Williams、Jack DeJohnette,全部獨當一面,而且後來也開枝散葉,七十二家房客也嫌少。 因為音樂風格甚迥異,近乎神經分裂,單單錄音室專輯已經有48張,現場錄音更不計其數,可以想像,要形容Miles Davis的音樂風格,絕不可能可以三言兩語說完。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很喜歡Miles Davis的作品,你一定要問清楚他/她說清楚是哪一個時期的Miles Davis,否則,經驗告訴我,這位仁兄/姐九成是在「吹水」,但如果你逼我推薦,雖然取捨太難,但以下五張專輯,我認為是必聽的。 《Walkin’》:早期的經典作品,以Miles Davis …

《爵士樂界的東邪西毒 | Miles Davis & Chet Baker》 Read More »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97回歸祖國後,在港人心目中,占士邦此英國餘孽的地位,似乎依然比英女皇事頭婆為高,大家繼續在每集都又讚又彈的情況下,乖乖地買票入場,我和占士邦有個約會,集集風雨不改。 屈指一算,今年已經是第24次出動了,每一集,除了這位擁有一雙憂鬱的眼神、唏噓的鬚根、神乎奇技的鎗法、掌心蕩漾著一杯Dry Martini的占士邦,少不了的,還有集集換畫的邦女郎,以及每次開場時展開序幕的主題曲,這不僅是指定動作,更加是占士邦國度裡的宗教儀式。 除了早期的純音樂,每一集的占士邦主題曲,都會找來一位當紅歌手/組合來演繹,可是,亦和所有占士邦電影一樣,這些主題曲都是好壞參半,當中,又一如所有的邦女郎,大概可分為霸氣沖天、撲朔迷離、秋水伊人、傾國傾城、紅顏禍水、巾幗鬚眉、婀娜多姿等等類型。 1.John Barry 《James Bond Theme (From “Dr. No”)》: 作曲家John Barry在第一套占士邦電影中,立即為這角色的出場定調,60年代的「摩登」電結他、配以大量很Glam的Big Band Sound,聽聲如見人。 2.John Barry 《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稱得上是占士邦二號主題旋律,雖然可能比較少人認識,特務旋律依然神秘中帶浪漫,低音銅管非常「型棍」,依然聽聲如見人。 3.Loius Armstrong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本來是插曲,卻再三被發掘成為經典James Bond金曲之一,68歲的Loius Armstrong灌錄這首作品時已經病入膏肓,當時只錄了一Take,成為經典絕唱。 4.Shirley Bassey 《Goldfinger》:可能是比邦女郎更Iconic的女性,先後主唱過三套占士邦電影主題曲,一開聲,立即霸氣沖天,巾幗不讓鬚眉。 5.Shirley Bassey 《Diamonds Are Forever》:肯定是占士邦金曲三甲之一,此曲進一步將特務電影的浪漫神秘情懷,如有神助,推到極致,開腔頭一句”Diamonds Are Forever”旋律就是過耳不忘。 6.Sheena Easton《For Your Eyes Only》:可能是個人造型最接近邦女郎的原唱者,旋律由當時已寫過Rocky主題曲的Bill Conti操刀,歌曲柔情似水,令人想起電影中的漂亮邦女郎。 7.Duran Duran《A View …

《我最喜愛的10首占士邦主題曲》 Read More »

《星戰流行榜》

時為1977年,戲院內,抬頭看,大熒幕上見一望無際的浩瀚星空,字幕徐徐展現”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威武澎湃的鼓號曲同步奏樂,《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正式展開序幕。 《Star Wars》這電影系列,除了透過史詩式的故事橋段、豐富的人物角色、令人看得目不暇給的科幻特技,此外,深受後浪漫主義管弦樂曲影響,由作曲家John Williams譜曲的大型電影配樂,跨越了前傳後傳六集,同樣也俘虜了幾代星戰迷的心。 不說可能不知,John Williams當初為《Star Wars》譜曲時,已經心思細膩地進行計算,除了為每一位主角度身訂製了一個主題旋律,亦為某些故事橋段,設定一些別具象徵意味的音樂素材,一如華格納歌劇內的旋律動機手法。 因為篇幅所限,《Star Wars》的音樂宇宙亦太龐大,我只集中介紹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由Episode IV至Episode VI內出現過的5首經典作品清單。 1.《Main Title》 每一集的序幕曲,都必定由它帶頭響起,千年如一日。事實上,這首氣勢磅礴的英雄式Fanfare,亦被作曲家稱為Luke Skywalker主旋律,首三集(即始於Episode IV)中,由於人物角色為主線關係,出現的次數相當頻密,同時亦有配合不同氣氛的變奏,及後則演變為星戰國歌級的份量,是的,我真的見過有朋友,在電影開場的時候想站立起來致敬。 2.《The Force》 這是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在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中出現,旋律蕩氣迴腸,賺人熱淚,及後亦像Luke的主旋律一樣,經常以不同模式,在所有集數的《Star Wars》中出現。大致上,這音樂主題可分為兩大風格,一為感人肺腑的慢版,二為雄壯威武的進行曲版。 3.《Princess Leia》 由於首套《星戰三步曲》的劇情主線,都是由Luke和Leia兩兄妹帶動,代表第二人物這主題旋律,當然同樣出現次數甚頻,及後前傳第三集《Revenge of the Sith》的尾聲,亦曇花一現地出現了一次,其暗示不言而喻。 4.《The Imperial March》 在《Episode V:The Empire Strikes Back》首次現身,之後便演變成幾乎是Darth Vader每次登場時,必然同步出現的主題音樂,是一首充滿霸氣的進行曲,亦是象徵了黑暗勢力的旋律,出現次數頗多,除了Episode IV外,每一集都會現身,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肯定也不例外。而我印象最深刻,是我曾經有位外國朋友,他將外母的手機鈴聲,設定為這首音樂,可見其象徵意味如何強大。 5.《Yoda’s Theme》 同樣與上述的Darth Vader旋律一樣,除了Episode IV外,Yoda大師在每一集都有出場,音樂主題固然少不了,旋律充滿靈氣,亦帶點夢幻氣息。一個小插曲,就是在E.T.電影中某一幕,話說萬聖節中有位路過的小朋友打扮成Yoda大師,於是這旋律居然也有短暫現身,作為該電影的作曲人,John …

《星戰流行榜》 Read Mor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時為1977年,當《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橫空降世,除了電影中的人物角色科幻特技令當年的老中青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當中的音樂,甫一開場,字幕打出,由銅管樂齊奏的威武旋律響起,那一種澎湃的震撼力強,一錘定音,已經註定成為經典。 即使是70年代,荷里活的大製作電影配樂,其實已經不是什麼前無古人的事情,但為何,John Williams替《星戰三步曲Star Wars Trilogy》所創作的電影配樂,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事實上,為首齣《星球大戰》電影譜曲前,John Williams已經在荷里活電影圈中薄有名氣,先後憑《Fiddler on the Roof 錦繡良緣》和《JAWS 大白鯊》贏得奧斯卡,而《星球大戰》在開拍期間,卻一直受到荷里活圈中人一致看扁,更有不少人認為這齣嚴重超支超時的電影,隨時會爛尾收場,由此可見,如果不是基於對George Lucas的信任,相信很難想像一位這樣的音樂大師,會願意替這齣電影的配樂投下如此心力。 雖然《星戰三步曲》後來也追加了三部前傳,但其最具備標誌性的星戰音樂世界,還是建基於首三集的配樂中,當中的音樂素材,豐富得可以不斷循環變奏再變奏。 的而且確,John Williams為《星戰三步曲》投入的心力,遠比他當時創作過的任何一套電影配樂為多,還記得,想當年我敗了我儲足幾個月零用錢入手的《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配樂專輯,是一套雙卡式錄音帶,音樂長度幾乎是兩套交響曲的總和,而且,此專輯更罕有地內含詳細的演出名單,LSO(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是演出樂團,擔綱演出的每一名樂手,都居然人人有名有份,有點像古典音樂會的場刊。 那個時候我剛開始學習古典音樂,對擔綱演奏的LSO,當然略有所聞,因為恰巧當時的明珠台星期日有個古典音樂節目,駐場樂團就是他們,發覺這樂團的銅管樂組所發出的聲響輝煌燦爛,樂團中的首席小號Maurice Murphy和首席長號Denis Wick,都是名氣響噹噹的大師,在這套卡式錄音帶的演出名單上見到他們的名字,已教我興奮莫名。 《星戰三步曲》的電影配樂之所以厲害,是因為John Williams以編寫管弦樂交響詩的氣派,去處理整套電影的音樂,而並非純粹的配樂。作品中處處流露出他備受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大型歌劇及管弦樂作品的影響,編曲幾乎用盡整隊樂團的每一件樂器,他在代表每個主要角色的旋律的處理手法上,更尤其深受Wagner歌劇鉅著《Ring Cycle》的影響。 在Wagner音樂世界的語言中,有一個德文術語叫Leitmotiv(主導動機),意指一個貫穿在整套音樂作品內的旋律動機,這些「動機」可以是象徵人物角色,也可以是一個具某種獨特意義的象徵式旋律,「動機」每次出現,就代表某個角色,又或者是某個概念的場面出現。「動機」可以按故事發展推進而變奏,每次出現的編排都可以截然不同,但卻會令聽眾聽聲如見人,聽聲如見畫面。 《星戰三步曲》最具標誌性的Leitmotiv,當然首推主角Luke Skywalker的主旋律,同時亦是電影開場的Main Title主題曲。 第一次進場看Star Wars的,相信很難會忘記,當字幕”A long time ago, in a galaxy far, far away”在浩瀚無際的星空中出現,這一刻這震撼性畫面。 這是一首充滿英雄意味的Fanfare鼓號曲,擔綱主旋律演奏的小號,開始時昂首闊步上大五度的旋律,充滿英雄氣概,緊隨三連音直上七度的高音,更有種衝上雲霄的勇氣,整個開場白,都有種力拔山兮的氣概。 及後,這個屬於Luke …

《星戰交響曲 Star Wars Symphony》 Read More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像我這一輩的港英餘孽,難免對占士邦電影有的多少情意結,由60/70年代的曹達華、張英才、胡楓、曾江、謝賢等一代男神,80年代的最佳拍檔許冠傑,以至90年代周星馳,都不止一次在電影內向占士邦致敬。來到今時今日,即使經歷過不知多少次改朝換代,”Bond, James Bond”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男神代表。 所以,就算我買不起Aston Martin,至少我都要有一隻Omega Seamaster傍身,之不過,我一定不會隨便在街市憂鬱地拿著一杯Dry Martini,以免被認錯為國產凌凌漆。 說起占士邦電影,我尤其愛看開場序幕的主題曲片頭,通常,音樂一響起,就會出現一鏡接一鏡浪漫而神秘的女性胴體剪影,同時間,占士邦又會在一些具象徵意味的點題畫面中穿插,明示暗示劇情概要卻從不劇透。 除了邦女郎,邦歌曲同樣是焦點所在,話說邦歌曲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具標誌性的純音樂主題旋律,另一類則為每集找來由當紅歌手/樂隊演唱的主題曲。 分析邦歌曲,就要由純音樂的《James Bond Theme》開始。 任何一個年代的占士邦,都必定會在那個經典的”Gun Barrel Sequence”中出現過。甫一開場,音樂展開,畫面中見到由槍膛瞄準望出去的主觀鏡,一步一步尾隨著占士邦的剪影,然後占士邦一個華麗轉身,對著鏡頭「砰」開槍。 事實上,邦歌曲的音樂風格,一開始已由《James Bond Theme》一錘定音。而這一段標誌性的純音樂,首次出現在1962年的Dr.No,第一集的占士邦電影內。 前奏先來幾下充滿霸氣的銅管樂齊奏,高聲部與低聲部先來音樂對答,氣勢先聲奪人。然後就出現一組帶半點神秘的「三上一落」半音階旋律,是為畫龍點睛的占士邦「主題動機」(Motif),時至今日,此音樂動機融入了所有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無處不在。 「主題動機」出現兩次即四個小節後,用電結他彈奏的主旋律,開始進場,那是60年代最「潮」的Surf Rock Style Guitar,所謂的「飛仔歌」風格。 歌曲進入後半段,由神秘的Surf Rock,逐漸推進至華麗的Big Band Swing風格,充分反映出占士邦冒險神秘中,又帶半點不羈浪漫的特務生活。 《James Bond Theme》面世以來,先後被重新演繹兼出版過超過70個版本,元祖版本由配樂大師John Barry大樂隊演繹,及後由於大受歡迎,由Big Band爵士樂大師Count Basie,以至純電結他飛仔樂團組合The Ventures等,皆有重新演繹,成為另一經典版本,但在編曲方面,與原作分別不大。 來到較近代,向《James Bond Theme》致敬的音樂人,還包括了爵士噪音怪雞實驗樂手John Zorn、電子實驗音樂天團Art Of Noise、電子舞林怪傑Moby、著名電影配樂人David Arnold等等,人多勢眾,遠超所有邦女郎的總和。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是占士邦的主旋律二號,首次出現於1969年的同名電影,雖然可能較少朋友認識,但當中的「主題動機」,仍會間中出現在不同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聽聲如見人,旋律相當「型棍」。 樂曲先來一段敲擊式的Horn Session齊奏,緊接用當年「潮爆」的樂器Moog Synthesizer彈奏出低音旋律,然後進入首段主旋律,由低音銅管部一路領航,主旋律重複,爆炸力強勁的小號加入,更加威風凜凜,之後繼續是由小號高音吼叫,低音銅管及敲擊樂接棒和應。 除了上述兩首較接近配樂的純音樂作品,另一條主線的占士邦音樂,當然少不了每一集的勁歌金曲。是的,每一集的主題曲主唱者,其注目程度,不下於每一集都要換畫的邦女郎。 可是,一如每一集的占士邦內容,占士邦主題曲都並非次次精彩,偶有失準亦更屬家常便飯。事實上,幾乎所有被選為主題曲演唱的歌手/樂隊,都是「一次性」使用,但仍有唯一例外,占士邦音樂史上,就有Shirley Bassey這位黑人奇女子,先後主唱了《Goldfinger》、《Diamonds Are Forever》和《Moonraker》三集的同名主題曲,她那把既充滿霸氣又幽怨的嗓音,可能是除了《James Bond Theme》以外,最Iconic的占士邦聲音。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