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016

廣告金句「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原作者是誰?

我不認識蘇先生本人,但信報稱他為創作「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及「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的廣告人,於是引起我的好奇,向多位廣告界曾經叱叱風雲的前輩打聽,除了沒有一個人認識這位蘇先生,大家更對這兩個經典廣告是否出自他手筆,予以強烈的否定,除非,這個世界真的有平行時空。 其實,蘇先生已經不止一次讓記者覺得這兩個廣告是出自他的手筆,記者朋友不熟悉廣告歷史,我不能怪責他們,所以,請容許我拋一下書包,「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為DeBeers “A Diamond is Forever”廣告標語的中文翻譯,原創於1947,文案作者為廣告公司N. W. Ayer & Son的Frances Gerety (1916 – 1999),這中文翻譯,很多前輩說是出自80年代香港JWT廣告公司某知名文案手筆,我未能找到當時人確認,但明查暗訪下,卻沒有一位同期的廣告人聽過蘇先生的名字,除非我這些前輩真的通通孤陋寡聞,否則,這經典「翻譯」廣告標語出自蘇先生此說,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要知道,廣告人轉工甚密,行頭甚窄,如果真的是廣告名人,沒可能不認識大家。 「去玩、去癲、嚟Ocean Park」則更可以肯定並非出自蘇先生手筆,因為這是當年香港奧美廣告的作品,來自某電視廣告歌曲,填詞是行內人稱發哥的Fred Chung撰寫,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亦應該有相關紀錄。 我的前老闆在他的個人Facebook上唏噓慨嘆:「到我呢尐老鬼死埋,仲無人會呻㖭。Then it becomes the truth, and there are records on the web。」 讀到他這番話,我更加是心有戚戚然,盼各位傳媒及廣告界行家,能夠為這兩個廣告的原作人平反,不要讓這誤導性的報導,繼續以訛傳訛。 我很少用這三個字,但拜託各位「請-廣-傳」。 追加更正(某前廣告公司老大報料):「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撰稿 : Rebecca Szeto; 廣告公司 :Ted Bates 信報原文:婚戒與畫筆 盛載蘇五雲兩份愛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 | 仿80年代電音配樂》

有別於電影主題曲,一齣電視劇的主題曲,其實又有另一種特定的功能與魅力。因為是連續多個星期的追看,集與集之間,又最少通常有一個星期(當然你看的是Netflix的話又另作別論),每集開首都要重溫一次,就像要大家擔定凳仔,乖乖地坐下來等開場。 所謂的特定功能性,就是一般的電視劇的片頭曲,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分鐘,卻是一次幫助觀眾重新入戲及暖身的過程。 除了我小時候最愛看的《Batman》、《Star Trek》、《Six Million Dollar Man》等等,到了80年代,又有《Knight Rider 》、《Miami Vice》、《A-Team》等等,踏入90年代,開始有讓我追得廢寢忘餐的《Twin Peak》、《X-Files》、《Friends》和《The Simpsons》。 踏入大美劇年代,優秀的電視劇片頭曲更是不勝枚舉,《Sex & The City》、《Mad Men》、《Breaking Bad》、《30 Rock》,至於紅到發紫的《House Of Cards》和《Games Of Thrones》,當然不用我多說吧。每首音樂甫一開始,就好像會帶著觀眾馬上入戲,聽到音樂旋律響起,猶如見到劇中人物登場。 有別於香港電視台的師奶劇,大部分美劇的片頭曲都是量身定制,很少是某某歌手專輯內的主打歌,而當中,又以純音樂的居多。 印象中,日劇也有類似的例子,自己上YouTube搜尋服部隆之及千住明這兩個名字,他們都是以撰寫純音樂日劇主題曲的大作曲家,你可能會感到詫異,他們的作品,雖然編曲不特別新穎夠潮,反而更有點復古氣氛,可是,當配上木村拓哉或竹野內豐等偶像派演員的片頭,卻依然不會感到突兀,反而,更間接令人感到該劇的認真製作。 話題扯遠了,其實我要說的,不是什麼電視劇主題曲巡禮,而是最近一齣教看得我入神,一發不可收拾的美劇《Stranger Things》的配樂。這是一齣以80年代為背景的科幻奇情劇,是Netflix的自家製劇集,首季8集,已經一口氣上架。 很多影評人已經作過深入報導,認為此劇是製作人對Steven Spielberg和John Carpenter兩位電影製作人,以及驚慄小說大師Stephen King等一次過的濃縮致敬。不打算劇透了,但我認為此劇除了橋段引人入勝、遍地彩蛋(外國已有不少影評網站逐一指出劇中細節出處)、久違了的Winona Ryder,此外,我覺得該劇的主題曲及配樂,還有片內插曲的選曲也甚有經典大劇之風。 先說主題曲,這可能是自《X-Files》以來,最洗腦的科幻劇片頭曲,擔綱製作的,是來自美國德州的S U R V I V E(這個名字一定要是全大楷然後每個字母之間都有SPACE),一隊名不經傳的電音組合的兩位成員Kyle Dixon & Michael Stein。話說《Stranger Things》的製作兄弟孖人組合Duffer brothers在賣橋給Netflix的時候,已經採用了S U R V I V E作為試片的主題音樂,及後賣橋成功,Duffer brothers便馬上直接聯絡了S U R V …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語 | 仿80年代電音配樂》 Read More »

《值得等候的,總是近乎完美的 |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也許,世間上值得你期待的事物已愈來愈少,等一個人的咖啡,亦可能只是存在於某齣電影裡面的情節。 可是,只要你心存希冀,世間上永遠有一些還值得你期待的美好事物,譬如音樂。 2016年5月9日,全球有不知多少樂迷,都在社交網絡上緊貼來自@radiohead這個Twitter帳號,守候著一張事先張揚的新專輯的有關消息。 這個年頭,相信亦已經沒有多少隊樂隊還有這種魅力,足以讓樂迷如此這般地望穿秋水,就在那一天,香港時間大概凌晨1點56分,Radiohead正式宣布,樂隊的第九張錄音室專輯《A Moon Shaped Pool》推出了,並且一口氣公告發行的渠道。 首先,你可以第一時間擁有這專輯的,是在Radiohead的官方發行網,購買並下載專輯的數碼音樂檔。實在與時並進啊,你除了可以選購為320kbit的MP3,更有16-bit 或 24-bit的高清WAV檔案以供選擇,迎合像我這類早已放棄了實體CD,但卻對音質有一定要求的樂迷。 當然,還是會堅持實體唱片的死忠粉絲,也可以預訂CD、黑膠,以及特別版具收藏價值的Boxset,三個實體版本,分別在6月和9月送貨。 此外,樂迷也可以在iTunes Store、Google Play及Amazon等直接購買數碼音樂檔,至於音樂串流服務,Apple Music、TIDAL及Rhapsody也在名單上,一如所料,曾一度鬧翻了的Spotify,除了專輯第一首單曲《Burn The Witch》,暫時未見其實音軌的影蹤。 事實上,由2007年《In Rainbows》這張專輯開始,由於剛剛結束和EMI的賓主關係,Radiohead已索性自訂專輯發行的遊戲規則,不想再讓大唱片公司的面色,任由他們從中取利。除了先在網絡發行數碼音樂檔的版本,Radiohead更想與樂迷賭了一鋪,看看大家對他們的忠誠度,可以去到有幾盡。 專輯剛推出時,Radiohead採取「樂迷自定價格」制,下載者覺得這專輯值多少錢,就付多少錢,覺得一文不值的話,甚者,你更可以免費下載。 這個世界最大的力量,莫過於給予別人自由,最後,據稱,Radiohead這張專輯網絡音樂檔的平均定價(即樂迷下載及付費總數平均結算),與一般正價CD無異,真正有賺。 以一隊成軍超過30個年頭的樂隊來說,Radiohead產量算少,難怪每次發片都惹來極大關注,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一如既往,除了在發片前數個月玩失蹤,直至4月30日,曾經在其官網買過東西的粉絲,紛紛收到印有《Burn The Witch》歌詞的明信片;可是,在一夜之間,到了5月1日,Radiohead一口氣刪除了他們所有在官網及社交網絡帳號的內容,象徵化樂隊的「重生」意味,也好像回應了樂隊舊作《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5月3日,《Burn The Witch》單曲開始可以下載,同時亦在YouTube發行了官方的音樂錄像;5月9日,專輯正式網絡發行。 我也第一時間聽了,由於我沒有Apple Music和TIDAL的帳號,我聽的,是在iTunes Store買回來的版本。題外話,Mastered For iTunes的音響質素出奇地高,隨時比我平時自己用CD rip的AAC檔好。 二話不說,戴上耳筒,一口氣把整張《A Moon Shaped Pool》聽完,由第一條音軌《Burn The Witch》開始,直至第十一條音軌《True Love Waits》結束,我像到了一個遙遠的地方,欣賞了一望無際的美好風光,去了一趟離現實生活很遠的旅程。 有別於上張專輯《The King of Limbs》的抽離、冷漠,今回的部分歌曲,Radiohead稍稍回歸到一如《In Rainbows》專輯般較旋律化的靡靡之音,再混合上Kid A般糅合了Neo-Classical管弦樂和電子樂音,節奏以中慢版為主,如果聲音有顏色,這大概應該是黑白灰,是有點迷幻色彩的Psychedelic Folk。 1.《Burn The Witch》起首的1/16弦樂節奏,樂手施展col legno battuto弓法,弦樂聲像敲擊,展開了一個視野遼闊的音樂序章,是一首電子搖滾音樂交響曲。 …

《值得等候的,總是近乎完美的 | Radiohead | A Moon Shaped Pool》 Read More »

《Jean Michel Jarre的法式電子樂音好時代》

在東莞電擊的士高出現之前,電子音樂曾經是一個優雅的音樂品種,是七十、八十年代文青的有品味另類選擇。 不要以為我信口開河,我是非常認真的。 那個年代,不要說電子樂器,就連電腦也尚未普及,玩得起電子音樂的,我都覺得應該是富二代的音樂人、又或者是嚴肅音樂界的前衛音樂人。而玩電子音樂又有別於夾Band,通常都是很孤獨,大多數都是一個人躲在蝙蝠洞的。 那個時代還在讀初中的我,當然玩不起電子音樂,而那些大大台的電子樂器,基本上是如聖殿中高不可攀的聖物,只不過,每一次當我能夠隨便在書友仔面前拋出一堆名字,Kraftwerk、Tangerine Dream、Brian Eno、Vangelis,以及來自日本的Tomita及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我便不難看到一些為之傾慕的眼神。 七十、八十年代的電子音樂,遊走於古典、前衛、搖滾、的士夠格之間,集科幻及夢幻於一身,除了上述一大堆名字,能夠以純樂器演奏而能夠晉身流行榜的第一人,非Jean Michel Jarre(以下簡稱JMJ)莫屬。 出生於法國的JMJ,今年已經68歲,1976年令他爆紅的一張專輯,雖然是家庭式Home Studio製作(的確係有錢人的玩意),卻成功賣出一千二百萬張,及後每張專輯都大賣,我手頭上已找到一項據2004年為止的統計,當年,他已經累積了賣出超過八千萬張專輯的紀錄,名副其實是電子音樂界勁歌金曲的第一人。 即使你未必聽過JMJ這名字,但因為他的作品廣泛地被應用於廣告,以及不同的紀錄片配樂(情況有點像後來的Moby),所以你應該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他的音樂。 踏入80年代,當時得令的JMJ,最備受談論的,就是他配合雷射激光及舞台效果的大型現場演出。話說於1981年,他已經在北京、上海舉行過大型電子激光音樂會,配合中樂團,現場演出的一曲電子版本的《漁舟唱晚》,林子祥後來也有改編。想像一下,那是八十年代初, 是那個在中國買舶來貨品,還需要用外匯券的時代,北上搵人仔的外國音樂人,相信沒有多少人可以和他比。 1994年,JMJ也曾經來過香港大球場開音樂會,六百萬的製作費,想當年曾一度備受批評太貴(以當年的標準),並且成為城中話題,事事關心的無綫新聞也有報導,但當時他的幻彩詠香江式激光演出,實在是劃時代,相信亦令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 JMJ的純音樂作品,早期因為應用了大量的Sequencer:一種在電腦出現前廣泛被使用的電子音樂記錄工具,大致上是將樂器彈奏的元素,記錄成可重播、重複使用的片段,作品中有不少機械式的音樂素材,譬如,一些序列的琶音(appreggio),井然有序地重複出現,電子鼓擊節奏當然也不再話下。 但同時間,亦因為JMJ的古典音樂背景,他亦喜歡把電子樂器管弦樂化,配合純效果的電子聲音,營造出大規模的音場,有種像交響詩或者是電影配樂的味道。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早期的電子樂器,罐頭聲音選擇近乎零,所以,大部分電子音樂人都是會千方百計,用自己的方式製造聲效的。正如JMJ,他那個時候製造的原創聲音,不少都成為了後人的罐頭聲效。 雖然年紀老早超過半百,JMJ一直都沒有養尊處優,停下腳步,依然演出頻頻,間中還有新作面世。 先後於去年和今年推出的《Electronica 1 & 2 》,就有點像他回顧過去音樂生涯的作品展,找來的大批著名電子音樂人合作,更彰顯出他大師中的大師傅這地位,致敬意味甚濃。 《Electronica 1 :The Time Machine》就找來了法國電音新貴Air、前Depeche Mode主將Synthpop界殿堂級人物Vince Clarke、電子搖滾怪傑Moby、德國電音先驅Tangerine Dream、電子音樂女神Laurie Anderson、Trip Hop啟蒙Massive Attack的領軍人3D,老中青跨代跨界別,透過電子樂音,像與我們展開了一趟時光旅程。 來到《Electronica 2 :The Heart Of Noise》,同樣是星光熠熠,陣容一時無倆,18首歌曲,看見名單,未聽都興奮。 先負責暖身的,有來自法國的新進電子音樂人Rone,主題曲《The Heart Of Noise》分為兩個部分,同一主旋律,編曲截然不同,Part 1較為Cinematic,Part 2則節奏感較強,把聽眾帶進去不同畫面的世界。 Pet Shop Boys擔綱主唱的《Brick England》,是該組合一貫舞曲風格,只是程序化的電子聲效,變得較為JMJ化,副歌旋律相當琅琅上口,標準的流行榜作品。 來自加州的新一代女唱作人Julia Holter主唱的《These …

《Jean Michel Jarre的法式電子樂音好時代》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