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Pop

坂本龍一《async》透過音符探索生死迷思

中學時代,因為瘋狂地迷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如魔法般的電子音樂,三位主腦成員,高橋幸宏(主音及鼓)、細野晴臣(低音結他)、坂本龍一(琴鍵),各自的獨立作品,我也沒有放過,雖然,坊間要找他們的個人專輯,其實很難。 由於坂本龍一是最有型最帥的一位,加上他在東京藝術大學研究院畢業的學術背景,有「教授」的這有型稱號,我這份人比較膚淺,於是,YMO三子之中,我對他的作品,份外情有獨鍾,我上理髮店,也是拿著他的照片,叫髮型師照剪可也。 那是80年代,市面上能夠找到的坂本龍一唱片,實在是寥寥可數,再加上,作為一名窮學生,我當然負擔不起日本版水貨,於是,我唯有向在台灣讀書的朋友,以及在智源書局工作的朋友求助。 那個年代,台灣的海盜版卡式帶,除了主流音樂,就連坂本龍一的作品,也可以在光華商場(相當於我們香港的信和商場)買到,海盜也真有品味。 此外,智源書局是當年香港貨色最齊全的日本書店,客人間中也會訂唱片,在那裡上班的朋友,認識不少日本朋友,要找稀有日本音樂,總有窿路。 於是,我便曾經千方百計地,由1978年開始坂本龍一的第一張個人專輯《THOUSAND KNIVES》開始,很有恆心地逐一集齊,包括《B-2 UNIT》、《音樂圖鑑》、《Left Handed Dream》《未來派野郎》《未來派野郎》、《NEO GEO》等專輯,其中有部分是坊間找到的唱片,更多是自製的卡式帶,我還有一盒《Media Bahn Live》現場演出的VHS帶,這批專輯的名字,我不用Google也數得出來。 1983年,坂本龍一在大島渚執導,David Bowie擔綱主角的經典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中,除了粉墨登場,也包辦了片中配樂,原版的電影配樂,黑膠唱片當年在香港很容易找到,但以純鋼琴演奏片中配樂的《CODA》,行貨卻沒有出現,契而不捨的我,托朋友的日本友人,給我翻錄了一盒卡式帶,回想當天,收到的時候真的感到如獲至寶,幾乎想哭。 而坂本龍一這位我崇拜至極的音樂人,在荷里活漸露頭角後,開始製作更多的電影配樂,《The Last Emperor》(1988年)、《The Sheltering Sky》(1991年)、《High Heels》(1991年)及《The Wuthering Heights》(1992年)等等,主題旋律都是大氣之作,開始展現大師風範。 事實上,坂本所寫的旋律極之簡約,音符的節約程度,近乎吝嗇,雖然間中使用不協調的無調性手法,但音樂結構,和弦著墨好像多一個小節也嫌多,謹慎非常。正正因為吝嗇,反而令他的音樂,有種神奇的治癒力量。 事有湊巧,坂本1998年為三共製藥的廣告主題曲《Energy flow》,單曲大賣了超過一百萬,有人笑說,其音樂治癒力,隨時遠勝廣告中所推銷的藥品。 大學時代主修電子音樂及民族音樂,坂本龍一處處流露他備受無調性音樂、微模音樂等較具實驗性的現代聲音影響,他曲風中顯現出的空靈氣質,亦是超凡脫俗,媲美現代音樂大師武滿徹,同時,他的音樂哲學,亦深受John Cage的Avant Garde樂派影響。 我第一張擁有的坂本龍一的CD,是1989年的《Beauty》,這是一張糅合了日本及非洲民族音樂、電子音樂、Fusion Jazz、Rock、古典等多元化音樂元素,我覺得這是他成名後的最高峰傑作,《Amore》是我聽一萬次都不會厭的作品。 回帶看坂本龍一大概於2005年左右,替New Balance代言的一輯電視廣告,影片內,見全身黑西裝腳踢NB扶住一台單車,出入紐約的舊式工廠大廈,那個時候,坂本教授,雖然已是中佬一名,但他那頭杜拉格斯式分界的白髮,應該仍可以迷倒萬千美少女,我除了把那首主題曲《Ngo》長期放在iTunes內翻聽,時至今日,我依然覺得他是型爆輪的NB代言人,志明春嬌內的余文樂也望塵莫及。 一眨眼間,今年已經65歲的坂本教授,2014年因咽喉癌引退,稍作小休,謝絕公開演出後,很快已重出江湖,參與幕後工作,除了於2015年參與了奧斯卡大片《The Revenant》,以及《我的長崎母親》的電影配樂。 今年更推出個人全新專輯《async》(對上一張專輯《Out Of Noise》已經是8年前),與大家探索生與死的意義,一息尚存,永不言休。 我在YouTube看了他被NHK訪問的片段(有英文翻譯配音),發覺臉龐瘦削的他,的確滄老了不少,一頭銀髮,白得無可再白。 但談起他的新作品,他在新專輯內發掘的新聲音、以及幾件稀有的樂器珍藏,他又雀躍得像個帶點稚氣的年輕人,一時間,你會忘記了,坂本其實已經是一名65歲的古稀老人。 專輯由節奏極緩慢,BPM 70左右的《andata》展開,開首由鋼琴彈奏出簡樸淡然的旋律,後半部由教堂風琴換入取替鋼琴,配合背景的電子聲效及經處理的環境聲,有點莊嚴的宗教意味,教人心境平和。 《solari》用電子鍵琴,在中音域以八個小節的重複和弦進行,循環不息,期間滲透出像光影般的高音區的副旋律,結構充滿簡約的冥想意味。 《ZURE》的電子合成聲音,令人聯想起YMO時代的電子實驗作品,整首作品只重複了兩個和弦進行,中間加插不同的電子噪音和聲效。 坂本的鋼琴作品,向來備受法國新古典作曲家Erik Satie的影響,《ubi》又是另一個例子,哀傷的鋼琴旋律,重複如警號的鈴聲,襯托著電子樂器營造出的環境聲,有點像齣悲劇電影的場面。 簡約重複的鋼琴和弦,配合電子環境聲效,層層疊疊的人聲朗讀,成為了《fullmoon》渾然天成的聲音,也娓娓道出了此專輯的主題。“Because we don’t know …

坂本龍一《async》透過音符探索生死迷思 Read More »

三十年磨四劍 | U2《Joshua Tree》30週年

個人對於《Joshua Tree》的記憶,印象深刻得有點匪夷所思,還要是有畫面有氣味的。 還清楚記得,在那個還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除了收音機,唱片店就是我發掘好音樂的地方,我第一次接觸到U2《Joshua Tree》這專輯,是在旺角女人街的一家唱片店內,那是1987年,差不多是我執筆的這一刻的這個連牆壁也彷彿在哭泣的回南天的四月季節。 有關U2,當時我其實還沒有怎麼地情有獨鍾,對這樂隊的認識,我亦只限於《Sunday Bloody Sunday》和《Pride(In The Name Of Love)》兩張7吋細碟,作為一隊樂隊,我只覺得他們有點兒特別,算是有屬於自己的聲音,主音Bono引吭長嘯的粗獷嗓音,像長期在繃緊的狀態,一聽難忘,但他那種唱法,我初時總是想,應該會很傷害聲帶吧,他到底能夠唱多少年? 說回那個回南天的黃昏,我下課後,如常去了逛唱片店,外邊潮濕的天氣與唱片店內的涼快乾燥形成強烈對比,唱片店內的黑膠唱盤,傳來Bono重複地唱著《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這副歌尾句,《Joshua Tree》這黑白帥氣的唱片封套,放了在唱盤附近的當眼位置,我問我熟悉的唱片店售貨員可否拿來一看,我開始仔細地唱片封套,細閱每首歌的名字。 在相信只有幾百呎的唱片店舖空間內,除了Bono每一句都傾盡全力的仰天吶喊,我更聽到The Edge的結他回音聲彷如在教堂的天花頂彈來彈去,Rhythm Section兩位成員,Adam Clayton和Larry Mullen ,卻巧妙地把像風箏般飛來飛去的二人穩定著,我在擠迫的旺角的一個狹小空間,卻聽到空間無限的音樂。 店員把黑膠唱片翻了一遍,Side A換到Side B,我大概在那裡站了半小時過後,才如夢初醒,之後,我乖乖地付上$35,把這張黑膠唱片拿了回家,沿路上,我暗地裡覺得,這將會是我可以聽很久很久的一張唱片。 結果,《Joshua Tree》這專輯,由當年我買了回家便馬上拷貝了卡式帶、可能只播過一兩次的黑膠碟,然後又入手了CD,到今天主要在Spotify翻聽,我一聽,便聽了足足30年。 順便看看Spotify上U2的十大播放率最高的歌單,《Joshua Tree》內的三首名曲,分別佔了一、二和七位,第一位的《With Or Without You》的播放次數,接近1億4千萬次,可見即使時隔多年,依然是樂迷的最愛。 話說昨天週六,我索性把整張專輯放在Spotify跑步歌的清單,雖然,當中大部分歌曲都是介乎BPM 100-130左右的中板歌,未必適合快跑。 每次聽《Joshua Tree》,我就是享受整張專輯的統一聲調,從四方八面包圍著我的Cinematic氣團,每每令我有點元神出竅的快感,當我在閉目幻想,面前總會見到站在天涯海角的我,遙望著灰藍色的天、綠油油的山與地的愛爾蘭優美景緻。 2017年,剛好是《Joshua Tree》面世的30週年,U2為了紀念他們成軍以來最受歡迎最暢銷的這張專輯(迄今全球銷量超過2500萬),樂隊正於北美洲及歐洲進行《Joshua Tree》巡迴音樂會,一票難求(但我已經幸運地買到5月在加州演出的票)。配合造勢,當然還有大批周邊產品,再版再再版的《Joshua Tree》黑膠唱片特別紀念版套裝等等,樂迷依然為之瘋狂。此外,更有樂迷組團前往當年拍攝唱片封面的加州,尋找當年的那棵Joshua Tree,途中無奈大喊”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事實上,據知,原先的那棵樹,老早於大概2000年的時候枯萎。 《Joshua Tree》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是樂隊當時已經推出了四張專輯,無論是個人音樂造詣、成員間的磨合、樂隊尋找獨特的標誌性聲音等等各方面,都踏入「引爆點」(Tipping Point)階段,更重要的是,當時樂隊找來了Daniel …

三十年磨四劍 | U2《Joshua Tree》30週年 Read More »

《Ed Sheeran的新青年自白書》

其實,我這份人頗念舊,但我卻不太喜歡過份沉溺於舊事物,包括音樂在內。 經典是好,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斷往前看,尋找新的聲音,因此,這個年頭,我經常會往Spotify或YouTube裡找。 像Ed Sheeran這位90後創作歌手,數年前第一次在Spotify聽到他的首兩張個人專輯《+》和《x》,就實在令我雀躍不已,耳朵在跳舞。雖然這位小哥顏值一般,論造型,頂多只可以做電影中主角身邊的綠葉角色(的而且確,大家都說他像極Harry Potter內飾演老友甲Ron Weasley的Rupert Grint,更曾經多次被粉絲點錯相),但Ed Sheeran勝在有把充滿魅力活力及無窮精力的好聲音,曲詞編皆能再加上結他技巧了得,難怪一直成為流行榜的寵兒。 流行無罪,好歌有理,Ed Sheeran的靡靡之音,雖然成為流行榜的寵兒,卻不斷受到樂評人的攻擊,認為他的歌曲只為討好聽眾,旋律過於大眾化,亦有太多別人的影子,欠缺深度云云。 但首兩張個人專輯《+》和《x》,除了成為多國流行榜的冠軍,橫掃各大獎項,在美國,更創下了160萬次單曲下載的銷售紀錄,難怪Apple Music也愛死他。 名利來得太快,壓力也愈來愈大,2015年12月,Ed Sheeran突然公佈,決定出走一年周遊列國,暫別他和工作有關的智能電話、電郵,更重要的,還有所有社交網絡平台,對他1500萬的Facebook粉絲、Twitter1600萬的Twitter追隨者及550萬的Instagram粉絲置諸不理,那個時候,他還只有24歲。 想像一下,如果還是24歲的你,如果過去幾年又一直在生活在眾人目光之下,受盡關注,可以有多少人能夠像他這樣瀟灑,說走就走? 我很有興趣知道,他會不會在旅途上,回歸他的Busking之路,但可以肯定的是,失蹤期間,他一直都在找靈感和繼續創作。2017年1月1日,失蹤一年,他終於現身,在其官方社交網絡帳號發放了一條無聲視頻,公佈天下,即將有新歌出爐。一星期後,同時推出了雙單曲《Castle On The Hill》和《Shape Of You》,兩首歌曲旋即打入流行榜,2017年3月3日,新專輯《÷》亦終於面世。 究竟一位歌手可以同時有多首歌曲打入流行榜?從前我們的所謂Top 40或Billboard Top 100,歌手樂隊通常都是逐首單曲推出,然後逐首打上流行榜的。可是,在這個Spotify及Apple Music流行榜主導了不少年輕聽眾的時代(雖然我已經一點也不年輕,但我都是其中之一),流行榜的遊戲規則,主要被下載及串流次數主導,這方面的樂壇趨勢,備受不少樂評人詬病,認為這只會讓聽眾愈來愈懶,只會把最流行的歌曲或整張專輯反覆聆聽,但某程度,卻造就了不少純粹以歌曲被聽眾的認受性取勝的新晉音樂人,Ed Sheeran就是歌比人紅的一類。 Ed Sheeran的新專輯《÷》,進駐Spotify一星期,在英國的Top 20中,就有16首上榜歌,清一色來自這一張新專輯,當初我也以為自己看錯,實在有點誇張。此現象也馬上惹來樂評人猛烈批評,認為Ed Sheeran既然有這流行的叫座力,便應該更不應助長音樂串流這股「歪風」,應該學學如Adele或Taylor Swift一樣,先鼓勵大家買實體唱片, 稍後才讓音樂在網絡串流。 無可否認,除了因為了累積了一定的網絡人氣,Ed Sheeran的新專輯《÷》也具備了計算精確、例不虛發的流行元素,繼續討好樂迷的耳朵,16首歌,每一首都具備相當的流行元素,我一氣呵成去聽,確實覺得每一首都有成為單曲的潛質,不知道的話,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張新曲+精選的專輯。 1.《Eraser》略帶少許西班牙結他味道的結他Riff響起,Ed Sheeran先來兩個Verse的Rap,道出了他的身世與成名後心路歷程,這段自白有點像音樂會熱身的開場曲,樂風也令人想起上張專輯的《The Man》,短暫的Pre-chorus後,在前奏的結他Riff襯托下,進入Chorus,但這首打頭陣的歌曲,Verse比Chorus搶耳。 2.《Castle on the Hill》只有緊湊的鼓擊和電結他的密集重複節奏,展開了四個小節的前奏,很有U2的田園味道,這又是Ed Sheeran的夫子自道,講述他在Suffolk的成長歲月,懷念少年時代的老朋友的歌曲,很有公路歌曲的前進感覺,副歌部分,背景交替著像吶喊般歡呼的歌聲,充滿力量,差不多曲終人散,鋼琴獨唱一段,再次進入最後的副歌,掌聲鼓動著節奏,像是音樂會的高潮曲。 3.《Dive》是Ed Sheeran拿手情歌,6/8的Ballad節奏,是70’s Soul的懷舊韻味,當然,他的歌聲卻充滿時代感,唱至聲嘶力竭的Chorus部分, ”So don’t call me baby. Unless you mean it”令人聽得心碎。 …

《Ed Sheeran的新青年自白書》 Read More »

Sting搖滾歸位《57th & 9th》

沒半點出人意表地,人大終須也釋法了,另一邊廂,結果卻是令人錯愕地,美國總統大選亦塵埃落定,特朗普成為美國第45任總統,我一邊在閱讀有關的新聞,一邊在聽Sting的這張最新專輯的同時,頃刻間感覺到,在這個燥動不安的年代,幸好還有一把久違了的熟悉的聲音,讓我的心情感到稍稍安靜。 回帶去到1991年,那一年,不少人仍然對六四事件猶有餘悸,香港經濟還在籠罩於97大限的霧霾中,同樣是一個令人燥動不安的年代,我剛好人在美國,那是我剛離開大學,投入社會前的最後一個暑假,我幾乎花光所有的積蓄,隻身去了美國,展開了我的音樂朝聖旅程,其中一站,是Sting的音樂會。 那個年代,唱片還可以賣大錢,即使是聽Sting這個接近神級的Rock Star的音樂會,價格仍然相宜。我還清楚記得,我買的是在斜坡大草地的企位(我也見到有朋友像野餐般帶備地墊和疑似大麻躺在地上),我只是付了US$24。 有說從前音樂會是Artist用作宣傳的渠道及外快,不像現在,形勢好像翻轉過來,出專輯是Marketing,現場演出才是可以「搵真銀」的正業。Sting在最近的一篇訪問中亦透露,世界變了樣,已經不可以對唱片能否大賣抱有太大期望。 幾乎忘記了Sting有多久沒推出新專輯,只是在過去十多年來,間中還會在媒體見到Sting的名字,還有見到他在不同的音樂會中露面。但我發覺,這位搖滾猛將,自從踏入五十歲後,音樂人生卻好像踏入了另一個階段,作了很多搖滾音樂以外的嘗試,由搖滾到爵士樂、民族樂後,他開始更積極地醉心古典音樂,精心鑽研Lute(魯特琴)這文藝復興時代的古樂器,去年也走入百老匯歌劇廳,製作通俗歌劇。 Sting也曾經透露過不止一次,他近年熱愛巴赫音樂,同時也愈來愈喜歡研究結構複雜、技術難度高的演奏音樂。同時間,數年前他亦曾經表示,相信自己未必會重投搖滾音樂之路,就連近年的現場演出專輯,新瓶舊酒,他也是站在一隊交響樂團面前。 已經超過十年沒有推出過一張搖滾專輯,今年,Sting突然出爾反爾,推出了《57th & 9th》這專輯,音樂班底中的兩名主張,應該是和我在1991年聽過他現場演出的班底一樣,鼓手Vinnie Colaiuta和結他手Dominic Miller,低音結他嘛,當然繼續是由他個人親身上陣,這個陣容,好像又把Police樂隊以另一個形式出現。 新專輯命名《57th & 9th》,這其實是位於紐約Midtown Manhattan的一個分岔路口,這個社區素有Hell’s Kitchen這暱稱,有看Marvel漫畫或美劇如《Daredevil》及《Luke Cage》的朋友,相信不會陌生。根據Sting的自白,這是他這位名副其實的Englishman In New York,在製作這專輯期間,前往錄音室時,每次都會路經的路口。 回到錄音室,重投搖滾懷抱,站在一隊搖滾樂隊的面前,與樂隊作了很多即興演奏,大部分歌曲,都是有了一個基本結構後,反覆合奏「砌」出來的。 按照Sting本人的說法,大家就像是在玩音樂乒乓球,你一言,我一語,難怪,整張專輯的編曲,不算特別緊湊,很有現場演出意味,是最Back To Basic的一支主音結他、一支節奏結他、一支低音結他、一套鼓,四人陣容的樂隊格式,電子合成的Programming都欠奉。 相比起Sting的個人作品,這張專輯的聲音、曲式,其實更接近他在Police成熟期的作品《Synchronicity》,又或者,頂多是剛剛成為獨立歌手的如《Nothing Like The Sun》和《The Soul Cage》等早期的單飛作品。 歌詞中,有涉獵到Sting本人對死亡、難民潮、戰爭、環保等議題的探討,畢竟再不是十八廿二的Rocker了,風花雪月近乎零,又或者,Sting本人向來都是如此地悲天憫人,但問題是,到了這個年頭,又有多少年輕樂迷有興趣聽這位早已上岸、「堅離地」的富有大叔為賦新詞強說愁? 1. 《I Can’t Stop Thinking About You》這是專輯的第一張單曲,很明顯,Sting是想公告樂迷,他已經會到搖滾狀態,Verse-Bridge-Chorus-Outro的歌曲結構、旋律風格更接近Police後期的搖滾聲音。歌詞方面,一如《Every Breath You Take》,表面上這是一首情歌,但暗地裡其實在訴說一種對事物歇斯底里的迷戀。 2.《50,000》劈頭的結他節奏,令人想起Bruce Springsteen的美式搖滾,但這其實是一首幽暗的作品,歌曲的創作動機,是源於今年幾位搖滾巨星Prince、 David Bowie、Glenn Frey等先後離世,是行將踏入65歲前的Sting對死亡的探討。 3.《Down Down Down》同樣是極之Police風的作品,去到Chorus部分,馬上令人想起Sting個人舊作《All This Time》,中板的AOR輕搖滾,是他的拿手好戲。 4.《One Fine Day》一派從容的中板搖滾展開樂曲,Chorus才輕輕地向我們發出地球危險了的忠告,對地球暖化、生態破壞提出了討論議題,沒有憤怒,沒有惶恐,旋律琅琅上口,相信會成為流行榜的寵兒。 …

Sting搖滾歸位《57th & 9th》 Read More »

《文藝要在晚餐後》

(1) 有否晚上聽歌的偏好或習慣及原因? 人生中有幾段日子都經歷過一個人生活,那個時候,晚上邊工作邊看書邊聽歌,然後入睡前找合適的音樂伴眠,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組織了自己的家庭,我還是享受睡前聽歌邊看書邊聽歌的這習慣,當然,因為另一半的音樂品味未必盡與自己的相同,聽歌亦始終是很個人的一回事,於是,我還是會選擇用耳機聽歌,現在有了無綫耳機,就方便得多了。 (2) 哪些專輯/歌曲/歌手的歌,夜晚聽的話你個人會特別享受或有感覺 要視乎我的Spotify Playlist上近來聽的是什麼歌,我也不會刻意做入夜後的Playlist,反而,伴眠的音樂我會有特別一點的選擇,當然,懶惰一點的時候,Spotify Playlist有很多選擇,當中選曲也很有水準,他們的伴眠音樂Playlist會有Brian Eno哦。 (3) 推薦適合夜聽的一些專輯/歌曲/歌手給讀者。 一、我會推介坂本龍一的《Playing The Piano》,這是一張由他用鋼琴重新把個人經典作品演繹的專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我最喜歡就是《Amore》。事實上,坂本的作品大多旋律優美而簡約,同一個旋律段落會反覆演奏仍不失可聽性,有種治愈心靈的效果。 二、同樣是坂本龍一的作品,我會介紹大家聽《Casa》這張2002的專輯,這是一張向巴西音樂之父Antonio Carlos Jobim致敬的作品,找來了巴西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諧同他的妻子,女主音Paula,組成了Quarteto Jobim-Morelenbaum這個合奏團隊,Jobim的兒子Paulo也有以結他客串登場。整張專輯都在Jobim於里約熱內盧的家內收錄,充滿一派如詩似畫的愜意巴西風情,也充分反映出Jobim備受Satie和Ravel等法國作曲家影響的韻味,我認為這是最上乘、高級的晚餐後甜品。 三、事隔差不多11年,坂本龍一再次聯手大提琴演奏家Jaques Morelenbaum,另外再加上小提琴好手Judy Kang,以三重奏的曲式演繹了多首個人的舊作。《Three》治愈味道同樣甚濃,除了是坂本龍一的一次音樂回顧,13首作品,選曲很有代表性,也有好些滄海遺珠,除了個人曾經演繹的作品,也有為其他樂手量身定做的舊作,《Happy End》是1981年坂本龍一與前電音組合YMO(Yellow Magic Orchetra)合作的經典名曲,對比當年的純電子作品,如今的這個鋼琴三重奏版本,實在是迥異其趣。 原文刊登於MR月刊2016年10月號

《值得等候的,總是近乎完美的 |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也許,世間上值得你期待的事物已愈來愈少,等一個人的咖啡,亦可能只是存在於某齣電影裡面的情節。 可是,只要你心存希冀,世間上永遠有一些還值得你期待的美好事物,譬如音樂。 2016年5月9日,全球有不知多少樂迷,都在社交網絡上緊貼來自@radiohead這個Twitter帳號,守候著一張事先張揚的新專輯的有關消息。 這個年頭,相信亦已經沒有多少隊樂隊還有這種魅力,足以讓樂迷如此這般地望穿秋水,就在那一天,香港時間大概凌晨1點56分,Radiohead正式宣布,樂隊的第九張錄音室專輯《A Moon Shaped Pool》推出了,並且一口氣公告發行的渠道。 首先,你可以第一時間擁有這專輯的,是在Radiohead的官方發行網,購買並下載專輯的數碼音樂檔。實在與時並進啊,你除了可以選購為320kbit的MP3,更有16-bit 或 24-bit的高清WAV檔案以供選擇,迎合像我這類早已放棄了實體CD,但卻對音質有一定要求的樂迷。 當然,還是會堅持實體唱片的死忠粉絲,也可以預訂CD、黑膠,以及特別版具收藏價值的Boxset,三個實體版本,分別在6月和9月送貨。 此外,樂迷也可以在iTunes Store、Google Play及Amazon等直接購買數碼音樂檔,至於音樂串流服務,Apple Music、TIDAL及Rhapsody也在名單上,一如所料,曾一度鬧翻了的Spotify,除了專輯第一首單曲《Burn The Witch》,暫時未見其實音軌的影蹤。 事實上,由2007年《In Rainbows》這張專輯開始,由於剛剛結束和EMI的賓主關係,Radiohead已索性自訂專輯發行的遊戲規則,不想再讓大唱片公司的面色,任由他們從中取利。除了先在網絡發行數碼音樂檔的版本,Radiohead更想與樂迷賭了一鋪,看看大家對他們的忠誠度,可以去到有幾盡。 專輯剛推出時,Radiohead採取「樂迷自定價格」制,下載者覺得這專輯值多少錢,就付多少錢,覺得一文不值的話,甚者,你更可以免費下載。 這個世界最大的力量,莫過於給予別人自由,最後,據稱,Radiohead這張專輯網絡音樂檔的平均定價(即樂迷下載及付費總數平均結算),與一般正價CD無異,真正有賺。 以一隊成軍超過30個年頭的樂隊來說,Radiohead產量算少,難怪每次發片都惹來極大關注,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一如既往,除了在發片前數個月玩失蹤,直至4月30日,曾經在其官網買過東西的粉絲,紛紛收到印有《Burn The Witch》歌詞的明信片;可是,在一夜之間,到了5月1日,Radiohead一口氣刪除了他們所有在官網及社交網絡帳號的內容,象徵化樂隊的「重生」意味,也好像回應了樂隊舊作《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5月3日,《Burn The Witch》單曲開始可以下載,同時亦在YouTube發行了官方的音樂錄像;5月9日,專輯正式網絡發行。 我也第一時間聽了,由於我沒有Apple Music和TIDAL的帳號,我聽的,是在iTunes Store買回來的版本。題外話,Mastered For iTunes的音響質素出奇地高,隨時比我平時自己用CD rip的AAC檔好。 二話不說,戴上耳筒,一口氣把整張《A Moon Shaped Pool》聽完,由第一條音軌《Burn The Witch》開始,直至第十一條音軌《True Love Waits》結束,我像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欣賞了一望無際的美好風光,去了一趟離現實生活很遠的旅程。 有別於上張專輯《The King of Limbs》的抽離、冷漠,今回的部分歌曲,Radiohead稍稍回歸到一如《In Rainbows》專輯般較旋律化的靡靡之音,再混合上Kid A般糅合了Neo-Classical管弦樂和電子樂音,節奏以中慢版為主,如果聲音有顏色,這大概應該是黑白灰,是有點迷幻色彩的Psychedelic Folk。 1.《Burn The Witch》起首的1/16弦樂節奏,樂手施展col legno battuto弓法,弦樂聲像敲擊,展開了一個視野遼闊的音樂序章,是一首電子搖滾音樂交響曲。 …

《值得等候的,總是近乎完美的 |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Read More »

《人,因夢想而偉大 | Coldplay | A Head Full of Dreams》

2014年,經歷婚變風波,樂隊Coldplay主將Chris Martin以治癒系的沉鬱聲音,創作了一張內容極為私密的【Ghost Stories】專輯,如果我稱之為【年度最佳掟煲專輯】,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 人總需要勇敢生存,【Ghost Stories】專輯推出後,Chris Martin馬上收拾好心情,極速反彈,就連巡迴演唱也沒有,便馬上與樂隊開工籌備緊接下來【A Head Full of Dreams】這一張專輯,典型Coldplay正能量陽光氣息,再次湧現,但可能令樂迷失望的是,與此同時,坊間亦傳出消息,話說這極可能會是樂隊的告別作。 「這是有關於愛、接納與包容任何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It’s about love and acceptance and embracing what happens to you)。」Chris Martin如是這樣形容這專輯。 此外,除了老拍檔Rik Simpson,亦找來了Beyoncé及Rihanna背後的製作單位Stargate,據聞監製對樂隊非常嚴謹,要求樂隊製作了大批demo錄音,然後才逐一甄選,交上十首demo,隨時有八首被監製打回頭。難怪Chris Martin也自嘲地說:「感覺上,我們像回到未有唱片公司簽約前的時候了。」 參與客串的樂手歌手,亦可謂鑽石級陣容,隨便數幾個名字,Beyoncé、Merry Clayton、Tove Lo、Noel Gallagher(Oasis主音結他手),甚至是前妻Gwyneth Paltrow等等,最後隆重介紹,還有特別嘉賓(雖然只是新聞片段錄音),自稱為Coldplay粉絲的美國總統Obama。 不理三七廿一,我第一時間把整張專輯一口氣聽完,就直接地覺得,就好像它的封面設計一樣(令我聯想起橫尾忠則的經典海報),這是一張色彩斑斕的專輯,像要一口氣向很多音樂單位(包括Coldplay本身)的樂隊聲音致敬,同時間,亦注入了更多的電子舞曲元素。 琅琅上口的旋律,大多洋溢著快樂氣氛,令你很難不邊聽邊手舞足蹈,除了保證你會按捺不住開始自彈無影結他,你也許最低限度也會跟著節奏去拍手、彈手指,當然還有一齊唱oh-oh-oh,似是要在告別前鄭重告訴大家,Coldplay是一隊不折不扣的流行樂隊。 1.”A Head Full Of Dreams” 前奏先以霧氣籠罩的Ambient電子樂音啟動這趟音樂旅程,氣勢磅礴,然後,電子舞曲節拍徐徐邁進,你會以為是Brian Eno進入了Coldplay的Studio坐鎮,重複節奏的Guitar Delay Effect展開,又有點像向U2的The Edge致敬。作為專輯的序幕曲,感覺就像展開一段快樂的旅程,副歌尾段的大合唱”I sing, Oh-ohohoh Oh-ohohoh Oh-ohohoh”,就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專輯的主題,可說是一錘定音了。 2.”Birds” 上一首歌曲還餘音嫋嫋,下一首歌的輕快節奏已經啟動,似是繼續向另一隊的樂隊致敬,樂曲開首的鼓擊節奏像是受樂隊The Cure的”Close To Me”啟發,與結他節奏不斷推進,樂隊像開著開篷車,於高速公路上暢遊,進入副歌後,更是洋溢一片嚮往陽光的自由氣息。 3.”Hymn For The Weekend” …

《人,因夢想而偉大 | Coldplay | A Head Full of Dreams》 Read More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像我這一輩的港英餘孽,難免對占士邦電影有的多少情意結,由60/70年代的曹達華、張英才、胡楓、曾江、謝賢等一代男神,80年代的最佳拍檔許冠傑,以至90年代周星馳,都不止一次在電影內向占士邦致敬。來到今時今日,即使經歷過不知多少次改朝換代,”Bond, James Bond”依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男神代表。 所以,就算我買不起Aston Martin,至少我都要有一隻Omega Seamaster傍身,之不過,我一定不會隨便在街市憂鬱地拿著一杯Dry Martini,以免被認錯為國產凌凌漆。 說起占士邦電影,我尤其愛看開場序幕的主題曲片頭,通常,音樂一響起,就會出現一鏡接一鏡浪漫而神秘的女性胴體剪影,同時間,占士邦又會在一些具象徵意味的點題畫面中穿插,明示暗示劇情概要卻從不劇透。 除了邦女郎,邦歌曲同樣是焦點所在,話說邦歌曲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較具標誌性的純音樂主題旋律,另一類則為每集找來由當紅歌手/樂隊演唱的主題曲。 分析邦歌曲,就要由純音樂的《James Bond Theme》開始。 任何一個年代的占士邦,都必定會在那個經典的”Gun Barrel Sequence”中出現過。甫一開場,音樂展開,畫面中見到由槍膛瞄準望出去的主觀鏡,一步一步尾隨著占士邦的剪影,然後占士邦一個華麗轉身,對著鏡頭「砰」開槍。 事實上,邦歌曲的音樂風格,一開始已由《James Bond Theme》一錘定音。而這一段標誌性的純音樂,首次出現在1962年的Dr.No,第一集的占士邦電影內。 前奏先來幾下充滿霸氣的銅管樂齊奏,高聲部與低聲部先來音樂對答,氣勢先聲奪人。然後就出現一組帶半點神秘的「三上一落」半音階旋律,是為畫龍點睛的占士邦「主題動機」(Motif),時至今日,此音樂動機融入了所有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無處不在。 「主題動機」出現兩次即四個小節後,用電結他彈奏的主旋律,開始進場,那是60年代最「潮」的Surf Rock Style Guitar,所謂的「飛仔歌」風格。 歌曲進入後半段,由神秘的Surf Rock,逐漸推進至華麗的Big Band Swing風格,充分反映出占士邦冒險神秘中,又帶半點不羈浪漫的特務生活。 《James Bond Theme》面世以來,先後被重新演繹兼出版過超過70個版本,元祖版本由配樂大師John Barry大樂隊演繹,及後由於大受歡迎,由Big Band爵士樂大師Count Basie,以至純電結他飛仔樂團組合The Ventures等,皆有重新演繹,成為另一經典版本,但在編曲方面,與原作分別不大。 來到較近代,向《James Bond Theme》致敬的音樂人,還包括了爵士噪音怪雞實驗樂手John Zorn、電子實驗音樂天團Art Of Noise、電子舞林怪傑Moby、著名電影配樂人David Arnold等等,人多勢眾,遠超所有邦女郎的總和。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是占士邦的主旋律二號,首次出現於1969年的同名電影,雖然可能較少朋友認識,但當中的「主題動機」,仍會間中出現在不同的占士邦電影配樂中,聽聲如見人,旋律相當「型棍」。 樂曲先來一段敲擊式的Horn Session齊奏,緊接用當年「潮爆」的樂器Moog Synthesizer彈奏出低音旋律,然後進入首段主旋律,由低音銅管部一路領航,主旋律重複,爆炸力強勁的小號加入,更加威風凜凜,之後繼續是由小號高音吼叫,低音銅管及敲擊樂接棒和應。 除了上述兩首較接近配樂的純音樂作品,另一條主線的占士邦音樂,當然少不了每一集的勁歌金曲。是的,每一集的主題曲主唱者,其注目程度,不下於每一集都要換畫的邦女郎。 可是,一如每一集的占士邦內容,占士邦主題曲都並非次次精彩,偶有失準亦更屬家常便飯。事實上,幾乎所有被選為主題曲演唱的歌手/樂隊,都是「一次性」使用,但仍有唯一例外,占士邦音樂史上,就有Shirley Bassey這位黑人奇女子,先後主唱了《Goldfinger》、《Diamonds Are Forever》和《Moonraker》三集的同名主題曲,她那把既充滿霸氣又幽怨的嗓音,可能是除了《James Bond Theme》以外,最Iconic的占士邦聲音。 …

James Bond Theme Songs | 一脈相承邦歌曲 Read More »

《Ryan Adams | 當1989遇上1989》

1989這個年份,實在是太敏感,在某些國度,更加會是被消失了的那些年。 可是,美國流行鄉謠音樂界甜姐兒Taylor Swift,卻對這個年份念念不忘,難怪必有迴響。 1989,不單單是Taylor Swift的出生年份,這張於去年推出的《1989》專輯,亦是她個人音樂旅程的里程碑,是她想公告天下,本小姐再並非大家心目中那個鄉謠音樂界的金髮娃娃,她的音樂,也有流行搖滾元素,拜託停止標籤。 音樂路上脫胎換骨後的Taylor Swift,先後高調地向Spotify及Apple Music「說不」,除了贏得不少樂壇行家的掌聲,也贏了專輯的銷量,在美國開賣,首周發行即創下128.7萬張的成績,執筆之時,截至2015年7月,全球銷量已過860萬。 都說過念念不忘,當然繼續必有迴響,2015年9月,《1989》又再掀起大家注目,當然,不是什麼新曲加精選這低級伎倆,而是居然有人把整張《1989》的歌曲重新灌錄,一曲不漏,一首歌也不能少。 此君果真藝高人膽大,說的是素來特立獨行,音樂充滿另類鄉謠搖滾風的創作人Ryan Adams,天啊,大家也摸不著頭腦,為什麼這位40歲的大叔,會翻唱這位25歲小妹的歌曲?而且,更不是單單翻唱一首,而是整張專輯的cover version?是否純粹為搞綽頭?「抽水」博人氣? 你可以說這是網絡世代的PR Stunt,專輯推出前個多月,Ryan Adams先在他的個人社交網絡帳號Instagram及Twitter上發貼,事先張揚他正在進行新專輯的錄音,並且將會以The Smiths般的曲風,演繹整張《1989》,此言既出,馬上已經惹來粉絲們的注視,有人以為他純粹「吹水」。 為證明所言非虛,他繼續發功,在Instagram繼續發放了好幾張錄音室內拍攝的照片,見在譜架上,居然出現了好幾首Taylor Swift《1989》內的作品的曲詞。 粉絲們開始在雀躍地尖叫,瘋狂回應,但最意想不到的是,當中,居然包括了Taylor Swift本人。 她居然用個人的官方帳號,開始與Ryan Adams搭訕,並直接向對方確認,是否真的在重新翻唱她的整張《1989》專輯? 當得到對方的再三確認,Taylor Swift馬上興奮得像個小粉絲:“Cool I’m not gonna be able to sleep tonight or ever again and I’m going to celebrate today every year as a holiday. I’M CALM.” 大家繼續閒話家常,個多月後,Ryan Adams版本的《1989》,坊間口碑甚佳,推出一周,即登入Billboard十大,買了5萬6千張,始終不是主流歌手,所以銷量已算極之不錯。 事實上,我覺得這可能是最不像Ryan Adams的專輯,我更覺得他不是在向Taylor Swift致敬,反而,整張專輯,是彌漫著The Smiths、Bruce Springsteen、Tom …

《Ryan Adams | 當1989遇上1989》 Read More »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我很少會羨慕或妒忌任何人,但對於住在紐約朋友M除外。 她和我都一樣,年紀不小,都可以稱得上是資深樂迷,她單身,在投行當顧問工作,一個人住了在紐約接近廿年,多年來,在這城市,知道她連較親密的朋友也沒有多少個,問她為什麼對紐約不離不棄?「這裡最多gigs看哦」,一句到尾,然後就是聽到她笑得像卡通人物的歡樂笑聲。 看她的臉書更新,你會以為是一個廿歲出頭的小groupie,很難想像,這其實是一位在華爾街工作的職業女性,她幾乎把大部份收入,都消費在音樂之上。 是的,她平日其實很節儉,她人生第一部智能電話(公司逼她用的Blackberry不算),已經是到了iPhone 5S出現的時候。 話說這個星期,見到她的臉書更新「曬命」,是她事先預訂,一套6張的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6 LP Box Set]。 這個年頭,買黑膠唱片或家裡還可以享受聽黑膠的樂趣,某程度而言,已經是一種奢侈,更何況,是一套6張的黑膠唱片? 在網上訂購黑膠唱片(譬如較流行的Amazon),賣家相當體貼,不少都是黑膠與數碼檔(Digital Rip)同步送遞的。大家還記得黑膠唱片盛行的年代,新唱片買了回家,我們都會第一時間,把整張唱片的處女首播,錄進一盒貴價的Maxwell或TDK卡式帶嗎? 這套碟也不例外,送給樂迷的,不是普通的MP3,而是HD Audio,雖然要多等幾個月才收到,但已經令死忠粉絲,像我的朋友M,已第一時間訂購。我在網絡版的Rolling Stones雜誌看見這套錄音推出的消息,立即上網看看,已經只看到SOLD OUT兩隻大字,網購原價只是美金$89.99,這亦很難怪。 HD Audio未收到,黑膠唱片套裝又未捨得打開,於是,朋友M說她唯有在iPhone,透過Spotify暫時望梅止渴。 “If my heart had a geography, it would look just like walking down Fifth Avenue”(如果我的心靈有一片地圖,看起來那應該像走在第五街的路途)。 2014年11月,在收錄於此現場錄音的演出裡,Ryan Adams身處在卡內基音樂廳於席間如是說。 紐約就像一塊磁石,吸引了很多外來人,有不少從其他國家來,就像我的朋友M一樣,也有好些像Ryan Adams般,來自北卡羅萊納州或其他美國州份。 已經搬離了紐約,但在紐約生活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在多首作品中,譬如”New York, New York”、”Off Broadway”及”Avenues” ,Ryan Adams都赤裸地流露了他對紐約這城市傾慕之情,今次回到這城市演出,除了一般的樂隊全體上陣,之前,還煞有介事地,單拖上陣,開了兩場純acoustic的獨唱會。 Ryan Adams很討厭被冠上另類鄉謠搖滾歌手的標籤(他曾經不止一次高聲疾呼他個人其實最討厭鄉謠音樂),雖然,聽罷這張現場演出的專輯,你有很難不會有這樣的聯想。 基本上,我覺得他這個人可能就是有雙重性格,平日面對傳媒,態度火爆,但從這張現場演出的錄音,卻可聽到他與現場聽眾互動時風趣幽默的一面(連Angry Bird和Terminator一類的Geek Joke都出埋),當然,少不了的,還有他一貫的口沫遮攔,不羈任性的粗口浪花。 …

口琴結他牛仔褲 |Ryan Adams Live At Carnegie Hall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