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16

《除了講煲劇攻略,我想說關於Netflix的二三事》

已經忘記了,我有多久沒跟著電視台的節目時間表看節目,人生苦短,追劇也最好一口氣追完,電視台節目時間表,什麼來的? 我不知道多少位Netflix試用用戶,試用完一個月後,有否續約幫襯,老老實實,即使沒有Netflix的公關送我一年會籍,我老早也打算自投羅網。 我揀了的,是每個月HK$78的標準計劃,我的家沒有4K電視,這個計劃,夠用。 Netflix可以取代NOW TV嗎?對於我說,基本上,這不可以是像Apple To Apple般比較的一回事,因為最低限度,我還要看HBO和TLC,但說到未來,沒有人可以保證任何事。 尤其是,我最愛看的紀錄片和英美劇集,現在於Netflix上看,我相信,即使我每個周末像返教會般乖乖地騰時間出來,我隨時看足一年也未必看得完,況且,好看的節目愈來愈多,每天依然只有24小時。 不幸中的大幸,目前,Netflix最弱的一環,是電影,很多電影不是太舊就是太不入流,較好看的,通常你又已經在戲院看過。 但自從我買了新的Apple TV後,其實我愈來愈不介意幫襯iTunes Store,HK$38看一齣首輪剛推出影碟的新戲,反正NOW現在的Movie On Demand,較新的電影都要另外付費。 至於Netflix的英美劇,除了自家製的Daredevil稱得上是首輪內容,其他暫時大部分都是慢了半拍的。我最喜愛的House Of Cards,卻因為香港區版權賣了給RTL CBS,想看最新一季的話,暫時還要等一等,或者可幫襯LeTV或Now TV,未看的,可以先看頭三季。 之不過,如果你不是追英美劇追得很貼的朋友,還有幾套鎮台之寶是值得大家回帶收看的,其中,我會首選我老早看飽了的Breaking Bad,以及BBC製作的Sherlock,我看了大半而又已經收了進My List的,還有蝙蝠俠前傳Gotham和福爾摩斯現代版的Elementary。 我知,我知,紀錄片未必是你那杯茶,但我個人就覺得,這才是我坐在電視機面前攝取的真正精神食糧,而這方面,Netflix實在是太強。 歷史天文地理流行文化社會政治議題,你要多有養份就有多有養份,其中有一些,娛樂性更是不俗,如果你像我,家中有Apple TV再接駁大電視和環迴音響的,那些大自然主題相關的高清紀錄片,更是不可多得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朋友問:紀錄片會很沉悶嗎? 我說:會呀,尤其是,如果你覺得「愛回家」才是你杯茶的,你一定會覺得很悶很悶,而且隨時會悶到你死,因為你已經習慣了不用腦,你也認為看電視時不想或不需要用腦。但凡一些稍為有養份的東西,你也會覺得很難入口,甚至是會產生生理排擠,情況就像大部分營養不良的小朋友般,一見到蔬菜生果就想吐想反胃一樣。 Netflix上有很多PBS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製作的紀錄片,PBS是一個70年代在美國成立的非牟利電視台,所有Funding都是靠募捐而來,但由於其製作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向來獲得不少觀眾的愛戴。無論是中學和大學,也很喜歡用PBS的節目來做教材。 我在美國和過一些念電影的大學生閒聊,好幾位都告訴過我,他們正在努力寫劇本和四出尋求金主,希望能製作一齣紀錄片,然後成功把作品送上PBS播,聽說,這是美國電視製作人的一份榮譽。 由於是美國本土的電視台,不少PBS的紀錄片都和美國歷史有關。而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Ken Burns的作品,他絕對是紀錄片界的殿堂級人物,贏過無數次的奧斯卡及艾美獎。 第一次接觸Ken Burns的作品,是我一位深知我心的中學老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是一套一共十集,2001年推出的Jazz(可惜暫時香港Netflix沒有,我在此鄭重呼籲希望他們能夠快些上架),如果你想認識爵士音樂的歷史,我肯定這是目前坊間唯一最齊全、整理得最好的作品,看完十集,像上完一個很有系統的爵士音樂史課程。 更重要的是,表面上雖然是說爵士音樂史,但這其實也是一套講述美國近代史的紀錄片,不說不知,如果沒有30年代的經濟大衰退,爵士音樂未必會發展得如此蓬勃。 較為近期而又有在香港Netflix上架的Ken Burns作品,是一共七集的THE ROOSEVELTS: AN INTIMATE HISTORY,這是關於三位ROOSEVELTS,包括兩位已故前美國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和Franklin Roosevelt,以及Franklin Roosevelt的髮妻Eleanor Roosevelt的故事。 你大致上可視之為一套橫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人文歷史來觀看,我尤其喜歡Eleanor Roosevelt的部分,這位充滿智慧、剛柔並蓄,首位積極參與國家事務的美國第一夫人,特別令人值得敬佩,有趣的是,負責聲演的,是Meryl Streep姨姨,見微知著,製作是如何地認真。 除了美國的PBS,BBC的紀錄片節目也很值得看,Planet Earth、The Blue Planet、Frozen Planet、Life等等大自然題材的紀錄片,都是些不少朋友會買Blu-ray或DVD珍藏的好東西,現在,固然也可以On …

《除了講煲劇攻略,我想說關於Netflix的二三事》 Read More »

《去吧RubberBand兵團 | Gotta Go!》

霎眼間,RubberBand的字母順序專輯已經來到《G》第七章了(但這卻是第八張專輯),屈指一算,已經來到第十二個年頭。要在香港這樂壇撐十二年,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更何況是要四(五)個人一條心的一隊樂隊? 樂隊和歌手的分別在哪裏?我覺得樂迷對樂隊的期望,一般比對個人歌手的期望為高,除了在音樂上的造詣,還有能否與樂迷一起成長,為他們身處於的那一個時代發聲,作為一隊樂隊,彷彿這些就成為了他們的天職。 無獨有偶,RubberBand大部分的歌曲,都經常與探討成長中的困惑有關,內容也會涉及本地話題,《Gotta Go!》這專輯不例外。 音樂上,今次找來了王雙駿當專輯的監製,也積極參與了所有的編曲和部分的作曲,長達一年的製作,無論在演奏或者是編曲部分,相比起樂隊從前的專輯,明顯來得更成熟豐富和多樣性,音樂性更強,而且,當中有很多細位值得細意欣賞。 1.《Gotta Go!》 為專輯打響頭炮的一首歌,開首先來段Analog Synthesizer的Arpeggio,是七十年代典型的電子太空聲音,樂隊齊奏進入,前奏氣勢有點演唱會序幕,略帶點神經質的結他Riff橫空闖入,先聲奪人,「Bong Bong聲」的Snare Drum比起平日的RubberBand來得較為「躁底」,原來是多得客席鼓手恭碩良!他帶領著樂隊進入Chorus前的幾下Fill-in,未出發,先亢奮,相信泥鯭有一定壓力。歌曲後半段,注入了更多電子元素,中段音樂間奏再回到Chorus後,歌曲由樂與怒搖身一變成電子舞曲,樂隊成員像帶上了Daft Punk的太空頭盔,震盪中搖晃的電子低音,令整隊樂隊擺動起來,熱鬧過後,再回來一個搖滾樂隊陣容的終曲,霸氣地閉幕收場。 2.《挾持》 相信這是不少處於這個大時代的朋友們的心聲,要選擇站在高牆與雞蛋其中一邊,正如歌詞中所講「當初的堅持,流亡在何處,心中的天使,情人很擔心,雙親介意,等幾時至可以」,要在家人與個人的立場之間作出取捨,實在太難。音樂而言,是抒情的Pop Rock,電鋼琴與弦樂的編曲,增加了這首歌的流行味道,琅琅上口的Chorus大旋律也來相當流暢悅耳,很有K歌的潛質。 3.《許多年以後》 先不要猜度這首歌用普通話演繹的動機是什麼,但當初聽時,可能由於咬字發音的關係吧,演繹的情感上,感覺總是有點搔不到癢處似的。但站在音樂角度,要RubberBand處理這類Soul Ballad,絕對沒有任何難度,我亦很喜歡結他與Rythm Section方面的處理,反觀電鋼琴部分就彈得有點流水作業,說到底,這可能並非目前樂隊陣容成員所擅長的樂器吧。 4.《Alive》 都說這張專輯RubberBand要以兩文三語來和大家見面,粵語、普通話後,又來了一首「鬼鬼地」的純英文歌,風格是略帶Disco-soul和Funk味道,營造出的悅耳氣氛,我聯想起MJ的《Love Never Felt So Good》,都是甜蜜蜜、充滿陽光感的開心情歌,很喜歡在前奏、中段間奏,以及後半段Chorus於背後Ad Lib的長笛,配上樂隊的快樂節奏,互相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令人聽得開懷,名副其實的Alive。 5.《#sorrynotsorry#》 連歌名也來玩社交網絡潮物Hashtag,相信是別有用心,想貼緊互聯網時代的脈搏。音樂上是帶點Hip Hop味的搖滾,歌曲內容道盡年輕打工仔的心態,講起「我哋呢班打工仔」,大家很難不想起Sam Hui,難怪就連主音的唱腔,也忽然來得有點像他,中間來的一段Rap,有點反叛,卻未見十分激進,其實,我覺得,RubberBand是可以再憤怒一點的。 6.《休眠》 情深款款的抒情Pop Ballad,樂隊暫且退席,弦樂鋼琴五重奏,優雅的旋律,略帶淡淡哀愁,很悅耳動人的一首歌,不是說笑,我認為動聽得可以成為愛情韓劇的主題曲。 7.《七》 可能是專輯中最具「政治」意味的一首歌,就憑「在黑暗角落裡,重新定義,什麼叫七俠五義。」這幾句,話題已經呼之欲出。音樂素材方面,用的卻是充滿調侃意味的Rockabily,節奏和唱法都有點鬼馬,但奇怪的是,明明是演繹一個本土議題,所用的語言卻是普通話,不知是否別有用心? 8.《堅彌地城》 請容許我大膽假設,此曲對於RubberBand而言,可能就是《Stairway to Heaven》之於Led Zeppelin般的一首標誌性作品吧。樂曲由霧氣籠罩的電結他節奏展開序幕,Verse 1旋律「懸浮在交通燈之上」一來便要直上聲嘶力竭的高音域處;接著Bridge的部分「餵你飽肚的午餐,你不再需要揀,給你矜貴的晚餐,你只要跟對板,不要絞腦汁了」則由交由合唱組合Charatay提出對現實的控訴;來到Chorus「Fly me to the moon,再見地殼瘡疤,Fly me to the sun,有隻螞蟻猝死嗎?」的華麗搖滾大旋律,更是來得「大氣」凜然,後半段演繹則是來得歇斯底里,這是一首廣東歌中少見的Progressive Rock作品;最後一段Outro更加是悉心經營,像氣勢澎湃的電影配樂,戲劇性的管弦樂與和音,與咆哮中的電結他對話,其中也加插了電波干擾中的對白,編曲充滿畫面般的層次,令我聯想起Interstellar電影中的末日氣象。 9.《我是樂隊》 開宗明義,這首歌應該是衝著內地真人秀《我是歌手》而來的,無獨有偶,亦是用普通話演繹,是一首風格大路的Rock Ballad作品,你會無可避免地想起樂隊《五月天》又甚至是《Mr. Children》,歌曲由Acoustic Guitar的節奏徐徐展開,進入Chorus樂隊全體合奏,「不怕世界不知我是誰,只要相信自己就萬歲,我錯我對,給不了誰」,很勵志,又能夠溫暖人心,就連電結他Solo的幾句旋律也好像有歌詞似的,像要再三叮嚀叫著我們「不要倒下來不要倒下來」。 …

《去吧RubberBand兵團 | Gotta Go!》 Read More »

《h.ear》式低調好聲音

趁天氣還有點點涼,近排出門聽歌,還是經常以on-ear耳機為主。 嫌一般的on-ear耳機太笨重?最近,Sony為大家帶來一個輕便的選擇,說的是Sony《h.ear》這品牌系列的新款耳機,《h.ear》目前有兩款on-ear(有線及無線),以及兩款in-ear型號的耳機,看見它整個系列色彩鮮艷的lineup,設計簡約時尚,有別於其他Hi-Fi友味較濃的Sony耳機,加上相對「平易近人」的售價,定位明顯是鎖定年輕人的便攜音樂市場。 從Sony收到了《h.ear》系列的MDR-100AAP,是一雙炭黑色的on-ear有線耳機,開箱後發覺內裡有個硬盒,包裝很有Hi-End耳機的感覺,耳機拿上手卻很輕盈,雖然是膠製品,但很喜歡這啞色的炭黑,高級得來很低調,以價論貨,大概港幣千五蚊左右的價格,單憑觀感,性價比已相對地提高。 我用來測試的音樂播放工具,除了我的老爺iPod Classic(依然好好聲呢),分別還有Sony的Hi-res Walkman NWZX100,以及Xperia Z5 Premium手機。 音樂檔方面,除了平日在手機常聽的Spotify,採用上最高規格的320 kbit/s制式,其餘一律是Apple Lossless。 我主要聆聽的音樂種類,除了日本流行樂如Mr. Children、MISIA及小田和正,還有我的最愛John Mayer等類似的英美搖滾,爵士樂和古典音樂也少不了。 由於《h.ear》系列標榜是Hi-res Audio ready,所以我也先找來了Diana Krall《Wallflower》的高清檔,在NWZX100上進行煲機。 在MDR-100AAP上播放著的《Carlifornia Dreamn’》,Diana Krall充滿哀愁的歌聲充滿穿透力,聚焦在正中央,鋼琴靜悄悄地擁抱著背後的弦樂組,座落在音樂廳內,堂音渾圓甜美,整隊爵士樂團進入鏡頭,未有太搶鏡,但節奏仍然鏗鏘有勁。 除了「好聲」,選擇一雙耳機時,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我的第一項要求就是要「舒適」,太重、太侷、太硬的on-ear耳機,就算音質多發燒,我也無福消受。 戴在頭上,這雙《h.ear》on-ear耳機帶來的,是相當舒適的聆聽體驗,我在辦公室連續聽了個多小時,耳朵還未有感到疲累,兩邊耳罩內的海綿,把耳朵包得貼貼服服之餘,隔音效果也相當優秀。 《h.ear》on-ear的阻抗為24 Ω at 1 kHz、靈敏度103 dB/mW、頻率響應5–60000 Hz,用手機推高清的Apple Lossless檔,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內裡的40毫米高清驅動器單元,配合鈦塗層圓拱形振膜,大大抑制了不必要的振動,令音質相當剔透清晰。 近年,「防纏繞導線」彷彿成了不少主攻主流便攜耳機市場耳機的指定動作,《h.ear》on-ear也不例外,鋸齒形設計的導線,除了避免你的耳機和導線扭纏不清,更兼具智能手機線控及咪高峰功能,一個按鍵,便可設定為轉換樂曲或控制聲量的功能,更方便作免提通話之用,雖然這樣說,但戴著這個耳機講電話,總又是有點怪怪似的。 如果你平日出街聽歌,主要都是用手機聽類似Spotify的320 kbit/s串流音樂檔,我的耳朵告訴我,聽某些類型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爵士樂,這耳機是一個不俗的選擇。 為了考驗耳機對處理普通音檔的能耐,我在Spotify聽日本爵士鋼琴好手HIROMI的新作《SPARK》,她的彈奏有點神經質,間中投入到接近敲打琴鍵的瘋狂狀態,由高潮激昂之處,至低位細膩旋律造句,與另外兩位樂隊成員的對答,爵士低音和爵士鼓的定位皆清晰無論,動態感很強。 轉戰Coldplay的最新專輯《A Head Full of Dreams》 ,樂隊的聲響雖然仍然相當華麗,電結他和電子合成音效包圍著主音歌手Chris Martin的聲音,音質就似乎壓縮得太厲害,很多細節位都變得有點矇糊,當然這不能怪罪於耳機哦。轉聽我自己用CD轉檔的Apple Lossless檔再聽一次,耳機就生猛起來了。後來我也試聽了Suede《Night Thoughts》,也有類似的情形出現,高音部分尤其未見突出,中頻人聲與樂器之間也有點混濁。 就這樣吧,我會形容《h.ear》on-ear是一雙文質彬彬的耳機,不浮誇,帶點低調,音色老老實實,高音高亢之處,伸延性略嫌收斂,未夠清脆,但中低音實淨醇厚如美酒,節奏不含糊,有punch有勁而不會太aggressive,平衡感是我杯茶,音樂現場的空氣感也很遼闊。 秋天快來了,趁天氣還有點涼,出門聽歌,這雙《h.ear》on-ear耳機,還有一陣子可以當我的音樂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