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gazine

WIRED連線20周年

斷斷續續,WIRED雜誌成為我的精神食糧,說多說少已有十多年。 在香港,未有HMV代理前,這絕對是一本小眾讀物,要找得到不容易,每期價格也動輒要$80至$90,所以我也不是每一期都捨得買。 可是呢,由於印刷及排版設計實在太精美(那可能是第一本用到如此多專色印刷的雜誌),即使勒緊褲頭,有時我還是會忍痛入手。 作為「電車」界的一份子,我覺得WIRED根本就是專為我們而設。 每一期,WIRED除了會介紹新產品潮流、其實卻是主打講科技生活及文化,另再加插大量矽谷花邊新聞,以及好些由學術或科網界專家撰寫的專欄,內容由社會學到心理學,只要與科技生活有關的,都可以變成話題。 當我們香港的電腦雜誌做了這麼多年還是以數碼產品消費指南掛帥,WIRED卻很早已經和我們剖析什麼叫Cyber Punk、Open Source、Crowdsourcing、Data Visualization等等數之不盡的科技概念。 我平日教書、見客或甚至演講時所拋有關科技知識的書包,九成都是從WIRED偷師過來。 2001年,WIRED由Chris Anderson主理,在他領軍下,雜誌的風格變得更大眾化,Geek味略減,愈來愈中產,更以科技版Rolling Stones自居。 2009年,WIRED推出了WIRED UK版,採取更加知性的角度,以IDEA、TECHNOLOGY、DESIGN、BUSINESS四方面作題材,和我們討論科技生活。 從此,我投向英國版懷抱,每個月到HMV進貢,義無反顧。 我為什麼要買iPad?不是因為我是蘋果迷,有大半原因,是由於WIRED推出了iPad版。 今年是WIRED創刊的20周年,WIRED找了幫他們做iPad出版技術顧問的adobe,把20年前創刊號的WIRED,重新在WIRED美版的iPad app上上架。 更精彩的是,每一頁的排版既原封不動,但同時你又可以按一個Annotations的按鈕,讀到好些附加有趣資訊。 其中的細緻感動位,包括了當年今日的好些廣告。 看到當年的Mac PowerBook170跨頁廣告,那一刻,我開心得想淌下淚來。(不說不知,想當年,這台電腦賣$4,599美元,淨重6.8磅。) 拿上這一期20年前的科技雜誌上手,有趣的是,除了那些尺寸比現在的大了最少兩個碼的電子產品外,其他的內容,感覺上一點也不覺得落伍。 如果你擁有iPad的話,不妨下載下來看一看,回味一下20年前的科技潮流二三事。 更重要的是,這一期—–免費。

賣咖啡者言—–Onward 一路向前

在HKU SPACE上過我課的同學們,除了會見到我喜歡邊講書邊手中有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外,更會經常聽到我引用星巴克的案例,由品牌策略、廣告營銷、公關、以至近年大熱的社交媒體等等個案作參考。 欣賞星巴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喜歡這個品牌的人文氣息外,更重要的是,我一直也有留意,近年這品牌所經歷的興衰及考驗。 曾經如日中天的星巴克,數年前跌入谷底,股價插水超過一半。為了讓公司止血,無奈地壯士斷臂,曾一口氣將7000家的分店關門大吉,裁員更不在話下。 此外,星巴克更要取消他們一直引以自豪,就連兼職員工也可獲得的醫療保險(要知道,在美國這個國家,打份工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要有醫療保險)。 「一路向前」(Onward)是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的自傳式著作,內容講述了他在2007至2010年期間,正值星巴克差不多要像鐵達尼號般船毀人亡之際, 退居幕後8年後的他,如何重返CEO崗位,企圖才力輓狂瀾的故事。 相比起霍華德•舒爾茨的舊作「將心註入」(Pour Your Heart Into It),如果前者是有關這位咖啡熱愛者的80年代浪漫傳記,這新作就可說是10年代金融海嘯期間的驚險歷程,難怪本書副題為 “How Starbucks Fought for Its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Soul”(星巴克如何拼命活下來卻沒有出賣它的靈魂)。 故事中雖然激情還在,但浪漫不再,因為當中霍華德•舒爾茨所面臨的每個決定,都幾乎會影響星巴克這公司的生死存亡。故事中,作者亦大方地道出,期間他所曾作過的錯誤決定,不是一味把自己描述成將星巴克從谷底拯救回來的英雄悍將。 可能霍華德•舒爾茨確實是個好老闆,書中除了講述他個人的腦袋交戰外,他用了頗多篇幅提及了他如何調兵遣將,其中又列舉了多個和他出生入死的重要人物(Starbucks文化中,他們一概被稱為Partner),只可惜,這幅人物關係圖,除非你是其中當事人,否則,有時略嫌沉悶。 幸而,當中有不少涉及作者真實體會的幕後故事,譬如星巴克內部備忘錄外泄時的公關危機、店舖食材供應鏈的處理失當、速溶咖啡VIA之誕生,以至霍華德•舒爾茨如何在金融危機期間面對華爾街投資者等等,除了可當作故事閱讀,其實更是難得的工商管理案例,值得細味。 本書以霍華德•舒爾茨的中國之旅作結束,對於這個可能是星巴克第二本土市場來說,來得雖然有點刻意,但這也意味著,星巴克如何看重中國市場在將來的發展。 不喜歡硬皮版,所以本來打算等英文版的平裝版paperback推出時才讀的,但那天在北京機場看見,忍不住買了來讀,中譯本比我想像中好,但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會建議你讀英文版的。

MetroPop五周年

上個週末,我去了我平時極少踏足的石硤尾,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出席MetroPop 五周年的慶祝活動。 那天人山人海,原來事有湊巧,當日JCCAC亦正舉行手作市集及開放日,見擠擁的場面如此壯觀,我赫然發覺,除了羨慕人家炒地產致富的百萬年薪80後一族外,香港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熱血青年,仍鍾情於這些難以謀生的藝術小創作,香港有希望。 我平日大多走路上班,較少搭地鐵,一直與MetroPop這本逢星期四派發的免費雜誌絕緣,後來,經網友文地貓引薦,我竟有幸成為了MetroPop的專欄作者之一。 從前,我一直以為MetroPop只不過是另一本消閒雜誌,初期的書本設計排版也太有人家台灣ppaper的影子。 正式接觸過後,我才發覺,MetroPop的專題故事中,原來大多與本地文化藝術創作現象事件人物等等有關,所以,當日選擇在JCCAC這充滿香港本土文化色彩的地方舉行五周年慶典,原來不無因由。 在香港辦雜誌, 沒八卦沒狗仔隊報導的話,生存不易,但MetroPop既然可以做到第五個年頭,相信一定仍有足夠的廣泛讀者及廣告客戶支持,證明小眾也有生存空間。 在這裡,我想預先慶祝MetroPop的十周年,因為,我希望五年之後,我的專欄還在,我還可以每星期一次,為大家介紹外國及本地的精彩廣告創意。 在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

先得承認,facebook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我本來一點也不看好。 大概是4-5年前吧,公司來了一個剛從英國過來的年輕同事,這位老外慫恿我要在facebook開個帳戶,玩了兩個月,我還是沒什麼朋友,於是便覺得不太是味兒,我便一口咬定,facebook的命運,九成會和香港當年賣葡撻一樣,頂多流行一陣子。 到了今天,我已經成為了一個facebook的重度使用者,每一天,我最少登入5次以上,每天平均也會發放3-4條「動態消息」,這還未包括我向人家的狀態更新發表意見在內。 試過連續沒有更新兩天,便有朋友傳來短訊問候。就連我的太太也說:「想知道我的老公此刻正在那裡,上facebook就知道。」 由於從事網絡廣告的工作,facebook marketing更成為了我大部份客戶的「必需」成份,除了經營紛絲頁,我每天也在絞盡腦汁為客戶研究如何在facebook做形形色色的推廣活動。 「我不在facebook,就在離線的路上。」對我而言,這句話真的千真萬確。 透過facebook,我除了與無數失散多年的舊朋友重逢外,我更認識了不少業界的朋友,其中有些來自海外。 像送這本書給我的台灣朋友,也是這本書有份撰寫推薦序的作者之一的蔡明哲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透過facebook認識的網友,他本人是一位研究網絡User Experience的世外高人,認識了他後,透過facebook見到他經常發表的專業分享,我經常有點回到學校上課的感覺。 說回The facebook effect這本書,雖然我很喜歡The Social Network這部電影,但一直希望,能夠從當事人Mark Zuckerberg的一方,聽到他那個版本的同一個故事。 作者David Kirkpatrick是Fortune雜誌的資深編輯兼科技趨勢專家,自2006年,他已開始接觸Mark Zuckerberg本人,之後亦撰寫了不少有關facebook的報導。 本書敘述了facebook這家新興企業的成長過程,當中面對過的挑戰、挫敗、爭坳,或甚至是同儕間的猜忌和背叛。 同時,也剖析了為何facebook遲遲不願出讓或上市的箇中掙扎和因由;想知李嘉誠在什麼時候曾兩度注資facebook?此書也有講及。 作為網絡廣告中人,閱讀此書時,真的難掩興奮心情,畢竟,網絡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源於她的多變,源於她永遠沒有絕對的大贏家。 由昨天的Yahoo!、 Google到現在的facebook,令我等業內中人都追得筋疲力盡,時刻要有歸零重新學習的心理準備,但為此,我們卻仍然亢奮不絕。 「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是The facebook effect的中文版,由李芳齡翻譯,除了在故事中角色的中文譯名我間中會看得有點一頭霧水外,此書內容翻譯的行文十分流暢易讀。 即使你並非網絡中人,但當中有關這班雖然年輕,卻對改變世界近乎偏執的創業者的奮鬥故事,也不難讀得津津有味,說不定,更可能會燃起你對追求夢想的激情。

遲鈍有益,從容才會不迫。

很多年前,拜讀了渡邊淳一【鈍感力】此書,作者以個人周遭的生活例證,列舉了多個有關遲鈍有益身心的故事。 初時,以為這只是作者自吹自擂之作吧,世上怎可能有對世事愈遲鈍愈對身心有益這回事? 但近期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加上家中湊巧又有親人離世,讓我頓然體會到,世事的確無常。 事情發生了,第一件反應應該是怎麼樣?就是要能先強忍情緒,從容面對,因為,明天還是要繼續。 「反應慢人家半拍,不怕吃虧嗎?」 誰怕誰?頂多我會搶購不到食鹽和日本奶粉、換不到商場送出的防輻射包、買不成兩小時限定可等價交換捐款的星巴克咖啡而已。 面對近期周遭的反智噪音,發覺我原來老早已習染了這「遲鈍」生活態度,居然多了少許免疫力,百毒不侵。 遲鈍,果真有益身心。

大前研一教你如何做個「人生的達人」—-OFF學

工作時努力工作,休息時充分享受生活。 如今,做到這樣的職場人士,似乎寥寥無幾。 「人生的達人」不只在工作領域遊刃有餘,也能創造豐富的人生。 如果能學會”OFF”這個”COURSE”,所謂成功的人生當然是”OF COURSE”。 從沒想到,原來我熱愛多年的日本樂隊OFF COURSE,其名字背後,原來可以有如此詮釋。 詮釋者,正好就是有「策略先生」之稱的大前研一老師。 「下班後的生活,決定你的競爭力。」 「尊重妻子的愛好和興趣,夫妻兩人沒有共同的愛好,反而更能加深感情,溝通與交流是最重要的。用20%的時間用於夫妻共同的愛好,80%的時間用於各自的興趣。」 「週末時間分配術:將星期五設定為享受週末的助跑時間,星期六是活動時間,可以進行一些劇烈運動,星期日為身心休息時間,星期天晚上則是下週工作的助跑時間,這樣安排,就可以消除星期一憂鬱症。」 「帶父母一同旅遊,盡孝從現在做起,在父母過世時,不要讓自己流下後悔的眼淚。」 「愛情是以時間來衡量的。重要的不是送給太太多少東西,而是花了多少時間與心思。」 「教育孩子,多花時間,減少費用,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不要以為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於下班後尋找吃喝玩樂的書,事實上,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做個好員工、好老公、好爸爸和好兒子的實用書,行文十分生活化,卻充滿洞悉人生的精闢哲理。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這只不過是像大前研一這類已經上了岸的人上人,才能說出的風涼話。 但讀過這本書,你會覺得,其實當中有很多人生「選擇」,都並非如很多人口中常掛著的那句「說易行難」。 分別只在於,你有沒有在埋怨和找借口之前,好好地真正嘗試過? 不要再推搪,就由今天開始,愈早愈好。

My Memoir With Fashion Maestros — 我的時尚騷靈

自少學習古典音樂,我相信,每件優秀作品裡,都存在著有一顆由藝術家注入的精靈。 一幅油畫如是、一首歌曲如是、一件雕塑如是,一件時裝作品也如是。 因為注入了精靈,令這件作品能得以跨越世代,當落在不同欣賞者的手上時,原作者的大腦電波仍於空氣中繞樑不散,是為不朽。 Janice是我在Yahoo!BLOG認識的網友,我倆素未謀面,但拜讀她以第一身娓娓道來的時裝界故事,令即使本來對時裝興趣近乎零的我,卻也讀得津津有味。 知道Janice即將於今年的書展出書,同時間,又收到她發來的電郵,問我可否為她的新書題名。 我當然不敢怠慢,想了一個晚上。 翌日,回電郵,留拙筆。 Janice為人爽快,很快便回覆,並欣然接納了我建議的名字。 於是,雖然我絕非時尚界中人,卻因此而有機會沾上主人家Janice的光,於昨日出席了她這本堪稱是華文時尚寶典「我的時尚騷靈」的新書發佈會。 這本書,紀載了很多由Janice透過親身對話,並以第一身去記載的時尚故事。 當中包括Christopher Bailey、Dolce & Gabbana、Miuccia Prada、Gianfranco Ferre、John Galliano、Jean Paul Gaultier、Christian Lacroix、Karl Lagerfeld、Alexander McQueen、Tom Ford、Tsumori Chisato & Limi Yamamoto等等,世俗人可能會稱這些是名牌,但Janice筆下的他們,卻都是有血有肉,時尚夢工場中的創造者。 音樂中有所謂的騷靈,我覺得,時尚界中都應該有個騷靈品種。 能夠跨越浮華歲月,打動人的內心深處的,是為騷靈。 任你是那個世代的每位藝術工作者,都需要有此騷靈。Janice的這本新作,我相信也不例外。

投資之王Jim Rogers留給孩子的禮物

我有位小書友,經常和我交流有什麼好書值得一看,但她看書的速度驚人地快,我經常會覺得自己是龜,她是兔。 這個人,是我的太太。 A Gift to My Children: A Father’s Lessons For Life And Investing是她最近最欣賞的作者Jim Rogers的作品之一,Jim Rogers的書她已經有好幾本,這是當中最薄的一本,我用來回上班下班的時間讀,兩三天就讀完,但讀完後的一個星期,當中還有很多對事情的想法,一直還纏繞在我的心中,逼令我反覆思量。 Jim Rogers是國際知名的投資專家,亦是一個傳奇人物,早已退休多年但仍經常亮相於財經節目接受訪問,他的敢言作風,肯定令不少人對他既愛又恨,但我那位最近醉心於學習投資的太太,卻成了他的頭號紛絲,Jim Rogers的書,她讀完一本又一本。 某天,我這位太太更異想天開地,寄了一封電郵給這位世外高人,希望大師能收她為徒,後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Jim Rogers 居然於翌日回覆電郵,詳情我不多說,有興趣這個故事的話,你可到她的網誌一讀。 http://smalltroubleinhk.wordpress.com/2010/03/30/how-i-met-jim-rogers/ 說回這本書,這基本上不是一本講什麼投資秘技的書,而是Jim Rogers以一個父親的身份,向其兩位女兒娓娓道來一些他對人生的體會,內容涉及少許Jim Rogers在金錢世界所累積的投資智慧,但精華所在,是他對社會及人生的透徹看法。 縱使Jim Rogers這位富爸爸可以留下再多的金錢給他兩位女兒,但相比起來,這本書所留下的12段雋永箴言,卻肯定是這位慈父可留給女兒們最寶貴的禮物。 作為一名讀者,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讀這本書,覺得當中循循善誘的情感很真摯,作者的文字亦很洗煉,非常易讀,當中的哲理,又值得你再三咀嚼。

死神貓貓

相信大家都有可能聽過這頭被稱為Grim Reaper Cat(死神貓貓) 的小貓Oscar,被飼養在美國 Rhode Island某善終中心內的他,據稱具有預知死亡的能力,每逢有人即將去世,他就會在附近守候。 目前為止,已被他「送走」的,最少有50名該療養院的病人。 Dr. David Dosa對Oscar預知死亡的第六感深信不疑,他更於2007年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這學術性醫學刊物中為此撰文。 以下是Dr. Dosa 三年多前接受CBS的訪問。 www.youtube.com/watch?v=9PxI3efVVeI&feature=fvw 以下是Fox News 的報導。 最近,Oscar又引起媒體的關注,因為Dr. Dosa將這隻死神貓貓的奇妙事跡撰寫成“Making Rounds with Oscar: The Extraordinary Gift of an Ordinary Cat”一書,備受好評。 我很有興趣一讀,但Amazon暫時只有Hard Cover,我還是較喜歡Paperback,所以我會等一等。 但我希望我等到讀到此書之前,最好還是不要見到Oscar。

1984年發生了什麼事?

村上春樹以1984年為《1Q84》這套長篇小說書的入口,到底公元1984年發生過什麼大事呢? 《1984》是George Orwell於1949年出版,講述未來(1984年)某個極權政府統治下的國度的小說,故事中出現的Big Brother角色,正好與《1Q84》內的Little People互相呼應。 蘋果電腦在這年推出了第一台以Macintosh命名的個人電腦,產品發佈會上,Steve Jobs亦播出了這支只在電視出現過一次,以George Orwell《1984》此書故事為籃本的電視廣告。 1983開幕的東京迪士尼樂園,踏入1984年,剛好迎接了第1,000萬名遊客。 澳洲政府贈送了6頭Koala Bear給日本東京的多摩動物園(Tama Zoo),同年,日本開始掀起了一股樹熊熱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了國慶35周年的大規模閱兵儀式,大國崛起,聲勢浩瀚。 這一年,日本榮登為全球男女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 中英聯合聲明於北京正式簽訂。 你還知道更多的1984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