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觀點

不要浪費每次面試的機會

最近,開始陸續和今屆的畢業生面試,剛好看到這套由 Tribal Worldwide Singapore 的舊同事創作的短片,當中講及應屆畢業生的一些求職挑戰,實在感到有所共鳴。 在面試的席間,聽說,有不少去年畢業的同學,至今仍未找到工作。 今年,兩屆的畢業生都一起在找工作,加上目前的世界疫情及政治動盪,相信大家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是難上加難。 我的公司,規模很小,只可以維持在「一圍枱」的人數,沒能力給大家太多希望,但我仍會盡最大努力,希望可以給一部分的同學一個面試機會。 而我想告訴各位同學,即使是一次面試,都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千萬不要浪費人家和自己的時間,大家要好好珍惜。 所以,我懇請各位,切勿因被拒絕而被打敗,也不要輕易地放棄,能夠獲得面試機會,已經是賺了一次令自己更好的機會。 我公司有一位同事,第一次來面試,那個時候,我們覺得他不適合,未有把他錄用,但我們卻給了他一些忠實建議。 一年後,他把作品集重新整理,再次來我們公司敲門,他的作品,近乎脫胎換骨,這一次,面試後,他馬上被錄用。 目前,他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肩負著我們公司一些最重要的項目。 人生的路,很漫長,當中必定有起有跌、有喜有憂。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無論順流逆流,都一定要繼續游、往前游。 回想我開公司的當初,我的太太再三叮囑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一定要給機會剛畢業的年輕人。 因此,我公司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每一年,都起碼要請一個畢業生,或者從其他行業轉過來的廣告新鮮人。 公司成立以来,我一直都履行承諾,每年都聘請過最少一名新鮮人,他們當中,有些還在我們公司,有些已經從我們這家小公司畢業,有著其他的發展。 一年一度招聘廣告新鮮人的時間又來了,以下是其中一個職位,但如果你有其他技能或想法,也不妨前來應徵。 https://gss5.hkdai.hk/display-job/1200/Associate-Art-Director.html?searchId=1593149132.29&page=1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你來說,除了一份收入,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什麼時勢?你還要和我講工作的意義?」 是的,無論你的工作崗位是什麼,你都一定會找到你的意義,問題是,你有沒有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你面前的工作。 「世界這麼壞,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 正正因為世界未必可以變好,但你卻可以哦。 即使是同一個工作崗位,無論你覺得是多麼的卑微,你都一定可以找到你屬於你個人的意義,同時,讓你自己變得更好。 當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的小意義,組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構成我們心目中的那一個世界了。 我不是在販賣希望,說句老實話,有關這世界的未來,我其實也是不敢過份地樂觀。 只是,當我見到有一代接一代的年輕人,還在努力奮鬥中,我覺得,我沒資格把腳步停下來。 「工作就是工作,為什麼要有意義?」 就是為了要走更遙遠的路。 我每天都在想,我的人生,其實每天都在倒數。 假使我能夠活到70歲,我不打算退休,一直做下去的話,我其實只是剩下不到6000天的日子,試問,我怎可以讓自己過著沒意義的一天? 「那你覺得,什麼的工作,才有意義?」 可以讓我感覺踏實地,經歷每一天,能夠為我身邊的人,帶來不同的生活意義,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了。 這是我公司新鮮出爐的作品,在限聚令期間,經歷種種制肘下完成。 廣告的故事中,出現了身處不同工作崗位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聲。 對於他/她們來說,每一份工作,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事實上,除了我公司的同事,協助拍攝的製作團隊,大部分都很年青,拍攝時,全部都很認真、很賣力。 市道欠佳,有人會感到很氣餒,但也有很多人,仍然會很努力,而且願意多行一步。 因為,除了一份收入,我相信,他/她們也尋求一份成就感。 真的,香港地,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大家都還在努力地,活好每一天。 有點抱歉,拍攝期間,我沒機會向他們逐一致謝,現在,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向他們說一聲多謝。 雖然不是什麼大製作,但我卻是衷心地,想透過我這個客戶給我的機會,在這個陰霾籠罩下的大時代,給還在努力中的你,說一聲多謝。 以下這篇文案,第一稿寫好,我被同事否決了好幾次(是的,我們公司的規矩,同事可以否決上司的作品),然後,呈給客戶,又被客戶修改不知多少次。 最後,客戶收貨了,我卻自己來翻案,在錄音前一刻,再修改。 是的,做了28年廣告,今時今日,我除了是公司的財務採購換水等雜務的負責人,我還是做著文案小工的工作,和我28年前做一行時,沒什麼不一樣。 總是覺得,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點,也許,這就是我的工作意義吧。 「同一份工,換個角度,可以有唔同體會。 揾工,你同時會想揾到一份認同; 求工作安穩,你更想令家人生活安心; 炮製美味,你亦想添加多一點人情味; 你熱愛科技世界,你更追求以人為本嘅境界; 除咗係一份工,更加係一份使命感; 用對方嘅視覺,你搵到截然不同嘅視野; 同一份工,對每一個人嘅意義,都可以好唔同。 尋找多一重嘅意義,路就可以走得更遠。」 #JobsThatMatter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經營品牌,先要有故事,幾乎任誰都會說。 的而且確,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品牌,你先要找到你品牌故事的重心,而你的故事,又能否打動別人。 話說我最近惠顧了一家餐廳,這家店在網絡上發佈了很多動人的品牌故事,也有媒體的曝光,故事打動了我,於是,趁周末長假期,我便和太太,專程從愉景灣的家,老遠跑到九龍的鬧市光顧。 第一身體驗後,我發覺這家店的產品質素與整體體驗,與我期待中的品牌體驗,落差實在太大,於是,第一印象就大打折扣。 因為有期望,所以更容易失望,再動人的品牌故事,到頭來卻幫助不到產品的平庸。 回家的路途上,我又再次提醒自己,無論你的品牌故事多動聽,建立品牌前,你實在要先好好地下苦功,把產品/服務的品牌體驗經營妥善,不要錯過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每一個機會,尤其是,第一次的機會。 事實上,所謂產品內容,除了實體產品,還包括了整個消費產品的整個體驗。 產品體驗,由決定購買前的一刻,第一次與產品的相遇開始。 品牌第一類接觸 First Moment of Truth FMCG(快速消費品)界的龍頭P&G,對此尤其注重,過去十多年來,他們便奉行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和Second Moment of Truth (SMOT) 兩大教條。 所謂的First Moment of Truth (FMOT) ,就是當消費者第一次在實體店舖,或者是網店上接觸到你的品牌的那一個關鍵時刻。 這個時刻,一般可能只有數秒,按照一些學術硏究,就認為一般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時間決定於5秒前後之間。 我有位大學老師說過,你給人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第一印象」,顧名思義,第一次的機會,就只有一次,所以你要好好掌握,因為,這個世界,未必會有第二印象這回事。 產品包裝是基本功夫,當然要做得大方得體辨識分明,其次,在大型連鎖商店出售的特別推廣包裝,更是促進銷售的重要工具之一。 隨便走入一家超市或連鎖店舖,你更隨時會察覺到,如P&G或Unilver這類FMCG龍頭大公司旗下的產品,可能是最重視店舖內陳設的品牌。 他們旗下多不勝數的品牌,即使是同一類產品,也隨時可以充斥了大半個貨架,因為有足夠的資源,地盤霸位也霸得最多位置又最搶眼。 網絡世界的品牌第一類接觸 來到網絡世界,你的網店,售賣產品的虛擬貨架,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店舖內及產品上標籤的POSM(Point of Sale Material),也同樣地做得分外搶眼球,同時,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眉細眼的POSM,其實亦扮演著引導或誘導顧客選購之目的。 品牌網店,我向來是崇尚使用現成template的簡單設計的,雖然可供客製化的空間較細,但因為這些大部分都是經歷過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實證的介面,站在普羅用家立場,一般體驗較佳。 網店要花的功夫,除了背後系統是否流暢,能否提供足夠數據改善購買體驗及追逐潛在買家外,其次,就是產品圖片、文案或圖表解說等等。 我見過不少大品牌,就連一張產品照片,似乎也不捨得花點錢給專業攝影師拍攝,寒寒酸酸地把產品展現在網絡平台上,這個FMOT,就已經馬上被大打折扣。 除了產品照片,展示產品的標題設計,文案描述等等,和實體店內的POSM一樣,都是考功夫的工作,要在云云海量的產品中突圍而出,一定要花點心思。 正因為是在網絡世界,品牌管理更要一絲不苟。 「只是放上網,何必這麼講究?」 我聽過不少廣告客戶,或甚至是做一些所謂的網絡營銷專家,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 如果大家堅持做差不多先生,我也沒興趣和大家爭論。 我所持的看法就是,經營品牌,其實就是要這麼講究,那管那只是一些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細節,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點,加起來,品牌才能成形,更何況,這是與消費者建立品牌關係的第一次機會。 更何況,在網絡世界,我們不能依靠銷售人員在旁向潛在買家即時推銷,或者是進行跟進解說。 消費者瀏覽網店,都是在自助的模式下,進行選購,品牌難以主動地影響消費者一舉一動的決策變化,從而作出主動引導他/她的消費選購及埋單。 但我相信,經歷過近期網購大熱的洗禮,品牌會陸續開始,好好地重視這個網絡世界上的FMOT。 品牌第二類接觸 …

品牌故事與品牌體驗之間的距離 Read More »

抗疫,運動仍需努力。

即使世界運作暫時停止,我們的身體,卻不能靜止,運動,還是要繼續。 世界各地全民抗疫持續,近期因為多了人在家工作,有些國家更是要求嚴守保持社交距離,於是一眾運動品牌,都紛紛發起呼籲,鼓勵大家持續在家勤做運動。 較早前,就在YouTube看到 #PlayForTheWorld 這支短片。 片段中,在世界不同角落的運動員,分享了他/她們在抗疫期間,留守家中仍堅持運動的照片和短片。 在云云國際級專業運動員當中,LeBron James、Ramla Ali和Sara Hughe等等之外,還居然包括了,來自香港,出現了半秒的曹星如。 To those playing in living rooms To those playing in kitchens To those playing in bedrooms To those playing in driveways To those playing in basements To those playing in hallways We may not be playing together We may not be playing for our countries …

抗疫,運動仍需努力。 Read More »

逼你看的廣告,6秒也會嫌長。

YouTube成為免費電視台,廣告也隨之湧現。 抗疫期間,最多人做的事,未必一定是Work From Home,反而是Watch From Home。  見不少朋友近期的共同話題,就是在Netflix追什麼劇,當Netflix的劇都追得七七八八,大家便唯有上YouTube找其他視頻內容看。 也難怪,近期上YouTube,發覺廣告真的多了,尤其是,那些在你想看的視頻前,Unskippable 的6秒廣告。 這類Unskippable強制觀看視頻廣告,廣告客戶荷包夠厚的話,其實還可以有15秒或20秒的版本。 但網絡廣告界的主流,還是以強制觀看的6秒視頻廣告,官方名為Bumper Ad的模式最受廣告商歡迎。 YouTube為我們提供免費娛樂,某程度上,幫幫忙,看看客戶提供的廣告,成為了觀眾責任之一。 就好像電視錄影機還未發明的年代,看免費電視台,你就要被強制觀看廣告,這是無可厚非的。 6秒Bumper Ad並非什麼新事物,YouTube老早在2016年已經推出,這個廣告模式備受廣告商戶的青睞,其一原因,就是觀眾不可以跳廣告,廣告開始了,觀眾就要被逼看完,所以,足本6秒的收視,明買明賣,曝光率必有保證。 事實上,網絡世界打廣告,要逼觀眾讓你把廣告播完(是整整播完,不一定是看完),甚艱難,理論上,因為收視有100%保證,Bumper Ad基本上就是一個完美的網絡廣告模式,廣告客戶一分一毫也不會浪費。 於是你會明白,為何廣告客戶對Bumper Ad趨之若鶩,荷包即掏。 看廣告的過程,也是一種品牌體驗。 但問題是,我發覺不少廣告商戶在YouTube投放Bumper Ad時,大多只是一廂情願地把廣告「兜口兜面」地直接投向觀眾眼球,以為只是區區的6秒,卻很少有考慮過觀眾的體驗與感受。 即使是6秒,但因為出現頻繁,於是亦有疲勞式轟炸的感覺,某程度上,有機會令觀眾對因廣告而對品牌生厭。 是的,有某個品牌的紙包奶廣告,最近似乎鎖定了我作為目標,同一個廣告,天天不止一次作疲勞式的6秒轟炸,某日,我在超市貨架路過見到這產品,我嚇得幾乎要掉頭走。 這廣告本身可能並無不妥,但當它出現的干擾次數令我感到煩厭,潛意識中,令我開始討厭這個品牌。 廣告的本質就是干擾,亦因為這原因,廣告創作人如我和一班行家,需要每天在費煞思量,希望能夠透過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有用資訊、具娛樂性或的情節、又或者最低限度是美輪美奐的畫面,令觀眾可能稍稍有興趣「留意一下」我們客戶的廣告內容,把廣告的干擾性,盡量減至最低。 事實上,不要說6秒,哪怕只是1秒,干擾就是干擾,可以很惱人。 6秒搶眼球,有了收視,之後還有甚麼? 的而且確,6秒Bumper Ad搶眼球這一招功能性很強,但這幾乎是唯一的功能。 廣告商戶在製作6秒Bumper Ad的時候,要先了解這本質,然後大可考慮這作為前導性廣告(Teaser Ad)。 即使只有6秒,亦可以先透過創意畫面或具吸引力的訊息,引起觀眾的好奇或注意,然後,再以其他的廣告創意,透過不同的廣告頻道,繼續誘導消費的興趣,把故事好好地說下去。 6秒Bumper Ad,不可以是你的網絡視頻廣告策略的唯一一招,6秒的連珠炮發短打之後,你還有什麼殺著?這是一個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廣告客戶在有限預算下,如何令合作利益最大化?

剛剛過去的週末,有朋友告訴我,在電視台的當年今日新聞片段中,見到我的出現,時為2004年。 那個時候,香港正逐步走出SARS的陰霾,但經濟依然低迷,廣告業當然是首當其衝。 當其時,我和我的團隊製作了一個系列的小廣告,而這段新聞片,是和這個廣告有關。 廣告客戶是Papyrus,廣告概念是”For truly special gifts, Papyrus”。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廣告概念會用英語? 雖然我是中文文案,但因為這是一套為TVB明珠台(英語頻道)製作的廣告,所以我的構思過程,都是用英語的 雖然我的英語很爛,”For truly special gifts, Papyrus”卻成為了我第一句面世的英語廣告標語。 說回這個Papyrus電視廣告系列,那個是Digital拍片還未盛行的時代,除了電視台的8萬8廣告套餐會用beta cam video,大部分廣告片都是菲林拍攝。 說話某天我路過公司的fax機,見到有一間名為Papyrus的公司查詢,問有否機會合作。 我對Papyrus這家在Pacific Place及Lee Garden等高級shopping mall有分店的禮品店,略有印象。 於是,我便馬上和我的澳洲裔老闆約會見客,但誰知,這個客戶原來只是買了明珠台的廣告套餐,但他覺得TVB的製作只是廣告雜誌,於是希望做好一點。 只可惜,客戶的預算真的不多。 在一般的情況下,客戶當日所給我們的預算,廣告公司已經會掉頭走人,但我和老闆見這位年紀老邁的加拿大裔客戶盛意拳拳,加上,他更告訴我們,願意給我們相當寬鬆的創作自由度。 可是,這個預算,即使我們不賺錢,論給第三方的製作成本,始終有難度。 「沒錢用菲林拍,不如就用beta cam video拍吧。」 於是,我和我的美術指導拍檔,先擬定了「Papyrus是一家專賣special gift的精品店」這個傳播核心內容,然後,就出了”For truly special gifts, Papyrus”這個語帶雙關的廣告概念。 執行手法,我們將計就計,採用了平時拍廣告片試鏡的執行手法製作,我們公開招聘誠徵自問具有”Special Gift”的朋友,所以廣告演員,全部都是來試鏡的普通人。 感謝製作公司的幫忙,在演藝學院的學生壁報板登了一個試鏡廣告,期間,亦找來不少自己的親朋戚友前來試鏡。 最後,客戶從試鏡的「演員」中,選了一批具備”Special Gift”的朋友,成為廣告中的主角。 有趣的是,試鏡的「演員」中,包括了當時還在新城電台做sales,身材已經相當豐厚的阿Bob。 試鏡時,他自稱懂得三秒減肥大法。 製作公司覺得好玩,也不介意幫忙走多一步,即使預算有限,最後,我們還是合共完成了8條15秒廣告片。 男旁白配音,是我公司的一位英文copywriter義務幫忙。 簡單的音樂和音效設計,則由略懂音樂製作的我,自己包辦。 廣告試鏡期間,我的洋人老闆,告訴了他在電視台任職的朋友,我們正在做一件這樣的事情。 那個時候,香港的整體氣氛仍然處於低迷狀態,那位朋友覺得,香港人需要在週末看一些輕鬆的新聞故事,於是,馬上安排了TVB新聞部過來拍攝,當其時,負責的記者是呂秉權。 拍攝當日,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就是原來記者行家之間會互通消息,於是,除了TVB,當日還出現了ATV和Cable TV的記者朋友。 廣告最後的迴響不俗,即使預算不多,但客戶說他很多朋友和熟客都看到,同時也十分喜歡這輯廣告,要知道,那個時候,YouTube還未出現,廣告只可以在電視機面前看。 我相信,由於明珠台的廣告費相對低,因此,此廣告在明珠台也有一定的出現頻率。 回想當年,我們團隊都只不過是抱著一個「大有大做,細有細做」的心態,去努力完成這個系列的電視廣告,期間,沒有計算太多其他的因素。 可是,為什麼當時能夠成事呢? 最重要的兩大因素,第一,是客戶給予我們相當的自由度;第二,製作公司願意在極度緊絀的預算下,專業地把整個系列的廣告執行出來。 …

廣告客戶在有限預算下,如何令合作利益最大化? Read More »

廣告人啊,你們都是賣花讚花香的戲子?

「你正在替這個品牌效力做廣告,你當然會賣花讚花香。」 我們這些做廣告的,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走在非廣告業朋友們的圈子的時候,總經常被人這樣質疑。 雖然,正所謂「受君之祿,擔君之憂」,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 就像很多年前,我曾經為桂格這品牌效力,因為有段日子日對夜對,日久生情,於是,每天早餐煮個麥皮,已經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而這個習慣,持續了差不多20年。 雖然,在我首十年做廣告的生涯中,也曾經為過全球三大香煙品牌效力,但我卻是從來沒沾過一口煙(二手煙除外),也沒有和這些品牌發生任何感情。 因為,我心知肚明,這只是工作哦。 但回想我從前還在國際4As廣告公司打工的日子,大部份國際客戶,都是被總部「恩賜」給我們的,基本上,本地辦公室亦無權拒絕。 這些被總部「恩賜」的客戶,始終「有辣有唔辣」,於是,有部份要被逼就範的同事,會做得分外氣餒,邊做邊罵。 但其實,客戶的那一方,又何嘗不是都一樣?這段廣告公司與品牌的本地婚姻,始終都是盲婚啞嫁。 因為做得氣餒,如非必要,有些同事,在工作以外,就會堅決惠顧該客戶的產品。 我舉個例(但大家不要當是真的哦),譬如你明明是做麥當當漢堡的,你在午餐叫外賣時,居然買了肯德德炸雞回辦公室吃,你還不特止,居然要筵開幾席,幫同事一起買回來吃。 「我只是打工的,你買到我的靈魂,但你不要指望能夠買得到我的肉體。」同事B於是說。 湊巧有外國人高層路過,看到,勃然大怒。於是,馬上回到自己的辦公室,霹靂啪嘞,使出一貫外國人高層最厲害的招數—–出email給全宇宙。 「我們公司大部份同事,出糧都是靠這個客戶的,你們豈有此理,竟然在這個地頭作出這不忠不仁不義的事情?由即日起,我鄭重宣佈,這個辦公室,一律嚴禁炸雞!」 我覺得這位外國人高層所說的,其實真的不無道理,因為,這其實已經牽涉到一個工作道德的問題了。 可是,我卻經常反省,究竟我們這些廣告人,替客戶效力的時候,究竟要對客戶的品牌有多忠貞? 的而且確,我真的認識有些朋友,做得百事,就永遠不會飲可樂;做得Nike,就永遠不會穿adidas;做得Canon,就會一世反Nikon,即使轉了工,也依然不變。雖然未至於要發毒誓,但卻真的是義無反悔地,100%投入。 「你們這些廣告人和廣告代言人,其實都只不過是品牌妓女(Brand Prostitute),那個客戶給你錢,你就會為那個品牌說好話。」 某一年,有位從總部剛剛調任到香港,客戶方新上任的外國人高層,在第一個會議上,就這樣地狠狠恥笑我和我們的一眾同事。 因為這始終是一個大客戶,席間,我見我的老闆,繼續強顏歡笑,唯唯諾諾,沒有絲毫反駁。 那一刻,雖然很難受,但我明白,我的這位老闆,始終是一個大局為重的人,他和客戶翻了臉的話,我們這些繼續要每天面對這個客戶的小兵,生活會不好受。 自此之後,我的體會是,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開自己的公司的話,我會盡我所能,只選擇和我及我團隊喜歡的客戶及品牌合作。 職場生涯好,人生也好,最痛苦的,莫過於沒有選擇。 可是,如果我還是在某個工作崗位的話,我會堅持使用客戶的產品。 舉個例,我明明本來是用iPhone的,但有一段日子,因為同時效力Microsoft和Nokia關係,我換上了當時剛剛推出,行Windows OS的Nokia手機。 這款手機好不好用?老實說,其實不容易用,但我卻堅持用了一段時間,因為,不是這樣的話,我根本沒可能全情投入,替客戶把這個品牌的廣告做好。 最近,在網絡上,見到有朋友討論,某個政治光譜的朋友,明明頭上戴著某個顏色光環,還應否接手或投標政府委任的廣告工作云云。 有朋友問我看法如何,說真的,我真的沒有答案,我只覺得,這是一個自由的商業社會,大家都應該尊重人家的商業決定,何必對人家的決定,彷彿大義凜然,指手劃腳? 如果你批評我「賣花讚花香」就是廣告人的特質,這一點,我會欣然接受,因為,如果賣花的人不讚花香,我反而會自問:「我會否已是精神分裂?」

Nike致Kobe Bryant的告別式

When I retire, I want to look back the way I walked past, every day, I have paid my all! Kobe Byrant 不需要重溫昔日的精彩畫面與片段,簡單的聲音與文字,竟勝過千言萬語。 因為,長存在腦海中的記憶,原來,單靠聲音與文字,已可以令人感到歷歷在目。 人生匆匆,來到盡頭一刻,不必在乎你得到了什麼,而是要自問一聲:「你究竟留下了什麼?」 Inspiration is forever.

MOVIOLA “Carry The Flame” 30年,薪火,相傳依然。

我是1992年入行做廣告的,那個時代,中國大陸的廣告市場剛剛起步,我才剛畢業沒多久,就幸運地加入了奧美駐香港的中國部門,每個月,都遊走奔波於北京、上海和廣州幾個城市。 初入行,聽前輩說,香港廣告界有幾家響噹噹的影片廣告製作公司,每家公司,都總有一位脾氣不太好,但卻又充滿着個人魅力的掌門人。 他們位位各領風騷,狀況,就有點像金庸射鵰英雄傳內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而當中,MOVIOLA的掌門人David Tsui徐導演,正正是香港影片廣告界的翹楚之一。 徐導演除了精彩作品無數,更重要的,是這家廣告界的少林寺,曾經栽培過不少傑出的廣告導演、製片、攝影師等等的行業精英,擔綱了薪火相傳的責任。 MOVIOLA今年剛滿30歲,他們特意製作了一份紀念品送給廣告業界的朋友,我是有幸收到這份心意的其中之一。 精緻的盒子上面寫着Carry The Flame,內裡原來是一個香薰蠟燭台。 在這個風雨飄搖、居然又有人揚言要放棄下一代的這個時代,Carry The Flame這句話,似乎別具意義。 十年人事幾番新,更何況是三十年? 事實上,由80年代到今時今日,徐導演的作品,一直都見證着香港、甚至是整個亞洲地區不同時代的風貌。 無論是輕鬆惹笑的溫馨小品、大時代氣勢浩瀚的大製作,他的作品中,往往都饒富濃濃的人文氣息,同時間,亦散發出着一種令人懷緬的時代品味。 據說,他在拍片時,對場景的每件大小道具,都要求甚高,這些細節,往往就是Good與Great的分別。 小弟不才,當年還在廣告公司做創意的時候,只經歷過與徐導演合作的兩次機會,可是,他的精彩作品,大多數都依然令在下印象難忘。 回憶有時未免太完美,所以,回憶有時會騙人,所以,我經常會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沉溺懷緬過去。 可是,今天早上,我卻在MOVIOLA的Vimeo帳號,一口氣重溫了徐導演的多輯精彩作品,感覺上,就如看了一趟Cinema Paradiso電影的濃縮精華。 一下子間,我驀然發現,間中緬懷一下過去日子的喜與悲,卻又會提醒我們,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更勇敢地,迎接將來的挑戰。 徐導演的優秀作品,多如天上繁星,以下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足以證明,他的作品,的確足以成為香港以及整個亞洲地區,過去30年的時代見證,有些舊作,今天再看,依然令人怦然心動。 30歲,你正好處於壯年的最佳狀態,你既累積了相當的人生經驗,卻又未有完全被世俗同化;你既對個人充滿了自信,卻又還會周遭不滿的處境,充滿着焦慮與躁動;你既開始享受到努力得來的甜味成果,卻還是期待新的挑戰、拒絕坐享收成期。 期待MOVIOLA的下一個30年,薪火,相傳依然。 2018 UOB “Bookstore”  2017 Mitsubishi Episode 1 “Mother & Daughter” 2013 PepsiCo “Bringing Happiness Home” Solvil et Titus “100 Years Of Love”  2005 Langham Hotel “The Butler” Director’s Cut 1998 P&G …

MOVIOLA “Carry The Flame” 30年,薪火,相傳依然。 Read More »

Who Killed The Adman?是誰殺死了廣告人?

這一支短片,裡面出現了很多我很敬佩廣告界的前輩,他們都是上一代在中、港、台、新加坡等地,曾經叱咤風雲呼風喚雨的廣告人。 當中包括Tomaz Mok 莫康孫、Peter Soh 蘇秋萍、Jimmy Lam 林俊明、勞雙恩、CC Tang 鄧志祥、TB Sung宋秩銘、鄭以萍以及Tom Doctoroff。 擔綱製作這支短片的,是另一位同輩的創意大師Norman Tan陳耀福,以及他的女兒Lili Tan思立。 我相信,今天他們大部分都已經退下火線的他們,在年青的時代,他們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 但想當年,他們卻沒有被打敗,而且,還一直為廣告貫注以無限的熱情,所以,更難的難關、更刁難的客戶,都沒有把這批廣告人幹掉。 來到這個世代,我聽見很多「廣告人已死」的說法,大部分人,會抱怨是大氣候大環境所致,但我覺得,真正殺死廣告人的兇手,可能是廣告人自己,或者是整個廣告行業過去十多年的壞制度,你試試問一下,任何人一位年近40歲左右,在這一行打滾超過十年的廣告人,他們知不知道17.65%是什麼? 另一個重點,就是廣告這東西,在如今的商業社會、流行文化、品味潮流等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響力,過去十多年來,無可否認,老早已是大不如前。 而廣告的定義,亦因為新媒體新人事新作風興波作浪之下,變得愈來愈含糊,過去廣告界前輩致力把廣告成為一門專業,但這門專業,這個年頭,能夠進入的門檻,也愈來愈低。 一個對社會沒有影響力的專業,很難會被人重視和推崇。 「是誰殺死了廣告人?」這個命題,其實與「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做了廣告27年,過去幾年,我聽過不少我那一輩的廣告人,老是說著是互聯網及現代科技如何謀殺了廣告人。 其實,我覺得,在人家殺死你之前,你如果還是只顧著往後看,緬懷著昔日的光輝歲月的話,你老早就就會已經被自動殺死了。 廣告人好、任何其他行業的職人也好,請不要花時間花心機尋找「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尤其是,如果你已經一把年紀,時日無多,你以為自己已經步入收成期?對不起,這個社會,任何行業都不會再容許你,因為年資最高,就可以坐享其成。 是的,我們都要往前看。 從前真的比現在好嗎?每個人的造化都各有不同,我沒有絕對答案。 我只知道,這一刻,我主觀地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充實、更美好,而這一刻,幾乎每個早上,我還是很努力地思考面前一大堆要解決的問題的答案。 而那個答案,即使我還是在做廣告公司,但卻很多時,答案都未必再會是大部人眼中的廣告創意。 作為一個廣告人,生活雖然間中還有點挑戰,但托賴,今天的我,活得還好,還未有被這業界幹掉,朋友,你們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