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014

暖感恆溫,輕巧自如 | PUMA KEEP HEAT羽絨外套

較早前,在PUMA的Facebook粉絲頁看到【來自星星的你】的安宰賢,為2014冬季的KEEP HEAT系列當model,看來,無論在設計、剪裁及宣傳,這個來自德國的運動品牌,今回終於有特別為照顧亞洲市場的時尚產品。 可能見UNIQLO的Heat Tech年年大熱,PUMA亦不甘後人,獨家研發了名為KEEP HEAT的「5℃ 暖感升級科技」,製作成這系列時尚與功能兼備的羽絨外套。 外套內襯採用了最新研發的瑞士禦寒技術,加上來自韓國DYNTEX公司獨家研發的銀色熱能反射物料,能透過身體體溫作反射作用,達到恆溫保暖效果。 據稱,KEEP HEAT技術,在一般情況下,能夠比普通禦寒物料,創造高約5℃ 溫暖感。 聖誕假期期間,香港氣溫持續在14-15度左右,加上有點微雨,外出時,內裡我只穿著了一件Under Armour長袖緊身衣,外面則披上這件軍綠迷彩造型的KEEP HEAT羽絨外套,輕便之餘,保暖度效果亦相當好。 每年冬季,通街熟口熟面的羽絨外套在所難免,不想和大家撞衫的話,PUMA的KEEP HEAT絕對是一個不俗的「暖身」選擇。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十位樂迷初認識Coldplay,九位都相信是因為”Yellow”。 話說2000年推出的Parachutes專輯,坐在我辦公室鄰房的英國女同事A第一時間買了一張,連續兩個星期,一日最少洗腦式loop播三次,每每播至”Yellow”,她更立即無影鼓無影結他再加Chris Martin上身,雀躍奔放,毫無掩飾。 事後,我有沒有因此而聽厭了”Yellow”這首歌?奇怪地,後來我也像我這位同事A一樣,被這首歌曲的正能量感染了,每一次反覆再聽,都會讓我體會到不同氣氛的亢奮。 一眨眼十四年,Chris Martin由當年廿歲出頭的黃毛小子,如今已為一對孩子的父親,妻子是荷里活萬人迷Gwyneth Palrow,Iron Man的至愛。 人到中年,婚姻亮起紅燈,可是,The Show Must Go On,Coldplay在Martin領軍下,期間,正好推出第六張專輯【Ghost Stories】,整張專輯彌漫陰沉低調的小品氣氛,一反過往Coldplay的正能量大器風格,適逢其會,實在太難令人不會聯想到,今回樂隊的音樂主題,製作期間,曾否被樂隊主腦人Martin的婚姻狀況影響。 Coldplay向來十分重視專輯的故事和主題,【Ghost Stories】同樣是概念意味很濃的一張專輯,專輯點題的所謂「鬼故事」,其實是指人生在世,總難免會被自己過去的一些事情所纏繞,左右了你的將來,也可能會影響你對新一段感情的投入。 根據Martin個人詮釋,所謂的”Ghost”,就是影響着今天的你,或甚至是未來的你的那一些「過去」,假使你一直沉溺在這一些「過去」,或甚至是那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之上,正所謂的等價交換,你的「將來」,也將會是這些「過去」的沉澱,「將來」就是這樣煉成的。 說起來有點像佛偈,為了不想活於「過去」的陰影中,索性將心底話釋放於音樂之內,【Ghost Stories】專輯內合共九首歌曲,都是與這些「過去」有關,九段「鬼故事」,九段都與樂隊主腦人Martin揮之不去的一些「過去」有關。 整體音樂風格,主調也相當灰暗,專輯甫一展開,Martin便立即開誠布公,赤裸裸地以一個容易受傷的男人的姿態出現。樂隊編排結構方面,Coldplay亦回到原来的起步點,回帶到早期配器較簡潔的瘦身階段,所以,不要期待這張專輯會有如【Viva la Vida】的力拔山兮,又或者是【Mylo Xyloto】中的多幕大型搖滾歌劇。 編曲方面,可以用清減來形容,大器的陣容不復見,只留下主音歌手略帶點萎靡的歌聲、線條簡潔的結他、層次如輕紗般籠罩著的電子合成器氣團,鼓擊也來得輕盈。 1.Always In My Head 以Brian Eno式的電氣化ambient環境聲效漸進,先營造了一個夢境般的氣氛,重複的電結他riff如浪花泊濤,”I think of you…I haven’t slept”一開首便直接告訴大家,這位大男人如何飽受失戀及失眠的煎熬,舊情人的形象,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歌曲完結得有點突兀,一曲既終,整張專輯的低調氣氛,已經為整張專輯一錘定音。 2.Magic 此為專輯第一首單曲,推出時被批評多於讚美,覺得無論怎樣聽,也完全不會覺得這像一首主打歌。歌曲以陰沉的低音結他riff及電鼓節奏展開,沙啞疲憊的嗓音,一開腔便覺得不太像平日的Martin,進入副歌,他依然沉溺於那一份讓人心碎的無力感中,重複chorus後進入的bridge,假音吟唱如哭訴,帶動到少許高潮,但很快又回到萬籟俱寂,斯人獨憔悴的滄桑感。作為點題作品,Coldplay刻意迴避主流,其實用心良苦。 3. Ink 節奏略為輕快,敲擊的啪啪響聲,暫時打破了少許冷漠,樂隊編排依然簡潔,副歌琅琅上口,但仍未算澎湃。第二次進入verse中,Martin冷不防來了一個高八度,聲嘶力竭地哭訴。歌曲以紋身的墨水,比喻難以忘懷的舊情往事,既刻骨銘心亦帶無限苦楚。 4. True Love 以電子舞曲風格的琶音展開,還以為這會是一首節奏較輕快開陽的歌曲,誰不知,一路直下,Timbaland客串的電子鼓節拍,又似是拉牛上樹,舉步維艱,一直平坦。進入副歌”Tell me you love me, if you don’t then lie” ,可聽得出Martin最fragile的一面,第二副歌”Call it …

Coldplay |Ghost Stories 鬼迷心竅 Read More »

攝力、耐力、設計力|Sony Xperia Z3

色即是Z|色彩款式較獨特 「你想要初音綠、確不銅、抑或是林寶堅橙?」 聽見身邊的年輕同事,議論紛紛,研究應該選擇那一部顏色的Z3,似乎,大家對新一代Z系的焦點,都是先落在顏色選擇這方面。 「Z2推出的時候我沒考慮過升級,因為用得好好地,沒需要換機,但今次來到Z3,相信很難抗拒了。」 試用這部Z3期間,湊巧遇上兩位還在使用Z1的朋友,見我正在使用Z3,大家都異口同聲地如是說。 至於我,完全是白紙一張,未有親身使用上兩代Z系的經驗,無從比較。顏色方面,我還是鍾情較耐看的鋼琴黑。 機身設計|實實在在的小平版 但初拿上手,發覺整體機身,無論是正面或背面的強化玻璃面板,用料都相當紮實。鋁合金邊框的細節位,做工亦十分細緻,方方正正,感覺像塊小平板。 簡潔優雅的設計工藝,加上防水接口的細節,用料交足功課,就予人實實在在的良好感覺。 公司同事有上兩代的Z系列,借來比較一下,發覺外貌最明顯的分別,是在於弧圓框邊的設計。 審視熒幕的做工,邊位與四邊緊貼,纖薄的玻璃熒幕,背面的鏡頭位,像已花盡心思,省掉了任何的多餘位置。 拿上手,新款的弧圓邊框手感更佳,重量適中,我習慣把手機袋在牛仔褲前面的褲袋,比起舊款的巖巉方角邊,亦袋得較為舒服。 我的手汗大,此機身的光滑物料又有點跣手,用了幾個月,我已經跌了落地起碼四、五次,幸好都是側面落地,鋁合金邊框已有少許凹痕,建議最好加一條手機繩。 高質音源|讓Walkman再生 由於事先張揚,Z3可支援更多不同的高清錄音制式,於是,我分別試聽了FLAC與WAV的高質音源檔,也聽過一般320 kbps的MP3,並且啟動了Walkmam內的Clear Audio+作前後比較。 由於是最高音響檔格式,有否開啟Clear Audio+,分別不算特別明顯,如果是普通320 kbps的MP3,前後者分別就十分突出了。 我採用試聽的耳機是KEF M500,整體表現相當出眾,力水很夠,這可能是我聽過音響質素最高的手機,樂器的立體感也很強。 雖然就連iPod已經正式宣佈完成歷史任務,Walkmam卻依然不斷以不同形式輪迴轉世,說到播放FLAC這類高質音檔,依然有發燒友捧場客。 照片質素|色澤嗒得杯落 首兩星期的初體驗,期間,我剛好出埠前往京都一星期,最深印象,是此手機的照片質素,用來放上Facebook及Instagram,已經絕對不會失禮,陽光充足下戶外拍攝,一定已經超越大部分的小DC。 2,000萬像G鏡,像素與上一代的Z2一樣,但最大的亮點是今回的25mm超廣角鏡,用16:19拍攝風景的話,視野份外wide。 當然,不得不承認,Sony向來的輕味精色澤,很懂得避重就輕,對於一般朋友而言,很容易討好。 來到室內,旅行例牌需要的食物拍攝,快門、對焦反應依然敏捷,ISO可以去到12800,一機傍身,短途旅行的話,已經夠用。 朋友間嘩嘩聲,話有點驚艷的感覺,頻頻又問我為什麼又敗家買新相機,Z3不愧是Sony的旗艦機。 要投訴的話,是當戶外攝影時,遇上烈日當空,加上拍攝4K短片的話,機件便會很快因過熱而抗議,自動關機。上過很多網絡討論區,發覺暫時好像還未有解決方法。 續航能力|應付一天綽綽有餘 官方數字是12小時13分鐘,我一般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Charge,除非那一天有長時間上網睇片或拍照,否則一般由早至晚,收工時份,電量還會有20%左右。 但謹記要啟動STAMINA Mode,除了自動慳電,還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那個app最大食或正在食電,建議你可以的話最好關app。 用了足足三個多月,電池仍未有衰退跡象。我之前用的是iPhone 5S,自從用了這部Z3後,如果整天要出外工作,也不用再擔心中途斷電,終於可以告別帶備尿袋的日子。 結論|機身紮實攝力出眾 由於在顏色選擇上獨特而變化多端,部份色澤更加是只此一家,難怪Z系始終能夠吸引一批以貌取「機」的用家。 我作為一名攝影先決的手機用家,就認為單憑此機的鏡頭質素,已經足以把我征服,雖然,我覺得在攝影軟件上,相對於iOS而言,仍有不少改善空間。 機件容易因拍片導致過熱繼而自動投降,始終仍然是Sony這部旗艦機的致命弱點,作為用家,除了避重就輕,暫時尚未找到解決方法。 但整體而言,由於表現平均,鏡頭出眾,這部Z3算是目前我用得最愛不釋手的Android手機,暫時都不用換機了。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曾幾何時,那個我還在念中學的80年代,Michael Jackson開始因【Thriller】爆紅,加上形象健康又正面(當時),旋即成為可入屋的神級King Of Pop。 在差不多的時間及時空裡,另一位黑人創作歌手,走的卻是略帶半點邪半點妖冶,另外追加少少咸多多趣的Prince,也推出了一張商業成就不俗的【1999】。 兩位流行曲王子,雖然都是黑人,但卻有點像電腦奇俠與電腦黑魔這對天生相克的對手,一白一黑,一正一邪,但雙方各有擁躉,當然,劇情按觀眾要求,前者更受廣泛聽眾愛戴,後者則備受另類隱世歌迷傾慕。 至於我呢,話說中學及後大學年代初聽Prince,或多或少,是要收起來聽的,因為他的歌曲,不少都含有啜核的色情成份,需要家長指引。當我身邊的女性朋友每次見到Prince都會啋啋聲時,我唯有繼續扮聽隕石旁的天際的譚校長,暗地裡卻聽著暗黑王子的”When doves cry”。 現在回帶看,歌曲內容向來更大膽更前衛,備受衛道之士非議的Prince,當年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預料得到,他的音樂道路,比起MJ,可以走得更遠更長。 Prince的音樂風格,糅合了Funk、Soul、Rock、New Wave、R&B、Dance Rock、Glam Rock,甚至是Synthpop,像個色彩華麗的音樂萬花筒,他一手塑造出的”Minneapolis Sound”,更成為了一門獨特的音樂宗派,影響了無數樂手80、90年代的樂手、歌手和製作人,包括了早期的Janet Jackson、Madonna、Jimmy Jam & Terry Lewis、Chaka Khan及Sheila E.等等,名單如恆河細沙,再數下去,我怕會被人罵我騙稿費。 由初出道開始,Prince一直以多功能樂手自居(首張專輯自稱27種樂器由他一人包辦),但要數熱血最强,當然還是電結他,看過Prince現場演出的錄影,你很難不被他超凡的結他技巧,以及自家設計太空結他所迷倒,感覺上,他就像是Jimi Hendrix及Carlos Santana上身,不要被他咸咸濕濕的造型誤導了你,Prince絕對是一名技術型樂手。 除了James Brown,他的音樂亦明顯大受70年代的Miles Davis影響,因此,除了節奏複雜多變,律動感甚強,更間中會帶點狂野奔放的即興。 由於與唱片公司華納的官司糾纏,踏入九十年代,差不多十年期間,Prince曾經一度改名當換新髮型,除了不斷用不同藝名為其他藝人作曲外,更加為了不想繼續被人稱呼為Prince,索性倉頡造字,自創「愛的符號」,讀都無人識讀,以後見圖如見人。 踏入千禧年,他再次以藝名Prince姿態出現,音樂創作力依然澎湃,差不多每年都會推出一張專輯,或者是一口氣推出兩張專輯。 距離上一次發片時間雖然已有四年,但依然貫徹Prince一向的量產型作風,最近,他又再一口氣於同一日發行兩張新專輯,,一身充滿70年代的迷幻搖滾色彩造型,配上一副三眼墨鏡,與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稱不謀而合。 【Art Official Age】屬於個人專輯,另一張【PLECTRUMELECTRUM】則以他的新樂隊3rdeyegirl名義聯手推出,兩張專輯風格迥異,顯示出他創作力實在寶刀未老(今年已經56歲)。 我先聽的是【Art Official Age】,基本上,整張專輯就像是Prince & The Revolution的派對回歸,當然,樂隊如今已換上了New The Revolution,班底略有不同,氣勢亦顯得更澎湃。 雖然音樂依然是死忠的Funk底,但Prince依然與時並進,具時代感電子鼓擊的節拍,醒神、搶耳。但同樣地,整張專輯的內容,卻又有一貫Prince近年的問題,就是即使在內容上有概念有主題,唯獨是音樂色彩往往又豐富多變、太多新嘗試及實驗之餘唔,卻近乎沒整體大方向。 打頭陣的“Art Official Cage”像一次80、90年代的舞曲華麗登場,後半部結他部份讓我想起去年在Daft Punk大碟中回歸的結他神Nile Rodgers製作之的士夠格。 緊接登場的“Cloud”,中板的funky節奏,前半部的電子低音及低音鼓的搶板節拍,後半段女聲Lianne La Havas加入演變成的R&B,歌曲又好像進入了另一個音樂密室內。 “Breakdown”是一首Soul味滿瀉的慢板大旋律歌曲,帶點Earth, Wind & Fire時代的70年代大樂隊風格,副歌極之華麗。其他同樣Soul聲Soul氣的中慢板歌曲,還有”This …

暗黑王子雙龍出海 Prince’s Dual Albums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