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物語

星戰神曲《The Force》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但凡資深《Star Wars》粉絲互相問好的時候,暗語大概就是這一句。 當然,你可能會笑說我太過Geek了,但起碼我不會用錯《Star Trek》內火神星人的問好手勢,向《Star Wars》粉絲們打招呼,那才是貽笑大方。 之不過,如果你告訴我你懂《Star Wars》,我就覺得,你應該同樣懂得《The Force》這首電影中最具象徵意味的主題旋律,這是我們的軍歌,除了問候一聲“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大家理應起碼唱得出兩句《The Force》的旋律。 是的,這可能是除了每一集《Star Wars》開場時的指定音樂外,貫穿了每一集《Star Wars》中的主題旋律。每一次,當這主題旋律一響起,就是代表與JEDI武士有關,講及《The Force》、正運用《The Force》,或甚至是歌頌著《The Force》一刻的劇情。 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看不同版本的電影預告片,恰如其名,都再次聽到《The Force》這主題旋律的高調回歸,作為星戰粉絲,那一刻魂魄如被召喚,一聽到就馬上被「撻著」,興奮莫名。 就連PS4遊戲《Star Wars Battlefront》的宣傳廣告片,主角跳上X-Wing戰機的一幕,我們又再次聽到《The Force》主題曲奏樂響起,有點像召喚著敵愾同仇的戰友們,再次聯手,對抗敵人。 這首象徵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完整地(電影較早地方也有零碎版本)出現於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Luke Skywalker遙望兩個夕陽,像是感懷身世,心有戚戚焉,法國號先悠揚地吹奏出一段獨白式的旋律,旋律後半部,弦樂組整體合奏,把氣氛推至一個蕩氣迴腸的高潮,短短8個小節,已經交足戲。 另一個注目版本,是在《Episode IV》內,一眾主角被頒英勇勳章的一幕,《The Force》變奏成加冕進行曲,樂曲威風凜凜,在專輯內名叫《The Throne Room》。 想當年,我還在讀中三,作為學校銀樂隊的隊長,我暗地裡把這首加冕進行曲,加入了學校畢業禮的演奏曲目中,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被中五的學兄們發現,但我卻因此而沾沾自喜了一輩子。

盧冠廷的人間音樂天堂《Beyond Imagination》

1983年,我還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中學少年,印象深刻的某一過周末晚上,第一次在同學家中的黑膠唱盤聽到「A-HA….我要飛往天上,A-HA….像那天鳥傲翔,A-HA….那裡充滿希望,A-HA….找那溫暖太陽。」 那一刻,我的心情雖未至於豁然開朗,但久久繃緊著的愁眉,卻開始放鬆下來,茅塞緩緩頓開,哪一首歌,是後來被唱得街知巷聞,盧冠廷的《天鳥》。 那個時候,我的家還沒有唱盤,我只有一台鴨寮街貨色的卡式機,當日,離開朋友的家前,我把整張唱片錄了一個拷貝,回家又聽了不知多少遍,卡帶後來也失聲了。 同一年的稍後,關正傑又有一首叫《天籟》的歌曲,氣勢磅礴的管弦樂編曲,注入了當時新興的音樂潮物--電子合成器,蕉蕉蕉WE混混沉沉沉的音效,聽得我簡直是元神出竅,有趣的是,雖然曲風絕對是南轅北轍,但「天籟」這首歌的旋律韻味,尤其是部份的和弦結構,居然與「天鳥」不謀而合,當然後來也知道,這個並非巧合,因為作曲的朋友,同樣是盧冠廷。 事隔一至兩年吧,我儲了點錢,終於買了一台唱盤,於是,我一口氣買了盧冠廷的《天鳥》、《小鎮》和《過路人》三張大碟,拿著唱片封套,取出歌詞,一邊看著唱針在黑膠片的坑紋上劃動出美妙的旋律,又是另一番滋味。 80年中期至90年代初,盧冠廷一直以Singer-songwriter的身份活躍於香港流行樂壇,有自作自樂的作品,也有為人家做嫁衣的不少經典,林子祥的《最愛是誰》、蘇芮的《憑著愛》,相信不少像我在那個年代成長的樂迷,都曾經津津樂道,不要忘記,那個時代,日本改編歌才是香港樂壇的主流。 1989年,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發生過什麼,《為自由》成為了《為主歌聲獻中華》的主題曲,事後,盧冠廷創作收錄了《漆黑將不再面對》此曲的《1989》專輯,翌年又推出了《愿》,可說是為大時代見證的作品,可惜的是,這兩張專輯及《為自由》這首歌,Apple Music和Spotify都找不到,市面上,亦近乎絕跡。 後來,盧冠廷與李宗盛在滾石旗下推出了《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兩位都是我最欣賞的唱作人,兩個中年麻甩對酒當歌,佬味甚濃,我個人就十分受落,但後來才知道,這張專輯,銷情慘淡,據說,更要賠本。 之後的幾年,盧冠廷的作品,便好像愈來愈買少見少,除了間中聽到零星關於他在西貢歸園田居、宣揚環保概念的消息外,感覺上,盧冠廷好像在樂壇中淡出了。 回想當年,第一次聽到盧冠廷的嗓音,覺得有點怪雞,可是,卻很有親切的溫暖感,聽說他是結他高手,經常被結他伴奏下的旋律,亦帶有點美國鄉謠搖滾的韻味。 一般流行曲的曲式,都會很靠副歌旋律的一個Hook而令人留下印象,但盧冠廷的首本名曲,譬如《最愛是誰》開首的「在世間尋覓愛侶」、《人間天堂》開首的「昨天的少年,理想很多,尋覓四海天涯,找天邊烏托邦」等等,一開腔,就要把你的耳朵俘虜。 事隔這麼多年,最近,64歲的盧冠廷終於重出江湖,可是,當初我一聽到《Beyond Imagination》是什麼Hi-Fi天碟,我便立即自動調頭走了。還是隔了好幾個星期,我偶然在Apple Music把整張專輯聽了一遍,一聽便愛不釋手,執筆之時,差不多整個禮拜都在聽。 11首歌曲,當然都是經過重新編曲的新瓶舊酒,盧冠廷的歌聲嗓音還是那個老模樣,連一點滄桑感都沒有多了(可能出道時已經夠滄桑了),而且,聽說他的結他技術又進步了,專輯也找來了很多結他高手幫他編曲。 最搶耳的,莫過於由台灣Fingerstyle結他高手盧家宏重新編曲的《一生所愛》,即興意味很濃,全曲的和弦及旋律都像被重新解構,結他、人聲與長笛的對話,像高手過招。 《歲月神偷》的主題曲《歲月輕狂》,經過重新填詞,成為收錄在專輯中的《人間天堂》,很典型的盧冠廷風格輕民謠,旋律中蕩漾著絲絲暖意,令人聽時百感交集,蘇德華編曲未有刻意賣弄花巧,實而不華。 盧冠廷親身上陣編曲的《快樂老實人》,比原曲加入更多的了鄉謠結他元素,中段保留了原有的二胡獨奏,這位老實人的熱血,更加熱熾。 變成了12/8拍子超慢版Ballad的《陪著你走》,節奏完全重新被拆骨重組,曲中原有的依依不捨淡淡哀愁,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整張專輯中,編曲最上乘之作。 從前,每次聽到《世事何曾是絕對》這首歌,總會聯想起同樣是3/4迭宕節奏的經典百老匯舞台劇名曲《Sunrise Sunset》,這個澎湃的管弦樂編曲新版本,我覺得更接近我心目中的理想編曲,唯一可惜的是,可能是製作預算關係吧,未能有真正的Full Orchestra及合唱團伴奏。 《天鳥/天籟》真的實現了我當年的願望,把兩首歌混在一起唱,一曲既畢,我的心真的飛往天上了,特別留意整條bassline,旋律度得非常用心。 似乎很想刻意擺脫原版的影子,《最愛是誰》用了很多陰晴不定的和弦結構,讓歌曲反而缺乏了一種鉛華盡洗的味道,西班牙結他風的伴奏很出色,但整體感覺我有點略為失望。 整張專輯最有驚喜的,居然是《我會掛念你》,將這首歌徹頭徹尾換成了美國西部鄉謠搖滾風,小提琴、Slide Guitar,這個可能就是最貼近盧冠廷本人、無拘無束的音樂風格的編曲吧。 聽到《憑著愛》這首歌,感覺上好像來到音樂會的尾聲,前半段像是由結他伴奏、自彈自唱的獨幕劇,後半段燈光變亮,亮起宏偉的管弦樂和合唱團,我其實更期望Full Orchestra的出現,把歌曲推到更激昂的氣氛,當然,做人不能太貪心,這個版本,其實已經是Beyond Imagination了。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8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我很少會羨慕或妒忌任何人,但對於住在紐約朋友M除外。 她和我都一樣,年紀不小,都可以稱得上是資深樂迷,她單身,在投行當顧問工作,一個人住了在紐約接近廿年,多年來,在這城市,知道她連較親密的朋友也沒有多少個,問她為什麼對紐約不離不棄?「這裡最多gigs看哦」,一句到尾,然後就是聽到她笑得像卡通人物的歡樂笑聲。 看她的臉書更新,你會以為是一個廿歲出頭的小groupie,很難想像,這其實是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職業女性,她幾乎把大部份收入,都消費在音樂之上。 是的,她平日其實很節儉,她人生第一部智能電話(公司逼她用的Blackberry不算),已經是到了iPhone 5S出現的時候。 話說這個星期,見到她的臉書更新「曬命」,是她事先預訂,一套6張的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6 LP Box Set]。 這個年頭,買黑膠唱片或家裡還可以享受聽黑膠的樂趣,某程度而言,已經是一種奢侈,更何況,是一套6張的黑膠唱片? 在網上訂購黑膠唱片(譬如較流行的Amazon),賣家相當體貼,不少都是黑膠與數碼檔(Digital Rip)同步送遞的。大家還記得黑膠唱片盛行的年代,新唱片買了回家,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把整張唱片的處女首播,錄進一盒貴價的Maxwell或TDK卡式帶嗎? 這套碟也不例外,送給樂迷的,不是普通的MP3,而是HD Audio,雖然要多等幾個月才收到,但已經令死忠粉絲,像我的朋友M,已第一時間訂購。我在網絡版的Rolling Stones雜誌看見這套錄音推出的消息,立即上網看看,已經只看到SOLD OUT兩隻大字,網購原價只是美金$89.99,這亦很難怪。 HD Audio未收到,黑膠唱片套裝又未捨得打開,於是,朋友M說她唯有在iPhone,透過Spotify暫時望梅止渴。 “If my heart had a geography, it would look just like walking down Fifth Avenue”(如果我的心靈有一片地圖,看起來那應該像走在第五街的路途)。 2014年11月,在收錄於此現場錄音的演出裡,Ryan Adams身處在卡內基音樂廳於席間如是說。 紐約就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很多外來人,有不少從其他國家來,就像我的朋友M一樣,也有好些像Ryan Adams般,來自北卡羅萊納州或其他美國州份。 已經搬離了紐約,但在紐約生活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在多首作品中,譬如”New York, New York”、”Off Broadway”及”Avenues” ,Ryan Adams都赤裸地流露了他對紐約這城市傾慕之情,今次回到這城市演出,除了一般的樂隊全體上陣,之前,還煞有介事地,單拖上陣,開了兩場純acoustic的獨唱會。 Ryan Adams很討厭被冠上另類鄉謠搖滾歌手的標籤(他曾經不止一次高聲疾呼他個人其實最討厭鄉謠音樂),雖然,聽罷這張現場演出的專輯,你有很難不會有這樣的聯想。 基本上,我覺得他這個人可能就是有雙重性格,平日面對傳媒,態度火爆,但從這張現場演出的錄音,卻可聽到他與現場聽眾互動時風趣幽默的一面(連Angry Bird和Terminator一類的Geek Joke都出埋),當然,少不了的,還有他一貫的口沫遮攔,不羈任性的粗口浪花。 …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Read More »

只怕不夠時間看林二汶白頭

看着at17兩位青春少艾初出道,那個時候,我已是36歲左右,身邊有位朋友取笑我這位中年大叔,為何這麼喜歡聽這兩位小妹妹的歌。我這位朋友,初時其實以為at17是類似Twins的組合,這個,當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這個世界上,可能有兩大類喜歡透過音樂尋回逝去青春的大叔樂迷,第一類是在信和追AKB48最新歌舞演出DVD,尋求視覺官能上的青春;第二類則像我,喜歡聽at17的歌,是為了咀嚼她們歌曲中散發的青春氣息,既勵志,也治癒。 來到這個年頭,兩位前at17成員,一位快到30歲,另一位已30出頭,而我這位樂迷大叔,依然還有留意這兩位「小女生」的歌,我也好像是一個長輩般,終日憂心著她倆的發展,她們的歌,又能否維持當日那一份真摯的赤子之心。 今年較早的時候,知道林二汶正打算踏足中國舞台,參加內地的真人秀音樂節目,近年中港關係緊張,於是,我又在憂心忡忡,心怕她會因此而得失了香港原有的樂迷。 但最後,我這位大叔的憂心,其實都是多餘的。 看「中國好歌曲」這節目,看林二汶踏實的演出,我發覺,這位當年蹦蹦跳的小女生,如今已經是一位收放自如的成熟女子。雖然,在這個真人秀的比賽中,林二汶最終沒有脫穎而出,但卻在台上發亮過,讓更多人認識到她的音樂才華,感動到更多人。 《至死不渝》是昔日at17歌曲《才女》的舊曲新詞版,當年的版本有點電子迷幻,配上了普通話的新歌詞及新編曲後,變成了一首雋永清新的窩心情歌,副歌部分的優美旋律,聽過一遍後就會讓你繾綣在心頭。在「中國好歌曲」這節目上,也出現了一個林二汶和哥哥林一峰合唱的版本。 《只怕不夠時間看你白頭》是在「中國好歌曲」節目的考核賽中,林二汶要在24小時高壓下完成的曲詞包辦作品,當時,考核老師周華健出了「團圓」這個題目,然後要每位參賽成員就這個題目以歌曲回應。 歌曲內容,幾乎是每個要出外闖蕩的子女的心聲,既體會到父母對他/她們的支持與祝福,同時間,亦對自己未能有足夠時間陪伴父母親而感到內疚,一眨眼,驀然回首,父母親的美好年華已悄然逝去,慨嘆要及時把握餘下的日子,好好多見父母一面。 「終於回家,看見你了,卻發現夢想不能換回時間,最好的,錯過了。」的而且確,夢想真的不能換回時間,尤其是和家人共處的時光,來到副歌末段,我聽到已世故了的林二汶,聽到由這位30出頭的女子對我這位大叔的叮嚀,默默地,我又為她奉上一份祝福。 後記:當我知道林二汶會把這兩首歌在musicbee.cc以募資的方式發行,我二話不說就馬上拍下支持了,雖然,由於我不想家中又堆多一張CD,我選擇了購買高清的音樂檔版本,但事後,在臉書上見到相信和林二汶差不多年紀的舊同事,分享了她收到這CD一刻的心情,原來,這位朋友一直都擔心這個企劃能否成功募資,收到簽名CD時,才終於釋懷,看來,經常為這位大街女子憂心的樂迷,不止我這位大叔,還有與她同齡的樂迷。

是有種歌,可以叫你的心安靜。

有些朋友替何韻詩憂心地說:「作為一名藝人,如此地豁了出去,從今以後那一個很大的市場相信都不能再去了,單憑香港這個小島的樂迷,可以養活她嗎?」 「香港地,有手有腳,只要肯做,邊會餓得死人?」 以上這番話,聽過不知多少位長輩講過,其中,包括我那個已經離開了好幾年,生前從事建造業體力勞動工作的老爸。 我覺得,大家其實都想多了,何韻詩這位香港老街坊,只要還有一口氣,願意繼續做她喜歡的音樂,我相信,她應該都不會餓壞的。 上星期,【是有種人】這首歌面世的時候,遇上了百年難得一見的JUNO現象,無可否認,在社交網絡的洗版效應,明顯是稍為遜色的。 當我發覺全港九的主流媒體流行榜上,連JUNO都沒有一首歌上榜的時候,我再看看另一邊廂的iTunes store暢銷排行榜,起碼【是有種人】都一直徘徊在JUNO現象的幾首歌附近的四五六位左右,足以證明,願意真金白銀支持何韻詩的朋友,還有一定的數目。 給你一個Like或YouTube的Hit太容易,要給你十元(GooMusic直銷)或八塊(iTunes Store),這個表面上其實也很微薄的支持,事實上也來得不容易。 以歌論歌,李拾壹寫的旋律不算份外琅琅上口,林夕的詞亦沒有精心策劃的戲中戲話題,至於何韻詩,歌唱風格亦沒有什麼大的突破,但我第一次聽,卻又是被吸引到這個歌曲的漩渦裡面。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一種歌曲,能夠讓你的心安靜下來,四分鐘裡面,完全的投入歌曲的感動畫面裡。 這是一首中慢板的Rock Ballad,有點像Mr. Children音樂會尾段閉幕歌曲的感覺,歌曲開首,像滴滴答答灑下來小雨點的Verse 1和Verse 2,有點孤身上路的感覺,孤單,但不寂寞。 闖入直路邁步大旋律的Chorus後,Verse 1重複,第二次進入Chorus時,感覺不再孤獨,氣氛逐步推進,旋律像一片一片的白雲,與我們一起飄往蔚藍色的天空,享受著自由的空氣。 高潮過後,歌曲歸於平靜,但戰鼓的聲音,還在輕輕地脈動,餘音裊裊,像在對我們叮嚀,要永遠向前,永不停步。 【是有種人】 主唱:何韻詩 作曲:李拾壹 填詞:林夕 編曲:周國賢/盧凱彤 監製:何秉舜@goomusic/hocc@goomusic/馮翰銘 不只花花世界孕育美夢 沒有天梯也有地上人來耕種 不只一種過去現在未來 須要珍重 不需一把尺去辨別有用 還有一種有價但是無求的勇 來吧為小島 發現 動人出眾 是有種人 純粹熱愛耕耘 有種個性 從未曾被發掘 自自在活過 為活著便已 興奮 不必長於這裡就是這樣 何妨天生了卻未在乎由天養 誰人讓煙花燦爛 換來花香 是有種人 純粹熱愛耕耘 有種個性 從未曾被發掘 自自在活過 為活著便已 興奮 是有種人 自創無數可能 哪管這叫 …

是有種歌,可以叫你的心安靜。 Read More »

MusChat|黎曉陽(Michael Lai) x Rudi Leung

黎曉陽(Michael Lai) — 香港新生代Folk Rock歌手,無論去到那裡,都總抱住一支木結他,邊彈邊唱已成其標誌,曾於【MOOV與你音樂同路】廣告中與組合“傻喇士多” (Sollasedo)演繹《我的快樂時代》而備受注目,及後以個人歌手身份,於2014年9月發表首支派台單曲《天行者》,初出道適逢雨傘運動,有感而發,寫下了《撑著》一曲,作為時代印記。 M:Michael R:Rudi R:選擇結他這樂器,除了方便隨時在街頭演唱,還有什麼原因? M:從前總覺得,學樂器,一定要年紀小小就開始,直至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些結他教學影片,才發覺「臨老學吹打」並非是想像中那麼困難,加上我一直都希望能夠隨心四處去自彈自唱,於是在三、四年前,我便選擇了結他成為我的拍檔。 R:你心目中的Guitar Hero是誰? M:John Mayer和B.B. King,他們好像能夠用結他唱歌,明明是沒歌詞的旋律,卻可以給我超越語言的感動,那一份真誠的感覺,就像一種獨特的語言。 R:誰是你的音樂啟蒙老師? M:除了YouTube上的結他老師 “Marty Schwartz”,還有現實世界中的老師,樂隊《秋紅》的結他手Andrew。 R:你的現任結他情人是誰? M:2011年情人節,媽媽送了一支結他給我,她名叫Taylor 114E 。 R:為何那麼喜歡在街頭演唱? M:我享受在街頭演唱時與觀眾的近距離交流,不像在舞台上有高低之分,那種感覺很親切。 R:有沒有什麼難忘的街頭經歷? M:基本上,每次演出都是一趟不同的歷程,更可看到人生百態。但要數最值得回味的,還是觀眾們的人情味,譬如,間中會有人會買東西給我吃、買飲品給我喝,我更試過,在唱悲慘情歌時,有人上前給我一個擁抱。 R:香港人對街頭音樂人的態度是怎麼樣的? M:他們普遍是相當友善的,有些朋友,即使沒有停下來聽,但路過時也總會對你帶着微笑。 R:你心目中的「紅館」在那裡? M:有太多個地方哦,無論是在火車、coffee shop、的士、巴士,或者是機場,只要需要我的音樂,那裡就是我的「紅館」,想唱就唱。 R:你認為最能夠代表這一刻的你的主題曲,是哪一首歌? M:是我的新歌《快樂很慢》,因為這個階段的我,需要急速成長,但成長即使可以很快,快樂卻往往來得很慢。感謝林日曦為我填上這甚有意思的歌詞,相信成長中的聽眾們,會份外有所共鳴。 R:音樂能夠帶給你什麼?如果沒有學過音樂,你現在會做什麼? M:透過音樂去分享一些情感,如果對方能夠感受得到,大家的關係一下子間就會變得很親切,像在進行深度對談一様,這就是音樂為我帶來的滿足感。如果做不成音樂人,我大概會做社工吧,因為我喜歡人與人之間的親切交流,也喜歡聆聽對方的經歷。 R:相信你的樂迷中,不少都是在社交網絡成長的一群,於你而言,社交網絡在你的音樂路途上扮演著什麼角色? M:她像在是扮演一個月老的角色吧,可以幫我和觀眾穿針引線,讓大家互相認識,但我還是比較喜歡和樂迷面對面交談,或者在演出現場和他們互動,那才是最真實的溝通,就這方面,社交網絡無法代替。 R:在《用音樂換靚湯》一支YouTube片中,你提及過黎媽媽笑說你做音樂不能夠「搵食」,那麼你現在已經可以靠音樂「搵食」了嗎? M:其實,從來任誰都可以靠音樂「搵食」,只是,能否足以溫飽,才是真正的難題。我經常會提醒自己:「溫飽只會令人變得懶惰,只有饑餓才可以令人清醒」。說不定,趁年輕,饑餓就是一種推動力。 R:2015年已經過了第一季,接下來你有什麼「搵食」大計? M:今年年中我會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錄音已進行得如火如茶,《快樂很慢》是我今年的第一首主打歌。現在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很快,根本慢不下來,而我每天會踏滑板代步,本來希望可以悄悄地追回一些時間,但有時,站在滑板上,我反而可以隨着時光溜走的瞬間,讓心情靜下來,慢慢地去享受思考。 (原文刊登於2015年4月號Wagazine月刊,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出入)

賣歌者言|林一峰與他的《音樂蜂》

從前,作為一名樂迷,支持自己喜愛的歌手或樂隊的話,有兩個主要方法:買唱片和買演出門票。 現在,世界變了,唱片銷量低迷,全球屢創新低,即使你做齊以上的支持活動,也無補於事,因為你只屬於少數。 而且,你可能已略有所聞,因為入不敷支,最後因難以維生而被逼轉行的歌手樂隊,這類故事,幾乎無日無之都在發生,尤其是,在香港,這個生活成本極高,在銅鑼灣吃一碗雲吞麵隨時承惠$45的城市中。 不要以為音樂人是藝術家,就可以不吃人間煙火,音樂無價,但製作一首歌曲,背後付出的人力物力的成本,無論是買樂器、製作器材、租用錄音室、僱用樂手等等,一律真金白銀,所費不菲,音樂成本,絕非無價。 難以再靠售賣唱片賴以為生,唯有另闢蹊徑,於是較有生意頭腦的唱片公司或音樂人,開始為歌手樂隊拓展更多收入途徑,出售周邊商品、拍廣告、代言、出席商業活動、甚至是創建自家品牌,靠知名度開拓音樂以外如時裝食肆潮流精品等等,總之是衣食住行無所不及的商機。 在音樂界,更具生意頭腦的,諸如will.i.am,索性幫品牌當潮流顧問,賺得盆滿缽滿。 音樂人絕非存心不務正業,只是商業模式變了。因為,推出專輯,反而成了宣傳工具,不用賠本,已算幸運。音樂明明是核心,卻被逼變成附屬商品。 但這個世界上,仲有些人偏偏不願妥協,始終認為,音樂有價。 2015年2月,林一峰與友人成立《音樂蜂》(MusicBee.cc),是為音樂版的Kickstarter.com,匯聚全世界可能碩果僅存,仍然願意付費購買音樂的樂迷,讓他們直接集資,支持所喜歡的音樂人推出專輯,一同享受音樂成果。 作為《音樂蜂》計劃的創業作,當然由林一峰起動,於不足兩星期的時間內,第一個企劃已經達標,籌夠了超過20萬的樂迷資助,執筆之時,已經超過28萬,成績令人鼓舞,證明付費音樂未死,願意掏荷包的朋友,仍大有人在。 「現在,聽眾接不接受付費音樂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大家明白做音樂其實是昂貴的這個事實。」 正所謂居安思危,有關於《音樂蜂》這計劃,目前剛開始,好像反應不俗,於是我問林一峰,這一盤音樂生意,到底怎樣才能夠支撐下去? 「有關心《音樂蜂》的媒體朋友,擔心我們只憑每個案子募資成功後15%作營運費很難維持,那倒是真的。」 「只是,這是一個三贏的平台:音樂人有足夠資源開始 project,而且我們不成功不收費;聽眾有權選擇什麼值得面世的自由,並且得到計畫不成功就原銀奉還的保障;一切事成後,音樂蜂也可以靠一點點佣金作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經過我們團隊兩年深思熟慮的考量和經營之後,還不能維持的話,輸的不是我們,而是香港的文化。」 「說真的,我跟《音樂蜂》的夥伴們 Frenzi Music與Why Interactive以香港作為《音樂蜂》的基地,開頭二話不說就來《音樂蜂》註冊,初期大部份實際付出金錢支持的用家,超過半數是來自台灣的朋友,但過了一個月後,香港的支持者已迎頭趕上,超過整體數字的一半,證明香港也有不少熱愛音樂,願意為音樂付出的樂迷。」 但說到底,《音樂蜂》最終想達到的理想,又是什麼? 「我們的理想,當然是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年輕人可以成功踏出音樂的第一步,但現在想想,最理想的理想會是:香港人一起成就自己的音樂,更會以自己的音樂為榮。」 幾乎每個行業的「上一代」,都總愛投訴一代不如一代,於是我問林一峰,作為樂壇的大哥哥,又怎樣看香港新一代的音樂人?與兩岸三地的音樂人相比,我們的優點和缺點又是什麼? 「在我看來,我還是屬於新一代啦,哈哈,但我們得承認,大部分中國人對音樂的認知,只是旋律跟歌詞,對於所謂的’Sound’未有概念。」 「很多其他香港新一代的音樂人,大多傳承著上兩個十年的K歌文化,或是受台灣音樂人影響居多,這點對於香港在兩岸三地的突圍不是一件好事。」 「但我們還是將焦點放在優點上吧。多年經驗所得,粵語歌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有地位的,而且只有香港人能做到最好,這就是香港音樂人的優勢了。」 「香港是一個很公平的木人巷,只要你肯努力,就有機制幫助你成功,在知識產權法上,香港也是兩岸三地之中最先進的。」 部份讀者都可能留意到,我絕對是音樂串流服務如Spotify及數位音樂服務如iTunes等的擁躉,我見林一峰經常有專輯上榜,我還以為他在這方面的收入,應該相當不俗,但事實上,當我問林一峰數位音樂對音樂人的宣傳有否幫助時,我卻得到一個令人沮喪的答案。 「音樂串流服務對已經有龐大錄音版權的大公司是有幫助的,畢竟會為大公司帶來多一個項目的收益。」 「然而,如果你是小公司或是獨立音樂人,只有兩個選擇:一,將東西不計成本無限上線,為不確定的現場演出機會鋪路;二,轉行對於以娛樂為本位的歌手,串流音樂平台也是有幫助的,因為他們的收入並不是來自音樂,是音樂帶給他們的東西,但對於以音樂為本位的歌手,靠串流音樂平台就很難生存。」 「以我為例,我的《一支煙的時間》,在Spotify被聽一次,在一年後會有0.004港元的收入,如果一首歌的製作成本是四到五萬港元,大概一千萬支煙的時間我就有機會回本了。」 看來,即使我每個月為Spotify的訂閱費付出了$48,間中也有在iTunes Store買歌,自以為感覺良好之餘,事實上,要在這些數位平台上令更多音樂人修成正果,自食其力,似乎仍然言之尚早。 作為一名樂迷,我只想,在本地音樂的這片土壤,音樂人能夠堂堂正正地,靠音樂維生,因為,音樂有價。 (原文刊登於MR雜誌2015年5月號,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U2|Songs Of Innocence 赤子之心 音樂人皆有之

平均每次讓樂迷餓足五年,U2每次推出新專輯,都的確有種蓄勢以待,例不虛發的感覺。 當然,或多或少,這亦與樂隊在每次推出新專輯時,都懂得利用傳媒製造話題有關。 今次未推出,先興奮的動作,就是與Apple iTunes的合作,推出之初,但凡任何擁有iTunes軟件的朋友(即是說所有用iPhone、iPod或者是iPad的朋友),整張【Songs Of Innocence】 專輯,推出首五個星期,一律免費下載。 雖然,後來卻惹來點小麻煩,不知是否因Apple內部為了要跑數,所以,把U2 整張新專輯 ,直接自動上載往所有iCloud用戶的雲端帳號,毋須批核,自動送禮。 當然,此舉惹來不少iOS用家的不滿,認為此乃U2音樂霸權(也可稱之為Apple 霸權),不少流行榜亦因為此舉有篤數的嫌疑,對所有iTunes免費下載的數字,一概不認數。 最後,這次「任君下載」的創舉,一個月內,交出了一張8,100萬名聽眾和2,600萬張專輯下載的成績表。當然,這只是Apple的官方數字,可能只是數字遊戲。 另一方面,暫時在數字上看來,免費下載亦影響了實體專輯的銷量,首個星期開賣,只售出了2萬5千張,對於不少樂隊來說,算是不俗,但作為樂壇班霸的U2,成績當然仍有點強差人意。 對於U2今回這免費下載策略,受到不少行家批評,認為這是貶低了音樂價值的大錯行為,但無可否認,面對全球實體唱片的萎縮市場,這種豁出去的營銷手法,卻又可能開創了一個新的音樂商業模式的先河,最重要的是,不用搞什麼大龍鳳,U2已經成功製造話題,獲得媒體廣泛報導。 據聞,這次的專輯大贈送,負責埋單的Apple,大概給了一億美元,U2的新專輯未推出,已經自動止蝕。 但當然,「佢係Bono你唔係」,這樣的如意算盤,合作的單位還要是由Steve Jobs年代已經關係良好的Apple(據聞Bono是和Tim Cook直接講數的),一般樂隊,只可以繼續望著他們,自吃葡萄。 回到音樂本身,我還是覺得,U2最厲害之處,就是作為一隊老牌搖滾樂隊,卻三番四次為樂隊重塑出不類型的音樂風格。 由早期的Post-Punk,以至後來加入受監製Daniel Lanois及Brian Eno影響的另類搖滾聲音,及後又將工業搖滾、電子舞曲、Hip-Hop等不同元素,交替地滲入U2的樂隊聲音之內。 音樂編排的多樣性,但在歌曲旋律上,U2卻從來沒有走向偏鋒,反而愈來愈懂得如何駕馭主流音樂的流行榜,老中青樂迷,一律通殺。 樂隊的靈魂人物Bono,他那引吭長嘯、唱得聲嘶力竭隨時像會不支倒地、遊走於真聲與假音之間的標誌性嗓音,亦成為了樂隊的其中一件厲害的樂器。 主音結他手The Edge,多年來也沉醉於他那配上了層層疊疊電音效果的環迴結他riff,每次一出聲,已是先聲奪人。看過樂隊現場演出的錄像,對於他以一人之力,足可力拔山兮的電子結他音罩,每次看,也不得不拍爛手掌。 相信亦沒有多少位樂隊的低音結他手,可以將Adam Clayton般站到樂隊的更前位置,除了”New Year’s Day”和”With or Without You”兩首名曲內的標誌性低音大旋律,【No Line on the Horizon】整張專輯,更被譽為低音結他作品的示範作。 說到第四名成員,Larry Mullen就有他同樣具標誌性,密集軍鼓式fill-in的鼓擊,早於”Sunday Bloody Sunday”一曲已經展現出雄糾糾的功架,後來,更曾經一度因背傷休息而開始鑽研電子鼓,加上琴鍵的背景,聽得出近年U2在電子樂器的編排上,愈來愈顯得成熟,但說到底,Larry Mullen的實力,還看現場演出。 今次這張專輯【Songs Of Innocence】,整體上的第一印象,雖然予我的驚喜不大,但作為一名30年以上曲齡的U2粉絲來說,每次聽他們的新專輯,我還是能夠感受到這班全部50歲以上的大叔,血液中仍然留著充滿年輕能量搖滾力。 今時今日,我也已經是大叔一名,聽起這新專輯來,當然又會感到另一種年輕樂迷未必有的莫名興奮。 這是一張U2成員(當然又是以主腦人Bono為主),意圖回到少年時代音樂起點的概念作品,內容很多亦與成員少年時代的經歷有關,說到底,U2四子,中學時代已經走在一起,真正friend過打band。 1.“The Miracle (of Joey Ramone)”就是一首直接向影響Bono深遠的Punk樂隊Ramones主音致敬的作品,一開首就來個副歌大合唱,鼓棍敲打拍子,像呼喊叫觀眾站起來,然後粗獷的電結他橫空劈入,充滿搖滾正能量,當天的少年輕狂,完全在這首歌顯露無遺。 2.以恬靜的電結他1/8拍中板節奏展開的”Every Breaking …

U2|Songs Of Innocence 赤子之心 音樂人皆有之 Read More »

荷里活大電影的解碼遊戲 | Alexandre Desplat’s Imitation Game In Hollywood Movies

在每次欣賞一齣電影時,只要你稍稍留意一下幕後人員中電影配樂的作曲人名單,你就會不難發現,有好些名字,總是經常重覆出現,譬如想當年的John Williams或近年的Hans Zimmer,愈是吃得開的那幾位,出現的次數就愈頻密。 Alexandre Desplat肯定是近年荷里活最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作曲人之一,作為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作品”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得主,兼且還有另一套作品”The Imitation Game”同時入圍奧斯卡,再看看2014年他的荷里活電影作品名單,還包括了”Unbroken”、”The Monuments Men”和”Godzilla”,絕對可稱得上是量產型作曲人。 除了產量極高,Alexandre Desplat過去所擔綱過配樂的電影種類,亦相當多元化,由超級商業的”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史詩式荷里活大製作”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輕鬆小品”Julie & Julia”、獨立製作”Fantastic Mr. Fox”、以至藝術色彩較濃的外語片”Lust, Caution(色戒)”,琳瑯滿目,就像一家電影配樂的超級市場。 原籍法國,自小被古典音樂薰陶,曾經學習鋼琴、小號及長笛,對法國浪漫派作曲家如Saint-Saëns及印象派Debussy及Ravel等,份外情有獨鍾,同時,他亦很早已經對電影配樂產生濃厚興趣。 1986年開始踏足法國電影圈,為電影”Le Souffleur”創作了第一套配樂,及後,於2003年被荷里活電影圈發掘,為”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這齣電影譜曲,Alexandre Desplat那帶點Art House小品的音樂風格,很快便備受注目,該電影之配樂,亦獲得了那一年的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工多自然藝熟」,就連Alexandre Desplat本人也不諱言,他是一個譜曲神速的作曲人,幾乎任何時間,他的腦袋也在拼湊音符。為電影當配樂師29年,先後為超過100套不同大小規模的電影創作配樂,平均每年最少創作5套以上的作品,一年365日,他的工作,幾乎是年中無休。 難得的是,即使已經是荷里活電影配樂圈的當紅作曲人,他仍然會為規模較小的電影創作配樂,除了商業電影,還包括不少獨立製作。 據他先前在BBC的訪問中所透露,即使是荷里活的大製作,由毛片交給作曲人以至把配樂錄製的時間,隨時也只有少於一個月的時間,幸而他也是一個作曲編曲的快槍手,所以亦很快融合了這種荷里活式的製作節奏,慢工出細貨好、趕工出正貨都好,一律沒有問題。 的而且確,拍攝一套出色的電影,實在需時(不,今年不是有一齣奧斯卡得獎電影”Whiplash”,人家只用了19天就拍完嗎?),但談到為一套電影配樂,即使在荷里活這電影夢工場,也往往要在極速的時間內(譬如三四個星期)完成,這是行業現實,始終音樂只屬配菜。 當然,Alexandre Desplat在電影夢工場如此吃得開,除了他的專業態度外,說到底,還是要回到音樂本身。 作為一名電影及音樂發燒友,我還是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這電影配樂開始才成為Alexandre Desplat的粉絲。 雖然曲風多樣化,但他的作品中,我認為還是受到法國浪漫派作曲家的薰陶,作品常帶有饒富詩意的優美旋律,卻不是容易琅琅上口大旋律,風格略為含蓄,管弦樂的配器,層次豐富而蘊藏暗湧,變化多端而充滿想像力。 一套出色的電影配樂,往往能夠在電影一幕既終,字幕徐徐升起的一刻,帶領著讓觀眾心滿意足地步出電影院,同時在歸家的路途上,繼續回味著電影中的難忘情節。 …

荷里活大電影的解碼遊戲 | Alexandre Desplat’s Imitation Game In Hollywood Movies Read More »

YOYO 岑寧兒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音樂流浪者之歌

大概在三、四年前,開始留意這一位來自香港的小女孩,她的歌聲,零零星星地在YouTube上出現:有些是她在音樂會上的和唱演出、有些是她和清唱組合「張山」的現場現出、有些是她的個人小Live Gig、還有電影插曲、廣告歌、個人作品MV等等,當中,有官方的,但有更多是非官方的。 可是,在唱片店裡,還是很難找到她的唱片,向音樂圈的朋友打聽,據說,大部分的時間,YOYO都留在台灣,更大部分的時間,她不是正在演出,就是在前往演出的旅途上。 YOYO的歌聲,有一種很獨特的率性魅力,她不是那種典型的甜美女嗓音,但她一開腔,你卻又很難不放慢腳步,停下來用心細聽。作為一名歌者,她就是會讓你覺得,你就是她面前唯一的一名聽眾,再寂寞的你,也不會感到孤單。把所有伴奏的音軌關掉,即使是清唱,單憑一把聲音,她就已經能夠把你征服。 和身邊的80、90後朋友閒聊,他/她們總可以對其實只推出了兩張EP:【4-6pm】和【2/2】的YOYO的作品,如數家珍。此外,相信你亦不會感到詫異,這些年輕樂迷中,同時也不乏是陳綺貞、張懸、林二汶、盧凱彤等等獨立女聲的歌迷。 我不知道,應不應該將「獨立女聲」歸類為一種音樂類型,作為一名60後MR大叔,我嘗試去了解,我的結論是,大家都愛「獨立女聲」,就是因為她們都象徵著一份堅毅與倔強的態度,同時間,又有一份能撫慰心靈的溫柔,老土點講句,正所謂的剛柔並濟,這方面,我們MR是注定輸蝕的。 我亦大致上可以肯定,在兩、三年前,YOYO在香港及台灣或甚至是大陸,其實已累積了足夠的樂迷支持,推出專輯,應該沒什麼問題。可是,這個年頭,音樂圈的商業模式,推出專輯,老早只成為了音樂人宣傳的一部分,隨時是一項「支出」,多於真正的收入來源,這也難怪,對於推出專輯,YOYO似乎也不太著急。 較早前,我在另一本雜誌的音樂專欄,透過電郵訪問了YOYO,問她的專輯【Here】為何會姍姍來遲,據她所說,箇中原因,就是因為要兼顧香港及台灣兩個工作地點,同時又要平衡音樂會和音和個人演出的工作,要雙軌同步進行,因此而走得慢了,再說,她實在相信,每一首歌的製作,都需要時間和空間的醞釀,不是刻意要讓樂迷久等,而是真的需要點時間。 YOYO 岑寧兒 【Here】 1.明天開始 為整張專輯定調的第一首歌,YOYO以懶洋洋的歌聲,躺在沙發上輕描淡寫地,抱著結他開口就唱,副歌就連略帶沙啞的喉嚨音也收錄進去,第二次進入Verse,其他樂器加入了,YOYO還是一副漫不經心,到了Chorus重複,才開始略為精神抖擻,輕爵士節奏配上Horn Section溫柔的襯托,如午後溫暖的陽光,進入音樂過門,Trombone、鋼線結他、低音結他、Drum Set 逐一站到台前來一趟Solo,Chorus後半部,讓我想起當年黃韻玲的”關不掉的收音機”,當然還少不了Michael Franks的靈感。 2.Glow 輕輕如薄紗的Synth Pad,襯托著魚絲結他展開前奏,Verse 1像透過窗簾滲入的和絢陽光,Chorus後進入Bridge的一段和音合唱,有點非洲民族曲風的詠唱意味。雖然歌聲毫不相似,但此曲中的YOYO,卻讓我聯想起Julia Fordham,有種不吃人間煙火的優秀氣質。 3.哪裡 歌曲由鋼琴以一個Major 7 Broken Chord展開,電子鼓節奏推進,逐步加上其他和弦樂器,Verse 2啟動,整個Rhythm Section響起,馬上叫人投入一股清新的輕爵士氣團,像在乍暖還寒的春日午後,樹影婆娑,在沙灘旁邊的渡假屋,呷一口冰凍的啤酒,Chorus後半段的電結他Solo,配合如醇酒般豐厚的和音,如果要在這張專輯選主題曲,大概就是這一首。 4.Interlude (東京) 深秋的蟬鳴,與路過的烏鴉在搭訕,大提琴在寂寞的街角喃喃自語。 5.Twistable Turnable Man with 張傑邦 與「張山」(Hill Cheung)合唱團成員張傑邦的合唱曲,改編自Andrew Bird的作品,原曲是向Shel Silverstein那深入民心的兒童畫作致敬之作,他的作品,寓意深長,既有溫柔控訴,也有一針見血的反思,其實也啟發了不少成年人。這個新版與原曲的編曲比較,改動其實不大,反而在演繹上,一男一女的對白,令此曲多了另一個層次的弦外之音。 6.空隙 with 盧凱彤 我第一次是在YouTube上看/聽到此曲的,音樂所描述的畫面,是一個下午5點,在錄音室內的空間。盧凱彤一支結他和岑寧兒一把聲音,像兩個好朋友遇上,呷一口熱茶,就開始互吐心聲,唱到力竭筋疲,Chorus最後尾句的聲嘶力竭,那句「不斷壓抑」的假音,也實在壓抑得令人心碎。這實在是太有故事感的一首歌,我覺得,此曲中的YOYO,深得李宗盛老師的真傳,相信在專輯內收錄的,應該是同一個「一take過」的Studio Live版本。 7.You and I 這是專輯中較接近主流流行的作品,但作品無論旋律和編曲,還是較傾向於歐西流行的Pop Ballad,弦樂和鋼琴的配器都相當優美,YOYO的歌聲,亦忽然變得帶點女人味來,Chorus在真音與假音的處理上,收放自如像呼吸般自然,又是另一首會讓你靜下來細聽的歌曲。 8.Interlude (台北) 印象裡,台北就是這樣,經常下著煩人的毛毛細雨,低音大提琴在被彈撥著,指尖發出一點牢騷。 9.Mask …

YOYO 岑寧兒 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音樂流浪者之歌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