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毒物

Sennheiser入門新旋律

已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超過一年,一直都相當滿意。 最近留意到 Sennheiser 推出了另一款ANC藍牙耳機, 本來以為是進階產品,但後來發現,這款Accentum原來是品牌為進攻入門市場的新型號。 開始嫌黑色太單調,一直想多一雙白色的耳機來襯衫,於是,今次這雙Accentum耳機,我的選擇就是白色。 未開箱,產品包裝拿上手,感覺上是瘦身了,但以為Sennheiser會將價就貨你就錯了。 入門價格,中階規格 電池的續航力是第一個亮點,單次充電,由0-100%,大概只需3小時,充滿電後,可以聽足50小時。 Bluetooth 5.2 無線連線,兼容 SBC、AAC、aptX 和 aptX HD 編碼,高解析度的音訊,交由一對37mm全頻驅動器輸出,頻率響應範圍是 10Hz – 22kHz,這個規格,對得住這個價格綽綽有餘了。 欠缺了Momentum 4的高級感,Accentum相對地有一種「膠」感,但換來的,卻是較為輕盈的機身,長時間佩戴,耳朵也未有感到太大的負擔,舒適度不下於或甚至是高於Momentum 4。 作為這品牌的老用戶,不用看說明書都已經懂得這雙耳機的操作,控制按鈕直觀易用,讓你可以輕鬆調整音量、切換歌曲,以及接聽來電,無難度。 音樂感Neutral得來有味道 音色是一貫的Sennheiser調音風格,感覺上就是Neutral,所以,不要期待一戴上就會感受到很大的衝擊力,整體表現,平衡感甚高,但卻不是一鳴驚人。 我試聽用的,是iPhone上的Apple Music串流,King Gnu的新專輯《THE GREATEST UNKNOWN》是我的選擇。 專輯中有幾首歌,先前已經推出單曲,我老早聽得耳熟能詳了,所以,我拿來用作調校音色就最合適不過。 Sennheiser的Smart Control手機App內,有個Sound Check功能,建議各位用家一定要用善用這個功能,先用自己常聽的音樂,調校出自己最喜歡的音色。 我從前很抗拒用Equalizer,但自從開始用ANC藍牙耳機後,我發覺用Equalizer把耳機調校到自己最喜歡的狀態,是有必要的。 個人化音樂口味 但Equalizer的個人化設定,還是要按音樂風格分別調校。 因此,稍後我也試聽了Chris Botti的《Vol.1》,低音大提琴深沉有力而未至於壓倒一切,小號的中音響亮、金屬感得來卻溫暖細膩,爵士鼓的高音鼓花,清脆明亮。 最後當然還要來點古典樂,王羽佳與Dudamel合演的Rachmaninoff第二鋼協,對我來說真的是百聽不厭;Accentum提供了開揚的音場,予你溫暖的空間感和深度感,像是來自音樂廳的沉浸式體驗。 雖然只是入門價格的產品,Sennheiser Accentum顯然未有退而求其次,雖然不會給你帶來一種驚艷的感覺,但卻仍然是一個有質感的聆聽體驗。 舒適感和音樂感,Sennheiser Accentum都同樣做到相當優秀的平衡,作為一雙ANC藍牙耳機,絕對對得起這個價錢了。 更何況,小白真的很靚。

Sennheiser HD 660S2 | 好聽到唔捨得除低

開放式耳機的溫暖之聲 HD 660S2是很適合希望透過枱頭音響或DAP,從而享受到Head-Fi體驗的耳機選擇,尤其是,如果你向來都鍾情Sennheiser的音樂調聲取向。 戴上耳機前,請容許我先要戴頭盔。 我絕非音響控,更沒資格當耳機狂人,我只是一名業餘音樂愛好者。 Sennheiser HD 660這開放式頭戴耳機系列,久仰大名,推出多年,依然有不少耳機用家還對其情有獨鍾,來到第二代的HD 660S2,難怪引來不少老用家來作比較。 辦公室枱頭有套LEAK STEREO 130小音響,接駁上這雙HD 660S2,被我用不同的CD餵飼了兩個月,音樂真的越煲越和暖,好聽極了。 有好幾次,音樂播送途中,要除低耳機接電話,那一刻,我居然捨不得把耳機除下來。 繼續秉承一貫Sennheiser的音樂品味 HD 660S2保持了不浮誇、斯文淡定的美好特質。 我用HD 660S2試聽了好些主流R&B的流行歌曲,我對測試女聲情有獨鍾,其中包括Whitney Houston、Celine Dion、Jeanie Bryson、Mary Black等靚聲天后的作品。 聽Whitney Houston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人聲的部分,甜美溫暖得聽出耳油,臨場氣氛,如此充滿爆炸力的聲音,卻有一種很intimate的感覺。 之後,想試聽一下現場錄音的效果,於是在櫃桶底翻出了《Where the Light Is: John Mayer Live in Los Angeles》,這是一個在數千人場地演出的現場錄音,樂隊人數不多,給人一種與演出者很接近的感覺。 本來打算比較一下男聲和女聲展現的效果,最後,我反而更陶醉於John Mayer 電結他聲音包圍住的沉浸式體驗,聽到〈Gravity〉時,我整個人就像浮在音樂廳的半空。 換上平衡插頭 聆聽Hi-Res音樂 覺得HD 660S2已經暖身了,於是,我便替耳機換上了4.4mm平衡插頭,接駁上Fiio M11 Pro DAP,試聽一連串的24bit的Hi-Res音樂檔。 繼續試聽女聲,宇多田光的〈花束を君に〉是我歌單上的首選,宇多田的歌聲給人帶來一種溫暖人心的幸福感,整首歌曲編曲上的層次感,充分地在HD 660S2發揮出來。 緊接亦試聽了MISIA的〈Higher Love〉,是相對較近期的錄音,MISIA在一字一句間,都充份發揮出懾人的感染力,爵士風的編曲,每件樂器的位置都相當清晰,整套Drum Set的細節位都顯而易「聽」,HD 660S2的解析力相當厲害。 …

Sennheiser HD 660S2 | 好聽到唔捨得除低 Read More »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戴上耳機乘風去,大約就在冬季 因為怕熱又怕焗,我的耳罩式耳機戶外使用習慣,大多數情況,都是大約在冬季,或者,當我在外遊乘搭飛機時。 其他一般情況下,我都只會把我的耳罩式耳機,留在室內使用。 近年冬天的日子,彷彿愈縮愈短,踏入12月,香港的天氣才「終於」進入微涼。 於是,我又可以把耳機放在背囊裡,陪我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享受美妙音樂的寧靜一刻。 ANC耳罩式耳機的幾大主流品牌 接觸Sennheiser的Momentum 4前,我的個人選擇,相信和大部分主流用家一樣,使用過的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都不外乎Sony和Bose兩大品牌的不同機種。 當然,還有逢場作興的Beats,至於AirPods Max,一來是第一代,二來我嫌貴,因此我一直腳步。 Sony經歷過5代的更新,其降噪黑科技,做得一代比一代好;至於Bose,佩戴起來總是勝在更輕盈更舒適,因此,兩個品牌都有捧場客。 Sennheiser的傳統監聽耳機,一直都有擁躉,我永遠難忘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HD414和HD25這兩款耳機的體驗,中肯、忠實、音樂感,彷彿就是這品牌的同義詞。 來到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時代,Sennheiser一直都是處於較為被動的位置,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無論定價或者是產品定位,都一直是走在各主流品牌之間的中庸位置,不見突出。 Sennheiser來到第四代的Momentum 4,配合近年多條產品線的聲勢,產生了協同效應之餘,無論硬件和軟件,亦來了一趟規格上的大躍進,令人眼前一亮。 有關選擇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需要都各有不同,而我個人要求的三大要點,依次如下。 1. 佩戴感; 2. 音樂感;3. 體驗感 Momentum 4初體驗 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 超過兩個月了,以下是我就上述要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的主觀用戶體驗。 每個人的頭型、耳朵的大小都不同,耳機佩戴舒適與否,影響因素太多,因此,能否取得最大公因數的產品,才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 比較過好幾款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有些是自己擁有,有些只是在陳列室試戴,暫時,我覺得Sennheiser Momentum 4是除了Bose 700以外,佩戴感最舒適的耳機。 當然,但凡耳機試用,都一定要有經過長時間的佩戴,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是否真的合乎你對舒適度的要求。 我經常要在辦公室開視像會議,開會隨時超過一個小時。 平日想專心工作時,我也經常會戴上耳機聽歌,一聽,又是起碼一小時。 Sennheiser Momentum 4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我的桌上耳機夥伴,是Sony的WH-1000XM5,可作較直接的參考和比較。 初拿上手比較,老實說,WH-1000XM5給我的手感,實在比Momentum 4高級一滴,這可能與前者的啞色物料有關,加上前者耳罩設計較為修身,整體感覺亦較輕盈。 兩者的Form Factor都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採用了只可讓耳罩部分旋轉的頭箍設計,整套耳機不能夠摺疊,因此,大家都要使用一個體積較大的收納包。 把兩個收納包並排,比較之下,發覺WH-1000XM5又比Momentum 4略為修身。 幸好我平日使用的背囊,有一個絨面內膽的收納位置,否則,要把整個耳機收納包放進背囊,其實兩個品牌的收納包,其實我都覺得有點累贅。 向來,Sennheiser所有產品的設計語言,其實都相當接近,有點典型歐洲工業設計風的簡約、低調和保守。 我手頭上的Momentum 4,是啞黑色版本,頭樑面上的深灰色布紋物料,印上一個銀色的金屬Logo,散發著該品牌一貫的優雅風範。 1. 佩戴感 初次戴上Momentum 4的感覺,發覺頭部與耳朵的負擔感,比我的平日用的WH-1000XM5低得多,啟動主動降噪後,長時間配戴,給耳朵的壓力感亦較輕。 Momentum 4的設計,讓兩邊耳罩夾住耳朵和頭殼頂的感覺,適量地夾穩耳朵之餘,又不會夾得太緊,對於我來說,相比起WH-1000XM5,佩戴感實在舒適得多。 如果你像我一樣,因工作或消閒,會在辦公室長時間佩戴耳罩,你會明白,我們所需要的佩戴舒適感,是如何地重要。 …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Read More »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3 評測 對於很多專業音樂愛好者來說,Sennheiser總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 走入屬於大眾消費品的無綫藍牙市場,她可能不及的Sony WF-1000X系,或者是AppleAirPods Pro來得大路,但依然,因為是Sennheiser這名字,她始終有一定擁躉。 我有入手上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MTW2),個人認為他的抗噪效果一般,整體音量及低音的伸延性,亦欠缺了點力水。 手機App方面,我亦嫌MTW2太過簡約,功能及智能,還是Sony完勝。 雖然有點缺憾,但Sennheiser始終是Sennheiser,MTW2的音樂感佳、音色中性、斯文淡定,聽古典聽爵士音樂尤其勝任,令人聽得舒服。 用她來講電話開Zoom Call,語音效果接近Apple AirPods Pro,侷促感不算嚴重,而且比同期的Sony WF-1000XM3,或甚至是新一代的M4好,於是,又可以追加半粒星。 因此,當新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3(MTW3)推出時,我對她實在有點期待。 兩代Momentum True Wireless差別 先看看官方數字規格,同樣採用7mm 動圈單元、頻率響應一樣是5 Hz to 21 kHz、音壓等級俱為 107 dB (1 kHz/1 mW),就規格而言,兩代完全一樣。 規格上較明顯的改進,包括電池續航力由4小時升級至7小時,同時亦支援無線充電。 此外,藍牙解碼支援上,新增了aptX Adaptive解碼(暫時只支援Android設備);至於抗噪單元,亦升級為Hybrid Adaptive ANC。 我不是硬件專家,更不是數字控,所以總不能單憑Spec和數字就可以下判斷,所以,我還是透過親身體驗,試聽了一個月,才整理好以下評論。 MTW3外觀改造 MTW3的充電盒,繼續沿用具Sennheiser品牌特色的織布紋理設計,較其他品牌的同級產品,手感好得多,感覺上亦較高級。 比起MTW2,MTW3的尺碼大概瘦身五分一,一拿上手,即覺得手感更輕便。 但有個奇怪位,就是充電接駁口,由上一代的後面,移到這一代的前面,當你在充電期間打開充電盒,的確有點不方便。 單元外觀方面,上一代MTW2的單元,置頂有一塊銀底黑Logo的金屬面。 MTW3的金屬頂蓋部分,則設計得像一頂帽,Logo鑄刻在上面,頓然顯得更含蓄。 MTW3佩戴體驗 上一代MTW2拿上手時,較容易便會從指尖溜走,今回MTW3在整個單元物料上,亦有所改進。 細看一下,發覺分別最大之處,MTW3單元上層與腹部之間,新增了一個矽膠圈部份。 …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Read More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Sony WF-1000XM4 試用評測 怕自己先入為主,WF-1000XM4到手後,我一直遲遲未動手撰寫評測,反覆使用了連續四個星期後,我覺得是時候了。 是這樣的,我的確對Sony產品的音響產品有偏好,上回神作WF-1000XM3,到目前為止,依然是我認為音響質素最平均、軟件用戶體驗最好、戴得最舒服、最合我口味的ANC藍牙耳機。 若果不是因為我的重度使用,令充電壽終正寢,我想,我那台WF-1000XM3還是我會日常隨身使用的藍牙耳機。 WF-1000XM3退役後,我一直在等新一代的出現,最近,等到幾乎花兒也謝了的時候,我終於等到。 這一代的WF-1000XM4,相比起上一代,有沒有大躍進的差別? 只是試了兩、三天,我已幾乎可以蓋棺定論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造型格調更高、體型更小巧 單從外表看,Sony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在設計上,要把這一代的ANC藍牙耳機,來一個大變身。 首先,充電盒明顯地細了半個碼,耳機單元的乒乓波身形,目測好像比上一代豐滿,但實質上,卻原來是縮水了差不多10%。 WF-1000XM4分別有一黑一白的顏色選擇,但我還是比較喜歡手頭上的黑色。 用料上,啞色的磨砂面,無論是充電盒,或者是耳機單元,物料的質感都不會令你覺得太膠或兒戲,同時,也給你一種細緻的高級感覺。 耳機單元兩邊,你會發現各自有一個小小的銅色金屬圈,看起來,令整個單元增添了點份量,以為是一個提高格調的設計點綴,但其實,這是負責主動降噪功能的收音咪。 新一代耳棉,被動降噪效率更高 此外,令我第一時間留意到的,還有型號EP-N1000的新一代耳棉,隨機盒附送了三對尺碼,以供選擇。 這款Sony自家新設計的耳棉,採用了介乎Comply與彈性軟膠之間的物料,以聚氨酯記憶泡沫及軟膠合成,具有膨脹及記憶性。 佩戴起來,實在比上一代隨機附送的耳棉,舒服得多,雖然我是Spinfit耳膠的擁躉,但我試用了一星期後,已經決定沒有更換的必要。話說,有坊間評測發現,Spinfit耳膠用在這款耳機上,可能會影響到主動降噪的效果。 除了佩戴舒服,由於其物理上的密封性,亦讓耳機在即使未有啟動主動降噪的情況下,單憑耳棉的物理被動降噪,依然能夠提供質素相當理想的隔音效果。 在這方面,Sony做得相當認真,亦非常仔細。官方最新版本的手機應用軟件Headphones Connect,追加了一項功能,就是可讓你測試比較,跟機附送的S、M、L三對耳棉,那一個尺碼最能緊貼你的耳道,防止漏聲,令隔音效果更佳。 事實上,在相對靜態的環境下,即使未啟動主動降噪,WF-1000XM4的已經有非常出色的隔音效果。 譬如這一刻,我在家裡的書房邊聽歌邊撰寫這篇評測時,雨點打在窗外樹葉上的滴滴答答,已經9成被這對耳棉隔開,基本上,我覺得其實沒有啟動主動降噪的必要。 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提升使用體驗 說到這裡,不得先談一談WF-1000XM4的手機應用軟件介面設計。 在這方面,相信是因為進入藍牙耳機市場的日子夠長,走過一定的冤枉路,在手機應用軟件的支援上,我相信Sony是目前藍牙耳機市場中,在應用軟件這方面下了最多功夫的品牌。 撰文此刻,Sony剛剛於2021年9月尾更新了8.2版本的Headphones Connect手機應用軟件,同時支援其他Sony旗下的藍牙耳機及耳筒。 Sony的藍牙耳機手機軟件,大大提高了整個使用體驗,除了個人化設定比起一般同級的耳機多樣化,介面亦十分簡潔,易於瀏覽不同功能設定。 我特別欣賞那個圖像化的主動降噪個人化設定的介面設計,當啟動了Adaptive Sound Control後,軟件更會記錄你經常出現的位置,然後學習你處於該位置時的移動或靜止狀態,從而把耳機的主動降噪程度,自動轉換至較適合的設定。 當你身處交通工具上,處於靜止狀態,又或者,當你在路上行走,主動降噪都會自動進行貼心的優化,舉個例,當軟件偵測到你正在跑步,為安全起見,環境聲便會設定為最大化。 此外,當你啟動環境聲效的時候,你便可以隨個人需要,分20個Level,選擇可透過耳機進入耳朵的環境聲效。 其中,你更可以選擇Focus on voice的環境聲效,這個設定的好處,就是耳機一邊在進行主動降噪的同時,當你身邊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附近有聲音廣播的時候,耳機都會聰明地測試到人聲的頻譜,讓即使正在聽歌的你,都能夠聽到和你說話的人聲。 此外,軟件亦有一個Speak-to-chat設定,當你在戴著耳機的時候,只要你開口說話,音樂就會立即自動停播。 軟件也提供了一個360 Reality Audio 的設定,幫你分析你的耳朵,然後提供環迴立體聲播放,但要留意,這功能暫時只限指定音樂串流平台,其中包括TIDAL,較主流的Spotify及Apple Music都未有支援。 預設不同音效場面的EQ,向來都不是我杯茶,但無可否認,Sony在這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令我另眼相看,覺得一試無妨。 每組預設EQ,音效設定都恰好自然,有音樂品味,不會令你感到有太「為Bass而Bass、為爆而爆」的感覺,效果不會太浮誇喧染,音樂感亦是不俗。 雖然,話說回頭,在大部分情況下,我還是會把EQ關掉。 低清音檔升呢高清 Sony還有個獨門黑科技DSEE Extreme,是上個版本DSEE HX的升級版,她能夠把取樣質素較低的音樂檔案(譬如MP3或AAC)訊號重新組合,從而做到升級的效果。 但在一般出外使用的情況下,為了獲得最佳效果,我通常會把想聽的歌單,用最高清的音檔事先下載到手機,所以,這個功能對我來說,老老實實,用途不大。 …

唯有Sony才可以超越Sony Read More »

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音響逼力超越物理限制 已經愈來愈少機會,可以安在家中梳化上,靜靜地享受音響的樂趣,自此,耳機成為了我聽音樂的主要工具。 玩耳機的好處,除了聆聽環境方便,更加是豐儉由人,自從帶主動降噪(ANC)功能的藍牙耳機技術愈來愈普及,選擇更是層出不窮。 好些電子消費品品牌,傳統音響大廠,山寨品牌,前後左右,都陸續推出不同款式的ANC藍牙耳機。 有些講求造工、有些講究軟件技術、有些講拼性價比,有些則以造型與個性掛帥。 2020年年尾終於加入戰場的Devialet,貫徹其品牌風格,追求的,就是造型設計與音響個性。 法式爆機音響品牌 收到來自品牌代理的產品試用,我連續使用了Devialet Gemini差不多三個星期,是時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試用體驗。 對Devialet這法國音響品牌的認識,我想,絕大部分朋友,都一定是因為那款造型前衛、貌似外太空不明飛行物體的無線喇叭Phantom。 但有關這品牌,有個有趣背景,大家可能未必知道。 Devialet這品牌,背後的金主,其實包括了Hip-Hop音樂教父Jay Z,以及奢華品牌集團LVMH的CEO Bernard Arnault,難怪一直都是走較小眾的高端路線。 再加上其定位與價格(在香港,陳列室只設在如IFC或Pacific Place等一類的高級商場),Devialet這品牌,始終未有成為大眾口味那杯茶,這也是理所當然。 直至2020年Devialet Gemini的出現,終於有機會淡化這遙不可及的品牌形象。 說到底,藍牙耳機是較為大眾化的消費品,近年不少高級音響品牌,都採取類似策略,試圖以此類型的產品,作為品牌的入門產品。  韌體更新改善連接問題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早於2020年第四季推出時,遇上過多少挫折。 那個時候,我網上看到評測負評纍纍,主要的批評,多來自耳機的連接及電池盒充電的問題,以致產品剛推出時,惹來不少用家投訴,也令不少準買家卻步。 亡羊補牢,據聞Devialet Gemini曾一度在官網下架,暫時停賣。 直至2021年4月,推出韌體和軟件更新後,改善了本來備受詬病的連接問題,於是,最近,又見到該產品力推廣告,再戰江湖。 標誌性造型與音響風格 Devialet這音響品牌,除了產品獨特的造型設計,更有著自家品牌的標誌性音色與品味 — 低頻擁有雄渾的霸氣,音場的包圍感充滿逼力,播放節拍強勁的Rock、Hip-Hop或EDM,效果尤其明顯。 如今市面上的ANC藍牙耳機,種類多得如天上繁星,因此,Devialet Gemini的推出,一如品牌的無線喇叭系統Phantom,除了造型設計,同樣地,亦主打自家研發的獨家音響技術,調較出具獨特風格的音色。 第一次把Devialet Gemini拿上手,馬上感到其與眾不同的高級造型,磨砂啞黑色的耳機保護兼充電盒,防滑防指模的手感,馬上予人一種高級的感覺。 盒蓋亦採用了市場上罕見的滑動開啟設計,蓋底的凸點防滑及弧形設計,單手用拇指「咔嚓」一下,就輕易彈開殼蓋,設計相當用心,這下開啟動作,亦可能會令你的手指上癮。 但礙於設計關係,體積有一定的「份量」,相比起其他主流品牌的同類型產品充電盒,略大了一點。 幸好,每隻耳機單元只重8g,佩戴起來,相當輕盈,同時,採用IPX4防塵防水濺物料,一般做運動排汗的話,可以應付得到。 打開盒蓋,取出兩隻耳機單元,發覺造型相當獨特,有點像兩粒膠囊,與Devialet Phantom喇叭系統同出一轍,幾乎一看就知道,這是來自同一家人。 在外國評測網站,甚至見到有評論員形容這耳機造型,有點像把一雙Devialet Phantom喇叭縮小了,讓你直接放進耳朵。 這個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因為系出名門,兩者在音質上的要求,都同樣擁有多個音響科技專利,是的,Devialet Gemini主打的,還是獨家專利的音響技術。 啟動降噪進入一人之境 先說說Devialet Gemini的主動降噪功能,我試過好幾款ANC耳機,這可能是除了Sony以外,在個人化設定上,做得算是較為細緻的系統。 主動降噪分為LOW、HIGH和PLANE三個級數,最高降噪效果的PLANE,相信暫時大部人都沒機會試了,因為這是為減低飛機機艙內的低頻噪音而開發的設定。 切換進入不同降噪力度的模式時,音響會有半秒左右的延遲,而音響亦會隨聆聽環境或不同歌曲,從而作出優化效果。 我在平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啟動LOW模式,我覺得已足夠阻隔大部份空氣中流動的環境雜音,給耳朵的壓力亦不算大,未有帶來任何不舒適的感覺。 當啟動HIGH後,又會進入另一個接近匪夷所思的一人之境,而且,這個降噪效果,更會隨聆聽時間,無間斷地優化。 專利數字演算降噪技術 事實上,Devialet Gemini自家開發了一個名為IDC (Internal …

Devialet Gemini首款ANC藍牙耳機 Read More »

亮一盞好燈,多一點好看。

Dyson Lightcycle Morph™體驗報告 我只想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一張椅、亮一盞燈、放一些歌、讀一本書。 的而且確,正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被動地,或不自覺去主動地,接觸到太多的噪音。 反而,近期的我,更懂得珍惜能夠獨處的安靜空間和時間。 獨處的片刻可以做什麼?我比較簡單,通常都不外乎「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放一張椅、亮一盞燈、放一些歌、讀一本書」。 一盞閱讀燈的角色 我住在一所離島村屋單位,平日在家,我沒有一個固定閱讀位置,我就是喜歡在不同的時間,找一個角落,翻一本雜誌、或者翻幾頁書,安靜一下。 我的家的幾個牆邊角落,客廳、睡房、書房等等,我都會分別放置一盞可作輔助閱讀用途的座地燈,或者是桌頭燈。 我對閱讀燈的要求,除了要設計簡約,不會在環境中喧賓奪主,還有就是它能否發出足夠的光線亮度、可調校的光線色溫,更重要的,就是能否提供自然色的光源,這都是考慮是否合適作為閱讀燈用的條件。 辦公室中的閱讀角落 至於平日在辦公室,因為整天大部時間都要對著電腦,因此,我間中會需要偷閒片刻,讓自己的眼睛稍為離開電腦屏幕一下。 於是,我同樣會找個角落,找一些設計或廣告相關的雜誌和參考書,翻幾頁,讓自己的腦袋抽離一下。 雖然,我的辦公室桌面,已經有一盞輔助閱讀的LED燈,可是,我還是想稍為離開我的辦公桌,於是,我又會躲在辦公室某個位置上閱讀。 由於沒有像我在家一樣,在每個牆邊角落都有一盞閱讀輔助燈,而我又想盡量在自然光線的條件下閱讀,於是,平日我大多會站立在辦公室的「豬肉枱」(平日廣告公司同樣用檢視印刷打稿,為方便站立閱讀而設的高枱),翻一翻雜誌和參考書,這是我的休息方法。 最近,由於社交距離,平日,我反而多了時間,一個人留在辦公室裡。 獨處的時間多了,反而,令我更自覺地,即使我的Apple Watch還沒提醒我,我也會自動自覺地,每隔一小時左右,便會離開一下辦公桌,在找個閱讀角落,養腦袋休息片刻。 一直想替辦公室物色一盞座地的閱讀輔助燈,我的選擇,同樣偏向簡約的設計。 由於我經營的是一家廣告設計工作室,而我的辦公室室內設計,也是偏向北歐格調的簡約工業風,於是,物色一盞座地閱讀輔助燈時,也希望能夠達到這方面的要求。 簡約工業風設計 說到簡約的工業風設計,很難不聯想起Dyson這英國品牌。 事實上,我的廣告設計工作室成立之初,曾經效力Dyson,擔任香港及台灣地區推出Supersonic風筒的廣告推廣工作,與這個品牌,算是有點緣。 事有湊巧,當我在為辦公室物色一盞座地閱讀輔助燈時,大概兩個月前,Dyson的公關公司聯絡了我,問我有否興趣試用Dyson Lightcycle Morph™ 這一盞照明燈。 很可惜,這款座地燈一直缺貨,加上貨運的延遲,我唯有一等再等。 上星期,終於收到這一盞座地燈,我簡直感到如獲至寶,馬上開箱,在我的辦公室裡,為這盞燈開光。 Dyson Lightcycle Morph™開箱 整個開箱過程沒什麼難度可言,份量較重的坐地部分,駁上電源,然後插入倒掛L形的燈管,最後,上好接駁燈管與座盆部份的一口六角匙,整盞座地燈就已經裝妥。 我所獲得的,是白銀色的版本,設計極之簡約,典型的Dyson工藝,沒有一毫米多餘的設計,初次接觸,基本上,漂亮得無話可說,沒有投訴。 但我這份人,還是有點挑剔,我唯一要投訴的,是設計師可能走漏了眼的火牛,為什麼沒有和整盞座地燈襯色? 我手頭上的是白銀色版本,配上一隻黑色火牛,放在旁邊,看起來便有點突兀了,做一隻白色火牛,真的很難嗎? 智能光學燈頭 回到產品本身,以鋁金屬為主的燈柱及吊臂,配合光面膠質外殼的部分配件,按鈕簡潔,易明易用,不需要說明書。 除了不能作高矮調校,吊臂扭動,變換角度,收放自如,操作相當流暢方便。 我的同事笑說,這支打燈吊臂,操作起來,真有點像牙醫診所的照明裝置。 至於整支Dyson Lightcycle Morph™最聰明的部分,亦是它的核心部分,我認為,就是來自那顆智能光學燈頭。 這燈頭收藏在吊臂的頂端,可作360轉動,於是,你可以分別把它作為閱讀時,向下方照射的照明燈,或者是將光線往上向天花照射、向牆上照射的環境氣氛燈。 第四種打燈方式,就是把燈頭「卡嚓」接駁上用磁力連接的燈柱頂,燈頭的光線,就可以直接打進共有16,740 個透光孔的金屬燈柱,創造出另一種氛圍的環境氣氛燈光。 你不用擔心LED燈會否令燈柱過熱,因為Dyson獨有的熱管技術,能夠持續兼且無耗能地冷卻LED燈頭。 個人認為,基本上人手操作和調節已經夠用,所以我對那個Dyson Link應用程式,反而沒有太大興趣。 但根據官網介紹,這個App可以根據你的個人照明需求、年齡、心情與所在地的日光,智能調節輸出光源,算是有點綽頭。  亮照60年 Dyson保證,這顆LED燈頭,可以保持照明品質,長達60年之久。 聽起來,實在有點匪夷所思,即是說,除非我可以活過一百歲,否則,相信我有生之年,應該沒機會見證這顆LED燈頭熄滅的一天。 但重點是,這顆LED燈頭能夠提供均勻的照明質素,在調校至最高亮度時,可以實現少於 …

亮一盞好燈,多一點好看。 Read More »

不務正業的手機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5G兩個月初體驗 嗨!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是的,這就是我平時拿手機的主要姿勢。 拜這個年頭的手機,愈來愈不務正業所賜,手機主要功能,都不是用來打電話的。 不是嗎?近年看到的手機廣告,幾乎都沒有一個鏡頭,會見到有人在講電話、甚至是打短訊的。 大部分手機廣告的賣點,不外乎告訴你螢幕有多漂亮、看影片打手遊有多流暢;鏡頭像素又有多強,一部手機內又有多少枚鏡頭;核心配置運算速度有多強勁,儼如一部可放在手掌上的電腦。 其實,我自己用電話的習慣,也改變了不少,因為我喜歡拍照,於是,我幾乎可以肯定,我每次更換一部新手機,我最緊張的,就是手機的鏡頭。 譬如這一次,當我收到Samsung送給我試用的Galaxy S20 Ultra,我其實連SIM卡也未插,舊機的data還未過,第一時間,我就是興高采烈地,先把手機的相機打開,試拍幾張。 期間,又剛好遇上午飯時間,於是,我就興高采烈地,馬上拿著此機在街坊四圍拍拍拍拍。 試用兩個月後,我每次啟動相機,隨時有一半或以上的時間,我不是在拍照,就是在瀏覽我拍過的照片般。 由於可供自行設定的模式,選擇太多,一時間,我發覺這部新手機,比起從前的型號,可能真的要花多一點時間,才可以摸清底蘊。 由於總是顧著玩相機,兩個月後,我已經弄不清,這到底是我的新手機還是新相機。 Samsung不是牙膏廠 眾所周知,某個著名相機品牌,經常被用家和粉絲詬病是牙膏廠,每逢新機登場,總是留有一手。 顯然地,Samsung這名字,卻就是牙膏廠的相反詞。 我覺得,每一代的Galaxy S旗艦型號,都好像從來不會留有一手,不用等下一代,總之是推出時下,最新最高標準的硬件配套,可以放進去的話,都一口氣放進去。 當初接觸Galaxy S20 Ultra這台手機,一拿上手,最令我留意的,當然就是背後那個收藏著四枚鏡頭,長方圓角的鏡頭housing。 還沒配上手機殼的時候,看到她突出來的厚度,和一枚一元硬幣差不多,實在有點兒突兀。 我的手掌較細,拿著的時候,更有點上重下輕的感覺, 事實上,220g的重量,相信大部份朋友,尤其是女士們,都可能會覺得太有份量。 配上手機殼後,機殼的厚度,剛好抵銷了這個長方鏡頭槽的高度,再拿上手,感覺截然不同,安全感大增。 事實上,兩個月前,坊間能夠找到的Galaxy S20 Ultra手機殼,選擇實在少之又少。 最後,我還是選擇了防護性較強的OtterBox,這個品牌的手機殼出名笨重,但勝在夠穩陣。 但我老實告訴你,我買了這個OtterBox Symmetry機殼回家後,其實是有點兒後悔的,原因是,這部手機本身的體積,對我來說,本身已經是略為偏大,現在配上這個機殼,更加是大得有點像塊磚頭。 但很快地,我又已經轉移視線了。 3200 x 1440高清,一定會寵壞你的眼睛。 6.9吋的AMOLED全螢幕,邊框與弧形邊緣,緊貼得幾乎無可再貼,個人認為,三星的手機螢幕,依然是整個手機市場中,對眼睛最友善的。 Infinity-O技術打孔的前置鏡頭,極貼邊的全螢幕設計,已經是由上一代S10開始,Samsung手機的一大特色。 今次Galaxy S20 Ultra更獲HDR10 +認證,播片的時候,畫面能夠伸展至螢幕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提升感觀的享受。 螢幕中下方,依舊採用聲波指紋識別,相比起上一代的S10+,流暢度和辨識速度,都有顯著的改善。 在這個口罩時代,你會份外覺得,這個開啟手機的方式,霎時間變得比人面識別,來得更實用、方便。 當把播放影片的App,手動設定為全螢幕,畫面就能夠填滿螢幕的每一個角落。 預設解析度的FHD+ 為2400 x1080,在這預設的解析度下,螢幕更新率可調高至120Hz(預設是60Hz)。 把解析度調高至WQHD+ 的3200 x …

不務正業的手機 Read More »

Sony WF-1000XM3 真無線超降噪藍牙耳機

兩年前,Sony推出的第一代藍牙Earbuds WF-1000X,藍牙連線極不穩定,續航力也弱,於是乎,傷了很多Sony粉絲的心。 但另一邊廂,Sony在藍牙降噪頭戴式Headphone方面,推出到第三代的WH-1000XM3,卻贏了漂亮一仗,成為同類型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與先吃了這潮流頭啖湯的Bose分庭抗禮。 每次搭飛機,我見到已入會Sony這款WH-1000XM3的朋友,似乎愈來愈多,梗有一位喺左近。 再回頭看藍牙Earbuds市場,兩年間,市場變化頗大,雖然,根據我個人在香港路面情況目測所見,Apple的Airpods依然是一枝獨秀,果粉比目皆是。 至於其餘一眾傳統音響及耳機品牌,包括B&O、Cambridge Audio、Sennheiser、Bose和Beats等等,已陸續加入藍牙Earbuds戰場,而且大多以高階音質作招徠。 主攻運動路線的Jabra和Jaybird,藍牙Earbuds以防汗、防跌(鯊魚鰭耳翼)等設計取勝,針對做gym或戶外運動,雖然音質平平,加上CP值高,當然又有一批忠實的捧場客。 至於Sony,在藍牙Earbuds市場中,卻未有受惠於WH-1000XM3的成功,一直都沒見一款接力產品出現,大家等了又再等,終於等到兩年後的今天。 可能基於科技上尚未成熟,Sony索性繞過了M2,一口氣由第一代跳到第三代,WF-1000XM3看來是Sony決意洗心革面之作。 推出不久,科技網站普遍給予正評,很多產品評測,矛頭都直指Apple Airpods。 Sony的產品策略,相信是想挾藍牙降噪HeadphoneWH-1000XM3成功的威勢,強調藍牙Earbuds WF-1000XM3內藏與前者有類似規格,體積卻更小更省電的QN1e整合降噪解碼晶片,令降噪及省電的效能,大幅提高。 先看看以下一些Sony官方提供的主要規格 新一代降噪藍牙晶片 配備新一代藍牙5.0晶片,音樂同步傳送至左與右兩聲道,音色大幅改善。 雙噪音感應器技術,雙重麥克風,可從四周捕捉更多環境雜音,降噪能力大增。 高清降噪處理器QN1e,高效消音,消耗功率亦更低,省電之餘,更支援24bit 192kHz的Hi-Res音頻檔。 配備6毫米圓頂型(CCAW 音圈)驅動單元,內建放大器及DAC 支援SBC及AAC 藍牙編碼。 舒適貼耳,全新設計 三點固定結構的降噪耳塞,符合人體工學設計,舒適貼耳。 提供4對混合矽膠,以及3對三重舒適耳膠的耳塞選擇。 續航延長,高達6小時 持續啟動主動降噪,連續聆聽時間高達6小時。 便攜式充電盒更可額外充電3次,聆聽時間可長達32小時。 USB-C導線可作快速充電,連接10分鐘即可延長90分鐘連續播放。  貼心設計 充電盒配備內部磁力設計,將耳機放進,啪嗒一聲即可妥善放好。 同時,充電盒亦可與NFC手機配對連線。 全新設計外型,改進盡在細節裡。 充電盒明顯比上一代造功較為精緻,印上Sony logo的玫瑰金色揭蓋,立即予人一種高級的感覺。 充電盒整體外殼則為防滑磨砂啞黑,手感甚佳(但極易黐指模),拿上手,已有一份高級的感覺。 耳機左右兩邊的Sony logo旁邊,各有一個小孔,是用作四周捕捉環境雜音的麥克風,令降噪功能更有效,當你需要聽取四周環境聲音時,效果更清晰。 右邊耳機單元,有紅點記認,是微不足道但卻細心的設計,只是被很多廠家卻忽略了。 細看之下,發覺耳機下側多了一個軟膠突位,戴上後才發現,佩戴時有助穩定單元在耳朵的位置,減低脫落的機會(這亦正正是上一代WF-1000X的問題之一)。 初時佩戴隨原機的矽膠耳塞,還略嫌有點鬆,換上另一對尺碼較合適我個人的三重舒適耳膠,感覺就舒服得多,佩戴亦更穩妥。 藍牙5.0,連接效率更高 打開Sony的專屬Headphones Connect app,不消數秒,已經成功辨認到耳機並且連接,功能設定大致上和其他Sony藍牙耳機接近。 但這一代的Sony 藍牙Earbuds,依然不支援同時連接超過一部主機,想連接另一部手機,又或者是電腦或iPad,就要事先登出已連接的主機,待另一部主機辨認一次後,下一次再連接時,才可直接登入。 但「轉機」的過程亦算簡單,啟動連接「目地的」(另一部主機) 的藍牙,左右食指同時按在耳機兩旁的輕觸面,不消兩三秒,就可連接成功。 無按鍵,輕觸式操控。 這耳機設計上的最大分別,是去除了上個版本的按鍵,轉為兩邊的輕觸式操控介面,有點像WH-1000XM3的迷你版。 左右兩邊可分別自行設定為音樂播放(跳播、暫停)、啟動降噪或語音助手(Google Assitant或Siri)三種不同指令,長按即可啟動耳機的環境收音,方便在聆聽期間與其他人交談。 …

Sony WF-1000XM3 真無線超降噪藍牙耳機 Read More »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 Samsung Galaxy S10+開箱

我手頭擁有了一部三星S9+,我和它相處了大概一年左右,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名開心用家,這是我目前為止,用過最捨不得換掉的Android手機。 但話未講完,一轉眼間,新一代的三星S10+已經出現在我面前,我頭也不回,已經把我的S9+拋諸腦後。 貪新忘舊,面對科技產品,男人就是這樣。 三星S10+開箱第一印象 今次Samsung一口氣推出的,除了三星S10+,還有他的細佬S10,以及細細佬S10e。 看過不少網絡上的三星S10+開箱評測,結論大都是,如果能力負擔得起,你又較喜歡大尺寸屏幕的話,還是會推薦直接選擇三星S10+就是了。 我手頭上的是RAM 8GB + ROM 128GB版本,這三星S10+價格(行貨)一般應該不過HK7000,作為旗艦級手機,我認為是物有所值。 有關三星S10+,而我先想說的是,當各大手機品牌繼續在鏡頭這領域中,鬥過你死我活,大家吹噓得愈來愈浮誇,幾乎媲美哈勃望遠鏡。 這部三星S10+ 給我的第一印象,反而是三星除了在鏡頭這兵家必爭之地,繼續有小改變大進步外,這一回,在其核心設計中,花了更多心思在用戶體驗上。 作為一名並非追數字追功能的手機用家,我還是覺得,整體使用體驗才是最重要。 以下是我對三星S10+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No.1 用戶體驗先決全新介面Samsung One UI 新機開箱,著機,螢幕啟動後,給我第一樣留意到的,是更新了的系統介面,是的,趁著Galaxy系列手機的10周年,三星亦順勢推出了全新版本的系統介面《One UI》。 大概是去年年底,只有部分地區的Galaxy S9及Note 9用戶,可以透過 Android 9 Pie的Beta版作業系統,率先體驗Samsung One UI,而趁著三星S10+這一代的新機系列推出,One UI亦正式全面啟動。 Samsung One UI 這簡潔化的新介面,主要是針對大螢幕手機的用戶體驗,更方便單手操控,App Icon亦改成扁平化圓邊的簡約風格,和Google親生仔Pixel有幾分相似,但卻有更多細節上的改良。 譬如,從前設在螢幕底部的Navigation Bar,你可以把原有的”Home”、”Back”和”Recents”三個指令的Icon完全隱藏,令螢幕更簡約。 設定為Full Screen Gesture後,只要在螢幕底部左中右三個位置,以指尖掃動螢幕,便可以做到同樣的三個指令。 表面上好像分別不大的小細節,使用起上來,以及在觀感而言,都讓用戶體驗來得更加乾淨俐落。 在兩代前Galaxy Note已經引進的Edge Panels設定,基本上在新的《One UI》中,未有任何新增功能。 置於右邊像一個隱藏的小口袋,拇指輕撥一下就可以打開的位置,今回只稍作微調。但的而且確,你可以說在新OS的優化下,所有動作都來得更流暢吧。 於是,我還是乖乖地,把所有常用的App和工具,收納在這個在螢幕右手邊,隨意可以用拇指打開的小口袋。 至於在測試版期間已廣受談論的Night Mode設定,你可以把螢幕設定在指定時間,或者是隨環境光暗改變,自動進入黑底白字的狀態。 對你的眼睛更友善之餘,更有助省電。 No.2 貼心就在細節,小改變大進步 可能知道所有錫機之人,反正都一定會買Mon貼,於是,今回三星也之體貼地,預先為大家先貼好Mon貼,各位朋友要留意,如果買了新機,不要以為這是平時新機出廠的保護膠膜,千萬不要撕貼。 …

5個愛不釋手的理由 | Samsung Galaxy S10+開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