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4

自己的故事自己寫

打了廿多年工,今年,在多方好友的長期威逼利誘下,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出走。 多謝各位朋友、客戶與行家們的支持與祝福,一下子間,我真希望我有三頭六臂,可以和所有有興趣與我合作的朋友們,一起做點事。 暫時還未方便公佈我的具體計劃,但實在要多謝各位的關心。在現任的公司,我還要上班上至八月中,之不過,不要以為我即將離任就無所事事,向我的同事打聽一下,你就會知道,其實我每天還在忙碌著不知多少大小事情,日子過得很充實。大部分的邀請,我暫時都要一一婉拒,實在抱歉,請各位見諒。 但再忙也好,那天仍抽空參加了Facebook香港辦公室的開幕派對,與我一班年輕的同事們,體驗一下矽谷的霸氣,順便,也趁機與各方行家,聯繫聯繫。 聽見大家都羨慕這個媲美豪宅示範單位的辦公室,但我覺得,羨慕之餘,大家不要忘記,其實Facebook開始時,一如大部份成功或失敗過的新公司,都一定走過一段艱難的路,那一段路,經歷之時,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你明天會否收皮,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很多情況下,都要靠自己的直覺與運氣,正因為,前車未必可鑑。 打了廿多年工,我做過的公司,David Ogilvy、Leo Burnett、Bill Bernbach(DDB),Bates、TBWA等,大部分都是一些廣告界殿堂人物的名字,我相信,每一位前輩,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奮鬥故事。那天在Facebook的簽名牆上,我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自己好好寫出來。 P.S.出走的消息公佈以來,多謝很多與我素未謀面的朋友,向我發出Facebook朋友邀請並送上慰問,實在感激萬分,但其實我的個人帳號真的只想用作私人用途,可以的話,希望大家不會介意到這裡,給我的個人粉絲頁一個「讚」,大家也可保持聯絡。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Capital Cities主腦: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 圖片來自這裡。 兩生花孖公仔的女子合唱組合,一般壽命有限,因為可可愛愛跳跳蹦蹦的日子,光陰似箭,眨下眼就厭。 反而,兩男子的合唱組合,雖然也間中合久必分,但一般壽命較長,人大了便成熟了,再重組也不覺太尷尬。 兩男子合唱組合中,旺角代表有坐上了紅Van的Shine、台灣代表有動力火車、中國大陸代表有羽泉、J-POP方面又有Chemistry,此外,西方代表有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WHAM!,但我較喜愛的,是當年那一高一矮,其中一位成員相貌似足李龍基的Daryl Hall & John Oates。 可能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又或者是要分散投資,合唱組合近年流行大堆頭,人多好辦事,兩男子兩女子一類的合唱組合,目前買少見少。 我沒有小米盒,卻有個Apple TV,某一天,我無意中在iTunes Music Festival高清音樂會台(免費的,你還要找非法下載嗎?),看了一隊新晉兩男子組合的演出。 一高一矮,高的那位雖然沒戴眼鏡,但相信仍可以擔當少林足球內的汽車維修員那角色,身材較小的那位,你會較為面善,對啊,他那把似曾相識的大鬍子,你可能會在香港寶生園養蜂場出品的蜜糖包裝紙上見過。 所以,單憑外表,他倆應該未必有資格登上任何如MR等之型男雜誌的封面。 這一隊兩男子合唱組合,名為Capital Cities,就連名字也不太刁鑽,很平庸。 Capital Cities首張專輯”In A Tidal Wave Of Mystery” 。圖片來自這裡。 兩位核心成員,Ryan Merchant和Sebu Simonian,二人均來自加州洛杉磯,2011年透過分類廣告式社交網站Craigslist結緣,大家事前都是靠做廣告音樂維生,雙方遇上後一拍即合,立即組隊,製作了”Safe and Sound”一曲,並馬上出版EP,在iTunes上出售。 一如大部份新一代的音樂人,Capital Cities都是先在網絡上紅起來。”Safe and Sound”火速在互聯網上備受廣傳,除了成為了US Alternative Songs chart的冠軍歌外,亦因為被德國Vodafone一支電視廣告採用,令Capital Cities馬上成為了一個在歐洲年輕樂迷間廣傳的新名字。此外, 亦因為歌曲中洋溢正能量氣氛,此曲亦被用作為美國Diabetes Hands Foundation的宣傳片主題曲。 “Safe and Sound”是一首徹頭徹尾的流行曲,曲首的電子drum roll fill-in,重複的跳八度上落低音電子旋律、還有analogue的synth pad,前奏已馬上將此曲定性,風格令我想起如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電子舞曲樂風。 但歌曲間奏,卻出現十分霸氣的小號獨奏,聲音令我聯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爵士樂界的Herb Alpert,一開聲就語出驚人。 電子舞曲背景音樂,配兩把「佬」氣十足的歌聲,再加一把用了很多effect的霸氣小號,這個組合,實在醒神兼新奇。 再加上,”Safe and Sound”的中板節奏亦很適合緩跑的韻律,每次在跑步時聽到Spotify傳來了這首歌,旋律實在太catchy,每次都令我感到雀躍非常,腎上腺素急升,前進,前進,再前進。原來,音樂真的比能量飲品有效。 …

Capital Cities |兩男子唱作組合 Read More »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單憑一把Ukulele自彈自唱,Zee Avi已可征服世界各地無數樂迷,圖片來自這裡。 這個年頭的樂壇,是最壞的時代,也可以是最好的時代。 多得互聯網的發達,曾經一度風行的MySpace,除了造就了不少獨立音樂人備受賞識,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趁機衝出本土,邁進國際市場,繼而闖出名堂。 雖然MySpace已經式微,唯獨是大眾音樂電台如YouTube、Spotify或Last.fm,以至是iTunes及Amazon等一類的音樂售賣平台,繼續擔綱著世界音樂平台這角色。 很難想像,如果在十年前,可以將Zee Avi及Yuna這一類來自馬來西亞的本土歌手,放進英美音樂市場,並打進主流及獨立音樂流行榜,純粹以實力證明,音樂真的是無疆界。 沒聽過這兩位女歌手的名字?我建議你讀完我這一篇,馬上到YouTube找他們的MV或現場演出來聽聽,又或者,到HMV好、iTunes store也好,買她們的唱片來細心欣賞。 第一次聽到Zee Avi的聲音,是我旅遊馬来西亞的旅途上,已忘記了是在吉隆坡哪一家的小咖啡店,本來氣氛已經是懶洋洋的炎熱下午,揚聲器傳來了電台DJ的廣播,一把甜美中帶點沙啞層次的磁性嗓音,在輕鬆簡單的結他及爵士鼓伴奏下,我第一次聽到了”Bitter Heart”這首據稱已打入英美流行榜的歌曲,問問店員甲唱歌的是誰,她馬上自豪地說:「Zee Avi from Malaysia!」 就像她的歌聲般地隨意及任性而發,Zee Avi入行經歷也是如此地無心插柳。完全未有受過任何正統音樂訓練,結他唱歌都是自學,在大學主修設計的她,2007年,因為一名好友錯過了她的一趟業餘小演出,被好友再三要求下,於是她便將她的第一首自彈自唱的作品”Poppy”上載了往YouTube,由於備受網友好評,她開始陸續把自己對著WebCam錄製,抱住木結他或Ukulele自彈自唱的歌唱表演,放上YouTube。 至於令Zee Avi一夜成名的,是她在22歲生日前放上網的”No Christmas For Me”,一覺醒來,除了收到各方網友的激讚留言及超過3,000封電郵外,她這段製作粗糙的黑白短片,更迅速成為了YouTube精選推介短片,當然,任誰也猜到,馬上已有唱片公司向她打主意。 最後,Brushfire Records成功地將Zee Avi羅致旗下,該唱片公司其中的一位老闆Jack Johnson,同樣是走輕搖滾民謠曲風路線,難怪亦與Zee Avi一拍即合。隨後,Zee Avi亦曾經擔任Jack Johnson演唱會的特別嘉賓,很快便獲得美國當地樂迷注目。 聽Zee Avi的歌聲,實在有點像在炎炎夏日呷一口錫蘭冰茶的感覺,她的嗓音,甘甜中略帶苦澀,聽後猶有餘韻。咬字吐音帶有古典爵士老歌的韻味,旋律音階往上游走時,又像一陣輕煙,絲毫不費吹灰之力。 有樂評稱讚Zee Avi的嗓音,可媲美一代爵士歌后Billie Holiday(我覺得是演繹發音形神上的似,而並非聲音上的似),年紀輕輕的她,卻裹著一股「老靈魂」(Old Soul)在內心深處,聽到她的歌聲,時間就像被靜止下來。 分別在2009及2001年推出過兩張專輯,最高紀錄,曾經打入過Billboard Heatseekers榜的冠軍、Billboard Alternative Albums的第20位、Billboard Rock Albums的第32位。先不要說她是一名新人,作為一位來自亞洲國家的歌手,更加是難能可貴。 更有趣的是,Zee Avi早期的自拍音樂短片中,居然包括了她抱著Ukulele自彈自唱,以普通話演繹了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就會以「月亮融化了我的心」來形容她的演繹,不相信?大家不妨上YouTube聽聽。 堅守宗教傳統戴著Hijab包頭巾,已成為Yuna的造型特色。圖片來自這裡。 相對於走純樸民謠風的Zee Avi的鄰家少女,另一位衝出亞洲的馬來西亞歌手Yuna,所走的路線,卻是充滿大都會感覺的民族風情。 流著馬來人的血統,更是一名虔誠的回教徒, 身為女兒身,她亦堅守宗教傳統,出外必然會戴上Hijab包頭巾。即使身為流行樂壇寵兒,更已晉身美國市場,她依然毫不忌諱她的回教背景,衣著方面,還是是保持著具民族特色的低調簡樸(雖然,Yuna本人正主理了一個專為回教女性設計的時尚服裝品牌)。 自小酷愛音樂,14歲開始創作音樂,尤其喜歡抱著結他自彈自唱,在大學主修法律,畢業後,卻全情投入她的音樂人生。 2011年,在馬來西亞樂壇闖出道五年,闖出多少名堂後,隨即被來自紐約的獨立音樂Label FADER發掘,邀請她赴美推出了首張個人EP “Decorate”。 2012年,於美國市場出道不久,立即備受Pharrell Williams賞識,為她監製”Live Your …

衝出亞洲的馬來唱作女歌手|Zee Avi & Yuna Read More »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圖片來自這裡 正當我們為去年年終各大香港樂壇頒獎典禮誰應得獎誰不配上台領獎新一代如何青黃不接而爭論得面紅耳熱喋喋不休之際,樂壇遊戲規則,早已在世界各地默默改寫。 除了層出不窮的社交網絡,Spotify、Pandora、iTunes、SoundCloud等新興音樂平台,已陸陸續續滲透於新一代樂迷圈子裡,衍生出一種新的生態模式。 同時,亦因為拜社交網絡所賜,音樂口碑,再不會單純被大眾傳媒壟斷,隻手遮天,反而,來自樂迷之間的耳目相傳,也可以造就新星。 這一代的樂壇新星,不用依賴公仔箱或電台成名,而是,倘若可在社交網絡贏到草根網民,或甚至是自由樂評人及博客等歡心,集腋成裘,就有機會爆紅,創造神話。 才剛剛踏入2014,國際樂壇還在進行去年全年總結期間,不少人已紛紛將Lorde形容為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聲音,時代周刊更把她選為最具影響力之青少年。 個人專輯Pure Heroine 於2013年9月推出,剛好趕上提名截止時間,旋即獲得四項格林美提名。未贏獎,先贏氣勢。 相信不少樂迷也像我一樣,當初接觸到Lorde的音樂,不管是社交平台好、抑或是Spotify那類音樂放送平台也好,大多也是透過互聯網,聽到她的大熱成名作”Royals”。 我在Spotify有一兩個經常追蹤的Playlist,其中包括了Spotify的Top 100 Indie和Top 100 Alternative,此外還有NME及Guardian的音樂推介。 大概從去年八、九月期間開始吧,Lorde這名字及 ”Royals”這首歌,就開始不斷推送到我的Playlist上,想避也避不到,當然,此曲也實在百聽不厭,多聽幾次,其實我也不會太介意。執筆之時,這首單曲已經在Spotify上被點播過九千一百二十多萬次。 一如我平日聽Spotify的習慣,大部分時間我會較為隨意,間中更會十分隨機,所以,聆聽之時,一般我也不會太在意這位那位新名字是誰,到多聽了幾次後,我才會去看看歌手的簡介,或認真地上網搜尋相關資料。 聽了差不多上十次八次,我還完全沒有在意過Lorde究竟是何方神聖,於是,當我知道這位新人推出此單曲之時,原来只有16歲,初時,真的嚇了一跳。 認聲不認人,Lorde的確早熟,年紀輕輕,嗓音已有股成熟女人的騷靈韻味,中低音域尤其委婉動人,情感飽滿,呢喃吐字間,更有一份滄桑的頹廢美。 有樂評人把她與Florence Welch及Lana Del Ray比較,也有人將她的氣質,媲美當年的Kate Bush。但我認為,Lorde就是Lorde,雖然年紀輕輕,她已有屬於自己的聲音和獨特風格。 Lorde只是藝名,原名Ella Yelich-O’Connor,來自新西蘭奧克蘭,是一名音樂小天才,13歲已經在音樂達人秀中被唱片公司發掘,旋即簽約成為旗下唱作歌手。 名符其實是網絡一代的歌手,Lorde於2012年11月發行的首張EP The Love Club(當中包括大熱的”Royals”),也是先於音樂社交網絡SoundCloud上發表,繼而才發行數碼音樂版, 最後才是CD。 Lorde的人氣爆發點,也是有賴社交網絡推波助瀾,她除了在各大社交網絡幾乎無處不在之外,她個人也終日沉迷於像Reddit這一類的較為Hardcore的社交網絡。 “Royals”以單曲發行後,雖然未至於平地一聲雷,卻於2013年4月左右,開始陸續於各大網絡社區如BuzzFeed等備受談論,iTunes上的銷量,亦於一個月間,由數百躍升至十多萬,作為沒有鋪天蓋地宣傳的新人,成績斐然。 到了2013年9月大碟發行時,Lorde已經成功進佔了大部分英美網絡獨立音樂流行榜的首位,同時成功衝出新西蘭(她在倫敦的首次演出,門票四分鐘內就已經賣光)。 此外,一如不少在網絡上以病毒式爆紅的歌曲,”Royals”同樣被無數人翻唱過,除了電視的歌唱達人秀外,還有無數致敬式的重新演繹,當然,此曲還少不免地,被拿了作電視廣告主題曲。 說回音樂,Lorde的所有作品,一律與80後年輕監製Joel Little合寫,樂器編排相當簡約,多以敲擊節奏、少量電子合成聲音,以及人聲為骨幹,有點當年Massive Attack的影子。 大致上,編曲往往離不開一個帶點部落風的進擊鼓節奏(Tribal Drum),間中節奏也含電子程序,再來多少電子合成低音托底,電氣化的Synth Pad營造的層次感Ambient氣氛,音樂部分的骨幹條理分明,除主音外,同樣帶點部落風的多聲部吟唱,旋律雖然並非琅琅上口,卻有本事能迅即抓住你的聽覺神經,全因Lorde的歌聲實在富有張力。 雖然Lorde的嗓音和音樂風格都相當成熟,絕非如一般年青偶像派歌手的糖衣包裝,可是,在她的歌詞內,你還可以一窺這位十六歲少女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麼模樣。 ”Royals”正好就是年輕人對物慾主義的嘲諷,金錢絕非萬能,她也懶理人家的標準為何,總之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一套,難怪獲得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共鳴。 “Tennie Court”劈頭第一句就說”Don’t you think that it’s boring how people talk. Making …

另類少年歌神Lorde Read More »

Instagram第二春

Instagram於2010年10月成立,一眨眼三年多,在互聯網世界,大概可以類似貓齡狗齡相對人類歲數的倍數運算,屈指一算,目前Instagram正好是廿八歲左右的壯年。 由當初的黃毛小子,Instagram現已成長為剛好嗒得杯落的型男,因此,近期傾慕者突然倍增,當中又以女性為主。 我眼見不少90後妙齡女士,口口聲聲說Facebook已經老餅過氣,決意離棄, 紛紛向Instagram投懷送抱,認為此乃時下潮人象徵。另一邊箱,作為她們旗下的觀音兵,也有不少紛紛跳船,誓要飛甩老土(Facebook),轉投Instagram陣營。 最新現象,分享照片之餘,Instagram已迅速發展成一個虛擬活動社區,每天24小時,都幾乎有不同大小規模的活動在進行。 繼2013聖誕節前,LOG-ON叫大家上Instagram拆禮物之後,容祖兒亦在她的1314演唱會期間,呼籲歌迷齊上Instagram點歌。因此,我極有理由相信,在2014年,一定會有更多吹雞行動,逐一在Instagram發生。 有見及此,我特別提供以下想法,可供各大團體機構作為參考。 1.Instagram叫外賣:街口茶記可以在每朝早先將午飯時間的ABCD餐放上官方Instagram帳號,讓熟客預先點菜,按圖自Tag即可,一來方便大家,連聽電話的時間都慳番,二來廚房可先作約略統計,決定每款餐所需預備份量,夠環保。 2.Instagram報案:警方設立999 Instagram專線,市民如有任何舉報 ,可直接拍照上載兼打卡簽到,除了有圖有真相,位置也可報得一清二楚,提高破案效率。 3.Instagram報新聞:上述999專線方便市民及警方之餘,更可做福傳媒,讓新聞工作者不用竊聽,也可追蹤第一手新聞猛料。事實上,外國各大傳媒如CNN 或Time等,早已聘用專業Instagram攝記,香港各大傳媒亦可以嘗試仿效。 4.Instagram報天氣:每天早晨,尤其在冬天,只告訴你溫度是多少未必有用,每朝早幫你在中環旺角路邊拍張路人甲乙照,看看那誰冷得騰騰震那誰好似太陽咁溫暖,即可減低天氣不似預期之風險。 5.Instagram統計遊行人數:無謂每次口同鼻拗,不如每位參加遊行的朋友都自拍上載,順便打卡簽到,每張照片亦緊記使用大會指定#Hashtag。再玩盡一點可以同步使用Runkeeper或Nike+等一類手機app,然後把遊行路線截圖分享往Instagram,走數正衰人。 除了上述活動,大家可以探討一下例如Instagram選港姐、Instagram公佈六合彩攪珠結果、Instagram選特首、Instagram派利是、Instagram放榜等活動的可行性,搞搞新意思,讓香港成為Instagram活動之都。 以下是我的個人Instagram帳號,請多多指教。 http://instagram.com/rudileung (原文刊登於e-Zone周刊,本網誌可能略經修改)

【項翁爆Mon, 焉知非福?】社交網絡即時內容,就是要互動兼主動。

Timely Content是社交網絡營銷一組重要的關鍵詞,顧名思義,就是要在當下的熱門話題上,由品牌的角度加一把嘴,及時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相關的內容,在熱門的話題上打蛇隨棍上,務求製造更多話題。 來到香港,不少朋友會戲稱Timely Content為「抽水」內容。 當然,「抽水」也有高膠低膠硬膠軟膠等不同級數,成效完全視創作水平及客戶質素而定,很難一概而論,並非抽得快就一定好世界。 Timely Content由品牌那方面製作,然後在品牌的社交網絡平台上發放,是為主流。 較少有品牌會留意的,反而是社交網絡平台上的對話內容,其實,也是品牌內容的一部分,角色同樣重要。 譬如,品牌粉絲頁上顧客的投訴,品牌如何即時對應,這些對話內容,便隨時會成為說服力可媲美廣告(或過之而無不及)的品牌內容,不容忽視。 此外,在名人社交網絡公開帳號上,假如品牌能夠把握到時機,加入對話,同樣可具備建立口碑及宣傳品牌之功效。 較早前,名旅遊作家兼社交網絡紅人項明生先生,在他的個人Facebook粉絲頁帳號上,分享一段生活小近況。 話說這一天,他一個不留神,把手機跌了在地上,Mon爆了,一時弄得手忙腳亂。 我也不知是事有湊巧.抑或是相關的品牌公關,剛好是項先生的私人朋友,總之據項先生在粉絲頁上所講,這位某手機的品牌,第一時間,於一個小時內,主動聯絡了他,問他有否興趣試機(當然潛台詞就是想把手機送贈給他吧)。 翌日,項先生已經收到一部來自華為Huawei這品牌的最新型號手機Ascend P7,同時,正所謂有圖有真相,項先生也馬上在辦公室試用了此型號手機的強勁前置拍攝鏡頭功能,親身示範,拍了一張Group Selfie,上載到個人粉絲頁上。 項先生除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開心地有新機試用外,同時,也間接地立即成為了這台Ascend P7的產品非官方代言人,他的使用體驗,將成為品牌的口碑。以一部手機的成本,從而有機會獲得一位網絡紅人的口碑,十分化算。 將產品贊助給名人使用,這所謂Product Seeding的宣傳手法,其實一直存在,但近年有影響力的名人,已不止於影視明星、專欄作家、運動明星,或企業高層,近年,網絡紅人也陸續加入這類名人名單之列。 而由於網絡紅人往往與粉絲的互動性較強,如果品牌能夠把握時機,與這些朋友能作出合適的即時互動,相信能夠創造出更有趣兼有效果的Timely Content,而並非單純借題發揮。 相對於平日只懂找博客試用產品出博文的公關,這位代表華為的公關朋友,更懂得把握時機,在項先生粉絲頁打造的這幾個互動內容,隨時比一篇平凡的產品試用評論,在消費者間獲得更大的迴響,實在值得一讚。 互動兼主動的對話內容,也是品牌於社交網絡上的重點內容之一,品牌不容忽視。

Sony RX100M3-小黑鋼完美升級

自問不是什麼攝影控,旅行拍照留念,雖然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但我從來都不會是器材先決,近年,為了減少負擔,所攜帶的器材,由單反到微單,愈來愈清減。 所謂的拍攝樂趣,方便輕巧,也是另一種樂趣,所以,對於我來說,有些時候,其實手機快拍也不錯。 剛過去的六月底七月初,來了一個長週末假期,走了去高雄和墾丁一趟,帶了平日常用的Sony NEX7和一支標準鏡上路,出發前,順便問Sony借了一台剛推出的RX100M3,本來,目的是想多一台後備的小相機,方便譬如在拍攝食物那一類場合使用。 但誰知,到達民宿,隨便拍拍,一開始後,我便機不離手,全程使用。 晚上回到民宿,透過Wi-FI過相到手機,效果喜出望外,上載了好幾張試拍的照片到我個人Facebook,一下子便有超過160個Like,除了因為墾丁風景太動人,由於我也有標明用什麼相機拍攝,所以,看來這台RX100M3的「叫座力」也不容忽視。 到了第二天,我原先的那一台主打機NEX7,已索性收了在行李箱,留在民宿內,我的背包中,只有一台RX100M3。 朋友問,這台新版的RX100,究竟有什麼新功能?說句實話,其實,我真的沒特別考究。 既然用的是point-and-shoot 小相機,我只想把心思放在捕捉美好時刻之上,其餘一切,我都會交託給相機處理,享受風景之餘,不用花太多心神在拍攝設定上,只是專心構圖,感覺原來也很棒。 我只知道,來到了第三代,表面上,RX100M3最大的分別,是新增了一個電子觀景器,以及原來的Hot Shoe位置,變了一個可彈出的閃燈。 而且,背後的反mon,如今可以去到180度,有什麼用?當然就是拍selfie啦。只要把mon反到180度,就會自動進入3秒倒數拍攝模式,真的是科技以人為本。 RX100M3拿上手,小巧,實淨。作為男性,我的手掌其實略小,所以,拿著這台機,手持感還好。 但單手持機拍攝時,總是缺乏了點安全感,使用之時,很怕會「跣」手,去到墾丁沙灘,用得我提心吊膽。 但說到拍攝體驗,第一個小時內,RX100M3已馬上給我一個「驚艷」的感覺,完全把我征服。 無論是快門速度、成像的銳利度,質素都相當平均、優秀,小黑鋼卻有大黑頭的霸氣。 什麼也不用做,全程自動模式選擇,拿上手就拍,在戶外環境拍攝遼闊遠景,這枚等效 24-70mm f/1.8-2.8的蔡司鏡頭,發揮了24mm廣角端的最大優勢。 相機輕巧,舉手就拍,也增加了拍攝角度的可動性,可能性亦隨之而增加。 面對逆光環境,自動進入逆光拍攝模式,畫面色澤的處理能力,暗位的銳利度,同樣令我感到驚訝,效果出眾。 逆光拍攝,居然拍出癮來,追隨著光線的方向,乘著光影旅行,反而找到一些平日未發現的可能。 在低光源的室內環境拍攝,內藏的1吋感光元件,果然名不虛傳,即使是拍攝近物,營造景深效果,自動微距對焦無難度,成功率甚高。 某個下午的雨後,天色依然灰暗,雨後小路上的泥地間,出現了好幾隻小螃蟹,近距離微距追蹤,居然也給我「生擒」了好幾隻。 自動偵測的場景選擇,雖然方便,但間中會失手。 拍攝人像,如果站在遼闊的風景前,人物主角要站得很前,才會自動選擇為人像拍攝模式。 否則,由於廣角關係,經常會自動進入風景模式。有些時候,還是自行選擇為佳。 小相機的最大優點,就是拿起來將鏡頭對著人時,不會那麼嚇人,我試過好幾次近距離與小花貓搭訕,拍攝成功率近乎100%。 此外,更不用說找路人甲幫忙拿機拍攝了,平日拿著大單反去旅行的朋友,這個你懂的。 來到高雄及墾丁,這台RX100M3陪伴著我經歷了5天旅程,短短相聚,還機前,實在有點依依不捨了。 (筆者按:本文評測相機由Sony借用,本人並無收取任何稿費等酬勞)

「1600熊貓遊香港」教曉我的事

看到這個標題,如果你真的以為這個藝術展覧活動會教曉全港七百多萬人知道要從生活小節做起為保育出一分力的話,你就未免太天真。 記得中學有位老師的教誨:「無論你學習那一個學科都好,我希望你們能夠獲得的,不是書本上知識,而是當中的啟發。」 當然,在現今這個功利的社會,未必會明白啟發的重要性,於是,很多人會質疑,讀歷史、地理、音樂、美術來幹嘛? 今次在PMQ搞這個藝術展覧,事前又要在全港九新界搞快閃,意義何在?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有效宣揚保育的意識?於是,大家又會質疑,普羅市民中,尤其是那一班為求一睹熊貓而追趕跑跳碰的朋友們,知否自己所為何事? 我的看法是,主辦單位可以做的,就是要提高大家的關注,讓各位自行反思,而不是硬生生去「教育」我們,藝術展覧,往往就是這樣,能夠接受到多少,要看受眾個人的水平。 當然,無可否認,是次活動,也有太多不足之處,不同參與的協力單位,爭艷鬥麗,發佈的訊息太多太亂太頻密,令原作者先生Paulo Grangeon所想宣揚的保育訊息,未必能表達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自從「1600熊貓遊香港」展開以來,連日來除了各大報章外,全港市民更目睹來自四方八面熊貓照片旋風式洗版,有不少朋友開始覺得,實在不勝煩擾啊。 更有市民投訴,「1600熊貓遊香港」這快閃活動,有關當局安排不善,閃得太快太倉促,累得不少市民與熊貓緣慳一面,撲空而回。 於是,有朋友批評,到底這些一窩蜂由你我他至各大明星名人自拍自high的活動,參與其中的朋友,又有多少真正明白「1600熊貓」這活動背後的意義,其實是象徵全世界目前只剩下1600隻左右的熊貓,而且,全球生態正面臨嚴峻威脅,瀕臨絕種的動物植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又豈止於熊貓? 面對這些批評,我聽說有些參與了這次活動的義工朋友,有點耿耿於懷。 各位義工朋友,我想告訴你們,正正因為這些批評,大家不是就因此而提起了對保育的關注嗎?我們應該慶幸,批評者之中,有不少正好就是間接幫助了大家認識這次活動背後的真正意義。 要怪,就只好怪這「1600熊貓遊香港」活動太受歡迎,黃鴨仔好、星星好、網絡公投也好,香港人就是如此喜歡去一窩蜂做同一件事的,有了Facebook,這類事情的效果,往往隨時被放大千百倍。 如果有人別有用心,想從中「抽水」,令事件變質,這也是避無可避的,因為,如果「來自星星的你」還是有市場的話,相信大家還是會繼續洗版的。 各位朋友,如果你極度厭惡這些Facebook洗版活動,我會建議,你要做的,是把你的這些朋友block了,但拜託不要怪罪這1600隻可愛的紙糊熊貓。 據知「1600熊貓遊香港」前後招募了百多名義工,參與兩個星期的快閃活動,日矖雨淋,四出奔馳。 最後一天快閃,一度黃色暴雨,大會曾經考慮取消,但他們依然堅持,冒雨拿着那些紙糊熊貓供大家拍照,就是為了不想前來的市民失望。 活動之後,我亦知道這批義工朋友,已自行組織了更多的民間「1600熊貓遊香港」快閃活動,以紙糊熊貓作為親善大使,探訪更多不同階層的朋友們,用人傳人的方式,以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我相信,經歷過過這次活動,這班義工朋友,將會團結成一股新力量,繼續為我們香港這個城市,締造更多好人好事。 最後,我也要申報一下,我其實也是這次「1600熊貓遊香港」策展活動的義工之一,活動前後,我負責協助主辦單位有關在網絡及社交媒體上的傳訊策略,相比起這一批勞苦功高的義工朋友們,我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 如果大家都是有心人,還是有興趣想認識更多關於「1600熊貓遊香港」背後所宣揚的保育意識的話,不妨稍移玉步,6月25日至7月17日期間,到PMQ參觀該展覽活動.帶同小朋友去一起學習,更好。 有關活動詳情,請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