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0

$300換來的小奢華—-香港美酒佳餚巡禮

實不相瞞,對於品酒,我只是略有經驗,那些品酒術語,什麼丹寧、回味、酒體或辛辣等等一大堆,我都只是知其名不大知其意。 但正所謂「貴有貴派頭、平有平享受」,一杯在手、來點芝士或麵包小吃,再加上三五知己一起把酒言歡,便可謂我的人生一大樂事,這小小的奢華,卻能換來生活上大大的幸福感,何樂而不為? 這已是香港旅遊發展局第二屆主辦的「香港美酒佳餚巡禮」,聽聞上屆於三天內便吸人了過7萬人次入場,更被著名財經雜誌Forbes旗下的旅遊網站Forbes Traveler網站,選為全球十大美酒佳餚節目之一,一出手便揚威海外,果真犀飛利也。 去年我走寶了,今回我在10月28號開幕禮那天晚上便第一時間搶先入場,場地依然是環抱維多利亞海港美景的西九龍海濱長廊,摸著酒杯,面前就是如此美景,酒未醉我,我已陶醉於如此良辰美景。 據悉今年場地面積大了四成,品佳釀嚐美食的攤位多達230個,大場面仿如「賓虛」,各攤位有用美食的「香薰」攻勢,有用珍藏美酒「晒冷」的陣勢,向所有來賓主動展開搶客強攻,甫一進場,我真的不知從那裡開始。 無需入場費,我手上拿著的那個只需付出港幣$300的尊尚品酒證,除了獲贈了Stölzle酒杯一隻外,更可品嘗5杯美酒及5客美食,認真是大件夾抵喝/吃。 場面最墟堪的,可謂引來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酒痴的「尊尚名酒專區」,但我反而主攻外圍較冷清而又是由外國人主理的攤位,那裡既不用和人家擠,又隨時有機會與酒莊的話事人閒聊兩句,悠閒一點,才是真享受。 執筆之時,「香港美酒佳餚巡禮」雖然只剩下一天半的時間,但我仍想向大家推介一下,皆因這幾天來香港的天氣微涼爽朗,最適合進行如此戶外活動。 天公如此做美,錯過了是罪過。

我的老朋友Canon G12

不要見我經常有新玩具試,說到買東西,我這個人,向來慢人家最少十拍。 所以,今次都可謂破例了,這部Canon G12上市還不到三天,我已經去了豐澤入手。 為什麼呢?我第一台擁有的G系是五年前的G7,後來我給了剛開始學影相的姊姊用,雖然我也有其他單鏡及DC相機備用,但我對這黑色小霸王,仍一直念念不忘。 及後的G9到G11,她們向我多番拋眉弄眼,我亦多次幾乎把持不住,想吃其回頭草。但我一等再等,到今回甫見G12推出,一見便即試,一試便即買。 本來也在我考慮之列的,還有Nikon P7000,但拿過上手後,感覺一般,可能我是有點先入為主吧,G系無論在手感和操作上,還是較合我那杯茶。 為什麼不買4/3機呢?首先,當傻瓜機全自動還可以,但以手動操作時,以介面而論,暫時接近這個價格的4/3機中,我還未見都一部特別方便好用的。 看,這部Canon G12的手動設置,追加了雙轉盤,曝光補償、ISO 感光度等大部份設在機身頂部,置於前方、方便由食指操控的光圈先決轉盤,用慣單鏡機的朋友,一用就上手,一用就會愛上。 其次,若果以一部「質素可靠而大小適中的家庭戶外活動便攜機」為大前題,這實在是一部我和我太太都適用的相機吧。 尤其是,當出外旅行,經常要託路人幫忙拍攝時,你就會發覺這類傻瓜得來又不太傻的傻瓜機,便真的大派用場了。 以下是過去個多星期,我拿著G12隨便亂拍的生活照,暫時的感覺非常良好,對焦速度快,CCD成像敏銳度很高,戶外快拍能呈現十分忠實的色彩,室內及低光攝影我還要好好學習掌握,暫時未能充分體會HS System的能耐,但此機的大光圈和濾鏡效果,已足夠有排我玩了。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有點覺得,所有東西都像是事先有預謀的。 話說我在10月10日星期日下午,一邊嘆下午茶,一邊拜讀了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在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版的特約專欄,轉過頭來,我便於翌日收到公關公司的邀請,請我和我的太太於10月15日星期五晚到澳門金沙酒店一遊,參加Playboy Club Macau(澳門花花公子俱樂部)的Bunny Hunt Pool Party(“兔女郎大募集”泳池派對)。 星期六,回到家裡仍意猶未盡,正打算寫這篇遊記的同時,居然又在翌日10月17日星期日晚,湊巧打開CNBC頻道準備收看其節目Titans時,這一集又居然輪到Hugh Hefner的個人特輯。 還有,我由第一季追到第四季,連他們的Blog及微博也不放過的美劇Mad Men,剛播完的第10集,內裡情節,又赫然與Playboy Club有關。 就是這樣,這個多禮拜來,我一直懷疑,一如電影Inception內的情節般,我是否被Hugh Hefner將他的Playboy logo植入了我的潛意識,揮之不去。 所以,不要怪我一連寫了三篇Hugh Hefner的故事,那其實是我的潛意識驅使我寫的。 說回星期日晚看CNBC的Titans時,聽節目主持人說,曾有Newsweek的專欄作家形容,Playboy Club 就活像是成人版的迪士尼樂園 “Disneyland for adults”,Hugh Hefner嘛,他正好就是Walt Disney的相反詞。 如此啜核形容,簡直就像是把Playboy譽為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 的而且確,Playboy Club是一個專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1960年,Hugh Hefner在美國芝加哥開設了他第一家的Playboy Club,去年剛好就是她的50週年。 在全盛時期,Playboy Club在全球曾一度有超過30家分店,上圖這枚只屬尊貴會員擁有的Playboy Club Key,更成為無數男士夢寐以求的囊中物。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男人專享的天地,事實上,Playboy Club的常客,亦不乏娛樂圈中男女名人,Wood Allen、Bette Midler、Bill Cosby、Ray Charles、Bob Hope、Liza Minnelli及Cher等,不論男女,都曾於Playboy Club中夜夜笙歌。 一如迪士尼樂園中要有米奇老鼠,Playboy Club中不可或缺的,當然就是善解人意,擅於交際的兔女郎。 正在籌備得如火如荼,即將於2010年11月開幕的Playboy Club Macau,於上個週末,便在澳門金沙酒店舉行了「兔女郎大募集」。 為了隆重其事,有關方面,更特別從美國Playboy Club Las Vegas …

為成年人而設的主題樂園—-花花公子俱樂部 Read More »

品牌故事—情色品牌,色情不再。

執筆之時,今晚一邊在看CNBC的節目Titans,一邊聽主持人講述Hugh Hefner及有關Playboy這品牌王國的故事,相當引人入勝。 在美國流行文化史上,Playboy曾被譽為等同成人版的Disney,若要數全球最Iconic的品牌,亦不得不提Playboy這名字。 試想,即使抹走了Playboy這名字,再換上不同的顏色,看見這隻打著煲呔的兔子,即使相隔十丈遠,你也沒可能不聯想起此品牌。 「要測試一個品牌有多成功,把她的logo隨便印在一件T-shirt上,這樣就有人買的話,大概已說明這品牌有多受人愛戴。」某Branding高人如是說。 年輕的時候,很多大哥哥都考驗過我,問:「嗨,小弟,你知道Playboy為什麼要用兔子這形象做logo?」 我為存忠厚,一般就會讓大哥哥耀武揚威一下吧,但我當然心裡有數,知道兔子嘛,不就是象徵繁殖力旺盛,其性暗示之所在,當然不言而喻。 今時今日,Playboy此品牌當然不能再單靠「性」字當頭,雖然,不可能至於老少咸宜,但「入得廳堂」及「女士皆宜」(Lady-Friendly),已肯定是Playboy這品牌近年來致力發展的大方向。 2005年推出的真人秀The Girls Next Door,除了是Playboy的親民之作,更意料不到的是,此節目為Playboy此品牌打開了女性市場,據稱,其觀眾之中居然有七成為女性。 今年,Playboy便特別炮製了的The Smoking Jacket這成人網站,內容不含任何情色成份,以生活享受、名流八卦、時尚情報和約會攻略等內容招徠,這Playboy的「入屋」版,當然就是為了避過辦公室的過濾軟件而設。 此外,我亦發現就連向來以審查嚴謹著稱的新浪微博,也出現了一個名為@花花公子杂志 的半官方Playboy帳戶,其中當然又以該品牌的情報,以及其他風花雪月的內容為主,很可能,這是為該品牌想曲線打入中國市場而設。 回到當年,Playboy出現於上世紀的50年代,創辦人Hugh Hefner是一位畢業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主修心理學並副修文學及藝術的文藝青年。 話說當初Hugh Hefner在Esquire君子雜誌擔任了小文案,後來該雜誌總部由芝加哥遷往紐約,Hugh Hefner要求加薪5美元卻遭拒絕,於是他便毅然辭職,然後一邊在一家兒童出版社工作,一邊便籌備他的個人雜誌。 及後他將家中所有傢俱抵押,向銀行及母親合共籌集了8000美元,並於1953年,創辦了第一期的Playboy雜誌。 第一期Playboy的封面,是一代性感尤物瑪麗蓮夢露,這創刊號共印製了7萬本,推出後不久,便已被搶購一空。 創辦後以6年不足的時間,Playboy雜誌於1959年時,發行量已超越100萬本,一紙風行,氣勢如虹。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適逢60年代初的性解放熱潮浪起,踏入70年代,其發行量更達到700萬本之紀錄,如果以今天的銷量比較,可能是目前美國三大雜誌New Yorker、Time及Entertainment Weekly的發行量總和。 相信此為當年Playboy為吸引廣告客戶而製作的廣告,留意他們是用了Jet Setter一詞,如今聽起來好像比Trend Setter較帥。 據Hugh Hefner所言,當年Playboy的出現,實在把單身男士夢寐以求的生活,重新定位。 “The notion of the single man began in the 1950’s. The idea of the bachelor as a …

品牌故事—情色品牌,色情不再。 Read More »

Hare Force One 空BUN一號

上個週末,無意中在Wall Street Journal的名人旅遊版中,讀到了Playboy創辦人Hugh Hefner的特約專欄,非常有趣。 (有興趣細讀原文的朋友,可到這裡。) 文中提及他六十年代的其一奢華生活,就是特別從McDonnell Douglas訂購了一架可載著他和他的兔女郎以及一眾好友,隨時可展開「飛」人生活的私人飛機。 這架由DC-9改建而成的私人飛機,Hugh Hefner把它命名為The Big Bunny,又或者暱稱為 “Hare Force One”(擺明與”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對著幹),除了機尾翼的白兔標誌,這私人飛機全身也是清一色的黑,今天看來仍甚具型格。 基本上,The Big Bunny仿如Hugh Hefner的空中行宮,內裡裝潢當然極盡奢華之能事,更重的,是機內每次承載的40名空姐,都是身穿一身黑皮性感裝束的兔女郎,對呀,是如假包換,來自Playboy Club精挑細選出來的兔女郎。 Hugh Hefner當年的嬉遊奢華,已成絕響,我等平凡人,只可當作茶餘飯後的吹水閒事。 但沒想到,當我還在幻想著翱翔於這The Big Bunny中的「美好」生活時,翌日我居然接到來電,有公關公司邀請我到澳門即將開幕的「花花公子俱樂部」Playboy Club Macau,參加一個Bunny Hunt兔女郎選美活動。 我第一時間向老婆報案,探探口風,看看能否成行,但誰知她比我更興奮,電話未收線已立即研究如何裝身。 當你看到本文之時,我們應該已身在澳門,雖然我們不能乘搭「空BUN一號」The Big Bunny,但搭著水翼船飄呀飄呀,我已心感興奮。

Out of Sight

據說此動畫短片,除了熱爆台灣,也在日本引起關注。 雖說此動畫中富幻想力的童真韻味,甚有宮崎駿爺爺的影子,但其水彩繪畫配合手繪的筆觸,很是動人,音樂也配合得實在出色,是有靈魂的作品。 對呀,但凡創作都需要有靈魂,先有了靈魂,才能打動別人。 奉勸各位朋友,千萬不要那麼缺德,將結果告知未看的朋友。 也千萬不要看人家的評論(除了我這個以外),看罷整支短片,我保證你的內心會牽起絲絲暖意,或換來一陣會心微笑。 「世界並不完美,但當你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好,人生,也可以活得很完美。」 YouTube高清版 國內朋友可看YouKu版。

家英哥Steve Jobs上身?

實不相瞞,5-6年前我曾經到過MTR打工,雖然入職前我要過五關斬六將,才成功被取錄,但試用期未滿,我便已經悶得發慌,火速跳槽。 但世事難料,想不到從前我覺得正經到悶死人的MTR,最近居然會搞搞新意思。 最近MTR出了一個iPhone App,我覺得相當有實用,當然,我亦第一時間下載了。 但我未說完,我所講的新意思,不是這個App。 而是他們剛剛舉行的MTR iPhone App派對,席間,他們居然請來了家英哥來做司儀。 阿家英哥一身Steve Jobs 標準打扮,當正這個發佈會是Mac Expo,就連那個KeyNotes(PowerPoint)的Layout,以及Steve Jobs飲水的等等的小動作,也扮到十足十。 雖然,家英哥其實並非完全神似Steve Jobs,他那條褲實在「休」得太高,亦沒有穿著New Balance 998,但家英哥本人的佻皮鬼馬,魅力依然沒法擋,與國產凌凌柒的文西,簡直有得揮。 我並沒有幸在場,但現場一名熱心市民,拍下了以下短片,供大家欣賞,大家可以笑餐飽。

海港城社交媒體發展之旅

相信沒有多少個營銷團體,膽敢以「社交媒體發展之旅」此題目來設英雄宴。 在香港,可能只有一個海港城。 很多朋友問過我了,但我還是要重申個人利益。海港城不是我的客戶,我只湊巧有一個客戶是他們的租戶,但我卻經常以多個不同的身份,和他們有點兒交流,算是成了朋友。 作為一個本地老品牌,我覺得,海港城在市場營銷上,不僅進取,手法也十分創新,所以一直以來,我也十分欣賞。 大概一年多前,Facebook品牌紛絲頁在香港尚在起步階段,當我的大部份客戶還是打聽行情,問多做少的時候,海港城便已經在Facebook插旗,與紛絲打成一片。 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如大部份Facebook的品牌紛絲頁般,一味只放促銷及產品訊息,反而是透過密集式的對話與交流,再穿插不同的單位合作及名人現身,積極拉攏紛絲,目前,海港城的Facebook紛絲頁,已累積了5萬8千人,為眾多商場之冠。 累積了在Facebook的社交媒體營銷經驗,今年年初,海港城亦到新浪微博插旗,以更進取的步伐,向國內市場搶灘。憑他們與國內媒體及中港台名人的人脈關係,短短幾個月內,海港城的新浪微博帳號 @香港海港城,已坐擁13萬名粉絲,是中港台企業帳號中最人頭湧湧的單位。 有見近月來iPhone 4成了城中寵兒,海港城亦再下一城,於上個月乘勢推出了iPhone app 海港城Guide,透過手機發放資訊和大派優惠。這個iPhone app剛剛滿月,暫時派出的第一張成績表,是為已有來自20個國家的朋友下載。 知我與海港城稔熟,於是經常有朋友向我打探人家軍情。 其實,當中沒有什麼秘密,以下是三個我經常被朋友問的問題和答案,我相信海港城的朋友亦不會介意我和大家分享。 (一)「海港城的社交媒體團隊有多少人?」 全部人,事實上,他們的整個營銷團隊,都是全民皆Facebook和微博的,就連他們的營銷大隊長@Lady嘉嘉 也有落場,寫得也很落力(其實接近沉迷) ,這一點,與大部份廣告客戶希望將整個社交媒體運作外判很不一樣,出來效果的分別,閣下自行判斷。 (二)「海港城有用社交媒體廣告公司幫他們嗎?」 當然有,但其合作的形式(香港市場由CMRS負責/國內市場則為Brandtology),主要在策略上給意見,其次就是進行網絡口碑監察,制定更精準的策略。日常的執行,責任主要仍落在整個營銷團隊身上。 (三)「如何能像海港城般,大部份活動都能獲得海量轉發?」 其實沒有一條成功方程式,只可以從反覆實驗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訣竅。反應欠佳時亦不要太在意,反而要從中汲取經驗,不斷嘗試,不斷改善,就有機會愈做愈好。在網絡做營銷,一般廣告客戶會很在意數字,純為追數而追數,海港城其實很少會如此刻意,事前勇於嘗試,事後認真評估,更形重要。

科技關鬼你事,精彩視乎你有咩本事—-Nokia N8電視廣告

“It’s not technology, it’s what you do with it”,先不要說這個產品,但這句廣告標語,的確一矢中的,說出我的心底話。 我也同意,現代人太過份依賴手上的電子產品,滿以為手執一台哎瘋科哎劈便高人一等,聰明過人。 但其實,到頭來,我發覺香港大部份消費者對科技產品的追求,真的大多只在乎擁有,在應用的層面上,其實仍十分原始。 這個廣告,用表面上最low tech的東西做最high tech的事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廣告內容十分有趣,但現代人都是貪新鮮跟羊群,廣告打動了他們,到掏荷包那一步時,就要視乎你的真功夫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3zcJdsG0JU/

一部將我們從手機桎梏中拯救出來的手機—-Window Phone 7最新電視廣告

等了很久聽了很久也說了很久,Window Phone 7終於來了,雖然有點姍姍來遲。 廣告語是”The phone to save us from our phones”,我姑且譯為「一部將我們從手機桎梏中拯救出來的手機」,這個產品承諾很大,說得有點玄,它的電視廣告,更玄。 廣告中,我們見到多位不同的男女老幼,一律機不離手,雙眼整天也盯著機,廢寢忘餐,為他們的手機著迷,將身邊的事情置之不理。 有點浮誇,但的確寫實。 君不見我們每天在街上都見到不少埋頭埋腦望著手機的行屍走肉? 說時遲,坐在你對面是否已經有一個? 有朝一日,我不知道Window Phone 7會否真的能打救我們,脫離iPhone的桎梏,但我還是對它,又或者是其他非iPhone廠商,有多少期望的。 麻煩大家做好一點,沒有競爭,那來進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5NTQ1MDg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0MDk0ODgw.html 昨天看Bloomberg ,Betty Liu就App Race這主題,提出究竟未來的SmartPhone市場,會否決勝於手機平台所能提供的App之多寡。 http://www.bloomberg.com/video/63655204/ http://appmodo.com/15837/app-store-race-apple-blows-everyone-out-of-the-water/ 找不到最新的數據,但任誰都猜到,Apple App Store暫時依然是一支獨秀,至於Window Phone 7如果要脫穎而出,相信這會是一場硬仗。