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di

坂本龍一的最後樂章 《12》

2023年1月17日,剛剛踏入71歲的當天,坂本龍一的最新專輯《12》,在音樂串流平台首先發行,一如既往,我手寫我心,用音樂說話。 恰如其名,專輯《12》內,有12首純音樂作品。但與其說這是一張新作品專輯,不如說這是敘述了作曲家養病期間,12天心情的速寫日記。 除了20220302 Sarabande,是唯一一首有標明是緩慢三拍子舞曲風格的作品,專輯中其餘每一首歌曲的名字,都只是一個標示了日期的編號。 每一首歌曲,每一個日子,都記錄了他當天的心路歷程,是音樂家以聲音進行素描的音樂敘事手法。 專輯由20210310展開,一首以Synth Pad營造略帶不安的空靈氣氛,思潮蕩漾,紀錄了坂本再次確診罹患癌症的一天。 大致上,整張專輯的作品,前半部都是以電子合成器+鋼琴+環境聲效編曲為主的風格貫穿,旋律和編曲都極其簡約,甚至是,有點像家庭錄音室音樂Demo的感覺。 20220123中,除了環境聲,亦出現了相信是坂本本人的呼吸和氣喘聲,甚至是琴凳移動中的雜音,與簡約鋼琴旋律,在空蕩蕩的回音中,互相呼應。 呼吸聲雖則微弱,但卻跌宕有致地,襯托起彷如在零下氣溫冷凍房中敲響的鋼琴旋律,在充滿空靈感的氣氛中,令人詫異地,卻增添了一陣微微的暖意。 專輯後半部,鋼琴的角色略顯重要,但主要還是電子合成器的效果聲托底,配合鋼琴點綴的環境音樂,當中,也有採用了一些的不協調和弦,帶點不安的張力。 音樂中,既沒有明顯的主題旋律及變奏,部分更是無調性音樂,樂曲的進行,像是在意識流中飄流。 20220302 Sarabande和20220302,以及20220404,在簡約的鋼琴旋律中,我們彷彿聽到坂本在向他的音樂英雄們,Bach、Chopin、Debussy等等,逐一以音樂進行默禱。 琴鍵被按下時的聲音,除了因為演奏者腳踏sustain pedal外,有時亦配合了音響效果,產生了深邃的迴響、雜音和共鳴聲,像在腦袋中迴旋,餘音裊裊。 20220307的音樂格調,亦令我聯想起Harold Budd的作品,鋼琴的聲音,像乘著光影的空氣,把你帶往沉思的境界。 來到最後的20220304,即使正步入生命的倒數階段,坂本卻選擇了以最優雅的姿態,靜靜地進行冥想。 甚至是,我覺得作曲家本人有嘗試克制著個人的情感,以一股極其平靜的心情,點起一炷香,靜聽風鈴的聲響,與聽眾交流,讓思緒中的雜念,慢慢地沉澱。

Brian Eno | FOREVERANDEVERNOMORE | 沉浸式電子樂音

雖然有很多個人看法,Brian Eno卻從來不喜歡說教,一如過往他不少的作品,你把這2022年新作《FOREVERANDEVERNOMORE》一口氣聽完,就會像被作者帶領你遊歷過一趟沉思之旅。 專輯標題已說明所以,Brian Eno試圖透過他的音樂,靜觀無常之境,透視世界正急速變化,同時,又有大部份的事物將會消失於無形的深切感受。 有關這專輯,Apple Music的主持人Zane Lowe和Brian Eno有個很精彩的對話,當中Brian Eno談及音響如何由單聲道、兩聲道到目前的360多聲道的發展,作為創作人,試過不少音響裝置藝術的實驗,他更樂意擁抱Dolby Atmos這音響技術,去為聽眾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Apple產品用家除了可以感受到獨特的Spatial Audio聽覺體驗,這專輯甫一開聲,最令我感到、有新鮮感的,是Brian Eno罕有地開金口的歌聲,此外,還有他和女兒Darla Eno及姪女Cecily Eno參與的聲演。 在一片片靜如止水的音效和音樂背景包圍住的中央,出現了一層層飄逸的歌聲。 事實上,Brian Eno極少在自己的作品中獻唱,對上一次,已是2005的《Another Day on Earth》。 與其說他們是在歌唱,不如說他們是在吟誦,又或者,是成為了電子合成樂器的一部分,可能會來得更為貼切。 《We Let It In》像來自外太空的呼喚,人聲佈置在360度的不同位置,深不見底的低頻電子聲效,與其他漂遊自四方八面的電子樂音,相映成趣。 《Sherry》是一首採用了較多不協調和弦的歌曲,Fender Rhodes琴鍵和弦,零星點綴的Guitar Licks,被如空氣般的層層音效包圍。 《These Small Noises》無論旋律、編曲和文字,都帶點宗教意味,像在向上天默禱。 《Making Gardens Out of Silence》是整張專輯中篇幅最長的作品,長達8: 21,原先是為某藝術策展活動製作。聲音像把聽眾帶進無重狀態,耳朵浸淫在一陣陣電子聲效中,隨海浪起伏漂浮。 74歲的Brian Eno,依然在嘗試一些新的錄音技術,依然有貨交,厲害。

小號界新紮師妹Lucienne演繹傳統協奏曲

Lucienne Renaudin Vary: Trumpet Concerto – Lucerne Symphony Orchestra, Michael Sanderling 在古典音樂界,音樂神童有不少,但以小號手而言,兼且還要是一名個子小小的小女孩,Lucienne Renaudin Vary可能是第一人。 最初我是在YouTube看到還是11、12歲的她,已經把手中的Cornet吹得似模似樣,站在台上腳踏涼鞋的她,演奏時左搖右擺,投入忘我,從她的小號聲音中,我感受到無拘無束的自由氣息。 才13歲,技術已見成熟,贏過無數音樂獎項,其中,包括以法國小號之神Maurice André之名設立的青年音樂家大獎。 作為樂壇明日之星,17歲簽約Warner Classics,首三張專輯,主要以夾雜百老匯經典歌、流行古典旋律,以及拉丁音樂等,都是一些較為易入屋的作品,甫一推出,廣受好評。 今年23歲,Lucienne剛剛推出第四張個人專輯,曲目卻來一個華麗轉身,還原基本步,打正小號協奏曲旗號,收錄了一些較傳統的標準小號曲目,也有一些近代作品。 Hummel和Haydn兩套古典時期的協奏曲已不用多加介紹,Lucienne以柔和甜美的音色,配以輕鬆自若的造句手法,讓這兩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歌曲,重新賦予新鮮感。 愈是考驗技術的樂句,Lucienne愈是以更步履輕盈的手法,輕描淡寫地如大筆一揮;在處理慢板的第二樂章,如歌唱般的優美造句,更突顯她在技術上的老練。 巴洛克時期的Neruda協奏曲,Lucienne把所有高音域部分的旋律,都處理得如信手沾來,行雲流水中在音階上一上一落,技巧實而不華,絲毫不讓人感到任何壓力。 俄羅斯作曲家Arutunian的協奏曲,算是小號曲目中的經典炫技作品,受俄式樂風影響,大部分小號手都會以較霸氣的姿態演譯。 但Lucienne卻一反主流,她以一貫的作風,用較為細膩的音色和造句手法,賦予此曲另一種姿態,主題旋律注入柔中帶剛的力量,如風中勁草,處理慢板樂段時一如電影配樂,有畫面,充滿戲劇性效果。 Big Band音樂中的喇叭之王Harry James,曾經寫下一首只有一個樂章的協奏曲,Lucienne這個版本卻重新編曲,成為銅管小組伴奏小號獨奏。 事實上,除了古典音樂的範疇,Lucienne一直都試圖讓大家認同她在爵士音樂上的成就,雖然,相信因長年受古典音樂訓練的薰陶,她的爵士樂風還是過於有板有眼。 但無可否認,她在Harry James此曲中展現出精準老練的技巧,無論是吐納和指法上的操控速度,音域上的柔韌性,華彩樂段中不費吹灰之力的飆高音,都一一教人技驚四座。 一曲既畢,我已在期待Lucienne的下一張專輯。

2023年數碼廣告回顧與前瞻

數碼媒體國際新形勢 數碼媒體及營銷經歷了過去十年的高速增長,2020爆發疫情後,期間在各行各業都需要進行數碼轉型的催谷下,無論各國政府及企業,都為業界造就更多發展新機遇。 可是,踏入2022年第三季,各大數碼媒體龍頭都紛紛陷入泥沼,舉步維艱。 總結2022年,幾大數碼媒體公司,分別都是以宣布全球大裁員、市值萎縮、廣告客戶忍著淚說Goodbye等事件結束。 究其原因,無可避免的,是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加上不明朗的國際政治局勢,以及各國因未走出疫情陰霾而帶來種種對前景利淡因素,就連勢頭一向造好的數碼廣告業,在2022年亦不能置身度外。 iOS加強保護用戶網絡私隱,數碼廣告備受牽連 其中,社交媒體龍頭Facebook母公司Meta,經歷了企業歷年營收最大挫折的一年。 Meta股價從2021年的最高位,大幅下挫超過三分二,全球裁員過萬。 一邊廂,受Apple iOS的用戶私隱緊箍咒影響,令本來以廣告成效大打折扣,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是從前主力靠Facebook廣告「返數」,直接獲取埋單點擊的電商和中小企。 另一邊廂,Instagram亦被社交媒體新貴TikTok搶盡風頭,2022年期間,Instagram不斷出招回應,試圖吸引新一代用戶,卻惹來原有的忠實用戶不滿,被批評東施效顰。 此外,另一社交媒體龍頭Twitter,2022年亦遇上該平台史上最慘淡的一年,經多個月的多番擾攘後,2022年10月,終於被Elon Musk私有化,公司高層馬上被撤,裁員過半,機構內部人心惶惶。 Elon Musk的無定向作風,亦令無數廣告商戶聞風喪膽,紛紛宣布撤資或叫停所有廣告,當中包括三大汽車品牌General Motors、Ford和Audi、廣告大客戶多年Twitter忠粉Mondelēz,以及國際媒體廣告集團IPG旗下的Mediabrands。 Elon Musk嘗試扭轉Twitter商業模式,希望減少對廣告的依靠,試圖以實名制「藍剔」帳號認證,直接向用戶荷包埋手。 但出師未捷,卻馬上引起所謂的Twitter「藍剔」之亂,大量獲「藍剔」的冒充帳號紛紛湧現,當中更涉及大量名人及品牌機構,遭到用戶狂轟。 經歷2021年的強勁升勢,來到2022年下半年,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股價,亦因廣告營收不似預期而持續下滑,本來勢頭強勁的YouTube,廣告收入在2022年Q3亦罕見地出現微跌。 Apple iOS用戶私隱緊箍咒對Google的影響,相對不及Meta般嚴重,但全球用戶普遍對網絡私隱倍加重視,亦間接影響整個Google廣告生態的營運。 原本打算在2023年,讓Chrome完全解除第三方Cookies,但在2022年年中,Google卻突然宣布,完全去Cookies化計劃將延遲至2024。 除了背後還有一籃子的廣告設定,尚未找到完善的解決方案外,究其因由,我相信必然與2023年預計廣告整體收入增長放緩有關。 在前景不明朗的因素下,Alphabet兼Google CEO Sundar Pichai在2022年第四季宣布將精簡人手架構,原先於年初計劃新增的職位大減50%,全球亦要裁員大概一萬人。 2023年廣告營銷的增長火車頭 數據顯示,即使在一片不利好的消息籠罩中,數碼媒體依然是全球廣告業的增長火車頭。 根據eMarketer預測與分析,2022年全年計仍然達到5674.9億美元,相比起2021年的5225億美元,升幅雖然大幅收窄,面對經濟衰退,仍略有微升。 全球數碼廣告大贏家,Google及Meta繼續保持其的寡頭壟斷地位,2022年分別坐擁1,684.4億,以及1,126.8億美元的廣告收入。 至於第3至5位,曾分別為410.1億美元的Alibaba、379.9億美元的Amazon、290.7億美元的ByteDance(TikTok及抖音的母公司)。 值得留意,Alibaba和Amazon本業雖然是電商,但其平台的廣告營收,卻一直穩步上揚。 事實上,因為掌握了消費者購物的龐大數據,數碼零售業媒體(Digital Retail Media)一直在靜靜地起革命,相信這將會是繼社交媒體之後,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碼營銷渠道。 回來看看香港的市場,HKTVmall、 Carousell、Price.com.hk等等, 都可說是本地數碼零售業媒體的潛力股。 事實上,過去幾年,有不少品牌亦開始投入更多廣告資源在電商平台,展望2023年,相信他們會獲得更多關注。 數碼影視平台新形勢 訂閱制的影視平台發展漸見瓶頸,於是亦正尋求另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一向標榜無廣告的兩大龍頭Netflix和Disney+,2022年Q4在差不多同時間宣布,將另設有廣告插播帳號的新收費模式。 願意多付一點月費的用戶,當然可繼續享受無廣告內容,但用戶亦有權選擇收看廣告,以換取一個月費較便宜的會籍。 暫時尚未知道,當新收費模式全面推出時,Netflix和Disney+會否收緊會籍分享的使用權限,因為,當緊箍咒一出,極有可能有助增加兩個平台的訂閱人數,但亦可能會有反效果。 某程度上,訂閱制的影視平台,將會與連線電視Connected TV爭奪廣告客戶,兩者都因為透過網絡傳送,能夠以用戶的口味、收看習慣等數據,從而進行有利於投放有針對內容的廣告。 我們一天只有24小時,但搶眼球的媒體內容,卻持續爆發性地增長,相信在2023年,所謂的主流媒體,會進一步被削弱,觀眾的分眾化程度,亦只會有增無減。 與此同時,消費群的差異性,亦會因而進一步細胞分裂。 這個時代,再沒有一個可大殺三方的大媒體平台,亦更難再出現什麼家傳戶曉的天王巨星。 但反過來看,事實上,數碼營銷亦更合乎目標消費群細分化的時代,觀眾口味的分眾變化,其實更有利數碼廣告行業的未來發展。 反而,要調節心態的,是那些過往一直依賴大台就可以大殺三方的廣告大客戶,這個時代,隨著受眾的媒體使用習慣更難以捉摸,所以,他/她們的工作,只會更忙碌。 香港數碼廣告平台兩大龍頭 香港沒有TikTok,中國大陸的各大數碼平台,對香港本地市場影響亦有限。 …

2023年數碼廣告回顧與前瞻 Read More »

成為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一家大企業,要為有特殊需要人士「做啲嘢」的話,香港地,通常都係會派下飯啦、捐啲錢啦、做下義工啦,我覺得,這都是好事。 但除了這些指定動作外,企業還可以做什麼? 最好最好最好,就是在設計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可以考慮到有特殊需要人士的需要,然後透過產品和服務,讓他/她們的生活,活得更美好。 大概在6年前,第一次看到Apple的《Accessibility – Sady》這一條短片,透過一名有特殊需要人士,分享她如何因電腦及流動科技而改善生活,或甚至是改變人生。 Apple – Accessibility – Sady (2016) 看後我大受感動,雀躍地拿著這支影片,在某個會議上,向某大國際集團的管理層,發表了一番偉論,嘗試說服他,先不要談廣告,不如一起先「做啲嘢」吧。 最後,客戶把我的話轉告了CEO,幸運地,提議獲得接納,CEO亦願意從產品的設計上,加入某些元素,作為服務某些有特殊需要人士之用。 12月3日就是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Apple再次發功,推出了《The Greatest》這支新影片。 這一次,影片中參與演出特殊需要人士,更加人強馬壯,每個角色迥異其趣。 有關Apple專為特殊需要人士而設計的accessibility功能,當然亦無處不在。 當中,包括了screen reading、screen magnifying、noise recognition、door detection,以及當然少不了的Siri召喚啟動。 這個世界上,不同的人、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生活挑戰,而這影片中的朋友們所表現出的樂觀積極,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作為觀眾、亦作為用家,暗地裡,我亦對Apple這公司萌生更高的敬意。 The Greatest (Audio Descriptions) | Apple 《The Greatest》有兩個版本,一個Audio普通版,但我會推薦給大家看有Audio Descriptions的這個版本。 這一個版本比較特別,正正就是為了某些特別人士而設。 Apple讓視覺有挑戰的朋友們,可以直接「聽」得到這個廣告,於是來了這個神來之筆的版本,實在是一絕。 This is insanely great。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戴上耳機乘風去,大約就在冬季 因為怕熱又怕焗,我的耳罩式耳機戶外使用習慣,大多數情況,都是大約在冬季,或者,當我在外遊乘搭飛機時。 其他一般情況下,我都只會把我的耳罩式耳機,留在室內使用。 近年冬天的日子,彷彿愈縮愈短,踏入12月,香港的天氣才「終於」進入微涼。 於是,我又可以把耳機放在背囊裡,陪我在上班下班的途中,享受美妙音樂的寧靜一刻。 ANC耳罩式耳機的幾大主流品牌 接觸Sennheiser的Momentum 4前,我的個人選擇,相信和大部分主流用家一樣,使用過的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都不外乎Sony和Bose兩大品牌的不同機種。 當然,還有逢場作興的Beats,至於AirPods Max,一來是第一代,二來我嫌貴,因此我一直腳步。 Sony經歷過5代的更新,其降噪黑科技,做得一代比一代好;至於Bose,佩戴起來總是勝在更輕盈更舒適,因此,兩個品牌都有捧場客。 Sennheiser的傳統監聽耳機,一直都有擁躉,我永遠難忘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HD414和HD25這兩款耳機的體驗,中肯、忠實、音樂感,彷彿就是這品牌的同義詞。 來到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時代,Sennheiser一直都是處於較為被動的位置,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無論定價或者是產品定位,都一直是走在各主流品牌之間的中庸位置,不見突出。 Sennheiser來到第四代的Momentum 4,配合近年多條產品線的聲勢,產生了協同效應之餘,無論硬件和軟件,亦來了一趟規格上的大躍進,令人眼前一亮。 有關選擇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需要都各有不同,而我個人要求的三大要點,依次如下。 1. 佩戴感; 2. 音樂感;3. 體驗感 Momentum 4初體驗 使用了Sennheiser Momentum 4 超過兩個月了,以下是我就上述要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的主觀用戶體驗。 每個人的頭型、耳朵的大小都不同,耳機佩戴舒適與否,影響因素太多,因此,能否取得最大公因數的產品,才有機會在市場脫穎而出。 比較過好幾款藍牙降噪耳罩式耳機,有些是自己擁有,有些只是在陳列室試戴,暫時,我覺得Sennheiser Momentum 4是除了Bose 700以外,佩戴感最舒適的耳機。 當然,但凡耳機試用,都一定要有經過長時間的佩戴,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是否真的合乎你對舒適度的要求。 我經常要在辦公室開視像會議,開會隨時超過一個小時。 平日想專心工作時,我也經常會戴上耳機聽歌,一聽,又是起碼一小時。 Sennheiser Momentum 4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我的桌上耳機夥伴,是Sony的WH-1000XM5,可作較直接的參考和比較。 初拿上手比較,老實說,WH-1000XM5給我的手感,實在比Momentum 4高級一滴,這可能與前者的啞色物料有關,加上前者耳罩設計較為修身,整體感覺亦較輕盈。 兩者的Form Factor都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採用了只可讓耳罩部分旋轉的頭箍設計,整套耳機不能夠摺疊,因此,大家都要使用一個體積較大的收納包。 把兩個收納包並排,比較之下,發覺WH-1000XM5又比Momentum 4略為修身。 幸好我平日使用的背囊,有一個絨面內膽的收納位置,否則,要把整個耳機收納包放進背囊,其實兩個品牌的收納包,其實我都覺得有點累贅。 向來,Sennheiser所有產品的設計語言,其實都相當接近,有點典型歐洲工業設計風的簡約、低調和保守。 我手頭上的Momentum 4,是啞黑色版本,頭樑面上的深灰色布紋物料,印上一個銀色的金屬Logo,散發著該品牌一貫的優雅風範。 1. 佩戴感 初次戴上Momentum 4的感覺,發覺頭部與耳朵的負擔感,比我的平日用的WH-1000XM5低得多,啟動主動降噪後,長時間配戴,給耳朵的壓力感亦較輕。 Momentum 4的設計,讓兩邊耳罩夾住耳朵和頭殼頂的感覺,適量地夾穩耳朵之餘,又不會夾得太緊,對於我來說,相比起WH-1000XM5,佩戴感實在舒適得多。 如果你像我一樣,因工作或消閒,會在辦公室長時間佩戴耳罩,你會明白,我們所需要的佩戴舒適感,是如何地重要。 …

Sennheiser Momentum 4 深度體驗評測 Read More »

2022年盛夏的時代曲 | 林家謙 MEMENTO

為這個時代創作時代曲的歌者 無論是那個時代的樂迷,都總需要,有屬於自己那個時代的時代曲。 至於這個時代身處香港的我們,適逢全球疫症蔓延、世界政治局勢動盪、身邊親朋戚友紛紛送別,可幸地,我們還遇上了林家謙的歌。 至少我這個留下來的人,是由衷地這樣認為的。 事實上,由初出道至今,林的作品,無論旋律或歌詞,都總是可以給我一種釋懷的感覺。 他的作品,像薰衣草香薰,饒富治愈功能。 林家謙的歌聲,夭心夭肺之處,卻往往毋須聲嘶力竭;深情再追加激情之間,卻依然毫不費勁。 但林家謙的歌聲,卻往往能在不經意間,直達我的淚腺神經,騷動我聽覺中最深最隱藏的敏感之處。 之不過,話說回來,作為一名音樂人,林家謙未有肩負起改革樂壇的使命。 他的音樂風格,其實比主流更主流,純為大眾服務。 而作為一名創作歌手,林家謙又似乎又有太多話要說,他既要創作別人的歌,也要為用自己的歌曲自己的歌聲,為自己說故事。 事有湊巧,他的歌,卻又好像是,為着他/她也是你和我量身定制,述說着我們每個人的大城小事。 2022仲夏夜詩篇《MEMENTO》 林家謙發表歌曲的頻率頗密,趁演唱會在即,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最新EP《MEMENTO》,部分歌曲,譬如〈邊一個發明了ENCORE〉,就是為演唱會度身訂造的新作。 典型的林氏幽默,由開首如校歌的鋼琴伴奏,以至副歌節奏輕鬆的旋律,達至尾段的銀樂隊進入鏡頭,就像在演唱會的告別式中出現,音樂實在已有畫面。 〈夏之風物詩〉無論是編曲或節奏,都令我聯想起Coldplay擅長的快歌,旋律的音域很廣,林家謙游走於真音假音之間的嗓音,飄忽得來卻很自然,歌曲熱鬧得來,卻又令我感到內心寧靜。 〈doodoodoo〉來一點的台式結他小清新,找來了台灣民謠輕搖滾創作人盧廣仲,擔綱作曲編曲,旋律就像夏日透心涼的凍飲,節奏如輕輕撫你的臉的微風,夏日涼浸浸,聽得令人舒服。 向來林家謙的大熱曲式,主要都是他手到拿來的Piano Ballad,是的,你總會感到,他的氛圍,好像有點似曾相識,你甚至會聯想到,同一旋律,若果由陳奕迅演譯,又會是怎麼樣? 〈某種老朋友〉正正就是這樣的一首歌,但不要誤會,林家謙的歌唱風格,有着他的獨特個性,即使是如何纏綿迂迴的旋律,觸及最動人之處,他總還是唱得像一個冷眼的旁觀者。 〈記得〉一如歌曲名字,是一首會勾起聽眾無限思憶的作品,又是另一首令人聽得舒服的Piano Ballad,在音階不斷往上爬的旋律中,林家謙總是可以用他好像無需費勁的唱腔,觸動着你的心靈深處。 表面上好像毫不計算,但林家謙的作品,往往就是能如此地準繩感動到普羅聽眾如我,到底創作人在創作期間有沒有計算或者是如何計算,我也懶得深究了。 總而言之,這又是林家謙另外一張既耐聽又值得慢慢細味,一開始你就不會想停下來的專輯。 聽完一遍,心裡就會在想:「要ENCORE嗎?」 原文刊登於2022年8月Hi-Fi Review雜誌,因原文篇幅所限,本文經重新編輯及更改。

Contextual Advertising(內容相關廣告)的迷思

保險公司應否在天災人禍的新聞版位登廣告? 這相信是一個很令人糾結的問題,有人認為此舉會影響品牌形象,也有人認為廣告就是要對準時機。 傳統報紙時代,如果遇上這情況,某些報紙負責最後排版把關的,除非客戶有特別要求,否則都會避重就輕,避免讓廣告在這類新聞旁邊出現。 來到網絡年代,尤其是這個GDN或DV360的廣告時代,難度,就高得多了。 因為很多投放都是自動化,而且下下講求優化,因此,如果要求廣告不要在某類新聞內容的版位上出現,即使啟動了關鍵字過濾,神通廣大的廣告系統,有些時候還是很難預料。 我時運高,昨天在網絡閱讀某段關於一單勞工意外的社會不幸事件新聞時,看見版位上充斥了某大保險公司的人壽保險廣告,而且更是多次出現,看到廣告那一刻,心情實在有點忐忑。 我馬上請教了好幾位較熟悉GDN及DV360廣告投放的行家,問:這類情況,其實有沒有方法避免? 大家都認為,表面上,自動化投放系統好像很「神」,有很多客製化設定。 但最後,在不少特殊情況,尤其是針對性的Contextual Targeting的廣告投放,都很難保證百發百中,又或者,像上述這情況很難做到說避就避。 作為保險廣告客戶,如果堅持要在新聞網站下廣告,唯一可避免的方法,就是直接向新聞或入門網站投放廣告,而且指定只投放副刊、娛樂、財經新聞等版位。 但說到底,網絡世界的Display Ads多如天上繁星,每一個人上網看到的廣告,一般都是大不同。 我時運高見到,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見到,大家其實又不用太過介懷。

YouTube進軍Podcast!創造聲音媒體新經濟?

科技估 Episode 48 最近,YouTube低調地推出了一個Podcast版面,唯目前只供美國地區用戶瀏覽。 繼Spotify之後,相信YouTube會成為第二家,最積極投資在Podcast這領域的科技公司。 但作為一個本身是影片先決的平台,YouTube進軍Podcast,將會為數碼媒體帶來什麼影響? 長遠來看,無論是Podcast的模式,或者是聲音媒體經濟的廣告模式,YouTube又會為行業掀起什麼重大變革?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3 評測 對於很多專業音樂愛好者來說,Sennheiser總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 走入屬於大眾消費品的無綫藍牙市場,她可能不及的Sony WF-1000X系,或者是AppleAirPods Pro來得大路,但依然,因為是Sennheiser這名字,她始終有一定擁躉。 我有入手上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MTW2),個人認為他的抗噪效果一般,整體音量及低音的伸延性,亦欠缺了點力水。 手機App方面,我亦嫌MTW2太過簡約,功能及智能,還是Sony完勝。 雖然有點缺憾,但Sennheiser始終是Sennheiser,MTW2的音樂感佳、音色中性、斯文淡定,聽古典聽爵士音樂尤其勝任,令人聽得舒服。 用她來講電話開Zoom Call,語音效果接近Apple AirPods Pro,侷促感不算嚴重,而且比同期的Sony WF-1000XM3,或甚至是新一代的M4好,於是,又可以追加半粒星。 因此,當新一代的Momentum True Wireless 3(MTW3)推出時,我對她實在有點期待。 兩代Momentum True Wireless差別 先看看官方數字規格,同樣採用7mm 動圈單元、頻率響應一樣是5 Hz to 21 kHz、音壓等級俱為 107 dB (1 kHz/1 mW),就規格而言,兩代完全一樣。 規格上較明顯的改進,包括電池續航力由4小時升級至7小時,同時亦支援無線充電。 此外,藍牙解碼支援上,新增了aptX Adaptive解碼(暫時只支援Android設備);至於抗噪單元,亦升級為Hybrid Adaptive ANC。 我不是硬件專家,更不是數字控,所以總不能單憑Spec和數字就可以下判斷,所以,我還是透過親身體驗,試聽了一個月,才整理好以下評論。 MTW3外觀改造 MTW3的充電盒,繼續沿用具Sennheiser品牌特色的織布紋理設計,較其他品牌的同級產品,手感好得多,感覺上亦較高級。 比起MTW2,MTW3的尺碼大概瘦身五分一,一拿上手,即覺得手感更輕便。 但有個奇怪位,就是充電接駁口,由上一代的後面,移到這一代的前面,當你在充電期間打開充電盒,的確有點不方便。 單元外觀方面,上一代MTW2的單元,置頂有一塊銀底黑Logo的金屬面。 MTW3的金屬頂蓋部分,則設計得像一頂帽,Logo鑄刻在上面,頓然顯得更含蓄。 MTW3佩戴體驗 上一代MTW2拿上手時,較容易便會從指尖溜走,今回MTW3在整個單元物料上,亦有所改進。 細看一下,發覺分別最大之處,MTW3單元上層與腹部之間,新增了一個矽膠圈部份。 …

音樂感先決的藍牙耳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