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

星戰神曲《The Force》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但凡資深《Star Wars》粉絲互相問好的時候,暗語大概就是這一句。 當然,你可能會笑說我太過Geek了,但起碼我不會用錯《Star Trek》內火神星人的問好手勢,向《Star Wars》粉絲們打招呼,那才是貽笑大方。 之不過,如果你告訴我你懂《Star Wars》,我就覺得,你應該同樣懂得《The Force》這首電影中最具象徵意味的主題旋律,這是我們的軍歌,除了問候一聲“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大家理應起碼唱得出兩句《The Force》的旋律。 是的,這可能是除了每一集《Star Wars》開場時的指定音樂外,貫穿了每一集《Star Wars》中的主題旋律。每一次,當這主題旋律一響起,就是代表與JEDI武士有關,講及《The Force》、正運用《The Force》,或甚至是歌頌著《The Force》一刻的劇情。 最新一集的《The Force Awakens》,看不同版本的電影預告片,恰如其名,都再次聽到《The Force》這主題旋律的高調回歸,作為星戰粉絲,那一刻魂魄如被召喚,一聽到就馬上被「撻著」,興奮莫名。 就連PS4遊戲《Star Wars Battlefront》的宣傳廣告片,主角跳上X-Wing戰機的一幕,我們又再次聽到《The Force》主題曲奏樂響起,有點像召喚著敵愾同仇的戰友們,再次聯手,對抗敵人。 這首象徵JEDI武士的主題旋律,最早完整地(電影較早地方也有零碎版本)出現於Episode IV的《Binary Sunset》一幕,Luke Skywalker遙望兩個夕陽,像是感懷身世,心有戚戚焉,法國號先悠揚地吹奏出一段獨白式的旋律,旋律後半部,弦樂組整體合奏,把氣氛推至一個蕩氣迴腸的高潮,短短8個小節,已經交足戲。 另一個注目版本,是在《Episode IV》內,一眾主角被頒英勇勳章的一幕,《The Force》變奏成加冕進行曲,樂曲威風凜凜,在專輯內名叫《The Throne Room》。 想當年,我還在讀中三,作為學校銀樂隊的隊長,我暗地裡把這首加冕進行曲,加入了學校畢業禮的演奏曲目中,我不知道當時有沒有被中五的學兄們發現,但我卻因此而沾沾自喜了一輩子。

【廣告吐槽】現實中的廣告狂人真的那麼狂?

圖片來自這裡 播足幾乎8年,合共7季92集,今年5月17號,美劇《廣告狂人》(Mad Men)終於來到最後一幕,最後一集播出時,全美國有超過330萬觀眾同步觀看。未看的朋友們,不用擔心,我不會在此劇透。 這可能是電視史上最受廣告行內人歡迎的劇集,美國權威廣告業內讀物AdAge ,長期有專題報導相關花邊新聞及劇情最新動態,因此,當初在觀看第1輯時,我還以為這只是小圈子口味,臭味相投的廣告人才會對號入座,看得過癮。 但誰知,《廣告狂人》不僅令收費電視台AMC鹹魚翻生(當然還有緊隨的Breaking Bad),此劇更先後囊括93個獎項及271個提名(資料來自IMDB),說明了這個由50末展開的故事,橫跨60年代及70年代初,愈看愈令人看得心神嚮往,已經超越了廣告業內揭秘框框。 《廣告狂人》的故事背景,是那個百廢待興的戰後新社會,Mad Men的意思,是來自當年50年代末,紛紛在紐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開廣告公司的一班自稱Mad Men的廣告人,是的,麥迪遜大道,就是美國廣告界的英雄地,相當於我們金融界的中環,香港廣告界,我會勉強說是太古坊吧。 廣告行業令人憧憬之處,就是最起碼在表面上,廣告人往往是走在時代尖端,是一個令人憧憬的時尚行業。由於其懷舊時代背景,《廣告狂人》那個背景時代,資訊沒這麼發達,而廣告人又是有機會接觸到最新事物的一小撮人,於是看起來,便是份外地型英帥。 但事實上,《廣告狂人》這套劇,沒有劇力萬鈞的姿態,也沒有太多高潮迭起,有些時候,尤其是頭一兩季,更是刻意玩悶。 什麼是刻意玩悶呢?印象中就有一幕,話說主角一家人把車停泊在中央公園一旁,然後在草地上野餐,老公老婆在抽煙飲啤酒依偎著,一對小朋友活像活動佈景版,一幅典型老套的American Dream圖畫,整場戲好像漫無目的。可是,當他們離開一刻,卻居然像毫無羞恥之心地,把野餐布一揚,讓所有野餐帶來的垃圾一口氣棄掉在草地上,男主角更把喝罷的啤酒罐擲向青青草地的遠方,我想,這可能是導演及編劇的神來之筆,說明現在我們的生活文化,得來並非一朝一夕。 劇中的廣告人,除了俊男美女是主流外,生活也實在放任瘋狂,在辦公室內,經常煙不離手,日光日白也可以在躺在沙發上喝酒,當然,還少不了想做就去做的性愛場面,還有,那個在職場上男專女卑白人至上的年代。 這套劇所描繪的人性及社會現象,就是來得如此地赤裸,而我們一般習慣了看的電視劇,可能基於文化差異,又或者是為免招來道德塔利班投訴的關係,某程度都會給刻意淨化或神話化。 更有趣的是,劇中除了主角的公司名稱是杜撰外,其餘出現的主流廣告公司都是實名,McCann、BBDO、DDB、Y&R 之類的名字經常左穿右插,就連當中的產品及品牌,包括了 Lucky Strike、Kodak、Volkswagen、Cadillac、Playtex、Chanel、Gillette、American Airlines等等,一一都是貨真價實,於是,大家會好奇,編劇是否收了這些公司的錢? 事實上,在芸芸品牌中,除了Heineken是曾經真金白銀付了植入廣告費外(但最後卻是不歡而散),其餘都是順手沾來,事前亦未有徵詢有關單位。 外國劇評人普遍認為,此劇迷人之處,就是其如何地貼近現實世界,由於在60至70年代初,我還是處於一條精蟲蛻變成鼻涕蟲之間的狀態,何謂那個時代的現實世界,我實在不太理解。 之不過,相信每當任何一名現代廣告人在公司受盡上司和客戶煎熬時,觀看一、兩集《廣告狂人》,又實在有多少舒緩減壓的作用,最低限度,那實在是一個令人嚮往的美好的黃金時代,大家總可能會希冀,始終一天,我都會成為有型有款,腰纏萬貫的《廣告狂人》。 (原文刊登於ELLE MEN 2015年5月號)

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

未上演先在網上熱爆,Hulkbuster大戰Incredible Hulk這一幕,可以肯定是今集《Avengers-Age of Ultron |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大家最期待的一幕,大家都想知,Ironman變了大隻佬,到底有多厲害。 最近在Facebook紛紛見到朋友的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開箱圖,本來問七仔的朋友可否幫我換一對Hulkbuster+Incredible Hulk,但誰知,復活節假後,全套Q版Figure已經出現在我的辦公室,真的不得不公開說聲多謝。 一如所料,那一隻Hulkbuster的確是型到沒朋友,但講真,我其實更喜歡7-Eleven的Avengers化新Logo,我覺得,活動期間如果全線7-Eleven都可以換上這一款Logo,就真係勁到轟轟聲啦。 如果你都想擁有全套7-Eleven復仇者聯盟英雄Q版Figure,就要去這裡 http://goo.gl/EKDYTy  參加這個遊戲。

KANO中的「無悔」人生哲學

我的中學人生,只有三件事:壘球、銀樂隊和砌模型(主要是高達)。 我的父親母親,目不識丁,從來不會逼我唸書,常說:「不用見家長就好了。」 所以,他們亦從來不用操心為我安排任何課外活動,我的課外活動時間表,經常排得滿一滿,完全是自己安排。 那個年代的老師,自己亦好像很忙,也不太喜歡干涉學生的私事,作為學生,我從來沒想過「中學生應不應該談戀愛」這回事,除了偶爾會暗戀某個女同學之外,基本上,我是暗戀完就算,課外活動太忙,哪來精力想那回事? 尤其是,試想像一下,如果你大部份的星期一、三、五下課後都要綵排練銀樂隊,星期二、四、六就要練波,間中星期日就是表演日或比賽日,即使年輕人精力無限,但按這樣的安排,很難不會長期處於筋疲力盡的狀態。 但青春就是這樣,有一天沒把自己弄得累死,那一天我會坐立不安。 這晚夜,我和我相識了四十年的老友兼當年的壘球隊隊友,去了看近期在台灣大賣的熱血棒球電影KANO,回味一下我們的中學時代,曾經一起並肩在球場上度過的人生。 「不如組織一隊棒球隊吧。」 我們一班由幼稚園或小學開始認識的好友,一行十多人,踏入中二那一年,不知道是誰想出的主意,但後來發現,那個時代,香港其實未有正規的棒球場,要打聯賽,就只有壘球。 「不如組織一隊壘球隊吧。」 是的,年輕人適應能力真的很強,主意隨時可以改。 可是,應該如何開始? 當然就是要先找教練,我當年就讀的培正中學,雖然沒有校隊,但體育老師中,卻有一位綽號「餅王」的張老師(他當年是學界擲鐵餅的紀錄保持者,亦是培正的大師兄),道聽途說,我們打聽到,他是香港女子壘球隊的總教頭。 他身形魁梧,虎背熊腰,跟你說話時,聲如洪鐘,目光銳利,令人望而生畏。 「真的要找他嗎?」 於是,我們戰戰兢兢,派出了幾位身形較高大膽量亦較大的同學K,作為代表,向他提出當我們教練的要求。 當初,張老師一口拒絕。試想想,第一,我們沒能力給他學費,第二,組成的隊伍又並非校隊,正所謂毫無「著數」,為什麼要自找麻煩? 可是,不知道我們用了什麼方法,經再三苦苦哀求死纏難打後,有一天,張老師居然答應了。 之不過,找來了這位魔鬼教練,其實,我們也馬上領略到,自找麻煩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原來,打壘球,不單純是穿上帥帥的制服,在球場上站站企企、拋一拋球、揮一揮棒就是。 先來的,是無論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地獄式的體能訓練,跑圈跑圈,和罰跑圈。 說起罰跑圈,江湖規矩,是一人做錯,全體受罰。 至於基本壘球技巧的訓練,更加是重複重複,同一個沉悶的動作,每一次練習,即使已是手破血流,還要好好堅持,重複做上最少百次。 我本人除了生得矮細,中學時代,我還生得十分瘦削。 做起運動來,當然比其他身形較高大,運動神經較好的同學,有點吃虧。 但壘球這運動可貴之處,九個人上場,各人可以有各人的崗位,技術不是最好的如我,打的是二壘,擊球亦通常排在第七棒,同樣地,可以發揮一定作用。譬如,我最擅長的,就是保送隊友上壘拿分的犧牲打。 魔鬼教練亦沒有因為我身體矮細,因而對我有特別優待,練習起來,同樣不會手下留情,罵得我很兇,逼得愈緊,我的失誤愈多,所以,我經常連累隊友,一起受罰。 可幸的,明明是隊中最弱的,隊友卻永遠沒有嫌棄,不想繼續「累街坊」的我,唯有更努力地默默苦練。 「如果打算玩玩球、隨意鍛煉一下身體的話,就不要到球場來了。」 看KANO這電影時,聽到戲中的魔鬼教練近藤,曾經說過類似的對白,那一刻,我感同身受。 的而且確,在劇情中,無論是教練好、那些年輕的高中棒球手也好,大家為了球賽,同樣都付出了不少。 他們追求的是什麼?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在人生的舞台上,每個人都應該會曾經為求發過光、發過熱,因而去努力過、堅持過。 他們追求的是什麼?可能很簡單,就是「無悔」二字。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KANO這電影以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灣西南部的嘉義市為背景,話說當年在嘉農(KANO)中學,有一隊由台灣人、原住民、日本人組成,從未贏過一場比賽的「雞尾酒」高中棒球隊,在魔鬼教練近藤兵太郎的帶領下,卻創造了奇蹟,KANO不僅成功成為台灣全島冠軍,更代表台灣征戰日本甲子園,打入總決賽。 為了籌集資金,卻被日本官員冷嘲熱諷說他不自量力的時候,教練近藤說:「番人跑得快,漢人打擊強,日本人守備好,這樣的組合是求都求不來的。」 (這部分劇情,有人說是刻意的講民族融和,我卻認為大家不明白,這其實正好是棒球的真諦) 由於球隊成員都是來自農民家庭,學校的資源有限,為要讓孩子圓夢,魔鬼教練近藤甚至要變賣家財,好讓球隊能夠出征參賽。 當中的故事情節,大部份都是真人真事改編,進場前我已略知一二,但其角色實在有血有肉,單憑箇中橋段,已是十分熱血動人,拍出來後,更是比想像中更好看。 更何況,此片的拍攝,由兩股同樣地充滿熱血的製作人,監製魏德聖和導演馬志翔包辦。電影中,除了大規模地重塑了1930年代的台灣嘉義外,好幾場令人看得熱血沸騰的球賽,除了拍出了真實感,更充分流露出製作人對中學棒球的認識和熱愛,劇中的年輕演員,以至是魔鬼教練,棒球技術絕不業餘,甚具說服力。據知,他們都是真實的大學或高中的棒球選手。 最後決賽一幕,投手吳明捷手指明明受傷,卻強忍痛楚,勉強繼續投球,教練本來打算換人,隊友們卻懇求教練讓他投下去,因為這是吳明捷高中的最後一年,今後已再沒機會踏足甲子園,即使整隊人要一同冒落敗的險,亦希望讓吳明捷把這場比賽完成,令他今生無悔。 於是,決賽後半段,本來投球變化多端的吳明捷,只可在指尖滴著血的情況下,勉強投出直球,並任由擊球手猛烈進攻。但多得隊友們的全力奮戰,以最強的防守力,多番封殺對手,那一刻,即使KANO處於捱打狀態,但全場觀眾,卻反而因這班年輕人的團結,不得不為之動容。 最後,KANO延續了「海角七號」的說故事技巧,劇中的時空交錯,也將電影中好幾個關鍵人物的關係,含蓄地完滿交代。 電影三個小時已過,看畢,感覺上,好像只看了個多小時,情緒還未能一時平伏,熱血,還在脈搏中奔流著。 唯一美中不足,是電影中的好幾場靠電腦特技塑造出的大場面,實在有點力不從心,真的看得我牙關把癢。 還有,如果你不懂棒球,你未必能看得投入,甚至會覺得有點冗長。電影中某些球賽橋段,譬如什麼是「無人出局滿壘」、「連續三振出局」、「場內全壘打」,如果你坐在我旁邊,你見我看得如此緊張,你可能會不明所以。 但作為一齣熱血的勵志電影,整體而言,KANO還是相當動人的。最起碼,你有可能因為進了戲院的這三個小時,重新燃燒起你的鬥志,找回多少人生的重心。 「花若盛開,美麗的蝴蝶自會飛來 」,追求夢想的動機,人人可以不同。 KANO電影中一眾的高中球員、魔鬼教練、慘敗於甲子園後來去了台灣當兵的阿兵哥、教授農務的老師、書店內的小姑娘、鄉間的農夫等等,他們的人生,即使是如何不完美,卻總能夠留下了「無悔」二字。 說回我們當年組織的壘球隊,由零開始,苦練接近一年,毫無聯賽經驗,戰戰兢兢地出賽十二場,連戰皆捷,最後一場,面對去屆冠軍強敵南華,以一分之差險勝,贏了那一年的丙組冠軍。翌年升上乙組,卻開始兵敗如山倒,球隊亦於一年後瓦解,隊員各散東西,有些放棄,有些更加入了其他甲組隊伍,成為了港隊主將。 人長大後,有很多東西都不能再回頭看,幸運如我,卻度過了人生中最無悔的那些年。 我的中學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壘球、銀樂隊和砌模型,沒有一件成為了我日後工作相關的事情,卻足足影響了我這半生人對事情的態度與看法。 能夠活出「無悔」,人生就是最完美。 記得在一篇文章中,蔡東豪先生說練習馬拉松會令人更溫柔,這點我絕對認同。 …

KANO中的「無悔」人生哲學 Read More »

我們的人生配樂

或許,有某些時候,你和我的人生,都需要一些配樂去襯托,讓我每踏出一步,都能夠倍感神采飛揚。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發夢王大歷險」這齣電影,故事中的主角,透過一段突如其來的冒險旅程,與我們一起探索人生意義,讓大家一起反思。 喜歡這電影的,會同時喜歡這電影的配樂和插曲,因為,不知不覺間,這些歌曲,也可能已成為了我們個別人生中某一段路途上的配樂。 在上班或下班途中,走過某個街角的時候,你和我都可能曾經期待過,耳筒會響起電影中某一首歌曲。 下面這些歌,有哪一首又正好是你的人生配樂? “Stop dreaming. Start living.”

久石讓「風起了」管弦樂組曲

上個週末,終於去了看傳聞是宮崎駿老師告別作的「風起了」。 因為事前都知道,故事中有部分內容是真人真事改編,並且歷史背景是一、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再加上,任誰都知道,日本人講故事的手法,向來含蓄,所以,在欣賞電影前,我也先做了少許功課。 一如所料,其故事的內容,實在帶點沉重,雖然哀傷之愁未及「再見螢火蟲」,但浸淫其中,看後又令人不得不反覆思量,迴響不絕。 故事節奏亦相當緩慢,也有點兒零零碎碎,是接近「東京故事」的那類,如果你懂得欣賞這類淡淡然又要慢慢咀嚼的日式風情,這類故事結構,你應該不難接受,期待荷里活式的節奏,肯定你是入錯戲院了。 除了一貫優美的視覺震撼外,娛樂性其實近乎零,進場前,於同場戲院中見到有小朋友,已覺不妙,果然不出所料,開場未夠15分鐘已經開始喊悶,真的不明白,那雙父母的腦袋在想什麼,居然以為是卡通就是兒童適宜。 看宮崎駿老師的電影,我最愛看到在蔚藍色的天空上飛翔的情景,當然,還少不了的是,這些的優美畫面,被配上久石讓老師好比天籟的旋律。 「風起了」的主題旋律,幾乎貫穿了整套電影,以不同的樂器及編曲手法,反覆變奏。無論是充滿歐陸浪漫情懷的、離愁別緒的、充滿希冀的,每次出現,都能直嵌你的心房。 久石讓老師向來都對小號這銅管樂器寵愛有加,而作為一名過氣小號演奏者,當我聽到這旋律由小號獨奏時,悠揚的樂韻,更是勾起了我無限的思憶,刺激著我的淚腺,鼻腔也是酸酸的。 現在這一刻,我閉上眼睛,一邊在回味著電影中的蔚藍晴空,一邊在聆聽著這套「風起了」的管弦樂組曲,暗地裡,想起了電影中的這句話。 「即使疾風起,也要努力活下去」。 多謝宮崎駿、也要多謝久石讓,在你們的世界中,生活即使如何不完美,回憶中,也總可以讓人留下絲絲美意。 欣賞完「風起了」,如今即使合上了眼,我也會看到了風、聽到了風。

此JOBS不同彼JOBS

沒什麽期望,但還是第一時間去看了。 如果這是一部拍給果粉看的Steve Jobs傳記式電影,惹來不滿,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事實上,Steve Jobs被神化到的地步,果粉們自問對他生命逸事的認識,無人能及,任誰去拍一齣如此的電影,都沒可能討好所有人。 作為一名果粉,好歹也讀過大部份有關Steve Jobs的傳記和訪問,看JOBS這電影時,也難怪,我總是覺得有點不是味兒,搔不著癢處。 年輕時代,Steve Jobs的狂傲偏執;創業時代,Steve Jobs的目中無人;回歸蘋果時代,Steve Jobs的大器晚成,三個主要階段,電影中都有逐一描述。 可是,畢竟這部電影是拍給普羅大眾看的,要兼顧大家對矽谷歷史及駭客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難免要作出遷就取捨,於是,內容就難免變得浮面,果粉或Geek客去看,就如咖啡控被迫喝Decafeine咖啡一樣,只是牛飲褐色水一杯而已,虛有其表,卻欠神髓。 說到Ashton Kutcher,論造型,他的確是比當年的Noah Wyle更為神似了,他眼神中的霸氣亦與Jobs十分接近。 但Ashton Kutcher最敗筆之處,是他刻意模仿的古怪步履,感覺上就如Saturday Night Life或Mad TV(自己上YouTube找來看吧)內的調侃式模仿,多於Steve Jobs上身,神似不足,搞笑有餘。 Steve Jobs的金句,由Ashton Kutcher娓娓道來,總是覺得有點兒生硬乏力。 雖然以拍攝技巧和製作成本論,都未必及得上這一齣電影JOBS,但作為果粉,我還是覺得,當年HBO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可觀性其實更高,起碼在故事演說上,更加引人入勝,或者是更有娛樂性。 說到娛樂性,當然大家看此電影時,亦不能看得太認真,始終這只是一齣娛樂片,不能認真地視之為一齣認真的人物傳記片看待,最低限度,劇中現實世界中的主角之一,Apple Computer的創辦人之一的Steve Wozniak,就對電影中部份劇情相對事實間的歪曲,感到有點不滿,而且出手撰文回應,有興趣者可閱讀全文。 網絡間有人認為Steve Wozniak出口術,是為了日後另一齣有關Steve Jobs的傳記式電影鋪路,但無論是真是假,這齣電影JOBS暫時未能受到大部份資深果粉的認可,的確是事實。 相對起David Fincher的Social Network,JOBS的劇力及對人性描寫這兩方面,顯然被比了下去。 當然,Mark Zuckerberg亦並非Steve Jobs,描寫兩人的逸事,難度差天共地,如此比較,可能有欠公允。 但離開戲院的一刻,我真的未有感到絲毫感動,電影最後一幕,講述廣告Think Different的旁白錄音,與我第一次看到該廣告時的震撼,同樣相差甚遠。 正如Steve Jobs所言,”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這齣電影最欠缺的,可能就是這股野心,平庸是在所難免。

【激戰】人生就是一個擂台

任誰都會跌倒過,我和你都不會例外。 跌得最痛的日子,我試過獨自三日三夜躲在家裡,不刮鬍子,足不出戶。 想通了那一刻,我洗過臉,刮過鬍子,然後就穿上跑鞋,往街上跑。 出過一身汗,運動帶來的肌肉酸痛,愈是疲累,愈是令人清醒,感覺更接近真實,叫你不要頹下去。 【激戰】這電影之所以打動了我,不僅僅是因為戲中有我看到緊張得咬住牙根的動作場面,還有,是戲中所帶出的幾段動人故事,一些你和我可能會有共鳴的人生插曲。 故事中的主人翁,一律都是失敗者,他們都各自各在自己的人生擂台上,跌了下來。 期間,可能會有人來為他們伸出緩手,但到最後,要重新站起來,還是要靠自己一個人的毅力與堅持。 在那裡跌倒,就要在那裡站起來,那管,奮鬥中的,只是有你自己孤獨一人。 劇情中採用了Sounds Of Silence這Simon & Garfunkel的經典名曲,聽到”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這一句,感覺上,好像就是立即為這部電影,完美點題。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擂台,所以,電影中有很多對白,都可能會讓你有所共鳴。 以下戲中的部份對白,是我在網絡找到,也有部份是我憑記憶再修改了一下的,當中有廣東話的,也有普通話的,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行得上台,唔好怯呀,怯,你就會輸咗成世。」 「其實每次上台,我都會好驚,不過我會同自己講,我做得到。」 「我哋到咗呢個年紀,仲有嘢要人哋明白架咩?你自己明咪得囉。」 「我攞到冠軍果陣,以為呢個世界係屬於我嘅。但係原來,呢個世界係唔會等人嘅。」 「一個拳手,一定要建立屬於自己嘅節奏。能夠令對方跌入你嘅節奏,佢就會被逼跟住你走。能夠打出屬於你自己嘅節奏,就是一個好拳手。」 「呢廿幾年嚟,我咩都沒做過啊。我唔想到我熄燈果一刻,我連一件值得回憶嘅事都無呀。」 「這一場比賽,我可能會跌倒,但我一定會站起來。」 「我相信站在這個擂台上的每一位拳手,都有一個目的,一份希望。我來參加比賽,我只想讓一個人看見,他眼中的不可能,也可以變成可能。」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擂台,在這個擂台上,只有堅持才能換來希望。」

大時代日劇版【半沢直樹】

原圖來自這裡 剛剛看完【半沢直樹】第五集,劇情推上了第一個高峰,故事前半部既終,算是告一段落,那5億日圓貸款,主角半沢直樹當然真的收回了,未看的朋友不要罵我劇透,因為這幾乎是劇情甫一開始就已經揭盅的哦,即使你未看,我先告訴了你也沒所謂的。 因為,這個故事好看之處,並不在乎有如何令人驚喜的迂迴橋段,而是當中故事情節逐步推進的細膩描寫。而且,節奏亦極之明快,幾乎每一集都像美劇【24】般,完結的一刻,總有本事馬上令你吊癮,充滿張力。 可是,又與美劇【24】當中的爾虞我詐,敵我難分不一樣,【半沢直樹】這套劇,一開場就讓觀眾直接知道,那位是大好人那位是大奸角,尤其是,那些面目猙獰的後者。 如果當年你有看過大時代,你就會明白我在講什麽,此劇中,你會見到說話尖酸刻薄得砰砰聲的江毅叔、橫眉冷對千夫指但說到底還是個顧家慈父的曾江叔,類似這類TVB老戲骨們的影子。 就連飾演半沢直樹的堺雅人,他唸對白的節奏,以及徘徊於正義與仇恨間的腦交戰內心戲,也讓我想起了大時代劇中的劉青雲。 事有湊巧,【半沢直樹】此劇本身的背景,也正好是日本財經金融泡沫的大時代。 故事展開於2002年,背著一籃子呆壞賬務的產業中央銀行與東京第一銀行合併,成為東京中央銀行,兩家銀行各據一方的前朝幹部,開始展開明爭暗鬥的派系角力。 故事再立即回帶,當年經營小工場的半沢老爸,因債務問題被產業中央銀行職員迫至自殺收場,長大後,半沢直樹為了報復,因而努力往上爬,千方百計考入了合併後的東京中央銀行。 但故事的展開,卻更峰迴路轉。 在大阪小分行當融資部課長的半沢直樹,因被分行行長強迫下,經手了一宗5億元日圓的企業借貸予西大阪鋼鐵,業務數字迅即達標,該分行被總部選為最佳分行,分行行長往總部領功,言猶在耳,西大阪鋼鐵於融資一個月後突然倒閉,5億元日圓債務及該企業董事長一同人間蒸發。 一下子間,這隻黑鑊立即全然卸了在半沢直樹一個人身上,明明被迫食死貓,但倔強的半沢直樹卻立下誓言:「一定要將這5億全數收回來。」 「上司的錯由下屬承擔,下屬的功勞是上司的」,劇中半沢直樹對上司如此狠狠地執問,道出了無數打工仔的心聲,但主角既不願默默啃下黑鑊,卻在上司們千方百計迫他入困境的同時,依然多番作出極地反擊及最後頑抗,才是令人看得大快人心之所在。 「你想做什麼工作都行,但是,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絕對不能成為像機器人般的工作,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 劇中主角半沢直樹每次的柳暗花明,都是因為他從沒有忘記過父親以上這番教誨,每一次,當他瀕臨在絕境邊緣時幫了他的,往往就是他先前扶過一把的人,當然,這些都並非半沢本人刻意計算之內,全部皆出於對對方的關懷。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職場上的人事鬥爭,商業社會的物競天擇,即使是更慘烈,我們也不應埋沒人性,無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將心比己,未必能直接助你升官發財,但最低限度,能讓你每晚安然入睡。 日劇達人劍心兄就此劇的成功因素,寫了一篇分析詳盡的劇評,值得拜讀。 《半澤直樹》高收視好口碑的4大理由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

日本水手服少女,大展龜波氣功。

  網絡圖片,原圖來自這裡。 問世間,我們這些60後70後的大男孩,那誰沒經歷過「七龍珠」的洗禮? 就連我們喜劇電影界的一代宗師星爺,也曾經在他的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以一招龜波氣功,直接了當地,向偉大的鳥山鳴先生致敬。 時移世易,今天3月30號,Dragon Ball Z電影版趁復活節假期在日本上畫,但氣勢相信已大不如前,香港粉絲更可能不聞不問,乏人問津。 今回那個終極大壞蛋破壞神,相信最後又一定會在悟空變身超越超級撒亞人的時候,一招被人K.O.,結局嘛,應該都還是那三幅披。 那為什麼我還選擇在今天講「七龍珠」呢?因為我發覺,日本人果然真的長情,原來除了我輩老餅,年輕一代中,居然還有不少人會向「七龍珠」情懷致敬。 不知是否事有湊巧,Dragon Ball Z電影版上畫前,最近,日本坊間便有不少由中學生自發拍攝的照片,於社交網絡瘋傳。 網絡圖片,原圖來自這裡。 相信你可能都聽過同樣來自日本的漂浮少女,今回,這些日本年輕人也是玩類似漂浮的照片,但卻是模仿被「龜波氣功」擊中一刻的浮誇反應。 這些不少由水手服少女拍攝的「龜波氣功」圖,很快便產生了meme的繁殖效果,模仿者甚眾,見圖片中,大多為中學生,證明了在年輕一代中,「七龍珠」文化仍然不死。 不知道這「龜波氣功」現象會否吹來香港?我們的80後90後,又會否對「七龍珠」有所興趣? 想追蹤更多我所分享的廣告情報?歡迎點擊這裡加入我的facebook紛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