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edia

臉書變臉 圖象化你的人生

「facebook 又改版了。」 在辦公室內,或在facebook的留言「牆」上,八十前至九十後的朋友們,都紛紛像初生嬰孩般呱呱叫嚷,怨聲此起彼落,有甚者更發誓要和facebook分手。 但過了兩三天,已暫時撤離或喊着要離開的,一切生活依舊,週日晚上,他們繼續忙碌地把自己的週末大事回顧,圖文並茂地上傳到facebook去,朋友間在網上隔空傳情,互相給個「讚」,不亦樂乎。 這可能就是現今的網絡生態。就是大部份的網絡平台,其實都是長期處於一個beta(測試版)階段,常變是理所當然。雖然不少用家都會對「改版」產生不安,甚至短時間鼓噪起來,但只要誰有真本事,誰就能繼續留住用家。反而,假使用家對你的「改版」毫無反應,你其實便更要擔心了。 上週四,雖然沒機會親身到美國三藩市,我卻與一小撮香港網絡營銷界的朋友,被邀請到facebook香港的辦公室,一起透過網絡觀看剛於美國當地舉行的facebook年度開發者大會f8(可讀作fate),因為這一天,facebook又有大事宣佈,但其實這也是大家早習以為常的「新聞」,是的,他們又要「改版」。赴會前,已在網絡上讀到瘋傳的消息,這次的「改版」,是個大變臉。 先來個下馬威,可能一來為了對數個月前的北美用戶流失潮闢謠,二來又要向虎視眈眈的對手Google+展示實力,facebook 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在會上先宣佈,該社交網絡目前在全球坐擁逾8億用戶,單單是過去兩個多月期間,用戶數量已增加了五千萬(據觀察,增長最迅速的大部份人口是來自印度及印尼,他們是美國以外的facebook大戶),另一個驕人數字,是自創立以來,facebook首次出現5億用戶同步上線的紀錄。 有趣的是,Google+這與facebook短兵相接的社交網絡,亦湊巧於剛於這f8大會開幕前兩天,宣佈全面對外開放(之前為測試版,只讓受邀請用家試用),據資深網絡作者Paul Allen統計,短短兩天內,Google+用戶增加了最少30%,保守估計,目前用戶應該有四千萬以上。 說回facebook今次的「改版」,對於一般用家,尤其是香港的用家而言(因為當中新增的音樂及影片分享功能我們都無福消受),當然便莫過如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時間軸」(Timeline)。 一言以敝之,這是一個將你的人生圖象化的新介面,今後,你曾經在facebook上分享過的文字圖片喜怒哀樂,都會按一條長長的時間軸,順著年月日,依次地顯示出來,基本上,這就像你的人生剪貼薄,畫面亦有點像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等一類新聞雜誌近年最常做的圖象化大事年表一樣。但這一次,這一則新聞故事的主角,就是你。 雖然暫未正式對外開放,但我已急不及待,在我的個人facebook頁面上安裝了「時間軸」,第一個感覺,這個介面十分「炫」,有點像我的個人網誌,由於我是在2007年才開始玩facebook的,所以我的個人簡史就在那一年開始,但由於我在事前已填上過我在那一年加入過那一家公司、在那一家大學念過書等個人簡歷,「時間軸」在這些年份上也有記號,好讓我可上載些舊照片,輕易地為我這部份暫時留白了的人生,填上想告訴朋友的內容。 除了在個人主頁版面的「時間軸」,最大的改變,還有放了在右上角的最新狀態更新(Ticker),今後在主要頁面上的好友狀態更新,頻率最會進一步減少,取而代之,就是這個會不斷同步刷新好友最新狀態的視窗。 事實上,在f8大會前,這新增功能其實早已推出,但初步反應卻劣評如潮,有網友投訴被更新次數過密、在facebook上活動頻繁的朋友們「洗版」,不勝煩憂。以facebook一貫從善如流的作風,此功能在不久將來,很可能又會「改版」。 最後一個值得留意的新功能,就是facebook即將與軟件開發商合作,讓今後他們在整合其在facebook分享的按鍵時,除了一向我們見到的Like(讚),更可設定其他的動詞,令該分享活動更為直接了當,更繪聲繪影。 譬如,電影網站可用“Watched”、音樂或廣播電台可用 “Listened”、新聞或圖書網站則可採用“Read”,太太看中了一隻鑽戒?當然就要用”Want”向老公暗示了,如此類推。不少人曾一度形容這個Like按鍵,是近年網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圖騰,今回facebook意圖再次將歷史改寫,但我卻在想,在這個網絡資訊分享過盛的年代,究竟我們是否可以承受得到更多? 總括來說,我對這次的facebook「改版」是十分樂觀的,最低限度,這次所進行的大改動,還是以針對用戶體驗來出發,同時亦照顧了第三者開發商,讓他們可以在社交網絡所進行的推廣及服務提供上,拓展至另一領域。如此舉動,都是為了增加用家的黏貼度,在facebook上線的時間更長。 當然,我知道,對於部份廣告商來說,我想他們還是不會滿意的,因為在其他入門網站可以進行的廣告模式,如跳彈出來嚇你一跳的大型橫額,相信facebook還是不會推出的。 (原文刊登於2011年9月27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我向你求粉,我求你應呀承。

「你知道嗎?我們都很粉你哦。」 「哥們兒,來,大家就互粉一下吧,我先粉為敬,粉!」 某次到內地工作,首次聽到以上對白,聽到那個「粉」字,我還以為自己得罪了人,遭人家問候父母。 哦,後來我才明白自己的無知,原來這個「粉」,是「粉絲」的「粉」,是內地網絡圈的術語,來到微博年代,關注人或被關注,一般都會「粉來粉去」地形容這段微妙關係的。 是這樣的,最近新浪微博新增了一項「要求關注」功能,即是說你可以直接邀請人家「粉」你,也有內地朋友稱之為「求粉」。 可能多得e-Zone給我機會在這裡寫專欄,滔他人之光,我間中也會收到不少「求粉」的私信。 只可惜,這些「求粉」宣言,一般都像林公公向香港市民發表的錄音機言詞一樣,無誠意更無說服力之餘,未聽完你已經會打足最少三個呵欠,我真不明白,能夠成功「求粉」的,可以有多少個人。 好吧,就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參考,引以為戒哦。 「有你粉我,我必粉你。」喂喂,這個未免有點太江湖味吧,你是來收跎地的嗎?拜託拜託,老哥你最低限度可以給我一個理由嗎?就是為了你這個「粉」? 「你知道我在粉你嗎?請快快來粉回我。」這個更離譜,一聽見就讓我先打了個冷震,感覺真有點像當年173173的寂寞怨婦俱樂部。 「我向你求粉我求你應呀承。」哎喲,你以為你是家英哥我是明荃妹嗎?問世間,可能只有家英哥,才有資格把肉麻當有趣,這位施主,請過主吧。 「刷粉達人,要求互粉。你我成功互粉,即可以特惠價$150人民幣刷粉一萬個。」刷粉者,幫你增加粉絲的買賣活動也,雖然這個價碼我付得起,但當我看看這位自稱刷粉達人的朋友,原來自己也只有50名粉絲時,你覺得還有說服力嗎?當然,這$150人仔我也可以省下來了。 說到最出位的,可能便要數號稱中國第一Showgirl的吳梓嫣ChinaJoy了@Cgirl吴梓嫣。最近,在某個內地舉行的動漫活動中,她便索性在其性感露臍熱褲裝之間的肚皮上,大大隻字寫上「微博求粉」,毛筆字字體極之粗劣,口味超重。但看來她頗成功呢,紛絲已過三萬。 輸了給這位內地靚模,我現在正痛定思過,密謀「求粉」大計,在我未度出驚世絕橋前,麻煩大家也來粉一粉我 @路迪涼,但凡粉我者並註明是e-Zone讀者,我必「回粉」。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Like尚往來社交術

同事阿女滿月,我Like。 朋友J話粒暗瘡好番,我又Like。 上司M的西貢BBQ相,我必Like。 小學同學L分享的貓仔食飯相,我當然要Like。 BB有便便?你沒事嗎?這一個當然人人要Like,我更直情要召集全港九所有朋友,一齊Like。 如是者,保守估計,我每天最少會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平均早午晚各Like七次,三七廿一乘個三十一,每一個月,我最少會Like六百五十一次。 如果做童子軍只需要日行一善,屈指一算,我一個月已幾乎行了一名童子軍兩年所行的善。 Like都算行善?這個當然,試想像一下,你寫兩個字也好、畫兩隻龜也好、你把剛拍好的照片上載也好、分享一條YouTube片也好,凡此種種動作,朋友,不要這麼虛偽了,你不是為了但求人家一Like又是為了什麼? 你的「作品」不被Like一下,又怎知人家看過你欣賞你甚至是認同你?人生存在這個社會,被人接受被人肯定是多重要的哦,簡簡單單的一個Like,便有機會令人家的人生頓然充滿希望覺得世間有愛,你說,這不是行善又是什麼? 「我只Like朋友的東西,但我一定不會Like任何廣告。」 朋友朋友,你這個想法亦大有問題,你可知道做這些廣告背後的同志們(譬如小弟及同文讚臣),其實生活是多麼地含辛如苦的嗎? 他們和你一樣,都是勞動階層,也要為口奔馳,每天更要備受無情的客戶逼迫,追問為何他們的粉絲頁為何麼這麼少Like, 這些廣告從業員中,有些更是上有高堂下有子女,試問,你忍心不高抬貴手,幫他們Like一下嗎? 更何況,按一下Like掣,一定比起你用八達通嘟一嘟所消耗的卡路里更低哦。 香港經常被詬病營商氣氛欠佳,就是因為和大家連Like一下也這麼吝嗇有關了,人家台灣和內地那一邊,氣氛就顯得很不一樣呢。 你看看何韻詩的Facebook粉絲頁吧,踴躍地Like的,大部份都是台灣的朋友,就算我Like完後給阿菇寫了「給力」兩個字,他們也會Like上Like呢。 何韻詩在微博上的百萬粉絲團更不用多說了,轉發及回應也是超「給力」的哦,香港朋友,你們是太忙還是Like得太矜持? 正所謂Like多人不怪,Like是一種友善的表達方式,一種對朋友及社區表達關懷的態度,更是一種可發放正能量的低碳活動。 只要你願意先多多付出Like,回報也會隨之而來。朋友會因為你的Like,主動過來回Like。如是者,人人Like尚往來,Like Like相報,世界才會更美好。 所以,奉勸大家,不要Like得太遲,要Like的話,就趁現在,活在Like下。 連標題在內,加上最後這段這兩個在內,這篇文合共有三十七個Like,好事成雙三八好意頭,麻煩大家看完這一篇,再多給我一個Like。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可能略有修改)

微直播北京盛會

現場直播向來是電視及收音機廣播的領域,但近年由於社交媒體盛行,一部手機或一台筆記本電腦,透過社交網絡平台如微博或推特(Twitter)等,便可以進行文字、照片甚至是影像的現場「微直播」。踏入這個一人一媒體的年代,不論是個人或企業,於社交網絡建立起的社群,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媒體,所謂廣播的定義,不斷被重新改寫。 一人一媒體的微博時代 相信和很多喜歡玩社交網絡的朋友一樣,筆者也曾經在多個不同場合的研討會或公關活動中,透過微博或推特進行微直播,但畢竟每一次,筆者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參與,所謂的「直播」,其實都只是蜻蜓點水,頂多讓沒有在場的朋友羨慕一下或調侃幾句而已,未足掛齒。 兩星期前,筆者所屬的廣告公司,有幸被著名水晶品牌施華洛世奇委託,前赴北京電視台大劇院,為其一年一度的大型產品時裝秀,統籌現場的微博直播,同時,我們也協力將這場盛會透過互聯網進行視頻直播。一般的網絡視頻直播技術會按頻譜收費,即愈多人觀看,成本就會愈高,所以我們為客戶選擇了一個以P2P分享技術的合作單位,進行視頻直播。 策劃這次微直播,事前準備的工夫其實不少。首先,我們要將當晚活動主題清晰理解,並將每個演出環節、每位超級名模的出場序 、其穿戴的水晶飾物有何特色、演出嘉賓節目內容等等,預先編寫好一個如劇本般的大綱。 現場直播的當晚,我們亦要兵分多路,除了要協調在場內奔波的攝影師,即時將他所拍好的照片送回控制台,揀相、然後盡速發放圖文並茂的微博外,同時,我們也要不停監察微博上有關是次活動的對話,尤其是那些來自名人或媒體朋友所發的微博,我們更要第一時間進行轉發或回應,好讓氣氛持續升溫。另一邊廂,筆者亦以個人博客身份,在記者席上一邊拍照,一邊按當時的現場氣氛,找個適合話題去發微博,引發更多討論,節奏極之緊湊。 同時間,我們也要不斷提醒未能與會的「觀眾」,立即登入我們的網絡直播網頁觀看視頻。在網絡直播的網頁上,最新一季相關產品的介紹也會同步出現,讓對產品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即時登入品牌網站,了解更多。 微直播講求即場互動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個時尚品牌,會為一個不足一個小時的時裝秀進行微直播呢?反正記者傳媒都來了,事後透過傳統傳媒發放報道不是也可以嗎? 與傳統的現場直播不一樣,除了即時性外,受眾在接收直播的內容時,未有受到地點的限制,只要透過一部手機或一部筆記本電腦,在辦公室裏、在公通交通工具上或坐在咖啡店內,就可以欣賞現場直播。此外,更重要的是,受眾可以與在現場的參與者進行互動,而並非單向地接收內容。 在新浪微博,施華洛世奇本身已設有官方賬戶,這些都是品牌的忠實粉絲,即使未能親赴現場,他們卻有機會同步欣賞當日盛況,並與品牌進行互動,讓其與品牌的距離拉近,深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活動當日,粉絲與品牌對話的頻繁,亦間接吸引了好些新粉絲,加入了該品牌的官方賬戶。 事實上,當晚除了擔綱演出的超級名模及表演嘉賓,這個北京盛會與會嘉賓其實也星光熠熠,而他們當中,亦有不少是坐擁數以萬計或以上粉絲的微博控,在這微博世代的一人一媒體世界,他們在現場,有不少亦按捺不住,住拿起手機、拍一張照片、即興寫一兩句感想、發一條微博。 他們的微廣播,與施華洛世奇品牌的官方微博,以及其他參與的粉絲進行互動,由於這些微廣播的發聲源頭不止一個,互動性便更明顯。 互動對話、增加粉絲以及擴大社群,對於品牌而言,相信這些都是今次進行微直播的最大收獲。 更重要的是,這次微直播中的所有精彩內容及互動對話,消費者都能很方便地在微博上重溫,這亦有助品牌於社交網絡上,累積更多品牌資產,而並非一次性的大眾媒體直播。 微直播,效果一點也不微。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24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LIKE一LIKE,世界更美妙。

看見朋友在facebook上分享的圖片、影片、文章或甚至有趣的動態消息,你平日有間中LIKE一下嗎?你的LIKE又有多頻密? 可知道,你輕輕在滑鼠或手機上碰一下那一個LIKE掣,可牽引起的效果,卻可以是非同少可? 此舉除了可以令被LIKE者心情更歡愉、更可以促進你與親朋戚友間的感情友誼,繼而令你的身心更健康。簡簡單單一個LIKE掣,會令你的人生充滿正能量,做個開心快活人。 香港人的快樂指數偏低,何解? 除了我們平日在facebook上分享的東西,可能佔多都充滿負能量,可LIKE性甚低外,大家一般亦對LIKE人家的東西頗為吝嗇,好像生怕隨便LIKE了,便會顯得自己低要求無品味。 如果facebook出一個DISLIKE掣,可能會較受歡迎,是的,我真的相信哦,何解? 因為較早前有個病毒app,就是用一個DISLIKE掣去引人入圈套,據我觀察,中招的朋友,大部份就是平時很少見他/她LIKE人家東西的。 你問我憑什麼去說以上這番話?你只是一個廣告佬,你是心理學專家嗎?我要DISLIKE你。 事實上,以上我這番話,我已經和人家說過很多次,但間中,總有朋友會以鄙視的口吻問我:「看來你的工作都頗清閒呢,整天都見到你在facebook上LIKE乜LIKE物」,更有人問:「你那個這個LIKE,收了人家多少錢?」 不打緊,最近,我終於找到了知音,近年以宣揚快樂訊息為品牌主題的可口可樂,居然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個Like ‘O Meter咪標,幫你統計一下你每天LIKE和被LIKE了多少遍,順便計算一下你的快樂指數。 但更意想不到的,是埃及的可口可樂,居然弄了一支極之有趣的網上短片,把類似我篇首所講述的一番理論,找來了大批學者及名人(當然你和我都未必認識),其中包括名心理學家兼腦科專家Ibrahim Elfiky等,以半認真半輕鬆的手法,告訴我們每日一LIKE的好處。 我當然不諳阿拉伯語,但即使有語言隔膜,這個廣告我也LIKE得要死,可口可樂這品牌的出現也十分含蓄,真心LIKE了好幾次。 朋友,馬上就去找些東西來LIKE一下吧。 (原文刊登在筆者於MetroPop週刊的「廣是廣非」專欄,本網誌版稍作修改)

Linkedin 掀社交網站上市序幕

5月19日,美國社交網站Linkedin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發行價45美元,上市首日開盤價83美元,股價更一度飆升至122.7美元,首日收市價93.86美元,按收盤價估計,Linkedin目前市值高達88.6億美元,為近期本來已吹得大熱的社交網站上市活動,掀起序幕。 各大社交網站積極籌備上市,近月來惹起議論紛紛,有說此為千禧科網泡沫的再生版,當然也有人認為,但凡所有新經濟的朝代交替,泡沫是必然的副產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新一輪互聯網熱潮中衍生的新貴,社交概念已成為不可或缺的DNA。 但有別於近年高調又火紅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Groupon或Twitter等,今年踏入第八個年頭的Linkedin表面上雖然低調,但吸金能力技高一籌,原因無他,主要是因為其所針對的用戶群組,定位清晰。 作為專門替商務人士提供服務的社交平台,即使會員人口遠不及facebook,但由於會員均以專業人士為主,採取的商業模式亦並非傳統網站般充斥的大量擾人橫額廣告,Linkedin的收入着重於企業用戶增值服務、人力資源招聘方案及企業廣告宣傳等三方面。 目前,Linkedin全球用戶數目已超過1億,會員成長數目更以每周100萬遞增,去年收入為2.43億美元,盈利達1540萬美元。Fortune 100大企業中,便有最少七成以上的公司有採用Linkedin的服務,當中主要的工作類別順序則以高科技、金融、製造業三大支柱。 用戶人口亦以成熟社群為主,25至34歲和35至54歲均各佔總人口的36%;雖然美國仍是Linkedin的大戶,但目前已有超過56%會員來自世界各地,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巴西和墨西哥,而在香港,Linkedin的會員也有超過27萬,中國地區則逾100萬。(資料來源:Socialnomics及Linkedin網站) 筆者已不太肯定是什麼時候在Linkedin開了個賬戶的,只記得大概在2005年,有位在某跨國企業當人力資源總監的科大工管碩士班同學向我推薦,當時我恰好在尋覓工作新機會,反正也是時候整理一下自己的履歷表,於是就順便開了一個Linkedin賬戶,之後我也一直經常保持賬戶的內容更新,並且習慣了在每次與工作有關聯繫活動過後,都把我認為重要的新相識朋友加入我的Linkedin網絡內。 如果你覺得社交網絡已成了閣下管理人脈的重要一環,假使你又尚未在Linkedin開戶,你不妨參考以下值得你重新考慮的五大原因: (一)你是否對職場上的人脈聯繫採取主動?你可以想像,Linkedin是一個能助你整理在商業交往場合認識的聯繫人的名片盒,在未來,你在職場或相關業界中的人脈有多廣,就視乎你的這個名片盒有多豐厚,更重要的是,Linkedin可以把你的人脈作第二、第三或第四層的社交聯繫分析,助你接觸更廣泛的人脈關係圖。 (二)你是否正在求職?求職期間,Linkedin可以是你了解僱主的途徑,你有否直接或間接的朋友已在該公司上班?他們的履歷背景與你有否相似之處?你能否藉此聯繫認識更多該公司的情況?在Linkedin上先作資料搜集,在這方面就更是事半功倍了。 (三)你是否對你業界的工作充滿熱誠?在Linkedin內,你可以加入或成立不同領域的社群,分享你的專業知識或參與討論,或甚至是,你想集思廣益,徵求世界各地不同行家的意見,透過專業分享,除了擴闊視野,你更有機會認識更多業界中人。 (四)你是否在公司擔綱人力資源管理或招聘重任?除了定期將企業的招聘消息在Linkedin廣傳,你更可採取主動,透過這平台去接觸相關人才,宜看長線,先聯繫,後等待機會。 (五)你是否已厭倦了在社交網絡的豬朋狗友或廣告入侵?在這裏,一切都以專業交流為主,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對你在剛過去的周末去了那裏遊船河產生興趣,你只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個人履歷弄得整整齊齊,然後積極地與你的業界朋友聯繫,將你在個人專業範疇的人脈,妥善經營。 總結而言,Linkedin上市,除了將影響日後其餘社交網絡的上市策略和招股定價外,筆者更認為具備雙重意義,首先我會相信這個本身已有盈利的社交網絡,將更有能力進行品牌營銷,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另一方面,因為上市消息而讓更多非科網界中人更加留意及認識Linkedin,對此社交網絡將來的發展,相信更加有利,畢竟有別於facebook,作為一個專業社交網絡,Linkedin要重點拓展的,主要還是企業客戶群的市場。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24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社交網絡公關術 ── 英國皇室vs白宮群英

由平民百姓到媒體分析專家,近期在網上最熱鬧的兩大討論話題,當然少不了4月29日的皇家世紀婚禮,以及5月1日美國華府宣布拉登死訊,紅白二事各一則,其一共通點,是兩者在利用社交網絡facebook及twitter進行網絡公關方面,相信都經過精心策略,話題一經「引爆」,散播力非同少可。 羅馬當然不會於一日建成,首先,無論是英國皇室及美國白宮,兩者一直都有透過facebook及twitter的官方賬戶,定期向外間發放圖文並茂的新聞消息,但不要以為人家只把這兩個窗口,作為發放通告式文宣的傳真機,兩者所發的資訊,很多時候更講求即時性。 去年年底已事先張揚,以一個「全民皆被邀請見證」姿態所舉行的皇家世紀婚禮,除了透過英國皇室(The British Monarchy)的facebook專頁向各界發放虛擬囍帖外,慶典當日,更透過英國皇室與克拉倫斯宮(Clarence House)兩個官方twitter賬戶,全程第一手直擊現場報道。 除了文字圖片,當然更少不了的,就是透過YouTube同步直播的視頻片段,活動期間更當然少不了一對新人的花邊新聞,就連前往現場觀禮的交通路線及交通情況也有報道,照顧周到。 據英國《郵電報》(The Telegraph)報道,皇室大婚當日,全球最少有來自180個國家的20億人口透過電視或網絡媒體即場同步觀禮,婚禮前的24小時內,單是美國及英國兩個國家,便最少有280萬人透過facebook的動態消息,討論有關皇室大婚這話題。 婚禮進行期間,twitter發揮了她即時性話題爆發力的效應,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撰寫的推文,平均每秒就有237條出現(即每分鐘1.4萬多條)。不少聰明的廣告商都趁機造勢,買下了當日主題標籤#royalwedding贊助的品牌,來自聯合利華(Unilever)公司旗下的Magnum冰淇淋,雖然沒人知道這品牌的冰淇淋與皇室大婚有何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品牌於當日起碼吸引了不少人吃了一回眼睛的冰淇淋。 社交網絡監察公司Webtrends,亦就皇室大婚當日前30天的網絡討論進行統計,twitter以71%領先,其次是16.9%facebook、11.3%則為博客,當中的討論活動,又以60%來自美國、20%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洲則分別佔2.6%和2.2%。 由於方便你一言我一語,加上即時性對話,仿如現場直擊報道的特質,twitter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回的贏家,另一項有趣的事情,就是美國人對這皇室大婚慶典的熱衷程度,難怪英國的旅發機構Visit Britain也曾表示,皇室大婚所吸引的外國旅客,又以美國為主。 奧巴馬於當年競選期間已成為率先使用twitter作主要的公關平台,今次宣布拉登死訊也經過精心策劃,兩三日前,皇室大婚還是twitter大熱,到了5月1日,當白宮透過twitter正式宣布拉登的死訊,並同時將總統奧巴馬發表的講話,同步分段透過twitter發放,同樣釀成歷史性的網絡風暴,話題超越皇室大婚。 社交網絡新聞網站Mashable做了一個時間表追蹤,頗為耐人尋味。事實上,最先在twitter放風的,是白宮傳訊總監Dan Pfeiffer預告當晚10:30東岸時間即將有重要宣布;緊接而來的,是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的幕僚長Keith Urbahn,宣稱據一名極具聲望的知情人士透露,拉登已被擊斃;然後,CBS的製作人Jill Jackson,成為第一個發表此新聞的新聞界相關人員;Fox News亦緊隨於數分鐘後傳出拉登死訊;講話即將發表前一刻,奧巴馬在個人twitter上事前張揚,並預告視頻直播連接;接踵而來,《紐約時報》、CNN、USA Today、華盛頓郵報也紛紛發布相關訊息。 最後,重頭戲展開,白宮透過多個新聞渠道發言,官方twitter全程直播,奧巴馬發言前半小時所醞釀的聲勢,曾一度創下了每秒5106條推文的最高紀錄,演說期間,平均也有每秒4000條。在美國,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首次接觸拉登死訊的訊息,也是透過facebook或twitter。 上述紅白二事各一則,都各自發揮了社交網絡的公關力量,以下幾點,我認為值得我們借鏡。 (一)官方社交網絡頻道,不應只得一個,只要有系統地分工,接觸愈多愈好; (二)除官方頻道,更與非官方社交網絡賬戶的相互配合,加快消息傳播; (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視頻,接觸更廣觀眾層面; (四)視頻直播當然重要,也要顧及不方便接受有聲有畫內容的朋友,只要是夠獨家夠即時性,文字直播,同樣可以傳真 (原文刊登於2011年5月10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香港社交媒體新貴—銀髮族

互聯網的創業者,多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樣,大家普遍會認為這只是個年輕人的天下,可是,隨着日新月異的電子電腦產品愈來愈親民易用,所謂的主流互聯網用戶,又或者是尖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已在默默地起革命,一個在較高年齡層的族群已逐漸集結起來,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主流。 看看目前互聯網界的大戶facebook在擁有最多用戶的美國情況,在其一億五千二百多萬的用戶中,佔最大塊餅的,雖然還是佔30%的18至24歲,其次是22%的25至34歲;但留意45歲以上的群組,加起來其實也有22%以上。 比較一下也坐擁了三百七十多萬人口的香港facebook用戶群,整體而言傾向更較為成熟,最大塊餅的32%則落在25至34歲,35至44歲這年齡層也不弱,佔了14%,45歲以後的群組加起來也有接近11%,兼且升勢不弱。 記得有次在網上看美國科技界著名的D Conference,便曾經聽過Steve Jobs提及,當年首次在iMac電腦上新增了iSight(Web Cam)這配置後,便意想不到地多了一班「銀髮族」的用家。 而且,在Apple Retail Store內所提供的電腦應用課程中,也來了一批為數甚多的退休人士,他們開始學習使用電腦、上互聯網,甚至是撰寫個人網誌,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現今平易近人的科技產品,方便用來促進與孫兒或子女的溝通。 大家還否記起當年諾基亞電話的名句? 科技以人為本。的而且確,只要是以人為本的科技,就不難無分年齡獲得眾人的愛戴。看看周遭的iPad用戶,由我們的曾特首到星期天與爺爺一起去飲茶的幾歲大小朋友,都能一網打盡。 前兩天,我看到華碩電腦的價廉物美的ASUS Transformer 已經出動,此公司曾一手牽起Netbook熱潮,所以我敢說,2011年的平板電腦市場,肯定會極快普及。 而作為一部集電子書閱讀器及多媒體電腦於一身的平板電腦,更勢將成為不少成年人,尤其是長者們的新玩具。 到時,他們可以在每天一邊嘆早茶時,一邊上網閱覽《信報》,興之所致,再到《信報》論壇一抒己見;發表完一番偉論,再順道將在報章讀到的有趣港聞,於facebook上分享給在加拿大彼邦移民三十多年的老友;靈感到了,不如又到新浪發一篇微博,然後回覆一下粉絲的回應;下午茶轉眼又到,邊呷一口奶茶,邊上TVB的網站追連續劇,又或者讀一下剛下載回來的蔡瀾散文集,樂哉。 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奇想,最近拜讀國際市場調研公司Synovate的Media Atlas(思緯)香港研究報告,當中就有數據顯示,香港人口中有超過一百四十萬年齡介乎50至64歲的「銀髮族」,而他們正好是目前在網誌和討論區貢獻內容的「新貴」,平日除了經常上網看東西,並與其他發表內容者進行互動,其中達四分一的「銀髮族」網民,更為積極發表內容的原創人,有文字的,更有影象的,單是去年,他們的活躍度便有達42%的增長,在社交媒體的平台上,參與率極高。 有別於上一代的「銀髮族」,他們對於新科技,更是需求若渴,31%認同擁抱最新科技產品的重要性,是眾年齡層中,比率最高。研究更指出,雖然遠不及八十後備受關注,惟不少市場推廣及企業,已開始積極籌備如何打入這「銀髮族」向來未受重視的市場。在互聯網及科技產業的世界,正好因為「銀髮族」被長期忽略,所以我覺得更加是商機無限。 因此,在品牌制定其網絡策略時,譬如在設計有關網頁、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上,也應多加考慮,看看能否化繁為簡,顧及較年長用家的用戶體驗。 就以蘋果這品牌的設計美學為榜樣,你的設計能否在用戶毋須閱讀說明書的情況下,也可憑直覺一用即曉?你的設計,能否提供愉快的用戶體驗,而並非是令人家感到自己是科技盲而氣餒? 能夠掌握到以上種種,不管是針對「銀髮族」還是「黑髮族」的市場,你的產品推廣及品牌建造,當然就更能無往而不利。 (原文刊登於2011年2月15日香港信報【經管錦言】專欄,本人是上文作者)

無定向喪心病狂「打卡」術

從前,在這個社會,主要是從事某幾類行業的朋友,才需要在上班下班,或者在抵達不同的工作地點時,到時到候「打卡」或「簽到」。 譬如,你在工廠或地盤上班啦、你做屋苑看更啦、又或者,你是紀律部隊中要巡更的阿Sir或Madam。 但今時今日,世界變了,那些手執一部iPhone或Android手機的男男女女,無論去到那裡,除了要放下一兩條腳毛外,潮流更時興自發性地「打卡」或「簽到」。 港產片中,通常以巡警在那個時間在那個站崗街口「簽到」而被歹徒有機可乘,又或者警察追蹤疑匪的八達通使用地點時間來緝兇這類橋段,不久的將來,不,是現在,相信要改為某某在什麼時候在那個地點在街旁或foursquare或facebook「簽到」了。 世事難料,為免你因為用手機「簽到」留下的腳毛有一天成為呈堂證供,我建議你開始用下列由小弟歸納出的「無定向喪心病狂簽到術」三大要訣,混淆所有人的視聽。 (一)無定向時間:半夜食宵夜路過也好、週末刻意搭巴士經過也好,甚至是托世伯伯母晨運時幫手也好,照樣在公司可「打卡」的範圍內,照打可也,時間愈無規律對你愈有利,切忌星期一至星期五朝九晚五,準時上班下班。 (二)無定向地點:不要以為手機的GPS真的那麼神通廣大,有不少時候,你可以「簽到」的範圍,其實遠到你不相信,我就試過在西營盤「簽到」彼岸的海港城。明明在上環大排檔食煲仔飯,卻「簽到」在蘭季坊高級私人俱樂部飲紅酒,絕對無難度。此外,你更可新增無定向的「打卡」地點,譬如像男廁第三格,後樓梯2.5樓等等。 (三)無定向朋友:表面上與你一起「簽到」的朋友,人物關係愈亂愈好,譬如如果你背着新歡和舊愛去聽音樂會,就反而更要在facebook曝光,在紅館「打卡」後,隨便在手機看看附近還有什麼朋友,相熟的也好,不相熟也好,一律照tag可也,於是,你就可以製造與大班朋友一起的現場證據。 適地性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相信仍會是今年的大熱,但facebook或街旁之類的公司,在為你帶來這類免費服務之餘,亦當然希望把你所分享的地點資訊,量化成廣告收入。為了讓大家都有飯開,締造雙贏局面,我誠意向大家推薦上述的三大要訣,留多幾條腳毛tag多幾個朋友,利人更利己。 (原文刊登於e-Zone,我是本文作者,本網誌版本略經修改)  

男兒當微笑—井上雄彦為日本災民打氣。

面對天災人禍,我等凡人深感無助之餘,還可以做什麼?呼天搶地?讓愁雲再添慘霧? 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後,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彦除了立即在他的Twitter帳戶@inouetake 向粉絲報平安外,更馬上以他一貫著名的水墨手繪,大筆一揮,繪畫了數十張以《Smile》(微笑)為主題的插圖(目前已更新至79張)。 每張人物寫真,都呈現出一個來自不同階層、個個充滿著朝氣的日本人面貌,漫畫大師利用他的專長以激勵人心,為日本災民打氣。 井上雄彦是不少年青人以至是70後們的偶像,相信這批漫畫必定能在不少日本人的心目中,注入點點生氣。 更希望的是,日本國民能夠儘快走過這段艱難的日子,雨過後,天,一定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