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不務正業的手機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5G兩個月初體驗 嗨!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是的,這就是我平時拿手機的主要姿勢。 拜這個年頭的手機,愈來愈不務正業所賜,手機主要功能,都不是用來打電話的。 不是嗎?近年看到的手機廣告,幾乎都沒有一個鏡頭,會見到有人在講電話、甚至是打短訊的。 大部分手機廣告的賣點,不外乎告訴你螢幕有多漂亮、看影片打手遊有多流暢;鏡頭像素又有多強,一部手機內又有多少枚鏡頭;核心配置運算速度有多強勁,儼如一部可放在手掌上的電腦。 其實,我自己用電話的習慣,也改變了不少,因為我喜歡拍照,於是,我幾乎可以肯定,我每次更換一部新手機,我最緊張的,就是手機的鏡頭。 譬如這一次,當我收到Samsung送給我試用的Galaxy S20 Ultra,我其實連SIM卡也未插,舊機的data還未過,第一時間,我就是興高采烈地,先把手機的相機打開,試拍幾張。 期間,又剛好遇上午飯時間,於是,我就興高采烈地,馬上拿著此機在街坊四圍拍拍拍拍。 試用兩個月後,我每次啟動相機,隨時有一半或以上的時間,我不是在拍照,就是在瀏覽我拍過的照片般。 由於可供自行設定的模式,選擇太多,一時間,我發覺這部新手機,比起從前的型號,可能真的要花多一點時間,才可以摸清底蘊。 由於總是顧著玩相機,兩個月後,我已經弄不清,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Samsung不是牙膏廠 眾所周知,某個著名相機品牌,經常被用家和粉絲詬病是牙膏廠,每逢新機登場,總是留有一手。 顯然地,Samsung這名字,卻就是牙膏廠的相反詞。 我覺得,每一代的Galaxy S旗艦型號,都好像從來不會留有一手,不用等下一代,總之是推出時下,最新最高標準的硬件配套,可以放進去的話,都一口氣放進去。 當初接觸Galaxy S20 Ultra這台手機,一拿上手,最令我留意的,當然就是背後那個收藏著四枚鏡頭,長方圓角的鏡頭housing。 還沒配上手機殼的時候,看到她突出來的厚度,和一枚一元硬幣差不多,實在有點兒突兀。 我的手掌較細,拿著的時候,更有點上重下輕的感覺, 事實上,220g的重量,相信大部份朋友,尤其是女士們,都可能會覺得太有份量。 配上手機殼後,機殼的厚度,剛好抵銷了這個長方鏡頭槽的高度,再拿上手,感覺截然不同,安全感大增。 事實上,兩個月前,坊間能夠找到的Galaxy S20 Ultra手機殼,選擇實在少之又少。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防護性較強的OtterBox,這個品牌的手機殼出名笨重,但勝在夠穩陣。 但我老實告訴你,我買了這個OtterBox Symmetry機殼回家後,其實是有點兒後悔的,原因是,這部手機本身的體積,對我來說,本身已經是略為偏大,現在配上這個機殼,更加是大得有點像塊磚頭。 但很快地,我又已經轉移視線了。 3200 x 1440高清,一定會寵壞你的眼睛。 6.9吋的AMOLED全螢幕,邊框與弧形邊緣,緊貼得幾乎無可再貼,個人認為,三星的手機螢幕,依然是整個手機市場中,對眼睛最友善的。 Infinity-O技術打孔的前置鏡頭,極貼邊的全螢幕設計,已經是由上一代S10開始,Samsung手機的一大特色。 今次Galaxy S20 Ultra更獲HDR10 +認證,播片的時候,畫面能夠伸展至螢幕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提升感觀的享受。 螢幕中下方,依舊採用聲波指紋識別,相比起上一代的S10+,流暢度和辨識速度,都有顯著的改善。 在這個口罩時代,你會份外覺得,這個開啟手機的方式,霎時間變得比人面識別,來得更實用、方便。 當把播放影片的App,手動設定為全螢幕,畫面就能夠填滿螢幕的每一個角落。 預設解析度的FHD+ 為2400 x1080,在這預設的解析度下,螢幕更新率可調高至120Hz(預設是60Hz)。 把解析度調高至WQHD+ 的3200 x …

不務正業的手機 Read More »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 Samsung Galaxy S10+開箱

我手頭擁有了一部三星S9+,我和它相處了大概一年左右,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名開心用家,這是我目前為止,用過最捨不得換掉的Android手機。 但話未講完,一轉眼間,新一代的三星S10+已經出現在我面前,我頭也不回,已經把我的S9+拋諸腦後。 貪新忘舊,面對科技產品,男人就是這樣。 三星S10+開箱第一印象 今次Samsung一口氣推出的,除了三星S10+,還有他的細佬S10,以及細細佬S10e。 看過不少網絡上的三星S10+開箱評測,結論大都是,如果能力負擔得起,你又較喜歡大尺寸屏幕的話,還是會推薦直接選擇三星S10+就是了。 我手頭上的是RAM 8GB + ROM 128GB版本,這三星S10+價格(行貨)一般應該不過HK7000,作為旗艦級手機,我認為是物有所值。 有關三星S10+,而我先想說的是,當各大手機品牌繼續在鏡頭這領域中,鬥過你死我活,大家吹噓得愈來愈浮誇,幾乎媲美哈勃望遠鏡。 這部三星S10+ 給我的第一印象,反而是三星除了在鏡頭這兵家必爭之地,繼續有小改變大進步外,這一回,在其核心設計中,花了更多心思在用戶體驗上。 作為一名並非追數字追功能的手機用家,我還是覺得,整體使用體驗才是最重要。 以下是我對三星S10+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No.1 用戶體驗先決全新介面Samsung One UI 新機開箱,著機,螢幕啟動後,給我第一樣留意到的,是更新了的系統介面,是的,趁著Galaxy系列手機的10周年,三星亦順勢推出了全新版本的系統介面《One UI》。 大概是去年年底,只有部分地區的Galaxy S9及Note 9用戶,可以透過 Android 9 Pie的Beta版作業系統,率先體驗Samsung One UI,而趁著三星S10+這一代的新機系列推出,One UI亦正式全面啟動。 Samsung One UI 這簡潔化的新介面,主要是針對大螢幕手機的用戶體驗,更方便單手操控,App Icon亦改成扁平化圓邊的簡約風格,和Google親生仔Pixel有幾分相似,但卻有更多細節上的改良。 譬如,從前設在螢幕底部的Navigation Bar,你可以把原有的”Home”、”Back”和”Recents”三個指令的Icon完全隱藏,令螢幕更簡約。 設定為Full Screen Gesture後,只要在螢幕底部左中右三個位置,以指尖掃動螢幕,便可以做到同樣的三個指令。 表面上好像分別不大的小細節,使用起上來,以及在觀感而言,都讓用戶體驗來得更加乾淨俐落。 在兩代前Galaxy Note已經引進的Edge Panels設定,基本上在新的《One UI》中,未有任何新增功能。 置於右邊像一個隱藏的小口袋,拇指輕撥一下就可以打開的位置,今回只稍作微調。但的而且確,你可以說在新OS的優化下,所有動作都來得更流暢吧。 於是,我還是乖乖地,把所有常用的App和工具,收納在這個在螢幕右手邊,隨意可以用拇指打開的小口袋。 至於在測試版期間已廣受談論的Night Mode設定,你可以把螢幕設定在指定時間,或者是隨環境光暗改變,自動進入黑底白字的狀態。 對你的眼睛更友善之餘,更有助省電。 No.2 貼心就在細節,小改變大進步 可能知道所有錫機之人,反正都一定會買Mon貼,於是,今回三星也之體貼地,預先為大家先貼好Mon貼,各位朋友要留意,如果買了新機,不要以為這是平時新機出廠的保護膠膜,千萬不要撕貼。 …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 Samsung Galaxy S10+開箱 Read More »

後手機攝影時代 | ShiftCam 2.0

自從進入手機取替DC這時代,大家買手機時,「相機」質素已成先決條件,我想,這已經是常識吧。 (但話說回來,我還是鼓勵大家拿部相機出街拍攝哦,拜託不要放棄用相機拍攝。) 專業照片分享網站Flickr,長期都會發表一個排行榜,統計上載照片中最多所使用的「相機」品牌,這麼多年來,排頭兩位的,第一位就是iPhone,第二位才是Canon。 可想而知,手機當相機,已經不是一個潮流,而是一個事實。 這也難怪,近幾年,不少朋友出門旅行(尤其是短途的),一部手機當相機就起行,早已經成為了常態。 可是,為了增強照片顏值,高像素的手機以外,有些朋友更會配備強殖裝置,而其中,又會以替iPhone量身定做的外掛鏡頭為主。 由好幾年前的olloclip開始,我先後還試玩過不同牌子的外掛鏡頭,但大部分都是真真正正的「外掛」,有點似「晾衫夾」,突兀地夾在電話外邊,間中亦有對不準手機鏡頭位置這類問題。 ShiftCam是一家專為iPhone設計外掛鏡頭的Kickstarter公司,2018摘下REDDOT DESIGN AWARD大獎,它的特色,就是把外掛鏡頭設計成手機保護殼的組件,可以隨意置入不同款式的外掛鏡頭,極之聰明。 2018年ShiftCam已經推出到2.0版本,其中有一個6-in-1 Travel Set,內藏六組小鏡頭,適合平日使用。此外,還有一個ProLens系列的五支「大」鏡。 6-in-1 Travel Set的優點,就是讓你隨身配備六組後備鏡頭,既輕便,又方便。 我每次把電話拿出來,總會引來身邊的朋友注意,感覺上,大家覺得我好像Inspector Gadget上身。 但男性用家要留意,如果平時習慣把手機放在褲袋,每次把手機拿出來的時候,你會發覺,這組6-in-1鏡頭,隨時已經黏滿衣物毛粒與塵埃。 所以,這組6-in-1鏡頭,使用前,最好不要舉機就拍,先稍稍清潔一下,才進行拍攝,就可避免不必要的矇矓效果。 六組鏡頭中,廣角鏡拍攝出來的變形效果頗為明顯,照片邊緣位置,成像亦不夠銳利。 至於那兩組10x 與 20x 的macro lenses,對焦時,雖然要有多一點耐性,難度是有的,但仍屬可用。 整體而言,使用體驗是相當不俗的,但不要對成像質素期望太高,在手機看還可以,放上大電腦屏幕,就會看到銳利度不足。 但ShiftCam這組6-in-1鏡頭的真正賣點,是在於其輕便性及多樣性,隨身攜帶可即使用,平日貪方便的話,還算是相當可取的。 相反,其餘幾支稱為ProLens的外掛「大」鏡,以拍攝質素而言,與6-in-1 Travel Set相比起來,就有點像成年人與小學雞的對比。 拿上手,除了看得出的精細做工,你還會立即體會到它們的「份量」,感覺絕不兒戲,十分專業。 將鏡頭推入Shiftcam的手機套裡,就可立即使用,簡單直接,毫不費勁。一如Shiftcam的廣告標語,SHIFT、POINT、SHOOT,就是這麼簡單。 此外,每一支鏡,都有一個磁吸式鏡頭蓋,保護鏡頭之餘,拿出來使用亦很方便。 我第一支試玩的,是Wide-Angle ProLens,用這支18mm的廣角鏡來拍攝,目測其變型絕不明顯,官方數字是少於1%,是一支外出旅行,用來拍攝風景的理想隨身鏡頭。 其次在出外旅遊時時可大派用場的,便是這支60mm Telephoto ProLens,作為一支補iPhone原有鏡頭不足的「長」鏡頭。 那個我去了油塘某Live House的星期五晚上,我在陰暗的燈光下拍攝,用「長」鏡捕捉了演出者的神韻,色調柔和,但我拿在手上的,明明只是一部手機,感覺實在奇妙,這的確是一支實用性頗高的人像鏡頭。 但各位要留意,和上述的6-in-1 Travel Set一樣,使用這支外掛Tele鏡的時候,假使想同時啟動iPhone內藏的Tele鏡,iPhone內置的影相app並不可行,你需要使用其他3rd party的影相app。 我的個人選擇,是由iPhone 3時代已經開始使用,目前已經推出到第二代的Camera+ 2,此外,我還使用較早前App Store免費下載的Obscura影相app。 除了上述兩支用途較廣的常規鏡頭,我還試用了230° Full Frame Fisheye,以及75MM Long Range …

後手機攝影時代 | ShiftCam 2.0 Read More »

小變身大升級 | Samsung Galaxy S9+

一則真人真事。 有位我大學時代封了做偶像的教授,廿多年來,向來都知道他是Apple死忠,但最近,他卻忽然變節,因為Samsung Galaxy S9+,行了轉會大典。 而且,他還要做一個變節傳道人,周圍勸人入教,其中,包括了我這名學生。 十個廣告人有十一個會以自己是Apple死忠為榮,實不相瞞,大學時代由Macintosh SE開始接觸Apple產品,我確實也是Apple粉絲。 之不過,手機市場既然Android是主流,因工作關係,不想躲在象牙塔,過去7-8年,我已經開始iOS和Android兩邊走。 可是,我也得承認,Android手機除了當初的工作需要,到近年因為平台和硬件的成熟,選擇Android的原因已經超越了工作需要了。 我先後試用早期的Google Nexus、HTC、Sony、Huawei和Samsung,發覺各大品牌都好像主攻相機功能如何強大,手機系統和硬件的用戶體驗,反而成為次要。 幾個月前試用過Note 8,在用戶體驗方面,我給予了頗高的評價,於是,到S9+推出,我也第一時間借了一部試用。 S9+和Note 8外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基本上是成個餅印,像一部只是沒有S Pen的Note 8。 可是,在用戶使用體驗上,卻作了不少微調的改進,譬如那個指模開關的位置,今回便變得更加「就手」,系統亦多了很多個人設定優化,減少你按錯掣彈出不想見到的功能的機會。 當各大品牌的注意力都放在相機上,我最欣賞的,反而是S9+的AMOLED螢幕。 和Note 8一樣,它也採用了無邊際顯示(Infinity Display)的設計,弧形的邊框,將6.2吋螢幕的兩邊框位,推至接近無縫的效果。 加上光度飽滿而不刺眼,螢幕的視覺效果和觀感,都比我見過的同級手機為佳,除了每個早上讀文字新聞,間中我也會在手機打開Kindle app。 在S9+上閱讀文字,眼睛的感覺尤其良好,兩個螢幕拍在左右,我覺得,甚至乎是比我目前也在使用的iPhoneX好,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S9+出機免費附送AKG耳機,手工有點誠意,不是一般贈品貨色。 此外,機身的立體聲喇叭也由AKG專業調校,「據稱」可以發出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雖然話說回來,我覺得這只是Marketing用來哄人的Jargon。 不過我還是覺得,一部可以放手掌心的手機,能發出這麼龐大的聲量,的確是很嚇人的。所以,奉勸大家要有公德心,在公眾場合使用,還是要帶上耳機。 在交替啟動不同的手機App時,流暢、快捷,可以用一個字「爽」作總結,甚至是用Browser直接上網時,S9+尤其能夠展現出其Qualcomm Snapdragon 845核心處理的能耐(我不打機,麻煩喜歡打機的S9+用家分享一下)。 人面解鎖方面,速度暫時仍不及iPhone X,但指模解鎖,已經相當得心應手,夠用。正如先前所說,指模解鎖今回設在正中位置,十分就手。 其餘一大堆基本功能,包括可使用microSD card、IP68級別的防水防塵、無線充電、耳筒插頭(當你失去了之後,你就會明白它的珍貴),大致上應有盡有,除非你硬要雞蛋裡挑骨頭,否則,真的是應有盡有。 我不得不得同意,Samsung的確沒有「唧牙膏」,已經把目前可以做得最好的功能,都放了進這部S9+內。 我一把年紀,當然不愛賣萌,所以,我本來對那個AR Emoji興趣不大。 但我發覺,這項看似無聊的功能,卻成為了我每次和朋友出來的時候,和他們的小朋友打開話題的好工具。 因為,我除了可以幫自己製作Emoji,和小朋友拍張照片,我就可以馬上幫他/她製作一套動感Emoji,逗得大家也開心。 最後,當然不得不提的,就是S9+的相機功能。 執筆之時,據稱在低光環境拍攝有更強大效能的HUAWEI P20已經推出,單看數字,S9+應該輸個馬鼻,只可惜我未能有機會拿到手試用,這一刻,不能下什麼結論。 但以機論機,S9+的可自動切換 f/1.5或f/2.4光圈的雙鏡頭,12-megapixel,相機效能其實已相當強勁,在低光環境拍攝照片或甚至是拍片,絕對無難度。 雖然,低光環境中的自動拍攝模式下,可能為了令照片減噪,有些部分的細節,會略嫌自動柔化得太重手,放上了我的27”大螢幕iMac看,當然會看到分別,但一般情況下,在手機看不會有太大問題。 用HDR mode拍攝,細緻內容的對比度相當自然,可以拍出令人讚嘆的優美景色。 此外,手持拍片的防手震效果亦十分穩定,官方網站說這部機是手機界的單眼相機有點誇張了,但稱為是一台「信得過」的DC仔,我覺得可以接受。 我絕對建議各位S9+用家,投資買一張容量較大的microSD card,尤其是當你外出遊玩的時候,這部手機,真的可以當做DC機仔傍身用。 平時我其實較少用手機拍片,但S9+的拍片能力實在太強勁,即使在所以最近旅行,我都會嘗試玩玩手機拍片。 慢鏡拍攝其實非常好玩,多得內置的DRAM buffer,可以捕捉到960fps的慢動作,效果流暢,隨便亂拍,相當有趣。 …

小變身大升級 | Samsung Galaxy S9+ Read More »

HUAWEI P10 Plus 奶鏡到底有幾「奶」?

Made In China這個品牌標籤不易為。 所以,近年大家已開始不會再稱它作「華為」,所有品牌識別,一律已經改稱HUAWEI,當然,對於香港人來說,要改口,相信最少還是要三五七年,就好像今時今日,相信已經很少人還會稱Panasonic作「樂聲牌」。 雖然,在中國大陸是手機界的一哥,但當HUAWEI的Marketing及PR也不易為,因為這品牌所背負的,可以是名聲,也可以是負累,尤其是在香港。 但我見HUAWEI近年除了品牌形象愈來愈國際化,它的產品定位,也刻意去掉不少大陸國產品牌常引以為傲的「高性價比」標籤,品牌所走的,是重視研發的高端形象路線,芯片也是自家研發,同時間,亦以最快速度,把最新研發的技術量產,以用心做手機的「工匠精神」,逐步逐步打響名堂。 HUAWEI P10 Plus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四、五個月,最近,我終於透過公關公司借機試用,最大原因,就是想體驗一下那個與Leica一起研發的Leica SUMMILUX鏡頭,究竟有多強勁。 有關鏡頭部分,以下是一些來自官方的重點數字: 雙鏡頭 | 2,000萬像素(黑白) + 1,200萬像素(彩色)雙鏡頭 前置鏡頭 | 800萬像素 (啟動時會自動開啟自拍或廣角群拍模式) F1.8光圈 4K影片拍攝 OIS光學防手震及低光拍攝 「人像模式」支援3D面部檢測、智能補光、膚色增強等多種技術 混合變焦技術,支援雙倍雙攝變焦 第一次用HUAWEI手機,雖然堅決不看說明書不上網找老師,卻很快已經能夠適應介面。 對於HUAWEI P10 Plus的手機造工,我亦實在沒什麼好投訴,與iPhone相比,細緻位已經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手感亦甚佳。 HUAWEI的Android介面,比我想像中來得簡潔,UI邏輯亦很容易讓人掌握。此外,令我馬上有點驚喜的,是那個快得匪夷所思的指紋識別啟動,輕輕一碰,就已經開機,速度上,感覺就像一個輕觸式按鈕,多於一個指紋識別按鈕。 可是,這個Home鍵,初時卻令我有點迷茫,原來,它所擔綱的,只是指紋辨識的解鎖功能,卻沒有平日一般手機Home鍵的作用,原有的Home鍵工作,則交由一個虛擬鍵進行。 終於搞不明白,上網找老師,才知道,Home鍵可以有三個手勢設定,作不同的指令工作。這方面,我就覺得有點麻煩。 開始進行隨便的街拍,刻意盡量交替使用不同的自動情景模式,雖然HUAWEI P10 Plus 有一個引以為傲,與Leica 合力研發的自設模式介面,可以細緻地,像相機手動模式般,調教攝影設定。 但我覺得,用手機拍攝,就是想「諗少啲嘢」,不要玩阿叔了,任何設定,我一律交由機器幫我決定。 「真的是有Leica味嗎?」,資深拍友見我在用這部手機拍照,好奇地問。 這方面,我真的不敢說,我只可以說,HUAWEI P10 Plus拍出來的照片,有點高級傻瓜機味,自動偵測模式,效果的確相當智能。 雙鏡頭已經是近年所有高端手機的指定動作,雖然有些朋友還是不太明白,請容我解釋一下,簡單點說,就是在手機內,像素較高的黑白鏡頭,負責捕捉細節;彩色鏡頭則負責飽覽所有色彩,兩者透過智能運算,就能合成色彩飽和度更高,細節更銳利的照片。 HUAWEI P10 Plus雙鏡頭拍出來的照片的色調,不算份外艷麗,甚至是,來得有點保守,用過Samsung或Sony的朋友,相信你會明白我在說什麼。 啟動鏡頭、對焦拍攝、低光夜攝等等,使用了超過兩個月後,依然暢順,速度亦相當理想。我不打機,但粗暴地用足一整天12個小時以上,上網、上Facebook,拍攝、執相,到晚上,電量還有兩成,續航力不俗。 烈日當空拍攝,相信難不到任何手機,效果亦不難令人滿意,但我卻喜歡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用彩色及黑白模式拍攝,照片的成像效果,卻令我相當滿意。 再找一個晚上,嘗試進行街拍,無需加上任何濾鏡效果,成像效果,沒有刻意的數碼化銳利感,的確帶點菲林機味道,暗位很實淨,色彩細節也很迷人。 啟動人像模式,拍攝面前的死物。微距對焦有點難掌控,但再三嘗試,終於成功解鎖。 純個人口味,那個虛擬的大光圈散景加美圖「人像模式」,間中硬膠,不敢恭維。雖然,我明白,對於喜歡自拍的女士而言,那是一個很吸引的功能,但我是麻甩佬一名,無福消受了。 但我始終覺得,用Android手機拍攝,對於我來說,最大的瓶頸,是來自使用第三方的後製的軟件。 我最愛用的VSCO Cam,使用體驗,無論是調整時的反應或速度,export出來的照片質素,可能是照片壓縮的問題,效果與我日常用得較多的iOS版本,有頗大出入。 事後,我索性不用任何後製,直接把照片上載Facebook,效果則稍為好了少許。 …

HUAWEI P10 Plus 奶鏡到底有幾「奶」? Read More »

瀟灑跑一回 | Jaybird X3 運動型藍牙耳機

有段日子,跑步,好像就是為了可靜靜地、一個人聽歌。 但,連著線的耳機很惱人,間中俯身綁鞋帶,站起來一刻,就試過好幾次,幾乎把耳機線扯斷。 又或者,對面的女孩看過來,耳機線被她搖曳生姿的手掌,無意地,一扯,又斷。 試過有一次,耳機線沒有被扯走,但手機卻被扯了落地,心痛得要死。 於是,之後我跟我自己講,以後跑步,一定要用無線耳機。 可惜,幾年前的無線耳機,大部分都令我很失望。 用了差不多三年的Jabra,本來應該是我用過最好的牌子,但我用得很粗,近排此機出現老人癡呆,斷線頻頻。 事實上,藍牙死火斷線、音色強差人意、續航力差勁(跑兩三次已經沒電),又笨重又戴得不舒服等等,都成為了我早期用過的無線耳筒的伏位,而這些伏位,幾乎任何品牌,總有兩個或以上會中齊。 Jaybird這個運動藍牙耳機品牌,已經出現了好一段日子,雖然不是什麼大品牌,近年卻經常在外國網站的運動藍牙耳機推介榜中,頭五位,必佔一席,並列Beats、Bose、Sennheiser和Sony等大品牌之間,口碑不俗。 尤其是,由於Jaybird創辦人Judd Armstrong本身也是一名運動員關係(他個人是澳洲大學生水運會銅牌得主),他明白到,熱愛運動人士對無線耳機的殷切需求,因此,比起各大主流品牌,包括Apple,更早開發藍牙無線耳機的技術。 去年,Jaybird被Logitech,泊了個大碼頭後,第一款新推出的主打產品,就是我面前的這一款X3,多謝Logitech的Marketing朋友送了一套給我試玩。 X3零售價大概是HK$1100左右,定價之親民,有點出乎意料。 隨機更附送的三對COMPLY耳綿,這類耳綿零售價,平均都要HK$50左右,證明Jaybird十分落本;此外,亦附送了大中小尺碼的三對矽膠耳塞,以及用來固定耳朵的耳翼。 先說我較重視的續航力,官方數字說,X3每次充電需2.5小時,並可平均使用8小時。 充滿電後,我戴著Jaybird在戶外練跑,我的日常作息,就是每個星期六、日,都會在戶外平均跑步一個小時左右,然後接著的星期一,我又戴著X3來上班下班,平均每次個多小時,待用的時候我會關機,電力大概夠讓我我支持到星期二下班,連續三個週末我的時間表都差不多,雖然沒有逐分逐秒算,但大概7小時以上都沒問題。 再說說音質,一般人對運動藍牙耳機的要求不高,總之是bass夠重夠力就可以。以一對造價一千多少許的耳機來說,基本上,我對X3的音質,是有點喜出望外的。 雖然體態輕盈,但X3卻能夠發出有勁有力,節奏推拳拳到肉的聲響,如果你是喜歡在健身室做運動時聽歌,那些充滿節奏感的歌曲,相信的確能幫助你發揮出更強的爆炸力。 X3自設了一個MySound app,預設了很多不同音樂種類的音響模式,也有按不同運動項目需要的音響模式,又或者,你可以自行微調耳機的高中低頻。 初時我以為有點無謂,但用過後才發現,好些預設的音響模式,聲響適合不同的使用狀態,尤其是可細分為不同運動類型的,我覺得都非常實用,事關,如果你是跑街和跑treadmill,做瑜珈還是重量練習,音樂類型及音響質素的要求,已經大有不同,當調節到不同的音響模式,效果大相徑庭。 一般而言,跑步時我都是聽一些節奏強勁,音律變化不大的歌曲,X3能夠發出紮實、推進感很強,但又不會鬆郁矇的重低音。 我目前正使用一雙COMPLY耳綿,雖然隔音力很好,但如果你在戶外聆聽的話,尤其是在戶外跑步,很難會留意到身邊的聲音,始終有點危險,我就不太建議。再者,使用COMPLY耳綿的時候,X3的音色顯得有點兒侷促,穿透力不足。 X3的防汗物料相當輕盈,17.9g,不是市面上最輕的,但感覺還好,長時間佩戴,不容易累。聆聽時,你可以選擇把耳機掛在前面或者頸項上,繞過耳背或者垂直佩戴,大家可按個人需要,自由選擇,此外,你也可透過MySound app,自由調換耳機的左與右。 隨機附送的矽膠掛耳,有助固定耳機牢牢掛在耳朵上,即使動作再大,尤其是如果你使用的是COMPLY耳綿,很難會鬆脫下來。 但要留意,如果你是大汗人物,而且經常使用的話,COMPLY耳綿一般壽命,不會長過一個月。 X3的操控按鍵只有三個,除了高低音量,中間的按鈕負責連線及海關,藍牙連線,一般只需5秒左右。 要留意,X3可以同時藍牙連接多個一件器材,一時忘記關上,遇上來電或訊息時,便會有點混亂。 此外,尤其是,如果你使用的都是iOS,Siri更會失驚無神,隨時上身,問東問西。 但總括而言,以這個造價和質素,本來,我覺得X3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尤其是,你佩戴這個耳機,是為了做運動的話。 只是,X3的叉電設計,卻需要使用一個專屬制式的叉電座,而並非坊間最流行的Mini-USB或者Lightning插頭,對於這個設計上的商業決定,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但如果這個「小缺陷」對你影響不大,我還是覺得,X3可能是坊間性價比最高,最適合運動愛好者的無線藍牙耳機選擇。

Runtastic | 運動健身Apps 超級市場

帶著智能手機去做運動,老早已經成了不少現代人的生活習慣。 由最初的跑步app,譬如較流行的Nike+、RunKeeper及Runtastic等等,以至近年流行與Wearable整合的Apps,譬如Fitbit、UP by Jawbone,或甚至是Pebble等,有關於運動健身的Apps,選擇多不勝數。 近年另一趨勢,就是由從前的瑞士軍刀全方位式,到近年進一步的分眾化,運動健身Apps開始會為針對某一類型的運動需要,新增更仔細的功能,甚至是追加輔助運動鍛煉的內容,像個隨身的虛擬教練。 2009年成立的Runtastic,來自奧地利,算是早期Android平台尚缺運動Apps的時候,較早支援這平台的軟件開發者。 雖然,去年(2015年)被德國運動品牌adidas收購,但目前見這家以跑步App起家的軟件公司,暫時仍未見得怎麼樣地「adidas化」,起碼我見他們在YouTube上的內容,某些健身教練還是可以穿著其他品牌運動鞋的。 有別於大部分的免費運動Apps,Runtastic走的是較高階的In-app購買路線,當然,部分的Apps你還可以享用其免費基本功能,但如果想更上一層樓的話,便必須要付費進階成貴賓用戶,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哦?更何況,Runtastic一般的Apps才賣US$4.99(即HK$38),我覺得物有所值。 目前,Runtastic旗下分別有19款運動健身Apps,有點像運動健身Apps超級市場,當中分為三大類:Tracking Apps、Fitness Apps,以及Health Apps,平台方面,除了主流的iOS和Android,就連Windows Phone及少部分的Blackberrry也照顧到。 第一類Tracking Apps:都說Runtastic走的路向並非瑞士軍刀式,所以,在追蹤運動進度這方面,也是做得相當仔細的,即使是跑步及步行、普通單車和爬山單車,都有不同的專屬App。 第二類Fitness Apps:其分類的仔細,實在嚇了我一跳,就連Push Up、Sit Up和Squat,也會配合智能手機的體感控制,從而有不同的專屬App,當然,你也可以買一個套餐,一口氣進行不同的練習。 而其中,較有看頭,功能及內容亦較為全面的,我覺得是那個名為Results的App,內裡包含一個為期12星期的虛擬健身課程,除了提供了多段拍攝水準不俗的影片外(全部下載的話,合共996.9MB),你更可以根據指引,按步就班去練習,同時透過此App有系統地和你跟進健身進度。 第三類Health Apps:個人覺得歸類較為鬆散,除了較為大路的睡眠、心跳及營養指南外,就連腹肌、小腿、及臀部運動的鍛煉也歸類於此。 總括而言,如果你已經玩厭了你的普通跑步App,開始打算作進階的運動鍛煉,兼且你自問Discipline夠又不想找Personal Trainer的話,不妨看看Runtastic的Apps,這個運動健身超級市場,相信總有一款App會適合你。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較早前,終於拜讀了小米科技共同創辦人黎萬強撰寫的《參與感行銷時代》,據稱,這是「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小米企業內人人必讀的社交媒體指引。 雖然,我覺得,書中的內容,確實有其精闢見解之處,但大部份內容都像閒話家常,說來說去話題都是差不多,與作為「內部手冊」就有點距離了,可是,卻無減我對小米這品牌如何做口碑營銷的興趣。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我開始在我於HKU SPACE任教的品牌管理課程中,採用了小米作為案例,分享了現世代的口碑營銷及飢餓營銷,是如何透過社交網絡執行,既贏到「讚」,亦獲得「賺」。 據了解,在小米這機構內,除了其官方微博及其他社交媒體的官方帳號,其他參與這場社交網絡營銷博弈的,還有品牌的老闆級人馬,以及其他產品經理,基本上是全民皆微博,到了近期,當然又是全民皆微信吧。江湖傳聞,由小米的老總雷軍下令,每一位經理級或以上的小米員工,都被要求在社交網絡參與和消費者互動,每天最少十次。 當初與學生提及小米這品牌,大部份同學都不以為然,這也難怪,在香港,手機始終是身份象徵之一,小米作為國產機品牌,任你在內地多麼人氣,說到底,還是很難擺脫山寨機的形象。 的而且確,由一開始,小米一直義無反顧地模仿Apple,果粉固然會嗤之以鼻,但到了今時今日,小米也開始逐步「鋼煉」出其品牌風格,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坊間產品的同質化亦在所難免,究竟是誰抄襲誰,愈來愈難判斷。 作為一個只有5歲的品牌,講多無謂,小米用行動證明了一切,近作小米Note,便打正旗號想與Apple的iPhone 6 Plus一較高下。小米的高層Hugo Barra較早前周遊列國做勢宣傳,便是拿著一台小米Note四出會見傳媒,雖然暫時未有在美國發售,卻得到不少當地科技網和博客既愛且恨的「好評」。 「你是什麼新鮮蘿白皮?」果粉固然會繼續置諸不理,但以價論貨,小米Note有著很明顯的優勢,亦照顧了某個消費層智能手機用家的需要,當然,說到底,如果Android手機是你那杯茶。 說句公道話,我認為小米Note還是與iPhone 6 Plus有很大的距離,不要純看數字,單單從鏡頭及屏幕質素,便已經很難相提並論。 只是,作為一台Android手機,我覺得,即使不以性價比為討論點,作為一部旗艦機,這一台小米Note,由外型以至用戶體驗,相比起其他大牌子,其實一點也不失禮。 除了拿過朋友手中的那台小米試試把玩,這一回,我還是第一次深度親身體驗小米手機的實力。 硬件而言,這相信是小米手機中的最高規格了(內地還有出售規格稍高少許的小米Note頂配版),相比起直接競爭對手Samsung Galaxy Note 5及iPhone 6 Plus,數字鬥數字,部分規格輕微略遜,但純鬥數字沒意思,更何況,以HK$2,999的價格,已經有內置64GB儲存空間,實在沒什麼投訴空間。 經過第一個星期的初體驗,我暗地裡想,如今所有二、三線的智能手機品牌,生意實在難做矣。 《MIUI介面簡約細膩,媲美iOS》 收到這部評測機時,小米剛剛發佈了MIUI 7,只可惜暫時尚未支援小米Note,目前最新的更新版本,是為MIUI 6.6.8.0。 而我,作為小米的新手用家,覺得MIUI比起其他Android手機廠商的客製化介面,明顯是簡約秀麗得多,沒有賣弄任何多餘的功能或設計上的花巧,換來的,是更流暢的使用體驗,由介面以至每個觸感動作的動態設計的細緻位,都很難不令我想起iOS的風格。 難怪,MIUI推出初期,已受到不少Android粉的愛戴,我身邊便曾經見有朋友把他們的Samsung和Sony機索性Root了,然後裝上MIUI試玩。 這樣說可能會惹起公憤,我亦不知道這是讚抑或是彈,但作為一名果粉,我想說的是:MIUI可能是Android系統中最接近iOS的版本,當然,你會問:「為什麼要退而求其次,不直接用iOS就算?(說的也是啊!)」 《玻璃底面機身,高對比度屏幕》 說回硬件本身,無論是尺寸與外型,小米Note確實有點像iPhone6 Plus的遠房親戚。 最大不同的造型特點,是它的前後曲面玻璃,左右兩側線條微彎,配上兩旁鋁合金金屬邊框的設計,,由於放棄了可插記憶卡的設計,令機身更輕更薄。 但它的玻璃機面實在太光滑,初拿上手,有種滑溜溜、很容易從掌心瀡走的感覺,因此,手汗大的你,奉勸你還是最好買個保護殼。 屏幕質素又如何?看數字,5.7吋1080P,像素密度則只有386ppi,比iPhone6和Galaxy Note 5都略低,但1400:1的高對比度,以及95%NTSC的高色彩飽和度,試播1080HD的高清電影Trailer,色澤尚算飽滿,雖然,Android手機中,我還是覺得Sony Z系旗艦機般最亮麗。 採用的「像素級動態對比度調整」技術,讓小米Note在強光下的可視性,依然不俗,雖然,有些時候,在自動調節亮度的設定下,在戶外強光下啟動時,會略嫌亮度不足,號稱180度可視角度,反光情況,有時略見嚴重。 小米Note號稱有保護眼睛的屏幕設計,亦有一個閱讀設定的啟動功能,令屏幕效果有類似Kindle App般,可以將光亮的白色背景,轉換為和緩悅目的暗黃色澤,對於喜歡用手機閱讀文字的朋友,是一個貼心功能。 機底部份的揚聲器槽,點狀網格的設計,很難讓人不聯想起HTC哦,但音響質素,就不可以媲美人家的Boom Sound了,但話說回頭,平時我最討厭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不用耳機的王八蛋,這個喇叭位,我絕對不講究。 《高階旗艦規格,光學防震鏡頭》 智能手機用家最關心的,當然是相機部分。小米Note鏡頭採用了Sony光學防震相機,1,300萬像素f/2.0大光圈,稱得上是頂級配置了。唯獨是前置相機只有400萬像素,亦沒有前置閃燈,幸好我不玩自拍。 一般室外光線下拍攝,對焦頗暢順,但成像表現中規中矩,細緻位略嫌粗枝大葉,有點失色。此外,在低光的環境拍攝,效果亦未如理想。 至於那顆飛利浦雙色溫閃光燈,在暗角環境時使用,對焦及測光都有少許難度,但成功拍到的效果還算可以,雙色溫閃光燈是不少品牌旗艦機的配置,居然也放進了小米Note,的確是交足功課。 《音樂重播,有HiFi味》 小米Note的整體表現,平均但不見份外突出,但我認為,它的最大優勢,是其打正旗號的獨立HiFi音樂系統。 在音響方面最進取的智能手機,首推Sony的Z系,如今小米Note亦似乎想分一杯羹,能夠直接播放不同制式的高清音樂檔,支援包括WAV 、FLAC、APE、DSD等,媲美DAP數碼隨身聽。 事實上,查看小米官網有關小米Note的音響規格,便發現內置了專業級數的音頻芯片、獨立放大器以及一籃子的周邊元件,並可輸出192kHz / …

小米最高規格,真正旗艦機 | 小米Note Read More »

HTC One M9 | 進化就在細節中

我發覺,一直以来,歐美市場對HTC手機的評價普遍不俗,就連權威科技雜誌WIRED,對每款手機型號的評測,即使有讚亦有彈,但整體而言,幾乎都相當正面的。 可是,來到亞洲,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便殘酷得多了,媒體亦似乎不太買HTC的賬。 HTC這品牌,在過去兩年,一直像在處於捱打狀態,媒體聚焦也較少落在產品之上,反而,大家對這品牌的廣告做得好不好,股價跌得有多低,似乎更加關注。 老老實實,近幾年來,HTC每台手機的造型,型號與型號間的分別近乎零,對於貪新鮮和換機頻密的香港人來說,實在是稍欠競爭力。 是的,既然換了件新衫,任誰都想比身邊的朋友發現,人,有時就是這樣膚淺的。 我是大概由Desire型號開始測試HTC手機的,對上兩台,分別是第一代的HTC One和HTC One Max,這一次,手頭上測試的,是HTC三個月前推出的旗艦型號HTC One M9。 有趣的是,此型號推出不久,HTC已急不及待推出了M9+以及性價比甚高的E9+。 外型貫徹,不變應萬變。 但事實上,HTC的確有它的堅持,這個Unibody的金屬外殼設計,做功上的雕琢,亦絕非一朝一夕,每一代的One系列,HTC只在細節上作輕微的改進,卻沒有石破天驚的大改動,這一點,其實可以理解。 色澤配搭,除了我手頭上的一台金銀雙配色較具特色外,其餘的紅色、鐵灰色、金色,都是從前HTC推出過的「基本色」,這方面,不得不承認,Sony Xperia就似乎進取得多。 機面上下位置與機背,都是銀鋼略帶微金的雙色調拋光金屬色澤,機邊部分及按鈕皆採用香檳金銅色,風格上,一貫地有點像MacBook的遠房親戚。 機背隱約見到的鋼絲紋理,機殼的打磨明顯下過一番功夫,很有份量和質感,但這Iron Man的缺點,就是較容易因與硬物的碰撞而刮花,我不小心地跌了在石屎地兩次,雖然手機安然無恙,身經百戰後的痕跡,卻無可避免地相當明顯。 全金屬機身,以「鋼水」來說,雖然一如上幾代One般的典型鋼鐵感,但今回初拿上手,我發覺居然有點兒刮手。 拿了好幾天還是有點不自在,雖然作為一名麻甩佬,可能我的手掌仍是屬於偏細吧,但相信這鋼鐵感,部份較man的男士,可能會頗為受落。 HTC One M9的「鋼水」如何有份量? 當你設定為震機,把手機放在檯上,那份由震機發動起來的隆隆聲響,你就會親身體驗得到。至於我,就曾經嚇到過好幾位朋友,如果把手機放在玻璃或金屬檯面,你更加要有心理準備。 攝力功能升級,表現尚欠突破。 我連續使用了這台HTC One M9兩個多月,坦白說,站在硬件上的角度而言,其實驚喜不大。 最大躍進,是前置鏡頭採用了HTC自家製的制式UltraPixel的400萬像素鏡頭,f/2.0光圈,這是昔日型號的主鏡頭級數哦,但可惜我平日不玩自拍,無福消受了。 主鏡頭也有進一步的升級,2000萬像素、f/2.2 光圈、27.8mm鏡頭、兼且有4K錄影,算是足以和其他品牌的同級旗艦機看齊吧。 我沒有用過M8,但發覺網絡上的評價都幾乎統一口徑地說:「進步不甚明顯」。 就我個人的實質使用體驗,覺得對焦速度、拍攝,還算順暢,可惜的是,由於沒有光學防手震,在低光環境中拍攝,還是有點兒難度,失焦亦在所難免。 唯一可讚的,是照片的清晰度、還原度很高,色澤十分自然,保持了一貫HTC旗艦機的水準。 另外一個拍攝功能上的新突破,就是HTC One M9可支援RAW格式拍攝,對於普通拍友來說,我覺得這方面的意義不大,一來所佔儲存記憶是一般JPEG的十倍,二來我亦相信,除了專業拍友,相信沒有多少位手機拍友會這麼「神心」,會將手機的照片再在電腦上用Photoshop修圖,除非是工作需要吧。 BoomSound音響系統,驅動前置雙喇叭震撼。 HTC引以自豪的BoomSound系統,進一步再次強化,聲音的高低頻平衡感甚佳,更具有音樂感。 我用林二汶的新歌「只怕不夠時間看你白頭」Hi-Fi Track的Wave檔來測試,直接用前置的這對立體揚聲器來聆聽,人聲的還原力很高,斯文淡定。 當然並非零瑕疵,略嫌低音力度有點力不從心,但說到底,這還只不過是手機內置揚聲器,不能苛求太多。 HTC One M9亦內置了杜比音效的5.1聲道環繞音響模擬技術,音效分別可選擇【音樂模式】或【劇院模式】,我用YouTube播放Ant-Man的HD Trailer進行測試,杜比音效的立體感,實在有點出乎意料地強,真正是「細」不可擋。 畢竟,站在物理性而言,這對前置揚聲器的設計,實在可將市場上任何一台的手機比下去。 用我常用的KEF M500耳機測試,發覺驅動力甚強,6成音量播放我的Wave檔音樂聲軌,已經應付得綽綽有餘,聲音不浮誇,表現溫文,播放爵士樂,尤其合適。 插入耳機,用家還可以根據耳機的耳塞式、或者是耳道式,為HTC BoomSound系統的聲音最優化設定作選擇,這方面的設計,實在細心。 但如果純粹聽歌,我還是會選擇把BoomSound系統關掉,音樂的細節位,反而可以聽到更多,人聲及低音少一點喧染,多一點溫暖,似乎較合我杯茶。 Sense 7系統,貼心設計更上層樓。 …

HTC One M9 | 進化就在細節中 Read More »

攝力、耐力、設計力|Sony Xperia Z3

色即是Z|色彩款式較獨特 「你想要初音綠、確不銅、抑或是林寶堅橙?」 聽見身邊的年輕同事,議論紛紛,研究應該選擇那一部顏色的Z3,似乎,大家對新一代Z系的焦點,都是先落在顏色選擇這方面。 「Z2推出的時候我沒考慮過升級,因為用得好好地,沒需要換機,但今次來到Z3,相信很難抗拒了。」 試用這部Z3期間,湊巧遇上兩位還在使用Z1的朋友,見我正在使用Z3,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如是說。 至於我,完全是白紙一張,未有親身使用上兩代Z系的經驗,無從比較。顏色方面,我還是鍾情較耐看的鋼琴黑。 機身設計|實實在在的小平版 但初拿上手,發覺整體機身,無論是正面或背面的強化玻璃面板,用料都相當紮實。鋁合金邊框的細節位,做工亦十分細緻,方方正正,感覺像塊小平板。 簡潔優雅的設計工藝,加上防水接口的細節,用料交足功課,就予人實實在在的良好感覺。 公司同事有上兩代的Z系列,借來比較一下,發覺外貌最明顯的分別,是在於弧圓框邊的設計。 審視熒幕的做工,邊位與四邊緊貼,纖薄的玻璃熒幕,背面的鏡頭位,像已花盡心思,省掉了任何的多餘位置。 拿上手,新款的弧圓邊框手感更佳,重量適中,我習慣把手機袋在牛仔褲前面的褲袋,比起舊款的巖巉方角邊,亦袋得較為舒服。 我的手汗大,此機身的光滑物料又有點跣手,用了幾個月,我已經跌了落地起碼四、五次,幸好都是側面落地,鋁合金邊框已有少許凹痕,建議最好加一條手機繩。 高質音源|讓Walkman再生 由於事先張揚,Z3可支援更多不同的高清錄音制式,於是,我分別試聽了FLAC與WAV的高質音源檔,也聽過一般320 kbps的MP3,並且啟動了Walkmam內的Clear Audio+作前後比較。 由於是最高音響檔格式,有否開啟Clear Audio+,分別不算特別明顯,如果是普通320 kbps的MP3,前後者分別就十分突出了。 我採用試聽的耳機是KEF M500,整體表現相當出眾,力水很夠,這可能是我聽過音響質素最高的手機,樂器的立體感也很強。 雖然就連iPod已經正式宣佈完成歷史任務,Walkmam卻依然不斷以不同形式輪迴轉世,說到播放FLAC這類高質音檔,依然有發燒友捧場客。 照片質素|色澤嗒得杯落 首兩星期的初體驗,期間,我剛好出埠前往京都一星期,最深印象,是此手機的照片質素,用來放上Facebook及Instagram,已經絕對不會失禮,陽光充足下戶外拍攝,一定已經超越大部分的小DC。 2,000萬像G鏡,像素與上一代的Z2一樣,但最大的亮點是今回的25mm超廣角鏡,用16:19拍攝風景的話,視野份外wide。 當然,不得不承認,Sony向來的輕味精色澤,很懂得避重就輕,對於一般朋友而言,很容易討好。 來到室內,旅行例牌需要的食物拍攝,快門、對焦反應依然敏捷,ISO可以去到12800,一機傍身,短途旅行的話,已經夠用。 朋友間嘩嘩聲,話有點驚艷的感覺,頻頻又問我為什麼又敗家買新相機,Z3不愧是Sony的旗艦機。 要投訴的話,是當戶外攝影時,遇上烈日當空,加上拍攝4K短片的話,機件便會很快因過熱而抗議,自動關機。上過很多網絡討論區,發覺暫時好像還未有解決方法。 續航能力|應付一天綽綽有餘 官方數字是12小時13分鐘,我一般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Charge,除非那一天有長時間上網睇片或拍照,否則一般由早至晚,收工時份,電量還會有20%左右。 但謹記要啟動STAMINA Mode,除了自動慳電,還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那個app最大食或正在食電,建議你可以的話最好關app。 用了足足三個多月,電池仍未有衰退跡象。我之前用的是iPhone 5S,自從用了這部Z3後,如果整天要出外工作,也不用再擔心中途斷電,終於可以告別帶備尿袋的日子。 結論|機身紮實攝力出眾 由於在顏色選擇上獨特而變化多端,部份色澤更加是只此一家,難怪Z系始終能夠吸引一批以貌取「機」的用家。 我作為一名攝影先決的手機用家,就認為單憑此機的鏡頭質素,已經足以把我征服,雖然,我覺得在攝影軟件上,相對於iOS而言,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機件容易因拍片導致過熱繼而自動投降,始終仍然是Sony這部旗艦機的致命弱點,作為用家,除了避重就輕,暫時尚未找到解決方法。 但整體而言,由於表現平均,鏡頭出眾,這部Z3算是目前我用得最愛不釋手的Android手機,暫時都不用換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